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白楊的教學反思

白楊的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 2022-02-25 19:18:16

Ⅰ 《白楊》的評析或感想怎麼寫0-100字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構思巧妙,文字雋永,感情豐富。文章寫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車上,一位父親和兩個孩子,望著車窗外的白楊展開討論的事。作者借白楊,熱情歌頌了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作家文筆清新流暢,人物描寫生動。文章由樹及人,從孩子關於白楊的爭論開始,引出爸爸對白楊特點的介紹,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後寫爸爸借白楊表明了自己紮根邊疆的志向,並希望孩子也能夠成為邊疆建設者的心願。在作者的描寫和敘述中,沒有直接歌頌這些無私奉獻的建設者,而是將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楊與紮根邊疆的建設者的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Ⅱ 《白楊》的主要內容

這篇課文是我國現代作家袁鷹60年代初的作品。作者通過對白楊的贊美來歌頌這些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怎樣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的崇高品格。

本文寫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車上,一位父親和兩個孩子,望著車窗外高大挺秀的大白楊展開了討論。在討論中,兩個孩子知道了,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

文章賞析:

文章由樹及人,從孩子關於白楊的爭論開始,引出爸爸對白楊特點的介紹,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比喻手法;然後寫爸爸借白楊表明了自己紮根邊疆的志向,並希望孩子也能夠成為邊疆建設者的心願。

在作者的描寫和敘述中,沒有直接歌頌這些無私奉獻的建設者,而是將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楊與紮根邊疆的建設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車窗外的白楊──與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親眼中的白楊──不擇環境,不懼災害,茁壯成長;父親心中的白楊──就是紮根邊疆、無私奉獻的邊疆建設者的化身。

Ⅲ 課文《白楊》《窮人》的教案、說課稿、教學反思、課件

推薦一個免費抄教育教學資源下載網站襲-課件素材庫
http://www.kjxy8.cn/caidown/
,教案/論文/反思/說課/課件下載/課本插圖/試題試卷/課件視頻教程/課件製作素材等資源約20多萬條,相關教育教學資源應有盡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找
不到的!

Ⅳ 白楊樹給你怎樣的啟示

堅韌不拔,昂揚挺立,無私奉獻,犧牲自我,謀福於人。我們應該學習白楊樹的這種品質。

Ⅳ 《白楊》的主要內容

這篇課文是我國現代作家袁鷹60年代初的作品。作者通過對白楊的贊美來歌頌這些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怎樣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的崇高品格。

本文寫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車上,一位父親和兩個孩子,望著車窗外高大挺秀的大白楊展開了討論。在討論中,兩個孩子知道了,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

(5)白楊的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一、文章賞析

文章由樹及人,從孩子關於白楊的爭論開始,引出爸爸對白楊特點的介紹,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比喻手法;然後寫爸爸借白楊表明了自己紮根邊疆的志向,並希望孩子也能夠成為邊疆建設者的心願。

在作者的描寫和敘述中,沒有直接歌頌這些無私奉獻的建設者,而是將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楊與紮根邊疆的建設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車窗外的白楊──與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親眼中的白楊──不擇環境,不懼災害,茁壯成長;父親心中的白楊──就是紮根邊疆、無私奉獻的邊疆建設者的化身。

二、主題解說

作者的人物描寫非常傳神,對父子三人進行了語言描寫和神態刻畫,孩子天真爛漫,父親嚴肅而又不失親切。在心理描寫上則非常含蓄,沒有過多直接的敘述,而是以神傳情,意境深遠,通過神態的變化來體現感情的波瀾。

三、作者簡介

袁鷹,原名田復春,參加工作後改名田鍾洛。1924年生,江蘇省淮安人。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兒童文學家、散文家。生於一個破敗的地主家庭。

1943年考入之江大學教育系,在校期間即參加《莘莘》、《新生代》、 《聯聲》報刊的編輯。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被分配在學生運動、文藝和宣傳部門工作,長期在報社當記者、編輯。195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Ⅵ 課文白楊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

主要內容:白楊一課通過記敘了一位父親向子女介紹戈壁灘上的白楊樹「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的生根發芽」的特點,表達了他自己為建設邊疆奉獻一切。

中心思想:借白楊高大挺秀,忠誠無私,堅強不屈的特點以及爸爸與孩子之間的對話比喻紮根邊疆的建設者,在條件艱苦的西部地區代代紮根,奉獻青春,成為堅強不屈的新疆戰士。

現代·袁鷹《白楊》原文:

火車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天和地的界限也並不那麼清晰,都是渾黃一體。

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

那就是沿著鐵路線的一行白楊樹。每隔幾秒鍾,窗外就飛快地閃過一個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著這些戈壁灘上的衛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搖著他的腿,「你看那樹多高!」爸爸並沒有從沉思中回過頭來,倒是旁邊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樹,那是大傘。」

「哪有這么大的傘!」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辯著。

「它是樹,不是傘!」哥哥肯定地說。

小小的爭論打斷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著,慢慢地撫摸孩子們的頭,說:

「這不是傘,是白楊樹。」

哥哥還不滿足:「為什麼它這么直,長得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臉色變得嚴肅起來。他想了一會兒,對兒子和小女兒說:「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而這,孩子們現在還不能理解。

