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教學反思
Ⅰ 《我心目中的x x x》1000作文
我心目中的曹操
自古以來人們對曹操這一形象異議頗多,但是自古以來人們也知道世界上任何文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因此我們不能說曹操不好,如果真的要說曹操不好,那人們眼中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諸葛亮也不好,因為他沒有曹操狠辣的手段,所以會有宦官黃皓壞計,沒有豪邁的詩情,所以讓李嚴延誤的軍糧阻斷了伐魏徵途.
總之,對曹操的評價,我還是給予更多的肯定,而不是像世人一樣給予更多的否定.因為我認為如果要真正去品嘗曹操的話,絕不能像品"二鍋頭"一樣,而要像品"碧螺春"一樣,慢慢地去品嘗,,這樣才能真正地品嘗到曹操的不朽.其實,曹操的確是一個仍不失東漢未年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這位英雄人物不是吹出來的,而是憑以下幾個方面來證實的.
其一:傑出的軍事才能
在容渡之戰中,曹操就充分發揮了他的傑出軍事才能.起初,袁紹進軍黎陰,前鋒進圍白馬,曹操用聲東擊西策略解白馬之圍.斬袁將顏良,文丑,接著,曹操主動退屯官渡,"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阻扼袁紹十萬大軍達半年之久,使他不能前進一步.,後袁紹的謀士許攸投降曹操,隨即張頜又在前線投降曹操.
其實,曹操的軍事才華還表現在制定戰略方針上.如赤壁之戰後,善於運籌演謀,孰諳兵法的曹+操知道,由於形勢的變化,因時制宜,防守能給人民軍及以體養,更重要的是以退為進,是更大的進攻,因為這樣他能以逸待勞地強有力地抵制來自蜀或吳的強大侵略,這是戰略戰術的勝利,其結果使魏最終能一舉來蜀平吳.
其二:高超的政治手腕
曹操作為東漢末年的叱吒風雲英雄人物,在政治軍事斗爭中非常善於玩弄權術,如詐中風割發代首,哭泣袁紹,殺五皇,禮葬關羽首級以及與許攸論糧等.曹操玩弄權術仍不妨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因為哪個傑出的政治家不玩弄權術?玩弄權術是一切封建剝削階級頭面人物不可短缺的政治手段,只不過是高明與拙劣,顯露與隱晦而已.之所以說曹操善於玩弄權術,是因為採用的是一種高明,隱晦的手段.
其三:闊達的詩人氣度
曹操豪放飄逸,灑脫的文學家氣度,闊達的詩人氣度,無不從他的詩歌中展現出來,如《觀滄海》,他的滄海洪渡,不獨倉客山島樹木,亦吞吐明星漢這樣豪壯的掉寫如此基莽的大海,畫如此宏大的氣象。此刻詩人的心胸該是多麼的寬廣,闊達,這種闊達的詩人氣度在當時是無人可比的,當然還有許多詩同樣可以將曹操的闊達詩人氣度表現得淋淋盡致
綜上所述,我可以看到:曹操的確是一個頂天立地英雄人物,雖然在眾多人眼中曹操始終是一個陰險狡詐的人。但是在那種誰都要想統一天下的戰亂年代,曹操的陰險狡詐讓他更好地統一北方,而諸葛亮卻無法做到,按政治,軍事,智慧,諸葛亮都不會輸給曹操,甚至高他一籌,其主要原因是諸葛亮沒有適應當時戰亂年代。而曹操這種陰險狡詐正好適應那種戰亂年代,因該說他是一個順歷史潮流偉大英雄人物,而不是逆歷史潮流的奸雄人物。
Ⅱ 古代詩歌五首的教案
古代詩歌五首
學習目標
1.朗讀並背誦這五首古代詩歌。
2.培養感悟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
3.品味詩歌的意境。
重點難點
1.重點:
(1)朗讀並背誦這五首古代詩歌。
(2)感悟古代詩歌的內容。
2.難點: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時間 四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朗讀《觀滄海》《次北固山下》。
2.就詩歌不理解之處質疑。
二、導入
這五首古代詩歌,都是寫景抒情的佳作。詩人們登山望海,駕舟楊帆,賞花觀鳥,詠春悲秋……用凝練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幅圖景,喚起我們美好的情懷。朗讀時應該講究抑揚頓挫,在朗讀中要想像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與詩人同喜共悲,然後再作客觀評析。
三、正課
1.朗讀《觀滄海》,要求讀得富有節奏感,讀出作者的感情。
2.作者作品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現在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獻帝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後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東征烏桓,也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後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他為武帝。善詩歌,《步出夏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有《魏武帝集》。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3.關於漢樂府詩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配樂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4.