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堂春教學
1 對語句的欣賞,從而品味語言之美 。
2 創設情境,感受意境之美。
3 熏陶感染,體悟情感之美。
4 言行揣摩,體現形象之美。
5 引導誦讀,鑒賞整體之美 。
6 拓展延伸,學習創造之美動。
② 二人轉【水牢記】戲詞、各位親們求助、、雖然錢幣不多、但是就當做是為了正宗的二人轉吧、、
《二人轉》
降 香 馬 坡 打 畫
罵 店 報 號 闖 帳
報 恩 斷 橋 地 樓
退 還 畫 眉 黃 病
探 窖 雁 詞 摔 盆
盜 扇 拷 紅 補 汗
坐 樓 拉 君 拉 馬
祭 天 寒 江 剛 鑒
雙 拐 小送飯 小住家
小過門 小鋤地 小天台
小上墳 小上壽 小上廟
小打柴 小封官 小西唐
小放牛 小重樓 小尿炕
小盤道 小寒江 小拜年
小趕船 小分家 回杯記
大清律 大觀燈 大登殿
大天台 大趕船 大重樓
打金枝 打黃狼 打韓昌
打八仙 打龍袍 打瓜園
潯陽樓 尤三姐 雙鎖山 一
六月雪 杜十娘 劉金定觀星 二
醉八仙 上蘭橋 力殺四門 三
禪宇寺 下蘭橋 劉金定探病 四
斬揚帆 十字坡 五雷陣 五
憎尼會 毒蛇記 扎花帳 六
秦香蓮 狐玉娘 陰魂陣 七
回崗嶺 井台會 三狐洞
寒江關 花燭會 牧羊圈
西施女 古城會 玉堂春
樓台會 鋸大鋼 白蛇傳
鳳儀亭 天緣配 月為煤
游古廟 香海魂 乾坤帶
牆頭記 櫃中緣 殺狗記
老少換 綉鞋記 天公報
告扇子 香羅帶 羅裙記
蓮花庵 桃花庵 鋸大缸
美鳳樓 揀棉花 劉公案
單弔孝 貧女淚 珍珠衫
度林英 水牢記 下南唐
鬧江洲 劈關西 茨兒山
哭典韋 戰長沙 反樊城
忠義堂 鍘國舅 相國寺
砸鸞架 獻天書 夫人夢
三節烈 三丑會 下揚州
哭典韋 李陵碑 蓮花俺
反樊城 華容道 綵球記
才子會 天門陣 天河配
五峰山 無底洞 憶真妃
烏金記 雙配合 雙休妻
雙怕妻 雙拜年 陰功報
民國律 對字兒 雙下山
白帝城 孫紀皋 游西湖
西樓會 百忍圖 血花池
華容道 全德後 搶潼關
美猴王 快活林 望兒樓
武家莊 洛陽橋 忠義廳
英雄會 金環記 看財奴
戰金兵 黃鶴樓 黃閣樓
探書房 清烈傳 借東風
借髦髦 調精忠 跑關東
紫竹崖 稀柿洞 鐵弓緣
鐵佛寺 砸鑾駕 鴛鴦樓
綉忒勒 游武廟 禪宇寺
蜈蚣嶺 蟠桃會 露淚緣
聚義廳 媽媽會 絲絨記
青石山 青紗帳 窮富論
夫人夢 穆苛寨 潘金蓮
包公游陰 蛤嫫告狀 糜氏託孤
包公鍘侄 烏盆告狀 單刀赴會
包公賠情 毛驢告狀 夜宿花亭
包公趕驢 西廂聽琴 鴻雁捎書
包公斷後 西廂寫書 姐妹蜴嫁
包公弔孝 西廂觀畫 獨占花魁
薛禮打虎 崇禎觀畫 破鏡重圓
薛禮探穴 蘇武牧羊 轅門斬子
薛禮還家 羅章跪樓 父過子孝
武松殺嫂 劉全進瓜 丁郎尋父
武松打店 宋王逼婚 洞房認父
武松發配 燕青賣線 白猿教刀
武松反獄 燕青下山 王八戲女
武松打虎 燕青打擂 小王打鳥
關公辭朝 張郎休妻 劉伶醉酒
關公盤道 張飛審瓜 羅成算掛
宋江殺樓 哪吒出世 密建游宮
石秀殺樓 觀音贈劍 百年長恨
韓琪殺廟 劈山救母 大鬧天宮
孔名招親 牛皋招親 岳母刺字
何氏賣身 真假駙馬 孫臏思家
秦家花園 蘇岱陪妹 老漢背妻
雪玉冰霜 打狗勸夫 賢妻休夫
馮奎賣妻 劉雲打母 金精戲竇
傻子相親 五女哭墳 墓生高望
雙拜花堂 五女拜壽 馬前潑水
孫成打酒 王婆罵雞 趕馬下山
譚香哭瓜 貂禪拜月 宗保抗令
二主探病 秦瓊觀陣 秦瓊賣馬
太子要表 花子拾金 南郭學藝
九齡溫席 九紅出嫁 十女誇夫
大破孟州 土山被困 小三分家
馬失前蹄 目蓮救母 正德訪資
王華買父 美人查關 灶王訴功
佛門點緣 閨女出嫁 花魁遊街
青菜段兒 楊廣變牛 楊門女將
楊家歸西 單鞭壓槊 貪財害命
夜打登山 張飛跪樓 英雄刺虎
臨潼斗寶 郭軍反奉 耗子娶貓
瘋僧掃秦 寇準斗潘 崇禎觀兵
