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生長素的生理作用教學設計

生長素的生理作用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 2022-04-27 07:56:26

Ⅰ 幼苗的胚芽鞘尖端,生長素分布的情況

將幼苗的胚芽鞘尖端全「額」下。。。(不知道「額」字是否錯了?)
生長素的知識早忘記了,只好在網上幫你找了點知識,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植物生長素的發現>教案發表評論 榮成市第二中學 閆紅生 [學員] 2009年5月5日 16:28:47
--------------------------------------------------------------------------------
瀏覽數:91 專家瀏覽:1 | 評論數:1 專家評論:0 | 推薦數:0 專家推薦:0

--------------------------------------------------------------------------------

設計思想:
1、設計主線
以植物生長素的發現實驗、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植物激素調節的作用機理為主線展開教學活動。在此過程中及時滲透科學史、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科學價值觀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設計實驗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
2、課時計劃:
採用互動式教學模式,用一課時完成。以教師提供討論素材,組織引導學生討論、活動,最後由師生共同總結的形式進行。
第一階段,由教師提問或呈現植物感性運動、向性運動的材料,啟發學生思考、討論;練習,提出假說、設計實驗求證假說;由教師介紹達爾文的實驗以及達爾文根據實驗觀察提出的假說。
第二階段,由教師提供有關驗證達爾文假說的實驗素材,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實驗素材,引導學生得出對達爾文假說的驗證實驗結果,並總結對激素進行研究的具體實驗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實驗設計的練習。
第三階段:提供素材使學生了解生長素的生理作用以及各種植物激素間的相互關系,懂得植物激素調節的作用機理,以及在生產實踐中如何應用有關生長素的知識。
3、重難點分析
重點:
(1)生長素發現過程中的三個實驗以及對實驗結果的分析。
在科學研究與發現的歷史過程中,不斷發生著觀察(包括實驗觀察)、根據觀察過程中所發現問題進行的分析、根據分析提出的假說和對假說的求證活動。課文中所介紹的生長素發現歷史中的三個實驗,完整地再現了一個假說的提出和求證過程,是對學生進行科學史教育的極好素材。如果能很好地利用這一素材,也可以使它成為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訓練的一個極好機會。
(2)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科學研究的成果只有通過技術轉化為社會生產力才能造福於人類。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理解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既有助於學生理解科學研究要為社會生產服務,也有助於學生理解激素調節的作用機理。
(3)植物激素間的相互作用。
其他植物激素以及植物激素間的相互作用這部分內容,也是在教學中應著重處理的一個重點。只有讓學生對植物體內的其他激素有所了解,才能使學生理解植物的生命活動是由多種激素共同調節的。
難點:生長素生理作用的兩重性及其運用兩重性分析問題。
「引起不同器官(莖尖、根尖)細胞生長的生長素濃度不同」。如果學生沒有很好地掌握這一特點,就會在運用生長素生理作用的兩重性分析實際問題時出現混亂,因此此部分是學生掌握知識的一個難點。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設法突出地明確兩點:第一:生長素對各種器官具有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的特點;第二:生長素對不同器官促進生長的最適濃度不同。
4、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通過語言陳述、由課本的彩圖呈現或由教師呈現事先准備好的植物的向性運動實驗裝置,首先應與緒論課的內容聯系,明確所發生的現象是植物應激性的表現。提出問題: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引起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
主要教學過程:通過動畫媒體介紹發現生長素的一系列實驗,介紹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訓練學生根據實驗結果,分析問題,提出假說、求證假說、得出結論的能力。

