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的政治建設教學設計
㈠ 新中國初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了哪三大成就
政治協商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制度。
㈡ 新中國民主政治的建設內容
1.新中國的成立: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建新中國,大會通過了《________》,確立了中國新型國家的架構。
2.政治協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建立:1949年9月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2)職能改變: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以後不在代行________職權,主要職能為政治協商和________。
(3)初步發展:1956年中國共產黨提出的與民主黨派實行「________、互相監督」的方針,政治協商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創立
(1)依據:《________》規定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由人民普選產生。
(2)標志: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體現了人民民主、________原則。
(3)內容:大會通過了《________》,它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4)地位:是我國________的政治制度。
4.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目的:為實現民族平等、________和________。
(2)依據:共同綱領的規定和1954年憲法的確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3)含義:在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設立________和自治機關,由當地民族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內部事務,行使自治權利。
(4)意義:滿足了少數民族自己當家作主的願望,實現了民族平等,也保證了________和民族團結。
考點2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1.「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治的踐踏
(1)原因
①毛澤東錯誤的認為中央出現了________,黨和國家已經面臨資產階級復辟的危險。
②通過發動「文化大革命」把「________」篡奪的權力奪回來。
③林彪、________一夥別有用心的利用和助長了毛澤東的錯誤。
(2)踐踏
①造反派違背憲法使公民的基本權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典型的例子是國家主席________也被迫害致死,成為新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冤案。
②從中央到地方的奪權風暴使________遭到嚴重破壞。
③「文革」中________連續十年沒有召開,中國共產黨的多黨合作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也不能實行。
2.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措施
①提出法制建設方針:「________、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②平反冤假錯案:為劉少奇平反昭雪,在全國范圍內平反各種冤假錯案。
③1982年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成就:形成了以________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經濟法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使民主政治建設趨於制度化、法律化,為________奠定了基礎。
3.民主制度的重建與完善
(1)恢復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
①重新召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②1982年確立「長期共存,________,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
(2)重視民族工作:1984年頒布實行《________》。
(3)基層民主政治建設:1998年,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通過《________》,進一步加強和擴大基層民主。
㈢ 新中國取得了怎樣的政治建設的成就
「依法治國」載入憲法
民主政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黨政體制改革不斷推進
祖國統一大業邁出重要步伐
㈣ 新中國建立之後中國的政治建設取得哪些成就
1、創造性地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
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提出:「必須在思想上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其中重要一項原則就是必須堅持人民民主專政。而且將其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為不可動搖的立國之本。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既不同於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專政,
也不同於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專政,既能發揚人民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也能運用國家的力量、專政的力量,保障人民的政治地位和權利,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是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偉大政治創造。
2、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巨大的制度優勢和自我完善能力,是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體現社會主義國家性質、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保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好制度。
3、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後,全國政協完成了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正式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它通過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種意見和建議、推動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舊式政黨制度囿於黨派利益、階級利益、區域和集團利益決策施政導致社會撕裂的弊端。
4、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確立經歷了長時間的探索和實踐。中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對於加強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關系,維護國家統一,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發展,促進少數民族社會進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5、不斷豐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中國已逐步形成了以農村村民委員會、城市居民委員會和企業職工代表大會為主要內容的基層民主自治體系。廣大人民在城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權利,
對所在基層組織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實行民主自治,已經成為中國最直接、最廣泛的民主實踐。
6、堅持民主與集中相結合的民主集中制原則
民主與集中相結合的民主集中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區別於西方資產階級民主的一個顯著標志。在這個制度下,人民享受著廣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時又必須用社會主義的紀律約束自己。
㈤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政治建設成就
嫦娥2號成功升天。
我國綜合國力水平提高。
2008年成功舉辦奧運會。
2010年成功舉辦上海世博會。
中國成功加入世貿組織(WTO)。
中國恢復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香港 澳門回歸祖國
㈥ 新課標下歷史課新中國初期政治建設的核心素養是什麼
新課表寫的是課,新中國出席政治建設的核心素養是什麼?核心素養方面的話,就是要查看一下它的一些具體的類型,具體的內容是什麼。
㈦ 新中國政治建設的特色主要體現在哪三個方面
必須堅持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不能削弱和放棄人民民主專政;必須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能搞西方那種議會制度;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不能削弱和否定共產黨的領導,不能搞西方那種多黨制。這三個「必須」,從國體、政體和政黨制度三個方面勾畫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
㈧ 第一時期,新中國的政治建設;第二時期,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曲折;第三時期,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完善與發展
一、新中國成立。兩部憲法:1949年《共同綱領》,起臨時憲法的作用。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代替《共同綱領》,正式憲法。三大基本框架,即三大政治制度: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認識: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框架,為以後的民主與法制奠定基礎,在新中國建立初期,有利於鞏固工農聯盟,鞏固國家統一。為一五計劃等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奠定了政治基礎。但在法律與制度方面仍然有所漏缺,不夠完善。
二、文革時期。
三、正確。是社會主義政治的完善與發展。從1978年的撥亂反正開始,新時期開始了民主制度和法制建設的修整與完善,具體內容包括:頒布《1984年憲法》,修正《民法》、《刑法》,頒布《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並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展基層民主,建立農村村民自治制度,城市居民自治制度。
四、第一,現代化的民主化與法制化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其中有前進也有曲折。中國的民主化與法制化鮮明的體現了這一特點。第二,中國的民主化與法制化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在吸收蘇聯和西方經驗的同時,結合本國國情,建立起較為完善並不斷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第三,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相協調,在第一時期的政治建設,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奠定基礎,第三時期,政治建設為改革開放掃清障礙。第四,中國的政治建設,是人民當家做主的不斷深化的過程,是符合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國體以及現實國情的過程,不僅有利於實現政治文明的現代化,也有利於全社會的現代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