割袍斷義 竇義思金 詩書巧合
燕王掃北 鸚哥對詩 秋胡戲妻
秋胡戲嫂 三關認夫 三娘教子
劉備過江 審問青羊 吳漢殺妻
昭君出塞 闖王發兵 闖王坐殿
燈下勸夫 尼姑下山 打漁殺家
白狗黑卷 白蛇訴功 孟良搬嫂
水漫金山 孫賓學藝 母女頂嘴
姐倆頂嘴 妯娌頂嘴 姑嫂降香
東吳招親 百鳥朝鳳 林沖發配
二美奪夫 三賢勸母 打碗勸婆
王小借糧 敗子回頭 安安送米
穆桂英指路 穆桂英搬兵 穆桂英被困
呼延慶出世 呼延慶打擂 呼延慶上墳
黃金錠下山 單臂擒方臘 楚幼主登基
三對梨花槍 三盜芭蕉扇 三打白骨精
黃愛玉上墳 王少安趕船 蔻准斗潘妃
秦雪梅弔孝 傻柱接媳婦 大戰琵琶精
梁賽金擀麵 李存孝打虎 韓湘子討封
二大媽探病 揚金豹下山 趙連璧借糧
郝姚琪殺妻 伍子婿過江 炮打慶功樓
劉翠萍哭井 千里走單騎 鞭打紫金門
李翠蓮游陰 高俊保招親 李芳巧得妻
李翠蓮盤道 程咬金招親 庄金定思夫
揚七郎打擂 薛丁山招親 豬八戒拱地
揚八姐游春 揚玉春招親 朱洪武放牛
揚六郎哭欞 劉金定招親 馬寡婦開店
佘太君辭朝 豬八戒招親 王美容觀花
劉三姐上壽 李老虎搶親 祝九紅弔孝
張雲昌討飯 黃氏女游陰 洞濱戲牡丹
揚二舍化緣 白娘子訴宮 紅月娥做夢
呂蒙正趕齋 馬前龍走國 李香蓮賣畫
一枝花捎書 丁成巧得妻 鴛鴦嫁老雕
雲秀英勸夫 關公斬貂禪 大雁笑群儒
小白龍造反 小兩口頂嘴 小兩口爭燈
許士林祭塔 白桂香割肝 呂蒙正教學
朱買臣打柴 朱買臣趕考 朱買臣休妻
楊八姐盜刀 楊文廣收妻 楊鬧紅要表
姜太公釣魚 姜太公賣面 柳展雄搶親
安祿山造反 炮打爛菜溝 柴郡主送飯
趙匡胤被困 馬紅眼上當 咬臍郎接母
樊梨花罵城 樊金寶罵城 吳三桂借兵
狄仁灰趕考 王魁元逃學 王令安借檔
王定寶借當 王天寶討飯 王員外休妻
王久來休妻 王登雲休妻 索羅顏查關
夜審周子琴 棒打薄情郎 韓相子出家
柳迎春守寒窯 馬娘娘害東宮 桃花女戰周公
王三姐拋綵球 劉二姐拴娃娃 陳玉生接姑娘
楊八姐下幽州 孟姜女哭長城 王姣蘭百年長恨
小兩口串門兒 四季花鳥蟲子名武松大鬧董家廟
《二十四孝》
1 慮舜行孝 2 扮鹿行孝 3 老萊逗樂
4 鞭打蘆花 5 仲由借來 6 母子連心
7 劉恆嘗葯 8 郭巨埋兒 9 背母逃難
10 采果孝母 11 磕頭求泉 12 丁蘭刻像
13 王祥卧魚 14 黃香溫糜 15 董永葬父
16 揣桔孝母 17 哭竹生筍 18 聽雷哭墳
19 揚香勒虎 20 默婁嘗糞 21 汝汁喂婆
22 吳猛為蚊 23 棄官尋母 24 刷桶孝母
③ 王婉華的藝術經歷
先後得到了雲艷霞,高百歲,陳鶴峰,高維廉,姜鴻奎,王玉蓉,楊菊蘋,李慧芳,陳伯華等老師的提攜和指導。
王婉華還是位成績突出的京劇教育家,先後被湖北省戲校,上海戲劇學院,武漢藝術學校聘為老師,在近20年的教學生涯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教學方法和理念,為戲校培養了大批京劇人才。
1962年張君秋來武漢演出,王婉華因為參加配演出色,被張君秋收為弟子,並舉行隆重收徒儀式。先後向其親授了《春秋配》《西廂記》《望江亭》《狀元媒》《玉堂春》等張派劇目。王婉華扮像俊美,酷似張君秋;嗓音甜美寬廣,台風穩重大方;在50多年的舞台實踐中:繼承了張派高超的演唱技巧,發展了張派自然大方的表演特點。成功朔造了眾多人物形象。先後上演了《望江亭》《狀元媒》《玉堂春》《春秋配》《西廂記》《秦香蓮》《紅鬃烈馬》等劇目。
1986年李瑞環同志親筆提詞掌門弟子,永做榜樣加以褒獎。王婉華技巧全面,不但擅長青衣,花衫戲,花旦,武旦,武生戲演來也頗見功力。
④ 豁達人敬佩,勤奮有作為 ,無私又無畏,百折終不悔。是哪首京劇唱段
這是現在京劇《回春曲》中的一段,作者叫做陳朝紅,她本人也是一位很有天賦的京劇表演藝術工作者。她扮相好,演出細膩、嫵媚、敦厚,音色甜美。
