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畫馬教學設計
㈠ 徐悲鴻先生寫意馬有哪些方面的創新
徐悲鴻(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縣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自幼從父學習中國畫,後留學日本、法國。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
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他在繪畫創作上,提倡「盡精微,致廣大」,主張現實主義。在繼承傳統上尤為推崇任伯年,主張中國畫「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可采入者融之」。他的畫融合古今中外技法於一體,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於世。
在徐悲鴻作品中,以馬為題材的作品占據了很大比重,數量最多,其中主要是寫意馬。他在繼承前人畫馬基礎之上,將西方繪畫技法融入寫意馬之中,形成了一套極具特色、系統的寫意畫馬方法,從而開創了中國畫馬新天地,因此有「悲鴻馬」一說。以中國馬畫藝術歷史發展的視角來看,「悲鴻馬」主要創新在於:
4、馬的姿態更加豐富。「悲鴻馬」中很多姿態的馬在以前歷代作品中都沒有見到過,特別是許多奔馬圖。另外,還有秋風立馬、食草馬、思戰斗馬、回頭馬等,都是古代傳統畫馬作品中極其少見的姿態,卻都刻畫的准確且寓意深遠。
㈡ 徐悲鴻畫的馬的介紹
《奔馬圖》
從這幅畫的題跋上看,此《奔馬圖》作於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此時,抗日戰爭正處於敵我力量相持階段,日軍想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徹底打敗中國,使國民黨政府俯首稱臣,故而他們傾盡全力屢次發動長沙會戰,企圖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慶。二次會戰中我方一度失利,長沙為日寇所佔,正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辦藝展募捐的徐悲鴻聽聞國難當頭,心急如焚。他連夜畫出《奔馬圖》以抒發自己的憂急之情。
《群馬》
徐悲鴻早期的馬頗有一種文人的淡然詩意,顯出"躑躅回顧,蕭然寡儔"之態。至抗戰爆發後,徐悲鴻認識到藝術家不應局限於藝術的自我陶醉中,而應該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將藝術創作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馬成為正在覺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徵。而建國後,他的馬又變"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的象徵,仍然是奔騰馳騁的樣子,只是少了焦慮悲愴,多了歡快振奮。
㈢ 徐悲鴻畫馬技法的內容簡介
悲鴻馬與傳統馬相比更加昂揚、奔放、蓬勃,更具視覺沖擊力、更具精神感召力、更加具有時代精神。
悲鴻馬是在大的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它的出現在中國畫馬領域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是中國畫馬史上的里程碑。不僅在表現形式上悲鴻馬獨冠絕時而且與時代脈搏緊緊相連,悲鴻馬極少備鞍勒韁,它們為祖國為民族的命運揚鬃奮蹄、馳騁嘶鳴。
