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記教學實錄
A. 誰有《唐雎不辱使命》的名師教案和實錄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時間:2004 年4月1日
教學目標:
一,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了解人物形象.
二,掌握重要詞句,培養學生朗讀 理解能力.
三,學習唐雎不畏強權的精神,敢於為國犧牲自我的精神.
教學重點:重要詞句,文意理解
教學設想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傳統課文,也是一篇經典的古代文學作品,出自《戰國策》.相對於初中階段的其他古文,例如《核舟記》等來說,這一篇在文字上有些難度,《戰國策》又是以記言為主,初中生學習起來可能興趣不大.因此,在教學過程的設計安排上應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過,即使是古文也可以讓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允許他們提問,提倡進行探究性學習.但是,有些涉及到專門性知識如歷史知識的地方,教師則必須講解,點撥到位.其次,在古文的教學中仍然要讓學生充分地讀書,安排不同要求的讀書,如默讀,齊讀,跳讀,研讀,自由讀,指名讀……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感受語言,體會文意,進行文化的熏染.
教學方法:
加強誦讀,從整體文意的把握來幫助理解文中的具體字,詞,句,從對文中關鍵字詞句的確切理解來幫助掌握整體文意,雙向互動地學習古文,探討唐雎不畏強權,為國赴難精神的現實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晏子使楚等故事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戰國策·魏策》中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說的是公元前230年到前225年,靠近秦國的韓國,魏國相繼被秦國所滅,其餘山東六國中的趙,燕,齊,楚,在連年不斷的戰爭中,早已被秦國日削月割,奄奄待斃了,又過了幾年,秦就統一了天下.安陵國是魏國的附庸小國.安陵在它的宗主國魏國滅亡之後,一度還保持著獨立的地位.秦國想用詐騙手段吞並安陵,於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國談判.
讀注釋,了解《戰國策》
二.初讀,掃清文字障礙,整體感知課文.
首先請四位同學來朗讀課文的四個小節,讀後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為下一步順暢地朗讀全文做准備
以長句為例,讀准節奏.
選擇例句,指導朗讀語氣.
分角色讀,注意人物對話語氣.餘生參考注釋理解文章大意.
讀完後,請兩至三位同學說說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注意不要求字字落實.
[參考答案]這篇文章寫的是秦王嬴政向安陵郡挑釁,以換地為名想挑起戰爭.安陵郡的大臣唐雎出使秦國,表示願意犧牲自己來刺殺秦王嬴政,終於使秦王嬴政屈服.
三.誦讀,把握性格與主題
一生讀課文.
學生找出表現秦王嬴政在唐雎出使前後的不同態度的句子,唐雎的表現的句子,認識二人性格,並思考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
[參考答案]①秦王表現:秦王不悅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②作者的寫作意圖:贊頌不畏強權敢於為國犧牲自我的英雄.
第三小節是全文的重點段落,作者在這里進行了精細的描寫,同時,這一節也是情節發生逆轉的關鍵段落.請學生齊讀第三小節,這里重點解決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和懷怒未發,休浸降於天這兩句的意義,以及夫專諸之刺王僚也……蒼鷹擊於殿上的意思.
齊讀夫專諸之刺王僚也……蒼鷹擊於殿上,欣賞排比句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並作練習,嘗試在其後加上唐雎之刺秦王, (引原文或參考原文)再連起來齊讀.
[參考答案]唐雎之刺秦王,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
四.演讀,讀懂氣節與精神
學生表演 ,餘生在點評中獲取新的認識
小結:結合全文說說:為何說唐雎沒有辜負使命
五.延伸思考.
思考,討論:唐雎的這種不畏強權的精神,和敢於為國犧牲自我的精神,在我們現代社會,還有沒有現實意義
六,鞏固與積累
1.背誦課文第三節的排比句.
2.在課外查閱有關刺客的知識或故事,尤其是文中提到的三人:專諸,聶政,要離的事跡.
附:板書設計:
唐 雎 不 辱 使 命
秦王:秦王不悅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驕橫 狂妄 色厲內荏)
唐雎:唐雎之刺秦王,將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 (沉著 鎮定 堅強無畏)
文章主題:贊頌不畏強權的精神,敢於為國犧牲自我的精神.