賞析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交代觀海的地點,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開闊,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描寫由此拓展開來。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樣子;「何」,是「多麼」的意思,是贊美之詞。在這水波澹澹的大海上,最先映人眼簾的是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遼闊的大海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天蕭瑟,洪波湧起。
雖然已到秋天蕭瑟、草木零落的季節,但島上依然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以生機盎然之感。詩人面對蕭瑟的秋風,極寫大海遼闊壯美,波濤洶涌,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感傷的情調,表現作者壯闊的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這兩句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慨,寫出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這寫的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
5.小結。
這首詩寫登山望海的景象,氣勢雄渾,表達了作者壯闊的胸襟和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
第二課時
6.朗讀《次北固山下》。
7.作家作品簡介。
王灣,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詩人。玄宗開元年間進士。開元初,為滎陽主簿。五年至九年,參與編撰《群書四部錄》。官至洛陽尉。《全唐詩》存其詩十首。
這首五言律詩最早見於《國秀集》。詩題的「次」字是停宿、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蘇省鎮江市,三面臨江。詩人這次途經北固山去游吳中,但見船下江水潮平岸闊,頭頂南雁北歸,觸發了心中情思,於是寫下這首傳世佳作。
8.賞析。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首聯「客路」點明自己是客游在外,規定了全詩的情調氛圍。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己乘坐的船正在綠水中向前行。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頸聯寫潮水上漲,江面頓時開闊,江水似乎與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風順江吹來,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掛著。作者通過「風正一帆懸」的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的大景表現了出來。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頸聯表現的是江上行舟,即將天亮的情景。從中我們可以知道,詩人是於歲暮臘殘,連夜行舟的。既寫景又點出時令。這兩句可以說是「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從海上冉冉升起;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哲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尾聯,不言思鄉之情,而思鄉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歸,自然想到鴻雁傳書的典故,便想讓大雁把他這遊子的音訊帶給洛陽家鄉。「鄉書」、「歸雁」與首聯的「客路」、「行舟」,遙相呼應,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使全篇籠罩著一層清淡的鄉思愁情。
9.小結。
這首詩借停泊北固山下所見,抒發了對故鄉的思念,給人以積極、樂觀、奮發的藝術享受。
四、作業
第三課時
Ⅲ 關於月球被俘說,還有什麼 謝了。
師:同學們,當我們舉頭仰望那一輪皓月,我們都會湧起無限的遐思。(屏顯明月升空的動畫,播放《月光曲》)月亮是地球的忠實伴侶,她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是如此的熟悉,隨著人類第一次登月的成功,她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了,你想進一步探索月球的奧秘嗎?關於月球,你還有什麼疑問困惑嗎?
生:月球是怎麼形成的?
生:月球和地球相距多遠?
生:月球和地球的年齡哪個大?
生:月球上的石頭與地球上的石頭有什麼區別?
生:月球上是否有四季之分?
生:月球內部到底是怎樣的?
生:月球有沒有開發的價值?
生:月球上有沒有外星人?
生:月球上面是不是有棵大桂樹?桂樹下是不是有隻兔子在搗葯?
生:月亮有哪些別名?
生:我國民間中秋賞月的活動始於什麼時期?