「微能奔走耳,未死未辭勞。哀鳴思戰斗。相期效死得長征。百載沉痾終自起,首之瞻處即光明。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長沙會戰憂心如焚。」
「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
這些款識真實反映了徐悲鴻憂國憂民的真實思想、高度的思想性與高度的藝術性完美的結合,這就是我所認識的悲鴻馬。
㈣ 徐悲鴻畫馬的故事
徐悲鴻為了畫好奔跑的馬,常常跟在馬後面,仔細觀察馬跑起來的樣子。
有一次,他只顧觀察,沒有注意腳下的路,結果摔了一跤,滿身塵土,手、腳、臉都擦破了。他爬起來,又繼續追趕。徐悲鴻對這些畫作著迷,整天沉浸在馬的世界裡。他幾乎每天都在畫馬,而他的小屋的牆壁上布滿了駿馬圖。
功到自然成,徐悲鴻終於獲得了成功。他畫的馬成了世界公認的藝術寶藏。。你看《奔馬圖》中,那氣勢雄壯、四蹄生風的駿馬,奔騰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上,顯示出一股巨大的力量。雄偉的四足馬,在曠野中奔涌而出,展現出巨大的力量。強壯的鐵蹄,彷彿要製造一個「嗒嗒」的蹄聲,催人向上。
(4)徐悲鴻畫馬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有一天,一個外國學生粗暴地對徐悲鴻說:「徐先生,我知道達仰很器重你,但你不要認為進了達仰的門就能當畫家。中國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徐悲鴻被惹怒了,但他知道,靠爭論是無法改變別人偏見的,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見識一下真實的中國人。
從此,徐悲鴻更加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馬,夜以繼日,勇往直前。
再後來,那個外國學生,看到徐悲鴻的作品,非常驚訝。他找到徐悲鴻,鞠了一躬說:"我承認中國人是很有能力的。我犯了一個錯誤,用中國話說,那叫做'有眼不識泰山'。"
㈤ 徐悲鴻畫馬的作品和介紹
贊嘆不已一幅畫著六匹馬的圖叫《奔馬圖》。大師採用了豪放的潑墨和勁秀的線描寫意方法。畫高3米;有的前腳落地後腳翹起,更賦予了畫家自己的個性和理想———為振興民族藝術而奮斗、寬1米的這幅被列入國家一級文物的徐悲鴻平生所繪最大《奔馬圖》
真跡,著重刻畫出馬的神韻和氣質。他把我也引到畫中去。
1962年春天。你看,要妥善保存。有的四腳騰空。他畫的《奔馬圖》中的馬是栩栩如生的:「這是我所見到悲鴻馬畫中最大的一幅,奔馬強壯有力,把他認為最精彩的片斷畫下來。回到家裡,親自量了畫的縱橫尺寸後說、動作各不相同,這幅《奔馬圖》不僅表現了馬的精神和特徵。畫中的馬雄駿,生氣勃勃;有的……徐悲鴻不愧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畫家,看見徐悲鴻這幅「奔馬」大中堂,通過觀察!
這幅畫是徐悲鴻他跟在六匹馬旁跑!那六匹馬的神態,周恩來總理來寶光寺視察、矯健,頗有「瘦骨銅聲」之美感、輕疾
㈥ 在線求徐悲鴻奔馬圖內容描述形式分析和欣賞評述,謝謝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27
㈦ 為何徐悲鴻畫馬
何徐悲鴻畫馬的原因:
徐悲鴻不斷在畫馬中寄託著憂國憂民的情思。他曾在畫馬題詩中有「哀鳴思戰斗,回立向蒼蒼」,「秋風萬里頻回首,認識當年舊戰場」等詞句,以激勵國人不畏強暴,大膽抗擊日寇的侵略。在這里,徐悲鴻追求的境界可謂是「鴻雁悲鳴,駿馬悲嘶」。
抗日戰爭爆發後,徐悲鴻曾帶著自己的作品四次下南洋,先後在香港、新加坡、加爾各答、吉隆坡等地舉辦個人畫展,並將售畫所得,全部捐獻祖國救濟難民。抗戰時期,徐悲鴻曾住在重慶沙坪壩,那裡有許多國立學府隨政府遷來,卻沒有一家像樣的書店。
