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頂碗少年教學實錄

頂碗少年教學實錄

發布時間: 2022-02-15 21:12:53

㈠ 對《頂碗少年》最後一段的理解(急需)!!!!!!!!!!!!!!!!!

1.課文簡說。

文章描寫了一場扣人心弦的雜技表演。演雜技的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了,但他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一切重新開始;第二次,碗又掉下來了,少年又鎮定下來,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向觀眾鞠了一躬;第三次,終於把碗穩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多少年後,作者每每想起,總會產生一陣微微的激動……

文章描寫了頂碗少年三次表演的過程,緊緊圍繞表演的「驚心動魄」展開。(1)抓住少年表演時的動作、神情進行描寫,表現頂碗表演動作的高難度;(2)具體描寫了觀眾觀看錶演時的反應,突出表演的扣人心弦;(3)採用了擬人的手法對「碗」進行描寫,不僅體現了表演的難度之大,還烘託了表演的緊張氣氛。作者主要抓住「少年、觀眾、碗」具體描寫,突出表現了雜技表演的緊張程度。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課文的表達順序;二是感悟「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養學生面對挫折應有的信心和勇氣;三是能結合生活實際談自己的體會和感悟。

教學本文的重點是把握主要內容,弄清頂碗少年是怎樣面對失敗,堅持一次次表演,最後獲得成功的。難點是領悟作者看錶演時受到的啟示。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在輕松幽雅的樂曲聲里,只見他頭上頂著高高的一摞金邊紅花白瓷碗,柔軟而又自然地舒展著肢體,做出各種各樣令人驚羨的動作,忽而卧倒,忽而躍起……碗,在他的頭頂上搖搖晃晃,卻總是不掉下來。

這句話是對頂碗少年表演的具體描寫,在柔美的樂曲聲烘托下,少年表演的柔美動作——「柔軟而又自然地舒展著肢體」,與樂曲融為一體,體現了東方雜技的優美,給人以美的享受。「忽而卧倒,忽而躍起……」寫出了表演動作的變化,柔中有剛,省略號蘊含著表演動作的變化無窮。對碗的描寫襯托出了少年的表演技藝高超,同時也可以看出表演的難度很大。

②頂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著,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

這是對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時的表情、動作的描寫,表現出對觀眾的歉意和內疚,從「微笑」「不失風度」可以看出他對表演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

③台上,頂碗少年獃獃地站著,臉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第二次失敗,使少年信心頓失,勇氣銳減。「獃獃地站著」「臉上全是汗珠」「不知所措」這些描寫將少年此時的沮喪、尷尬刻畫得入木三分,躍然紙上。

④少年鎮靜下來,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地向觀眾鞠了一躬。

經歷了兩次失敗,少年沒有被嚇倒。「鎮靜」表現出少年經受起了失敗的考驗,又重新開始第三次表演。

⑤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

這是作者看了表演發出的感嘆,也是文章的題眼所在。表達了作者對頂碗少年不畏艱難、不怕挫折、承受壓力、敢於拼搏的贊嘆。

⑥在以後的歲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會想起這位頂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總會有一陣微微的激動……

這句話與課文開頭的第一句相照應,突出這次雜技表演給作者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句末的省略號是作者從中受到的啟示,耐人尋味。

(2)對詞語的理解。

不失風度:不喪失美好的舉止姿態。

驚心動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動很大。文中指頂碗少年的表演使作者受到很大震動,留下深刻感受。

