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教育
A. 漳平有幾個高中
目前我知道的漳平就來這六所自高中
漳平一中:頂郊,火電廠附近
漳平二中:桂南路
漳平三中(高中部)
鐵路地區
漳平六中:往永福鎮方向,山裡哦
漳平職業高中(職高):下水洋,附小後面,有普高班
磊藝學校(私立)
一中附近
漳平永福中學
福建省漳平市永福鎮秋苑(不知道該中學是否有高中部,待驗)
B. 漳平市生管教師要求落實教師職稱工資問題:
你去教育局問問不就知道了。
C. 福建教師資格證2011年試講報名時間是什麼時候我打電話問了我們龍岩漳平市教育局 說叫我等網上公布時間。
今年的已經過了呀,我跟你情況一樣,當時報名了 沒准備 就沒去試講啦。多關注龍岩市教育局的 或者漳平教育局的網站
D. 漳平中公教育省考筆試課程不過退費是真的嗎q
是真的,我19年去培訓過,師資和環境都很ok,可惜差2分沒考上,錢也退我了
E. 漳平的教育
漳平在北宋時已有少數鄉村開辦私塾。建縣時開辦縣學,私塾、書院隨之漸增。及清,漳平市有書院13所,較大鄉村辦有社學、義學,私塾遍及城鄉。但因交通閉塞,經濟落後,文風不盛,中式者不多。清末,廢科舉,興學堂,封建儒學漸為新學所替代。辛亥革命後,改學堂為學校,文理兼學,科學漸興。1923年(民國12年)始辦初中。1926年(民國15年)始辦初級職業學校,幼兒教育開始萌芽。其時,地方不寧,民生凋敝,教育事業發展緩慢,且多數學校時辦時停。直至新中國建立前夕,漳平市僅有初中2所,小學43所,幼稚園1所,共有在校學生(含幼兒)5489人,教職員149人。在漳平市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者僅佔2.6%,小學程度佔21.6%,文盲、半文盲高達75.8%。
新中國建立初期,學校貫徹向工農開門的方針,在發展全日制學校的同時,普遍興辦冬學、民校,掀起掃除文盲熱潮,並創辦幹部、職工業余學校。到1957年,小學校數和在校學生數,分別比1949年秋增長3.26倍和3.3倍,中學在校學生數增長1.95倍。其中高中有學生217人。1958年「大躍進」開始後,脫離實際,盲目辦學,至1960年新辦中小學35所,206個教學班,教師凈增297人。加上重社會勞動,輕課堂教學,教育質量下降。1962年,經整頓,壓縮全日制學校38所共410個教學班。裁減教學水平低的教師521人,使中小學教師合格率分別由1960年的14%和30%,提高到1962年的64.4%和61.36%。接著,貫徹全日制中小學暫行工作條例,加強課堂教學和政治思想教育。同時,推行「兩種教育制度」,創辦一批工讀、耕讀學校。教育事業得到健康、穩步發展。「文化大革命」初期,學校「停課鬧革命」,開展「大批判」,學校領導和許多教師受批鬥,部分校舍被佔用,設備遭破壞,工讀、耕讀學校被停辦。1968年,中小學復課後,派工人宣傳隊和貧下中農代表進駐,領導和管理學校。在教師奇缺、設施不全的情況下,盲目發展中學,要求小學辦初中,初中辦高中,教師被層層拔高使用。至1976年,完全中學由1所增至19所,有59所小學附設有初中班。在校中學生由1222人劇增至10271人,增長7.4倍。出現數量劇增,質量劇降的嚴重情況。1978年後,經撥亂反正,各級政府重視教育,倡導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不斷提高教師的政治地位和物質待遇。同時,採取措施,縮減高中,充實初中,調整小學附設初中班,有計劃地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縣、鄉、村分級管理體制,調整中學教育結構,開辦中等職業教育。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端正辦學思想,加強現代化教育、教學理論學習,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在增加教育撥款的同時,大力倡導集資辦學。1981~1990年間,縣財政共撥教育經費5250.5萬元,為前30年總和的2.92倍。社會集資2918.64萬元,占同期財政撥款的55.59%。被省、地評為集資辦學先進縣。10年間,新建擴建校舍5.7萬平方米,有效地改善了辦學條件,提高了教師的物質待遇。1985年,經地區驗收,以一類標准提前兩年實現普及小學教育;少青壯年無盲率達92.14%,宣布為基本無文盲縣;1989年6周歲幼兒入園率達98.8%,位居全省前列,被省評為幼兒教育先進縣。1990年,漳平市有普通中學22所,225個教學班,在校生10093人,比1949年秋增長28.7倍;職業中學3所18個教學班,在校生674人;中專2所5個教學班,在校生364人;小學444所1355個教學班,在校生28866人,比1949年秋增長11倍;幼兒園115所344個班,在園幼兒9578人,比1949年增長227倍。各類成人教育也得到相應發展。
F. 漳平二中和三中的校長各是誰
漳平二中校長張斌(原三中校長)
漳平三中校長程永生,
漳平一中校長劉炳河。
G. 漳平教育局有福建工程學院成教函授報名嗎還是必須到工程學院龍岩函授站報名
教育局好像只接受9月1-7號的現場確認,你要先到福建成人高考招生信息網上報名,如果不懂怎麼報可以咨詢你報考學校的招辦,實在不懂就到工程學院龍岩教學中心,讓那裡老師幫你報啊 不一定報福建工程學院啊 ,還有不少學校啊
H. 漳平的經濟
