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千米教學反思
「植樹問題」教學設計及說課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117---118頁例1、例2。
教學目標:
1. 通過探究發現一條線段上兩端要種和兩端不種兩種不同情況植樹問題 的規律。
2. 使學生經歷和體驗「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策略和方法。
3. 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 談話引入,明確課題
母親節剛過,我們馬上又要迎來一個快樂的節日——「六·一兒童節 」,這也是全世界少年兒童共同的節日。其實,一年中有意義的日子還有很多,你還知道哪些?能說幾個嗎?(生說)
大家知道3月12日是什麼日子嗎?(植樹節)你參加過植樹活動嗎?植樹不僅能美化環境,凈化空氣,而且植樹中還有很多數學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植樹問題」。(板書課題:植樹問題)
二、 引導探究,發現「兩端要種」的規律
1.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①課件出示圖片。
介紹:這是我縣新修的一條公路。公路中間有一條綠化帶,現在要在綠化帶中種一行樹,怎麼種呢?
出示題目:這條公路全長1000米,每隔5米種一棵樹(兩端要種)。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②理解題意。
a. 指名讀題,從題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 理解「兩端」是什麼意思?
指名說一說,然後師實物演示:指一指哪裡是這根小棒的兩端?
說明:如果把這根小棒看作是這條綠化帶,在綠化帶的兩端要種就是在綠化帶的兩頭要種。
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④反饋答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 200 +2=202(棵)
方法三:1000÷5=200(棵) 200 +1=201(棵)
師:現在出現了三種答案,而且每種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種答案是正確的呢?咱們可不可以畫圖模擬實際種一種?如果從圖上一棵一棵種到1000米,數一數,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誰的答案是正確的了呢?
2. 簡單驗證,發現規律。
①畫圖實際種一種。
課件演示:我們用這條線段表示這條綠化帶。「兩端要種」,我們從綠化帶的這頭開始,先在頭兒上種上一棵,然後隔5米再種一棵,再隔5米再種一棵,再隔5米再種一棵,照這樣一棵一棵的種下去……
師:大家看,已經種了多少米?(45米)這么長時間才種了45米,一共要種多少米?(10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種到1000米呀?!同學們,你有什麼想法?(太累了,太麻煩了,太浪費時間了)
師:老師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種到1000米確實太麻煩了。其實,像這種比較復雜的問題,在數學上還有一種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嗎?這種方法可不是一般的方法。大家聽好嘍,這種方法就是:遇到比較復雜的問題先想簡單的,從簡單的問題入手來研究。比如:1000米的路太長了,我們可以先在短距離的路上種一種,看一看4蠹蟻氬幌胗謎庵址椒ㄊ砸皇裕?
②畫一畫,簡單驗證,發現規律。
a. 先種15米,還是每隔5米種一棵,畫圖種一種,看種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誰畫得快種的好。(板書:3段 4棵)
b. 跟上面一樣,再種25米看一看,這次你又分了幾段,種了幾棵?(板書:5段 6棵)
c. 任意選擇一段距離再種一種,看這次你又分了幾段,種了幾棵?從中你發現了什麼?
(板書: 2段 3棵;7段 8棵;10段 11棵。)
d. 你發現了什麼?
小結:你們真了不起,發現了植樹問題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規律,那就是:
(板書:兩端要種:棵樹=段數+1)
③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a. 課件出示:前面例題
問:應用這個規律,前面這個問題,能不能解決了?那個答案是正確的?
1000÷5=200 這里的200指什麼?
200 +1=201 為什麼還要+1?
師:這個「秘方」好不好?
通過簡單的例子,發現了規律,應用這個規律解決了這個復雜的問題。以後,再遇到「兩端要種」求棵樹,知道該怎麼做了嗎?
b. 解決實際問題
運動會上,在筆直的跑道的一側插彩旗,每隔10米插一面(兩端要插)。這條跑道長100米,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學生獨立完成。)
問:這道題是不是應用植樹問題的規律解決的?