B. 核舟記的寫作背景謝謝
創作背景
中國古代的雕塑工藝發展到明代已經非常精湛,特別是微雕工藝更是如此。明代民間微雕藝人王叔遠,雕刻了這艘核舟,並將之送給作者,作者驚嘆其技藝高超,而作此文。
作者在《核舟記》中運用說明和描繪相結合的筆法,生動地介紹了明末雕刻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和獨特的才華,熱情贊揚了我國古代民間藝人的藝術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作者也體會到雕刻家把游覽的全過程集中到「舟」上來加以表現的想法,形成「泛舟」的主題。
(2)核舟記教學實錄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魏學洢(約1596—約1625),字子敬,號茅檐,明末嘉善(今屬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人,明末天啟年間著名的江南才子,是明代的文學家。他出生在浙江嘉興的一戶仕宦人家,父親是一位名臣。
魏學洢在世時經歷過人生巨變、世態炎涼以後,便與與周邊的普通勞動人們交往,以此來排解心中的苦悶,這期間他寫出了傳世名篇《核舟記》,記載了一名微雕工藝師的高超技藝和敬業精神。
《核舟記》被收入中小學的語文課本中,成為中國中學生必讀的經典著作之一,受到人們的喜愛。
C. 核舟記是什麼文
「記」是一種記敘方式。我也說不清 。本文是文言文
D. <<核舟記>>的譯文
明朝有個特別手巧的人名叫王叔遠,能夠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鳥獸、樹木、石頭,沒有不順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情態。王叔遠曾經贈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來刻的是蘇東坡坐船游覽赤壁。
船從頭到尾長大約八分多一點,高大約兩粒黍子左右。中間高起並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篛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旁邊開著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開窗戶來看,雕刻有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就看到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塗在刻著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並且有很多胡須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在他的右邊,魯直在他的左邊。蘇東坡、黃魯直一起看一幅書畫橫幅。蘇東坡用右手拿著書畫橫幅的右端,用左手輕按魯直的脊背。魯直左手拿著橫幅的末端,右手指著書畫橫幅,好像在說什麼話。蘇東坡露出右腳,黃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著身子,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個膝蓋,各自隱蔽在書畫橫幅下面的衣褶裡面。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開胸襟露出兩乳,抬頭仰望,神態表情和蘇東坡、黃魯直不相關聯。佛印平放著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並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念珠靠著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船工。在右邊的人梳著椎形的發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肢趾頭,好像大聲呼叫的樣子。在左邊的船工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摸著爐子,爐子上面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看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那隻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細小得像蚊子腳,一勾一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篆文圖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一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刻有窗戶八扇;刻有箬竹葉做的船篷,刻有船槳,刻有爐子;刻有茶壺,刻有書畫橫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然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桃核中又長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E. 蘇東坡 魯直 佛印三人的故事
有一天,蘇東坡穿著整齊的官服,過江來拜訪佛印禪師。他到歸宗寺時,恰巧碰到佛印禪師正要上殿講經,聽眾擠滿了整個大講堂;佛印禪師跟蘇東坡是開慣玩笑的,這時,他環視講堂,對蘇東坡說:「蘇居士!你來得真不巧,這里沒有你的坐位了。」蘇東坡聽了!知道這句話中是含著禪機的,也就笑著幽默地答道:「既然這樣,為什麼不暫時借你的四大(指身體)來做坐位呢?」
蘇東坡的個性,本來就有點「狂恣」的,其實,他每次的坐監、貶謫,都是因為他的詩而惹禍的;詩,為什麼會惹禍呢?就是「狂恣」的性格在作怪。但是他碰到佛印禪師,可就不同了,因為佛印禪師是有涵養的,而且他倆又是常常開玩笑的,佛印禪師毫不介意地對他說:
「也好,但是我有個問題問你,你如果回答得出,我就把身體給你當坐位;假如你回答不出,那你身上掛的那條玉帶,就要解下留在這里做紀念。」
「這個打賭很有意思,好!你盡管問吧!」蘇東坡滿懷高興,他對這場打賭,好像是穩操勝券,蠻有把握似的。
佛印禪師不慌不忙地問道:「剛和居士說要借我四大來做坐位,居士是懂得佛法的,佛經上不是說:『四大皆空,五蘊無我』請問居士到底要向那兒去坐呢?」
才華橫溢的蘇東坡,給佛印禪師這么一問,竟然啞口無言,只好認輸,解下身上的玉帶,雙手捧送給佛印禪師。
各位!「四大皆空」這句話,是佛經上說的,但是這句話現在不但人人都聽過,而且成為一般人的口頭禪,不管是懂得佛法或不懂佛法,信佛與不信佛的人,聽過這句話、甚至會說這句話的,實在是很多很多,可是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的,卻並不多;須知,凡事不了解的應該要設法求得解,這才是我們求學的應有態度;但是有一些人,卻要自作聰明,強不知以為知,你問他「什麼是佛教的四大?」他說:「酒、色、財、氣,就是佛教的四大。」大概他把四大解釋做人生的四種大害,這樣解釋,去騙不懂佛法的人,可能騙得過,但是給懂得佛法的人聽到,真會笑破肚皮的。
F. 四年級上語文開學備課教改和實驗設計
實驗導入法。
實驗,並不只是理化課堂上才有的。一名成功的語文教師,還應當是一名實驗員。用實驗導入,讓學生親眼看到所發生的一切,所產生的現象,可以誘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如:學習《斜塔上的實驗》一課,根據課文內容,我事先准備了兩個大小不一的球體。
課上,我先叫一學生到講台上做個實驗,讓學生把兩個球舉到同一高度,然後同時放開,並問學生發現了什麼問題,這樣課堂的氣氛就活躍了起來。學生紛紛把自己的發現說了出來,我簡單地歸納了一下,就此導入了課文。
又如《松樹金龜子》這一課,根據松樹金龜子的發音的原理,我也採用實驗導入,我讓學生用手指在光滑的桌面來回摩擦,然後解釋說這就是金龜子的叫聲,這樣就誘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實驗導入新課不愧是一種「催化劑」。
初中生還處在青少年時期,偏重感性認識,思維正處於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根據這種心理特點,在教學中,應大膽採用直觀教具導入。
這種方法是利用實物、標體、模型或掛圖等直觀教具,引發注意力,激發興趣。直觀教具可利用現成材料,也可自己製作。如學習《七根火柴》一課時,就可以直接拿著七根火柴進課堂導入新課,引導學生理解紅軍對黨的一片赤誠。《核舟記》一課,又同樣可以拿幾顆隨地可拾的桃核導入新課,普通的桃核,激發了學生對古代藝術的贊嘆。
G. 核舟記為什麼要按船艙—船頭—船尾寫
問什麼威尼斯水城建築房子用的木頭在水裡越泡越硬,而不是越泡越軟?
