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旭教育
A. 長沙市特殊教育學校學費免費
1、各級領導重視、社會各界關愛,特殊教育學校辦學的外部環境進一步優化
以胡錦濤同志為首的新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十分重視殘疾人教育工作,在黨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全黨全社會都要「關心特殊教育」,2008年初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專題討論殘疾人工作,出台了推進殘疾人各項工作的中共中央七號文件。今年國務院辦公廳又轉發了八部委聯合發文《關於進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意見》。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城鄉文明大幅度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弱勢群體、關愛殘疾兒童,特殊教育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近四年來國家教育部、中殘聯、省教育廳、省殘聯和市四套班子主要領導都先後來校視察指導工作,看望慰問師生。市財政局、殘聯等相關部門都從不同角度給學校經濟和物質上的支持,加快了我校的發展。社會名流、愛心單位和企業都紛紛加入資助貧困殘疾學生、支持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行列。2003年以來,在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幫助下,學校先後免除了殘疾學生上學所需的各項費用,在各級各類教育中率先實現免費入學,解除了殘疾學生家庭子女教育的經濟困難,為殘疾孩子「平等、共享、參與」社會提供了保障。
2、政府和社會各界加大對我校的投入和支持,辦學條件明顯改善
1996年至2005年,學校完成了校園基本建設,建成了教學樓、學生宿舍、藝體樓、田徑場、綜合樓等,完成學校的校園綠化和亮化工程。2008年進行全面提質改造,著重校園文化建設,對校園進行美化、綠化,改造學生寢室、教室。2009年培智綜合樓落成。近年來,學校不僅在硬體建設實現著跨越式發展,軟體建設也一步一個台階:學校先後建立多功能教室和校園閉路電視網及教師電子備課室,配置高性能的盲聾生專業電腦教室,2006年6月,學校為每間教室配備多媒體設備,為教師配備辦公電腦,建設數字化校園;添置助聽、助視及啟智設備,讓殘障孩子依託設備走上康復之路。
3、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精細化管理取得顯著成效
近幾年來在市教育局的統一領導和部署下,學校建章立制,採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行政管理和教育教學管理的力度,從宏觀的校風、教風、學風三風建設到學校教育、教學、後勤管理的每一個環節,均制定了具體管理細則與要求,按照「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原則,加強精細化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學校的各項工作都躍上新的台階,在國內影響進一步擴大。學校領導班子兩次獲得市教育局績效考核一等獎,今年更是先後獲得「全國特殊教育先進單位」和「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單位」稱號。
(二)學生及教師情況分析
1、學生現狀
學校目前已經形成集盲、聾、弱智三類殘疾人教育於一體,形成了學前康復訓練,九年制義務教育為基礎,普通高中、職業高中與長短結合的職業技術培訓綜合多層次的辦學模式。我校現有教學班41個,學生522人(聾生249人,盲生147人,培智學生126人)。人數分布見下表:
部 門
學前
義務教育
普高
職高
短期培訓班
盲
班數
1
8
1
3
1
人數
11
87
5
34
10
聾
班數
1
9
3
3
0
人數
12
149
34
54
0
培智
班數
1
9
0
1
0
人數
5
112
0
9
0
合 計
522
28
348
39
97
10
從上表分析,我校學生主要集中在義務教育階段,學前、普高及短期培訓班招生還不夠理想,規模有待增加。
我校學生來源廣泛,來自湖南省內外,長沙地區學生243人,占學生總人數的46.6%, 69.04%的智障學生來自長沙地區,比例最高,21.1%的盲生來自長沙地區,比例最低,詳細情況見下表:
