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搞義務教育
『壹』 我想做農業溯源,但是不知道怎麼才能得到政府扶持資金,或者說政府例什麼項才能審批到資金
第一,和諧社會應該說是公共語言,和我們一般所講的專業性語言有很大的差別.什麼差別呢?一般專業性的語言,比如行政學專業性的語言,研究政治學專業性的語言,研究社會學專業性的語言,法律學的專業性語言,一般是專業人員使用,有些語言編成教科書,然後走向社會,變成社會政策性的語言,法律性的語言.和諧社會不完全是從專業著作里蹦出來的,應該說是政治家根據實踐的需要,根據自己的認識提出來以後,政府官員、民間人士和一般民眾、專業人士一起使用的詞彙.這個詞彙已經成了公共語言,其最大的特徵是每個人都知道和諧社會這個詞,但是不知道和諧社會是什麼,懵懵懂懂.即使知道,每個人也有每個人的看法,所以人們對它往往是直覺上的把握,同時每個人把自己的新的想法能夠很快的加進去.在當前,這個詞彙體現了大家所關心的共同話題,也體現了大家所關心、所思考的共同智慧.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什麼叫和諧社會?和諧社會實際上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或者說每一個人內心的和諧、安詳有關系.兩個人見面的時候,很多情況下是很和諧的,但是很多情況下是沖突的,因為利益問題,因為感覺不舒服,心理上的問題,或是因為制度上的問題,警察一進來,大家覺得心裡直哆嗦,開車的人,過去說看見警察,警察不敬禮,感覺不舒服,但是現在過來一敬禮,還是不舒服,為什麼?執法者和被執法者在心理上、制度上存在著相互沖突的關系. 對人類社會來講,我們思考和諧社會的時候,我從三個方面考慮.一個是從技術上思考這個問題,在個人的心理上、利益上、情感上是不是很平衡?這很關鍵.如果每個人都感覺很浮躁,每個人在各種各樣的生活當中或者在工作當中,心理很不平衡,個人首先就不和諧.個人不和諧,會表現在社會關繫上,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方面沖突多還是少.如果沖突不多,或者如果有了沖突,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就是和諧. 第二,從集體意義上來講,一個社會里總是分兩種人,一種是傾向於和諧的,有一種人是傾向於不和諧的,一個社會也可以分成各種各樣的群體,有些群體傾向於和諧,有些群體傾向於不和諧.如果在一個社會里,佔主流的人是希望和諧的,而不是希望沖突的,那麼這個社會就是和諧社會.如果一個社會,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青壯年,20來歲的人,他可以通過戰爭,通過當兵來謀取最大化的利益,這個社會就肯定是戰爭社會.很多社會很難從戰爭的泥潭裡走出來,原因就是這個社會里掌握重要權力資源、掌握勞動力資源、掌握資金資源的人都希望通過戰爭來解決問題. 當然,並非所有的社會都在戰爭狀態.對於沒有戰爭的和平社會來說,如果一個社會里主流的階層,占據主流地位的人希望是和諧的,這個社會就會傾向於和諧.如果一個社會的階級結構或者階層結構是極化的,兩極分化,很可能走向沖突,為什麼?因為兩邊的人都看著對方不舒服.如果一個社會都以懷疑的或者是敵意的眼光看待其他人,有可能就是不和諧的.現在在各種場合可以看到每個人都會有一些消極的看法,老百姓一說起官員的時候就說這幫官員基本上都是貪污腐敗分子.官員一說話就說中國的老百姓素質真低,干什麼都坑蒙拐騙,見到企業家,說這幫企業家都是為富不仁,相互之間都是以否定性的眼光、否定性的意見去看待對方的時候,就容易進入不和諧的社會,進入沖突.企業家如果認為政府官員是腐敗的,他就會用腐敗的手段去對待政府官員,政府官員即使要廉潔,有些情況下廉潔的水平也會下降.老百姓也是用一種腐敗的眼光看待政府官員,官民之間的沖突性可能就會很大,今天塞給你錢,明天就會罵你,狗官,因為昨天給你錢你拿了.拿錢辦事情的時候,好不容易找到關系,很慶幸自己有關系;給完錢,把事情辦了,開始罵狗官.如果一個社會主流是傾向於和諧的,就會和諧,如果主流不傾向於和諧,要和諧就很困難. 另外還可以從制度上理解.一個社會總是會存在沖突的,和諧肯定是暫時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果通過一些制度性的辦法解決沖突,利益沖突、政治沖突乃至宗教沖突,還有一些文化意義上的沖突等等,這些沖突如果能夠通過制度創新、制度變革,讓這些沖突在制度意義上得到解決,那麼這個社會就是和諧社會.如果沖突解決的機制很少,很多沖突都憋在一起,最後跟地震一樣爆發出來,這個社會即使看起來很平靜,也可能是即將爆發沖突的,尤其是嚴重沖突的社會.我們如何在建設民主政治法治,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如何在文化上提倡多元化的發展,如何利用公益組織來使得我們的很多社會道德空間,互助互愛的空間能夠擴大,這是我們所面臨的制度創新的任務.這是我個人的理解. 對和諧社會還有很多理解,比如說我們學習黨的文件,閱讀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就會看出來他是從政治家的眼光,從有歷史的執政黨的角度理解這個問題,他會說和諧社會是社會理想,這個社會理想是馬克思主義開始一直到現在,這條思路一直要實現的理論,也是我們當前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但他提出來一點,民主法制,這是在制度意義上能夠給沖突解決提供空間,還有其它的,像公平、正義再分配問題,希望整個社會兩極分化的時候不至於出現兩極對立,公平、正義,就是給窮人以轉移支付.還有其它的,像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秩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些都是作為政治家當前所面臨的主要問題的角度去理解的,還有其它做法.在給領導幹部講話時就會提出來,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對和諧社會各項工作的領導,財政得到重視,在領導機制、工作機制上,不僅研究重大問題,而且要落實到實處,在日常工作當中佔有優先的位置.這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眼光,這種政治家的眼光跟學者的眼光不一樣. 作為一個公益組織,對和諧社會怎麼看?這是另外一個看法.作為學者有一個看法,如果作為政治家有一個看法,公民可能也會有看法.對公益組織有一個什麼樣的看法?這里我所說,也是我的思考,大家可能會有自己的看法.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公益組織實際上是整個社會組織里的一種,一個社會有很多組織,比如家庭鄰里組織,家庭組織很簡單,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組織.鄰里關系,社區組織,人住在一起,就成了社區組織,都是有居緣關系和血緣關系.而公益組織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往往是自願性的,而且是跨越小區的.還有一種組織是政府,它具有強勢性,政府是公益的,為了公共利益服務的,除非是過去皇上的政府,皇上家天下也可以看作是為公共利益服務.政府跟公益組織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政府是強制性的,政府缺錢了可以讓大家交稅,你不交稅我給你發傳票,說明一下你交稅的情況,如果不說馬上去調查你,不配合,找警察把你抓起來,有強制力.但是公益組織說你給我捐點錢,如果不捐我抓你,那肯定不行,要自願.還有財政支出本身有復雜的政治和法律過程,而對公益組織來講,也涉及到具體的法律問題,但不像政府的那麼復雜.當然其它的區別,比如跟企業不一樣,企業是以贏利為目的的,我們也經常講企業有社會責任,有公共利益,企業財產多了,社會就富了,也有錢了,但對公益組織來講,他的公益是以贏利為目的的公益.而公益組織是直接以公意為目的的. 如何理解和諧社會呢?如果從市場經濟企業家的角度看和諧社會,他會說我要做好經濟發展工作,企業做大了,社會就和諧了,不解僱工人,企業做大,多招就業工人,多提供就業機會,這就是和諧社會.對政府來講,公共財政支出偏向解決沖突問題,在政治上、法律上、行政上把工作重點,至少是一部分組織資源放在解決沖突上,解決和諧社會問題. 對於公益組織來講,它的目標是什麼呢?就是利用在社會上籌集到的道德性的資源來做一些事情,籌集的資源是道德性的,不是營利性質的,也不是像政府那樣強制性的籌集資金.如何利用道德性的資源,來解決道德資金可以產品的各種各樣的沖突,我認為這是公益組織非常重要的基礎.做好事好像很簡單,但實際上做好事是最容易發生沖突的.舉個例子,古代賑災的時候,弄了好多錢去發放,一發放就出現很多爭議,大家都有很多不滿意,因為錢很難發到真正需要的人手裡.如何去發現真正需要的人?說起來容易,實際上是很困難.我以前做過試驗,給每個同學,每個人給5塊錢,花一天時間在街上,找到一個真正值得你把5塊錢花出去的人,這個過程實際上很困難.我問了很多同學,在火車站、飛機場,在大街上把錢付出去的時候,你知道這筆錢花的值還是不值,他們的回答是不知道.對政府來講也是一樣的,公共財政資金支出到底花了多少錢,一評估就知道了,但很多錢實際上沒有花到真正需要的人手裡.如美國的農業補貼,本來要讓窮人得到糧食,最後都得不到,農業補貼都讓富裕的農場主拿去了,這又很大的爭議.那麼多的慈善資金進入實踐領域以後,實際上會引發更多的沖突.引發沖突的結果是在道德領域里,慈善事業越做越小,另外,並沒有滿足讓人心態很平等的感覺.這是要考慮的問題.人與人之間,經濟上掙錢會發生沖突,兩個人掙錢會發生沖突,這種沖突通過市場經濟競爭可以得到化解;政治上也可能發生沖突,通過民主法制可以化解和解決.道德上可能發生的沖突就是如何讓大家的愛心真正能夠得到回報,能不能讓大家的愛心有一種擴張性,而不是收縮性.今天花了50塊錢在街上,花出去了,以慈善的方式花出去了,但是得到的是心理的惶惶然,不知道這筆錢是做了好事還是被人騙了.我今天花50塊錢真高興,做了一件好事,另外一個人說不好意思,我告訴你這50塊錢被人騙了,那個人剛拿幾百塊錢的零花錢在商店裡換整錢.我有一次看見一個人拿著一堆零錢在那兒換,他就在門口要飯,中午換零錢200塊錢,下午換200塊錢,一天400塊錢,90年代初,一兩個月就有1000、2000塊錢,比我們一個月的工資還要高.這樣的事情多了,就引發了道德沖突,其結果是道德資源按照不道德水平配置,道德資源的供給越來越少. 還有我們在很有道德的幫助人的時候,也可能有意無意的傷害人.因為道德本身有強制性,很多人之所以不願意接受幫助,是因為他得到了你的幫助以後,心裡是非常不平衡的.我小時候人家請我喝一瓶汽水,我就想一定要請人家吃根冰棍,小孩子都是這樣的,一般的窮人更是這樣的.一旦道德資源發生轉移,慢慢會出現另外一種沖突.比如我們給一個貧困生提供幫助,給他200塊錢,第二天我發現那小子在那兒喝啤酒,我的200塊錢給了你你去喝啤酒,這個時候我有一個想法,我自己都捨不得喝啤酒,你拿200塊錢喝啤酒,這時我們應該怎麼辦?這時的沖突就產生了,怎麼產生的?他把我的錢用於我不認為他應該花的地方,這時有兩個選擇,一,我把錢收回來,另外,加強監督.