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暗示教學法
1. 暗示教學法基本特點
暗示教學法也叫「啟發式外語教學法」。是由保加利亞的心理學家洛扎內諾夫創立的一種學習語言的方容法。此方法從1966年開始為人們採用,已經推廣到十多個國家,而且在非語言學科的效果也很好。
暗示教學法的原理是整體性原理。他認為,參與學習過程的不僅有大腦,還有身體;不僅有大腦左半球,還有大腦右半球;不僅有有意識活動,還有無意識活動;不僅有理智活動,還有情感活動。而人們在通常情況下的學習,總是把自己分成幾部分:身體、大腦兩半球、有意識和無意識、情感和理智等,它們總是不能協調,甚至相互沖突,因而大大削弱了人的學習能力。暗示教學法就是把這幾部分有機地整合起來,發揮整體的功能,而整體的功能大於部分的組合。
2. 暗示教學法的介紹
暗示教學法也叫「啟發式外語教學法」。是由保加利亞的心理學家洛扎諾夫創立的一種學習語言的方法。此方法從1966年開始為人們採用,現在已經推廣到十多個國家,而且在非語言學科的效果也很好。
3. 《暗示教學法》由保加利亞哪一個心理學家創立的
引言:在教育學史上,有一種教學方法叫做暗示教學法,據說這是,保加利亞的一個心理學家創立的,你們知道是哪一個心理學家嗎?
三、總結
而暗示教學法也有一些基本的原則,首先是學生要有自信心,能夠愉快而不緊張,情感調節理智無意識調節有意識,設置情境採用交際性學習,短期內學習大量教材,其次是藉助母語翻譯對比外語,師生之間要相互信任和尊重,還有它的應用策略是教師與教材的權威化、稚化、雙重交流以及高超的教育藝術。
4. 暗示教學是什麼
暗示教學是在批判傳統教學缺陷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是指通過各種暗示手段,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無意識心理活動,不斷促進學生的生理潛力和心理潛力的發展,從而提高學生的記憶力,想像力,辯證思維能力及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潛力得到充分發揮。
5. 什麼叫暗示教學法:暗示教學法到底是怎樣的呢
暗示教學法也叫「啟發式外語教學法」。是由保加利亞的心理學家洛扎諾夫創立的一種學習語言的方法.
暗示教學法的原理是整體性原理。他認為,參與學習過程的不僅有大腦,還有身體;不僅有大腦左半球,還有大腦右半球;不僅有有意識活動,還有無意識活動;不僅有理智活動,還有情感活動。而人們在通常情況下的學習,總是把自己分成幾部分:身體、大腦兩半球、有意識和無意識、情感和理智等,它們總是不能協調,甚至相互沖突,因而大大削弱了人的學習能力。暗示教學法就是把這幾部分有機地整合起來,發揮整體的功能,而整體的功能大於部分的組合。
6. 暗示教學法到底是怎樣的呢
暗示教學,就是對教學環境進行精心的設計,用暗示、聯想、練習和音樂等各種綜合方式建立起無意識的心理傾向,創造高度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和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獲得更好的效果。其理論依據的要點有:
(1)環境是暗示住處的重要而廣泛的發源地;
(2)人的可暗示性;
(3)人腦活動的整體觀;
(4)創造力的假消極狀態最易增強記憶,擴大知識,發展智力;
(5)充分的自我發展,是人最根本的固有需要之一;
(6)不愉快的事情往往不經意識就為知覺所抵制。
(6)什麼是暗示教學法擴展閱讀:
基本原則
(1)學生要有自信心,愉快而不緊張;
(2)情感調節理智,無意識調節有意識;
(3)設置情境,採用交際性練習,短期內學習大量教材;
(4)藉助母語翻譯對比外語;
(5)師生相互信任和尊重。
基本步驟
首先是呈現新的教學材料,教師藉助手勢、表情介紹要教的內容,然後,在優美的音樂中,和著音樂的節奏,帶著生動的表情和情感朗讀課文,學生看著課文,可以模仿;然後是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情聽教師的配樂朗誦,這樣可以產生有意和無意的認識能力和超強的記憶力,不知不覺地記憶所學的材料了。
