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赫爾巴特五步教學法

赫爾巴特五步教學法

發布時間: 2022-04-24 07:59:52

⑴ 五段教學法的優缺點

新課程標准實施後,探究式教學一路高歌猛進,講授——演示教學法這個過去課堂上的霸主也變得羞羞答答的。世界上沒有什麼是完美無缺的,教學方法也是這樣,每一種方法都有它的優缺點,關鍵是我們找到它的優勢,並在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才能去落實新課改的四大理念。講授——演示法的優勢是:

一、適用學生范圍廣。這種方法對學生的基本要求較低,可以照顧到絕大多數學生的接受能力,體現課堂的公平性。

二、有利用學生系統高效的掌握知識。新課改後我們面臨著任務重,課時少的壓力,使學生在有效時間內掌握大量系統化的知識。

不過講授——演示教學法在實際教學中容易出現誤區:如把講述簡單處理為滿堂灌,或把演示單純理解為教師演示,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教師在運用這種方法時應該注意避免。

⑵ 赫爾巴特提出的教學階段論是什麼

赫爾巴特的教學階段理論是以其多方面興趣理論為基礎的。赫爾巴特認為,教學過程就是學生興趣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與興趣的產生和發展過程相適應,他提出了教學的四個階段,即明了、聯想、系統、方法。

第一階段:明了。這個階段主要是讓學生清楚、明了地感知新教材,兒童的心理處於靜態的專心活動中,興趣為注意階段。

方法則採用敘述教學(或稱單純提示的教學),教師通過實物的觀察、圖片的演示、簡練而清晰的講述,提示新教材,讓學生在保持集中注意力中觀察、感知、分析每一個單一的感知對象,獲得明晰的觀念。

第二階段:聯想。這個階段主要是把新獲得的觀念與舊有的觀念聯系起來,形成新的觀念。這時兒童的心理處於動態的專心活動中,興趣為期待階段。方法則採用分析教學,教師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弓學生進行無拘束的談話,喚起已有的觀念,使之與新觀念建立聯系。

第三階段:系統。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對已獲得的知識進行綜合、歸納、概括、作出結論,使之概念化、系統化,並納入原有的知識系列,以形成組織嚴密的、更加完整的知識體系。兒童的心理處於靜態的審思活動,興趣則處於探求階段,教學上採用綜合方法。

第四階段:方法。學生通過獨立作業,或按教師的指示進行改正作業等練習,把系統化了的知識應用到「個別情況」中去.運用到實際中去。這時在心理上已進入動態的審思活動,興趣正處於行動階段。

赫爾巴特認為,這是教學新教材,傳授新知識應當遵循的心理順序,不論教學的內容如何,不管學生年齡的大小和年級的高低,都必須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地進行。它較為細致地考慮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態,對不同教學階段提出不同的教學方法,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學新知識的規律。

赫爾巴特的教學階段,為他的追隨者齊勒(1817-1882)所發展,變成了五段。齊勒把原來的第一個階段分成兩步,稱為:預備、提示、聯結、總括、應用五個階段,在教育史上稱為「五段教學法」。五段教學法在19世紀下半葉曾廣泛流行於世界各國中小學,影響極為深遠。

⑶ 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主要說的是什麼

五段復教學法:預備、提示、聯想、制系統、方法。
教育性教學原則:
特別強調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務;
對應規律:教育性規律=教學過程中知情意相統一規律=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
教育目的:培養良好的社會公民;
赫爾巴特的高頻單選知識,可以用口訣「1234:一書一原則一目的、兩大理論基礎、三中心、四階段教學理論」來進行記憶。

⑷ 什麼是五段教學法

【五段教學法】一種關於課堂教學階段的理論。赫爾巴特分教學過程為明了、聯想、系統、方法四個階段。其後德國的齊勒爾(Tuiskon Ziller,1817--1882)和賴因(Wilhelm Rein,1847--1929)據此加以擴充,訂出五個教學步驟。
1、預備:喚起有關的舊觀念,以引起對新知識的興趣;
2、提示:講授新教材;
3、聯想(比較與抽象):對新舊知識進行分析比較,使之建立聯系;
4、總括:得出結論、定義或法則;
5、應用:運用得出的概念或法則解答課題或練習。
這個學派試圖把教學階段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使教學能按照合理的步驟進行。但由於他們把教學階段看成是獨立於教學內容以外的東西,認為任何傳授知識的課都應當按這樣的公式進行,便陷入形式主義。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界初盛行於歐美各國;清末傳入中國,曾對中小學教學有廣泛的影響。