……
(二)合作探究
師:兩周前我向同學們推薦了有關月球的書籍和網站,同學們搜集了不少有關月球的資料。剛才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可分為兩類:一是「月亮科學」,二是「月亮文化」,同學們在搜集、整理有關資料的過程中,已經根據自己的興趣分成了「月亮科學」小組和「月亮文化」小組。下面我們先請「月亮科學」小組的同學來介紹月球的自然知識,大家歡迎。
(「月亮科學」小組的代表帶著課件上台,邊演示邊講解)
生: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天體,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徑約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徑的1/4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積有3800平方千米,還不如我們亞洲的面積大,月球的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重力則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關於月球的起源主要流傳著三種說法:撞擊說、同源說、被俘說,大多數研究者傾向於撞擊說,也就是說某個原始行星與地球相撞形成了月球。關於月球,我們組的同學還搜集了較豐富的資料卡片,歡迎同學們提問。
生:月球上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資源?
生:土壤、岩石、硬金屬、放射性物質、磁場等。
生:月球、地球的年齡哪個大?
生:月球大。
生:目前月球正以每年多少厘米的距離遠離地球?
生:3—4厘米。
生:為什麼會發生月食現象?
生:地球運行到月亮和太陽的中間時,太陽的光正好被地球擋住,不能射到月亮上去,因此月亮上就出現黑影,這種現象叫月食。月食分月全食、月偏食兩種。月食一般發生在農歷十五日或十五日以後一兩天。
生:月球為什麼會有圓缺變化?
生:這也是日、地、月三者的運行造成的自然現象。
生:什麼是潮汐?
生:由於月亮和太陽的吸引力的作用,海洋水面發生的定時漲落的現象。
生:月球上大大小小的坑是怎麼回事?
生:那是隕石坑。
生:人造月亮是怎麼回事?
生:用巨大的反光鏡反射太陽光到地球背光面。
生:月海是海嗎?已知月球上的月海有多少個?最大的月海叫什麼?
生:不是,是平原;有22個;最大的月海叫風暴洋。
生:月球勘探者號證實在月球南極的隕石坑中,永遠的陰影部分存在什麼物質?
生:冰。
生:月球上面為什麼沒有生物?
生:月球上沒有大氣,沒有水,太陽輻射致命的強烈,表面溫度變化驚人──陽光下達攝氏127度,夜間降至攝氏-183度,生物不能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生存。
生:我們去參觀了蕪湖一中的天文台,請問天文台為什麼是圓形的?
生:這樣觀察面廣,便於確定位置。
生:你能說出哪些天文觀測儀器?
生:天文望遠鏡、射電望遠鏡。
生:人類對月球的探索目前已取得哪些進展?
生:自1969年,「阿波羅」登月後的幾年裡,美國人又一鼓作氣相繼發射了6艘載人飛船,進行月球探險。在此我想介紹一下我們中國對月球探索的進展情況。2004年,中國的探月工程「嫦娥計劃」正式啟動,這是我國太空探測的重要一步。目前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1號」正按計劃進行研製,現已經進入實施階段:三年內,一顆屬於中國的衛星將開始繞月飛行;6年內,中國的月球車將在月面上軟著陸,展開巡視探測;2020年之前,中國研製的機器人將把月壤樣品採回地球。雖然美國早在1969年就完成了首次登月,但是很多人認為美國人的成功意義不大。一位航天工作者解釋說:「美國人當時所作的不過是在月亮上插了一面旗子,揀了幾塊石頭。」美國人對於月球的探索是很有限的,而中國人則希望能夠開發月球的資源。我認為率先開發月球的意義遠遠大於首次登月。
師:「月亮科學」小組的同學們對月球科學知識的搜集比較全,並且能提出自己的見解,非常好。通過剛才的交流,大家對月球的起源、月相及人類對月球的探索等科學知識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但月球還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值得我們探究,下面我們掌聲有請「月亮文化」小組的同學來展示他們所搜集的豐富多彩的月亮文化。
(「月亮文化」小組的代表帶著課件上台,邊演示邊講解)
生:中國人歷來崇拜月亮。月亮的圓滿被認為是「運而無窮」「幸福如意」的象徵。因而愛月、賞月、祭月自然而然地成了中華文化中極富民俗特色和人情魅力的精粹所在。月光也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中國文人的心裡,中國最古老的文學樣式──詩歌也與月亮同輝,光照千古。我們搜集了一些與月亮有關的詩詞歌賦,現在我在屏幕上顯示,請同學們指出其作者和出處。
(屏顯詩句,學生一一作答)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曹操《觀滄海》)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古朗月行》)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王昌齡《從軍行》)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書懷》)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賈島《題李凝幽居》)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劉方平《月夜》)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江城子》)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師:請同學們把這些寫月的詩句齊聲誦讀一遍,讀時注意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
(生齊聲誦讀)
師:下面「月亮文化」小組的哪位代表說說中秋賞月的來歷?