7. 暗示教學法誰提出的
相關推薦: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基礎知識》知識點|高頻考點匯總
暗示教學法是保加利亞學者洛扎諾夫以現代生理學和心理學為基礎提出來的,是現代教學方法中最具有情緒色彩的一種教學方法。洛扎諾夫經過9年的實驗研究,證實了「暗示超常記憶力」的存在。1966年他進行了一天教1000個英語單詞的實驗。結果表明,良好的學習氣氛能使外語學習的效果成倍提高。從此,暗示教學法在保加利亞得到全面推廣,並很快在世界各國流行開來。
(一)暗示教學法及其基本原則(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
1.愉快而不緊張與高度心理鬆弛的原則。這條原則要求學習過程保持愉快而自由, 精神鬆弛而不緊張,使學生感到學習的每一分鍾都是享受,教室里的氣氛始終充滿了樂趣、歡快、輕松和舒適。只有消除了心理和生理上的緊張狀態,人的思維活動才可能最活躍,學生的自信心提高,才有利於學習成績的提高。
2.有意識與無意識的統一、理智與情感統一的原則。有意識和無意識活動都是人在復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心理活動,但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總是過分強調學生的有意識的心理活動,而忽視了其他的無意識的心理活動,忽略了感情對理性、無意識對有意識的調節制約作用,把學生單純看作理性動物,看作控制論的機械。洛扎諾夫認為,無意識心理活動使人們能和環境保持平衡,而且一切有意識的活動都建立在無意識組合之上。因此, 如果教師不顧學生的無意識活動,這種「不顧」只能愈發造成理性和感性之間的矛盾,加重了有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活動失調, 使二者失去平衡,不能和諧統一地起作用, 以至造成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大大降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把學生看做是理性和感性同時在活動的個性整體, 絕不可只顧理性而不顧感性,只顧有意識而忽視無意識· 洛扎諾夫進一步指出, 只有當有意識和無意識達到和諧統一時,學生的記憶力、理解力、想像力和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發展。
3.暗示相互作用的原則。暗示手段多種多樣, 這就要求教師要善於選擇暗示手段, 利用其暗示手段之間的相互作用, 建立教師和學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最起碼關系。這種師生關系, 不但能控制學生的情感, 而且能使之與理智趨於一致,使學生通過有意識與無意識心理活動兩種渠道去更多更快地接受知識。
(二)暗示教學法的途徑(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
1. 心理途徑。要求教師特別重視無意識的知覺,尤其是外圍知覺,創造愉快氣氛,消除緊張氣氛,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和喜悅,把暗示引向激發人的潛力,創造高度的動機和好奇心、求知慾。
2.教學的途徑。暗示教學法要求教材具有濃厚的趣味性,要求教師對環境的布置和教材內容之間充分協調,用愉快的背景,首先排除學生對課文的困惑感,使其充滿了信心要把對信息編碼的概括向教學單元擴大,使學生從課文的單詞、單個句子、單個概念的理解轉向整個句子、整個單元的理解上,最後從整體上掌握知識。
3.藝術的途徑。藝術本來就是付諸人的直覺和感情的,因而利用藝術手段進行教學, 感染能力強,效果好。教學過程中利用音樂、文學等藝術形式與所教內容結合起來,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 暗示學法對現代教學的啟示(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