新中國建立前,漳平交通閉塞,文化教育事業落後,處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大部分資源未能開發利用。勞動人民靠簡陋的工具從事以糧食為主的單一農業生產活動,耕作粗放,生產水平低下,加上封建地租剝削,多數人難求溫飽。工業僅限於手工業生產,城鎮為零星分散的手工作坊,農村為傳統的家庭手工業,生產規模小,產量低。40年代末,創辦2家私營小電廠和1家印刷廠。1949年底漳平市工農業總產值1259萬元,人均154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090萬元,佔86.6%,糧食總產量21981噸,工業總產值169萬元,佔13.4%。商業,運輸郵電和建築各業都很落後,經濟基礎薄弱。至1949年底,漳平市社會總產值1375萬元,人均168元,國民收入984萬元,人均120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50萬元,人均18.30元。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漳平人民經過3年恢復時期和7個五年計劃時期的艱苦努力,國民經濟全面發展,貧窮落後的狀況有很大改變。雖然,在各個歷史時期曾經受左傾錯誤的干擾,但總的來說,建設成就還是巨大的,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漳平市國民經濟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1950年~1952年,剿匪反霸斗爭取得勝利,人民政權日益鞏固;土地改革全面完成,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生產力,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同時,積極扶持發展手工業生產;成立糧食、百貨、專賣、紡織品等國營商業企業,恢復私營商業,促進商品流通,穩定市場物價。漳平市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1952年漳平市社會總產值1569萬元,比1949年增長14.11%,年遞增4.75%,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07萬元,增長38%。1953~1957年是第一年五年計劃時期。這一時期,漳平市宣傳貫徹過渡時期總路線,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生產關系的變革,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城鄉經濟日趨繁榮。1957年,漳平市社會總產值3399萬元,比1952年增長116.6%,年遞增16.72%,工農業總產值3017萬元,增長108.5%,年遞增15.83%,其中工業產值454萬元,增長165.5%,年遞增21.57%,農業產值2563萬元,增長100.86%,年遞增14.97%,糧食產量37247噸,增長30.32%,年遞增5.44%,社會商品零售總額669萬元,增長223.19%,年遞增26.44%。1958~1965年是第二個五年計劃和3年國民經濟調整時期。1958年下半年漳平市掀起「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五風」嚴重泛濫,實行高指標、高征購,挫傷了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加上自然災害,農業生產大幅度下降,國民經濟遭到嚴重挫折。1959年漳平市進入3年經濟困難時期,當年漳平市糧食總產27177噸,比1958年減少22.3%,而糧食征購實際入庫達13712噸,比1958年征購數增加39.36%,占當年糧食總產量的51%。農村人均留糧僅138公斤,農民生活嚴重困難,普遍發生水腫病。1960、1961年連續2年減產,商品缺乏,市場供應緊張,物價上漲,人民缺吃少穿,非正常死亡增多。1961年漳平市糧食總產量20803噸,比1957年減少44%,比1949年還低5.36%,生豬年末存欄數9610頭,比1957年減少76.8%,比1949年減少40%。1960年冬,漳平市貫徹《中共中央關於農村人民公社當前政策問題的緊急指示信》,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左」的錯誤,1962年農業生產有所回升,但仍低於1949年水平。1963~1965年,貫徹執行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整頓工業企業,分別不同情況,實行關、停、並、轉,扭轉企業的混亂局面,恢復和建立起正常的生產秩序。這一時期,國民經濟經歷了嚴重挫折、整頓恢復和逐步提高的艱難過程,到1965年基本恢復並開始新的發展。是年,漳平市社會總產值4915萬元,比1957年增長44.6%,年遞增4.72%;工農業總產值3559萬元,增長112.12%,年遞增10.49%;其中工業產值1073萬元,增長136.34%,年遞增11.35%;農業產值2486萬元,增長116.55%,年遞增10.14%;糧食產量34060噸,下降8.56%;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097萬元,增長63.98%,年遞增6.38%。1966~1975年是第三、第四個五年計劃時期,也就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各級黨政機關受沖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基本陷於癱瘓,工廠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農業生產放任自流,國民經濟面臨崩潰。由於廣大群眾自覺地以各種方式抵制「左」的錯誤和無政府主義的干擾和破壞,堅守生產崗位,維護生產秩序,特別是在1975年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間,對經濟工作進行全面整頓,促進了生產的發展。