生:(投影說明文字,配樂誦讀)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時,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中秋賞月、吃月餅到明代的《西湖游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
月餅是圓形的,象徵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中秋之所以稱為中秋節,是因為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秋季的正中。中秋節和農歷新年一樣,是一個家人大團圓的日子。家家戶戶把瓜果、月餅等食物,擺在院中的桌子上,一家人一面賞月一面吃月餅,正是「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這是多麼美好的場景。
師:接下來我們講故事接龍,一人講一個關於月亮的傳說,看誰講得生動。
(學生先後講述了「嫦娥奔月」「後羿射月」「吳剛伐桂」等故事)
師:剛才同學們誦讀的詠月詩,講述的中秋傳說的故事,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和慰藉,加深了我們對豐富的月亮人文內涵的理解。下面我們「月亮科學」小組和「月亮文化」小組進行一場比賽,在五分鍾內,看看哪一小組說出帶「月」字的詞語多。
生:皓月當空。
生:月色朦朧。
生:風花雪月。
生:烘雲托月。
生:月下獨酌。
生:披星戴月。
生:長年累月。
生:日新月異。
生:崢嶸歲月。
生:日積月累。
……
師:這一輪比賽」月亮科學」小組獲勝,尤其是李響同學說得多,答得快,我們向他表示祝賀。(鼓掌)。接下來,我們男同學和女同學進行一場唱歌比賽,有關月亮的歌,看誰唱得多,唱得好。
(男女同學分別演唱了《月亮代表我的心》《十五的月亮》《月亮走,我也走》《廒包相會》《月光下的鳳尾竹》《但願人長久》……)
(三)拓展延伸
師:星空巡禮,我們留下了永恆的回憶;月色朦朧,我們禁不住邁出探索的腳步。請同學們展開想像,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個寫一篇短文。
(屏顯文題及要求)
我在月球上的一天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設想若干年後,你駕駛著一艘宇宙飛船,駛向茫茫的宇宙。經過漫長的飛行,你看到一個美麗的藍色星球……
發揮想像,自選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擬題目,自選文體,不少於300字。
(學生作文,教師巡視,選出佳作,學生范讀)
生:(讀所寫《我在月球上的一天》)
我在月球上的一天
太空船在月球上穩穩地著陸了。我們穿上太空服,站在隔離室里,等候艙門打開。這是一個庄嚴的時刻,艙門的鉸鏈緩緩地轉動,門終於開了,我們踏上了月球。啊!多麼荒涼的景色啊!我該怎麼形容好呢?這是一個噩夢般的世界,死亡之鄉,寂靜得令人毛骨悚然,沒有樹、沒有花、沒有一根草……沒有飛鳥、沒有聲音、沒有一絲浮雲。我們在月球上跑呀,跳呀,天哪,我怎麼跳得這么高?像蜻蜓點水一樣。正高興時,忽然,感到一陣震動,出什麼事了,難道是地震嗎?我們回頭一看,天哪!看那兒,是隕石!是一塊大隕石,剛好掉在我們剛剛走過的地方,然後就爆炸了!爆炸?我們一片愕然,可一點聲音也沒聽見啊!宇航員給我們解釋:「當然聽不見了,月球上沒有空氣,所以聲音也就不能傳播。」
……
時間在流逝,月球的黑夜慢慢地籠罩了荒涼的大地,宇航員說:「我們回太空船吧,准備飛回地球!」我們依依不捨地返回船艙,透過舷窗,看著自己在月球上留下的腳印,心裡感到無比的自豪!