師:看來,應用植樹問題的規律,不僅僅能解決植樹的問題,生活中很多類似的現象也能用植樹問題的規律來解決。
小結:剛才,我們應用發現的規律,解決了一個實際問題。我們已經知道,「兩端要種」求棵樹用段數+1;如果「兩端不種」棵樹和段數又會有怎樣的關系呢?
三、 合作探究,「兩端不種」的規律
1. 猜測「兩端不種」的規律。
猜測結果是:兩端不種:棵樹=段數-1
師:到底同學們的猜測是不是正確呢?我們還是用前面學習的方法,舉簡單的例子畫一畫,種一種。
要求:每人先獨立畫一段路種種看;然後4人一組進行交流。你們組發現了什麼規律?
2. 獨立探究,合作交流。
3. 展示小組研究成果,發現規律,驗證前面的猜測。
小結:同學們太了不起了,通過舉簡單的例子,自己又發現了「兩端不種」的規律:棵樹=段數-1。如果「兩端不種」求棵樹,你會做了嗎?
4. 做一做。
①在一條長2000米的路的一側種樹,每隔10米種一棵(兩端不種)。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學生獨立完成)
②師:同學們注意看,這道題發生了什麼變化?
課件閃爍:將「一側」改為「兩側」
問:「兩側種樹 」是什麼意思?實際要種幾行樹 ?會做嗎?趕緊做一做。
小結:今天我們研究了植樹問題的兩種情況。發現了兩端要種:棵樹=段數+1;兩端不種:棵樹=段數—1。以後同學們在做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分清是「兩端要種」還是「兩端不種」。
四、 回歸生活,實際應用
1. 一根木頭長8米,每2米鋸一段。一共要鋸幾次?(學生獨立完成。)
8÷2=4(段)
4—1=3(次)
問:為什麼要—1?這相當於今天學習的植樹問題中的那種情況?
2. 我們身邊類似的數學問題。
①看,這一列共有幾個同學?(4個)如果每相鄰兩個同學的距離是1米,從第1個同學到最後一個同學的距離是多少米?如果這一列共有10個同學呢?100個同學呢?
②這一列還是4個同學,如果每相鄰兩個同學之間的距離是2米,從第一個同學到最後一個同學的距離是多少米呢?
3.在一條路的一側種樹,每隔6米種一棵,一共種了41棵樹。從第1棵樹到最後一棵樹的距離是多少米?
五、 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不僅發現了植樹問題中兩端要種和兩端不種的規律,而且還學習了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復雜問題先想簡單的。植樹中的學問還有很多,有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查閱有關的資料繼續研究。
「植樹問題」說課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准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大家都知道,數學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本冊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就是向學生滲透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為此,本課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 通過探究發現一條線段上兩端要種和兩端不種兩種不同情況植樹問題的規律。
2. 學生經歷和體驗「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策略和方法。
3. 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課教學分四大環節:
一、談話導入,明確課題
二、引導探究,發現「兩端要種」的規律
1.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通過創設在公路中間綠化帶中植樹的現實問題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樹苗的問題」。學生在解答的過程中出現了三種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種答案對呢?引導學生通過畫圖實際種一種去檢驗。通過模擬種學生體驗到一棵一棵種到1000米太麻煩了,於是老師介紹研究復雜問題的方法:遇到復雜問題想簡單的,從簡單問題入手去研究。(說明:為了使學生對復雜問題簡單化的思想體驗得更深刻,教材原題是在100米的小路的一側植樹我們將100米改為了1000米。)
2.簡單驗證,發現規律。
在舉簡單例子畫一畫這個環節,安排了兩個小層次:
① 按老師要求畫。
② 學生任意畫。
通過按老師要求畫,學生對棵樹和段數的關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然後讓學生再任意畫一畫,種一種,更豐富了學生的感性材料,為學生順利發現並總結規律打下了基礎。
3.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①應用規律,驗證前面例題哪個答案是正確的。
②應用規律,解決插多少面小旗的問題。
這樣一方面鞏固剛發現的規律,另一方面使學生認識到植樹問題的規律不僅僅能解決植樹的問題,還能解決生活中很多類似的問題。
三、合作探究「兩端不種」的規律
1. 猜測「兩端不種」的規律。
猜測是一種培養學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學生已經發現了「兩端要種」的規律,這時候老師提出如果兩端不種,棵數和段數又會有怎樣的規律呢?有了前面的學習基礎,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想表達的慾望也很強烈。所以這時候讓學生進行猜測是很有必要的,通過驗證證明絕大多數同學的猜測是正確的,這樣學生的研究成果被認可使學生會有一種成就感,從而也更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2. 獨立操作,探究規律。
有了前面的學習基礎,放手讓學生先獨立探究再合作交流,通過簡單的例子驗證前面的猜測,發現兩端不種的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數學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體驗。
四、回歸生活,實際應用
設計了三道題:鋸木頭、算第一個同學和最後一個同學的距離以及對算距離問題的進一步鞏固。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不錯吧