但你會發現如果對他加強監督,會導致一個什麼結果呢?這需要在200塊以外還要加更多的錢,而且他因此平受到那麼多的監管,其生活質量是不是真的提高也很難說.這里,強調以德為本還是以人為本,是很不一樣的,以德為本往往在道德上貶低接受幫助的人,讓其受監管,失去很多自由.如果強調以人為本就不一樣了,即使再窮的人,難道他就不能喝杯啤酒嗎?不就喝杯啤酒爽一爽嗎?即使富的人也是一樣的,有的時候奢侈一下也是可以的.如果以人為本,我們就可以給他一種新的標准,即使得到救助的人也可以比較自由的去處理他得到的救助資金,這樣沖突就會減少了,沖突減少了以後,我們就會理解,並且去觀察他,實際上他喝一杯啤酒,是很便宜的啤酒,他買的啤酒比買的礦泉水還要便宜,買最便宜的啤酒來喝.這也是道德上可能會產生的沖突,這種沖突如果越厲害,整個公益事業的事業會做小,而人與人之間相互之間的關系,對立面,對立性就會強化.這樣的社會,就是不和諧的社會了. 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是公益組織能夠替政府,也能夠替個人解決道德資源不正當分配的問題.我們花5塊錢、花50塊錢在街上,最後讓不道德的人得到更多的資源,而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得不到.所謂需要道德幫助,這筆錢是自願捐出來的,又自願配置到需要的人那裡去,結果是什麼?如果他不需要,誰越不道德,誰得到的道德資源就越多,因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公益組織如果解決了這個問題,潛在可能存在的沖突問題就容易得到解決.這是我所理解的公益組織和和諧社會之間的關系. 除此之外公益組織其它方面的含義,超越道德領域還能起到什麼作用?公益組織除了道德領域之外,還可以做到一些重要的作用,比如說完善民主和法制,這就很重要,公益組織所代表的很多人,比如貧困生、貧困者、智障者,包括婦女、兒童,現在還沒出生的那一代人,包括大自然珍稀動物,這都是公益組織代表的人.這些人在政治過程里,基本上只有很少一點點聲音,很難得到代表.比如圓明園最近防滲透工程就可以看出來,圓明園本身不會為自己說話,誰為它說話呢?專家為它說話.今天開聽證會,很多人都來自於公益組織,公益組織起到了為不能說話的人或者物說話,包括黃河也是一樣,黃河是母親河,國家的河,黃河本身是不會說話的,只是我們認為它是母親河,所以黃河斷流,如果沒有公益組織為它代言,而政府對黃河來講往往是兩難的,政府一方面要解決缺水問題,另外一方面還要搞水的分配,搞發展問題,又要保護它,一隻手保護,一隻手不保護,稍稍偏一點就出問題了.而且政府栽培植黃河水資源的時候,除了行政性配製以外,也沒什麼其它好方法.行政性配置有個好處就是見效很快,不配置,把水往下游放,立即撤了.但是公益組織可以彌補政府的另外一個方面的問題,行政性配置的時候,往往降低水資源的使用效率,公益組織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讓水真正用到產出最高的地方去,有利於完善民主法制過程當中弱勢的人,或者沒有發言權,沒有機會發言的人有更多的發言. 公益組織有助於實現公平、正義.所謂公平、正義,就是讓一個社會不要兩極分化,讓比較窮的人能夠得到比較好的關照.一個富裕的社會,每一個人具有最基本的物質生活的社會,而且每個人在比較弱勢的時候能夠得到比較多的關懷的社會. 還有一個是公益組織能夠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經濟性的競爭往往會導致很多不和諧的問題.不和諧的問題,需要公益組織做一些補充性的作用.比如像企業家捐款,非常大的動力在於除了交稅以外,交稅是應盡的義務,沒有什麼道德感.我今天交稅了,是納稅大戶,可以,但是他沒有道德成就感.捐出去的,如果是個人的資金,他就有道德感,老百姓還會說這小子捐那麼多錢,肯定幹了不少好事,實際上是幹了不少壞事,要干點好事彌補一下,這是沖突性的語言.如果以公益組織的身份幫助他做的話,可以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沖突的問題.尤其是企業家本身,很少有精力親自從事這些工作的時候,公益組織就是補充性的作用,讓市場經濟能夠在平滑的過程當中運作. 第三,很重要的一點,公益組織可以解決政府所舉辦的公益活動所面臨的政府本身解決不了的問題. 政府所提供的服務,雖然說服務性政府,但政府還是具有很強的強制性.強制性表現在哪兒?舉個例子,我們現在搞義務教育「一費制」,政府強制學校只能收那麼多錢,政府的政策都是千篇一律的,不可能多元化,一旦多元化就很容易有很多漏洞.這時如果有一個基金會介入,就可以解決「一費制」所帶來的弊端問題.怎麼解決呢?一個地方有些家長比較富,很多家長比較窮,這時有些家長願意出錢為自己的孩子有一個更好的教育環境,政府又不允許他超越「一費制」,收他的錢,家長在這個空間里只能把錢塞給教師,讓教師在晚上給他的孩子搞家教,孩子也很累,學校又沒有得到很好的收入,這時的教育條件沒有得到改善,教育資源配置是低效率的.如果有個基金會籌集這些款項,介入到這個學校裡面去運作起來,這個學校可以超越「一費制」來解決這個問題,而且不會出現亂收費的問題,因為基金會運作,是另外一套運作. 政府有很多公益性的服務項目.而這些公益性的服務項目,一般來講都可能會糾纏一些違法的人.如現在有很多吸毒的人,吸毒的人往往容易得艾滋病,往往容易傳播疾病,這時政府就有兩難,一方面要抓他,另外一方面要給他提供安全救助這時就容易出問題,什麼問題呢?政府教育他,或給他支持,給他提供干凈的針頭,讓他安全吸毒的同時,避免毛病的同時,我要不要抓他?吸毒是要抓起來的,強制戒毒,賣淫也是一樣的,也是要抓起來的,一方面是非法行為,另外一方面要讓他安全,這就很麻煩.政府無論是鼓勵他,放縱他,還是把他們抓起來,福利性服務項目都根本開展不起來.這時公益組織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解決政府的兩難,政府是負責抓的,但是公益組織是負責服務的,只有政府給公益組織提供信息,公益組織的信息只用於服務,而不給政府提供任何犯罪的信息.也就是說,公益組織所掌握的吸毒、賣淫違法的信息,只用於自身的專業化服務,不用於政府執法,這樣兩條線,公益組織總是自願服務的,自願的,而且有專業知識的.對政府來講他是執法.政府和公益組織有一個很好的配合,這個配合就是需要有誠信機制,不能說政府這邊的信息太少了,你掌握那麼多信息,給我吧,要把他們都抓起來,後天再去服務不可能,問題又大了. 還有其它各種各樣的問題,公益組織可以彌補政府的不足,而且幫助政府解決一些難題,這是公益組織在創建和諧社會方面所能夠有效發揮作用的空間. 比如說有些企業家拿工人的汗錢去捐款.
『貳』 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
主要因為美國的扶持與日本自身的全面發展戰略。具體原因如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日本的經濟文化不但沒有衰落,反而在短短幾十年內日本的政治經濟實現了全方位的發展,並一躍成為亞洲第一大國。執著於現實情況出現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最主要的有兩方面原因:
1、美國為了實現自己的強大,實現其自身的霸權戰略,由最初想佔領日本,並且扶植日本發展,從而輻射整個亞洲,所以那個時候日本就作為了美國在亞洲的代言人。並且隨著國際政治形勢的發展,美國認識到日本的經濟文化的恢復有助於自己在亞洲勢力的擴張。
2、二戰之後日本制定了相對全面的發展戰略,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重視科學與教育,國內的企業也制定出符合國家國情的發展策略,日本人獨有的民族心理幫助他們在二戰之後短時間內將日本的經濟迅速的崛起。
(2)在古代搞義務教育擴展閱讀:
二戰後的日本工業基礎設施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在其後20年間,日本的經濟年均增長率達8%,第一個從戰後的「發展中國家」一躍跨入「發達國家」的行列。
1968年,日本經濟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60年代,日本工業競爭力穩步提高,年均出口增長率高達18.4%。在60年代中期之後,除1973年石油危機後的2年,日本的經常項目每年均為順差。
在1985年的「廣場協議」之後,日元迅速升值,由此引發的出口產品的價格增長削弱了日本出口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1998年的日本經濟出現負增長。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日本經濟再次遭遇重創,除2010年外,其餘年份名義GDP 增長率都小於1%,並且GDP增長率多年出現負增長。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日本出現近2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名義GDP增長率為-4.6%。
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4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9731美元,是世界第17位。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3位(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23位。
『叄』 社會問題
第一,和諧社會應該說是公共語言,和我們一般所講的專業性語言有很大的差別。什麼差別呢?一般專業性的語言,比如行政學專業性的語言,研究政治學專業性的語言,研究社會學專業性的語言,法律學的專業性語言,一般是專業人員使用,有些語言編成教科書,然後走向社會,變成社會政策性的語言,法律性的語言。和諧社會不完全是從專業著作里蹦出來的,應該說是政治家根據實踐的需要,根據自己的認識提出來以後,政府官員、民間人士和一般民眾、專業人士一起使用的詞彙。這個詞彙已經成了公共語言,其最大的特徵是每個人都知道和諧社會這個詞,但是不知道和諧社會是什麼,懵懵懂懂。即使知道,每個人也有每個人的看法,所以人們對它往往是直覺上的把握,同時每個人把自己的新的想法能夠很快的加進去。在當前,這個詞彙體現了大家所關心的共同話題,也體現了大家所關心、所思考的共同智慧。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什麼叫和諧社會?和諧社會實際上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或者說每一個人內心的和諧、安詳有關系。兩個人見面的時候,很多情況下是很和諧的,但是很多情況下是沖突的,因為利益問題,因為感覺不舒服,心理上的問題,或是因為制度上的問題,警察一進來,大家覺得心裡直哆嗦,開車的人,過去說看見警察,警察不敬禮,感覺不舒服,但是現在過來一敬禮,還是不舒服,為什麼?執法者和被執法者在心理上、制度上存在著相互沖突的關系。