陳朝紅老師《鎖麟囊》劇照(程派)
陳朝紅老師《鎖麟囊》劇照(程派)
⑤ 關於《玉堂春》的作文
難以忘懷的《玉堂春》
陳琪 口述
趙雷(執筆)、薄雪 整理
黃詠霓老師的藝名叫雪艷琴,中國戲曲學校的學生們既尊敬、又親切地稱呼她「黃老」。
1960年,黃老從中國京劇院調到戲校任教,我那時只有13歲。黃老留給我的印象是極為深刻的:她總是從頭上到腳下收拾得非常干凈利落;上課時,她輕聲細語,和藹可親,從不對學生說損話、發脾氣;教戲時,黃老更是不厭其煩,耐心細致。
我的啟蒙老師是羅玉萍老師,開蒙戲是《女起解》。於玉蘅老師又教會我《武家坡》、《宇宙鋒》。而後,大約是在1961年或1962年,我才進入黃老的課堂,陸續向她學習了《玉堂春》、《貴妃醉酒》、《大登殿》、《井台會》、全部《四郎探母》等。然而,正是這出《玉堂春》,我將永遠難以忘懷!
一、只有明師教戲,才能如此細致入微
黃老的這出《玉堂春》是宗尚小雲先生的路子的,因此在許多地方與其他路子有所不同。比如蘇三出場的[西皮散板],黃老唱得特別剛勁挺拔。我想,雖然這樣演唱人物的感覺會略顯不足,但卻能牢牢抓住觀眾,因此十分醒脾。又如蘇三的一句[西皮慢板]「鴇兒買奴七歲整」,一般唱法拖腔都是一小節,而黃老則大約是一小節半。蘇三「出門」後,一般演法都是向下場門走,而黃老則向上場門,以此來表現蘇三覺得居中而坐的復審官員似曾相識,因此去而復轉,打算回身辨認的心理。黃老的《玉堂春》中還有一些能體現她獨到想法的地方,比如當劉秉義吩咐差役:「來,看拶——」時,蘇三一般都是抬左腿面向劉秉義,但黃老覺得女演員將外側大腿露給觀眾,顯得不苗條,也不雅觀。因此,她將抬起的腿改為內側的右腿,並努力使腰往右扭,右腿往左扣,兩只手和右腳還要輕微顫抖起來。由於黃老的這出《玉堂春》中有許多不同於尋常演法之處,加之她教得格外認真、細致,所以我至今記憶猶新。
在蘇三「悶簾叫板」:「苦哇——」後出場第一個亮相時的眼神從哪兒到哪兒,黃老都會仔仔細細地告訴我們:要照顧各個方位的觀眾,眼神自右而左滑過觀眾席,頭也隨之轉了一個小角度居中,再定睛亮相。她還要求蘇三在唱[西皮散板]「嚇得我膽戰心又寒」時,手和腳都要配以輕微的顫抖,來刻畫蘇三上堂受審前心驚肉跳的緊張情緒。在蘇三唱[哭頭]「啊——崇爹爹呀」時,腰和腳怎麼配合?腰和腳又怎麼與[大鑼哭頭]配合?兩只腳一先一後怎麼抬起,怎麼落下?怎麼側腰?黃老都會對我們細致講明。在蘇三「挖門」進去後,她又提出要求:轉身依偎在堂角時的身段要有羞羞怯怯、戰戰兢兢的感覺。蘇三如何「進門」、「出門」?怎麼「跪堂」?哪條腿先跪,哪條腿後跪?黃老也都說得一清二楚。當她看到有的同學跪下後抵著腳尖兒時,還會輕輕地提醒著:「腳得趴下!」黃老說,蘇三背朝觀眾,演唱[西皮導板]「玉堂春跪至在都察院」;在拖腔時,右手要挑起包頭綢子,左手配合右手在頭右側拱手,為的是能讓觀眾看得清楚明白;聽到刀斧手呼喝「堂威」後,綢角要從顫抖的右手指端滑落;同時,左、右手要顫抖著縮回胸前,低下頭,屏住氣。當黃老發現有的同學唱到[西皮快板]的最後一句「我那三……」時,將伸出三個指頭的右手探到王金龍面前後,又在「堂威」中嚇得縮回到胸口前。她便告訴我們,為了表現蘇三被威嚇後的驚慌情態,應該把右手藏在身體左側。這樣一來,不僅把人物的情感表現出來了,而且也顯出演員的優美身段,還能讓觀眾看得真真切切。黃老又說,蘇三下堂前唱[西皮搖板]「花謝時怎不見那蜜蜂兒行」一句時,一般演法就是掩面哭泣,而她則要求我們要在唱腔的節奏中,加上一個非常細小的跺腳動作,來塑造此時蘇三對於王金龍的嗔怪之情。
這出《玉堂春》中,還有許多其它坑坎麻雜的細微地方,黃老都要給我們掰開揉碎地耐心講授、悉心示範。現在我常想:黃老在當時絕對是一位名演員、一位名師,但她更是一位明師,教戲竟然教得這么清楚、明白、透徹。只有明師教戲,才能如此細致入微!