『貳』 小學數學說課稿
「噸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第六冊第三單元「千米和噸說課稿教材簡析: 復式條形統計圖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九冊的內容,是在學生
『叄』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全套全冊教案,共74頁,這里無法全部復制,你到我們網站去下載吧
人教版新課標三年級上冊教案
第一單元 測
第 一 課 時
認識長度單位 —— 毫米
教學內容
教材第2—3頁的內容及練習一第1至第2題。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概念,會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
2、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
3、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合作學習的能力,並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認識長度單位毫米,會用毫米度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估測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言
二、估測數學書的長、寬、厚的長度。
師:請同學們觀察數學書的長、寬、厚,並估一估大約有多長,然後把估測的結果填入下表?
估 計 實際測量 數 學 書 的 長 數 學 書 的 寬 數 學 書 的 厚
生1:數學書的長大約是21厘米、寬大約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師:你是怎麼想的?
生1:因為1厘米大約有一個指甲長那麼長,數學書的長大約就有21個指甲長那麼長,數學書的寬有14個指甲長那麼長,數學書的厚有1個指甲長那麼厚。
三、學生動手測量實際長度
1、讓學生用學具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
2、讓學生先在小組上交流,然後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課題:
板出:毫米的認識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認識尺度上的1毫米有幾長。
2、閉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長。然後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發現了什麼?
3、舉例子說說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長度是1毫米。
六、認識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讓學生看尺子,數一數1 厘米長度有幾個小格,然後匯報小結1厘米裡面有10個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鞏固發展
1、完成數學課本第3頁的做一做。
2、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一的第一、第二題。
3、找出自己周圍物品,並用毫米作單位量一量它的長度。
八、全課小結。
第 二 課 時
分 米 的 認 識
教學內容:教材第4—第7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實踐,使學生意識到量比較長的物體的的長度可以用分米作單位。
2、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3、培養學生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選用合適的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學生動手測量課桌的桌面的長、寬。
師:昨天同學和聰聰已經量出了這本數學書的長、寬、厚,你們還想知道哪些物體的長度?
生:……
1、兩人為一組測量桌面的長、寬。
2、全班交流。
3、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發現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用厘米、毫米作單位來測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間觀念
1、讓學生觀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間的長度就是1分米,請學生數一數幾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讓學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或在我們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約是1分米。
4、用手比劃1分米有多長。
5、閉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長。
三、認識幾分米
1、在尺子上認識幾分米。
2、出示課件讓學生認識幾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繩子的長度(讓學生先估測,然後再測量)
五、鞏固發展
1、練習一的第三題
2、判斷下列的說法是否正確,正確的打「 」,錯誤的打「 」
(1)一條褲子長9分米( )
(2)一張床長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筆長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4、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三第4題教和第五題。
5、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三第六題和第七題。
六、全課小結:
說說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獲!