附和:形容言語、動作追隨別人。文中用來形容在少年第二次表演失敗時,一些觀眾跟著別人起鬨的表現。

陶醉:形容很得意沉浸在某種境界或思想活動中。文中形容觀眾沉浸在優美的雜技表演之中。

㈡ 「頂碗少年」這篇文章的作者介紹、中心思想、如何分段以及它的段落大意。

小學語文第11冊第三單元教材教法介紹
教學要求:
1,使學生懂得,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不要輕易放棄,要堅持下去,往往就會取得成功;懂得當一個人遇到困難的時候,誠摯的幫助會使困境中的人銘記終生.
2,通過朗讀,默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內容,並能進行概括.
3,能說出或者寫出自己讀文的感受
9 頂碗少年
一,教材說明:
"我"多年前觀看過的一次演出:一個少年表演頂碗,前兩次均告失敗,但是表演者並不氣餒,最後終於獲得成功.這件事情給"我"一個啟迪:不管遇到多少困難挫折,也不要退卻,有時候再堅持一下就會獲得成功.
作者以第一人稱的寫法,回憶二十年前發生的事,可見啟迪之深.
二,教學要求:
1,學會8個生字(其中"屏"為多音字)及新詞語,認讀2個字.會讀並且能夠正確書寫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知道頂碗少年為什麼最終能夠獲得成功.(難點)
3,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教學重點)
4,能結合課文內容或者生活實際,體會"我"所受到的啟迪.(難點)
5,能背誦最後一個自然段.
6 ,懂得不管遇到多少困難挫折,不要退卻,有時候再堅持一下就會獲得成功.
三,教學建議:
第一課時:理解課文,知道頂碗少年為什麼能夠獲得成功.
(一)創設情景,導入課題.
可這樣設計:那位同學觀看過雜技表演 向大家介紹一下當時的情況,觀看錶演時你有哪些感受 (有條件可播放頂碗雜技表演錄像.也可出示圖片)圖中(錄像中)的少年在表演什麼雜技
教師適時介紹,頂碗雜技需要演員頭頂一疊瓷碗,並做出許多高難度的動作,身體要保持平衡,不得使碗掉下來,才能使表演獲得成功.今天,我們就來觀看一次頂碗雜技表演吧!
(二)熟讀課文,理解課文.
1,用你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你知道了什麼 (學生閱讀,交流,匯報)
本篇課文通俗易懂,此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學生會很容易初步了解到這篇課文寫了一位頂碗少年經歷了兩次表演失敗後,第三次終於獲得了成功.
2,抓住重點句,深入理解.
作者把這場頂碗表演形容成"
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請你默讀課文,畫出你認為能看出這場演出是驚心動魄的語句,體會著讀一讀,說說你的感受.
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這場演出是驚心動魄的 為什麼
3,學生自主學習,匯報交流,讀中感悟
在此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對少年,觀眾的描寫,走進少年的內心世界,並通過朗讀,理解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體會少年勝利的原因.
第一次表演
對少年的描寫:
騎在別人晃動著的身體上,很難再保持平衡,他頭頂上的碗,搖晃得厲害起來.在一個大幅度轉身的剎那間,那一大疊碗突然從頭上掉了下來!——難度大,表演失敗.
對觀眾的描寫:
這意想不到的失誤使所有的觀眾都驚呆了.有些青年大聲吹起了口哨……
觀眾的表現說明了什麼 面對第一次挫折,頂碗少年又怎樣的表現 說明了什麼
台上卻沒有慌亂.頂碗少年歉疚地微笑著,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假如你是這位頂碗少年,面對表演的失敗及觀眾的倒彩,你當時的心情會怎樣 說說你當時的心裡話.
少年並沒有慌亂,也沒有氣餒,而是充滿信心地重新開始.
抓住時機指導朗讀,體會.
用同樣的方法分析第二次表演
對少年的描寫:
那一疊碗卻彷彿故意搗亂,突然跳起搖擺舞來.少年急忙擺動腦袋保持平衡,可是來不及了.碗,又掉了下來……
台上,頂碗少年獃獃地站著,臉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對觀眾的描寫:
觀眾們屏住氣,目不轉睛地盯著他頭上的碗……
觀眾中有人在大聲地喊:"行了,不要再來了,演下一個節目吧!"好多人附和著喊起來.
第二次表演又失敗了,有些觀眾失望了甚至轟少年下場,假如你是那位少年,你會怎樣想 心情會是怎樣 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老者的外貌,神情,動作想像他可能說的話.抓住時機指導朗讀.
音樂第三次奏響了!場子里靜得沒有一絲聲息.有一些女觀眾,索性用手掌捂住了眼睛……——最終第三次表演終於獲得了成功.
4,默讀課文1至5自然段,思考頂碗少年為什麼最終獲得了成功
勝利的原因:
少年具有不怕失敗的精神,表演功底
老者的鼓勵
第二課時:體會"我"受到的啟迪,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一)讀全文,回憶第一課時內容.
(二)聯系生活實際和課文內容,體會重點段的意思
1,讀課文第6,7自然段這兩個自然段寫了什麼內容 給了"我"怎樣的啟迪
是的,人的一生是拼搏的一生.只有敢於拼搏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窮水盡的絕境里,再搏一下,也許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嚴寒中,再搏一下,一定會迎來溫暖的春風——這就是那位頂碗少年給我的啟迪.
2 聯系生活實際和課文內容體會最後一個自然段的意思.
(1)課前收集資料,積累事例
(2)講一段話,完整,通順,連貫
3 背誦最後一個自然段
(三)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給課文分為兩段,說說為什麼這樣劃分.概括段落大意.
引導:讀第一,二句話,思考第一部分所講的內容究竟是誰的經歷
最後兩個自然段是誰的感受.
這樣安排的目的主要是練習概括段落大意,為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做准備,同時讓學生領悟到,本篇課文主要是作者"我"的經歷和感受.
2,引導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要抓住:少年的表演,"我"的感受(全,簡)
要給學生練習的時間,師生評議.
許多年前"我"看過一場雜技演出,一個少年表演頂碗時,前兩次均告失敗,當台下一片混亂時,劇團的一位老者及時鼓勵了頂碗少年,使他的第三次表演獲得成功.這件事給"我"一個啟迪:不管遇到多少困難挫折,也不要退卻,有時候再堅持一下就會獲得成功.
10"鋼琴之王"的微笑
一,教材說明:
課文記敘了"鋼琴之王"李斯特熱情幫助一個身處困境姑娘的感人故事,表現了李斯特善解人意,能真誠幫助身處困境的人的人格魅力.
二,教學要求:
1,學會9個生字及新詞語.
2,能夠結合課文內容或生活實際理解句子的意思.
3,知道"鋼琴之王"的幾次微笑有什麼不同.(教學重點)
4,能夠抓住最打動自己的地方寫出感受.(教學難點)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6,懂得當一個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應當給予誠摯的幫助,這種幫助往往會使困境中的人擺脫困境.
三,教學建議:(具體可見後附的教案設計)
(一)透過李斯特的三次"微笑",感受"鋼琴之王"的人格魅力
1,課前了解李斯特的資料
李斯特,匈牙利傑出的作曲家,鋼琴家,匈牙利民族音樂傑出的代表人物.(有助於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自讀課文,了解人物關系:李斯特——"鋼琴之王"
姑娘——身處困境而冒充李斯特學生舉辦鋼琴演奏會的人.
了解故事的原委,讓學生充分閱讀課文,說說故事的梗概.
3,從題目入手,深入理解
課文共有幾處描寫了李斯特的微笑 "鋼琴之王"分別在什麼情況下微笑的 他為什麼要微笑 姑娘當時的表現和感受又是怎樣的 默讀課文,聯想上下文,想一想李斯特的微笑有什麼不同,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寫出自己的感受.
(潛心讀書,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時間要充分)
4,交流反饋,練習朗讀
第一次微笑:尋找"學生",和藹可親(親自調查,沒發脾氣——先了解情況再下結論.)
第二次微笑:示範指點,充分鼓勵(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第三次微笑:師生同台,助人到底(發自內心的笑,既包含了真誠的祝賀,又包含了善意的批評)
李斯特的三次微笑和姑娘的兩次流淚,一次感言
第一次微笑——訴說原委(辛酸的淚)(羞愧)
第二次微笑——萬分激動(激動的淚)(驚喜,感動)
第三次微笑——感悟真諦(銘記終生)(成功的喜悅,由衷的感激,羞愧)
抓住人物的表現,練習朗讀,可安排分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再次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及情節的發展變化,體會人物的情感.
5,理解重點句,動筆表達寫感受
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如果有人能伸出援助之手,即使只有點滴的幫助,對身處困境的人來說也如黃金般珍貴.
如黃金般珍貴:李斯特的幫助使姑娘的琴技進步,使姑娘擺脫困境
結合生活實際談感受
動筆表達,談出自己最深的一點感受,抓住主要人物的表現.