二、黃老的一手絕活兒
黃老的《玉堂春》里有一手絕活兒。其他蘇三都是在上場前就把那綹小甩發從頭上順著右耳垂下來,而黃老不是,她的小甩發是盤在頭頂的。當劉秉義吩咐差役:「來,看拶——」時,黃老就在這個節骨眼兒亮出她的絕活兒--蘇三一梗頭,將那綹小甩發當頭甩起,與此同時跪著走一個「小蹦子」,側卧於地,再接唱[西皮回龍]「大人吶——」。黃老的這手絕活兒,難就難在「小蹦子」要在跪著的情況下完成,而且還要配以「甩甩發」的動作。「甩甩發」和「小蹦子」雖有前後之分,卻自然熨貼,渾然一體,生動地刻畫出蘇三在曾經飽嘗酷刑,且深知其苦後,聽到復審官員又要對她施以刑法時,被嚇得魂飛魄散的情狀。這手絕活兒的另一個可貴之處,就在於它以令人耳目一新的舞台技巧來展現人物的情感世界,可謂獨具匠心。 我只是聽黃老這樣描述她的絕活兒,卻沒能親眼領略過這個絕活兒的風采。我想,黃老一定是不能做示範了,因為她當時已經年近花甲了。但我相信,她年輕時上演的這出《玉堂春》,一旦亮出這手絕活兒,必得觀眾滿堂喝彩。這也應是黃老在《玉堂春》里體現尚派藝術「文戲武唱」表演精髓的一個例證吧。
三、「她教的這出《玉堂春》,才是我父親的原汁原味!」
尚長春先生是尚小雲先生的長子。上個世紀80年代初,他從佳木斯京劇團調到中國戲曲學院任教之前,在北京住了一段時間。那時,我已是一位具有10年左右教齡的老師了。在一次教學示範演出中,我再次上演了這出黃老親授的《玉堂春》。戲演完後不久,尚先生便找到我的愛人楊明華問道:「陳老師這出《玉堂春》是跟誰學的?」「是跟黃詠霓黃老學的。」明華回答說。尚先生聽了十分激動:「這就難怪了,這出戲她是跟我父親學的。現在的尚派弟子中,還沒有人能把這出戲這么完整、地道地呈現出來,陳老師可算頭一份兒啊!」明華連忙說:「您誇獎了,還是黃老教得細致。」尚先生很是感慨:「她教的這出《玉堂春》,才是我父親的原汁原味!另外,我想請陳老師給我的大女兒尚慧敏好好說說這出戲……」
遺憾的是,由於尚慧敏當時正在武警文工團,可能無法來找我學戲,我只為她錄制了《玉堂春》的唱腔磁帶,所以尚長春先生的這個願望最終也沒能實現。
黃老不僅教會了我這出《玉堂春》,還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定要教給學生自己最實授的戲。當年的中國戲曲學校的先生們會的戲很多,但教得卻不雜,他們都是把自己最拿手的那幾出戲傳授給我們。比如其他青衣戲,《宇宙鋒》一定是於玉蘅先生教,《鳳還巢》、《奇雙會》一定是李香勻先生教;武生行當里,必是茹富蘭先生教《石秀探庄》、《八大錘》,錢富川先生教《蜈蚣嶺》,傅德威先生教《鐵籠山》,趙雅楓先生教《乾元山》……這也正是他們藝德、師德崇高和教學作風嚴謹的真實寫照。
從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我就開始隨趙榮琛先生學戲了。我學習並傳授程(硯秋)派表演藝術的時光,算算已有三十個春秋了。盡管如此,黃詠霓老師——我敬愛的黃老所教的這出《玉堂春》,我將永遠難以忘懷!
⑥ 京劇荀派表演藝術家陸正紅逝世,享年86歲,她的一生發生了什麼
京劇荀派藝術家、正輩分京劇名人陸正紅朋友因病搶救無效,於2021年4月9日18時08分,在上海華山醫院去世,壽終86歲。
陸正紅的生平陸正紅,女,上海市京劇院我國一級演員。上海非遺文化財產京劇新項目象徵性傳承人,中國戲劇家協會vip會員,農工民主黨共產黨員。陸正紅朋友,師從於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高手,深得荀派造型藝術秘授,擅演《紅娘》《玉堂春》《紅樓二尤》《勘玉川》《金玉奴》等荀派名劇。
陸正紅朋友告別儀式典禮,定為2021年4月15日14時30分,在寶興殯儀館(西寶興路833號)福園廳舉辦。
期待老藝術家們一路走好,願天堂沒有病苦,她們的著作會一直留到大家心裡!