生:(讀所寫《藍色星球歷險記》)(略)
師:好作文還有很多,由於時間關系不能在課堂上交流了,課後,請科代表把這些作文精選一下,在班級「學習園地」中展出。「月亮科學」小組和「月亮文化」小組的同學,將所搜集的資料再整理一下,出一期「探索月球」的手抄報。好,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謝謝同學們的配合,下課!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體現了綜合性的特點,實現了天文、地理、音樂、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知識的有機結合和靈活運用,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生在跨學科的學習及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中,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學習效率。學生在設疑激趣、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等活動中,學習熱情高漲,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與知識經驗進行自主活動,自我教育,從而發展了特長,培養了個性。總之,綜合性學習只有重實踐、重綜合、重凸現學生主體,才能完成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真正融合,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在學習活動中成長,最終促進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Ⅳ 次北固山下的教案
學習目標: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重點難點:
①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課前准備:
①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寫出生字並正確注音。
②有條件的話師生可以共同合作製作秋景圖的圖片或課件。
教學設計 :
導人新課
著名詩人秋瑾曾在詩中詠嘆「秋風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辯》中言「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在文人墨客的筆下,秋天是憂傷的、哀婉的,讓人頓生惆悵……(這是中國古代詩人的一種典型的悲秋氣節)。但是秋天也是有絢麗的色彩、豐收的喜悅的。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秋天,感受一個別樣的秋天。(板書課題)
師配樂范讀課文
[要求]
a.朗讀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b.學生正確劃分詩歌的停頓。
③生自由朗讀課文。(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顯示)
問題組:
a.為什麼說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b.詩中刻畫了幾幅圖畫?(給它們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
c.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麼?
朗讀之後,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明確]
a.因為露珠、冷霧、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氣特徵;提到農家:稻香、鐮刀體現農家特色;有秋蟲低鳴:蟋蟀聲使田野更遼闊;溪水乾涸、更清冽,暗示這是在秋天。
b.三幅圖: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少女思戀圖。
c.天的喜愛、贊美的感情。
研讀賞析:
①展示學生繪制的圖畫或課件。(學生對照圖片展開想像,描繪自己喜歡的畫面。多媒體或投影顯示問題組)
a.想像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你喜歡的一幅圖畫,並說說為什麼喜歡這幅圖。
b.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景的?
c.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說說你為什麼喜歡,寫得好在哪兒?
②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a.先請幾名同學朗讀最喜歡的一節詩。說說為什麼喜歡。然後據圖畫,展開想像,描繪 畫面。學生描繪畫面(參考內容):
◆農家豐收圖:清晨朝露未唏的時候,有位農人來到幽谷,丁丁的伐木聲震盪山谷;田野里發散出稻香的氣息,金黃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個身影在揮鐮割稻,晶瑩的汗珠濕透衣衫;果林中還有採摘瓜果的人,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摘下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禮物,放進背簍,這份喜悅要與親友一起分享……
◆霜晨歸漁圖:清晨的江面還彌漫著冷冷的霧氣,可以感受到些許的涼意。遠遠地有個漁人搖著船槳向岸邊駛來。依稀可見船篷上掛著層白霜,漁人熟練地撒下魚網,網上的青鯿魚就像烏桕葉,閃著銀色的光澤。歸航了,江面上傳來動人的漁歌,還有陣陣爽朗的笑聲……
◆少女思戀圖: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嗚叫聲,溪水清澈見底。羊兒的咩咩聲陣陣傳來,秋天的美景讓人賞心悅目,牧羊女卻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夏日裡的笛聲悠遠、綿長,怎不見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誰能猜得透?
