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反思
㈠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主要內容
<<< 本級分類列表:
|人教課標版|
|綜合資源|
<<< 本級閱讀排行:
·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成語大全
·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期中試卷
·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分類復習之多音...
·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全冊教案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分類復習之近反...
·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期末復習計劃
·習作例文 二十年後回故鄉
·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多音字練習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總復習資料
·二年級上冊語文期中檢測試卷
<<< 相關文章列表: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課件2(PPT)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課件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電子課文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反思二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反思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說課設計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片段賞析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四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三
<<< 分類導航:
語數基礎知識在線測試
計算能力在線測試點此進
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教學資源
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教學資源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教學資源
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教學資源
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教學資源
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教學資源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資源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資源
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教學資源
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教學資源
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資源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教學資源
<<< 文章搜索:
輸入您的搜索字詞
Web www.yangteacher.com
提交搜索表單
伽利略是17世紀義大利偉大的科學家。他在學校念書的時候,同學們就稱他為「辯論家」。他提出的問題很不尋常,常常使老師很難解答。
那時候,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的話當作不容許更改的真理。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就會責備他:「你是什麼意思?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這句話使伽利略產生了疑問。他想: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麼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相反的結論,這怎麼解釋呢?
伽利略帶著這個疑問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伽利略那時候才25歲,已經當了數學教授。他向學生們宣布了試驗的結果,同時宣布要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開試驗。
消息很快傳開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來到斜塔周圍,都要看看在這個問題上誰是勝利者:是古代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呢,還是這位年輕的數學教授伽利略?有的說:「這個青年真是膽大妄為,竟想找亞里士多德的錯處!」有的說:「等會兒他就固執不了啦,事實是無情的,會讓他丟盡了臉!」
伽利略在斜塔頂上出現了。他右手拿著一個10磅重的鐵球,左手拿著一個1磅重的鐵球。兩個鐵球同時脫手,從空中落下來。一會兒,斜塔周圍的人都忍不住驚訝地呼喊起來,因為大家看見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了,正跟伽利略說的一個樣。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㈡ 伽利略: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是怎麼回事
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推導:
是自由落體定律,地球上空的物體在以地心為描述其運動的參照點時,它是圍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物體在與地心連線的方向上受到的合外力是一個指向地球中心的向心力,這個向心力由物體與地球之間的萬有引力提供,即 F向= F萬。
根據向心力遵循的牛頓第二定律公式:F=mg和萬有引力定律公式,可得:
在上面的式子中,M是地球質量,m是物體的質量,R是地球半徑,h是物體距離地面的高度,g是物體圍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產生的向心加速度,也即物體在此處的重力加速度,G是引力常量。
再來看一下地面上空的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情況,這種情況地球對物體的萬有引力大於物體在該位置環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所需要的向心力,因此物體將做自由落體運動。物體自由下落受到的合外力仍然為:F合= F。
