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單元教學反思
《比多少》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比一比》中的一個內容,在教學本課時,我重點利用教材主題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並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通過擺一擺、數一數、比一比等教學活動讓學生學會比較物體的多少,重點學會運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進行比較。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這節課的知識要點,我對本節課進行了如下的設計:
1、創設故事情境,引入課題。對於剛入學的學生來說,生動有趣的故事更能吸引注意力。首先展示主題圖,然後結合《三隻小豬》的故事介紹本節課內容的背景。在這一環節中,故事講解的較為生動有趣,很快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但是,故事只是作為一個引入課題的起始點,簡潔干練即可。
2、教授「同樣多」。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提出「兔子有幾只?磚頭有幾塊?」這兩個問題。學生積極性很高,很快數出的兔子和磚頭的數量。這時,將兔子和磚頭一一對應起來,告訴學生:這種情況我們說「兔子和磚頭的數量同樣多」。利用教具讓一位學生在黑板上擺出同樣多的兩個圖,其餘學生判斷擺出的圖對不對,並在學生擺的東西旁邊板書「多」「少」突出重點。在練習的時候,最好的方式是讓所有的學生擺一擺,在動手的過程中更能體會「同樣多」這個概念。
3、教授「多」和「少」。有了「同樣多」這個概念,根據主題圖提出問題:豬和木頭的數量分別是多少?學生會發現他們的數量不是同樣多,一一對應後發現木頭還有剩餘,此時告訴學生這樣的情況我們說「木頭多,豬少」。緊接著,由學生自由擺出一個物體比另一個物體多,並能夠說出「誰多誰少」。在學生擺的東西旁邊板書「多」「少」突出重點。
然後,引導學生觀察:豬和木頭的數量除了用「誰多誰少」來形容,還可以怎麼說?「豬比木頭少,木頭比豬多。」這里的關鍵是誰跟誰比,參照物不同,多少關系也就發生了變化。帶著學生一起找出豬和兔子的數量關系,並引導學生說「兔子比豬多
㈡ 單元教學反思怎麼寫
時間如流水般淌過,轉眼間考試也已結束,試卷也發下來了.望著試卷上的分數,我驚訝了.因為這並不是我真正想要的分數.為什麼我不能考得再高一些呢!於是,我開始自我檢查.
我平時不上課不認真,地理竟然還沒及格,為此,我想出了幾個辦法.1)在做題前,時刻要記得還有個"";2)解答題時,不要急於下筆,要先在草稿紙上列出這道題的主要步驟,然後按照步驟一步步做下來,不忽略每一個細節,盡量把每一道題都答得完整漂亮;3)平時多做一些不同類型的題,這樣就會對大多數題型熟悉,拿到試卷心中就有把握;4)適當做一些計算方面的練習,讓自己不在計算方面失分.我想如果我能做到我以上提到的這幾眯,我一定能把考試中的失誤降到最低.因此,我一定會盡力做到以上幾點的.
但我想僅靠以上幾點還是不夠的,我還就該擁有幾點科學應試技巧.於是,我根據我自己的實際情況想出了幾點.第一點:拿到考卷後,應把考卷整體審視一遍,看一看哪些題比較容易,哪些題比較難.第二點:先從簡單的題做起,把那些好拿的分數全部拿過來.第三點:如果有選擇題不會,亂蒙也要寫上一個.因為如果你寫了你就有的機會,總比沒有機會好.第四點:遇到難題,實在寫不出來的話,就過.不要死死地盯著那道題,而忽略了別的題.第五點:考完後,認真地檢查,看看自己有沒有把題目看錯或抄錯.
在下一次考試中,我一定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
是作業嗎?為您轉載以下資料: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教學」與「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
㈣ 教師如何寫好單元過關分析和教學反思
1、反思教學過程中的字詞處理、句段處理、篇章處理的方法是否得當,收獲及經驗有哪些。2、講課期間教法運用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失誤; 3、改進措施及具體安排
㈤ 三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反思怎麼寫
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學反思1
這一組課文從側面反映了豐富多彩的兒童生活,充滿了童真、童趣,學生學起來感到十分親切,興趣盎然。教學時,我抓住朗讀,通過自讀,范讀,領讀,分角色表演讀等方法,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課文內容,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我抓主課文的關鍵詞語和句子,引導學生理解和體會內容。學習課文時,代學生走進課文,逐漸理解內容、體悟文章。讓學生表演課本劇。這樣,學生展開討論,逐層找到了答案,同時解決了課後問題。這一單元的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也都與豐富多彩的兒童生活密切相關。上課時,我先找幾個能說會道的學生各說一件自己覺得發生的最有趣的事,激起學生說話的慾望,然後讓學生交流、寫作,這樣學生就有內容可寫。為習作打基礎。剛開學學生學習積極性並不高。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比較被動,語言表達、總結能力不行,分析課文能力不強。以後努力加強,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這一單元,都是一些名人故事。主要是通過一件事,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及心理活動等展現出人物的個性特點及精神品質。
因此,在幫助學生讀懂每一個人物,完成每一篇文章時,我是抓住兩個課時進行教學的。以學生為主體,把第一課時上成「匯報課」;以「培養學生的預習自學能力」為目的,通過「檢查學生自學的效果」的方式,找出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出現的錯誤,進行重點分析。再以「通過自學,你理解了哪些詞語意思?你讀懂了什麼?」一條主線完成生字詞教學和通讀課文的教學內容。
在教學文章內容,品詞析句的過程中,我只給學生一個問題:「你認為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從哪裡看出來的?」引導他們以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心理活動來體會。將學生分為四人一組,規定每人都說,先一人說一次,達到「人人參與」的要求,讓人人動起來;每人都發言一次後,還有沒說完的,再繼續輪流補充,最後集體交流討論後的體會。這樣避免一人課堂,調動起全體參與的積極性。因這一單元是以人物為中心的文章,所以在活動課上,我讓學生自己組織編排課本劇,將文章的情景通過表演的形式展現出來。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一活動中,孩子們的組織能力、朗讀能力及表演才能都得到了鍛煉;同時,通過表演,學生也更深刻地理解體會到人物的思想情感。
完成這一單元的教學後,趁熱打鐵,讓學生去讀一些名人故事,以此拓寬學生的閱讀面,了解更多名人志士的成長經歷,通過裡面主人公的奮斗史及道德情操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提升孩子的道德境界
㈥ 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學反思
第一單元《數一數》教學反思
作為一年級數學的第一單元,數一數之中所用到的數字相對較小,很多小朋友在幼兒園時就學會數這幾個數字了。看圖數物體時,只要他們觀察的夠仔細,相信他們都能數出自己所選物體的個數,所以我感覺著一單元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觀察力,還有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目的,在在課堂中盡量給學生發言的機會,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興趣。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比較簡單,但是作為學生進入小學的第一節數學課,要培養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順利的適應小學數學的學習是這節課的關鍵。
「數一數」一課是一年級學生入學學習數學的第一課。為了使學生了解學習數學的重要性,一上課就運用了輕松的談話方式喚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在教學時,先對學生的數數情況進行初步的了解:接著為學生出示鮮艷的圖(課件出示),吸引其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教學活動按照先引導學生數圖中事物的數量,在抽象出數,然後在回到數數活動中進行,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10以內各數的認讀,採用了多種方法,分步驟的練習與反饋,便於全面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最後引導學生數一數身邊事物的數量,將數與學生身邊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體現數學的廣泛性。最後的小結,既對本節課學習活動進行了總結,又進一步將活動擴展到課外,使數學學習走出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