H. 小學語文如何給文段加小標題教學設計
怎樣給文章加小標題
有些文章的段落可用小標題的形式標出來,多數文章沒有小標題,但一般也可以給它加上小標題。
小標題和段意的異同在於:小標題和段落大意都必須反映一個段落的中心內容。段落大意一般要用完整的句子表達,而小標題則要盡量簡短,做到鮮明、醒目。小標題比段意的文字更簡練,概括性更強。加上小標題,可以使各段的中心更加突出,以便閱讀時能一目瞭然。 怎樣給文章加小標題呢?下面介紹五種方法: 第一,選擇各段文章的中心詞、句作小標題。
第二,根據各段的主要內容加小標題。(根據段意概括小標題) 第三,根據各段的中心思想加小標題。
第四,抓住每部分中一個搶眼的鏡頭擬小標題。 第五,抓住每部分中最重要的一個情節擬小標題。
下面以《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為例,看看怎樣用不同的方法加小標題。 1.用課文中的原話加小標題。
第一段:「為什麼伯父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 第二段:「還是我的記性好。」
第三段:「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 第四段:「把剩下的葯和綳帶也給了車夫。」 第五段:「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2.根據各段的內容加小標題。
第一段:在萬國殯儀館里。 第二段:讀《水滸傳》。 第三段:談「碰壁「 第四段:給車夫治傷。 第五段:阿三的回憶。
3.根據各段的中心思想加小標題。 第一段:深切的悼念。 第二段:關懷青年一代。
第三段:痛恨舊社會。 第四段:熱愛勞動人民。 第五段:忘我的工作。 加小標題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列小標題,首先要求簡潔確切、新鮮活潑。
第二:列小標題的時候,應該注意盡可能保持形式上的一致。避免這一段的小標題是詞語,另一段的小標題是短句;這一段用課文中的詞語,另一段又換成自己的話。
第三:凡是給文章加小標題,一般放在文章各段的前面,目的在於標明各段的重點,區別各段之間的內容,使文章清晰,段落明顯,幫助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內容。
給文章加小標題的方法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題目,題目又叫標題。小標題,就是一小節或一段文章的題目。合格的小標題能反應、概括這一小節或這一段文章的主要意思。把一篇文章的全部小標題串聯起來能反應出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到了高年級,老師往往要求我們給課文加小標題,來理解文章敘述的層次。怎樣給文章列小標題呢?
首先,要明白編列小標題的基本要求:貼切、簡練。即列出的小標題必須是一段文章主要意思的概括,同時它只能用一個短句或一個片語,甚至一個詞來表達。
其次,同學們要反復、細致地熟讀、朗讀、讀懂文章,正確劃分好段落,這是列好小標題的基礎。
另外,要掌握給文章列小標題的方法。 列小標題一般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根據段意概括小標題;
2、抓住每部分的中心句概括小標題;
3、抓住每部分中一個搶眼的鏡頭擬小標題; 4、抓住每部分中最重要的一個情節擬小標題。 具體可以根據不同文章的敘述層次而定。
1、按課題的詞語組合列小標題。如《海濱小城》,這篇文章是由《海濱》和《小城》兩片語合而成的,所以小標題應列為:海濱;小城。
2、按文章各部分的內容列小標題。如:《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一文,按各部分的內容,小標題可列為:我軍受阻;請求任務;沖到橋下;炸暗堡;消滅敵人。
3、按時間順序列小標題。如《第一場雪》,這篇文章是按時間順序來組織材料的。小標題應列為:下雪前;下雪時;下雪後。
4、按地點轉換的順序列。如《記金華的雙龍洞》,小標題可列為:路上;洞口和外洞;從外洞到內洞;出洞。
5、按各部分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列。如《偉大的友誼》,根據文章內容所表達的思想,小標題可列為:朋友;幫助;合作;友誼。