⑸ 赫爾巴特四段教學法是什麼

1、明了:興趣對直觀事物產生注意,教師進行提示,使學生獲得清晰的表象;

2、聯合:新舊知識發生結合,但是混亂;將新出現的個別事物與經驗觀念中的原有事物聯系起來考慮,初步形成新舊事物之間的某種暫時的「關系」,它相當於針對新問題而初步提出某種「假設」。

3、系統:使聯合有序起來,獲得新概念;赫爾巴特講的「系統」是針對初步形成的新舊事物聯系(假設)進一步檢查,使新舊事物處於恰當的位置。

4、方法:以作業為主,使知識鞏固、強化。通過重復推廣應用,進一步驗證原來假想的關系。赫爾巴特講的「方法」即「應用」(或練習),比如作業、寫作與改錯。

(5)赫爾巴特五步教學法擴展閱讀:

赫爾巴特過分重視古典教育,對待學生採取嚴酷的態度和方法,很少注意培養兒童的創造性和主動性,他的整個教育思想體系是形式主義、機械主義的。但是也有其積極的因素,如注意教育學與心理學的聯系;重視教學的教育性原則;

注意教學的系統性;發展多方面的興趣等。19世紀中葉以後,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對歐美的中學教育,尤其是古典中學教育的影響很大。他的門徒、教育家T.齊勒爾、O.維爾曼、W.賴恩等努力宣傳形式階段教學法。

賴恩並把第一階段分為預備、提示兩個階段,連同聯系、統合、應用一起,稱為五段教學法。這種五段教學法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盛行於歐美;傳入中國後,曾對中國舊時的中小學教學有一定影響。赫爾巴特的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學》(1806)、《學校與生活的關系》(1818)、《教育學講授綱要》(1835)等。

⑹ 赫爾巴特五段教學法是什麼

1、預備:喚起有關的舊觀念,以引起對新知識的興趣;

2、提示:講授新教材;

3、聯想(比較與抽象):對新舊知識進行分析比較,使之建立聯系;

4、總括:得出結論、定義或法則;

5、應用:運用得出的概念或法則解答課題或練習。這個學派試圖把教學階段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使教學能按照合理的步驟進行。

但由於他們把教學階段看成是獨立於教學內容以外的東西,認為任何傳授知識的課都應當按這樣的公式進行,便陷入形式主義。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盛行於歐美各國;清末傳入中國,曾對中小學教學有廣泛的影響。

(6)赫爾巴特五步教學法擴展閱讀:

赫爾巴特(1776年~1841年)康德哲學教席的繼承者,近代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認為是「現代教育學之父」或「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其對19世紀以後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

赫爾巴特的貢獻在於:把道德教育理論建立在倫理學的基礎上,把教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可以說是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

倫理學即實踐哲學,主要體現為五種道德觀念;赫爾巴特認為心理學就是研究觀念的科學,它重視和發展了兩個重要的概念,即「意識闕」和「統覺」。

⑺ 赫爾巴特五步教學法是哪五步

比較分析赫爾巴特的傳統教育理論與杜威的現代教育理論

中公教師網
04月30日 · 中公教育教師網官方帳號
赫爾巴特和杜威是西方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赫爾巴特是傳統教育理論的代表人物,杜威是現代教育理論的代表人物。二者教育理論既有統一性,也存在著對立,其表現如下:

(1)赫爾巴特和杜威在教育理論上的統一性

①他們對哲學、心理學和生理學的理解,是其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重要前提。赫爾巴特的哲學思想受康德和費希特影響,其在《普通教育學》中培養學生「多方面興趣」與其哲學認識論是密不可分的。而杜威的教育理論則是建立在他的實用主義哲學思想上的。

②赫爾巴特和杜威都十分關注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課程理論以及教學過程等教育的基本問題,他們的教育理論都是建構在這些主要問題的基礎上的。而由於二者在哲學認識論、教育觀等方面的不同,導致他們在論述這些問題時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特別是在對教育目的認識上:

赫爾巴特認為,教育的第一目的是要發展人的多方面的興趣,使人的各種能力得到和諧的發展;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道德,養成內心自由、完善、仁慈、正義和公平五種道德觀念,成為普魯士培養優秀的公民。