注意:"感受最多的地方"是指文中某個場景,某個人物的表現(語言,動作,神態)等有較深的個人體驗和感受.不必面面俱到,抓住其中某一點就可以,如"鋼琴之王"李斯特的大度寬容,真誠善良,對身處困境的人的體諒與無私的幫助等.如果學生對姑娘為幫助母親減輕家庭負擔,出外謀生以及在冒充李斯特學生後感到羞愧等感受較深,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主要人物,不要放任自流,主次不分.
李斯特:善良大度,真誠助人
姑娘:知錯悔過
11*金色花
建議老師看教參63—65.
一,重點要求:
1 認讀6個字.
2 抄寫喜歡的語句.
3了解"我"的思想感情轉變的原因,感受金色花的美麗,仙人掌的堅強,體會作者對仙人掌的敬佩和喜愛之情.(重點)
二,教學建議:
(一)初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你讀懂了什麼
(二)熟讀課文,理解課文
1 默讀課文,按時間順序給課文劃分段落.說說為什麼這樣劃分.
抓住仙人掌生長的時間變化分段(可暫不提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第一部分:(1至4自然段)"我"在陽台上養了一些花,只有仙人掌活了下來.
第二部分:(5至7自然段)許久後的黃昏,仙人掌長大了許多.
第三部分:(8至16自然段)久雨後的(夏天),"我"發現仙人掌開出了異常美麗金色花.
2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讀課文,思考並討論,隨著仙人掌的生長變化,"我"的思想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仙人掌成活——不美,"我"不再關心它.
仙人掌長大許多——醜陋,"我"忍不住大笑起來.(為什麼大笑 )
仙人掌開出美麗的金色花——"我"流淚,感到慚愧.
3以學生自學為主,注重學生閱讀,在充分朗讀,默讀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討論,交流,匯報解決課後第一題.注意交流時要求學生用一段話來回答.
討論:"我"曾無所顧忌地狂笑過仙人掌的醜陋,現在卻為自己的淺薄庸俗而感到慚愧,這是為什麼
從全篇考慮,抓住重點段(第8至16自然段)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答案:
(1) 仙人掌生存條件的艱苦:一小盆泥土,面對的是陰晴雨雪.
(2) 很長時間沒人關心它,不澆水也不施肥等.
(3) 開出了異常美麗的金色花.
3 當堂落實詞語和句子的抄寫.
畫一畫,讀一讀,背一背,說一說為什麼喜歡這些詞句.
12*百合花開
建議老師看教參65—68.
一,教學要求:
1 認讀5個字.
2 能說說百合花開放前後的種種經歷.
3 能寫出自己讀文後的感受.
4 懂得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情況下,都要堅持自己的信念,只要堅持就會獲得成功.
二,教學建議:
(一)導入:
1 出示百合花的圖片:這是什麼花 請你用一句話來描述一下你的感受.
2
談話導入:你們知道嗎 百合花原本是一株野草,它經過不懈的努力才最終開出了美麗的花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它開花前後的經歷吧!
(二)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 自由讀課文,了解百合花開花前後的經歷.給課文劃分段落.
第一部分:(1——9自然段)百合花剛剛誕生時就知道自己不是野草,它要用開出話多的方式來證明.面對雜草,蜂蝶鳥雀的冷嘲熱諷,它始終沒有動搖自己堅定的信念.
第二部分:(10-12)百合花終於開出了美麗的花朵,受到了人們的喜愛.
第三部分:(13-16)幾十年以後,人們從四面八方到"百花谷地"欣賞百合花,但百合花不驕傲,只是默默的開花.
2 默讀課文,思考:百合花開花前後分別有哪些經歷
邊讀邊畫出相應的語句,做出批註.要按照課文的順序進行梳理.
3 討論交流匯報
4 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課文後你有哪些感受
5 寫出自己的感受
6 匯報,生生互評,師生評議.
7 修改
語文實踐活動3
建議老師看教參68—70.
第一題給詞語中帶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可安排學生查字典解決,要聯系詞語的意思,掌握部分多音字的用法.也可先復習本單元的生字及其詞語,在復習中鞏固正確的讀音.重點是鞏固拼音規則.
第二題:根據意思寫出成語.
可結合相應的語境真正明白成語的意思.把成語寫正確.
第三題:為句子中帶點的詞語選擇恰當的解釋.
要通過不同句子中的同一個詞語意思的不同,了解到我國語言文字的豐富.結合具體的句子選擇詞語的意思.(通過舉例句加深印象)
補充舉例:
這里的氣候很溫和.(不冷不熱)
一輪明月升起在東方的夜空.(表示方位)
我們為祖國取得的偉大成就而感到驕傲.(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
第四題:說說省略號在下面句子中的作用.
1 認識省略號(要利用教材堅持長期訓練)
2 讀句子體會
3 說出省略號的作用:表示還有其他動作,沒有全部寫出;表示說話斷斷續續;表示話還沒有說完.
第五題:閱讀短文訓練
重點是使學生知道做這類題目的基本方法.(見教參69頁)
關於口語交際與習作:
本次習作與口語交際有緊密的聯系.要在充分安排口語交際的基礎上,安排本次習作.
附教案
10"鋼琴之王"的微笑
教學目標:
1,能夠結合課文內容或生活實際理解句子的意思.
2,知道"鋼琴之王"的幾次微笑有什麼不同.(教學重點)
3,能夠抓住最打動自己的地方寫出感受.(教學重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懂得當一個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應當給予誠摯的幫助,會困境中的人擺脫困境.
教學重點:
知道"鋼琴之王"的幾次微笑有什麼不同.
教學難點:
能夠抓住最打動自己的地方寫出感受.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題導入:
1,你了解李斯特嗎
李斯特,匈牙利傑出的作曲家,鋼琴家,匈牙利民族音樂傑出的代表人物.被稱為"鋼琴之王".
二,初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
讓我們共同來
1,自讀課文,看看"鋼琴之王"微笑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感人故事呢
2,說說你都了解到哪些內容
3,通過預習,你想提醒大家學習本文要注意什麼 (詞語解釋,正音,文章順序等)
三,再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 從題目入手,深入理解.
課文的題目是《"鋼琴之王"的微笑》,那麼課文共有幾處描寫了李斯特的微笑 默讀課文,劃出相關語句;聯想上下文想一想:"鋼琴之王"分別在什麼情況下微笑的 他為什麼要微笑 姑娘當時的表現和感受又是怎樣的 可以做簡單批註.(課件展示問題)
2 學生自學,填寫表格(練習冊)
3 交流反饋,除此體會三次微笑的不同.
4,檢查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情況.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自由讀課文,簡單說說課文主要寫了怎樣一件事.
二,深入閱讀課文,理解李斯特的"三次微笑"
1,回憶,梳理李斯特三次微笑的不同.(利用表格)
第一次微笑:
尋找"學生",和藹可親(親自調查,沒發脾氣——先了解情況再下結論.)
引導分析:當李斯特知道這個姑娘冒充自己的學生在這里舉辦鋼琴演奏會時,為什麼沒有發脾氣,反而微笑
姑娘:羞愧,訴說原委(辛酸的淚)
朗讀相應的語句.
第二次微笑:
當李斯特聽完姑娘的解釋後,是怎樣說,又是怎樣做的 他為什麼會微笑著鼓勵這個姑娘 為什麼提議與這個姑娘同台演出
(示範指點,充分鼓勵)
讀相應的語句,假如你是當時的姑娘你的心情怎樣 會怎樣想 你覺得李斯特是怎樣的一個人
第二次微笑——萬分激動(激動的淚)(驚喜,感動)
第三次微笑:
讀李斯特的語言,你從他微笑中和語言中感受到了什麼
(發自內心的笑,既包含了真誠的祝賀,又包含了善意的批評)
讀姑娘說的話,她當時的心情怎樣
第三次微笑——感悟真諦(銘記終生)(成功的喜悅,由衷的感激,羞愧)
2,分角色朗讀全文,指導朗讀,評讀.
三,理解重點句,寫出自己的感受.
(一)理解重點句
1,是呀!在李斯特"微笑"的幫助下,這位姑娘的演出最終獲得了成功.這位姑娘也說出了一段發自她內心的深處的耐人尋味的話語.
出示:
"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如果有人能伸出援助之手,即使只有點滴的幫助,對身處困境的人來說也如黃金般珍貴."
2,聯繫上下文,自由讀這句話,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3,"如果……即使……也"對句子的表達有何作用 "黃金般珍貴"指的什麼 為什麼這么比喻 結合課文或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
4評價人物:你認為李斯特和姑娘分別是怎樣的人
李斯特:善良大度,真誠助人
姑娘:知錯悔過
(二)結合生活實際,寫出自己的感受
1,提出要求:抓住主要人物的表現,談自己最深的一點感受.
2,提示學生:"感受最多的地方"是指文中某個場景,某個人物的表現(語言,動作,神態)等有較深的個人體驗和感受.不必面面俱到,抓住其中某一點就可以,如"鋼琴之王"李斯特的大度寬容,真誠善良,對身處困境的人的體諒與無私的幫助等.
3,學生寫感受,教師巡視指導.
4,交流感受,評價修改.
(如果學生對姑娘為幫助母親減輕家庭負擔,出外謀生以及在冒充李斯特學生後感到羞愧等感受較深,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主要人物,不要放任自流,主次不分.)
板書設計:
10"鋼琴之王"的微笑
李斯特 姑娘
和藹可親 辛酸的淚
充分鼓勵 激動的淚
助人到底 銘記終生
善良大度,真誠助人 知錯悔過
因時間有限,你只說"單元教學要求",《語文實踐活動》,《"鋼琴之王"的微笑》教學設計.做好演示文稿(千萬不能出現錯別字),於29日下午三點前到大興二小安裝課件.告訴我你所用的時間.