第 三 課 時
千 米 的 認 識
教學內容:
教材第七頁至第八頁例三和例四
教學目標:
1、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於1000米。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
教學准備:
要求學生到路邊觀察路標,教師製作一塊路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千米
1、學生匯報到路邊觀察到什麼。
2、出示老師製作的第一塊路標,讓學生理解、體會從某路口到南寧市外環線6千米的含義,
3、讓學生看書第七頁的例三,理解到葉鎮21千米、靈山23千米的意義。
4、小結:千米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師:從某路口到南寧外環線6千米,那麼你是否知道從某路口到那裡大約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長呢?
生:想
師:從某路口到某處就是1千米,運動場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讓學生到運動場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約有多長。
2、讓學生動手測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匯報板出:1千米=1000米
3、舉出例子說一說在我們生活周圍有1千米長的物體嗎 ?
三、鞏固知識、動用知識: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二第一題和第四題。
2、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1)練習二第二題
(2)補充題(略)
四、全課總結:
第 四 課 時
千 米 的 認 識
教學內容
教材第8頁例四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長度概念。
2、培養學生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體驗1千米有多遠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讓學生說說1千米有多長,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 )米 1米=( )厘米
1米= ( )分米 1分米=( )毫米
二、學生實踐( 把全班學生分為10個小組進行測量)
1、到操場上量出100米的距離,走一走,數一數你走了幾步,看一看100米有多遠。
3、匯報:
(1)請學生說一說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幾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約走了多少步。
(2)提問;一個小組量出100米,10個小組一共量出多少個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讓學生討論從學校門口到什麼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體驗1000米有多遠。
帶學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數一數你走了幾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遠。
第 五 課 時
米與千米之間的換算
教學內容:
教材第八頁的例五及練習二的第三題、第五題、第六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學會長度單位名稱之間的換算。
2、培養學生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米與千米之間的換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圖:
師:今天我們一起去數學王國旅遊好嗎?(出示小精靈和數學王國,圖,小精靈說:歡迎聰明同學來數學王國遊玩!)
2、選鑰匙開門(先出示第一道門,再出示第二道門,然後出示第三道門)
第一道門:小精靈:這扇門有二把鎖,(二把鎖分別標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這里有很多把鑰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會選鑰匙開鎖了嗎?能說說為什麼?
第二道門:小精靈:這扇門同樣有兩把鎖(兩把鎖分別標上:3千米、5000米),下面這里有4把鑰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會選嗎?你知道為什麼嗎?
小結把千米和米之間換算的方法。
第三道門:鎖上標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鑰匙分別是:3千米、5千米、 3米、5000米、 5米、3000米。
讓學生先選後說想法。
二、鞏固、運用(出示數學王國里的數學景象)
師:嘩!數學王國多美呀!有樹,有花,還有……。
1、看一看大樹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頁的做一做設計成填寫大樹的高度)
2、同學們來到雙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來到村口迎接同學們,請同學找一找,誰跟誰是同一胞。
3、摘蘋果(出示蘋果樹,樹上掛有很多蘋果,每個蘋果寫上帶有長度單位的加法算式和減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們帶同學們到數學奧宮去玩,數學奧宮距離雙胞胎村200千米。他們早上8時乘汽車出發,汽車平均每小時50千米,中午12時能到達嗎?
三、全課總結
讓學生說說你游數學王國你的有什麼收獲!