杜威則認為,促進兒童的生長就是教育的目的,社會性的要求和兒童的需要並不總是相對抗的,因此,教育也是社會進步及改革的基本方法。杜威理論中理想的人應該具備良好的公民素質、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具有一定的職業素養等。雖然二者的論述和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是他們都從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論述教育目的。

(2)赫爾巴特和杜威在教育理論上的對立點

①道德教育方面,赫爾巴特更重視個人的觀念的培養,杜威則注重個體與社會的關系。

赫爾巴特認為存在著五種道德觀念的培養,即內在自由、完善,善意、法權和正義。觀念是最根本的要素,人們用這些觀念來調節個人意志和社會沖突,就能使自己成為服從既定法制的、有美德的人。

杜威認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要重視人的獨立性、獨創性和毅力。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而非競爭等。在道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上,杜威認為,學校生活、教材、教法皆應滲透社會精神,道德教育應有社會性的情境、社會性的內容和社會性的目的,還要建立在學生本能沖動和道德認識、道德情感的基礎上。

②在課程內容上,赫爾巴特提倡分科課程,而杜威強調活動課程。

赫爾巴特提出了多方面興趣的概念以及教學必須培植多方面興趣的要求。他認為多方面興趣是教學的主要依據。他把人的興趣分為經驗的、思辨的、審美的、同情的、社會的、宗教的六種,認為課程的設置要適應這多方面的興趣。所以,他把所有的學科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歷史的」學科,包括歷史、文學和語言文字等,另一類是「科學的」學科,即各種自然學科及數學等,提出了一個比較廣泛的課程系統,是一種較為系統的分科課程理論。

而杜威要求「從做中學」,「從經驗中學」。要求以生活化和活動教學代替傳統的課堂教學,以兒童的親身經驗代替書本傳授。這種活動性的課程范圍很廣,包括園藝、烹飪、紡織、繪畫、唱歌、講故事、閱讀等形式。他認為,這些活動既能滿足兒童的心理需要,又能滿足社會性的需要,還能使兒童對事物的認識具有統一性和完整性。總的來說,是一種綜合各門學科的活動課程。同時,杜威還指出成年人的知識和技能對於未成年人的經驗也是有指導價值的。問題的關鍵在於怎樣使兒童最終獲取較系統的知識,同時又能在學習過程中顧及兒童的心理水平。

③教學過程方面,赫爾巴特提出教學形式階段理論,杜威強調五步教學法。

赫爾巴特認為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利用學生原有的舊觀念,引起學生的興趣與注意,從而獲得新觀念的過程,並提出了教學形式階段的理論。他把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歸結為觀念的運動。他認為,教學過程可分為兩個基本環節:「專心」和「審思」。由此就形成了教學的四個階段:明了——給學生明確地講授新知識;聯想——把新知識跟舊知識聯系起來;系統——作概括結論;方法——把所學知識用於實際。

杜威認為,在教學方法上,師生應該共同活動、共同經驗,書本降到次要的位置,活動和經驗才是主要的;教學活動也不限於教室。他把思維的五步法直接運用到教學方法上:第一,學生要有一個真實的經驗的情境;第二,在這個情境內部產生一個真實的問題;第三,學生要佔有知識資料,從事必要的觀察;第四,尋找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第五,在現實情境中解決問題。

④在教師和兒童的地位上,赫爾巴特強調教師主導,杜威強調兒童的興趣。

赫爾巴特在這方面重點論述的是紀律問題。他認為,紀律的本質就是約束兒童的意志,管理本身並不是教育,而是進行教育的必要條件。他提出了威嚇、監督、命令,禁止和懲罰等管理的方法,對待學生採取嚴酷的態度,很少注意到兒童的創造性和主動性。

杜威十分關注在教育中兒童興趣的發揮和經驗的形成。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促進兒童的生長,實質上是提倡一種新的兒童發展觀和教育觀。要求摒棄壓抑、阻礙兒童自由發展的東西,強調經驗是機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強調個體在經驗過程中的主動性,使一切教育和教學適合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和興趣、要求等。

(3)在教育史上,一般來說,把赫爾巴特作為傳統教育的代表,而杜威則是現代教育的代表。兩大派在教育理論上的分歧總的來說可以歸結為「三個中心」的對立,即教師中心與兒童中心的對立、系統書本知識中心和個人直接經驗中心的對立、課堂教學中心和活動中心的對立。這兩個派別的爭論已經持續了一個多世紀,雖然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國度有著不同的具體內容,但是總的來說,這三個中心的「對立」,揭示了教育教學發展過程中最為基本的相互聯系的幾個因素。無論是現代教育對於傳統教育的批判,還是傳統教育對現代教育的反駁,他們的爭論都離不開「三個中心」的問題,而對對方的批判中也都擊中了對方教育理論存在著的問題和弊端。