總而言之,給文章列小標題的方法還有很多,要注意靈活掌握,因文章的具體內容而決定選擇其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同一篇文章一定要從同一角度去考慮,這樣才能使該文章小標題的內在聯系更加緊密。
小標題式作文也是一種較常見的文體,即圍繞話題把一篇文章劃分為幾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再給它們加上一個簡潔、恰當的小標題。這種文體能使文章層次分明、結構清晰,而且有提示內容的作用。同學們也可以試著寫一寫。
如何寫好小標題作文 一篇好的文章,不但要做到文質兼美,同時要做到結構嚴謹、美觀,其中,給文章設置小標題是使結構美觀的巧妙手段,它可以頻繁地更換地點、人物的鏡頭,展示曲折的情節,使作文達到形美而質高的境界。 一、小標題與主標題之間的關系 小標題要圍繞主標題而擬定體現獨特的個性,而主標題對小標題要起到統領作用,一篇文章的幾個小標題要多角度,多側面地表現中心,不能同類內容重復使用。小標題應抓住每個總分的重點、要點,對每部分內容起提示作用,每個小標題還要圍繞話題,做到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做到典型、新穎,具有個性特徵,展示作者獨特的視角和立意。 二、小標題的命題要求 1、准確。即小標題一定要圍繞中心來命題,這樣才能扣住中心,從多角度,多側面加以突破中心,所以在擬設小標題時一定要反復推敲,盡力做到准確、精闢耐人尋味。如《我們的班主任》擬設這樣幾個小標題「和風細雨」、「電閃雷鳴」、「雨後彩虹」,突出班主任老師特點。 2、巧妙。即小標題要盡量精緻緊湊,貼切自然,小標題要格式相仿,體現整齊,給人一種美感。 三、小標題之間的關系 1、並列關系 即,各個小標題之間是並列的,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來突出中心。如有同學寫有關諸葛亮的一篇文章《我想起了他》擬設了這樣四個小標題「忠的代表」、「智的楷模」、「高尚人格的寫照」、「千古遺憾的慨嘆」從四個不同的側面揭示諸葛亮的不同特點,這四個小標題就是並
列關系。如《多彩的校園生活》小標題為「教室里的核舟記」、「實驗室里的插曲」、「籃球場上的奇觀」寫出了不同場面的多彩校園生活,各個標題之間是並列的。 2、層進關系 小標題之間可以按時間順序發展,也可以有因果關系或遞進關系等一定的邏輯關系。例如《打造藍天》一文按事情發展擬定了層進式三個小標題「起風了」、「下雨了」、「雲散了」三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小標題,通過天氣變化,寫出了友誼容發生裂痕到恢復的過程,最後告訴人們「友善」是「友誼的保護傘」的道理。 四、小標題作文的開頭和結尾 小標題作文前面可以用題記,但題記一定要做到提示中心,可以用排比句或用富有啟迪性哲理性的語言,做到語言優美,准確。 小標題作文結尾可以用後記,後記即文章結尾點題部分,一定要有深刻性,起到收束全文,畫龍點睛的作用。 小標題不管採用哪一種形式,都是為了達到創新的目的。對於寫作者來說能夠在小標題上創新,當然是好事。但是一定要切記,不能為了創新而走極端,因為小標題和題記、日記體等一樣,只不過是一種形式,真正優秀的作文還是內容、立意、選材上的創
段意,段落提綱和小標題的區別?
段意,是一個段落的中心內容,就是講了什麼,最概況的說
段落提綱,是一個段落的梗概,就是主要內容,也就是這個段落先寫了什麼再寫了什麼最後又寫了什麼,
小標題,就和大標題一樣,就是一個吸引讀者讀下去的小題目,是小標題下面內容的概況和提煉,一個作文的幾個標題都要和大標題有關。
I. 急需核舟記教案
<核舟記>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身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卧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者五,為窗者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者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魏子詳矚既畢,詫曰:嘻!技亦靈怪矣哉!庄、列所載,稱驚猶鬼神者良多,然誰有游削於不寸之質,而須麋瞭然者?假有人焉,舉我言以復於我,我必疑其誑。乃今親睹之。繇斯以觀,棘刺之端,未必不可為母猴也。嘻!技亦靈怪矣哉!