部 門
學前
義務教育
普高
職高
短期培訓班
盲
長沙地區
5
19
1
4
2
長沙地區外
6
68
4
30
8
聾
長沙地區
5
81
11
28
0
長沙地區外
7
68
23
26
0
培智
長沙地區
4
77
0
6
0
長沙地區外
1
35
0
3
0
2、教職工隊伍現狀
我校共有教職工121人,其中有1人因病長休,2人在外支教,現實際在職在崗118人。教職工中專業技術人員117 人,工勤人員 4人。
從學歷情況看:教育碩士及在職研究生學歷6人,大學本科79人,大學專科29人,中專及高中7人。
從年齡和職稱情況看:35歲以下90人,35—45歲以下22人,45—50歲以下3人,50歲以上的6人。
從職稱情況看:專技人員中中學高級10人,中學一級及小學高級45人,有「雙證」的「雙師型」教師4人。
從教師專業性來看:僅25名教師畢業於特殊教育專業,另 89名教師畢業於其他教育專業。
從參加業務培訓情況來看:近一年來參加全國特殊教育相關知識培訓43人次;全國、全省特殊教育研討會18人次;參加長沙市骨幹教師培訓3人次;市級教學相關知識培訓10人次;市級教學觀摩活動28人次;市級各科教研活動16人次;校本和部門業務培訓10次,共計240人次。
二、 學校科學發展進程中的障礙
(一)、投入經費還相對欠缺
近幾年來,為改善辦學條件,市教育局和學校在加強內部管理、提高質量的同時,對學校的基本建設和專業設備添置進行了大筆投入。但對照東部特殊教育發達地區,我校在教學輔助設備、檢測和康復專用儀器以及職業技能教育設備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這影響了學校的辦學質量和管理效率的進一步提高。同時殘疾學生生活補貼問題還未得到解決(在省內外很多城市殘疾學生都獲得一定數額的生活費補貼及校服、床上用品補助等)。另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工作辛苦,心理壓力大,很多地區增加特教津貼比例,達到50%,有的地區則按基本工資和薪級工資之和的15%計算,提高特教教師的福利待遇,吸引優秀高校畢業生從事特殊教育。
(二)、辦學規模、層次等還欠優化
新校96年設計之初,主要滿足盲、聾學生的教育需求。隨著時代的發展,2000年在人大代表連續四次提案的情況下,我校在市教育局的領導下試辦培智班。之後智障生源不斷暴漲,09年我校新修建一棟培智綜合樓,可滿足144人的教育需求。
學校規模目前聾生部15個班加一個康復班,盲生部14個班,培智部11個班,三部門合計41個班。根據學校年初設想,三個部門相對獨立分布於三棟教學樓,目前基本按這個設想進行布局。根據學校目前各教室、寢室、食堂、浴室及各項配套功能室情況來看,學校規模基本飽和。但從長遠來看,培智部僅僅一棟樓還不能滿足長沙地區智障學生的教育需求,將培智部單獨分校出去應是遲早的事情。
按照我校十一五發展規劃,學校辦學要逐步形成倒金字塔式結構即增加中學教育階段學生。同時隨著時代進步,殘疾兒童學前教育需求、高中教育及多重殘疾兒童都將有自己的教育需求,而以後我校的教育對象都將發生變化,這意味著辦學也將隨之優化。同時學校在功能上要逐步轉型,以適應現代特殊教育發展的需要,未來學校發展應該是融學生教育、師資培訓、外界咨詢、康復評估、指導等功能於一體的多功能學校。
(三)、各層次辦學尚欠科學化
學前康復階段,課程設置怎樣更具科學性,滿足學齡前兒童身心正常發展是需要研討的問題。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2007年教育部才出台,而具體的課程標准及相關教材等都還未出台,給我校義務教育階段辦學也帶來一定困擾。目前,我校正牽頭編撰全省培智教材。
由於我校近年來高考升學率不斷攀升,在全省擁有良好的口碑,一些學生沖著學校的名氣紛至沓來,但由於之前教材使用問題無法考上我校高中,只得無奈選擇職高,怎樣滿足這部分學生就讀高中、升入大學的願望也是一個現實問題。
職業高中目前我校試行校企合作的模式,發展良好,但也出現一些隱患,將學生前途系於企業,如果企業效益一旦滑坡將對學生就業造成一定影響,怎樣多渠道培養學生技能、促進學生就業甚至創業是應該繼續探討的問題。
(四)教師職業素養、專業發展亟待加強
由於我校是市直學校中唯一一所特殊教育學校,教學設施和條件、教學質量在省內都沒有可比性,加上無升學、統考壓力,教職工無法流動等因素,教職工中有部分人缺乏主人翁意識,思想上不求進取、工作上有相當的惰性。加之學校老教師紛紛退休,受市場經濟影響,年輕教師職業理想普遍不如年長教師,怎樣在年輕教師中傳承學校「紅在盲啞、專在盲啞、頭發白在盲啞」職業操守,發揚特教人精誠親愛的精神成為思考課題。另我校教師特殊教育科班出身不足10%,且科班出身的第一學歷也全為中等師范學歷,大部分教師都缺乏專門的特殊教育培訓,學校崗前培訓又主要集中在盲文、手語的突擊培訓,怎樣提高教師的特殊教育專業能力,增強其科研能力是新時期的一大難點。而現代化特殊教育發展要求特教教師集醫學、康復訓練學、教育學、心理學專業教育背景於一體,學校教師專業發展方面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三、加快學校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一)、構建殘疾兒童幫扶體系