b.由遠及近的順序。
c.優美語句賞析:
◆先找出優美的語句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詩,體會、分析感情、語言的精妙之處。
◆主要分析加點詞的表達作用:(美句賞析參照)
伐木聲飄出幽谷——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飽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豐收之景;「稻香」從味覺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
秋天棲息在農家裡——「棲息」運用擬人的修辭,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裡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鬆弛、嫻靜的氛圍。
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閑與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戲在漁船上——「游戲」一詞虛實相生,漁人是在漁船上游戲,並不在乎打了多少魚,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戲秋天,寫出了那份閑適。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裡——「夢寐」是朦朧的意思,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為什麼「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這個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鯿魚像烏桕葉;另一層意思,江岸上烏桕樹,樹葉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網起的是烏桕葉的影子。用倒裝句體現漁民悠閑的心情。
③齊讀、自背、齊背、比賽背誦。
課堂小結:本詩從多種感官角度出發,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寫出夏忙後農閑的景象:農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閑、愜意,少了些艱難苦恨,多的是清靜、清甜。這是一個明媚、快樂的秋天,一個樂在其中的秋天。
拓展延伸:
比較閱讀:讀《秋景》,比較與《秋天》在內容、感情、語言等方面的相同之處。
布置作業
①寫自己的秋天。以「秋天」為題寫一首詩。
②摘抄以「秋」為內容的詩文,並做點評。
課後記:本課採用了以讀帶講兼以學生自學討論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穿插朗讀指導,有助於學生充分理解、領會詩歌。整體感知部分,考慮到啟發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情感體驗,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學習目標:
1、 了解詩詞有關知識;
2、 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
3、 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詩歌,准確背誦詩歌;
4、 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知識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學習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並背誦。
第一課時
《觀滄海》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曹操,一代梟雄,在《三國演義》中,我們已經一覽他的風姿。但是由於《三國演義》褒劉貶曹的創作傾向,導致作者並未能給曹操一個公允的評價。其實,據史料記載,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詩歌創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愴的創作風格被古代文壇所稱頌。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一首《觀滄海》就是寫在曹操事業的巔峰時期。那時,他即將統一北方,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經親臨的碣石山,又臨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也是如滄海般澎湃。就讓我們趕快來欣賞一下這首氣壯河山的大作吧,來感受它的雄渾氣勢。
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掃除文字障礙,教師糾正讀音。
探究問題:
1、 全詩圍繞哪幾個字展開?
2、 這首詩歌寫了幾層?哪些句子是寫實?哪些是寫虛?
3、 詩歌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研討探究: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請你運用想像,繪制一幅《曹操觀海圖》,並體會其中表達詩人何種情感?
《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發達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現代的公交車。因此,流落他鄉或在外謀職的人是很難定期回家的,自然會不是產生故園之思,因此,表達思鄉之苦就成為類古代詩歌中的一個重要的主題。今天,就讓我們來共同學習一下,唐代詩人王灣的詩歌《次北固山下》,來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種濃濃的鄉愁。
整體感知:
1、 詩歌描繪了怎樣的內容?
2、 詩歌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思考品味:
請你用生動的語言或者圖畫來描繪「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所描繪的景象?
作者看到了歸雁,這時候想到了什麼?他為什麼要藉助歸雁表達自己的思鄉之苦?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將會有哪些感受,與同學們一同交流一下。
《錢塘湖春行》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就會聯想到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我們就會更加細致入微的體味到西湖的美麗景色,彷彿就會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讀這首詩歌,我們來感受一下這首詩歌的思想感情。
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思考問題:
1、 詩歌描繪的是什麼季節的景象?你從詩歌中哪些詞語得到了印證?
2、 哪些詞語表明詩人已經陶醉於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讀探究:
詩歌中的「幾處」為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為什麼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運用多種創作手法來擴展本首詩歌的內容,寫成一篇寫景散文。
第二課時
《西江月》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檢查背誦,導入課文內容的理解。昨天,我們隨著白居易領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們再隨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卻領略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
2、本首詞分為兩片,分別描寫了什麼內容?
3、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研讀賞析:
1、 詞人為什麼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2、 「忽見」一詞有什麼表達作用?