第 六 課 時
噸 的 認 識
教學內容
教材第11頁至第13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重量概念。
2、學會換算質量單位。
『肆』 小學一年級教學反思
:http://..com/question/18381157.html?fr=qrl3
http://www.86yw.com/anli_view.asp?id=557
http://www.jxku.com/jxku_more.asp?page=2&word=&lm=47&lm2=80&lmname=0&open=1&n=30&hot=0&tj=0
這些就夠了
『伍』 千米的換算及路程估算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動,體驗一千米有多長,知道千米和米之內間的關系。在學生已容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基礎上學習的,但千米這個長度單位太大了,學生很難形成對一千米有多長的感性認識。
『陸』 千米的認識實踐活動在益智養德等方面的作用
摘要 你好,很高興能為你解答。
『柒』 新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上冊《1米有多長》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在實踐活動中體驗1千米有多長,知道米和千米之間的關系。學生是在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後認識「千米」的,千米這個長度單位太大了,學生很難形成對「1千米有多長」的感性認識。
讓學生親身體驗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生活中體驗,才能更好地感知我們的數學,運用好我們的數學,特別是像「千米」這種抽象又難理解的長度。備課時,我想通過實踐活動完成本課教學活動。我計劃讓學生在「手拉手」活動中體驗1米、10米、100米分別有多長,從而推理1000米有多長;再實際走一走,感受實際長度。 因此,我將本課分成了3大部分。
一、復習導入。
復習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並讓學生用手勢比劃,進一步鞏固學生對已學過的長度的單位的空間觀念。接著提問如果要表示從你的老家到晉江的距離需要選用什麼單位呢?學生思考著好像選用這些長度單位都不行,於是引入新課。
二、體驗感知。
(1)手拉手活動:讓學生思考並到操場上手拉手體驗,從小到大、循序漸進,讓學生的行為與思維一步步靠近我們需要的大數。
1、一個同學把手張開大約1米長,那需要幾個人才能手拉手站成大約10米長的一排呢?
2、全班同學手拉手站成一排,夠不夠100米長?
3、多少名同學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約夠100米長?
4、 沿著100米長的路線走10圈就是1000米,還可以表示成1千米。即1千米=1000米,用字母表示是1km=1000m。
(2)走一走:學生通過走一走體驗到千米真的很長。
1、讓學生沿著1米的米尺走一走,需要幾步?
2、10米需要走幾步?100米呢?1000米呢?
3、下課時間可以去操場上來回走10圈看用了多少時間。
這里學生通過體驗,在原有知識概念的基礎之上充分拓展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發展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實踐經驗,使學生形成對一千米有多長的感性認識,同時對生活中米與千米的運用才會靈活。
三、生活中的運用與單位互換。千米這個長度單位是學生生活中常常要用到的,但部分學生學完後還不能夠理解千米的實際意義導致生活中運用錯誤、單位呼喚錯誤,因此教學的重點在於讓學生理解千米的度量意義。因此在教室里可以利用張開的手大約長1米這種學生容易直觀的現象入手,一步步延伸到千米。
有些數學知識必須讓學生感受、體驗,不能嫌麻煩,學生沒有理解的知識強加給學生,學生在做題就不能靈活運用好知識。從這里,我更進一步體會到,教學時要注意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習,讓學生感受教學與生活的聯系,才能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捌』 教學反思:小學數學《一米有多長》