現代的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是要以人的發展為本, 即關注學生的情緒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關注人正是新課程的核心標准。暗示教學法最有價值之處就在於這點:它把教育對象真正置於教育主體地位,它對我們現代教育所倡導的教學觀有著重要的意義。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秘籍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8. 什麼是暗示法
暗示法(Suggestopedia)是由保加利亞精神病療法心理學家羅札諾夫(G.Lozanov)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創立的。暗示法主張激發人的潛力,把各種無意識暗示因素組織起來,以便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暗示法由此而得名。另外,暗示法採用加速的方法進行外語教學,所以,它又稱為暗示速成教學法(Suggestive-,簡稱SALT)。
9. 經常聽說暗示教育法,應當如何進行
暗示教育法是保加利亞的洛薩羅夫發明的心理暗示,學習外語的方法可以讓人一天記住200~300個單詞,基本上6個月就可以學習門外語。但是暗示教學需要精心的教學環境設計,用聯想、暗示、練習和音樂等綜合方式建立起無意向的心理傾向,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的時候,也可以用暗示教育法。
3、言語暗示。既然是暗示,就表示不能直接用語言把態度表露出來,當要表揚或者批評的時候,採取一種迂迴的方法,用講故事打比方,作比較,等把自己的觀點表現出來,讓孩子心領神會。比如小明早上起床後不喜歡刷牙,媽媽提醒幾次效果都不理想,媽媽可以告訴小明,今天早上在樓下碰見小亮正在乖乖刷牙,並且把自己的房間收拾的整整齊齊,小明雖然表面上不以為然,但是也會漸漸的養成好習慣。
10. 暗示教學的暗示教學法的原理與方法
洛扎諾夫的暗示教學理論出發點有三個:1、愉快:在心理上的放鬆和沒有緊張的狀態下(如害怕、緊張、疲勞、厭煩或激動)學習;2、有意識和無意識的統一:以語言和非語言交流、淺皮層和深皮層活動、生理和心理作用、理性與情感等結合的方式;3、暗示作用:通過消除學習障礙的暗示和激發學習潛能的暗示達到師生之間相互影響。
洛扎諾夫認為,暗示教學法是一種以教師為暗示源,通過消除和避免所有可能抑制學習(即去暗示)的因素(即抗暗示的因素),在有意識,但大多數是在無意識交流的情況下(即暗示),綜合各種促進學習的因素(即暗示的因素),使學生能夠獲得高水平學習的一種方法。教師的任務之一是在一種無意識的水平上強化對學生的相互影響,例如,利用古典和巴羅克音樂刺激學生從主動的狀態變為放鬆警覺的狀態。
在暗示教學中,教師中心的角色是很明顯的。正是教師能夠通過營造友好的學習氣氛,通過運用所設計的消除學習障礙和激活新的學習潛能和儲備的技術來從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層面上影響學生,才能實現洛扎諾夫的教學原理。洛扎諾夫常常把這種影響學生無意識的手段稱為「安慰劑」,它對於擴大學生的認知潛能和學習效率意義重大。 1、期望效應
在洛扎諾夫的暗示理論中,非常重視教師對學生所施加的暗示、無意識影響,從而間接地使學生相信他們在這種方法下學習能夠收獲比以往都多,其理論基礎來源就是1968年羅森塔爾和傑克遜的「教師期望效應」實驗,或者這種被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與自我實現預言」的成果支持了洛扎諾夫的假設,這就是為什麼暗示教學時要樹立教師權威的原因。
2、音樂背景