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與討論:
「植物為什麼會表現出向性運動呢?早在1880年達爾文就針對這一現象進行過實驗。」(可利用動畫課件,分為兩部分對達爾文實驗的進行介紹,從而實現引導學生學會對實驗結果的分析)「根據實驗的第一部分結果,你認為產生向光運動的部位在植物體的什麼位置?」 「――在胚芽鞘的尖端。」學生會很自然地得出這個結論。
「根據實驗的第二部分結果,你是否能夠知道胚芽鞘的尖端是受了環境中的什麼因素的刺激才產生影響的?它的影響方向大概是朝向哪個方向?」 「――胚芽鞘的尖端是受到單側光的刺激才發生影響的。」但要得出「它的影響作用方向是從胚芽鞘的尖端朝向下方。」這個結論,還需要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胚芽鞘尖端之所以產生向光運動是因為在胚芽尖端的下方發生了彎曲。至此,就可以介紹達爾文根據實驗結果提出的假說――尖端產生了某種向下的影響。
科學方法訓練:
要落實對學生的科學素質培養和訓練,既要把對科學研究一般過程的介紹貫穿在生物學的知識教學過程之中,還要注意及時為學生總結前人進行工作的具體的實驗(操作)方法。
「回顧生長素的發現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在1880年到1934年的幾十年時間里,有不同國家的科學家在為揭開植物生命活動的奧秘進行了不懈地努力。我們還可以嘗試著分析一下科學家們所使用的一些具體的實驗方法。」「在達爾文實驗的第一部分中,他對胚芽鞘進行了什麼樣的處理?」「――切除了一部分胚芽鞘的尖端。」「這就是達爾文使用的實驗方法――切除的方法。」「在切除了這部分胚芽鞘尖端的同時,是否只觀察被切除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呢?」「――是將切除了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和沒有切除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對比觀察。」「這就是開展實驗必須設置的對比實驗的方法。」

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與討論:
「1928年,荷蘭科學家溫特利用胚芽鞘進行了進一步的實驗。他在達爾文實驗的基礎上,對實驗的操作進行了技術上的改進。」(利用動畫課件介紹溫特的實驗)「從溫特的實驗結果我們可以得到什麼結論?」――「證實了達爾文關於植物向光性運動原因的假說――確實存在一種物質致使胚芽尖端產生了向光運動」。
「1934年,荷蘭科學家郭葛等人從植物中分離出了這種能使植物產生向光性的物質,並確定它就是吲哚乙酸。」這就真正從化學物質的角度證實了達爾文的假設。
科學方法訓練:
「溫特的實驗不僅證實了達爾文關於植物產生向光運動原因的假說――確實存在某種物質致使胚芽鞘的尖端彎向光源生長,而且在實驗方法上又做了進一步的改進――在切除之後又設法把假設存在的物質添加回植物體,然後進行對比觀察。這成為後來的植物學家對激素進行研究常用的『切除-添加』的實驗方法。」
學生了解了研究植物體激素的具體操作方法,才能展開思維的翅膀,使教師對學生進行拓展思維的訓練成為可能。
(1)「根據溫特的實驗,你能否設計一個實驗證明:胚芽鞘尖端產生的生長素,只能向下運輸,而不能向上運輸?」通過這樣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考。
(2)「要想知道在植物體內,除了胚芽鞘尖端能產生生長素之外,還有哪些部位的細胞能產生生長素?你認為應該選擇哪種細胞進行檢測?」經此一問,可以啟發學生思考,也可轉入對生長素的產生部位和分布的教學活動。
(3)「在能夠從植物體中分離提取出生長素之後,要想知道:『除了能使植物產生向光運動之外,生長素對於植物的器官還有什麼作用?』你可以採用哪種方法來進行試驗?」通過這一提問,既可以啟發學生思考,也可以順利地轉入關於生長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學活動。
對難點的破解:生長素作用的兩重性
陳述:當科學家們能夠分離、提取生長素後,利用生長素做進一步的實驗就成為可能。
引導分析:從對實驗結果的描述中我們能發現什麼?三種生長素難點變化曲線圖
師生討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隨著添加的生長素濃度加大,植物器官的生長速度並不總是隨之加大。而是當濃度超過一定值以後,隨著生長素濃度增加植物器官的生長速度反而呈下降趨勢。這就使科學家們得出了這樣一條結論:「生長素促進生長的生理作用具有兩重性――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進一步的分析:「那麼,促進或抑制生長的生長素濃度是否對植物體的所有器官都是相同的呢?」從實驗結果我們可以看出:根、芽、莖所需要的促進生長的生長素濃度各不相同,對它們起抑製作用的生長素濃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如:這個濃度值對根和芽都是起抑制生長作用的,而對莖來說則是起促進作用的。
創設問題情景:把一粒正在萌發的蠶豆種子水平放置,持續提供生長所需要的條件,蠶豆的胚芽會向上生長、胚根會向下生長。分析在胚芽、胚根轉彎的那一部分,生長素濃度的分布情況是怎樣的呢?動畫片段
進一步的討論分析:莖的背地性是較高濃度的生長素促進了近地一側細胞的生長。而根的向地性是較高濃度的生長素抑制了近地一側細胞的生長。根和莖在生長素的作用下都表現出了應激性的現象,但生長素對它們的作用機理並不相同。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不同器官對生長素濃度的敏感性不同。
總結提高:無論是生長素的生理作用,還是其他植物激素的調節作用,都存在著促進或抑制某種植物生命活動兩個方面的過程。這兩個相互矛盾的過程,共同調節著植物體的生命活動。