㈢ 頂碗少年的教案

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 七年級上 第一單元 第二課 課文。 又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 六年級下第一單元 第四課 課文。
導讀:看種樹的人給桃花心木澆水,作者悟出了成長的道理。下面這篇課文寫的是作者看了一場雜技表演所受到的啟迪。默讀課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場怎樣的雜技表演,說說你從文末的省略號中讀出什麼 。 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文章描寫了頂碗少年三次表演的過程,緊緊圍繞表演的「驚心動魄」展開。(1)抓住少年表演時的動作、神情進行描寫,表現頂碗表演動作的高難度;(2)具體描寫了觀眾觀看錶演時的反應,突出表演的扣人心弦;(3)採用了擬人的手法對「碗」進行描寫,不僅體現了表演的難度之大,還烘託了表演的緊張氣氛。作者主要抓住「少年、觀眾、碗」具體描寫,突出表現了雜技表演的緊張程度。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課文的表達順序;二是感悟「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養學生面對挫折應有的信心和勇氣;三是能結合生活實際談自己的體會和感悟。
教學本文的重點是把握主要內容,弄清頂碗少年是怎樣面對失敗,堅持一次次表演,最後獲得成功的。難點是領悟作者看錶演時受到的啟示。 座無虛席:虛:空。席:座位。座位沒有空著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驚羨:驚嘆羨慕。
目不轉睛:眼珠子一動不動地盯著看。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不知所措:措:安置,處理。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形容處境為難或心神慌亂。
不失風度:不喪失美好的舉止姿態。
驚心動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動很大。文中指頂碗少年的表演使作者受到很大震動,留下深刻感受。
附和:指應聲叫和(多含貶義)形容言語、動作追隨別人。文中用來形容在少年第二次表演失敗時,一些觀眾跟著別人起鬨的表現。
陶醉:形容很得意沉浸在某種境界或思想活動中。文中形容觀眾沉浸在優美的雜技表演之中。
縈繞於心:是指某件事情或某種想法一直盤旋在心頭,不能放下。
歉疚:覺得對不住別人,對自己的過失感到不安。
迷惘:由於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該怎麼辦。
肩胛:也叫胛骨、琵琶骨。位於胸廓的後面,是三角形扁骨,介於第2~7肋之間。分為兩個面、三個角和三個緣。前面為肩胛下窩,是一大而淺的窩。後面有一橫行的骨嵴,稱肩胛岡,岡上、下的淺窩,分別稱為岡上窩和岡下窩。肩胛岡的外側扁平,稱肩峰。外側角肥厚,有梨形關節面,稱關節盂。
喧嘩:1. 亦作「 喧嘩 」。聲音大而雜亂。2. 聲大而嘈雜。
雜技:雜技,亦作「 雜伎 」。 指柔術(軟功)、車技、口技、頂碗、走鋼絲、變戲法、舞獅子等技藝。現代雜技特指演員靠自己身體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難動作的表演性節目。
聲息:表示聲音,情況或消息。另有夏茗悠著的《聲息》。
沉著:形容人從容鎮定,不慌不忙。
瓷碗:據考古發現和史料記載,最早的瓷碗是原始的青瓷製品,基本形狀為大口深腹平底,使用於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直至今日。
另附:屏, píng;bǐng;bīng
píng 屏蔽 bǐng 屏住氣 bīng 屏營 ①在輕松優雅的樂曲聲里,只見他頭上頂著高高的一摞金邊紅花白瓷碗,柔軟自然地舒展著肢體,做出各種各樣令人驚羨的動作,忽而卧倒,忽而躍起……碗,在他的頭頂上搖搖晃晃,卻總是不掉下來。
這句話是對頂碗少年表演的具體描寫,在柔美的樂曲聲烘托下,少年表演的柔美動作——「柔軟而又自然地舒展著肢體」,與樂曲融為一體,體現了東方雜技的優美,給人以美的享受。「忽而卧倒,忽而躍起……」寫出了表演動作的變化,柔中有剛,省略號蘊含著表演動作的變化無窮。對碗的描寫襯托出了少年的表演技藝高超,同時也可以看出表演的難度很大。
②一位姑娘走過來,掃起了地上的碎瓦片,又捧出一大摞碗,還是金邊紅花白瓷碗,整整十隻,一隻不少。於是,音樂又響起來,碗又高高地頂到了少年的頭上,一切重新開始。少年很沉著,不慌不忙地重復著剛才的動作,依然是那麼輕松優美,緊張不安的觀眾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到最後關頭了,又是兩個人疊在一起,又是一個接一個艱難的轉身。碗,又在他頭頂上厲害地搖晃起來。
這幾句詳細的刻畫了少年表演時的動作、神態以及觀眾的反應,可以看出這是一場扣人心弦的表演。這里作者用了三個「又」字,因為頂碗少年之前也是這樣「疊」「轉」,而碗也是「搖晃」,最後導致失敗,他又重復之前的動作,險情再次發生,怎不讓人緊張萬分?
③頂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著,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
這是對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時的表情、動作的描寫,表現出對觀眾的歉意和內疚,從「微笑」「不失風度」可以看出他對表演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
④台上,頂碗少年獃獃地站著,臉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第二次失敗,使少年信心頓失,勇氣銳減。「獃獃地站著」「臉上全是汗珠」「不知所措」這些描寫將少年此時的沮喪、尷尬刻畫得入木三分,躍然紙上。
⑤少年鎮靜下來,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地向觀眾鞠了一躬。
經歷了兩次失敗,少年沒有被嚇倒。「鎮靜」表現出少年經受起了失敗的考驗,沒有放棄,又重新開始第三次表演。
⑥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
這是作者看了表演發出的感嘆,也是文章的題眼所在。表達了作者對頂碗少年不畏艱難、不怕挫折、承受壓力、敢於拼搏的贊嘆。
⑦在以後的歲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會想起這位頂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總會有一陣微微的激動……
這句話與課文開頭的第一句相照應,突出這次雜技表演給作者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句末的省略號是作者從中受到的啟示,耐人尋味。 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讀完了《頂碗少年》這篇文章,深深地被文中那位少年所折服。
《頂碗少年》講的是在上海的馬戲團里的一個表演頂碗的少年在表演雜技時,連續兩次失敗而沒有失去信心,最終在一位老者的鼓勵下,他終於演出成功了,贏得了全場觀眾熱烈的掌聲。
頂碗少年給了我巨大的震撼,他雖然屢戰屢敗,但他沒有灰心,終獲成功!當他碰到困難時,想到的不是退縮而是拼搏,他對著困難的不是後背而是前胸。那位少年在又一次失敗後,還能坦然地面對事實,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成功了。我要向他學習,他這種勇於拼搏的精神值得發揚下去,我今後碰到困難、挫折時也要像他那樣向困難發起挑戰,也許會屢戰屢敗,但我一定要獲得勝利!
在大庭廣眾之下表演失誤往往會手忙腳亂,但這位少年卻神情鎮定,他努力拚搏,不畏失敗,真是可敬。因為一個敢於拼搏的人,才可能是命運的主人。你若不敢拼搏,那一道道關卡雖然讓你躲過了,但是他卻依然在那兒,你仍沒有通過這道考驗。可能會成為你永生的遺憾!
朋友們,讓我們一起向這位頂碗少年學習吧,因為人的一生是搏鬥的一生。只有敢於拼搏的人,才可以取得成功,為他的人生書寫炫彩華章!

㈣ 《頂碗少年》在教師用書中的課堂講解時什麼

A案

學習目標:

1.藉助詞典,聯繫上下文,理解「座無虛席、驚羨、歉疚、驚心動魄、陶醉」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體會文章蘊含的哲理,懂得不論遇到多少艱難曲折也不要退縮,只要堅持下去就能獲得成功的道理。

4.學習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課前准備:

1.課前選讀哲理小故事,試著從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課文最後一段的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喜歡看雜技表演嗎?談談你的感受。

是的,雜技是一項很復雜的表演,有時一個節目經過幾年的訓練,可以說是台上3分鍾,台下十年功。但是你想過沒有,當一個雜技演員在表演時兩次出現了失誤,他還有信心表演下去嗎?今天我們就來讀讀頂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許你會從中悟出一定的道理來。(板題:頂碗少年)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自由讀課文,讀准字音。

2.同桌互相聽讀,糾正字音後練習讀熟。

3.默讀課文分段,看看課文是分幾部分寫的,每部分寫了什麼內容。

(第一部分:1——7自然段 寫頂碗少年不怕兩次失敗,第三次終於穩住了頭頂的那一疊瓷碗,贏得了所有觀眾的熱烈掌聲。第二部分:8自然段 寫那位頂碗少年給「我」的啟迪。)

三、自學感悟,理解課文

出示自學思考題,學生小組自學討論

1.默讀課文,找一找畫一畫:「一摞金邊紅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現了幾次?每一次的出現你都有什麼感受?