⑦ 蔡英蓮的人物生平
蔡英蓮 女,1945年出生,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教授、「學術帶頭人」,研究生班,流派班導師,2003年全國首屆「教學名師」,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劇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蔡英蓮11歲考入中國戲曲學校,學藝九年,師承:程玉青、羅玉萍、馬宗慧、雪艷琴、趙桐珊、李香雲、荀令香、邱富棠,於玉衡等名家,先後學習王、梅、尚、程、荀五大流派,藝術基底豐厚。常演劇目有:《龍鳳呈祥》、《秦香蓮》、《玉堂春》、《平貴別窯》、《桑園會》、《魚藻宮》、《醉酒》、《別姬》、《失子驚風》《三關排宴》等,是「京56班」又紅又專青衣演員。學生時期的蔡英蓮廣泛吸收舞蹈、話劇的表演手法,潛心研習導演理論,演出了話劇《龍須溝》、《千萬不要忘記》、《母子會》、《箭趕河邊》和現代京劇《六號門》、《蘆盪火種》、《白毛女》等劇目。1965年畢業留校任教。1972年向何敏娟、姜家祥,孫松齡等老師學習民族聲樂。1979年拜張君秋先生為師成為入室弟子。在張君秋、謝虹雯、何順信、劉雪濤、張似雲等老師的指導下,演出了張派名劇:《望江亭》、《玉堂春》、《春秋配》、《紅鬃烈馬》、《祭塔》《龍鳳呈祥》等。
蔡英蓮代師傳藝幾十年如一日,潛心研究張派藝術特點和戲曲嗓音的開發;同時借鑒民族和美聲演唱創出「演唱前呼吸訓練體操」、「十三轍喊嗓方法」、「共鳴引用方法」等蔡氏形象教學法,行之有效,立竿見影。使京劇青衣嗓音研究向縱深發展。1947年來,蔡英蓮孜孜求索,默默耕耘,教過的學生遍及國內外。著名弟子有:王蓉蓉(北京)、董翠娜(煙台)、張萍(戰友)、趙秀君(天津)、張慧芳(北京)、王潤箐,李紅梅(北京)、候丹梅,張曉紅(貴州),程連群(重慶),陳瑛(新疆)常葉青,張笠媛及第四代傳人王盼,王奕謌,張婷,張蕾蕾,洪岩等,跨行嗓音訓練演員如常秋月(花旦),朱福(小生),張佳春(花旦),方旭(花臉)他們曾分別獲得「梅花獎」 ,「白玉蘭獎」 ,「全國電視大賽金、銀獎」,各省市獎。蔡英蓮被業內外公認為嗓音訓練專家以原版,解剖,形象,啟發,設計,理論為教學訓練法寶,能使學生在短時間內達到速變。張君秋先生曾評價說:「蔡英蓮傳承張派藝術任勞任怨,誨人不倦;她有一套科學嚴謹的教學方法,我和夫人都信得過她的教學及為人!」
1984年夏發表論文《張派聲腔研究與旦角嗓音的科學訓練》獲文化部「科研成果獎」,後連續發表論文十餘篇,填補了京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空白。1985年隨師赴香港講學,1987年教授五位張門弟子分別獲全國電視大賽「最佳、優秀表演獎」;同年為天津青年團雷英改編《天女散花》獲全國「優秀新劇目獎」;199O年同張君秋先生赴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講學。
蔡英蓮多次成功的在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中央、北京、天津廣播電台,北京大學、天津南開大學,國家大劇院舉辦張派藝術講座。1994年參加「中國京劇薈萃」為張派劇目音配像40多出戲任導師,並獲得李瑞環頒發的金杯獎;1996年前後五次赴台,在復興劇校教授《望江亭》、國家劇院、台視、電台、舉行藝術講座,學生羅慧茹獲「復興劇校金獎」,蔡英蓮獲陳守讓校長表彰證書;1998年分別指導煙台董翠娜《狀元媒》、天津趙秀君《秦香蓮》獲全國「第十六屆梅花獎」,蔡英蓮再次獲得天津、煙台市宣傳部授予「優秀園丁獎」;2001年蔡英蓮被評為中國戲曲學院首屆「學術帶頭人」,同年發表「京劇聲、腔、技、能演唱與新一代藝術人才培養」論文三萬多字。2003年在中央電視台「學京劇」欄目,北京電視台「戲迷天地」欄目,北京電台「空中大舞台」等欄目傳承張派藝術。並在同年年初被北京高教委評為首屆「教學名師」;2003年末,與趙景勃導演合作為張慧芳排演《杜十娘》獲文化部「精品劇目獎」及「梅花獎」;隨著中央電視台11頻道「跟我學」,北京電視台「戲迷天地」的成功播出,張派深入千家萬戶,為廣大張派愛好者提供了聲聞並茂的最佳學習教材。2008年,湖南出版社出出版了《張派青衣》成為跨行最具影響力排行首位的暢銷京劇教科書。2011年初,蔡英蓮為傳承,弘揚,發展張派,集整理,改編,創腔,導演於一身,成功推出張派劇目《春秋配》完整版,演出獲得巨大成功。隨後,再次挖掘整理張君秋先生79年版本《西廂記》,一舉成為國家京劇院首部青春版張派劇目的力作。2012全國第七屆青京賽決賽中,由蔡英蓮親授的學生張婷,王奕謌,王盼在激烈的決賽階段分別喜獲金獎;張蕾蕾奪得銀獎。同年國慶期間,蔡英蓮又應福建省藝術研究院院長王評章邀請,在福建省福州市,泉州市成功地舉辦了「地方戲曲骨幹演員嗓音培訓班」,受到閩劇,梨園戲,高甲戲,南音等地方劇種演員以及當地領導的高度贊揚,使蔡氏形象教學法和科學發聲前提下的嗓音訓練技能普及到地方戲的劇種中。蔡英蓮栽桃育李47年,雕塑了眾多京劇優秀人才,是海內外知名度極高的戲曲教育家。