【板書設計】
第一節 植物生長素的發現
一、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1.達爾文通過對比觀察提出了假設:尖端產生了某種物質,在光的刺激下對下面的部分產生了影響。
2.溫特通過實驗證實了達爾文的假設:確實存在某種物質。
3.郭葛分離並鑒定出了產生影響的物質:吲哚乙酸,即生長素。
二、生長素的合成與分布:
合成部位:生長旺盛的細胞、分生組織。
分布:1、向光一側比背光一側少
2、在尖端產生,向下運輸
三、生長素的生理作用:
1、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例:頂端優勢。
2、能促進植物不同器官生長的生長素濃度不同
四、生長素在生產中的應用:
1、促進扦插枝條生根
2、促進果實發育
3、防止落花落果
五、其他植物激素:
1、赤黴素
2、脫落酸
3、細胞分裂素
4、乙烯

Ⅱ 植物五大生長激素的生理作用是什麼啊

已知的植物內源激素主要有以下5類:生長素、赤黴素、細胞分裂素、脫落酸和乙烯。
生長素最明顯的作用是促進生長,但對莖、芽、根生長的促進作用因濃度而異。三者的最適濃度是莖>芽>根,大約分別為每升10E-5摩爾、10E-8摩爾、10E-10摩爾。植物體內吲哚乙酸的運轉方向表現明顯的極性,主要是由上而下。植物生長中抑制腋芽生長的頂端優勢,與吲哚乙酸的極性運輸及分布有密切關系。生長素還有促進愈傷組織形成和誘導生根的作用。
生長素能促進植物生根;形成無籽番茄等無籽果實;植物的向光性;防止落花落果等;生長素作用有兩重性,即高濃度抑制生長,低濃度促進生長
赤黴素:也稱吉貝素、赤黴素、是一種植物激素,調節生長和影響各種發育過程,包括促進莖的延長,發芽,種子休眠,開花,性別表現,葉和果實的老化抑制。赤黴素應用於農業生產,可刺激葉和芽的生長,提高產量。
細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進細胞分裂和擴大,此外還有誘導芽的分化,延緩葉片衰老的作用。
脫落酸:抑制細胞分裂,促進葉和果實的哀老和脫落。
乙烯:可抑制莖和根的增粗生長、幼葉的伸展、芽的生長、花芽的形成;另一方面可促進莖和根的擴展生長、不定根和根毛的形成.簡單的說,就是在不同部位,不同時期的效果不同.促進果實成熟,抑制根和芽的生長。