2.自由讀課文第二部分,理解所要表達的含義。

四、匯報交流,朗讀體會

1.指名交流討論結果。

2.結合匯報讓學生朗讀相應的部分,朗讀第一部分讓學生充分地在讀中去體會少年的心理變化及觀眾的心情。

3.白發老者會對少年說些什麼呢? 引導學生發散思維。

4.反復讀,反復品味「在以後的歲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會想起這位頂碗少年,想起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我總會有一陣微微的激動……」從文中的省略號你讀出了什麼?

5.有感情朗讀全文

五、暢談感受,明確哲理

學習課文後你有什麼感受?

總結: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會遇到失敗的考驗,但是,只有敢於拼搏的人,才是勝利者。在山窮水盡和絕境里,如果我們再搏一下,也許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嚴寒,再搏一下,可能會迎來溫暖的春風;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上,再拼搏一下,就會到達大海的彼岸;在一眼望不到頂的山腳下,再拼搏一下,就一定會登上世界最高峰……課文學完了,但是讓我們永遠記住那位頂碗少年給我的啟迪。

六、拓展延伸,啟迪思維

課文中作者只用了很少的筆墨寫白發老者,,但正是這位老者的出現,使故事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他給少年的僅僅是幾句話,但他給少年的也許是能啟迪少年一生的哲理,請你按提示改寫課文:

在以後的歲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會想起那位矮小結實的白發老者,想起……

(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第四小學 萬素麗)

B案

課前准備

1.預習課文,自學生字詞。給學生推薦趙麗宏的作品《三峽船夫曲》《雨中》《學步》《雨中的鴿子》等。

2.搜集並閱讀其他面對失敗,勇敢堅強戰而勝之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學習第三課《桃花心木》,我們知道林清玄是個善於觀察生活的人,他看種樹的人給桃花心木澆水,悟出了人的成長的道理。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從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啟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讓我們去看一場雜技表演,去認識一位頂碗少年。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介紹作者:趙麗宏,1951出生,著名的詩人、散文家,上海人。發現和表現社會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趙麗宏散文創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摯細膩,文風清麗典雅,被譽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詩」。代表作有《三峽船夫曲》、《雨中》、《學步》、《雨中的鴿子》等。

4.指生自讀閱讀提示,明確學習要求。

二、初讀課文,理解大意

1.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讀准字音,讀通句子,把自己喜歡的句子畫下來,多讀幾遍。

2.指生逐段朗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一場雜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頂碗時,頭頂上的碗兩次失誤掉了下來,少年不氣餒,第三次頂碗終於獲得了成功。)

3.指生朗讀自己標畫下來的喜歡的句子,談感受。

三、品讀課文,明白道理

1.猜問激趣:老師在備課時,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可是始終沒有找到滿意的答案,你們想知道老師思考的是一個什麼問題嗎?請同學們猜一猜。(學生猜問,教師及時引導)

2.教師根據學生猜問題的情況,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問題:頂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嗎?他表演成功了嗎?

3.教師引導學生分成兩方:一方認為頂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則認為則頂碗少年的表演不夠精彩,不很成功。

4.分組學習:同組內觀點不一致的同學先進行辯論,同組內觀點一致的同學互相交流,歸納總結自己的觀點。教師及時參與學生討論,給予指導。

5.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展開辯論,教師及時推波助瀾,激化矛盾,引領學生對自己的觀點進行深入思考。

(1)具體觀點歸納如下:

認為頂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的:

①精彩之一――第一次頂碗時:「在輕松優雅的樂曲聲里,只見他頭上頂著高高的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柔軟而又自然地舒展著肢體,做出各種各樣令人驚羨的動作,忽而卧倒,忽而躍起……碗,在他的頭頂搖搖晃晃,卻總是不掉下來。」「他騎在另一位演員身上,兩個人一會兒站起,一會兒躺下,一會兒用各種姿態轉動著身軀。」

②精彩之二――第二次頂碗時:「少年很沉著,不慌不忙地重復著剛才的動作,依然是那麼輕松優美……到最後關頭了,又是兩個人疊在一起,又是一個接一個艱難的轉身」。

③精彩之三――第三次頂碗時:」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當那疊碗又劇烈地晃動起來時,少年輕輕抖了一下腦袋,終於把碗穩住了。」

④成功――盡管頂碗少年前兩次的表演失敗了,可是他沒有被失敗嚇倒,第三次表演獲得了成功。從「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可以感受到,觀眾也認為少年的表演是精彩的,成功的。

認為頂碗少年的表演不夠精彩,不很成功的:

①少年前兩次的頂碗表演時,由於沒有把握好平衡,頭頂上的碗兩次掉下來摔碎了――「在一個大幅度轉身的剎那間,那一大疊碗突然從頭上掉了下來!」;「那一疊碗卻彷彿故意搗亂,突然跳起搖擺舞來。少年急忙擺動腦袋保持平衡,可是來不及了。碗,又掉了下來。」

②從觀眾的反應看出――「觀眾中有人在大聲地喊:『行了,不要再來了,演下一個節目吧!』好多人附和著喊起來。」觀眾對少年表演中出現的兩次失誤不滿意。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應該是一次就成功,而不應該是第三次。

③從少年表演失誤後的表現看出來――第一次:「頂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著,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第二次:「台上,頂碗少年獃獃地站著,臉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少年鎮靜下來,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地向觀眾們鞠了一躬。」

(2)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充分自主讀書,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不管是贊成哪方觀點,陳述時都要做到有理有據,「理」,即自己的觀點,「據」,即從課文中尋找相關句子證實自己的觀點。

(3)教師要在學生充分交流、辯論的基礎上,適時引導:

①從表演的過程來看,頂碗少年的表演出現了兩次失誤,沒有一次成功,的確並不精彩;

②從頂碗少年在表演中所體現出來的不怕失敗,面對兩次失敗,勇於拼搏的精神來看,他的表演是十分精彩、成功的。正是有這樣的拼搏精神,他的第三次表演才取得了成功。

③如果,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就獲得了成功,觀眾欣賞到的就只是一次「精彩、成功」的雜技表演而已。正因為頂碗少年的表演是在出現了兩次失誤後的第三次成功的,觀眾才不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雜技表演,而且從這位頂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種不怕失敗、勇於拼搏的精神。這種精神遠比看到一場沒有失誤的雜技表演更有意義。每一位觀看過表演的觀眾,都可能「常常會想起這位頂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因為,他們從中「得到了啟示,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面對困難和失敗,只有堅持下去,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四、感情朗讀,體會人物內心活動

1.在學生找到課文中描寫少年神情、動作的句子論證自己的觀點時,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體會少年兩次失誤後的心理活動。

2.指導學生朗讀描寫少年神情、動作的句子,感受少年的心理活動。

拓展延伸,想像說話(請學生任選一、兩個話題展開想像,進行說話練習)

1.「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學生找到這句後,教師要及時引導體會為什麼一次雜技表演成為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少年在與誰搏鬥?這場搏鬥何以驚心動魄?