洛扎諾夫根據一些對大腦的研究成果,認為音樂對右腦的開發和調動人無意識的潛能非常有幫助,它能幫助人們把接受的信息在無意之中送進學習者大腦的長時記憶系統,又能使大腦開啟長時記憶的大門,從而形成新舊知識的溝通、聯系。但是,洛扎諾夫認為,並非所有的音樂都能做到這一點。只有那種抒情、緩慢的古典音樂或巴羅克音樂(一般是50 — 75拍/分,最好是60拍/分)才能激發左右大腦兩半球最大的功能,增加和延長大腦的活性,尤其是右腦的興奮對學習外語非常有利。因為在外語教學時,如果只有無音樂背景激活的左腦工作,它負責說話、使用語言的效率是不高的。據美國學者舒斯特(SCHUSTER, 1985年)調查,當信息進入左腦或右腦時,左腦優勢的人和右腦優勢的人對聽覺刺激和視覺刺激是不同的。而如果通過音樂發揮右腦的功能,外語學習的過程會因為音樂的參與,再加上姿勢、「心象」(心理表像)對大腦的積極影響,使教學的效果大大增強。帕維奧(PAIVIO, 1979年)也證明,左腦優勢的人學習時,容易被記住的語言和詞語所激活;而右腦優勢者則同時需要語言內容的視覺形象。因為左腦半球更多地負責精確、形式性的語言學習和邏輯、分析性思維;而右腦半球則加工更加形象、聯想性的直覺和韻律性語言學習以及具體的、整體的、綜合的思維。還有一些研究(STUDDERT & KENNEDY, 1970年)認為,在語言學習上,輔音是由左腦加工的,而母音是由左右腦兩半球共同處理的。因此,洛扎諾夫在此基礎上提出全大腦學習的思想。
當然,對新內容和舊內容,對不同的課型,洛扎諾夫選擇的音樂是不同的,他把音樂分為兩類,一類用的是主動性音樂背景,一種用的是被動性音樂背景。前者一般用於教師主導的新課時,節奏比較輕快、活潑些,如貝多芬的「鋼琴和管弦樂隊降B大調第5號協奏曲」、海頓的「G大調小提琴和管弦樂隊協奏曲」等;後者一般用於練習和復習的階段,音樂比較緩慢、悠揚些,如莫扎特的「G小調交響曲第40號」、巴赫的「C小調幻想曲」等。洛扎諾夫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利用音樂不僅使學生的大腦放鬆並處於准備接受信息的狀態,而且使新學到的知識進入他們巨大的記憶系統中。
3、非語言暗示研究
洛扎諾夫認為,教師上課時的面部表情、姿勢、態度、講話方式以及環境變化,都會在潛意識的層面上影響學生,向他們傳遞某種課堂信息,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其理論依據就是1972年心理學家克納普研究成果,即學生上課時注意教師姿態的情形是:7%是言詞,38%是語調,55%是面部表情。
4、信息板塊理論
在洛扎諾夫暗示教學中,聽力教材在編排上有些特殊,就是外語與母語對照寫在一頁上,而外語每一行根據難度的大小安排不同的字數,但一般不超過7個詞。這是根據1956年美國心理學家米勒的「板塊學說」原理。米勒從他瞬時記憶的實驗結果證明,人在5 —10秒之間注意的廣度只有7+2或7-2個信息板塊,超過這個范圍,人就無法在瞬間記憶下來。
除此之外,洛扎諾夫的理論依據還有記憶術、呼吸技術、身體語言研究等等。 暗示教學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1、准備階段:在介紹新材料之前,教師先營造一種有利於學習的氣氛,如老師要以沉著、期待的姿態、滿懷熱情的講話,目的是通過教師權威、有感染力、誠實坦率的形象進行積極的暗示,克服去暗示性的障礙,喚醒學生的潛意識。這種去暗示性的障礙主要包括三方面:①批評的邏輯的障礙,如認為學習是不簡單的,不可能會有輕松而有趣地學習學習;②情緒的障礙,如認為自己很笨,所以無法完成任務;③批評的倫理(道德)的障礙,如學習是一項艱苦的工作,所以自己最好埋頭苦學。
而學生則做幾種練習:①身體放鬆練習,如做體操、用手輕輕地按摩自己的臉、胸、手、膝蓋、肌肉等;②大腦鎮靜練習,如閉目想像陽光燦爛的風景、沙灘、草坪……,將自己融入其間,伴隨著適當的背景音樂,進行「夢游」,回顧以往學習的樂趣;③自生訓練,類似於「過電影」,如學習之前,先自己設想雙腳踩著地板,緊靠椅背,手眉輕垂,手放在自己大腿上,閉上眼睛,有「坐在駕駛室」的感覺。
上課開始可以先唱藝術性的教學歌曲,每首歌與一個語法點聯系起來,起聯結的作用。有時還可以用畫有花、風景等背景的圖畫來展現其他語法點。