《1米有多長》北師大版小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節中關於長度單位的初步認識課。本節是學生已經認識厘米、會用厘米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重難點是掌握1米的實際長度.用米尺較准確地量較長物體的長度.基於學生已有一定的認識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離的測量經驗,本節課教學就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在實際測量中產生需要學習新知,感受米與厘米二者之間的的關系,並會運用新知靈活地創造性地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同時教學中提醒學生米尺用來測量較長物體的長度,又為二年級下冊進一步學習千米奠定了基礎。
一、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習動機
在上一節課中,學生已經認識厘米、會用厘米量,在這個基礎上,我讓學生嘗試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測量黑板的長,在學生的操作中,因測量的物體較長,用20厘米長的學生用尺進行測量,比較麻煩,學生產生了換個比較長的尺子做測量工具或用比厘米大的單位米來進行測量的想法,在此基礎上學習本課的新知識。這個環節設計的目的是在學生解決問題中遇到問題而產生求知的動力,激起他們學習新知的興趣。除此之外,我還想通過這個設計想向學生們滲透:在今後遇到困難時,沒什麼好怕的,可以通過學習新知加以解決,從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培養孩子堅忍不拔的精神。
二、圍繞重點,多層次展開
孩子們兩天內一下子學了兩個長度單位厘米和米,有些孩子容易混淆,其原因是對1米和1厘米的實際長度認識不夠,以至於在後面的學習中造用錯單位的錯誤。
這了讓孩子們充分認識,我先讓孩子們用米量:(1)實際體驗.請同學們互相用自己帶來的捲尺量一量,把兩臂伸開,看一看到什麼地方是1米;(2)再次體驗。兩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從地面到身體的什麼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3)以小組為單位,量出1米,2米……給大家看。
再讓孩子們區別厘米和米:(1)用兩個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長,再用兩手比一下1米有多長。通過孩子們的動手比較感知厘米是比較小的單位,米比厘米要大得多。(2)用學生用尺量一量;數一數;看一看等方法了解1米裡面有多少厘米。(3)實物測量,使用正確的長度單位。
本節課孩子們對米的認識較好,能正確地用長度單位——米,並進行有關測量。
三、存在的不足
1、反思這次的教學設計是沒有把「估計」運用到實際測量以前的教學活動中,今後的教學在這方面要牢固樹立此觀念,因為學生掌握此項技能,在今後的實際生活當中受益匪淺。
2、有關長度單位的認識只是一個開始,後面教學中要給學生不斷的強化和運用,絲毫不能懈怠——這是MS-EEPO有效教育理念中的由於強化次數不夠導致的知識遺忘,這也是我教學中要汲取的一點失敗的教訓。
『玖』 淺談如何挖掘小學數學教材
如何挖掘小學數學教材隱藏的育人價值?
廣義的教材指課堂上和課堂外教師和學生使用的所有教學材料,比如課本、練習冊、活動冊、故事書等等。狹義的教材即教科書,教科書是一個課程的核心教學材料。縱觀整個小學極端,教材在編排上大致分為四個領域:數與代數領域、空間與圖形領域、統計與概率領域、實踐與綜合應用領域。
廣義的教材指課堂上和課堂外教師和學生使用的所有教學材料,比如課本、練習冊、活動冊、故事書等等。狹義的教材即教科書,教科書是一個課程的核心教學材料。縱觀整個小學極端,教材在編排上大致分為四個領域:數與代數領域、空間與圖形領域、統計與概率領域、實踐與綜合應用領域。
學生在幼兒園階段基本上都是通過童話、兒歌、游戲等活動來獲得知識,並且這些知識都比較簡單和易懂,這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到了小學階段,尤其是中高年段,孩子們逐漸成熟,身心都開始進入了一個飛躍的狀態。有的老師發現課堂上孩子們的關注度變低了,積極性下降了,究其原因會認為是教材上的內容已經無法滿足孩子們的求知慾了。是不是書本上的知識真的滿足不了孩子們的需求了呢?還是我們挖掘知識的程度不夠深入?或者是我們沒有看到編排者的良苦用心?我也時常在問自己這個問題。
一、目前教師在挖掘教材內容上存在的問題
1、數學學科育人價值認識的狹窄化。所謂狹窄化,就是對數學學科教育的價值認識停留在教學數學知識上,這和學科本位有相似的地方,都是把學科凌駕於教育之上,凌駕於人之上,學科成為中心,成為目的。書上的知識的確很重要,它確實是教學中必須讓學生掌握的基礎性內容,但數學對學生的育人價值不應停留在此,更不能把學生當作是為學習這些知識而存在的。如果把數學和其他學科孤立起來,那麼學生學到的所有知識都是單個的,在遇到問題時能想到的辦法也是獨立的存在,這明顯不符合現在社會所提倡的「和諧」兩個字。