2.如果頂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沒有成功,你覺得他該怎麼辦?是放棄了,不再表演,還是繼續表演第四次?如果你就是頂碗少年,你會怎麼做?

3.表演結束後,如果你是一位記者,你會怎樣采訪這位頂碗少年?向他提些什麼問題呢?

4.你的生活、學習中有沒有遇到過困難和失敗,你是怎麼做的?學習了本文,你得到什麼啟示?

㈤ 頂碗少年這篇課文首尾呼應,首先點出什麼,又具體寫了什麼的事,最後寫什麼

《頂碗少年》這篇課文,首先先說出自己的感嘆,後又具體寫少年的兩次失敗後成功,最後總結全文,揭示中心。

這句話與課文開頭的第一句相照應,突出這次雜技表演給作者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中間文章對少年前兩次的失敗作了詳細的描繪,而描寫最後的成功卻只是寥寥數語,這樣安排,使文章層次更加清晰、主題更加鮮明。而句末的省略號是作者從中受到的啟示,耐人尋味。首尾相照,使文章結構嚴謹,主題鮮明。

這篇文章通過講述少年經歷了兩次失敗,但仍敢於拼搏的故事,說明了任何一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他人的鼓勵和支持,要敢於面對困難,告誡我們在艱難困難中要敢於堅持拼搏,才能獲得成功。

(5)頂碗少年教學實錄擴展閱讀:

《頂碗少年》這篇文章記敘了一個小男孩做高難頂碗動作失敗後不氣餒,最終成功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頂碗少年堅持不懈精神的敬佩,告誡人們在面對困難時要敢於堅持拼搏,才能獲得成功。

《頂碗少年》的創作背景:20世紀70年代以後,頂碗作為中國傳統雜技,開始了飛躍發展,創造出各種高難動作。作者在上海看雜技表演時,見到了一個小男孩做高難頂碗動作失敗後不氣餒,歷經三次表演後成功的這樣一件事,後時常想起,二十多年後,已到中年的趙麗宏有了許多的人生經歷,更是深有感慨,因此寫了這篇文章。

㈥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指導學生閱讀頂碗少年兩次失敗後的表現來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棄的精神。
我從三個層次上來談對教學重點的突破情況
1.從認識的層面上,我很正確的找到了教學重點,把握很到位。
2.從理解的層面上,也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基本到位。
3.在具體操作上,也就是對於引導學生的設計上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為了引導學生突破這一重點,我通過讓學生對比在表演兩次失敗後觀眾的反應和少年的表現來讓學生感悟少年在連續兩次失敗後,在觀眾的巨大壓力下永不放棄的精神。當時我設計了兩條線來幫助學生理解。一條是抓兩次失敗後觀眾的反應,另一條是抓兩次失敗後少年的表現。在這兩條線的設計力度上很平均,致使學生沒有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少年由失敗再失敗直到成功這一過程的理解上,使學生的感悟不夠到位。
現在回頭想想應當是以抓兩次失敗後少年的表現為主,為了更好的理解這一過程,再逐步引導學生找觀眾的反應,因為觀眾的反應只是為了能更好的襯托少年失敗後當時的心理,也是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去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棄的精神。
本課的教學難點:(課後第二題)
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在山窮水盡的絕境里,再搏一下,也許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嚴寒中,再搏一下,一定會迎來溫暖的春風。」這句話的含義。
我仍從三個層面上來談對教學難點的突破情況
1.在認識的層面上,我很正確的找到的教學難點,把握很到位。
2.在理解的層面上仍然只停留在了面對挫折不放棄的深度上,現在看來這只是對課文內容的簡單總結概括,而沒有真正理解透,沒有對文本內容升華到一定高度。其實這句話給作者的真正啟迪,不僅僅是感受到了少年面對挫折不放棄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少年那種在挫折面前,堅持到底就是勝利的信念。
3.在對學生的引導的設計上就更不到位了,現在看來只是又一次讓學生對這一過程進行了簡單描述,沒有深刻挖掘頂碗少年給我的啟迪到底是什麼。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指導學生閱讀頂碗少年兩次失敗後的表現來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棄的精神、
在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突破重點,我通過讓學生對比在表演兩次失敗後觀眾的反應和少年的表現來讓學生感悟少年在連續兩次失敗後,在觀眾的巨大壓力下永不放棄的精神。當時我設計了兩條線來幫助學生理解。一條是抓兩次失敗後觀眾的反應,另一條是抓兩次失敗後少年的表現。在這兩條線的設計力度上很平均,致使學生沒有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少年由失敗再失敗直到成功這一過程的理解上,使學生的感悟不夠到位。
現在回頭想想應當是以抓兩次失敗後少年的表現為主,為了更好的理解這一過程,再逐步引導學生找觀眾的反應,因為觀眾的反應只是為了能更好的襯托少年失敗後當時的心理,也是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去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棄的精神。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頂碗少年》是我國著名散文家趙麗宏寫的一篇敘事散文。文章描寫了一場扣人新弦的雜技表演——一位少年頂一摞瓷碗進行表演,在做一個大幅度動作時,第一次失敗了,但他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重新表演,第二次又失敗了,他仍舊鎮定下來繼續表演,第三次終於成功了。這件事給作者帶來了人生的啟示。全文緊緊圍繞這場表演的「驚心動魄」展開。
以往類似的文章,我常常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情……來分析、體會表演的緊張、精彩。可這次我靈機一動,是否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讓他們自瀆自悟。可教學時,總得有一根線來撥動學生的「思」弦呀!於是,我抓住了「頂碗」中的「碗」,找出幾處描寫碗的句子,讓學生說說讀到這個句子有什麼感受。
在讀第一次表演時,學生悟到了「敬佩」——對少年精彩表演的敬佩,「失望」——對少年表演失誤的失望。然後藉助文章中的語言理解、朗讀,學習效果十分理想。同樣第3、4、5段的學習也是採用這樣的方法,課堂氣氛顯得活躍起來,大部分學生都能參與到課文的研讀中去,對少年高超的技藝、失敗之後的不放棄感悟得十分深刻。這樣,對課文的研讀也就水到渠成了。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頂碗少年》是一篇閱讀課文。這篇文章為我們介紹了文章描寫的一場扣人心弦的雜技表演。演雜技的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了,但他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仍然從頭表演;第二次,碗又掉下來了,少年又鎮定下來,手捧著新碗,深深向觀眾鞠了一躬;第三次,終於把碗穩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
我在進行教學設計解讀教材時發現文本有很多的點可以切入,如頂碗少年的表現,觀眾的反應,一摞金邊紅花白瓷碗的幾次出現。一節課的教學不可能照顧這么全面,權衡之下,只能忍痛割捨,抓住少年的表現來設計教學,達到教學目標。
教學中我主要是通過指導學生閱讀頂碗少年兩次失敗後的表現來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棄的精神。為了引導學生突破這一重點,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少年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是從課文中的哪些語句中體會到的。然後讓學生品讀課文,找到相應的句子,抓住少年的神情表現來感悟少年在連續兩次失敗後永不放棄的精神。在學生感悟理解的同時穿插觀眾的反應,老者的描寫,既深化了少年的形象又適時進行習作的指導。
通過閱讀課文,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課文的表達順序;抓住重點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內容,弄清頂碗少年是怎樣面對失敗,堅持一次次表演,最後獲得成功的。通過分析領悟作者看錶演時受到的啟示;感悟「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養學生面對挫折應有的信心和勇氣,領悟做人的道理。
本課教學基本上按預先設計完成,但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教學少年兩次失敗的時候語句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寫作上的技法沒有點明,以致後面的相關教學有點模糊。如果能做到位,學生後面的理解會更輕松,更到位。其次是課文結束的省略號的處理,我只是把學生停留在少年的身上進行想像,而沒有讓學生更深地領悟少年身上的精神,最後的環節可以讓學生在「微微激動」上展開想像,這樣或許會更好。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今天的課堂上,我們學習《頂碗少年》。故事描寫了一場扣人心弦的雜技表演。演雜技的頂碗少年連續兩次表演失敗了,但他不失風度、沉著冷靜地重新開始,最終第三次表演成功了。
在少年第二次失敗後,課文中這樣寫到:「觀眾中有人在大聲地喊:『行了,不要再來了,演下一個節目吧!』」。我隨即問學生:「觀眾為什麼要這樣喊?說說你的理解。」
小雅說:「因為少年已經失敗了兩次,觀眾不相信他了,所以不讓她演了。」
小江說:「這是激將法,讓少年下去,就是鼓勵他繼續表演。」
小正說:「可能觀眾怕少年再打碎了碗,會浪費錢。」
……
一時間,眾說紛紜。
我沒想到,對於這個問題,孩子們能這樣理解。我對他們一一進行了反駁:「如果觀眾不相信少年,那為什麼在他第一次失敗後還要忍不住拍巴掌呢?同學們再想一想,每當你遇到困難時,老師和家長會對你說什麼?難道說你不行?另外打碎幾個碗算不了什麼。」
此時同學們都很納悶,默默不語。我適時引導:「同學們想一想,頂碗少年第一次失敗了,他沒有氣餒,沒有就此灰心,而是再一次頂起碗來。如果你在現場,看到了這種場面,你有什麼感受?難道你不會被少年那堅持不懈的精神而感動嗎?」同學們似乎明白了點什麼。「大家此時再想一想,觀眾為什麼不讓少年表演了呢?」
「那是觀眾對少年的關心,鼓勵少年。」
「觀眾捨不得少年,怕少年再次失敗會承受不起打擊。」
「觀眾怕少年從此失去頂碗的信心,因此不願再讓少年頂碗了。」
聽到了孩子們這么一說,我舒心地笑了:「觀眾如此呵護頂碗少年,少年卻沒有因此放棄表演,而是再一次鼓足勇氣頂碗,最終成功了,博得了全場的喝彩。你從頂碗少年身上,學到了什麼呢?」
「我學會了在困難面前應該堅強……」
「我知道了做事不要怕失敗……」
「失敗乃成功之母,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會成功……」
孩子們說得多麼好啊!這節課解決了這么一個有價值的問題,糾正了孩子們偏頗的思想理解,我覺得很有成就感。