⑧ 京劇青衣有哪些教程
首頁 | 學校概況 | 學校管理 | 教學研究 | 教育科研 | 德育工作 | 黨建群團 | 體衛藝安| 招生信息
您當前的位置: 京劇文化探索 校本課程 正文 [關閉窗口]
學習京劇專業院校的京劇教學方案
(作者:唐雲 發稿時間:2010-5-6 閱讀次數:234)
表演系劇目課程(京劇青衣、花衫)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劇目課 課程編號:
適用專業:京劇表演 青衣、花衫行當 四年本科 先修課程:
學 時:共1152課時 學 分:百分制
大綱執筆人:陳琪、王婷 教研室主任: 系部主任:周龍
一、課程的性質、目的與基本要求
本課程是培養京劇表演專業(青衣、花衫行當)人材的必修課,劇目流派紛呈,各具特色。教學以青衣、花衫為主,依照學生的條件安排劇目的學習,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全面、有效地培養能夠傳承各個流派的高素質接班人。
本課程通過四年的劇目學習和訓練,使學生掌握京劇青衣、花衫行當的表演方法和規律,達到優秀或合格的大學本科水平。
本課程要求學生掌握京劇青衣、花衫中各類人物的表演,如:穿蟒戲、旗裝戲、宮裝戲、舞劍戲、執絲竿戲、舞綵綢戲、雲帚戲、執漿戲、時裝戲、現代戲等。
二、教學內容及訓練目的
青衣、花衫既是正旦,是旦行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前「青衣」的稱呼是指服裝扮相而言,一般梳大頭,沒有華麗的裝飾,有的人物包淡色綢巾帶銀頭面,身著「青褶子」,以示人物處於受苦受難的艱境之中。如:《武家坡》《平貴別窯》中的王寶釧;《三娘教子》的王春娥;《朱痕記》的趙錦堂;《桑園會》的羅敷女等角色,均穿「青褶子」但在正旦中,有的人物並非只穿「青褶子」,例如:《玉堂春》的蘇三;《二進宮》的李艷妃;《賀後罵殿》的賀後;《金水橋》的銀屏公主;《宇宙鋒》的趙艷容;《二堂舍子》的王桂英等,這些角色,有的穿女蟒,有的穿花帔,再有《祭江》中的孫尚香還身著白蟒,這些角色既是正旦,也稱之為「青衣」。後來隨著劇目的豐富,流派的發展,所以,「青衣」不完全是指服裝扮相,主要是從劇情人物性格來劃分。最大的特點是以唱為主,把唱、念、做、表融合在一起。「青衣」,需要有明亮、寬厚的陽剛之聲;還要有嬌脆柔媚細膩之音。表演要求莊重沉穩、大方、秀美如:《荒山淚、失子驚風、秦香蓮、魚藻宮、穆桂英掛帥》等流派代表作,均是唱、念、做、表並重的戲也叫青衣。「花衫」也屬於正旦范疇之內,但這類角色,一般都是風韻美艷、柔媚嬌憨;也有剛健婀娜的人物,所扮演的角色,從皇後、公主、大家閨秀,直到《打漁殺家》的漁家女蕭桂英。「花衫」的打扮,有穿女蟒的,穿宮裝的,穿花帔的,穿旗袍的,也有穿布衣褂的。這些角色,更是唱、做並重,在演唱上,西皮聲腔多於二黃聲腔,總之「青衣」的聲腔比「花衫」的聲腔更為豐富。雖然「花衫」與青衣的類型有所不同,但它們是旦行的重要部分,均屬於正旦范疇之內。
在制定旦角的劇目課安排上,做出了一系列可行的教學計劃,對於各流派的精品、新編歷史劇目、現代戲劇目,做到全面豐富,補充營養,劇目課教學,要做到有計劃,有步驟使學生在四年學習期間得到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一)課程說明
劇目課:是「青衣」、「花衫」表演專業的主幹課,同時,它是京劇表演系「青衣」、「花衫」專業的必修課程。
(二)適用對象
本教學計劃,適用於京劇表演專業,四年級本科的「青衣」、「花衫」專業。
(三)教學目的
<1> 通過劇目的學習,集中培養學生 掌握和運用京劇表演的各流派的藝術技巧,提高藝術表現能力和創作能力。
<2> 在四年的劇目課教學中,要解決聲腔方面、表演方面的兩個問題。在聲腔上,要糾正學生演唱中的各種藝病,進行規范化的各流派的旦角唱腔藝術的訓練,提高學生在演唱時,發聲的調控能力,節奏准確、做到演唱技法嫻熟;在表演上,要使學生真正理解表演的重要性,打破一響遮百丑的觀念,要使學生掌握和運用京劇唱、念、做、舞的各方面技巧。准確地運用京劇程式和各流派的表演藝術風格,來表現歷史人物和現代人物,使學生能勝任舞台需要。
〈3〉通化劇目教學有目的、有選擇的強化學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具備一定的創作能力,使旦角的流派藝術更加完美,通過優美的聲腔、准確的表演唱出、演出人物個性、特性;做到在演唱和表演能聲情並茂。
(四)各年級教學內容與具體要求
《一年級》教學內容
〈1〉必修劇目