Ⅲ 各類生長素的作用

1.生長素類
(1)生長素的產生.分布和運輸生長素在植物體內的合成部位主要是葉原基、嫩葉和發育中的種子.生長素的分布大多集中在生長旺盛的部位.生長素具有極性運輸的特性,只能從植物體的形態學上端向下端運輸,而不能倒轉.
(2)生長素的生理作用生長素是吲哚乙酸,它具有促進植物生長的作用.生長素能引起細胞壁鬆弛軟化,促進RNA和蛋白質的合成.生長素對植物生長的作用具有兩重性.一般地,低濃度的生長素可以促進植物生長,而高濃度的生長素則抑制植物生長.植物的不同器官對不同濃度生長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莖最不敏感,芽居中.
(3)生長素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人工合成的生長素類似物有萘乙酸、2,4–D等.它們在生產上的應用主要有:(1)促進扦插的枝條生根;(2)促進果實發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黴素類
赤黴素是在水稻惡苗病的研究中發現的,引起該病的病菌叫赤黴菌,它能分泌促進稻苗徒長的物質,取名叫赤黴素.植物體合成赤黴素的部位一般在幼芽、幼根、未成熟的種子等幼嫩的組織和器官里.赤黴素的生理作用是促進細胞伸長,從而引起莖稈伸長和植物增高.此外,它還有促進麥芽糖化,促進營養生長,防止器官脫落和解除種子、塊莖休眠促進萌發等作用.
3.細胞分裂素類
細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進行細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較高,細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進細胞分裂和擴大,此外還有誘導芽的分化,延緩葉片衰老的作用.
4.脫落酸
脫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葉片中合成較多,在將要脫落和進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組織中含量較多.脫落酸是植物生長抑制劑,它能夠抑制細胞的分裂和種子的萌發,還有促進葉和果實的衰老和脫落,促進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
乙烯是一種氣體激素,它廣泛存在於植物各種組織和器官中,在正在成熟的果實中含量更多,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進果實成熟,此外,還有促進老葉等器官脫落的作用.
6.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
五大類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大致分為兩方面:促進植物的生長發育和抑制植物的生長發育.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不是受單一激素的調節,而是由多種激素相互協調,共同調節的.

Ⅳ 生長素對植物生長發育調控的主要特點和主要生理作用

生長素對生長的促進作用主要是促進細胞的生長,特別是細胞的伸長,對細胞分裂沒有影響。
生長素有的生理效應與其濃度有關。低濃度時可以促進生長,高濃度時則會抑制生長,甚至使植物死亡。
在細胞水平上,生長素可刺激形成層細胞分裂;刺激枝的細胞伸長、抑制根細胞生長;促進木質部、韌皮部細胞分化,促進插條發根、調節愈傷組織的形態建成。
在器官和整株水平上,生長素從幼苗到果實成熟都起作用。

Ⅳ 植物生長素的生理作用有哪些

作用:

1.促進細胞的生長;(伸長)

2.促進果實的發育(培養無籽番茄);

3.促進扦插的枝條生根;

4.防止果實和葉片的脫落。

植物生長素:

由具分裂和增大活性的細胞區產生的調控植物生長方向的激素。其化學本質是吲哚乙酸。主要作用是使植物細胞壁鬆弛,從而使細胞增長,在許多植物中還能增加RNA和蛋白質的合成。

調節植物生長,尤其能刺激莖內細胞縱向生長並抑制根內細胞橫向生長的一類激素。它可影響莖的向光性和背地性生長。

Ⅵ 生長素的生理作用

(1)促進細胞的伸長生長(注意:並非促進細胞分裂)
(2)促進果實的發育和扦插枝條的生根(如無籽番茄的形成)
(3)防止一些作物的落花落果。
值得一提的是:生長素的作用特點具有兩重性(如適宜濃度的生長素促進生長,超出一定范圍則會抑制生長)

Ⅶ 生長素的生理作用 競賽課有什麼好點子

反思一:生長素的生理作用教學反思

本節課由於充分挖掘教材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用玉米胚芽鞘重現科學家的部分實驗探究過程,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很活躍,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由淺入深地探究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通過課前的分組實驗,學生對科學探究充滿了興趣,對生長素發現過程中實驗結論的理解更深刻,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由於課堂時間有限,學生水平上的差異等原因,有些探究問題需要教師提示才能進行下去,也會出現學生討論效率低的問題,要求教師有很強的控制課堂的能力;另外學生對知識鞏固的時間還不很充足,這需通過課後練習進一步鞏固。

反思二:生長素的生理作用教學反思

《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第1課時)的教學目標定為:概述生長素的發現過程,體驗發現生長素的過程和方法;概述生長素的生理作用。這部分內容的考試等級要求為B級,近年高考試題主要是以選擇題形式考查生長素的運輸和生理作用的實驗設計。