1975年漳平市社會總產值9621萬元,比1965年增長95.75%,年遞增6.95%;工農業總產值7441萬元,增長109.08%,年遞增7.65%,其中工業產值3863萬元,增長260%,年遞增13.67%,農業產值3578萬元,增長43.93%,年遞增3.71%,糧食總產量57527噸,增長68.9%,年遞增5.38%,生豬年末存欄數53017頭,增長44.91%,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238萬元,增長104.1%,年遞增7.39%。1976~1980年是第五個五年計劃時期。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覆滅,宣告「文化大革命」結束。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撥亂反正,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漳平市上下認真貫徹國民經濟「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農村逐步放寬對自留地和家庭副業的限制,開展多種經營,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工業上,進行企業整頓,加強企業經營管理,產品產量有很大提高。鄉鎮工業和村辦工業蓬勃發展,漳平市工業建設進入迅速發展時期。商業方面,改變經營作風,增設商業網點,開放農貿市場,搞活商品流通,漳平市經濟逐步繁榮。1980年,漳平市社會總產值14528萬元,比1975年增長51%,年遞增8.59%,工農業總產值10761萬元,增長44.62%,年遞增7.66%;其中工業產值5814萬元,增長50.5%,年遞增8.52%。農業產值4947萬元,增長38.26%,年遞增6.7%,糧食總產量76467噸,增長32.9%,年遞增5.86%;生豬年末存欄數59742頭,增長10.8%;社會商品零售總額4348萬元,增長94.28%,年遞增14.21%。1981~1990年是第六、第七年五年計劃時期。1981年開始,在農村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經濟逐步向專業化、商品化和現代化轉變。農業結構通過合理調整,逐步改變過去只抓糧食,限制多種經營的傾向。在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同時,鄉鎮企業和村及村以下工業迅速發展壯大,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1982年後,在縣城開始由點到面地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實行政企職責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和經營自主權,建立和完善各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增強企業活力,使工業生產穩步上升。漳平市國民經濟全面高漲,呈現繁榮興旺的好勢頭。1990年,漳平市社會總產值36433萬元,比1980年增長150.78%,年遞增9.63%,工農業總產值28883萬元,增長168.4%,年遞增10.38%,其中工業產值20110萬元,增長245.89%,年遞增13.21%,農業產值8773萬元,增長77.34%,年遞增5.9%,糧食總產量87251噸,增長14.1%,年遞增1.32%;生豬年末存欄數78031頭,增長32.8%,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6185萬元,增長272.24%,年遞增14.05%。1990年與1949年相比較,社會總產值增長25.5倍,年遞增8.32%,其中:農業增長7.05倍,年遞增5.22%,糧食總產量增加2.97倍,年遞增3.42%;工業增長118倍,年遞增12.36%;建築業增長44.14倍,年遞增9.75%;運輸郵電業增長89.43倍,年遞增11.61%;商業飲食業增長61.73倍,年遞增10.62%。1990年漳平市國民生產總值20914萬元,比1949年增長19倍,年遞增7.57%;國民收入18036萬元,增長17.33倍,年遞增7.35%。
2012年,漳平市地區生產總值141.6億元,增長1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6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65億元、增長19.2%,第三產業增加值57億元、增長9.5%;財政總收入12.2億元,增長9%;地方級一般預算收入6.9億元,增長9.3%;城鄉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15億元,增長25.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80元,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9525元,增長15%。
漳平氣候溫熱,雨水充足,農業資源豐富。漳平市現有農業用地394.1萬畝,占漳平市土地總面積的88.3%。其中耕地17.7萬畝,林地(含草山)372.55萬畝,水面3.84萬畝,分別占農業用地的4.5%、94.53%和0.97%。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氮磷不足,嚴重缺鉀;耕層淺薄;易受旱澇威脅。林地土質較好,種果栽茶皆宜。草坡和林間隙地水草豐茂;水域除九龍江河段污染稍重外,其餘水質較好,適宜發展養殖業。歷史上素以種植水稻、甘薯、豆類為主,蔬菜、茶葉、甘蔗次之,還有水果、花卉、煙草等。畜禽以飼養豬、牛、雞、鴨為主,羊、兔次之。淡水魚類多為天然繁殖,人工養殖品種極少。