2、講授階段(即實質性暗示階段)
這階段包括主動性暗示(或稱主動音樂課)和被動性暗示(虛擬音樂課或被動音樂課)。
(1)主動性暗示:在外語課里,教師把新單詞設計成象一台戲,並附有圖片,或者將語言教學的課文以「幕」的形式寫成,外語與母語並排寫著,行行對應,學生坐在舒適的椅子上,聽著伴隨的音樂,在內心把這些單詞的內容串起來,或讀外語部分的內容,心裡想著翻譯;然後學生看著課文,教師打開選擇好的音樂,和著音樂的節拍用清晰、飽滿的聲音朗讀課文,使學生感覺其中誇張、戲劇的成份,音樂起到了把信息帶進大腦深處的載體作用。課文每行的句子都不超過7個單詞,這樣的「節拍」原則可以使學生更容易記住內容。
為了控制節奏,教師先柔和地朗讀句子某部分或整句,然後再大聲讀,然後再強調語法或詞彙的特點。教師把課文呈現完畢,音樂也跟著消失,整個主動性音樂課的時間不超過45或50分鍾。
(2)被動性暗示:用巴赫、亨得爾等人節奏較慢的巴羅克音樂(每分鍾約60拍)作背景。教師安靜地坐在舒適的椅子上,盡可能放鬆,直到所有的學生坐好為止。然後播放音樂直到教師認為學生已經進入上課心理狀態並且在音樂的熏陶下呈放鬆的狀態。接著,教師開始以平和、自然的聲調朗讀新的或復習學過的課文,只有在音樂變化的地方才提高聲音。中間沒有長時間的暫停,完全由學生決定注意老師朗讀的課文還是音樂。在這段時間,學生可以閉上眼睛,把課本放在一邊,然後想像在他們學習的內容及其背景,如一個鄉村、自己身處的劇院、有人在舞台上表演某個劇目,等等。學生在睡覺之前,腦中會有可能掠過白天學過的內容情景,教師也要求他們對白天學習的東西「過電影」。
洛扎諾夫並不要求每節課都要用到這兩種「音樂課」,開始要求外語教學一周只能進行三節「音樂課」,占總課程的1/3,後來減少到1/5。所有其他有關教學的重要原理則可以在其餘時間使用。
3、練習階段
教師復述課文之後,進行一些問答、討論活動或游戲活動。因此,所使用的教材必須富有交際性的語言,以利於激發學生的動機。有些語法現象教師可以用母語來解釋,促進學生進行有創造性的遷移(如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聞一知十等)、對話和角色扮演。學生可以自願上台表演,誇張地表達課文的內容。課後學生沒有作業,老師只要求他們在睡覺前和睡醒後各復讀一次課文,而且每次不超過15 — 20 分鍾。 按照洛扎諾夫本人的說法,作為運用暗示教學的教師,他們必須參加至少240學時的訓練課程方可真正掌握暗示教學技術。但其中有些非傳統的法則,筆者認為可以參考借鑒,靈活運用。這些方法包括:
1、教師權威:老師在教學時對所教的專題要象專家一樣精通,並且熟練地使用教學方法,課堂上表現出有威望、自信心,但不是冷嘲熱諷、盛氣凌人或消極地批評學生。
2、學生幼稚化:讓學生以孩子般天真爛漫的、無拘無束的態度進行學習,採用輕松、充滿樂趣、自然新奇的方式而非稚氣十足的方式活動,如比賽、游戲、身體運動、有節奏的練習等,目的讓學生有發揮表演的機會。具體的活動方式有教學歌曲、猜謎、讀課文畫主題、小組速讀競賽、抽簽組詞游戲、課文重組游戲等等。
3、雙層面:即教師同時在有(自覺)意識和無(潛)意識兩個層面上傳遞信息,如利用面部表情、姿勢、態度、活動方式、環境等變化去達到這個目的。因此,教師應該表現出愉快、自豪、熱情、精神飽滿的神色,不要愁雲滿面、怒形於色。
4、教師說話語調:教師應該生氣勃勃、精神煥發、有聲有色地講授課程,以激發學生的聯想和保持他們的興趣。如利用喜劇的手法表演歷史的片段,象藝術家那樣誇張地扮演角色,用抑揚頓挫的聲音使自己興奮,使講授的內容趣味橫生,改良學生的精神狀態。
5、節奏:教師以巴羅克等古典音樂為背景,輕柔、平靜而有節奏地復述課文,以此來幫助學生學習。所選擇的背景音樂比較緩慢、一般是4/4拍,50 – 75拍/分,教師伴隨著這種音樂講課,做熱情奔放、毫無拘束的游戲,將使學生毫不困難地記牢所學的內容。因為這種音樂作用於正在理解問題的大腦部分,不僅對理解無不良影響,而且還可以放鬆感官,驅使大腦能夠考慮那些可能枯燥、單調、難懂的學習內容,減輕思考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