㈦ 《頂碗少年》的主要內容

此文記敘了一個小男孩做高難頂碗動作失敗後不氣餒,歷經三次表演後成功的事情,表達了作者對頂碗少年堅持不懈精神的敬佩,告誡了人們在艱難困難要敢於堅持拼搏,才能獲得成功的道理。

全文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有機結合,敘事有詳有略,安排得當,波瀾起伏,並且首尾呼應,結構嚴謹,主題鮮明。

有些偶然遇到的事情,竟會難以忘懷,並且時時縈繞於心。因為,你也許能從中不斷地得到啟示,從中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

《頂碗少年》被選為滬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本《語文·七年級·第一學期》第二課課文。

(7)頂碗少年教學實錄擴展閱讀

1、創作背景

20世紀70年代以後,頂碗作為中國傳統雜技,開始了飛躍發展,創造出各種高難動作。作者在上海看雜技表演時,見到了一個小男孩做高難頂碗動作失敗後不氣餒,歷經三次表演後成功的這樣一件事,

後時常想起,二十多年後,已到中年的趙麗宏有了許多的人生經歷,更是深有感慨,因此寫了這篇文章。

2、作者簡介

趙麗宏,1952年出生於上海,作家、散文家、詩人,1982年畢業於華東師大中文系。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並開始發表作品。文學創作一級。著有詩集《珊瑚》《沉默的冬青》《抒情詩151首》等,散文集《生命草》《趙麗宏散文》等。

㈧ 頂碗少年教案

4* 頂 碗 少 年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文章描寫了一場扣人心弦的雜技表演。演雜技的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了,但他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一切重新開始;第二次,碗又掉下來了,少年又鎮定下來,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向觀眾鞠了一躬;第三次,終於把碗穩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多少年後,作者每每想起,總會產生一陣微微的激動……

文章描寫了頂碗少年三次表演的過程,緊緊圍繞表演的「驚心動魄」展開。(1)抓住少年表演時的動作、神情進行描寫,表現頂碗表演動作的高難度;(2)具體描寫了觀眾觀看錶演時的反應,突出表演的扣人心弦;(3)採用了擬人的手法對「碗」進行描寫,不僅體現了表演的難度之大,還烘託了表演的緊張氣氛。作者主要抓住「少年、觀眾、碗」具體描寫,突出表現了雜技表演的緊張程度。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課文的表達順序;二是感悟「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養學生面對挫折應有的信心和勇氣;三是能結合生活實際談自己的體會和感悟。

教學本文的重點是把握主要內容,弄清頂碗少年是怎樣面對失敗,堅持一次次表演,最後獲得成功的。難點是領悟作者看錶演時受到的啟示。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在輕松幽雅的樂曲聲里,只見他頭上頂著高高的一摞金邊紅花白瓷碗,柔軟而又自然地舒展著肢體,做出各種各樣令人驚羨的動作,忽而卧倒,忽而躍起……碗,在他的頭頂上搖搖晃晃,卻總是不掉下來。

這句話是對頂碗少年表演的具體描寫,在柔美的樂曲聲烘托下,少年表演的柔美動作——「柔軟而又自然地舒展著肢體」,與樂曲融為一體,體現了東方雜技的優美,給人以美的享受。「忽而卧倒,忽而躍起……」寫出了表演動作的變化,柔中有剛,省略號蘊含著表演動作的變化無窮。對碗的描寫襯托出了少年的表演技藝高超,同時也可以看出表演的難度很大。

②頂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著,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

這是對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時的表情、動作的描寫,表現出對觀眾的歉意和內疚,從「微笑」「不失風度」可以看出他對表演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

③台上,頂碗少年獃獃地站著,臉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第二次失敗,使少年信心頓失,勇氣銳減。「獃獃地站著」「臉上全是汗珠」「不知所措」這些描寫將少年此時的沮喪、尷尬刻畫得入木三分,躍然紙上。

④少年鎮靜下來,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地向觀眾鞠了一躬。

經歷了兩次失敗,少年沒有被嚇倒。「鎮靜」表現出少年經受起了失敗的考驗,又重新開始第三次表演。

⑤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

這是作者看了表演發出的感嘆,也是文章的題眼所在。表達了作者對頂碗少年不畏艱難、不怕挫折、承受壓力、敢於拼搏的贊嘆。

⑥在以後的歲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會想起這位頂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總會有一陣微微的激動……

這句話與課文開頭的第一句相照應,突出這次雜技表演給作者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句末的省略號是作者從中受到的啟示,耐人尋味。

(2)對詞語的理解。

不失風度:不喪失美好的舉止姿態。

驚心動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動很大。文中指頂碗少年的表演使作者受到很大震動,留下深刻感受。

附和:形容言語、動作追隨別人。文中用來形容在少年第二次表演失敗時,一些觀眾跟著別人起鬨的表現。

陶醉:形容很得意沉浸在某種境界或思想活動中。文中形容觀眾沉浸在優美的雜技表演之中。

二、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語言。

2.弄清課文內容,了解課文的表達順序,懂得「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過對人物動作、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知作者表達情感的方式。