因此,從杜威和赫爾巴特的教育理論比較以及兩大派的爭論中,可以得到的啟示是,在現代教育教學過程中,只有根據各國的實際國情、學校的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並考慮不同學科和課程自身的特點,靈活地選擇課程和教學模式,才能真正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達到理想的教育目的。一刀切或是盲目地跟從某一種派別的做法,過分強調「三個中心」中的任何一個中心,都是不科學不客觀的,不僅不利於學生的發展,也會違背教育的內在規律。

⑻ 教學五段法

以下是關於教學策略的三種觀點:(1)教學策略是指教師在課堂上為達到課程目標而採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教學策略要根據教學情境的要求和學生的需要隨時發生變化。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的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絕大多數教學策略都涉及到如何提煉或轉化課程內容的問題。(2)所謂教學策略,是在教學目標確定以後,根據已定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的特徵,有針對性地選擇與組合相關的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技術,形成的具有效率意義的特定教學方案。教學策略具有綜合性、可操作性和靈活性等基本特徵。(3)教學策略是為了達成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在對教學活動清晰認識的基礎上對教學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的一系列執行過程。

⑼ 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思想有何優缺點

一、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思想的優點:

1、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思想給以後教育科學的發展帶來了全面深刻的影響。此前,教育研究基本以哲學思辨為主,並未形成科學與哲學的對立。

2、通過實驗發現支配教育活動的一般法則,從而達到對教育對象的認識及對教育活動的有效控制,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二、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思想的缺點:

1、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思想雖然在追求教育的科學化,但其唯心、思辨、演繹的成分最終影響了其理論的科學性

2、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思想雖提出了興趣培養和師生交往的重要性,但對興趣內容的劃分缺乏科學依據,把學生置於可塑的受動地位,強調教師對學生觀念的引導而忽視了學生自身的活力,消解了人的個性與自由,這種主知主義傾向割裂了生動飽滿的教育生活。

(9)赫爾巴特五步教學法擴展閱讀:

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思想的教育影響:

赫爾巴特過分重視古典教育,對待學生採取嚴酷的態度和方法,很少注意培養兒童的創造性和主動性,他的整個教育思想體系是形式主義、機械主義的。但是也有其積極的因素,如注意教育學與心理學的聯系;重視教學的教育性原則;注意教學的系統性;發展多方面的興趣等。

19世紀中葉以後,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對歐美的中學教育,尤其是古典中學教育的影響很大。他的門徒、教育家T齊勒爾、O.維爾曼、W.賴恩等努力宣傳形式階段教學法。

賴恩並把第一階段分為預備、提示兩個階段,連同聯系、統合、應用一起,稱為五段教學法。這種五段教學法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盛行於歐美;傳入中國後,曾對中國舊時的中小學教學有一定影響。

⑽ 1.統覺和五段教育學是什麼概念是否能夠運用到學習或者教學中

統覺(Apperception)是指知覺內容和傾向蘊含著人們已有的經驗、知識、興趣、態度,因而不再限於對事物個別屬性的感知。五段教學法是指教學的五個階段。是可以運用到學習或者教學中的。
赫爾巴特是第一位把心理學引入教育學的人,把心理學當中的「統覺」和「統覺團「概念引入了教育學。
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1776-1841)被後人稱作「現代教育學之父」,他以統覺學說為指導,在教學史上首次提出了形式教學階段理論。

熱點內容
佔有女老師 發布:2025-05-11 06:11:24 瀏覽:979
小學師德自查材料 發布:2025-05-11 05:04:18 瀏覽:634
教師女僕 發布:2025-05-11 04:24:51 瀏覽:195
教育雲公司 發布:2025-05-11 04:15:38 瀏覽:601
英語基礎1 發布:2025-05-11 01:46:36 瀏覽:45
燕趙教育 發布:2025-05-11 01:34:11 瀏覽:24
圖形與幾何教學設計 發布:2025-05-11 00:17:53 瀏覽:419
上海高中化學知識點 發布:2025-05-10 23:57:31 瀏覽:826
教師的福利待遇 發布:2025-05-10 23:09:53 瀏覽:485
陸房中學 發布:2025-05-10 22:10:05 瀏覽: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