從上面推導出來的物體重力加速度的公式中可以看出,在地面上空同一高度的兩個物體,不管物體的質量、大小、結構、密度如何,它們獲得的重力加速度都是完全相同的,以至於在初速度相同,高度相同的基礎上可以同時落地。
(2)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發現與產生:
傳聞1590年,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了「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得出了重量不同的兩個鐵球同時下落的結論,從此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物體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正比例」的學說,糾正了這個持續了1900多年之久的錯誤結論。
但這是不太可能存在的,不同重量的物體只有在真空條件下才可能同時落地,當美國宇航員大衛·斯科特登月後曾嘗試於同一高度同時扔下一根羽毛和一把鐵榔頭,並發現它們同時落地,這才證明了自由落體定律的正確性。
即使伽利略真的做過這個實驗,那也是局限於當時的科技程度這才『』看上去『』同時落地的。關於自由落體實驗,伽利略做了大量的實驗,他站在斜塔上面讓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從塔頂上落下來,並測定下落時間有多少差別。
結果發現,各種物體都是同時落地,而不分先後。也就是說,下落運動與物體的具體特徵並無關系。無論木製球或鐵制球,如果同時從塔上開始下落,它們將同時到達地面。
伽利略通過反復的實驗,認為如果不計空氣阻力,輕重物體的自由下落速度是相同的,即重力加速度的大小都是相同的 。
我們若從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分析自由落體的運動規律,任意兩個物體之間都遵循著萬有引力定律,輕重不同的兩個物體在地球的引力場中做自由落體運動都將獲得相同的加速度,所以實驗得出大小兩球同時落地的結果是符合萬有引力定律的。
就是說伽利略的實驗結論和從萬有引力定律所做的理論分析是完全一致的,從這一點來說,伽利略的實驗是正確的。
但是,萬有引力定律完全成立是需要一定的條件的,必須假定任意兩個中性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都是完全遵從萬有引力定律的,任意兩個物體場都與地球場作用的規律完全相同,而其實不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自由落體定律
㈢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個故事給我什麼樣的啟示)
我們不能一味地相信權威,當有疑問就要提出並且要用實踐來證明
打破盲目崇拜 自己試驗證實真理
㈣ 25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感受怎麼寫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篇文章讓我有了深深的感受。
故事講了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年輕時代,在人們的嘲笑聲和猜疑中走上比薩斜塔,用兩個大小不同的鐵球在比薩斜塔上往下扔,以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事實,向人人信奉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得科學原理挑戰,並經過反復實驗求證後,用事實驗證了真理。
追求真理的精神,讓伽利略走上了高高比薩斜塔;不迷信權威的獨立人格,讓伽利略勇敢地向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科學原理提出質疑,並最終用事實證明自己的正確。
如果世界上有多幾個伽利略,就會減少很多偽科學,多幾個真理,這樣科學才會越來越進步。我覺的伽利略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㈤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讀後感
讀《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有感
這個星期,我們學習了《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篇文章,我深受感動。亞里士多德是世界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而伽利略只是一個數學教授。而且那時的人們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他的話當做真理,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就會責備他。但伽利略還是很勇敢,向亞里士多德的話產生疑問,他的勇氣令我敬佩。
當我讀到第五段和「伽利略在斜塔頂上出現了」這句話時,我又想,不管伽利略被人們怎樣的挖苦,怎樣的諷刺,他都能堅持事實和「真理」的挑戰,而且還按時到了斜塔做實驗。要是我呀,我可能就會放棄,一聽別人諷刺就退縮了。我想,不只是我,其他人也是這樣的。而伽利略不是這樣。伽利略堅持事實的精神令我敬佩,值得我好好的學習。
在學習和生活當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甚至是別人的不理解,我們是知難而進的,還是退步不前呢?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選擇,但退步不前的人永遠都不會獲得成功的喜悅,只有知難而進永不放棄的人才能成功。我要像伽利略一樣,知難而進,而不是退步不前。
給你一些提示,老師不是笨蛋,我們給你寫的,他看的出來。
看完兩個鐵球同時落地後,收益匪淺, 說明我們做事不要隨便跟這大眾去下定論,在一個求知性的問題前面應該學會用科學的辦法去求證。去說服別人,不能輕易的和別人發生沖突。
㈥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主要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在年輕時代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敢於挑戰權威,對人人信奉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謂的真理產生了懷疑,經過反復試驗求證後,伽利略在人們的嘲諷與猜疑中走上比薩斜塔,用實驗證實了真理。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原文:
伽利略是17世紀義大利偉大的科學家。他在學校念書的時候,同學們就稱他為「辯論家」。他提出的問題很不尋常,常常使老師很難解答。
那時候,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的話當作不容許更改的真理。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就會責備他:「你是什麼意思?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這句話使伽利略產生了疑問。
他想: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麼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相反的結論,這怎麼解釋呢?