(青衣戲)
《紅鬃烈馬》、《女起解》、《玉堂春》、《大保國》、《二進宮》、《朱痕
記》、
《三娘教子》、《桑園會》、《賀後罵殿》、《法門寺》、《宇宙鋒》、《祭
塔》、
《西施》、《竇娥冤》(探監、法場)
(花衫戲)
《四郎探母》、《打漁殺家》、《春秋配》、《簾錦楓》、《天女散花》
〈2〉選修劇目
《審頭刺湯》、《御碑亭》、《三擊掌》
從教學安排來看,是針對不同生源和基礎不一樣的學生而制定的。一年級的教學劇目,有唱、表為主的「青衣」戲;也有唱、做為主的「花衫」戲,其目的是讓學生多方面吸收營養、豐富劇目結構。
〈3〉教學具體要求
在規范的教學中,對於不同劇目人物的塑造要引導學生分析劇本,強調人物內心變化、強調演員之間的交流。在教學中,改變學生不正確的發聲習慣,在演唱中,求得吐字真、行腔順韻白、京白要有字有味;在表演上要求人物的氣質、身份要恰如其分。要學習旦角流派中的不同演唱技法,例如《大登殿》中的[十三咳]唱法
〈4〉課時分配《一學年》
(第一學期)
行課16周 每周上課6學時。必修課6學時(或8學時),選修課2學時。
必修課 6×16=96學時
選修課 2×16=32學時
期末考試、復習、綵排實踐2周
4×2=8學時
共計144學時
(第二學期)
行課16周 每周上課8學時。
必修課 4×16=64學時
選修課 4×16=64學時
期末復習、考試、綵排實踐2周
4×2=8學時
共計144學時
全學年共計288學時
《二年級》教學內容
〈1〉必修劇目
(青衣戲)
《汾河灣》、《紅鬃烈馬》、《金山寺》(崑曲)、《斷橋》(崑曲)、《斷橋》(皮黃)、《祭江》、(採取分折學,有條件成熟的學生可排全戲)、《狀元媒》、《銀屏公主》、《三娘教子》。
(花衫戲)
《鳳還巢》、《百花贈劍》、《別姬》、《醉酒》。
〈2〉選修劇目
《緹瑩救父》、《捧印》、《劉蘭芝》、《秋江》、《打金枝》、《英台抗婚》。
〈3〉現代劇目
《紅燈記》(片斷)、《沙家浜》(片斷)。
〈4〉補選劇目
《悅來店》、《能仁寺》。
〈5〉教學具體要求
要求學生掌握旦角流派的經典名作,劇目安排有青衣戲、花衫戲,而且還有現代劇目和補選劇目的補充,其目的,是為了充實學生的表演能力,現代戲的人物與傳統的人物雖然均用京白,但他們的年齡、人物身份、在表演方面要有所區別。加強學生的演唱藝術的同時,吸收其它行當的角色的技巧、技能和表演,為學習難度較大的流派劇目、奠下堅實的基礎。
〈6〉課時分配《二年級》
(第一學期)
行課16周 每周上課8學時。必修課4學時,選修或補修課、現代戲課4學時。
必修課 4×16=64學時
選修課
補修課 4×16=64學時
現代戲課
期末復習、考試、綵排實踐2周
4×2=8學時
共計144學時
(第二學期)
行課16周 每周上課8學時。
必修課 4×16=64學時
選修課
補修課 4×16=64學時
現代戲課
期末復習、考試、綵排實踐2周
4×2=8學時
共計144學時
全學年共計288學時
《三年級》教學內容
〈1〉必修劇目
(青衣戲)
《秦香蓮》、《趙氏孤兒》、《望江亭》、《穆桂英掛帥》、《洛神》、《柳
蔭記》、
《鎖麟囊》、《荒山淚》、《楊門女將》、《宇宙鋒》
(花衫戲)
《游園驚夢》、《白蛇傳》
〈2〉選修劇目
《打金枝》、《蘇武牧羊》、《游龍戲風》、《貴妃醉酒》、《思凡》、《碧玉簪》、
《扈家莊》。
〈3〉現代戲劇目
《龍江頌》、《杜鵑山》 (根據學生的條件,可排片斷或全出戲)
〈4〉教學具體要求
在全面提高的基礎上,進一步要求流派藝術風格的表現,在唱腔上,要求聲音表現力,要求行腔純熟自如、音色優美;要求在表演上要有創作激情,對人物的塑造則要求有分寸,有深度。同時,注意藝術創作的提高。學戲、排戲、導演啟發式與教學要作到互相結合,重點要突出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邁上角色創作的新階梯。
〈5〉課時分配
(第一學期)
行課16周 每周上課8學時。
必修課 4×16=64學時
選修課 4×16=64學時
現代戲課
期末復習、考試、綵排實踐2周
4×2=8學時
共計144學時
(第二學期)
行課16周 每周上課8學時。
必修課 4×16=64學時
選修課 4×16=64學時
現代戲課
期末復習、考試、綵排實踐2周
4×2=8學時
共計144學時
全學年共計288學時
《四年級》教學內容
〈1〉必修劇目
(青衣戲)
《西廂記》、《詩文會》、《漢明妃》、《生死恨》、《春閨夢》、《龍鳳呈
祥》
(花衫戲)
《紅線盜盒》
〈2〉選修劇目
《奇雙會》、《紅拂傳》、《蘆花河》、《姑嫂英雄》
〈3〉現代戲劇目
《海港》、新編歷史或現代劇劇目(暫定)
〈4〉教學具體要求
通過前三年的學習,在掌握流派的演唱技巧和表演風格上,可以說有了全面的提高,在此階段一是要加強學生的創造能力的提高,再就是要加強學生在藝術結構上的充實,《扈家莊》和《姑嫂英雄》的學習,是為了能掌握四功中的「打」的知識和技巧,另外也要求學生掌握一些刀馬旦的戲,掌握京白的念法,這對於現代戲的人物塑造更能掌握分寸感,全方位藝術素養的提高,為角色創造提供了豐富的技術手段和表現能力。