對人類社會來講,我們思考和諧社會的時候,我從三個方面考慮。一個是從技術上思考這個問題,在個人的心理上、利益上、情感上是不是很平衡?這很關鍵。如果每個人都感覺很浮躁,每個人在各種各樣的生活當中或者在工作當中,心理很不平衡,個人首先就不和諧。個人不和諧,會表現在社會關繫上,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方面沖突多還是少。如果沖突不多,或者如果有了沖突,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就是和諧。
第二,從集體意義上來講,一個社會里總是分兩種人,一種是傾向於和諧的,有一種人是傾向於不和諧的,一個社會也可以分成各種各樣的群體,有些群體傾向於和諧,有些群體傾向於不和諧。如果在一個社會里,佔主流的人是希望和諧的,而不是希望沖突的,那麼這個社會就是和諧社會。如果一個社會,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青壯年,20來歲的人,他可以通過戰爭,通過當兵來謀取最大化的利益,這個社會就肯定是戰爭社會。很多社會很難從戰爭的泥潭裡走出來,原因就是這個社會里掌握重要權力資源、掌握勞動力資源、掌握資金資源的人都希望通過戰爭來解決問題。
當然,並非所有的社會都在戰爭狀態。對於沒有戰爭的和平社會來說,如果一個社會里主流的階層,占據主流地位的人希望是和諧的,這個社會就會傾向於和諧。如果一個社會的階級結構或者階層結構是極化的,兩極分化,很可能走向沖突,為什麼?因為兩邊的人都看著對方不舒服。如果一個社會都以懷疑的或者是敵意的眼光看待其他人,有可能就是不和諧的。現在在各種場合可以看到每個人都會有一些消極的看法,老百姓一說起官員的時候就說這幫官員基本上都是貪污腐敗分子。官員一說話就說中國的老百姓素質真低,干什麼都坑蒙拐騙,見到企業家,說這幫企業家都是為富不仁,相互之間都是以否定性的眼光、否定性的意見去看待對方的時候,就容易進入不和諧的社會,進入沖突。企業家如果認為政府官員是腐敗的,他就會用腐敗的手段去對待政府官員,政府官員即使要廉潔,有些情況下廉潔的水平也會下降。老百姓也是用一種腐敗的眼光看待政府官員,官民之間的沖突性可能就會很大,今天塞給你錢,明天就會罵你,狗官,因為昨天給你錢你拿了。拿錢辦事情的時候,好不容易找到關系,很慶幸自己有關系;給完錢,把事情辦了,開始罵狗官。如果一個社會主流是傾向於和諧的,就會和諧,如果主流不傾向於和諧,要和諧就很困難。
另外還可以從制度上理解。一個社會總是會存在沖突的,和諧肯定是暫時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果通過一些制度性的辦法解決沖突,利益沖突、政治沖突乃至宗教沖突,還有一些文化意義上的沖突等等,這些沖突如果能夠通過制度創新、制度變革,讓這些沖突在制度意義上得到解決,那麼這個社會就是和諧社會。如果沖突解決的機制很少,很多沖突都憋在一起,最後跟地震一樣爆發出來,這個社會即使看起來很平靜,也可能是即將爆發沖突的,尤其是嚴重沖突的社會。我們如何在建設民主政治法治,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如何在文化上提倡多元化的發展,如何利用公益組織來使得我們的很多社會道德空間,互助互愛的空間能夠擴大,這是我們所面臨的制度創新的任務。這是我個人的理解。
對和諧社會還有很多理解,比如說我們學習黨的文件,閱讀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就會看出來他是從政治家的眼光,從有歷史的執政黨的角度理解這個問題,他會說和諧社會是社會理想,這個社會理想是馬克思主義開始一直到現在,這條思路一直要實現的理論,也是我們當前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但他提出來一點,民主法制,這是在制度意義上能夠給沖突解決提供空間,還有其它的,像公平、正義再分配問題,希望整個社會兩極分化的時候不至於出現兩極對立,公平、正義,就是給窮人以轉移支付。還有其它的,像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秩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些都是作為政治家當前所面臨的主要問題的角度去理解的,還有其它做法。在給領導幹部講話時就會提出來,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對和諧社會各項工作的領導,財政得到重視,在領導機制、工作機制上,不僅研究重大問題,而且要落實到實處,在日常工作當中佔有優先的位置。這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眼光,這種政治家的眼光跟學者的眼光不一樣。
作為一個公益組織,對和諧社會怎麼看?這是另外一個看法。作為學者有一個看法,如果作為政治家有一個看法,公民可能也會有看法。對公益組織有一個什麼樣的看法?這里我所說,也是我的思考,大家可能會有自己的看法。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公益組織實際上是整個社會組織里的一種,一個社會有很多組織,比如家庭鄰里組織,家庭組織很簡單,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組織。鄰里關系,社區組織,人住在一起,就成了社區組織,都是有居緣關系和血緣關系。而公益組織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往往是自願性的,而且是跨越小區的。還有一種組織是政府,它具有強勢性,政府是公益的,為了公共利益服務的,除非是過去皇上的政府,皇上家天下也可以看作是為公共利益服務。政府跟公益組織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政府是強制性的,政府缺錢了可以讓大家交稅,你不交稅我給你發傳票,說明一下你交稅的情況,如果不說馬上去調查你,不配合,找警察把你抓起來,有強制力。但是公益組織說你給我捐點錢,如果不捐我抓你,那肯定不行,要自願。還有財政支出本身有復雜的政治和法律過程,而對公益組織來講,也涉及到具體的法律問題,但不像政府的那麼復雜。當然其它的區別,比如跟企業不一樣,企業是以贏利為目的的,我們也經常講企業有社會責任,有公共利益,企業財產多了,社會就富了,也有錢了,但對公益組織來講,他的公益是以贏利為目的的公益。而公益組織是直接以公意為目的的。
如何理解和諧社會呢?如果從市場經濟企業家的角度看和諧社會,他會說我要做好經濟發展工作,企業做大了,社會就和諧了,不解僱工人,企業做大,多招就業工人,多提供就業機會,這就是和諧社會。對政府來講,公共財政支出偏向解決沖突問題,在政治上、法律上、行政上把工作重點,至少是一部分組織資源放在解決沖突上,解決和諧社會問題。
對於公益組織來講,它的目標是什麼呢?就是利用在社會上籌集到的道德性的資源來做一些事情,籌集的資源是道德性的,不是營利性質的,也不是像政府那樣強制性的籌集資金。如何利用道德性的資源,來解決道德資金可以產品的各種各樣的沖突,我認為這是公益組織非常重要的基礎。做好事好像很簡單,但實際上做好事是最容易發生沖突的。舉個例子,古代賑災的時候,弄了好多錢去發放,一發放就出現很多爭議,大家都有很多不滿意,因為錢很難發到真正需要的人手裡。如何去發現真正需要的人?說起來容易,實際上是很困難。我以前做過試驗,給每個同學,每個人給5塊錢,花一天時間在街上,找到一個真正值得你把5塊錢花出去的人,這個過程實際上很困難。我問了很多同學,在火車站、飛機場,在大街上把錢付出去的時候,你知道這筆錢花的值還是不值,他們的回答是不知道。對政府來講也是一樣的,公共財政資金支出到底花了多少錢,一評估就知道了,但很多錢實際上沒有花到真正需要的人手裡。如美國的農業補貼,本來要讓窮人得到糧食,最後都得不到,農業補貼都讓富裕的農場主拿去了,這又很大的爭議。那麼多的慈善資金進入實踐領域以後,實際上會引發更多的沖突。引發沖突的結果是在道德領域里,慈善事業越做越小,另外,並沒有滿足讓人心態很平等的感覺。這是要考慮的問題。人與人之間,經濟上掙錢會發生沖突,兩個人掙錢會發生沖突,這種沖突通過市場經濟競爭可以得到化解;政治上也可能發生沖突,通過民主法制可以化解和解決。道德上可能發生的沖突就是如何讓大家的愛心真正能夠得到回報,能不能讓大家的愛心有一種擴張性,而不是收縮性。今天花了50塊錢在街上,花出去了,以慈善的方式花出去了,但是得到的是心理的惶惶然,不知道這筆錢是做了好事還是被人騙了。我今天花50塊錢真高興,做了一件好事,另外一個人說不好意思,我告訴你這50塊錢被人騙了,那個人剛拿幾百塊錢的零花錢在商店裡換整錢。我有一次看見一個人拿著一堆零錢在那兒換,他就在門口要飯,中午換零錢200塊錢,下午換200塊錢,一天400塊錢,90年代初,一兩個月就有1000、2000塊錢,比我們一個月的工資還要高。這樣的事情多了,就引發了道德沖突,其結果是道德資源按照不道德水平配置,道德資源的供給越來越少。
還有我們在很有道德的幫助人的時候,也可能有意無意的傷害人。因為道德本身有強制性,很多人之所以不願意接受幫助,是因為他得到了你的幫助以後,心裡是非常不平衡的。我小時候人家請我喝一瓶汽水,我就想一定要請人家吃根冰棍,小孩子都是這樣的,一般的窮人更是這樣的。一旦道德資源發生轉移,慢慢會出現另外一種沖突。比如我們給一個貧困生提供幫助,給他200塊錢,第二天我發現那小子在那兒喝啤酒,我的200塊錢給了你你去喝啤酒,這個時候我有一個想法,我自己都捨不得喝啤酒,你拿200塊錢喝啤酒,這時我們應該怎麼辦?這時的沖突就產生了,怎麼產生的?他把我的錢用於我不認為他應該花的地方,這時有兩個選擇,一,我把錢收回來,另外,加強監督。但你會發現如果對他加強監督,會導致一個什麼結果呢?這需要在200塊以外還要加更多的錢,而且他因此平受到那麼多的監管,其生活質量是不是真的提高也很難說。這里,強調以德為本還是以人為本,是很不一樣的,以德為本往往在道德上貶低接受幫助的人,讓其受監管,失去很多自由。如果強調以人為本就不一樣了,即使再窮的人,難道他就不能喝杯啤酒嗎?不就喝杯啤酒爽一爽嗎?即使富的人也是一樣的,有的時候奢侈一下也是可以的。如果以人為本,我們就可以給他一種新的標准,即使得到救助的人也可以比較自由的去處理他得到的救助資金,這樣沖突就會減少了,沖突減少了以後,我們就會理解,並且去觀察他,實際上他喝一杯啤酒,是很便宜的啤酒,他買的啤酒比買的礦泉水還要便宜,買最便宜的啤酒來喝。這也是道德上可能會產生的沖突,這種沖突如果越厲害,整個公益事業的事業會做小,而人與人之間相互之間的關系,對立面,對立性就會強化。這樣的社會,就是不和諧的社會了。
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是公益組織能夠替政府,也能夠替個人解決道德資源不正當分配的問題。我們花5塊錢、花50塊錢在街上,最後讓不道德的人得到更多的資源,而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得不到。所謂需要道德幫助,這筆錢是自願捐出來的,又自願配置到需要的人那裡去,結果是什麼?如果他不需要,誰越不道德,誰得到的道德資源就越多,因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公益組織如果解決了這個問題,潛在可能存在的沖突問題就容易得到解決。這是我所理解的公益組織和和諧社會之間的關系。