1、對殘疾學生進行生活費補貼。全國很多地市及省內的湘潭、瀏陽、株州、婁底等地州市已經率先實現了殘疾學生「全免」入學,實行生活費補貼。根據教育強市文件,殘疾兒童入學率要達到95%,為減輕殘疾兒童家庭負擔,為此是否能在「兩免一補」的基礎上實行「全免」入學,包括生活、校服等其它費用(大概一年為4000元),由學生所在地殘聯及政府進行補助。
2、加大康復和職業教育投入。目前特殊教育中康復、職業教育等方面沒有專門的經費保障和投入渠道,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一些經費問題,據湘政辦發[2008]18號《關於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中指出:教育、民政、衛生、殘聯等有關部門和單位要積極整合資源,爭取利用彩票公益金和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發展特殊教育,統籌殘疾人教育、康復和職業培訓,提高特殊學校綜合效益。2009年五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八部門《關於進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意見》中也明確了經費投入的相關問題。
(二)、拓展學校功能,承擔社會責任
1、加強隨班就讀指導工作,為殘疾兒童提供優質教育。融合教育已經成為趨勢,怎樣在最少受限制的環境中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進行教育,不僅是特教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尊重殘障兒童的生命發展權和受教育權。學校要在教育行政部門及殘聯等部門的扶持下建設資源中心,並獲得政策支持對市內普通中小學教師進行特殊教育指導、培訓,讓其掌握一定的特教手段和特殊兒童心理學知識,讓那些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的特殊孩子早日享受到個性化教育。同時嘗試雙學籍制,靈活地讓殘疾兒童享受優質教育服務。
2、成立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目前杭州、南京及北京、青島等都成立了教育資源中心,它是全省特殊教育工作的學術研究機構,主要職能有分期分批地組織全省特教骨幹教師培訓;指導全省特殊學校教育教學、康復訓練、個案訓練、測試評估等項工作;開設家長咨詢門診或網站,為家長提供服務;面向社會,對社會上有特殊教育需求的人群提供特殊教育服務等。目前,學校實際上已承擔了很多此類工作,但怎樣在有關職能部門的領導和支持下,更加整合資源,引領全省特殊教育的發展,是進一步思索的方向。
3、招收學區內多重殘疾學生及腦癱學生,加強此類教育、教學研究。
(三)優化辦學
1、將培智部單獨立校。據教育部有關文件:省級建盲校,市級建聾校,縣級建培智學校。目前國內很多地區都開辦了專門的培智學校(越是發達地區專門的培智學校越多,針對不同種類智力殘疾兒童施行教育的分工也越細),目前中國大陸有473所智力殘疾兒童學校,大部分集中在發達地區及沿海城市。據統計目前長沙市殘疾人口為31萬,占總人口的4.91%,其中智力殘疾人為2.05萬,占殘疾人口的6.6%(這一數據不包括自閉症等精神殘疾兒童),適齡入學兒童至少在四千以上。且就特殊教育來說,培智教育是最復雜的,有不同門類如智力低下兒童(先天唐氏、大腦發育不良等)、自閉症(精神殘疾)、腦癱、多動症、情緒障礙,是最需要教師專業發展,需要教師具有心理學、醫學康復等綜合知識來進行專門研究、需要介入醫療團隊合作研討的。從長遠考慮,建立單獨培智學校應該是應適時之需。
2、做強職業教育,拓寬專業設置,擴大招生規模。做大、做強按摩實習基地,形成集按摩、保健、康復為一體的功能,最後成為一專科醫院。並嘗試與省中醫葯大學聯合辦學,將該專業升格為大專,滿足盲生就讀高等教育的需求。盲部同時嘗試鋼琴調律、電腦等專業。聾職業教育目前正嘗試走校企合作的路子,開辦服裝與製作專業和工藝美術專業,由企業出師資來親自培訓並提供實習場地。今後要在就業渠道上打開通道,不僅培養技工也培養能創業的老闆。培智還需突破瓶頸,需結合廣泛的市場調研,與企業合作,進行訂單式培養,培養學生從事簡單的包裝業等流水工作及賓館服務工作。