課文說明
本文是一篇說明文。作者細致地介紹核舟的形狀,描述舟中人物的情態,贊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藝。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刻舟者的精湛技藝,以及核舟的由來和內容。
第二部分(第2~5段),詳細介紹核舟的形狀、結構,描述各部位人物的神情狀貌,用事實說明雕刻者精湛的技藝。這部分是全文的主體。
第2段:先總起說一句,較為精確地介紹核舟的長短、大小,然後寫船艙的格局、配備和裝飾。「八分有奇」「二黍許」,說明核舟體積之小;船艙兩邊各有四扇小窗,窗戶可以開關,充分表現了核舟雕工之精緻、奇巧。
第3段:寫船頭三個主要人物的狀貌神情。作者以對人物姿態、神情的生動細膩的描述,具體說明雕刻人「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的精湛技藝。「中」「左」「右」,三個方位詞分別交代船頭的人物及他們的位置,突出蘇東坡的主人地位,緊扣第1段中點出的「大蘇泛赤壁」的主題。「峨冠而多髯」,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徵。「蘇、黃共閱一手卷」、蘇東坡「撫魯直背」、魯直「如有所語」,可以見出二人的友好關系。蘇、黃兩人的神態、心情不難體會。寫佛印,則突出他的不拘禮節、放浪形骸的特點。「神情與蘇、黃不屬」句,概括說明三人的神情、氣質、風度各不相同。前二人是士大夫兼詩人、學者,受世俗禮法的束縛,後者是僧人,不受世俗的禮法拘束。同時,物以類聚,佛印的形象對蘇東坡的性格與精神傾向也是一種暗示。
第4段:寫船尾兩個舟子的動作和神態。寫右邊舟子,突出他的「右手攀右趾」的粗獷動作和他「若嘯呼」的閑散神態;寫左邊舟子,突出他專心致志燒茶的平靜神態。他們與船頭三人相映成趣。
第5段:寫船頂的題款和印章。
第三部分(第6段),總括核舟上雕刻的人、物的種類和數目,贊揚王叔遠的精巧技藝。作者對船上的事物進行點數,並不厭其煩地用具體數字加以說明,再次強調了核舟的體積之小,讓人對小小核舟所刻人、物之豐富嘆為觀止。此時,作者最後發出的感嘆「技亦靈怪矣哉」,也正是讀者由衷的感受。
本文說明核舟,採取了總分結合,依次介紹,逐一描述的寫法,有條不紊,給人以深刻、清晰的印象。第一部分的概括介紹,使讀者對工藝美術家王叔遠技藝的精巧,先有一個總的印象,這是總說。第二部分,先總起一句,指出核舟的大小,然後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做詳細說明:先寫船艙,次寫船頭,再寫船尾,最後寫船頂。文章的內部結構很謹嚴。第三部分又是總說,照應文章開頭,但比第一部分深入了一步。它以一連串的數字做綜合統計,使所說明的核舟給讀者留下更明晰的印象,加強了說明的效果。三個部分,先總後分,分而後合。結尾以「嘻,技亦靈怪矣哉」來收束全文,同開頭說的「奇巧人」前後照應。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魏學洢(約1596—約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現在浙江嘉興)人。敏而好學,善為文,一生沒有做過官。他父親魏大中因彈劾權宦魏忠賢而遭誣害,他自己也因受閹黨威逼悲憤而死。
二、譯文
明朝有個手藝特別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遠,(他)能夠在一寸長的木頭上,雕刻出宮殿、器具、人物,以至飛鳥、走獸、樹木、石頭,沒有一件不是就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摹擬某些東西的形狀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態。(他)曾經送給我一個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蘇東坡泛舟於赤壁之下。
小船從船頭到船尾長度八分多點兒,高度約摸二分上下。中間高起而寬敞的是船艙,(刻著)用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船艙)旁邊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開窗戶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它,就見(兩副對聯)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塗在刻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長著)濃密鬍子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坐在右邊,黃魯直坐在左邊。蘇東坡、黃魯直共同看著一軸字畫手卷。東坡的右手拿著手卷的前端,左手撫著魯直的背脊。魯直左手拿著手卷的末端,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些什麼。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著身子,他們緊靠著的兩膝,都隱蔽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胸露懷,抬頭仰望,神情跟蘇、黃不相同。(他)平放著右膝,彎著右臂支撐在船上,而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一串)念珠挨著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擺著一支櫓。櫓的左右兩旁各有一個船工。在右邊的船工梳著椎形發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腳趾頭,好像在大聲喊叫的樣子。在左邊的船工右手握著蒲葵扇,左手撫著火爐,爐上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看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燒茶的聲音。
那隻船的頂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著作者的題款名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像蚊子的腳一樣細小,筆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個篆書的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在)一條船(上),刻了五個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櫓、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不滿一寸。是挑選狹長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藝真是奇妙極了!