除此之外公益組織其它方面的含義,超越道德領域還能起到什麼作用?公益組織除了道德領域之外,還可以做到一些重要的作用,比如說完善民主和法制,這就很重要,公益組織所代表的很多人,比如貧困生、貧困者、智障者,包括婦女、兒童,現在還沒出生的那一代人,包括大自然珍稀動物,這都是公益組織代表的人。這些人在政治過程里,基本上只有很少一點點聲音,很難得到代表。比如圓明園最近防滲透工程就可以看出來,圓明園本身不會為自己說話,誰為它說話呢?專家為它說話。今天開聽證會,很多人都來自於公益組織,公益組織起到了為不能說話的人或者物說話,包括黃河也是一樣,黃河是母親河,國家的河,黃河本身是不會說話的,只是我們認為它是母親河,所以黃河斷流,如果沒有公益組織為它代言,而政府對黃河來講往往是兩難的,政府一方面要解決缺水問題,另外一方面還要搞水的分配,搞發展問題,又要保護它,一隻手保護,一隻手不保護,稍稍偏一點就出問題了。而且政府栽培植黃河水資源的時候,除了行政性配製以外,也沒什麼其它好方法。行政性配置有個好處就是見效很快,不配置,把水往下游放,立即撤了。但是公益組織可以彌補政府的另外一個方面的問題,行政性配置的時候,往往降低水資源的使用效率,公益組織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讓水真正用到產出最高的地方去,有利於完善民主法制過程當中弱勢的人,或者沒有發言權,沒有機會發言的人有更多的發言。
公益組織有助於實現公平、正義。所謂公平、正義,就是讓一個社會不要兩極分化,讓比較窮的人能夠得到比較好的關照。一個富裕的社會,每一個人具有最基本的物質生活的社會,而且每個人在比較弱勢的時候能夠得到比較多的關懷的社會。
還有一個是公益組織能夠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經濟性的競爭往往會導致很多不和諧的問題。不和諧的問題,需要公益組織做一些補充性的作用。比如像企業家捐款,非常大的動力在於除了交稅以外,交稅是應盡的義務,沒有什麼道德感。我今天交稅了,是納稅大戶,可以,但是他沒有道德成就感。捐出去的,如果是個人的資金,他就有道德感,老百姓還會說這小子捐那麼多錢,肯定幹了不少好事,實際上是幹了不少壞事,要干點好事彌補一下,這是沖突性的語言。如果以公益組織的身份幫助他做的話,可以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沖突的問題。尤其是企業家本身,很少有精力親自從事這些工作的時候,公益組織就是補充性的作用,讓市場經濟能夠在平滑的過程當中運作。
第三,很重要的一點,公益組織可以解決政府所舉辦的公益活動所面臨的政府本身解決不了的問題。
政府所提供的服務,雖然說服務性政府,但政府還是具有很強的強制性。強制性表現在哪兒?舉個例子,我們現在搞義務教育「一費制」,政府強制學校只能收那麼多錢,政府的政策都是千篇一律的,不可能多元化,一旦多元化就很容易有很多漏洞。這時如果有一個基金會介入,就可以解決「一費制」所帶來的弊端問題。怎麼解決呢?一個地方有些家長比較富,很多家長比較窮,這時有些家長願意出錢為自己的孩子有一個更好的教育環境,政府又不允許他超越「一費制」,收他的錢,家長在這個空間里只能把錢塞給教師,讓教師在晚上給他的孩子搞家教,孩子也很累,學校又沒有得到很好的收入,這時的教育條件沒有得到改善,教育資源配置是低效率的。如果有個基金會籌集這些款項,介入到這個學校裡面去運作起來,這個學校可以超越「一費制」來解決這個問題,而且不會出現亂收費的問題,因為基金會運作,是另外一套運作。
政府有很多公益性的服務項目。而這些公益性的服務項目,一般來講都可能會糾纏一些違法的人。如現在有很多吸毒的人,吸毒的人往往容易得艾滋病,往往容易傳播疾病,這時政府就有兩難,一方面要抓他,另外一方面要給他提供安全救助,這時就容易出問題,什麼問題呢?政府教育他,或給他支持,給他提供干凈的針頭,讓他安全吸毒的同時,避免毛病的同時,我要不要抓他?吸毒是要抓起來的,強制戒毒,賣淫也是一樣的,也是要抓起來的,一方面是非法行為,另外一方面要讓他安全,這就很麻煩。政府無論是鼓勵他,放縱他,還是把他們抓起來,福利性服務項目都根本開展不起來。這時公益組織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解決政府的兩難,政府是負責抓的,但是公益組織是負責服務的,只有政府給公益組織提供信息,公益組織的信息只用於服務,而不給政府提供任何犯罪的信息。也就是說,公益組織所掌握的吸毒、賣淫違法的信息,只用於自身的專業化服務,不用於政府執法,這樣兩條線,公益組織總是自願服務的,自願的,而且有專業知識的。對政府來講他是執法。政府和公益組織有一個很好的配合,這個配合就是需要有誠信機制,不能說政府這邊的信息太少了,你掌握那麼多信息,給我吧,要把他們都抓起來,後天再去服務不可能,問題又大了。
還有其它各種各樣的問題,公益組織可以彌補政府的不足,而且幫助政府解決一些難題,這是公益組織在創建和諧社會方面所能夠有效發揮作用的空間。
『肆』 請問什麼是和諧社會
第一,和諧社會應該說是公共語言,和我們一般所講的專業性語言有很大的差別。什麼差別呢?一般專業性的語言,比如行政學專業性的語言,研究政治學專業性的語言,研究社會學專業性的語言,法律學的專業性語言,一般是專業人員使用,有些語言編成教科書,然後走向社會,變成社會政策性的語言,法律性的語言。和諧社會不完全是從專業著作里蹦出來的,應該說是政治家根據實踐的需要,根據自己的認識提出來以後,政府官員、民間人士和一般民眾、專業人士一起使用的詞彙。這個詞彙已經成了公共語言,其最大的特徵是每個人都知道和諧社會這個詞,但是不知道和諧社會是什麼,懵懵懂懂。即使知道,每個人也有每個人的看法,所以人們對它往往是直覺上的把握,同時每個人把自己的新的想法能夠很快的加進去。在當前,這個詞彙體現了大家所關心的共同話題,也體現了大家所關心、所思考的共同智慧。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什麼叫和諧社會?和諧社會實際上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或者說每一個人內心的和諧、安詳有關系。兩個人見面的時候,很多情況下是很和諧的,但是很多情況下是沖突的,因為利益問題,因為感覺不舒服,心理上的問題,或是因為制度上的問題,警察一進來,大家覺得心裡直哆嗦,開車的人,過去說看見警察,警察不敬禮,感覺不舒服,但是現在過來一敬禮,還是不舒服,為什麼?執法者和被執法者在心理上、制度上存在著相互沖突的關系。
對人類社會來講,我們思考和諧社會的時候,我從三個方面考慮。一個是從技術上思考這個問題,在個人的心理上、利益上、情感上是不是很平衡?這很關鍵。如果每個人都感覺很浮躁,每個人在各種各樣的生活當中或者在工作當中,心理很不平衡,個人首先就不和諧。個人不和諧,會表現在社會關繫上,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方面沖突多還是少。如果沖突不多,或者如果有了沖突,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就是和諧。
第二,從集體意義上來講,一個社會里總是分兩種人,一種是傾向於和諧的,有一種人是傾向於不和諧的,一個社會也可以分成各種各樣的群體,有些群體傾向於和諧,有些群體傾向於不和諧。如果在一個社會里,佔主流的人是希望和諧的,而不是希望沖突的,那麼這個社會就是和諧社會。如果一個社會,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青壯年,20來歲的人,他可以通過戰爭,通過當兵來謀取最大化的利益,這個社會就肯定是戰爭社會。很多社會很難從戰爭的泥潭裡走出來,原因就是這個社會里掌握重要權力資源、掌握勞動力資源、掌握資金資源的人都希望通過戰爭來解決問題。
當然,並非所有的社會都在戰爭狀態。對於沒有戰爭的和平社會來說,如果一個社會里主流的階層,占據主流地位的人希望是和諧的,這個社會就會傾向於和諧。如果一個社會的階級結構或者階層結構是極化的,兩極分化,很可能走向沖突,為什麼?因為兩邊的人都看著對方不舒服。如果一個社會都以懷疑的或者是敵意的眼光看待其他人,有可能就是不和諧的。現在在各種場合可以看到每個人都會有一些消極的看法,老百姓一說起官員的時候就說這幫官員基本上都是貪污腐敗分子。官員一說話就說中國的老百姓素質真低,干什麼都坑蒙拐騙,見到企業家,說這幫企業家都是為富不仁,相互之間都是以否定性的眼光、否定性的意見去看待對方的時候,就容易進入不和諧的社會,進入沖突。企業家如果認為政府官員是腐敗的,他就會用腐敗的手段去對待政府官員,政府官員即使要廉潔,有些情況下廉潔的水平也會下降。老百姓也是用一種腐敗的眼光看待政府官員,官民之間的沖突性可能就會很大,今天塞給你錢,明天就會罵你,狗官,因為昨天給你錢你拿了。拿錢辦事情的時候,好不容易找到關系,很慶幸自己有關系;給完錢,把事情辦了,開始罵狗官。如果一個社會主流是傾向於和諧的,就會和諧,如果主流不傾向於和諧,要和諧就很困難。
另外還可以從制度上理解。一個社會總是會存在沖突的,和諧肯定是暫時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果通過一些制度性的辦法解決沖突,利益沖突、政治沖突乃至宗教沖突,還有一些文化意義上的沖突等等,這些沖突如果能夠通過制度創新、制度變革,讓這些沖突在制度意義上得到解決,那麼這個社會就是和諧社會。如果沖突解決的機制很少,很多沖突都憋在一起,最後跟地震一樣爆發出來,這個社會即使看起來很平靜,也可能是即將爆發沖突的,尤其是嚴重沖突的社會。我們如何在建設民主政治法治,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如何在文化上提倡多元化的發展,如何利用公益組織來使得我們的很多社會道德空間,互助互愛的空間能夠擴大,這是我們所面臨的制度創新的任務。這是我個人的理解。
對和諧社會還有很多理解,比如說我們學習黨的文件,閱讀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就會看出來他是從政治家的眼光,從有歷史的執政黨的角度理解這個問題,他會說和諧社會是社會理想,這個社會理想是馬克思主義開始一直到現在,這條思路一直要實現的理論,也是我們當前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但他提出來一點,民主法制,這是在制度意義上能夠給沖突解決提供空間,還有其它的,像公平、正義再分配問題,希望整個社會兩極分化的時候不至於出現兩極對立,公平、正義,就是給窮人以轉移支付。還有其它的,像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秩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些都是作為政治家當前所面臨的主要問題的角度去理解的,還有其它做法。在給領導幹部講話時就會提出來,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對和諧社會各項工作的領導,財政得到重視,在領導機制、工作機制上,不僅研究重大問題,而且要落實到實處,在日常工作當中佔有優先的位置。這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眼光,這種政治家的眼光跟學者的眼光不一樣。