伽利略帶著這個疑問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伽利略那時候才25歲,已經當了數學教授。他向學生們宣布了試驗的結果,同時宣布要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開試驗。
消息很快傳開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來到斜塔周圍,都要看看在這個問題上誰是勝利者:是古代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呢,還是這位年輕的數學教授伽利略?有的說:「這個青年真是膽大妄為,竟想找亞里士多德的錯處!」有的說:「等會兒他就固執不了啦,事實是無情的,會讓他丟盡了臉!」
伽利略在斜塔頂上出現了。他右手拿著一個10磅重的鐵球,左手拿著一個1磅重的鐵球。兩個鐵球同時脫手,從空中落下來。一會兒,斜塔周圍的人都忍不住驚訝地呼喊起來,因為大家看見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了,正跟伽利略說的一個樣。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6)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人物背景: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是亞歷山大大帝的教師。馬克思、恩格斯稱他為古希臘哲學中「最博學的人」。他將科學分為理論的科學、實踐的科學、創造的科學。他在生物學、生理學、醫學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貢獻。
伽利略(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1564年,出生於義大利比薩市一個沒落貴族的家庭。1581年考入比薩大學,遵從父命學醫。
在大學里,伽利略深深地愛上了數學,在宮庭數學家裡奇的悉心輔導下,他把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和杠桿原理結合起來,獲得了精密的測量方法,發明了用以測定合金成分的「液體靜力天平」,引起了學術界的注意。
1589年夏天,他受年僅25歲。伽利略給學生們講宇宙,並告訴他們,宇宙中沒有任何東西是一成不變的,這與亞里士多德的學說正好相反。他還告訴學生,所有東西、所有原子、所有星球都在運動。
1609年,伽利略聽說荷蘭人發明瞭望遠鏡,他通過別人的一點描述,憑著自己獨特的天賦,經過刻苦鑽研和實驗,成功地研製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數為33倍的天文望遠鏡。在這架天文望遠鏡的幫助下,伽利略探索了深邃神秘的天空,在一年之內他就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發現:
月球表面並不像亞里士多德所說的那樣平滑,而是呈現不規則的凹凸起伏;銀河也不是人們所說的銀白的雲彩,而是由千千萬萬顆暗淡的星星所組成的;木星旁邊有四顆運轉著的衛星;地球並不是各個天體旋轉的唯一中心;所有這些結果,都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日心說」):即地球和所有行星都圍繞太陽運行。
1623年,伽利略冒險開始他最有名的著作──《關於兩種世界體系之間的對話》的寫作。同時他6次請求教皇烏爾班接見他。他小心翼翼地向教皇介紹哥白尼學說的書籍,教皇同意他把對「日心說」贊成和反對的論點一起寫出來,但不允許他得出地球是繞著太陽旋轉的結論。
內容簡介:
作為將實驗引人科學研究的先驅,伽利略也從未忽視實驗的驗證作用。他在各種著作中,提到過落體實驗30多次,其中一些實驗地點恰恰是在「塔上」,相信伽利略做過「比薩斜塔實驗」的人,大都引此為依據。事實上,並無法肯定那指的是不是比薩斜塔。
隨著研究不斷深入,科學史學者基本證實,當初伽利略在反駁亞里士多德「物體下落速度和其重量成正比」這一觀點時,使用的是「思想實驗」,即通過計算和推演,證明結論。
在晚年著作《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中,伽利略描述了「實驗」的推演過程:按照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大石頭下落速度大於小石頭,那假設「如果一塊大石頭具有速度,而一塊較小的石頭具有速度,那麼當它們合在一起時,系統將以比為低的速度運動。
而當把他們綁在一起時,就變成一塊比以前以8的速度運動的石頭還要大的石頭。所以重的物體比較輕的物體以較低速度運動」。意即按照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將大小兩塊石頭綁在一起時,會產生兩種自相矛盾的結論,表明該理論不能成立。
㈦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啟示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啟示: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在年輕時代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敢於挑戰權威,對人人信奉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謂的真理產生了懷疑,經過反復試驗求證後,伽利略在人們的嘲諷與猜疑中走上比薩斜塔,用實驗證實了真理。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原文:
伽利略是17世紀義大利偉大的科學家。他在學校念書的時候,同學們就稱他為「辯論家」。他提出的問題很不尋常,常常使老師很難解答。
那時候,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的話當作不容許更改的真理。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就會責備他:「你是什麼意思?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這句話使伽利略產生了疑問。
他想: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麼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相反的結論,這怎麼解釋呢?
伽利略帶著這個疑問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伽利略那時候才25歲,已經當了數學教授。他向學生們宣布了試驗的結果,同時宣布要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開試驗。
消息很快傳開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來到斜塔周圍,都要看看在這個問題上誰是勝利者:是古代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呢,還是這位年輕的數學教授伽利略?有的說:「這個青年真是膽大妄為,竟想找亞里士多德的錯處!」有的說:「等會兒他就固執不了啦,事實是無情的,會讓他丟盡了臉!」
伽利略在斜塔頂上出現了。他右手拿著一個10磅重的鐵球,左手拿著一個1磅重的鐵球。兩個鐵球同時脫手,從空中落下來。一會兒,斜塔周圍的人都忍不住驚訝地呼喊起來,因為大家看見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了,正跟伽利略說的一個樣。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7)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人物背景: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是亞歷山大大帝的教師。馬克思、恩格斯稱他為古希臘哲學中「最博學的人」。他將科學分為理論的科學、實踐的科學、創造的科學。他在生物學、生理學、醫學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貢獻。