本節課中,首先結合達爾文、溫特和郭葛等科學家的實驗和結論介紹了生長素的發現過程,並藉助於胚芽鞘的相關實驗,明確了胚芽鞘的感光部位、產生生長素的部位和彎麴生長的部位,訓練了學生對實驗變數和實驗結果的分析能力。接下來簡單總結了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等知識,並由學生設計實驗證明生長素的極性運輸。然後從含義、影響因素和典型事例等方面重點復習了生長素作用的兩重性,由於這部分知識經常結合曲線圖進行考查,所以藉助於兩重性的曲線,幫助學生重點理解了「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中低濃度和高濃度的正確含義,並在不同實例中分析了生長素濃度的具體范圍,從鞏固練習可以看出學生對於生長素作用的兩重性的當堂掌握情況較好。最後在復習上述理論知識的基礎之上,總結了研究生長素相關特性的人工實驗方法,再次明確了「長不長,看有無生長素;彎不彎,看生長素分布是否均勻」這一基本思想。

由於本節課涉及大量的圖形和曲線,如果能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應該會更加直觀、精確,並節省教學時間。

反思三:生長素的生理作用教學反思

本教學設計依據課程標准,努力於挖掘教學內容中的科學探究內涵,充分利用它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達爾文、詹森、拜爾和溫特的實驗,既包含了科學家持之以恆的寶貴品質,又反映了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的創造性思維過程(將胚芽鞘進行各種處理),通過這些,努力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造性思維品質。

本節教學中,能較好把握重點和難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有了較大提高,我認為還可以結合生長素發現的內容讓學生做一些課外探究,以學生親身體驗實驗的過程,撰寫實驗報告等,體會科學實驗設計的一般方法。

本課主要運用了「引導探究」法進行實驗的探究,通過生生合作,教師指導制定探究方案,體驗了科學探究的實驗方法及過程,同時訓練了嚴密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生物素養。在教學中還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助於學生能力的提高。這些都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特點。但是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較弱,在教學過程中會出現設計時間長的問題,同時也會出現生生討論效率低的情況,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學習方面的指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總的來說,本人所設計的這節課有如下新穎之處:

1、通過對植物生長素發現過程的介紹,可以讓學生學習科學家的思路、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和勇於探索的精神。因此在講授此內容時,以學生親眼見到的一些向光性運動為切入點,利用學生想知道向光性內部原因的慾望為動力,按問題的一般研究方法激發學生去思考,一個一個問題地解決,並在每個問題學生解決之後,運用多媒體設備展示科學家的實驗,加以驗證,為保證教學的有效性,生長素發現各時期的關鍵實驗都適當進行了改進。這樣,每解決一個問題後學生都會有一種精神上的喜悅和滿足,促使他們產生進一步學習、探究的慾望,從而樹立學生在學習上堅持不懈的意志。

2、用Flash製作的電腦課件演示生長素發現的探究實驗;單側光照射引起生長素不均勻分布以及習題結果的動態變化過程,變靜態為動態,彌補圖形靜止不動的缺陷,更加直觀。

3、授課過程中充分注意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知識的得出都來源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討論,這樣學生掌握知識就變得非常地容易。

反思四:生長素的生理作用教學反思

1、本節課我以問題串的形式組織課堂教學,通過設置一系列有效問題不斷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和構建知識網路。切實落實了「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疑為主軸,動為主線」的教學模式,較好的達成了教學目標。

2、本節第一個亮點體現在曲線圖教學中,我在引導學生回憶曲線圖分析的一般方法後,讓學生嘗試自己分析曲線獲取信息,原本我預期學生可以得出:(1)不同器官的最適濃度不同;(2)同一濃度對不同器官的作用不同;(3)不同濃度對同一器官的作用也不同(促進或抑制);(4)生長素在濃度較低時促進生長,在濃度過高時則會抑制生長。(5)不同器官對生長素的反應敏感程度不一樣;而實際課堂教學中我驚喜地發現,學生獲得的信息遠多於此,其中不乏有價值的信息如:(6)在最適濃度之前,隨著生長素濃度升高,促進作用增強,在達到最適濃度之後,則隨著生長素濃度升高,促進作用減弱;(7)在最適濃度兩側相對應的點的促進效果相同;(8)位於在縱坐標上0的位置水平線上的點表明此時生長素濃度對植物既不起促進作用,也不起抑製作用,位於0位置水平線以上的濃度起促進作用,以下的濃度起抑製作用等。這些信息的提出大大豐富了課程資源,促進了其他同學的思維,拓展了知識面,同時也極大的觸動了我,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教學相長。曲線圖所隱含的信息一經剖析得一覽無余了,後面得出生長素的生理作用的特點,解釋頂端優勢現象,及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等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3、本節第二個亮點體現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實驗。我在學生知道生長素類似物能促進插枝生根後,引導學生回顧頂端優勢現象得出芽能產生生長素,所以在製作插枝時要帶芽,這時自然就生成了第一個問題帶幾個芽為宜呢?為什麼3-4個芽生根數比帶1-2個芽多呢?於是學生就會想到可能與生長素濃度有關,這時我提出第二個問題如何確定插枝生根的生長素濃度范圍?而濃度范圍的確定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很難的問題,短時間內學生陷入困境,我此時提醒學生回歸曲線圖和黑板上板書的信息,於是有的學生就提出可以設置一系列濃度的生長素溶液來測定,又有學生提出用什麼作對照呢,很多同學就說可以用清水作對照,因為清水就相當於縱坐標上位於水平線上的點,既不促進,也不抑制。
僅供參考