〈5〉課時分配
(第一學期)
行課16周 每周上課8學時。
必修課 4×16=64學時
選修課 4×16=64學時
現代戲課
期末復習、考試、綵排實踐2周
4×2=8學時
共計144學時
(第二學期)
行課16周 每周上課8學時。
必修課 4×16=64學時
選修課 4×16=64學時
現代戲課
(其中包括 創作劇目)
期末撰寫畢業論文、排演畢業匯報劇目共2周
4×2=8學時
共計144學時
全學年共計288學時
4學年共計1152學時。
三、考核方式
1、考核形式:學生在學期末以1至2折劇目重點片段進行集中表演。
2、成績計算:考試成績以百分制進行評定。
四、教材選用與主要參考書
1、本院出版的教材(文字與圖象)
2、教師個人整理的教材(文字與圖象)
3、其它劇種的同類教材(文字與圖象)
版權所有:鎮江市京口區實驗小學
⑨ 你喜歡的東北二人轉有哪些
我最喜歡的二人轉是小沈陽的二人轉,表演的非常搞笑,還有趙本山的一些二人轉也非常有意思,每年春晚我都會守著電視看趙本山的二人轉。
小沈陽早期學的是傳統二人轉,不是現在大家經常看到的那些搞笑為目的的二人轉,是包公斷案西廂記這類的傳統曲目嚴肅題材,但這種戲愛看的人太少,於是小沈陽不得不走上扮丑搞笑之路,這方面他確實很強,我是從春晚上《不差錢》才認識的小沈陽,當然他也是從這部作品從而一炮走紅,我覺得他演戲方面應該是有潛力的。
觀點粗糙,歡迎評論、互動。
⑩ 要想成功,必須要經歷考驗, 付出艱辛的努力。 這句話的諺語是什麼
表達「要想成功,必須要經歷考驗, 付出艱辛的努力」意思的諺語有:
1、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中國諺語
譯文:杵:舂米或搗衣的棒。諺語。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功夫,多麼難的事也能做成功。
2、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
譯文:吃得千辛萬苦,才能獲取功名富貴,成為別人敬重、愛戴的人。
3、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中國諺語
譯文:在台上表演的時間往往只有短短的一分鍾,但為了台上這一分鍾的表演時間,需要付出十年的艱辛努力。
4、失敗乃成功之母。——鯀禹治水的神話
譯文:母,先導。它指人唯有善於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才能獲得成功。失敗是成功的先導,失敗是成功的基礎。(母的意義不是母親而是基礎)
5、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唐·裴休《宛陵錄·上堂開示頌》
譯文:要不是經歷如此一番透徹心骨的寒冷,又怎能有梅花如此撲鼻的芳香呢?
(10)玉堂春教學擴展閱讀:
相關名人故事:
1、貝多芬
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生活十分坎坷。他晚年失聰,只能通過書寫與人交談。當時,他正在創作《命運》交響樂。
在樂曲的創作過程中出現了許多難以破解的問題,再加上雙耳失聰,更是雪上加霜。貝多芬失敗了許多次,最後才彈奏出這首曲子。演奏結束時,觀眾們為他鼓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掌聲。可見,不氣餒,不放棄才是一個真正的成功者。
2、小仲馬
法國著名小說家小仲馬,他是文壇大師大仲馬之子,受父親影響,他也熱愛文學創作,並且和他父親一樣勤奮,成為法國戲劇由浪漫主義向現實主義過渡期間的重要作家。
小仲馬年輕時,艱辛創作,寫了數不勝數的文章,可他並不透露自己的特殊身份,努力換取來的只是一封封退稿書,他從不自暴自棄,日夜辛勤寫作,最終以《茶花女》一鳴驚人,在世界上廣為流傳。失敗造就了小仲馬的成功,正如常言道:「失敗乃成功之母。」
3、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的一個故事。有一天,老師讓每個同學做一張小板凳。當老師看到愛因斯坦交上來的那個小板凳的時候,便問他:「這個世界上還有比這個更差的小板凳嗎?」愛因斯坦老老實實地回答:「有。」
說著把他做的前兩個板凳拿出來。最後,愛因斯坦成了世界上很偉大的物理學家(擁有瑞士國籍),思想家及哲學家,猶太人,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這也說明失敗是成功的墊腳石,它可以為成功積累經驗,激勵我們勇往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