作為一個公益組織,對和諧社會怎麼看?這是另外一個看法。作為學者有一個看法,如果作為政治家有一個看法,公民可能也會有看法。對公益組織有一個什麼樣的看法?這里我所說,也是我的思考,大家可能會有自己的看法。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公益組織實際上是整個社會組織里的一種,一個社會有很多組織,比如家庭鄰里組織,家庭組織很簡單,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組織。鄰里關系,社區組織,人住在一起,就成了社區組織,都是有居緣關系和血緣關系。而公益組織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往往是自願性的,而且是跨越小區的。還有一種組織是政府,它具有強勢性,政府是公益的,為了公共利益服務的,除非是過去皇上的政府,皇上家天下也可以看作是為公共利益服務。政府跟公益組織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政府是強制性的,政府缺錢了可以讓大家交稅,你不交稅我給你發傳票,說明一下你交稅的情況,如果不說馬上去調查你,不配合,找警察把你抓起來,有強制力。但是公益組織說你給我捐點錢,如果不捐我抓你,那肯定不行,要自願。還有財政支出本身有復雜的政治和法律過程,而對公益組織來講,也涉及到具體的法律問題,但不像政府的那麼復雜。當然其它的區別,比如跟企業不一樣,企業是以贏利為目的的,我們也經常講企業有社會責任,有公共利益,企業財產多了,社會就富了,也有錢了,但對公益組織來講,他的公益是以贏利為目的的公益。而公益組織是直接以公意為目的的。
如何理解和諧社會呢?如果從市場經濟企業家的角度看和諧社會,他會說我要做好經濟發展工作,企業做大了,社會就和諧了,不解僱工人,企業做大,多招就業工人,多提供就業機會,這就是和諧社會。對政府來講,公共財政支出偏向解決沖突問題,在政治上、法律上、行政上把工作重點,至少是一部分組織資源放在解決沖突上,解決和諧社會問題。
對於公益組織來講,它的目標是什麼呢?就是利用在社會上籌集到的道德性的資源來做一些事情,籌集的資源是道德性的,不是營利性質的,也不是像政府那樣強制性的籌集資金。如何利用道德性的資源,來解決道德資金可以產品的各種各樣的沖突,我認為這是公益組織非常重要的基礎。做好事好像很簡單,但實際上做好事是最容易發生沖突的。舉個例子,古代賑災的時候,弄了好多錢去發放,一發放就出現很多爭議,大家都有很多不滿意,因為錢很難發到真正需要的人手裡。如何去發現真正需要的人?說起來容易,實際上是很困難。我以前做過試驗,給每個同學,每個人給5塊錢,花一天時間在街上,找到一個真正值得你把5塊錢花出去的人,這個過程實際上很困難。我問了很多同學,在火車站、飛機場,在大街上把錢付出去的時候,你知道這筆錢花的值還是不值,他們的回答是不知道。對政府來講也是一樣的,公共財政資金支出到底花了多少錢,一評估就知道了,但很多錢實際上沒有花到真正需要的人手裡。如美國的農業補貼,本來要讓窮人得到糧食,最後都得不到,農業補貼都讓富裕的農場主拿去了,這又很大的爭議。那麼多的慈善資金進入實踐領域以後,實際上會引發更多的沖突。引發沖突的結果是在道德領域里,慈善事業越做越小,另外,並沒有滿足讓人心態很平等的感覺。這是要考慮的問題。人與人之間,經濟上掙錢會發生沖突,兩個人掙錢會發生沖突,這種沖突通過市場經濟競爭可以得到化解;政治上也可能發生沖突,通過民主法制可以化解和解決。道德上可能發生的沖突就是如何讓大家的愛心真正能夠得到回報,能不能讓大家的愛心有一種擴張性,而不是收縮性。今天花了50塊錢在街上,花出去了,以慈善的方式花出去了,但是得到的是心理的惶惶然,不知道這筆錢是做了好事還是被人騙了。我今天花50塊錢真高興,做了一件好事,另外一個人說不好意思,我告訴你這50塊錢被人騙了,那個人剛拿幾百塊錢的零花錢在商店裡換整錢。我有一次看見一個人拿著一堆零錢在那兒換,他就在門口要飯,中午換零錢200塊錢,下午換200塊錢,一天400塊錢,90年代初,一兩個月就有1000、2000塊錢,比我們一個月的工資還要高。這樣的事情多了,就引發了道德沖突,其結果是道德資源按照不道德水平配置,道德資源的供給越來越少。
還有我們在很有道德的幫助人的時候,也可能有意無意的傷害人。因為道德本身有強制性,很多人之所以不願意接受幫助,是因為他得到了你的幫助以後,心裡是非常不平衡的。我小時候人家請我喝一瓶汽水,我就想一定要請人家吃根冰棍,小孩子都是這樣的,一般的窮人更是這樣的。一旦道德資源發生轉移,慢慢會出現另外一種沖突。比如我們給一個貧困生提供幫助,給他200塊錢,第二天我發現那小子在那兒喝啤酒,我的200塊錢給了你你去喝啤酒,這個時候我有一個想法,我自己都捨不得喝啤酒,你拿200塊錢喝啤酒,這時我們應該怎麼辦?這時的沖突就產生了,怎麼產生的?他把我的錢用於我不認為他應該花的地方,這時有兩個選擇,一,我把錢收回來,另外,加強監督。但你會發現如果對他加強監督,會導致一個什麼結果呢?這需要在200塊以外還要加更多的錢,而且他因此平受到那麼多的監管,其生活質量是不是真的提高也很難說。這里,強調以德為本還是以人為本,是很不一樣的,以德為本往往在道德上貶低接受幫助的人,讓其受監管,失去很多自由。如果強調以人為本就不一樣了,即使再窮的人,難道他就不能喝杯啤酒嗎?不就喝杯啤酒爽一爽嗎?即使富的人也是一樣的,有的時候奢侈一下也是可以的。如果以人為本,我們就可以給他一種新的標准,即使得到救助的人也可以比較自由的去處理他得到的救助資金,這樣沖突就會減少了,沖突減少了以後,我們就會理解,並且去觀察他,實際上他喝一杯啤酒,是很便宜的啤酒,他買的啤酒比買的礦泉水還要便宜,買最便宜的啤酒來喝。這也是道德上可能會產生的沖突,這種沖突如果越厲害,整個公益事業的事業會做小,而人與人之間相互之間的關系,對立面,對立性就會強化。這樣的社會,就是不和諧的社會了。
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是公益組織能夠替政府,也能夠替個人解決道德資源不正當分配的問題。我們花5塊錢、花50塊錢在街上,最後讓不道德的人得到更多的資源,而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得不到。所謂需要道德幫助,這筆錢是自願捐出來的,又自願配置到需要的人那裡去,結果是什麼?如果他不需要,誰越不道德,誰得到的道德資源就越多,因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公益組織如果解決了這個問題,潛在可能存在的沖突問題就容易得到解決。這是我所理解的公益組織和和諧社會之間的關系。
除此之外公益組織其它方面的含義,超越道德領域還能起到什麼作用?公益組織除了道德領域之外,還可以做到一些重要的作用,比如說完善民主和法制,這就很重要,公益組織所代表的很多人,比如貧困生、貧困者、智障者,包括婦女、兒童,現在還沒出生的那一代人,包括大自然珍稀動物,這都是公益組織代表的人。這些人在政治過程里,基本上只有很少一點點聲音,很難得到代表。比如圓明園最近防滲透工程就可以看出來,圓明園本身不會為自己說話,誰為它說話呢?專家為它說話。今天開聽證會,很多人都來自於公益組織,公益組織起到了為不能說話的人或者物說話,包括黃河也是一樣,黃河是母親河,國家的河,黃河本身是不會說話的,只是我們認為它是母親河,所以黃河斷流,如果沒有公益組織為它代言,而政府對黃河來講往往是兩難的,政府一方面要解決缺水問題,另外一方面還要搞水的分配,搞發展問題,又要保護它,一隻手保護,一隻手不保護,稍稍偏一點就出問題了。而且政府栽培植黃河水資源的時候,除了行政性配製以外,也沒什麼其它好方法。行政性配置有個好處就是見效很快,不配置,把水往下游放,立即撤了。但是公益組織可以彌補政府的另外一個方面的問題,行政性配置的時候,往往降低水資源的使用效率,公益組織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讓水真正用到產出最高的地方去,有利於完善民主法制過程當中弱勢的人,或者沒有發言權,沒有機會發言的人有更多的發言。
公益組織有助於實現公平、正義。所謂公平、正義,就是讓一個社會不要兩極分化,讓比較窮的人能夠得到比較好的關照。一個富裕的社會,每一個人具有最基本的物質生活的社會,而且每個人在比較弱勢的時候能夠得到比較多的關懷的社會。
還有一個是公益組織能夠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經濟性的競爭往往會導致很多不和諧的問題。不和諧的問題,需要公益組織做一些補充性的作用。比如像企業家捐款,非常大的動力在於除了交稅以外,交稅是應盡的義務,沒有什麼道德感。我今天交稅了,是納稅大戶,可以,但是他沒有道德成就感。捐出去的,如果是個人的資金,他就有道德感,老百姓還會說這小子捐那麼多錢,肯定幹了不少好事,實際上是幹了不少壞事,要干點好事彌補一下,這是沖突性的語言。如果以公益組織的身份幫助他做的話,可以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沖突的問題。尤其是企業家本身,很少有精力親自從事這些工作的時候,公益組織就是補充性的作用,讓市場經濟能夠在平滑的過程當中運作。
第三,很重要的一點,公益組織可以解決政府所舉辦的公益活動所面臨的政府本身解決不了的問題。
政府所提供的服務,雖然說服務性政府,但政府還是具有很強的強制性。強制性表現在哪兒?舉個例子,我們現在搞義務教育「一費制」,政府強制學校只能收那麼多錢,政府的政策都是千篇一律的,不可能多元化,一旦多元化就很容易有很多漏洞。這時如果有一個基金會介入,就可以解決「一費制」所帶來的弊端問題。怎麼解決呢?一個地方有些家長比較富,很多家長比較窮,這時有些家長願意出錢為自己的孩子有一個更好的教育環境,政府又不允許他超越「一費制」,收他的錢,家長在這個空間里只能把錢塞給教師,讓教師在晚上給他的孩子搞家教,孩子也很累,學校又沒有得到很好的收入,這時的教育條件沒有得到改善,教育資源配置是低效率的。如果有個基金會籌集這些款項,介入到這個學校裡面去運作起來,這個學校可以超越「一費制」來解決這個問題,而且不會出現亂收費的問題,因為基金會運作,是另外一套運作。
政府有很多公益性的服務項目。而這些公益性的服務項目,一般來講都可能會糾纏一些違法的人。如現在有很多吸毒的人,吸毒的人往往容易得艾滋病,往往容易傳播疾病,這時政府就有兩難,一方面要抓他,另外一方面要給他提供安全救助,這時就容易出問題,什麼問題呢?政府教育他,或給他支持,給他提供干凈的針頭,讓他安全吸毒的同時,避免毛病的同時,我要不要抓他?吸毒是要抓起來的,強制戒毒,賣淫也是一樣的,也是要抓起來的,一方面是非法行為,另外一方面要讓他安全,這就很麻煩。政府無論是鼓勵他,放縱他,還是把他們抓起來,福利性服務項目都根本開展不起來。這時公益組織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解決政府的兩難,政府是負責抓的,但是公益組織是負責服務的,只有政府給公益組織提供信息,公益組織的信息只用於服務,而不給政府提供任何犯罪的信息。也就是說,公益組織所掌握的吸毒、賣淫違法的信息,只用於自身的專業化服務,不用於政府執法,這樣兩條線,公益組織總是自願服務的,自願的,而且有專業知識的。對政府來講他是執法。政府和公益組織有一個很好的配合,這個配合就是需要有誠信機制,不能說政府這邊的信息太少了,你掌握那麼多信息,給我吧,要把他們都抓起來,後天再去服務不可能,問題又大了。
還有其它各種各樣的問題,公益組織可以彌補政府的不足,而且幫助政府解決一些難題,這是公益組織在創建和諧社會方面所能夠有效發揮作用的空間。
參考資料:http://www.ccrs.org.cn/article_view.asp?ID=983
『伍』 捐款問題
???