新中國建立以前,農民長期受封建生產關系的束縛,農業生產方式原始,耕作粗放,技術落後,經營單一,生產力發展緩慢。農民終年勞累不得溫飽。至1949年,糧食總產僅21981噸,農業總產值109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只35元。新中國建立後,通過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生產力獲得解放,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發展。到1957年,糧食總產達37247噸,比1949年增長69.45%,人均純收入達57元,比增62.9%。1958年,由於「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等「左」的失誤,農業生產遭受嚴重挫折,糧食連續4年減產。1961年糧食、畜禽總產均低於1949年水平。與1957年相比,糧食減產44.2%,家畜減產65.3%,家禽減產37.6%。後經國民經濟調整,始有所回升。到1965年糧食和家畜分別比1961年增長63.7%和1.62倍,但仍低於1957年水平。「文化大革命」期間,批判「唯生產力論」,評「政治工分」;強調「以糧為綱」,限制多種經營;勞動採取「大兵團作戰」方法,工效低收入少,糧食雖有增長,但農業總產值連續10年徘徊在2600—3500萬元之間。農民人均純收入在62—71元之間浮動。1980年後,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思想指導下,農業生產得到全面迅速發展。特別是1981後,在糧食生產方面,推廣雜交水稻,改革耕作制度,實施土壤識別與優化施肥,加強水肥管理,開展植保專業承包等一系列措施。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得到較大提高。與此同時,增加農業投入,普及農技知識,發展多種經營,農業總產值獲得大幅度提高。1990年與1978年相比,農業總產值由4070萬元提高到8773萬元,增長1.16倍;糧食總產量由69823噸提高到87251噸,增長24.96%;水果由990噸增加到6760噸,增長5.83倍;茶葉由128噸增至463噸,增長2.62倍;煙葉由12噸增至734噸,增長60.2倍;豬牛年末存欄數由66923頭增至91508頭,增長36.74%;家禽由43.56萬只增至50.76萬只,增長16.53%;魚類由30噸增至477噸,增長14.9倍。在農業總產值中,林牧副漁的產值比重由1978年的36.71%,上升到1990年的53.55%。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35元增至746元,增長4.53倍。與1949年相比,農業總產值增長7倍,糧食總產量增長2.97倍。人均純收入增長20.3倍。在改革開放中,商品經濟得到發展,農業結構得到調整,農村出現許多種植、養殖專業戶。1990年漳平市有柑桔專業戶2686戶,茶葉專業戶124戶,養豬專業戶37戶,水禽養殖專業戶300戶,養魚專業戶60戶,花卉專業戶550多戶。僅花卉一項,年創收400餘萬元。但由於人口的增長和建設用地的增加,人均耕地由2.2畝下降為0.68畝,低於全省和全區的平均佔有量。農業生產條件雖有較大改善,但防災抗災能力仍然不強。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農業機械化程度都還較低,農業結構還不很合理,農業集約化經營程度仍然很低。這些都是農業面臨的新問題。
2012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1萬畝,產量8.2萬噸,創建水稻高產種植示範面積1萬畝、煙後水稻高產示範片1.1萬畝、三個百畝超高產示範片和「五新」技術展示田,推廣農業機械化生產面積達5萬畝。「
新中國建立前夕,漳平漳平市僅有2家私營碾米房、1家火電廠和1家私營文具印刷店,以及城關個體食品加工業30家、縫紉業11家,竹、木、棕製作業50家和金屬製作業16家。1949年的工業總產值達169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1259萬元的13.4%。新中國建立後,積極興辦國營和集體工業,並對私營工業和手工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41年來,漳平工業發展大致可分7個「五年計劃」時期。50年代初期,人民政府接收了漳平青年電廠,試辦手工業社(組),著手恢復和發展工業、手工業生產。1952年,漳平市工業總產值171萬元,比1949年增長1.2%。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3~1957年),對私營工業、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工業穩步發展,先後組建印刷廠等5家公私合營工業企業,興辦化工等3家縣屬國營工廠。改造組成33家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組)。1957年,漳平市工業總產值454萬元。占縣工農業總產值1602萬元的28.34%,比1952年增長1.6倍,年平均遞增速度為21.57%。