三、《核舟記》賞析
作者在《核舟記》中運用說明和描繪相結合的筆法,生動地介紹了明末雕刻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和獨特的才華,熱情贊揚了我國古代民間藝人的藝術成就。
從文章開頭至「蓋大蘇泛赤壁雲」為第一段,簡練概括地告訴讀者,王叔遠有著不同凡響的雕刻技藝,他能在「徑寸之木」上,隨意雕刻出不同形狀的藝術品。然而更絕的是,他能利用木頭天然圖紋、形狀,表現各自形態。「罔不因勢象形」,強調了「形似」;「各具情態」,則突出了「神似」。這樣,也就突出了王叔遠是個「奇巧人」。「蓋大蘇泛赤壁雲」的「蓋」,在這里作副詞,為「大概」之意。從核舟上刻的人和景物來看,是「大蘇泛赤壁」。但《赤壁賦》寫蘇東坡泛舟游赤壁,雖有其事,但是沒有說有黃魯直和佛印和尚伴遊。這樣,也就間接地說明了雕刻者善於根據蘇東坡的原文進行想像。核舟上刻著蘇東坡游赤壁,這點明了整個核舟所刻畫的主要內容。「蓋大蘇泛赤壁雲」在全文起著「橋梁」作用。這一段只五十餘字,用筆經濟、簡練,層次清晰,交代清楚,包含著豐富的內容,也約略點示了核舟雕刻者技藝的高超。
從「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至「嘻,技亦靈怪矣哉」為第二段。本段又可分五小節。起筆時,作者如剝筍似地進行具體的描述,很有層次感。先寫核舟的長和高,「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以核舟本身之小,來顯示核舟工藝品的精巧;比喻也因之出奇。文章接著進入具體的描述。先寫「中軒敞者為艙」,著力突出在這一特定的條件下,船艙的高大、寬敞,以及在核舟中所佔據的位置。小舟不滿「徑寸」和「軒敞」的船艙,一小和一大相映,形成強烈的對比,構成一個完整的畫面,來顯示核舟雕刻藝術的特色。接著,敘述船艙上還覆蓋著「箬篷」,艙旁有「左右各四,共八扇」小窗;八扇小窗,是活動的,能開能關,所以「啟窗而觀」則「雕欄相望」,閉窗時所刻的前後《赤壁賦》中的膾炙人口的名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則顯現於眼前。在「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的「核舟」上刻字、景、人、物既細膩逼真,又富有詩情畫意,其情趣之妙,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足以顯示王叔遠精妙絕倫的雕刻技藝。而作者用細膩的筆調,把工藝品上的詩情畫意,生動逼真地表達出來,也足見他藝術手腕之高明。
第二、三小節,著重介紹核舟上的五個人物。寫人物是為了增強作品的活力。如果讀者細細留神、品味,就不難看出雕刻藝人有著驚人的想像力。《赤壁賦》文中「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沒有交代「客」是何許人,而雕刻藝人卻選擇了黃魯直和佛印和尚,把人物具體化了,並在具體化的過程中加以個性化。由此,作品對他們三人精神狀態的描寫,也就成為這件工藝品最有光彩的部分。首先,文章交代各自的形態和所處的位置。王叔遠這位民間雕刻藝人,在雕刻時,簡直是發揮了戲劇導演的才能。在不大的核舟船頭,三個人沒有平均地佔據僅有的一點空間,他們「坐」得各有特色。作者的運筆有時採用粗線條,一筆帶過,如「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有時採用工筆畫似的手法,如「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蘇、黃組合在一起,讓他們「共閱一手卷」,特別是「各隱卷底衣褶中」,這就把最微妙的情景描述出來了,筆觸顯得十分細膩。而此時的佛印和尚,「袒胸露乳,矯首昂視」,「卧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沉醉在清風、明月之中。尤其精彩的是,在佛印和尚的左臂上掛著歷歷可數的佛珠。從最細微處落筆,雕其貌而刻其神。「執,撫,指,語,矯,視」等幾個動詞畫龍點睛,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使人物活靈活現。三個人物的表情,身上的服裝,手中的道具,在特定的情景中互相映襯,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美。
對於船尾上的兩個船夫,作者的描寫也筆力不減。「橫卧一楫」,雕刻藝人刀法之妙,表現得淋漓盡致。「橫卧一楫」就是說船槳停止劃動,船在江中隨波盪漾,此時方可進入泛舟江上,漫遊赤壁的詩情畫意之中。而兩個船夫,其一「若嘯呼狀」,另一「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淡淡的兩筆,陡然生輝,兩個舟子進入規定的情境之中,被勾畫得栩栩如生,而舟子的情態和泛舟的主角的情態又是呼應的,具有整齊美。