伽利略(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1564年,出生於義大利比薩市一個沒落貴族的家庭。1581年考入比薩大學,遵從父命學醫。
在大學里,伽利略深深地愛上了數學,在宮庭數學家裡奇的悉心輔導下,他把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和杠桿原理結合起來,獲得了精密的測量方法,發明了用以測定合金成分的「液體靜力天平」,引起了學術界的注意。
1589年夏天,他受年僅25歲。伽利略給學生們講宇宙,並告訴他們,宇宙中沒有任何東西是一成不變的,這與亞里士多德的學說正好相反。他還告訴學生,所有東西、所有原子、所有星球都在運動。
1609年,伽利略聽說荷蘭人發明瞭望遠鏡,他通過別人的一點描述,憑著自己獨特的天賦,經過刻苦鑽研和實驗,成功地研製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數為33倍的天文望遠鏡。在這架天文望遠鏡的幫助下,伽利略探索了深邃神秘的天空,在一年之內他就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發現:
月球表面並不像亞里士多德所說的那樣平滑,而是呈現不規則的凹凸起伏;銀河也不是人們所說的銀白的雲彩,而是由千千萬萬顆暗淡的星星所組成的;木星旁邊有四顆運轉著的衛星;地球並不是各個天體旋轉的唯一中心;所有這些結果,都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日心說」):即地球和所有行星都圍繞太陽運行。
1623年,伽利略冒險開始他最有名的著作──《關於兩種世界體系之間的對話》的寫作。同時他6次請求教皇烏爾班接見他。他小心翼翼地向教皇介紹哥白尼學說的書籍,教皇同意他把對「日心說」贊成和反對的論點一起寫出來,但不允許他得出地球是繞著太陽旋轉的結論。
內容簡介:
作為將實驗引人科學研究的先驅,伽利略也從未忽視實驗的驗證作用。他在各種著作中,提到過落體實驗30多次,其中一些實驗地點恰恰是在「塔上」,相信伽利略做過「比薩斜塔實驗」的人,大都引此為依據。事實上,並無法肯定那指的是不是比薩斜塔。
隨著研究不斷深入,科學史學者基本證實,當初伽利略在反駁亞里士多德「物體下落速度和其重量成正比」這一觀點時,使用的是「思想實驗」,即通過計算和推演,證明結論。
在晚年著作《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中,伽利略描述了「實驗」的推演過程:按照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大石頭下落速度大於小石頭,那假設「如果一塊大石頭具有速度,而一塊較小的石頭具有速度,那麼當它們合在一起時,系統將以比為低的速度運動。
而當把他們綁在一起時,就變成一塊比以前以8的速度運動的石頭還要大的石頭。所以重的物體比較輕的物體以較低速度運動」。意即按照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將大小兩塊石頭綁在一起時,會產生兩種自相矛盾的結論,表明該理論不能成立。
㈧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個故事對我的啟發是什麼
不能輕易的相信科學家、名人的話。 物體的加速度與質量無關。 要善於思考。
㈨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讀後感
我在學校的一本書里看到了一篇文章中做《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後,我就看了看。這篇文章里的伽俐略是個十分聰明的人。
伽俐略是17世紀義大利偉大的科學家。他在學校念書的時候,同學們就稱他為「辯論家」。那時候,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這位兩千年前的希臘哲學家的話當作不容易更改的真理。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這句話使伽俐略產生了懷疑。他想:「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麼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到快的,落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但是,如果把它們拴在一起的兩個球看作一個不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相反的結果,這怎麼解釋呢?伽俐略做了很多次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伽俐略那時才25歲,已經當了數學教授。他向學生們宣布了試驗的結果,同時宣布要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開的試驗。消息很快傳開了。致了那一天,很多人來看熱鬧。看看在這個問題上到底是誰是勝利者。伽俐略在斜塔上出現了。他右手拿著一個10磅重的鐵球,左手拿著一個1磅重的鐵球。兩個鐵球同時脫手,從空中落下來。一會兒,斜塔周圍的人都忍不住驚訝地呼喊起來,因為大家看見了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了,正跟伽俐略說的一個樣。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會有錯。
讀了這篇文章,我知道我們要向伽俐略學習,在生活中,在學習中都要去觀察周圍有什麼錯誤,如果有錯誤要立馬改正。
㈩ 求《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讀後感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篇課文講述了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在年輕時代敢於挑戰權威,對人人信奉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所謂真理產生了懷疑,經過反復實驗求證後,走上比薩斜塔,用事實驗證了真理。
仔細觀察,發現這篇文章中或明或暗都有體現人物品質、精神的一句話或一個詞語,也就是這篇課文的中心句或中心詞。
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對的。
亞里士多德何許人物,他是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馬克思和恩格斯稱他為古希臘哲學中「最博學的人」,可見他的偉大。在人們的眼裡他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話不容置疑,沒有人敢否定的。但是有一個人敢,他就是伽利略。說實在的,當時我們班孩子只有3個課外知識比較豐富的男孩子對這兩個大人物有所了解,其餘的孩子是聽都沒聽過。況且,我們現在的課堂已不是過去「師道尊嚴」的課堂,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是比較民主、開放的,所以孩子們很能接受伽利略的所作所為。
經過周密科學的試驗過程,事實勝於雄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