Ⅷ 生長素的生理作用是什麼

植物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及其作用原理:

生長素對生長的促進作用主要是促進細胞的生長,特別是細胞的伸長,對細胞分裂沒有影響。植物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在莖的尖端,但彎曲的部位是在尖端的下面一段,這是因為尖端的下面一段細胞正在生長伸長,是對生長素最敏感的時期,所以生長素對其生長的影響最大。趨於衰老的組織生長素是不起作用的。生長素能夠促進果實的發育和扦插的枝條生根的原因是:生長素能夠改變植物體內的營養物質分配,在生長素分布較豐富的部分,得到的營養物質就多,形成分配中心。生長素能夠誘導無籽番茄的形成就是因為用生長素處理沒有受粉的番茄花蕾後,番茄花蕾的子房就成了營養物質的分配中心,葉片進行光合作用製造的養料就源源不斷地運到子房中,子房就發育了。

植物生長素生理作用的兩重性:

較低濃度促進生長,較高濃度抑制生長。植物不同的器官對生長素最適濃度的要求是不同的。根的最適濃度約為10-10mol/L,芽的最適濃度約為10-8mol/L,莖的最濃度約為10-5mol/L。在生產上常常用生長素的類似物(如萘乙酸、2,4-D等)來調節植物的生長如生產豆芽菜時就是用適宜莖生長的濃度來處理豆芽,結果根和芽都受到抑制,而下胚軸發育成的莖很發達。植物莖生長的頂端優勢是由植物對生長素的運輸特點和生長素生理作用的兩重性兩個因素決定的,植物莖的頂芽是產生生長素最活躍的部位,但頂芽處產生的生長素濃度通過主動運輸而不斷地運到莖中,所以頂芽本身的生長素濃度是不高的,而在幼莖中的濃度則較高,最適宜於莖的生長,對芽卻有抑製作用。越靠近頂芽的位置生長素濃度越高,對側芽的抑製作用就越強,這就是許多高大植物的樹形成寶塔形的原因。但也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具有強烈的頂端優勢,有些灌木類植物頂芽發育了一段時間後就開始退化,甚至萎縮,失去原有的頂端優勢,所以灌木的樹形是不成寶塔形的。由於高濃度的生長素具有抑制植物生長的作用,所以生產上也可用高濃度的生長素的類似物作除草劑,特別是對雙子葉雜草很有效。

熱點內容
教師女僕 發布:2025-05-11 04:24:51 瀏覽:195
教育雲公司 發布:2025-05-11 04:15:38 瀏覽:601
英語基礎1 發布:2025-05-11 01:46:36 瀏覽:45
燕趙教育 發布:2025-05-11 01:34:11 瀏覽:24
圖形與幾何教學設計 發布:2025-05-11 00:17:53 瀏覽:419
上海高中化學知識點 發布:2025-05-10 23:57:31 瀏覽:826
教師的福利待遇 發布:2025-05-10 23:09:53 瀏覽:485
陸房中學 發布:2025-05-10 22:10:05 瀏覽:982
湖南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發布:2025-05-10 21:23:02 瀏覽:29
水晶缽教學 發布:2025-05-10 20:40:56 瀏覽: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