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要坐幾天火車,還要坐幾天汽車。

現在呢,孩子們多了一點知識。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白楊樹。這兒需要它們,它們就在這兒生根了。

爸爸摟著孩子,望著窗外閃過去的白楊樹,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

(6)白楊的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文章簡介:

這篇課文是我國現代作家袁鷹60年代初的作品。當年大批內地青年,響應黨的號召奔赴新疆,開發大西北,艱苦創業。作者通過對白楊的贊美來歌頌這些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怎樣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的崇高品格。

本文寫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車上,一位父親和兩個孩子,望著車窗外高大挺秀的大白楊展開了討論。在討論中,兩個孩子知道了,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

作者的人物描寫非常傳神,對父子三人進行了語言描寫和神態刻畫,孩子天真爛漫,父親嚴肅而又不失親切。在心理描寫上則非常含蓄,沒有過多直接的敘述,而是以神傳情,意境深遠,通過神態的變化來體現感情的波瀾。

作者簡介:

袁鷹,原名田復春,參加工作後改名田鍾洛。1924年生,江蘇省淮安人。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兒童文學家、散文家。生於一個破敗的地主家庭。

1943年考入之江大學教育系,在校期間即參加《莘莘》、《新生代》、 《聯聲》報刊的編輯。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被分配在學生運動、文藝和宣傳部門工作,長期在報社當記者、編輯。195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歷任《世界晨報》、《聯合晚報》副刊編輯。建國後,任《解放日報》文教組組長,《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主任,《散文世界》主編。四十多年來,寫了大量散文、詩歌、報告文學和兒童文學作等。

中篇小說《年輕的時候》;兒童文學作品《丁丁游歷北京城》《我也要戴紅領巾》;出版散文集有《第一個火花》、《紅河南北》、《第十個春天》、《風帆》、《悲歡》、《天涯》、《運行》、《京華小品》以及《袁鷹散文選》等。

袁鷹散文題材廣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作品中描述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反映了社會的人情風貌,跳動著時代脈搏。在藝術方面,他的散文深含著詩的基因,具有詩的聯想、詩的意境、詩的語言,充溢著詩情畫意。

Ⅶ 袁鷹的《白楊》

草原 老舍 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裡都象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象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里,連駿馬與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象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我們訪問的是陳巴爾虎旗。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聲音,也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迂迴的明如玻璃的一條帶子——河!牛羊多起來,也看到了馬群,隱隱有鞭子的輕響。快了,快到了。忽然,象被一陣風吹來的,山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是主人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見到我們,主人們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車跟著馬飛過了小丘,看見了幾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許多匹馬,許多輛車。人很多,都是從幾十里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的。主人們下了馬,我們下了車。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主客都盤腿坐下,誰都有禮貌,誰都又那麼親熱,一點不拘束。不大會兒,好客的主人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時候,鄂溫克姑娘們,戴著尖尖的帽兒,既大方,又稍有點羞澀,來給客人們唱民歌。我們同行的歌手也趕緊唱起來。歌聲似乎比什麼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麼,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飯後,小夥子們表演套馬,摔跤,姑娘們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們也舞的舞,唱的唱,並且要騎一騎蒙古馬。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是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Ⅷ 寫白楊的那篇課文的讀後感

(白楊禮贊) 讀後感 讀完讀完白楊禮贊,覺得第二段寫得特別好!描寫高原景象,述說白楊樹的生長環境。粗線條勾畫,著眼於色彩,「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氈子」,概述高原特色,遼闊平坦,色彩鮮艷,為全文開拓了廣闊天地,也為白楊樹畫出了背景。「撲」與「賓士」相呼應,寫出了迎面而來的情景,准確而形象;「綠波」「麥浪」「黃與綠主宰著」,與「黃綠錯綜」相呼應;「無邊無垠,坦盪如砥」與「大氈子」相呼應,「宛若並肩的遠山的連峰」與高原相照應。在寫景的同時又注意寫感覺,先突出「雄壯」「偉大」這兩種感覺,而後寫「另一種的味兒」——「單調」。在這里,情與景融合在一起,體現抒情散文的特點。其間感覺有轉折,即由亢奮轉向倦怠、冷漠、低沉、單調,造成了文章的波瀾。這是欲揚先抑的寫法,為白楊樹的出現鋪墊、蓄勢。 這一段寫高原的目的是: 1.交代白楊樹生長環境,襯托它堅強不屈的品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 2.暗寫華北抗日戰場,為後文揭示象徵意義、表達主題思想作鋪墊。

熱點內容
教師三年個人發展規劃 發布:2025-05-15 08:59:20 瀏覽:116
校長師德師風情況總結 發布:2025-05-15 07:26:18 瀏覽:72
科高教育 發布:2025-05-15 04:51:38 瀏覽:764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5 03:39:22 瀏覽:833
葉開語文 發布:2025-05-15 03:38:08 瀏覽:879
北京假體隆鼻多少錢 發布:2025-05-15 02:49:41 瀏覽:117
年度師德師風自查報告 發布:2025-05-15 02:16:35 瀏覽:334
是在下輸了是什麼梗 發布:2025-05-15 01:59:54 瀏覽:289
教育課 發布:2025-05-15 00:39:16 瀏覽:887
筆畫視頻教學 發布:2025-05-15 00:06:14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