2、對一些有價值的內容放手自學。很多時候教師不是不願意充分挖掘,而是實在是課堂上的時間有限,在僅有的40分鍾里能夠把既定的教學任務完成已經是很多年輕教師的奮斗目標,更何況要讓他們分時間去思考教材里另外一層的育人價值。這個時候他們就只能放手讓學生自己抽時間去自學,中年段孩子的自覺性還是有所欠缺的,沒有家人或者是老師的督促,很少有學生會主動去完成老師布置的自學任務。久而久之這樣的學習就是空頭支票,效果可想而知。
3、忽視綜合實踐課的正常開展。很多獨立單元的後面都會有實踐活動課,這些活動課的開展會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直接掌握知識,加深認識,把理論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但是很多老師會覺得這樣的課時是在佔用復習時間,還不如簡單的一帶而過,直接多做點題目來的直接些。還有一些老師不能如期開展活動課是各種原因導致的,如有的學校地處偏遠,教學場地跟不上要求,有的學校硬體設施比較薄弱,想開展也有心無力。
4、學生期待值的下降。數學課不像語文課那麼具有詩情畫意,隨便一句話都能讓孩子們圍繞它去開展一節課。數學更多的是理論知識的講授和不同層次的練習,所以學生本身對於數學課的期待值就比語文課高,希望哪天來個新穎的走出書本的教學模式。如果僅僅是把書本看得見的知識告訴學生,根本不需要老師,高年級的學生自己就能完成。學生帶著期待的心情去迎接每節課,但是有的老師就是把上課當做是完成教學任務,一些有趣的可操作的活動都被忽略,學生的熱情就會消磨,上課的積極性也降低。
二、充分挖掘數學教材隱藏的育人價值的重要性
1、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親身體驗,加深認識。在三年下冊有一個單元是教學《千米和噸》,在課上我感覺學生對這個概念還是很陌生的,因為在現實的生活中他們接觸到千米和噸的機會也比較少,怎麼辦?有些老師為了省時間,就把書上的知識一股腦兒的全部灌輸給學生,讓學生回家把千米和噸的含義背出來,也不管學生是不是真的理解含義。這樣的教學肯定不利於學生的發展,其實在這個單元的後面教材安排了《你知道嗎》和實踐課《了解千米》,如果把這兩節充分利用了,能從中挖掘出很多信息。
在教學《你知道嗎》這節課時,書上羅列了一些古代人們測量長度的方法,為了讓學生加深認識,我先讓讓學生自己結合圖畫用說說對每一幅圖的理解,並讓學生回家自己查找相關的資料用講述或者是表演的方式在全班展示。又如在教學實踐課《認識千米》時,我讓學生走出課堂,親身去操場上走走,看看,讓他們自己感受100米自己需要走多久,大約走了多少步,告訴每一位學生他們走的時間。有的老師會覺得這樣的課浪費了太多的時間,不如直接告訴學生1千米需要走幾分鍾來的實際。但是我覺得學生只有在這樣的實踐中才能真正認識1千米,也許學生知道千米是一個很長的單位知道這是一個很長的概念中學生這樣的課堂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了出來,在暢所欲言中又學到了很多新的知識。
2、在教學中弘揚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三年級下冊《軸對稱圖形》後有一節課叫《奇妙的剪紙》,書上的本意是讓學生在剪紙的過程中發現這些漂亮的圖畫都是先用紙通過對折以後剪出的,鞏固了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當我看到這一課時,我腦子浮現出的是古代女子在窗前剪紙的模樣,為什麼我不能把中華民族這一偉大的民間藝術和學生進行交流呢?
為了讓這節課煥發光彩,課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備,先是上網瀏覽大量的資料了解剪紙藝術的產生和發展,並自己動手製作了幾幅比較簡單的作品。正好學校有個社團和剪紙了相關,裡面也有班級的一些小朋友在,我讓這些孩子回家自己查找了剪紙藝術相關的信息。等到了課上,那些孩子拿出自己准備好的資料,像其他同學簡單介紹了剪紙,通過他們的介紹,學生都知識剪紙是最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之一,可以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等。每逢過節或新婚喜慶,人們便將美麗鮮艷的剪紙貼在家中窗戶、牆壁、門和燈籠上,節日的氣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熱烈。
學生們被這些情節深深的吸引,都迫不及待的想自己來試試,我順勢引導學生看這些剪紙的特點,學生恍然大悟,原來都和我們剛剛學習的軸對稱圖形分不開,一下子就把剪紙和書上的內容有機整合在一起。這樣的課堂是每個學生都希望遇到的,既能增長知識面,又能動手實踐,還能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給別的同學看,可謂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