第四、五小節,分別記王叔遠在核舟背上刻題名和印章,並對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作了統計。核舟背上題名和印章不是可有可無的,因為它保證了工藝品的完整,反映了藝術的高超。「細若蚊足,鉤畫了了」,筆畫工細,並且線條清晰。船背題名「其色墨」,篆字圖章「其色丹」,著色黑紅相襯,再加上船艙十六個字用「石青糝之」,從船頭到船尾,色彩和諧、協調,藝人的創作態度,從始至終,一絲不苟。「通計一舟」,連續用了九個「為」字,細致地羅列,用形象、簡潔而又帶有立體化的描述把核舟再現在讀者面前。眾多的人和物都是雕刻在「計其長曾不盈寸」的「修狹」的桃核上,其技藝就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文章一開頭向讀者介紹民間雕刻藝人王叔遠的精湛的技藝和核舟的內容後,便按順序寫核舟的長、高、船艙、船頭、船尾、船背,最後對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進行統計,與開頭相呼應,用贊譽王叔遠鬼斧神工之絕技結束整篇文章,猶如一根絲線,串綴珠玉貝石而成整體。通篇四百多字,每個字的選擇,就像這巧奪天工的核舟一樣,精雕細琢。核舟是雕刻工藝品,直接給人以視覺感受。通過作者細膩而傳神的描述,引起讀者的想像,加深對核舟的視覺印象,完成了它獨特的審美功能。本文意境深邃,想像豐富,對比巧妙。核舟形體之小和人、物之多;神態之活和情態之細;動中有靜和靜中有動;文字淺顯和意境深邃等,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對比中顯示雕刻藝術的精湛和詩意美。同時我們還要提到,雕刻藝人有著不凡的見識。我們知道蘇東坡膾炙人口的前、後《赤壁賦》問世以來,可說在文學史上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其藝術成就之卓爾不群是有口皆碑的。但另一方面,它直接地顯露出對整個人生的空漠之感,而黃魯直一生仕途坎坷,哲宗紹聖年間,新黨用事,以修實錄不實的罪名,貶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晚年卒於宜州(今廣西宜山)貶所。他們在政治上不得志,仕途上一片暗淡。為了逃避政治,必然要採取消極的「退隱」、「歸田」、「遠游」等手段,在這種精神狀態下,他們必然會和皈依佛門的佛印和尚引為同調。所以,雕刻藝術家補充了《赤壁賦》中「客」的具體人物,其藝術想像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的確,《核舟記》把核舟雕刻升華到一個新的藝術境界,同時核舟又增強了《核舟記》的藝術魅力。
(潘,見《古文鑒賞辭典》,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四、《核舟記》賞析
魏學洢的《核舟記》,是一篇內容簡明、充實,藝術性相當高的文章。作者通過描繪一個小小的核舟,說明了我國古代藝術家製作的工藝美術品達到了令人驚奇的藝術高度。文章的一些寫法,很值得我們仔細體味和學習。
作者寫這篇文章,是要把雕刻在核舟上的景物如實地反映出來,使讀者能領會其刻工的精奇。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作者就一面說明桃核或核舟的體積之小,一面著力敘說核舟上雕刻的東西之多。試看,文章一開頭就說,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記核舟的時候,就先說,「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在篇末又說,「計其(指核舟)長曾不盈寸」。這都是提醒讀者不要忘記核舟是那樣小。那麼,在那樣小的桃核上,刻了哪些東西呢?作者不但逐一地陸續地寫了出來,而且最後還加以統計,說有五個人,有八扇窗,有箬篷、楫、爐、壺、手卷、念珠各一;還有刻的對聯、題名、篆文圖章,共計三十四個字。桃核是那樣小,上面刻的東西是這么多;兩相對比,讀者已經可以推斷這個核舟大概雕刻得相當不錯。
但是文章如果只反映上面這一點,那就很不夠。因為讀者看了,或許會認為核舟上刻的東西雖多,大概都是寫意的,象徵性的,沒有什麼稀奇。所以作者在記人和器物、文字的同時,不能不著力描繪其情態、形狀,以示刻工之精奇。例如,文章記船篷兩旁共有八扇窗,同時寫這些窗都能開能閉;右面的四扇窗,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面的四扇窗,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並說字的凹處還塗了石青。對於蘇東坡,則記他「峨冠而多髯」。對於佛印,則記他「袒胸露乳」。記念珠,則說它「珠可歷歷數也」。記舟尾居右的舟子,則記他「椎髻仰面……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記居左的舟子,就記他「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船頭船尾那五個人,王叔遠刻得栩栩如生,文章也細致地、用力地把他們描繪下來。記製作者的題名,說那些字細得像蚊子腿,可是一鉤一畫,極其清晰。又說,在題名之下,還刻了篆文圖章,塗了紅色。這樣寫,讀者也就不難想像核舟的刻工細致精奇到何等程度了。
王叔遠大概是一個富有雅趣的人。他刻「大蘇泛赤壁」,就從《赤壁賦》中摘取「山高月小」等膾炙人口的警句,組成對聯,刻在篷窗上。他在船背上刻製作者的姓名,在姓名之下,又刻了自己的圖章,而且用篆文,塗紅色。又如船窗上的字用石青,題名的字用黑,圖章的字用紅,這都能顯示出王叔遠的雅趣和他對藝術創作的一絲不苟的認真精神。文章把這些特點都仔細地記下來,就更能使讀者領會核舟具有的濃厚藝術風趣。
就文字來說,《核舟記》寫得精練簡潔,而對船上的那些情景,都能用文字說得清清楚楚。例如記船頭、船尾五個人的位置以及他們的手足的姿勢,寫得多麼有條有理,多麼清楚。在用字造語方面,例如「右手指卷,如有所語」「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簡直把核舟上的那幾個人都寫活了。《核舟記》不僅把船上的人和器物、文字的數目記下來,同時對他們的情況還作了不少的描述,可是作者所用的字,不過四百三十多個。作者把船尾上的兩個舟子,刻畫得十分生動,卻只用了64個字,文筆何等干凈利落!