3、做大普通高中教育,為殘疾學生提供優質教育。加強對普通高中的師資配備、教學研究,同時採取增加一年預科等措施,下到各地州市招收優質生源,滿足殘疾學生升入高等院校的教育需求。
4、深化課程改革。組織全體教師認真研究新課程改革方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需求調整課程設置,加強對新課程的教學研討和教材適應性研究,培養學生自然生存能力和社會生存能力。做好全省培智教材的開發、研討工作。
5、 加強學前教育。運用現代化的康復訓練設備採用醫教結合的教育模式,對殘疾兒童進行康復訓練。讓其智力得到充分開發,打開智慧之窗,讓他們贏在起跑線。
(四)、注重特殊教育師資的培養。
1、將師資培養列入每期工作重點。制定教師專業化發展規劃、加強相應的制度建設(建立規范的培訓制度、改革教師評價機制、建立嚴格的學習評價制度等),建立相應的保障機制。
2、加強師德教育。提高教師職業幸福感,通過實行人性化管理制度、挖掘百年老校精神,傳承學校精誠親愛的特教精神,搭建平台讓教師充分感受成就感。
3、提升教師特殊教育專業知識和技能。對全體非特殊教育專業出身教師進行輪訓,鼓勵教師攻讀特殊教育專業本科學歷及碩士學位。加強專業技術人員(行為矯正、康復訓練師等)的培養。扎實推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引導教師制定個人成長規劃與學校制定的教師專業化發展規劃匹配。通過開展具有學校特色的科研活動如,教師茶敘活動室開放、教師讀書活動、微型課題的研究、依託科技節、體育節開展教學論壇等,組建青年教師沙龍,多方面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B. 方旭的基本資料
姓名:方旭
性別:男
身高:180cm
體重:75kg
生日:12月20日
教育背景: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98級
所屬公司:北京吉安永禾影視有限公司
C. 英國工黨和保守黨對政府在教育投資方面的不同看法
神貼留個名=。=明天,哦不今天就得交了呢。——徐博
D. 福州方旭教育咨詢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方旭教育是一家教育培訓機構,培訓內容有小中高各科輔導、託管、藝術類課程,以快樂魔方作文為特色課程為招牌,勵志打造中小學第一品牌。
法定代表人:石勇清
成立時間:2016-10-19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50100100557566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南嶼鎮水西林1號閩侯縣南嶼糧油加工廠二層
E. 大連方旭文化廣告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大連方旭文化廣告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是2011-11-17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遼寧省大連市沙河口區沙城街88號2層2號。
大連方旭文化廣告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2102045820399751,企業法人劉家濟,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大連方旭文化廣告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經營廣告業務;文化信息咨詢;展覽展示服務;企業形象策劃;經濟信息咨詢(不得從事教育培訓及辦學)(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大連方旭文化廣告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F. 仙桃市教育局的市局領導
黨組書記、局長彭中才:
主持市教育局全面工作。
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徐紅兵:
仙桃市人。生於年11月21日,1988年7月畢業於湖北大學生物系,獲理學學士學位,同年分配到仙桃師范工作。1997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9-2001年6月參加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習並結業。1999年任仙桃師范黨委委員,2001年任仙桃師范黨委委員、副校長。2001年1月評為高級講師,後評為副教授。2002年3月任教育局副局長,2005年任教育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曾是全國中等師范學校青年骨幹教師,多次被評為學院「優秀教育工作者」、「先進工作者」。曾獲省語委頒發的普通話測試員證書及省中心組論文評比一等獎、錄相課比賽二等獎。曾在《湖北電大報》、省《師德論壇文萃》上發表論文。
分管機關、文明城市創建、婦聯、武裝、基礎教育、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工作。聯系辦公室、基教科、教科院。
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唐毅波:
仙桃市干河辦事處人。生於1963年6月14日,1986年9月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工委指揮技術學院。同年參加我國衛星航天測控工作,曾任技術員、政治處連職幹事。1986年5月在指揮技術學院學習時加入中國共產黨。1990年10月轉業,在仙桃市工業局工作,2000年4月調仙桃市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2001年5月任市紀委執法室副主任。2002年12月調任仙桃市教育局工會主席、黨委委員;2003年 4月任紀委書記、黨委委員;2005年任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曾在《反腐倡廉研究》、《勤工儉學》上發表論文多篇。
分管黨務、人事、教師管理與培訓、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指導、民師穩定等方面的工作。聯系人事科、教管科、畢辦。
黨組成員、副局長舒方旭:
仙桃市三伏潭鎮人。1963年9月27日出生,1981年7月畢業於洪湖師范學校,1985年9月至1987年7月在荊州教育學院進修。1990年於華中師范大學本科畢業。中學語文高級教師。1981年至1987年,先後在三伏潭夏市中學、毛場中學、仙桃六中、市教師進修學校任教。1987年調市教育委員會工作,任辦公室副主任。1990年8月調市委辦公室工作,先後任綜合科副科長、文書科科長。1994年調市政府研究室任副主任。1996年1月調任毛嘴鎮黨委副書記。1998年1月調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2001年11月任副局長,2003年9月兼任仙桃市青少年活動中心主任。在教育系統工作期間,撰寫了《論仙桃民間故事》、《讓德育煥發生命的活力》、《稅費改革後的教育經費籌集》等多篇論文在北京師范大學校刊、《中國德育》、《湖北教育科學》等報刊上發表。
分管部門預算、財務核算、審計、學校建設、貧困生資助、招商引資等方面的工作。聯系計財科、教育財務核算中心、學生資助管理辦公室。
黨組成員、副局長王明軒:
仙桃市彭場鎮人,生於1960年12月29日,1982年7月湖北廣播電視大學畢業。1996年7月,獲華中師大教育管理學專業文憑。1975年9月在彭場尤拔中學參加教育工作。198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5年8月在市教師進修學校任教,1986年8月調市教育局工作;1992年5月至1999年5月,先後任市教育局職教科長、師訓科長,辦公室主任,機關黨支部書記等職。1999年5月任市教委黨委委員,工會主席,2001年11月,任市教育局副局長、黨委委員。現任政協仙桃市第六屆政協常委,教育系統統戰委員。曾被省教委、省語委評為「先進個人」;曾被省委610辦公室、省人事廳授予「防範和處理邪教工作先進個人」稱號。曾參與教師《基本功訓練》一書的的編寫工作,並在《素質教育實踐與研究》、《學校管理》、《中小學培訓》等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
分管學校後勤、師生保險、書刊發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聯系中小學後勤服務管理中心、師生保險辦公室、教育書刊發行管理辦公室。
黨組成員、副局長程波:
1971年10月生,毛嘴鎮人。1989年7月仙桃師范學校畢業;1991年7月荊州教院畢業,分配於毛嘴高中任教。1994年9月於省教院學習,1996年7月調市教委工作,1997年6月入黨。1998年5月調市委組織部工作。2006年1月調市教育局任黨委委員、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副主任。2009年7月任市教育局紀委書記、監察室主任。2011年9月任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分管紀檢、監察、宣傳、政策研究、教育行風、市長專線、武漢城市圈教育發展、新農村建設、校外教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方面的工作。聯系監察室、研究室、綜治辦、青少年活動中心。
黨組成員、副局長(掛)、仙桃中學黨委書記、校長劉少瓊:
1971年7月出生,胡場鎮人,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中學歷史特級教師。1991年7月大學畢業, 1998年8月任彭場高中副校長,2001年8月任彭場高中黨總支書記、校長。2004年8月調入仙桃中學,任黨委副書記、副校長;2008年8月,任仙桃中學黨委書記、校長。2011年9月任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掛)。湖北省教育學會中學歷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湖北省教育學會中小學德育學會會員;湖北省教育學會教師教育分會會員;湖北省中小學校長培訓教師;湖北省新課程中學歷史學科(人教版)教材教學培訓專家。發表論文有《為什麼說南京臨時政府是資產階級革命政權》、《關於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的幾點思考》等多篇;執教的《新文化運動》一課在荊州地區獲一等獎。
市教育局工會主席、兼任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主任秦治華:
仙桃市楊林尾鎮人,生於1962年10月24日,大學本科學歷,中共黨員。1981年6月至1985年8月任仙桃市楊林尾中學語文教師;1985年9月至1988年8月任仙桃市彭場中學語文教師、團委書記;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任仙桃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語文教師、辦公室主任;1990年6月至1995年11月任仙桃市委宣傳部宣傳科科長、辦公室主任;1995年12月至1998年11月任仙桃市委宣傳部副局級理論教員;1998年12月至2000年6月任仙桃市委宣傳部紀委書記、監察室主任;2000年7月至2003年3月任仙桃市文化局副局長;2003年4月至今任仙桃市教育局工會主席;2005年12月至今兼任仙桃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主任。曾兩次被省新聞出版局授予「全省掃黃打非先進個人」稱號; 2005年元月被市總工會授予「全市先進工會工作者」稱號。
分管成人教育、職業教育、民辦教育、計劃生育、老乾、工會、關心下一代等方面的工作。聯系成職科、工會、工會活動中心、計生辦。
黨組成員、市政府教育督導室副主任督學付冷新:
1965年12月出生,胡場鎮人,研究生學歷,中共黨員。87年6月畢業於湖北師院,在大冶師范學校任教兩年,89年10月在仙桃市人大工作,歷任科長、辦公室主任,1999年3月,任仙桃市政法委副書記、綜治辦主任、維穩辦主任,2010年12月任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副主任督學。2007年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個人」。
黨組成員、市政府教育督導室副主任督學徐四美:
1965年11月出生,長埫口人,大專學歷,中共黨員。1984年10月在長埫口鎮工作,先後擔任鎮婦聯主席、宣傳委員、副鎮長等職務;2006年11月在彭場鎮工作,先後擔任鎮宣傳委員、副鎮長、副書記等職務。2011年8月任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副主任督學。
黨組成員、市教育招生考試院院長劉學文:
1968年6月出生,長埫口鎮人,中共黨員。1988年6月畢業於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分配到仙桃市工業局工作。1989年3月至1996年11月在市政府辦公室工作(其中1994年3月至1996年11月抽調到市文明辦工作);1996年12月至2001年3月在姚嘴鎮工作,先後任副鎮長、組織委員、紀委書記、統戰委員;2001年3月調市教育局工作,2009年7月任局黨組成員、市教育招生考試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