第一,和諧社會應該說是公共語言,和我們一般所講的專業性語言有很大的差別。什麼差別呢?一般專業性的語言,比如行政學專業性的語言,研究政治學專業性的語言,研究社會學專業性的語言,法律學的專業性語言,一般是專業人員使用,有些語言編成教科書,然後走向社會,變成社會政策性的語言,法律性的語言。和諧社會不完全是從專業著作里蹦出來的,應該說是政治家根據實踐的需要,根據自己的認識提出來以後,政府官員、民間人士和一般民眾、專業人士一起使用的詞彙。這個詞彙已經成了公共語言,其最大的特徵是每個人都知道和諧社會這個詞,但是不知道和諧社會是什麼,懵懵懂懂。即使知道,每個人也有每個人的看法,所以人們對它往往是直覺上的把握,同時每個人把自己的新的想法能夠很快的加進去。在當前,這個詞彙體現了大家所關心的共同話題,也體現了大家所關心、所思考的共同智慧。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什麼叫和諧社會?和諧社會實際上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或者說每一個人內心的和諧、安詳有關系。兩個人見面的時候,很多情況下是很和諧的,但是很多情況下是沖突的,因為利益問題,因為感覺不舒服,心理上的問題,或是因為制度上的問題,警察一進來,大家覺得心裡直哆嗦,開車的人,過去說看見警察,警察不敬禮,感覺不舒服,但是現在過來一敬禮,還是不舒服,為什麼?執法者和被執法者在心理上、制度上存在著相互沖突的關系。
對人類社會來講,我們思考和諧社會的時候,我從三個方面考慮。一個是從技術上思考這個問題,在個人的心理上、利益上、情感上是不是很平衡?這很關鍵。如果每個人都感覺很浮躁,每個人在各種各樣的生活當中或者在工作當中,心理很不平衡,個人首先就不和諧。個人不和諧,會表現在社會關繫上,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方面沖突多還是少。如果沖突不多,或者如果有了沖突,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就是和諧。
第二,從集體意義上來講,一個社會里總是分兩種人,一種是傾向於和諧的,有一種人是傾向於不和諧的,一個社會也可以分成各種各樣的群體,有些群體傾向於和諧,有些群體傾向於不和諧。如果在一個社會里,佔主流的人是希望和諧的,而不是希望沖突的,那麼這個社會就是和諧社會。如果一個社會,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青壯年,20來歲的人,他可以通過戰爭,通過當兵來謀取最大化的利益,這個社會就肯定是戰爭社會。很多社會很難從戰爭的泥潭裡走出來,原因就是這個社會里掌握重要權力資源、掌握勞動力資源、掌握資金資源的人都希望通過戰爭來解決問題。
當然,並非所有的社會都在戰爭狀態。對於沒有戰爭的和平社會來說,如果一個社會里主流的階層,占據主流地位的人希望是和諧的,這個社會就會傾向於和諧。如果一個社會的階級結構或者階層結構是極化的,兩極分化,很可能走向沖突,為什麼?因為兩邊的人都看著對方不舒服。如果一個社會都以懷疑的或者是敵意的眼光看待其他人,有可能就是不和諧的。現在在各種場合可以看到每個人都會有一些消極的看法,老百姓一說起官員的時候就說這幫官員基本上都是貪污腐敗分子。官員一說話就說中國的老百姓素質真低,干什麼都坑蒙拐騙,見到企業家,說這幫企業家都是為富不仁,相互之間都是以否定性的眼光、否定性的意見去看待對方的時候,就容易進入不和諧的社會,進入沖突。企業家如果認為政府官員是腐敗的,他就會用腐敗的手段去對待政府官員,政府官員即使要廉潔,有些情況下廉潔的水平也會下降。老百姓也是用一種腐敗的眼光看待政府官員,官民之間的沖突性可能就會很大,今天塞給你錢,明天就會罵你,狗官,因為昨天給你錢你拿了。拿錢辦事情的時候,好不容易找到關系,很慶幸自己有關系;給完錢,把事情辦了,開始罵狗官。如果一個社會主流是傾向於和諧的,就會和諧,如果主流不傾向於和諧,要和諧就很困難。
另外還可以從制度上理解。一個社會總是會存在沖突的,和諧肯定是暫時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果通過一些制度性的辦法解決沖突,利益沖突、政治沖突乃至宗教沖突,還有一些文化意義上的沖突等等,這些沖突如果能夠通過制度創新、制度變革,讓這些沖突在制度意義上得到解決,那麼這個社會就是和諧社會。如果沖突解決的機制很少,很多沖突都憋在一起,最後跟地震一樣爆發出來,這個社會即使看起來很平靜,也可能是即將爆發沖突的,尤其是嚴重沖突的社會。我們如何在建設民主政治法治,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如何在文化上提倡多元化的發展,如何利用公益組織來使得我們的很多社會道德空間,互助互愛的空間能夠擴大,這是我們所面臨的制度創新的任務。這是我個人的理解。
對和諧社會還有很多理解,比如說我們學習黨的文件,閱讀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就會看出來他是從政治家的眼光,從有歷史的執政黨的角度理解這個問題,他會說和諧社會是社會理想,這個社會理想是馬克思主義開始一直到現在,這條思路一直要實現的理論,也是我們當前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但他提出來一點,民主法制,這是在制度意義上能夠給沖突解決提供空間,還有其它的,像公平、正義再分配問題,希望整個社會兩極分化的時候不至於出現兩極對立,公平、正義,就是給窮人以轉移支付。還有其它的,像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秩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些都是作為政治家當前所面臨的主要問題的角度去理解的,還有其它做法。在給領導幹部講話時就會提出來,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對和諧社會各項工作的領導,財政得到重視,在領導機制、工作機制上,不僅研究重大問題,而且要落實到實處,在日常工作當中佔有優先的位置。這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眼光,這種政治家的眼光跟學者的眼光不一樣。
作為一個公益組織,對和諧社會怎麼看?這是另外一個看法。作為學者有一個看法,如果作為政治家有一個看法,公民可能也會有看法。對公益組織有一個什麼樣的看法?這里我所說,也是我的思考,大家可能會有自己的看法。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公益組織實際上是整個社會組織里的一種,一個社會有很多組織,比如家庭鄰里組織,家庭組織很簡單,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組織。鄰里關系,社區組織,人住在一起,就成了社區組織,都是有居緣關系和血緣關系。而公益組織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往往是自願性的,而且是跨越小區的。還有一種組織是政府,它具有強勢性,政府是公益的,為了公共利益服務的,除非是過去皇上的政府,皇上家天下也可以看作是為公共利益服務。政府跟公益組織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政府是強制性的,政府缺錢了可以讓大家交稅,你不交稅我給你發傳票,說明一下你交稅的情況,如果不說馬上去調查你,不配合,找警察把你抓起來,有強制力。但是公益組織說你給我捐點錢,如果不捐我抓你,那肯定不行,要自願。還有財政支出本身有復雜的政治和法律過程,而對公益組織來講,也涉及到具體的法律問題,但不像政府的那麼復雜。當然其它的區別,比如跟企業不一樣,企業是以贏利為目的的,我們也經常講企業有社會責任,有公共利益,企業財產多了,社會就富了,也有錢了,但對公益組織來講,他的公益是以贏利為目的的公益。而公益組織是直接以公意為目的的。
如何理解和諧社會呢?如果從市場經濟企業家的角度看和諧社會,他會說我要做好經濟發展工作,企業做大了,社會就和諧了,不解僱工人,企業做大,多招就業工人,多提供就業機會,這就是和諧社會。對政府來講,公共財政支出偏向解決沖突問題,在政治上、法律上、行政上把工作重點,至少是一部分組織資源放在解決沖突上,解決和諧社會問題。
對於公益組織來講,它的目標是什麼呢?就是利用在社會上籌集到的道德性的資源來做一些事情,籌集的資源是道德性的,不是營利性質的,也不是像政府那樣強制性的籌集資金。如何利用道德性的資源,來解決道德資金可以產品的各種各樣的沖突,我認為這是公益組織非常重要的基礎。做好事好像很簡單,但實際上做好事是最容易發生沖突的。舉個例子,古代賑災的時候,弄了好多錢去發放,一發放就出現很多爭議,大家都有很多不滿意,因為錢很難發到真正需要的人手裡。如何去發現真正需要的人?說起來容易,實際上是很困難。我以前做過試驗,給每個同學,每個人給5塊錢,花一天時間在街上,找到一個真正值得你把5塊錢花出去的人,這個過程實際上很困難。我問了很多同學,在火車站、飛機場,在大街上把錢付出去的時候,你知道這筆錢花的值還是不值,他們的回答是不知道。對政府來講也是一樣的,公共財政資金支出到底花了多少錢,一評估就知道了,但很多錢實際上沒有花到真正需要的人手裡。如美國的農業補貼,本來要讓窮人得到糧食,最後都得不到,農業補貼都讓富裕的農場主拿去了,這又很大的爭議。那麼多的慈善資金進入實踐領域以後,實際上會引發更多的沖突。引發沖突的結果是在道德領域里,慈善事業越做越小,另外,並沒有滿足讓人心態很平等的感覺。這是要考慮的問題。人與人之間,經濟上掙錢會發生沖突,兩個人掙錢會發生沖突,這種沖突通過市場經濟競爭可以得到化解;政治上也可能發生沖突,通過民主法制可以化解和解決。道德上可能發生的沖突就是如何讓大家的愛心真正能夠得到回報,能不能讓大家的愛心有一種擴張性,而不是收縮性。今天花了50塊錢在街上,花出去了,以慈善的方式花出去了,但是得到的是心理的惶惶然,不知道這筆錢是做了好事還是被人騙了。我今天花50塊錢真高興,做了一件好事,另外一個人說不好意思,我告訴你這50塊錢被人騙了,那個人剛拿幾百塊錢的零花錢在商店裡換整錢。我有一次看見一個人拿著一堆零錢在那兒換,他就在門口要飯,中午換零錢200塊錢,下午換200塊錢,一天400塊錢,90年代初,一兩個月就有1000、2000塊錢,比我們一個月的工資還要高。這樣的事情多了,就引發了道德沖突,其結果是道德資源按照不道德水平配置,道德資源的供給越來越少。
還有我們在很有道德的幫助人的時候,也可能有意無意的傷害人。因為道德本身有強制性,很多人之所以不願意接受幫助,是因為他得到了你的幫助以後,心裡是非常不平衡的。我小時候人家請我喝一瓶汽水,我就想一定要請人家吃根冰棍,小孩子都是這樣的,一般的窮人更是這樣的。一旦道德資源發生轉移,慢慢會出現另外一種沖突。比如我們給一個貧困生提供幫助,給他200塊錢,第二天我發現那小子在那兒喝啤酒,我的200塊錢給了你你去喝啤酒,這個時候我有一個想法,我自己都捨不得喝啤酒,你拿200塊錢喝啤酒,這時我們應該怎麼辦?這時的沖突就產生了,怎麼產生的?他把我的錢用於我不認為他應該花的地方,這時有兩個選擇,一,我把錢收回來,另外,加強監督。但你會發現如果對他加強監督,會導致一個什麼結果呢?這需要在200塊以外還要加更多的錢,而且他因此平受到那麼多的監管,其生活質量是不是真的提高也很難說。這里,強調以德為本還是以人為本,是很不一樣的,以德為本往往在道德上貶低接受幫助的人,讓其受監管,失去很多自由。如果強調以人為本就不一樣了,即使再窮的人,難道他就不能喝杯啤酒嗎?不就喝杯啤酒爽一爽嗎?即使富的人也是一樣的,有的時候奢侈一下也是可以的。如果以人為本,我們就可以給他一種新的標准,即使得到救助的人也可以比較自由的去處理他得到的救助資金,這樣沖突就會減少了,沖突減少了以後,我們就會理解,並且去觀察他,實際上他喝一杯啤酒,是很便宜的啤酒,他買的啤酒比買的礦泉水還要便宜,買最便宜的啤酒來喝。這也是道德上可能會產生的沖突,這種沖突如果越厲害,整個公益事業的事業會做小,而人與人之間相互之間的關系,對立面,對立性就會強化。這樣的社會,就是不和諧的社會了。
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是公益組織能夠替政府,也能夠替個人解決道德資源不正當分配的問題。我們花5塊錢、花50塊錢在街上,最後讓不道德的人得到更多的資源,而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得不到。所謂需要道德幫助,這筆錢是自願捐出來的,又自願配置到需要的人那裡去,結果是什麼?如果他不需要,誰越不道德,誰得到的道德資源就越多,因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公益組織如果解決了這個問題,潛在可能存在的沖突問題就容易得到解決。這是我所理解的公益組織和和諧社會之間的關系。