《核舟記》的結構完整,層次清楚。第1段,先介紹和贊揚奇巧人王叔遠的技藝,並說王叔遠贈給他一個核舟。第2段到第5段,接著第1段的末句,記核舟本身以及舟上的全部情景。其中第2段記核舟的大小和形狀,第3段記船頭蘇東坡、黃魯直、佛印三個人的姿態和活動,第4段記船尾兩個舟子的姿態和活動。3、4兩段都以記人為主,作者寫得特別用力氣。第5段記王叔遠在船背上所刻的題名。第6段,對核舟上所有的人和器物、文字作一番統計,再一次告訴讀者,小小的核舟上,刻了這么多的東西。然後很自然地用了一句贊嘆的話——「嘻,技亦靈怪矣哉!」結束全文。文章的層次很清楚,而段與段之間的聯系卻又很緊密。各段的次序為什麼這樣排,它的理由相當明顯。
五、瑣談《核舟記》的寫作特色
明代魏學洢的《核舟記》大概算得上是一篇公認的傳統教材了,然而魏學洢的名字並不見於一般通行的文學史著作,他的這篇《核舟記》又不見之於他的專集《茅檐集》,可見連他自己也未必十分重視。值得注意的是,雖非名家名篇的《核舟記》何以得天獨厚,至今仍為人們所喜聞樂誦呢?看來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是一篇值得稱道的頗具特色的散文。那麼它的主要特色又在哪兒呢?我以為:
第一是描寫細致。作者所記的是一件特定的工藝品——一枚小巧玲瓏的核舟。由於雕刻者的「靈怪」,所以能在「長不盈寸」的「修狹」「桃核」上,「因勢象形」、精雕細刻了「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這樣眾多的人和物。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對此並非是作簡單的羅列,而是著力於細致的描繪。本文中間的四段,即2、3、4、5段就具體描述了核舟的形狀、結構及各個人物的神情狀態,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也是其特色最突出的部分。如第2段不僅寫了船艙、箬篷、小窗,而且寫出「啟窗而觀,雕欄相望」,「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並且連刻字的顏色也交代了:「石青糝之」。第3段著重寫蘇東坡、黃魯直和佛印三人,不但寫了他們外貌、衣著、姿態的各異,而且顯現了他們神態、風度不屬。尤其蘇、黃的情深意篤、黃魯直的「如有所語」、佛印的超然出塵,生動地再現了三人之間的關系和各自的性格特徵。第4段寫舟子嘯呼之狀和「若聽茶聲然」更是精細入微,神韻畢具,若無雕刻者的精湛技藝,以及作者對描寫對象的細心觀察和體會,要寫得如此惟妙惟肖是斷斷不可能的。總之,對核舟的全體和各部分的人、物雕像的描述,及其方位、數目、大小的具體說明,給讀者的印象既具體而又深刻。如窗子能啟閉自由、足膝之隱於卷底衣褶之中、念珠之歷歷可數、題字之細若蚊足等一些雕刻的細部都能一一予以介紹,巨細不漏。正因為作者善於觀察,精於描繪,因而文章如同這只核舟一樣,所反映的舟、人、字、物能做到神形飛動,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雕刻既屬奇巧,而文章確也精湛,真是相得益彰,值得取法。
第二是層次井然。作者對核舟各部的描寫,是先總寫,後分寫;從右到左,由上至下,符合人們觀察事物的程序,很有章法。如第1段介紹「奇巧人」的奇巧所在,開門見山,簡潔數語,就把雕刻的刻舟精湛純熟的工藝作了概括的介紹,並點出「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起了概括和總領全文的作用。第2段則對整個核舟尤其是核舟的中心部分即船艙和箬篷作了重點的描繪。第3、4、5段,則依次具體描繪船頭、船尾、船頂,而以船頭和船尾五人的雕像為主,而五人雕像又以船頭的蘇、黃、佛印三人為主,而此三人則又以蘇軾為主,這樣文章就緊扣住雕刻本身所反映的「大蘇泛赤壁」的主題,既層次井然,又重心突出。最後一個自然段,將全核舟的人、物雕像的數目作了小結總計,並抒發贊嘆:「技亦靈怪矣哉!」收束全篇。這種清晰的布局、分明的層次,給讀者以歷歷在目之感。
第三是富於想像。 《核舟記》寫的是件靜止的物件,但是作者在靜中取動,寫得情趣盎然。核舟是件富有詩意畫境的工藝美術珍品,而王叔遠的雕刻藝術之所以如此感人,令人驚嘆不已的關鍵則在於核舟如實而生動地再現了蘇東坡前後《赤壁賦》的主題和意境,奇巧人以《赤壁賦》作為核舟雕刻藝術的素材,而散文作家又復以《赤壁賦》的內容作為觀察和想像核舟的依據,而我們廣大讀者則又更以《赤壁賦》的所述來體味散文含蓄雋永的意境,在這里,「奇巧人」創作的藍本,作者的豐富想像和讀者的欣賞聯想,都在《赤壁賦》的基礎上得以自然融匯而溝通在一起了。尤為可貴的是,無論是奇巧人王叔遠還是作家魏學洢他們既忠實而准確地反映了《赤壁賦》的意境和「大蘇泛赤壁」的主題,而在細節上又大膽想像,不為原作所囿,進行了藝術上的再創造,正由於作者豐富的想像,彌補了素材的不足,又賦予素材以新的生命活力。如文章寫到魯直的「如有所語」、佛印的神態不凡、舟子的「若聽茶聲然」這些細膩逼真的心理描繪,從某種角度而言,就是作者以《赤壁賦》為依據,而推測想像出來的描述,假如作者僅是作些客觀的描繪,而不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那麼文章至多隻能是一篇呆板平實的說明詞,而決不會像現在所寫的那麼感人,啟人想像。因此,有人說《核舟記》是一篇意味雋深的文藝小品,我看恐怕是不會有人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