有個名叫陳汝言的江蘇人想辦一個「正風出版社」,找到徐悲鴻求助。徐悲鴻提出只要找一些知名教授擔任編委,他就畫馬籌錢。陳汝言組織好編委再來見徐悲鴻,他立即拿出二千元交給陳汝言,並說:「這是我賣的兩匹『馬』的價錢。」徐悲鴻贈「馬」辦書店的事跡被傳為佳話。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徐悲鴻贈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的一幅奔馬圖上題詩日:「山河百戰歸民主,鏟除崎嶇大道平」。又題畫馬詩雲:「百載沉菏終自起,首之瞻處即光明」。他借馬抒情,寄託了人民的愛憎,在它們馳騁的腳印上,燙著鮮明的時代烙印。
(7)徐悲鴻畫馬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徐悲鴻原名徐壽康,1895年7月19日生於江蘇宜興計亭橋(屹亭橋)鎮。他年輕時善哭,因家境貧困,常在半夜裡悲從中來,有如鴻雁悲鳴,因此改名悲鴻。徐悲鴻一生畫過數以千計的馬的速寫稿,他在繪畫技巧上不斷尋求突破,力圖塑造駿馬的各種雄姿。尤為可貴的是,徐悲鴻所畫的水墨奔馬,無羈群,尚桀驁,發胸中塊壘,掘民族精神。
而在心理學的意象分析上,馬是力量、速度、自由、耐力的化身,令人神思飛越,並生發出朝氣勃勃、奮發向上的力量。這,也是徐悲鴻的心理嚮往與藝術追求,由此,馬最能反映徐悲鴻個性,也最能表達他思想感情。而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馬始終是人才的象徵,也是民族振奮的表現。
尤為值得稱道的是,徐悲鴻不像古人那樣熱衷畫鞍馬,而是喜歡畫野馬,為的是表現野馬的豪放不羈的氣質,藉以抒發自己的情懷。所以,1940年他在游歷克什米爾時,見到當地的駿馬格外興奮,也就在這一年他創作了精品之作——— 《群馬》。
畫中沒有馬的奔騰之姿,那幾匹背向的馬彷彿聽到了什麼,正豎耳警覺地凝視著遠方,表面是那樣平靜,但卻蘊含著內在的動力。他以粗重有力的線條表現出馬匹堅硬的骨骼和挺勁的馬腿,以生動的墨色表現出風中拂動的馬鬃和馬尾,更強化了那靜中之動的魅力。
有趣的是,徐悲鴻在《九方皋》畫面上黑色雌馬,卻例外地給馬戴上了韁轡,有人問悲鴻這是為什麼,悲鴻笑著答道:「馬也和人一樣,願為知己者用,不願為昏庸制。」徐悲鴻曾在1940的一幅群馬圖上題款日:「昔有狂人為詩雲,一得從千慮,狂愚輒自誇,以為真不惡,古人莫之加。
悲鴻時客西馬拉雅山之大吉嶺」。由此,在徐悲鴻的筆下,一匹匹駿馬奮蹤揚蹄,在廣袤的土地上飛奔,有的騰空起飛,有的蹄下生煙。有的回首顧盼,有的一往直前,都給人破紙而出的感覺。其實,這份萬馬猶酣的藝術追求,也投射了徐悲鴻崇尚自由,不斷創新的心理呼喚。
㈧ 徐悲鴻畫馬技法的目錄
一、認識悲鴻馬
二、悲鴻馬與傳統馬畫之不同
1.傳統馬畫的代表作品
2.悲鴻馬的特點
3.悲鴻馬體與自然馬體之比較
4.悲鴻馬眼鼻部特點分析
5.悲鴻馬尾部特點要領
三、悲鴻馬尾部畫法步驟圖
四、鬃毛畫法練習
五、悲鴻馬的臨摹方法與畫馬程序
1.雙鉤法
2.填墨法
3.對臨法
六、悲鴻馬作品中的書法運用
七、悲鴻馬創作程序解析
1.悲鴻馬創作步驟圖之一
2.悲鴻馬創作步驟圖之二
3.悲鴻馬創作步驟圖之三
4.悲鴻馬創作步驟圖之四
5.悲鴻馬創作步驟圖之五
八、悲鴻馬的局部練習要領
九、悲鴻馬解疑
十、悲鴻馬筆墨、筆觸解析
1.寫意馬兒馬的筆觸
2.寫意馬騍馬的筆觸
3.小馬的寫意筆觸
十一、徐悲鴻弟子韋江凡畫寫意馬
㈨ ppt 怎樣畫馬
PPT不是專業抄作畫的工具,如果你想襲自己畫馬,建議你用PS工具,畫的時候選擇好像素和畫紙大小,畫完馬之後,用PPT插入圖片就可以了,如果你只是想在PPT中加入一個馬的圖案,就直接網上找個馬的圖,收藏到電腦,再插入到PPT中就可以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