除此之外公益組織其它方面的含義,超越道德領域還能起到什麼作用?公益組織除了道德領域之外,還可以做到一些重要的作用,比如說完善民主和法制,這就很重要,公益組織所代表的很多人,比如貧困生、貧困者、智障者,包括婦女、兒童,現在還沒出生的那一代人,包括大自然珍稀動物,這都是公益組織代表的人。這些人在政治過程里,基本上只有很少一點點聲音,很難得到代表。比如圓明園最近防滲透工程就可以看出來,圓明園本身不會為自己說話,誰為它說話呢?專家為它說話。今天開聽證會,很多人都來自於公益組織,公益組織起到了為不能說話的人或者物說話,包括黃河也是一樣,黃河是母親河,國家的河,黃河本身是不會說話的,只是我們認為它是母親河,所以黃河斷流,如果沒有公益組織為它代言,而政府對黃河來講往往是兩難的,政府一方面要解決缺水問題,另外一方面還要搞水的分配,搞發展問題,又要保護它,一隻手保護,一隻手不保護,稍稍偏一點就出問題了。而且政府栽培植黃河水資源的時候,除了行政性配製以外,也沒什麼其它好方法。行政性配置有個好處就是見效很快,不配置,把水往下游放,立即撤了。但是公益組織可以彌補政府的另外一個方面的問題,行政性配置的時候,往往降低水資源的使用效率,公益組織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讓水真正用到產出最高的地方去,有利於完善民主法制過程當中弱勢的人,或者沒有發言權,沒有機會發言的人有更多的發言。
公益組織有助於實現公平、正義。所謂公平、正義,就是讓一個社會不要兩極分化,讓比較窮的人能夠得到比較好的關照。一個富裕的社會,每一個人具有最基本的物質生活的社會,而且每個人在比較弱勢的時候能夠得到比較多的關懷的社會。
還有一個是公益組織能夠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經濟性的競爭往往會導致很多不和諧的問題。不和諧的問題,需要公益組織做一些補充性的作用。比如像企業家捐款,非常大的動力在於除了交稅以外,交稅是應盡的義務,沒有什麼道德感。我今天交稅了,是納稅大戶,可以,但是他沒有道德成就感。捐出去的,如果是個人的資金,他就有道德感,老百姓還會說這小子捐那麼多錢,肯定幹了不少好事,實際上是幹了不少壞事,要干點好事彌補一下,這是沖突性的語言。如果以公益組織的身份幫助他做的話,可以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沖突的問題。尤其是企業家本身,很少有精力親自從事這些工作的時候,公益組織就是補充性的作用,讓市場經濟能夠在平滑的過程當中運作。
第三,很重要的一點,公益組織可以解決政府所舉辦的公益活動所面臨的政府本身解決不了的問題。
政府所提供的服務,雖然說服務性政府,但政府還是具有很強的強制性。強制性表現在哪兒?舉個例子,我們現在搞義務教育「一費制」,政府強制學校只能收那麼多錢,政府的政策都是千篇一律的,不可能多元化,一旦多元化就很容易有很多漏洞。這時如果有一個基金會介入,就可以解決「一費制」所帶來的弊端問題。怎麼解決呢?一個地方有些家長比較富,很多家長比較窮,這時有些家長願意出錢為自己的孩子有一個更好的教育環境,政府又不允許他超越「一費制」,收他的錢,家長在這個空間里只能把錢塞給教師,讓教師在晚上給他的孩子搞家教,孩子也很累,學校又沒有得到很好的收入,這時的教育條件沒有得到改善,教育資源配置是低效率的。如果有個基金會籌集這些款項,介入到這個學校裡面去運作起來,這個學校可以超越「一費制」來解決這個問題,而且不會出現亂收費的問題,因為基金會運作,是另外一套運作。
政府有很多公益性的服務項目。而這些公益性的服務項目,一般來講都可能會糾纏一些違法的人。如現在有很多吸毒的人,吸毒的人往往容易得艾滋病,往往容易傳播疾病,這時政府就有兩難,一方面要抓他,另外一方面要給他提供安全救助,這時就容易出問題,什麼問題呢?政府教育他,或給他支持,給他提供干凈的針頭,讓他安全吸毒的同時,避免毛病的同時,我要不要抓他?吸毒是要抓起來的,強制戒毒,賣淫也是一樣的,也是要抓起來的,一方面是非法行為,另外一方面要讓他安全,這就很麻煩。政府無論是鼓勵他,放縱他,還是把他們抓起來,福利性服務項目都根本開展不起來。這時公益組織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解決政府的兩難,政府是負責抓的,但是公益組織是負責服務的,只有政府給公益組織提供信息,公益組織的信息只用於服務,而不給政府提供任何犯罪的信息。也就是說,公益組織所掌握的吸毒、賣淫違法的信息,只用於自身的專業化服務,不用於政府執法,這樣兩條線,公益組織總是自願服務的,自願的,而且有專業知識的。對政府來講他是執法。政府和公益組織有一個很好的配合,這個配合就是需要有誠信機制,不能說政府這邊的信息太少了,你掌握那麼多信息,給我吧,要把他們都抓起來,後天再去服務不可能,問題又大了。
還有其它各種各樣的問題,公益組織可以彌補政府的不足,而且幫助政府解決一些難題,這是公益組織在創建和諧社會方面所能夠有效發揮作用的空間。
『陸』 什麼叫和諧社會,為什麼提和諧社會
第一,和諧社會應該說是公共語言,和我們一般所講的專業性語言有很大的差別。什麼差別呢?一般專業性的語言,比如行政學專業性的語言,研究政治學專業性的語言,研究社會學專業性的語言,法律學的專業性語言,一般是專業人員使用,有些語言編成教科書,然後走向社會,變成社會政策性的語言,法律性的語言。和諧社會不完全是從專業著作里蹦出來的,應該說是政治家根據實踐的需要,根據自己的認識提出來以後,政府官員、民間人士和一般民眾、專業人士一起使用的詞彙。這個詞彙已經成了公共語言,其最大的特徵是每個人都知道和諧社會這個詞,但是不知道和諧社會是什麼,懵懵懂懂。即使知道,每個人也有每個人的看法,所以人們對它往往是直覺上的把握,同時每個人把自己的新的想法能夠很快的加進去。在當前,這個詞彙體現了大家所關心的共同話題,也體現了大家所關心、所思考的共同智慧。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什麼叫和諧社會?和諧社會實際上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或者說每一個人內心的和諧、安詳有關系。兩個人見面的時候,很多情況下是很和諧的,但是很多情況下是沖突的,因為利益問題,因為感覺不舒服,心理上的問題,或是因為制度上的問題,警察一進來,大家覺得心裡直哆嗦,開車的人,過去說看見警察,警察不敬禮,感覺不舒服,但是現在過來一敬禮,還是不舒服,為什麼?執法者和被執法者在心理上、制度上存在著相互沖突的關系。
對人類社會來講,我們思考和諧社會的時候,我從三個方面考慮。一個是從技術上思考這個問題,在個人的心理上、利益上、情感上是不是很平衡?這很關鍵。如果每個人都感覺很浮躁,每個人在各種各樣的生活當中或者在工作當中,心理很不平衡,個人首先就不和諧。個人不和諧,會表現在社會關繫上,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方面沖突多還是少。如果沖突不多,或者如果有了沖突,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就是和諧。
第二,從集體意義上來講,一個社會里總是分兩種人,一種是傾向於和諧的,有一種人是傾向於不和諧的,一個社會也可以分成各種各樣的群體,有些群體傾向於和諧,有些群體傾向於不和諧。如果在一個社會里,佔主流的人是希望和諧的,而不是希望沖突的,那麼這個社會就是和諧社會。如果一個社會,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青壯年,20來歲的人,他可以通過戰爭,通過當兵來謀取最大化的利益,這個社會就肯定是戰爭社會。很多社會很難從戰爭的泥潭裡走出來,原因就是這個社會里掌握重要權力資源、掌握勞動力資源、掌握資金資源的人都希望通過戰爭來解決問題。
當然,並非所有的社會都在戰爭狀態。對於沒有戰爭的和平社會來說,如果一個社會里主流的階層,占據主流地位的人希望是和諧的,這個社會就會傾向於和諧。如果一個社會的階級結構或者階層結構是極化的,兩極分化,很可能走向沖突,為什麼?因為兩邊的人都看著對方不舒服。如果一個社會都以懷疑的或者是敵意的眼光看待其他人,有可能就是不和諧的。現在在各種場合可以看到每個人都會有一些消極的看法,老百姓一說起官員的時候就說這幫官員基本上都是貪污腐敗分子。官員一說話就說中國的老百姓素質真低,干什麼都坑蒙拐騙,見到企業家,說這幫企業家都是為富不仁,相互之間都是以否定性的眼光、否定性的意見去看待對方的時候,就容易進入不和諧的社會,進入沖突。企業家如果認為政府官員是腐敗的,他就會用腐敗的手段去對待政府官員,政府官員即使要廉潔,有些情況下廉潔的水平也會下降。老百姓也是用一種腐敗的眼光看待政府官員,官民之間的沖突性可能就會很大,今天塞給你錢,明天就會罵你,狗官,因為昨天給你錢你拿了。拿錢辦事情的時候,好不容易找到關系,很慶幸自己有關系;給完錢,把事情辦了,開始罵狗官。如果一個社會主流是傾向於和諧的,就會和諧,如果主流不傾向於和諧,要和諧就很困難。
另外還可以從制度上理解。一個社會總是會存在沖突的,和諧肯定是暫時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果通過一些制度性的辦法解決沖突,利益沖突、政治沖突乃至宗教沖突,還有一些文化意義上的沖突等等,這些沖突如果能夠通過制度創新、制度變革,讓這些沖突在制度意義上得到解決,那麼這個社會就是和諧社會。如果沖突解決的機制很少,很多沖突都憋在一起,最後跟地震一樣爆發出來,這個社會即使看起來很平靜,也可能是即將爆發沖突的,尤其是嚴重沖突的社會。我們如何在建設民主政治法治,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如何在文化上提倡多元化的發展,如何利用公益組織來使得我們的很多社會道德空間,互助互愛的空間能夠擴大,這是我們所面臨的制度創新的任務。這是我個人的理解。
對和諧社會還有很多理解,比如說我們學習黨的文件,閱讀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就會看出來他是從政治家的眼光,從有歷史的執政黨的角度理解這個問題,他會說和諧社會是社會理想,這個社會理想是馬克思主義開始一直到現在,這條思路一直要實現的理論,也是我們當前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但他提出來一點,民主法制,這是在制度意義上能夠給沖突解決提供空間,還有其它的,像公平、正義再分配問題,希望整個社會兩極分化的時候不至於出現兩極對立,公平、正義,就是給窮人以轉移支付。還有其它的,像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秩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些都是作為政治家當前所面臨的主要問題的角度去理解的,還有其它做法。在給領導幹部講話時就會提出來,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對和諧社會各項工作的領導,財政得到重視,在領導機制、工作機制上,不僅研究重大問題,而且要落實到實處,在日常工作當中佔有優先的位置。這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眼光,這種政治家的眼光跟學者的眼光不一樣。
作為一個公益組織,對和諧社會怎麼看?這是另外一個看法。作為學者有一個看法,如果作為政治家有一個看法,公民可能也會有看法。對公益組織有一個什麼樣的看法?這里我所說,也是我的思考,大家可能會有自己的看法。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公益組織實際上是整個社會組織里的一種,一個社會有很多組織,比如家庭鄰里組織,家庭組織很簡單,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組織。鄰里關系,社區組織,人住在一起,就成了社區組織,都是有居緣關系和血緣關系。而公益組織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往往是自願性的,而且是跨越小區的。還有一種組織是政府,它具有強勢性,政府是公益的,為了公共利益服務的,除非是過去皇上的政府,皇上家天下也可以看作是為公共利益服務。政府跟公益組織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政府是強制性的,政府缺錢了可以讓大家交稅,你不交稅我給你發傳票,說明一下你交稅的情況,如果不說馬上去調查你,不配合,找警察把你抓起來,有強制力。但是公益組織說你給我捐點錢,如果不捐我抓你,那肯定不行,要自願。還有財政支出本身有復雜的政治和法律過程,而對公益組織來講,也涉及到具體的法律問題,但不像政府的那麼復雜。當然其它的區別,比如跟企業不一樣,企業是以贏利為目的的,我們也經常講企業有社會責任,有公共利益,企業財產多了,社會就富了,也有錢了,但對公益組織來講,他的公益是以贏利為目的的公益。而公益組織是直接以公意為目的的。