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1958~1962年)。在「大躍進」中,漳平市人民為迅速改變工業落後狀況,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大辦工業、大煉鋼鐵」運動。但由於領導者受「左」的影響,違背客觀經濟規律辦事,不顧實際情況,盲目上馬,辦起冶煉、採煤、采鐵礦等13家工業企業。特別是在全民大煉鋼鐵中,忽視質量和經濟效益,亂采亂伐,礦產、森林資源遭到嚴重破壞。1962年先後關停10家地方國營工業企業,省、地辦的冶煉和鐵礦也下馬停辦。但在漳平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仍取得一定成績,至1962年有國營工業企業17家(其中省、地屬4家),集體企業38家(其中二輕17家),鄉鎮企業8家。漳平市工業總產值為989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1.59%,比1957年增長1.18倍,年平均遞增16.85%。
三年調整時期(1963~1965年),貫徹調整國民經濟方針,工業生產得到逐漸恢復和發展,到1965年,漳平市有工業企業53家,其中全民13家(省、地屬4家、縣屬9家)、集體30家(二輕屬25家)、鄉鎮工業企業10家,職工2979人,工業總產值1073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0.1%,比1962年增長8.5%,遞增2.75%。
第三年五年計劃時期(1966~1970年),漳平市進入「文化大革命」時期,1967~1968年間,受「停產鬧革命」的影響,生產秩序和規章制度遭到嚴重破壞,管理混亂。1968年底,漳平市工業總產值降至1125萬元,比1966年下降11.9%。1969年後,由於廣大職工堅持生產崗位,維護生產秩序,克服種種干擾和破壞,使工業生產開始回升。1970年,漳平市工業總產值達2510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2.3%。比1965年增長1.34倍,年平均遞增18.53%。
第四個五年計劃時期(1971~1975年),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團覆滅後,工業生產有了起色,特別是1975年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間,對工業進行全面整頓,建立和恢復行之有效的經營管理制度,促進了生產發展。是年底,漳平市工業總產值達3863萬元,比1970年增長53.9%,年平均遞增9%。
第五個五年計劃時期(1976~1980年),隨著「文化大革命」結束,漳平市工業生產出現穩步上升的好勢頭,特別是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執行國民經濟「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工業生產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80年漳平市共有工業企業64家,總產值為5814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4%,比1975年增長50.5%,年平均遞增8.52%。
第六個五年計劃時期(1981~1985年),處在改革開放初期。漳平從實際出發,發揮資源優勢,調整工業生產結構、產品結構和技術結構,逐步推行經濟責任制改革,實行廠長負責制,擴大企業的自主權,對企業進行整頓和技術改造,並擴建和新建了水泥、麵粉加工等一批企業。特別是鄉(鎮)村辦工業的迅速發展,使工業生產出現了新的局面。1985年,漳平市共有工業企業132家,工業總產值達8614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14942萬元的57.65%,比1980年工業產值增長48.16%,年平均遞增8.18%。
第七個五年計劃時期(1986~1990年),縣繼續深入貫徹改革開放政策,使工業較同步發展,門類也較齊全,結構趨向合理,產、供、銷、運較配套,網點遍布城鄉,國營、集體、「三資」(中外合資、合作經營、外資)、個人辦的工業企業較協調發展。
1990年底,漳平市工業總產值達20109.55萬元,占漳平市工農業總產值的28883萬元的69.62%,比1985年8614萬元增長133.45%,年平均遞增18.48%。
2012年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85億元,增長18.5%;輕紡、機械、電子、農產品加工等產業持續較快增長,完成產值56.4億元。
I. 漳平市樂柚教育是什麼教育機構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5-13
J. 2020龍岩漳平教師招聘小學數學的考試內容是什麼
漳平小學數學教師招聘內容如下:
教育綜合知識.佔比40%
學科專業知識.佔比60%
教育綜合知識主要考核應試者對從事教育所需的背景性知識和領域是否有大致的了解;另外考核理解性和掌握性,對所涉及的領域或者問題能夠清楚地知道來龍去脈,前因後果,以及是否具備能夠根據所學理論分析教育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和現象的能力。這部分的內容包含了很多教師資格證筆試考試方面的知識。
專業知識即應試者所報學科的學科知識。一般來說,試卷包含兩部分內容,一部分考核學科基礎知識,另外一部分考核教學知識(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主要對基本專業知識、知識技能運用、本學科課程教案編寫進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