三、教學建議

1.本文是略讀課文,要讓學生自主獨立地讀書,把握課文的梗概,了解課文的表達順序,感悟出「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2.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前面的連接語,明白本課的學習目標:一是默讀課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場怎樣的雜技表演;二是說說自己從文末的省略號中讀出了什麼。圍繞目標理解課文內容,感悟人生哲理。

作者看了一場怎樣的雜技表演?為什麼說這場表演是「驚心動魄」「難度很大」的?指導學生重點理解3—7自然段,抓住人物動作、神態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如,描寫頂碗少年前兩次表演時的動作的語句,「在輕松幽雅的樂曲聲里……碗,在他的頭頂上搖搖晃晃,卻總是不掉下來」「柔軟而又自然地舒展著肢體」「忽而卧倒,忽而躍起」「到最後關頭了,又是兩個人疊在一起……碗,又在他頭頂厲害地搖晃起來。……碗,又掉了下來」,從這些語句我們感受到這場雜技表演不僅精彩優美,而且表演難度很大。再如,描寫少年表演時神態的語句,「沒有慌亂,而且不失風度」「獃獃地站著,臉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可見他在第一次失敗後,還能保持鎮定,有重新表演的信心;但在第二次失敗後,他心情十分緊張,沒有了再次表演的勇氣。從對少年表演雜技的動作、神態描寫,體會這是一場「驚心動魄」「難度很大」的雜技表演。同時,還要從對觀眾的表情、言行的描寫,對「碗」的具體描寫,感受雜技表演的難度很大;從對老者神態、動作的描寫,體會老者對少年的寬容和鼓勵,正是這寬容和鼓勵,給了少年勇氣和力量,使表演獲得了成功。

從文末的省略號中讀出了什麼?對這個問題要引導學生聯系第一自然段來理解,發表自己的見解。作者從頂碗少年的表演中獲得了人生的啟示——那就是面對挫折,我們要勇於拼搏,不要輕易放棄。

3.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作者從對自己人生經歷的總結下筆,採用回憶的方式描寫二十多年前的故事,以雜技表演的順序「第一次失敗——第二次又失敗——第三次成功」為線索進行描寫,最後抒發內心的感嘆和激動。前後照應,首尾呼應,最後感悟出「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4.指導學生自主積累語言。「座無虛席」「驚慕」「目不轉睛」「不知所措」「驚心動魄」等詞語要在理解中積累,在習作中運用。

抄知道

㈨ 頂碗少年

1.把握主要內容,弄清頂碗少年是怎樣面對失敗,堅持一次次表演,最後獲得成功的。 2.領悟作者看錶演時受到得啟發

㈩ 頂碗少年的導學案,急急急急急!!!!!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懂得不論遇到多少艱難曲折,也不要退縮,只要堅持下去就能獲得成功的道理。
2.指導學生學會本課「疚、胛、頹」3個會認字。
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進行激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懂得不論遇到多少艱難曲折,也不要退縮,只要堅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二、教學重點:
抓住課文對頂碗少年的動作、神態的描寫,了解少年是怎樣從失敗到獲得成功的。
三、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中耐人尋味的語言,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准備:
演示文稿。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學會本課「疚、胛、頹」3個會認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按文章不同內容分段並能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學會本課「疚、胛、頹」3個會認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按文章不同內容分段並能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這是作者趙麗宏回憶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一個表演雜技的頂碗少年那一夜的表演,為什麼會使他常常想起?今天我們一起來閱讀《頂碗少年》這篇課文,就會找到答案。
二、初讀課文,掌握字詞
1.自由讀課文
根據課後生字表讀准字音
2.檢查詞語理解情況
優雅驚羨頹喪迷惘座無虛席不知所措
(結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3.理解課文內容
(1)默讀課文想一想,文章主要講了什麼事?分了幾部分進行描寫的?
第一部分:(1—5)寫頂碗少年不怕兩次失敗,第三次終於穩住了頭頂的那一疊瓷碗,贏得了所有觀眾的熱烈掌聲。
第二部分:(6—7)寫那位頂碗少年給「我」的啟迪。
(2)自由讀第一部分
思考:頂碗少年失敗了幾次,失敗後他是這樣做的?最後怎樣了?(小組討論學習)
(3)集體學習
畫出頂碗少年兩次失敗後的情景,又是誰給了他成功的信心?
三、課堂小結
四、布置作業
朗讀課文,體會少年的心理變化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懂得不論遇到多少艱難曲折,也不要退縮,只要堅持下去就能獲得成功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抓住課文對頂碗少年的動作、神態的描寫,了解少年是怎樣從失敗到獲得成功的。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中耐人尋味的語言,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回憶課文內容,課文可以分幾部分,每部分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二、學習第一部分
1.頂碗少年是怎樣不怕失敗最終獲得成功的?他為什麼能這樣做?
默讀,並批畫,找出頂碗少年三次頂碗的動作,少年的神態變化以及場內觀眾情緒的變化的語句,加以體會。
2.結合觀眾們的表現,你能想像他當時的心理活動嗎?
(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句子的意思。)
3.這時一位老者上台向少年說了些什麼,使少年重新鎮定下來,老者可能對他說了些什麼呢?頂碗少年聽了之後又是怎麼想的?然後把自己想到的寫下來。
出示ppt:
他把手中的碗交給少年,然後撫摸著少年的肩胛,輕輕要喊了一下,嘴裡低聲說_____________。少年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於是他鎮靜下來,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地向觀眾們鞠了一躬。
4.交流討論,思考。
5.第三次表演開始了,如果你是場下觀眾,你的心情是怎樣的?會怎麼想?
三、學習第二部分
1.多年以後,「我常常會想起這位頂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總會有一陣微微的激動。」,「我想,他現在一定早已是一位成熟的雜技藝術家了。」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一是:「我」認為他是一個強者,他在人生和藝術之路上不會頹喪、退卻;二是:「當我迷惘、消沉,覺得前途渺茫的時候,那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打碎的聲音變會突然在我爾畔響起」是少年在挫折與失敗面前勇於拼搏的精神常常激勵「我」前進。)
2.讀讀課文的最後一段,在讀了全文後,你對這課文的最後一句有怎樣理解,能結合課文內容談談嗎?
出示ppt:
是的,人的一生是搏鬥的一生。只有敢於搏鬥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窮水盡的絕境里,再搏一下,也許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嚴寒中,再搏一下,一定會迎來溫暖的春天——這就是那位頂碗少年給我的啟迪。
四、學習寫法
1.讀完這篇文章後,能夠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有什麼?
2.「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在課文中出現了幾次?畫下來。(4次)
3.有沒有讓你有重復的感覺呢?為什麼?
(這是一種「反復」的寫法,它不是簡單的重復,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含義)
4.你還能在課文中找出類似的例子嗎?
五、布置作業
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熱點內容
人們用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5-15 21:26:05 瀏覽:209
2017高考數學文 發布:2025-05-15 15:11:48 瀏覽:817
怎麼喝水 發布:2025-05-15 14:52:53 瀏覽:829
雅本化學公司 發布:2025-05-15 13:44:02 瀏覽:940
師生問候英文 發布:2025-05-15 12:33:11 瀏覽:332
教師三年個人發展規劃 發布:2025-05-15 08:59:20 瀏覽:116
校長師德師風情況總結 發布:2025-05-15 07:26:18 瀏覽:72
科高教育 發布:2025-05-15 04:51:38 瀏覽:764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5 03:39:22 瀏覽:833
葉開語文 發布:2025-05-15 03:38:08 瀏覽: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