如何理解和諧社會呢?如果從市場經濟企業家的角度看和諧社會,他會說我要做好經濟發展工作,企業做大了,社會就和諧了,不解僱工人,企業做大,多招就業工人,多提供就業機會,這就是和諧社會。對政府來講,公共財政支出偏向解決沖突問題,在政治上、法律上、行政上把工作重點,至少是一部分組織資源放在解決沖突上,解決和諧社會問題。
對於公益組織來講,它的目標是什麼呢?就是利用在社會上籌集到的道德性的資源來做一些事情,籌集的資源是道德性的,不是營利性質的,也不是像政府那樣強制性的籌集資金。如何利用道德性的資源,來解決道德資金可以產品的各種各樣的沖突,我認為這是公益組織非常重要的基礎。做好事好像很簡單,但實際上做好事是最容易發生沖突的。舉個例子,古代賑災的時候,弄了好多錢去發放,一發放就出現很多爭議,大家都有很多不滿意,因為錢很難發到真正需要的人手裡。如何去發現真正需要的人?說起來容易,實際上是很困難。我以前做過試驗,給每個同學,每個人給5塊錢,花一天時間在街上,找到一個真正值得你把5塊錢花出去的人,這個過程實際上很困難。我問了很多同學,在火車站、飛機場,在大街上把錢付出去的時候,你知道這筆錢花的值還是不值,他們的回答是不知道。對政府來講也是一樣的,公共財政資金支出到底花了多少錢,一評估就知道了,但很多錢實際上沒有花到真正需要的人手裡。如美國的農業補貼,本來要讓窮人得到糧食,最後都得不到,農業補貼都讓富裕的農場主拿去了,這又很大的爭議。那麼多的慈善資金進入實踐領域以後,實際上會引發更多的沖突。引發沖突的結果是在道德領域里,慈善事業越做越小,另外,並沒有滿足讓人心態很平等的感覺。這是要考慮的問題。人與人之間,經濟上掙錢會發生沖突,兩個人掙錢會發生沖突,這種沖突通過市場經濟競爭可以得到化解;政治上也可能發生沖突,通過民主法制可以化解和解決。道德上可能發生的沖突就是如何讓大家的愛心真正能夠得到回報,能不能讓大家的愛心有一種擴張性,而不是收縮性。今天花了50塊錢在街上,花出去了,以慈善的方式花出去了,但是得到的是心理的惶惶然,不知道這筆錢是做了好事還是被人騙了。我今天花50塊錢真高興,做了一件好事,另外一個人說不好意思,我告訴你這50塊錢被人騙了,那個人剛拿幾百塊錢的零花錢在商店裡換整錢。我有一次看見一個人拿著一堆零錢在那兒換,他就在門口要飯,中午換零錢200塊錢,下午換200塊錢,一天400塊錢,90年代初,一兩個月就有1000、2000塊錢,比我們一個月的工資還要高。這樣的事情多了,就引發了道德沖突,其結果是道德資源按照不道德水平配置,道德資源的供給越來越少。
還有我們在很有道德的幫助人的時候,也可能有意無意的傷害人。因為道德本身有強制性,很多人之所以不願意接受幫助,是因為他得到了你的幫助以後,心裡是非常不平衡的。我小時候人家請我喝一瓶汽水,我就想一定要請人家吃根冰棍,小孩子都是這樣的,一般的窮人更是這樣的。一旦道德資源發生轉移,慢慢會出現另外一種沖突。比如我們給一個貧困生提供幫助,給他200塊錢,第二天我發現那小子在那兒喝啤酒,我的200塊錢給了你你去喝啤酒,這個時候我有一個想法,我自己都捨不得喝啤酒,你拿200塊錢喝啤酒,這時我們應該怎麼辦?這時的沖突就產生了,怎麼產生的?他把我的錢用於我不認為他應該花的地方,這時有兩個選擇,一,我把錢收回來,另外,加強監督。但你會發現如果對他加強監督,會導致一個什麼結果呢?這需要在200塊以外還要加更多的錢,而且他因此平受到那麼多的監管,其生活質量是不是真的提高也很難說。這里,強調以德為本還是以人為本,是很不一樣的,以德為本往往在道德上貶低接受幫助的人,讓其受監管,失去很多自由。如果強調以人為本就不一樣了,即使再窮的人,難道他就不能喝杯啤酒嗎?不就喝杯啤酒爽一爽嗎?即使富的人也是一樣的,有的時候奢侈一下也是可以的。如果以人為本,我們就可以給他一種新的標准,即使得到救助的人也可以比較自由的去處理他得到的救助資金,這樣沖突就會減少了,沖突減少了以後,我們就會理解,並且去觀察他,實際上他喝一杯啤酒,是很便宜的啤酒,他買的啤酒比買的礦泉水還要便宜,買最便宜的啤酒來喝。這也是道德上可能會產生的沖突,這種沖突如果越厲害,整個公益事業的事業會做小,而人與人之間相互之間的關系,對立面,對立性就會強化。這樣的社會,就是不和諧的社會了。
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是公益組織能夠替政府,也能夠替個人解決道德資源不正當分配的問題。我們花5塊錢、花50塊錢在街上,最後讓不道德的人得到更多的資源,而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得不到。所謂需要道德幫助,這筆錢是自願捐出來的,又自願配置到需要的人那裡去,結果是什麼?如果他不需要,誰越不道德,誰得到的道德資源就越多,因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公益組織如果解決了這個問題,潛在可能存在的沖突問題就容易得到解決。這是我所理解的公益組織和和諧社會之間的關系。
除此之外公益組織其它方面的含義,超越道德領域還能起到什麼作用?公益組織除了道德領域之外,還可以做到一些重要的作用,比如說完善民主和法制,這就很重要,公益組織所代表的很多人,比如貧困生、貧困者、智障者,包括婦女、兒童,現在還沒出生的那一代人,包括大自然珍稀動物,這都是公益組織代表的人。這些人在政治過程里,基本上只有很少一點點聲音,很難得到代表。比如圓明園最近防滲透工程就可以看出來,圓明園本身不會為自己說話,誰為它說話呢?專家為它說話。今天開聽證會,很多人都來自於公益組織,公益組織起到了為不能說話的人或者物說話,包括黃河也是一樣,黃河是母親河,國家的河,黃河本身是不會說話的,只是我們認為它是母親河,所以黃河斷流,如果沒有公益組織為它代言,而政府對黃河來講往往是兩難的,政府一方面要解決缺水問題,另外一方面還要搞水的分配,搞發展問題,又要保護它,一隻手保護,一隻手不保護,稍稍偏一點就出問題了。而且政府栽培植黃河水資源的時候,除了行政性配製以外,也沒什麼其它好方法。行政性配置有個好處就是見效很快,不配置,把水往下游放,立即撤了。但是公益組織可以彌補政府的另外一個方面的問題,行政性配置的時候,往往降低水資源的使用效率,公益組織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讓水真正用到產出最高的地方去,有利於完善民主法制過程當中弱勢的人,或者沒有發言權,沒有機會發言的人有更多的發言。
公益組織有助於實現公平、正義。所謂公平、正義,就是讓一個社會不要兩極分化,讓比較窮的人能夠得到比較好的關照。一個富裕的社會,每一個人具有最基本的物質生活的社會,而且每個人在比較弱勢的時候能夠得到比較多的關懷的社會。
還有一個是公益組織能夠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經濟性的競爭往往會導致很多不和諧的問題。不和諧的問題,需要公益組織做一些補充性的作用。比如像企業家捐款,非常大的動力在於除了交稅以外,交稅是應盡的義務,沒有什麼道德感。我今天交稅了,是納稅大戶,可以,但是他沒有道德成就感。捐出去的,如果是個人的資金,他就有道德感,老百姓還會說這小子捐那麼多錢,肯定幹了不少好事,實際上是幹了不少壞事,要干點好事彌補一下,這是沖突性的語言。如果以公益組織的身份幫助他做的話,可以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沖突的問題。尤其是企業家本身,很少有精力親自從事這些工作的時候,公益組織就是補充性的作用,讓市場經濟能夠在平滑的過程當中運作。
第三,很重要的一點,公益組織可以解決政府所舉辦的公益活動所面臨的政府本身解決不了的問題。
政府所提供的服務,雖然說服務性政府,但政府還是具有很強的強制性。強制性表現在哪兒?舉個例子,我們現在搞義務教育「一費制」,政府強制學校只能收那麼多錢,政府的政策都是千篇一律的,不可能多元化,一旦多元化就很容易有很多漏洞。這時如果有一個基金會介入,就可以解決「一費制」所帶來的弊端問題。怎麼解決呢?一個地方有些家長比較富,很多家長比較窮,這時有些家長願意出錢為自己的孩子有一個更好的教育環境,政府又不允許他超越「一費制」,收他的錢,家長在這個空間里只能把錢塞給教師,讓教師在晚上給他的孩子搞家教,孩子也很累,學校又沒有得到很好的收入,這時的教育條件沒有得到改善,教育資源配置是低效率的。如果有個基金會籌集這些款項,介入到這個學校裡面去運作起來,這個學校可以超越「一費制」來解決這個問題,而且不會出現亂收費的問題,因為基金會運作,是另外一套運作。
政府有很多公益性的服務項目。而這些公益性的服務項目,一般來講都可能會糾纏一些違法的人。如現在有很多吸毒的人,吸毒的人往往容易得艾滋病,往往容易傳播疾病,這時政府就有兩難,一方面要抓他,另外一方面要給他提供安全救助,這時就容易出問題,什麼問題呢?政府教育他,或給他支持,給他提供干凈的針頭,讓他安全吸毒的同時,避免毛病的同時,我要不要抓他?吸毒是要抓起來的,強制戒毒,賣淫也是一樣的,也是要抓起來的,一方面是非法行為,另外一方面要讓他安全,這就很麻煩。政府無論是鼓勵他,放縱他,還是把他們抓起來,福利性服務項目都根本開展不起來。這時公益組織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解決政府的兩難,政府是負責抓的,但是公益組織是負責服務的,只有政府給公益組織提供信息,公益組織的信息只用於服務,而不給政府提供任何犯罪的信息。也就是說,公益組織所掌握的吸毒、賣淫違法的信息,只用於自身的專業化服務,不用於政府執法,這樣兩條線,公益組織總是自願服務的,自願的,而且有專業知識的。對政府來講他是執法。政府和公益組織有一個很好的配合,這個配合就是需要有誠信機制,不能說政府這邊的信息太少了,你掌握那麼多信息,給我吧,要把他們都抓起來,後天再去服務不可能,問題又大了。
還有其它各種各樣的問題,公益組織可以彌補政府的不足,而且幫助政府解決一些難題,這是公益組織在創建和諧社會方面所能夠有效發揮作用的空間。
『柒』 接受捐款要不要交稅
個人接受捐款不要交稅的。
對於受贈人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二條列明的應稅所得有以下十種:
一、工資、薪金所得;
二、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
三、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
四、勞務報酬所得;
五、稿酬所得;
六、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七、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八、財產租賃所得;
九、財產轉讓所得;
十、偶然所得,而繼承或贈與所得不在明示之列。
(7)在古代搞義務教育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四條規定,下列各項個人所得,免徵個人所得稅:
一、省級人民政府、國務院部委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以上單位,以及外國組織、國際組織頒發的科學、教育、技術、文化、衛生、體育、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獎金;
二、國債和國家發行的金融債券利息;
三、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發給的補貼、津貼;
四、福利費、撫恤金、救濟金;
五、保險賠款;
六、軍人的轉業費、復員費、退役金;
七、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發給幹部、職工的安家費、退職費、基本養老金或者退休費、離休費、離休生活補助費;
八、依照有關法律規定應予免稅的各國駐華使館、領事館的外交代表、領事官員和其他人員的所得;
九、中國政府參加的國際公約、簽訂的協議中規定免稅的所得;
十、國務院規定的其他免稅所得。
『捌』 男 性吃 什麼 對精 子好,精子沒 有活力怎麼辦
精子沒有活力的話,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還是要多注意下,的比如戒煙戒酒,不要在高溫下工作,不要久坐,營養要跟上,還有的話可以去吃益生谷的妥金。
『玖』 李敖有意出錢,為胡適在北大立雕像,為何北大卻選擇退回捐款
學校建立雕塑為的是讓後世學子學習優秀、卓越的前輩。那麼這個樹立對象一定是無可爭議的正面形象,像胡適先生這樣爭議很大的校方當然是要極力避免的。以免樹立初衷難以達到,再遭到反對者的抗議就不好了。於此,也就不難理解北大的做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