3、 你認為詞中哪些詞語描寫的充滿意境?請你找出來,並在全班范圍內進行交流。
《天凈沙 秋思》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七百多年以來,當人們提起「鄉愁」這個詞語,人們就自然會聯想到這篇作品。它巧妙地運用了名詞的串聯,運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一個特定的氛圍中,使作者的主觀情緒和客觀的環境有機的統一在了一起,生動地表達了長期飄泊在外的遊子的深沉的悲哀。
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仿讀。
學生閉上眼睛,教師描繪場景: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弱的老馬,迎著凜冽的寒風,在古道上躑躅獨行。他走過纏滿老藤的古樹,看見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就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溫暖圖畫,炊煙裊裊,一派安適、清雅的景象。這時候太陽就要下山了,自己卻沒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長夜。哎,自己卻是有家難歸,令人心腸寸斷,更添愁緒。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研讀賞析:
詩歌一共描繪了幾幅圖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拓展延伸:
1、 學生進行詩歌交流和朗讀比賽;
2、 教師范唱《滿江紅》,學生進行自由譜曲,演唱詩歌。
3、 將本首詩歌改寫成散文。
課後記:本文講課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於詩歌的解讀能力,調動學生的想像力與生活儲備來理解詩歌內容。同時,培養學生對於詩歌的鑒賞積累的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
學習目標:
1、 了解詩詞有關知識;
2、 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
3、 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詩歌,准確背誦詩歌;
4、 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知識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學習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並背誦。
第一課時
《觀滄海》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曹操,一代梟雄,在《三國演義》中,我們已經一覽他的風姿。但是由於《三國演義》褒劉貶曹的創作傾向,導致作者並未能給曹操一個公允的評價。其實,據史料記載,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詩歌創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愴的創作風格被古代文壇所稱頌。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一首《觀滄海》就是寫在曹操事業的巔峰時期。那時,他即將統一北方,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經親臨的碣石山,又臨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也是如滄海般澎湃。就讓我們趕快來欣賞一下這首氣壯河山的大作吧,來感受它的雄渾氣勢。
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掃除文字障礙,教師糾正讀音。
探究問題:
1、 全詩圍繞哪幾個字展開?
2、 這首詩歌寫了幾層?哪些句子是寫實?哪些是寫虛?
3、 詩歌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研討探究: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請你運用想像,繪制一幅《曹操觀海圖》,並體會其中表達詩人何種情感?
《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發達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現代的公交車。因此,流落他鄉或在外謀職的人是很難定期回家的,自然會不是產生故園之思,因此,表達思鄉之苦就成為類古代詩歌中的一個重要的主題。今天,就讓我們來共同學習一下,唐代詩人王灣的詩歌《次北固山下》,來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種濃濃的鄉愁。
整體感知:
1、 詩歌描繪了怎樣的內容?
2、 詩歌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思考品味:
請你用生動的語言或者圖畫來描繪「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所描繪的景象?
作者看到了歸雁,這時候想到了什麼?他為什麼要藉助歸雁表達自己的思鄉之苦?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將會有哪些感受,與同學們一同交流一下。
《錢塘湖春行》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就會聯想到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我們就會更加細致入微的體味到西湖的美麗景色,彷彿就會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讀這首詩歌,我們來感受一下這首詩歌的思想感情。
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思考問題:
1、 詩歌描繪的是什麼季節的景象?你從詩歌中哪些詞語得到了印證?
2、 哪些詞語表明詩人已經陶醉於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讀探究:
詩歌中的「幾處」為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為什麼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運用多種創作手法來擴展本首詩歌的內容,寫成一篇寫景散文。
第二課時
《西江月》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檢查背誦,導入課文內容的理解。昨天,我們隨著白居易領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們再隨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卻領略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
2、本首詞分為兩片,分別描寫了什麼內容?
3、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研讀賞析:
1、 詞人為什麼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2、 「忽見」一詞有什麼表達作用?
3、 你認為詞中哪些詞語描寫的充滿意境?請你找出來,並在全班范圍內進行交流。
《天凈沙 秋思》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七百多年以來,當人們提起「鄉愁」這個詞語,人們就自然會聯想到這篇作品。它巧妙地運用了名詞的串聯,運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一個特定的氛圍中,使作者的主觀情緒和客觀的環境有機的統一在了一起,生動地表達了長期飄泊在外的遊子的深沉的悲哀。
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仿讀。
學生閉上眼睛,教師描繪場景: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弱的老馬,迎著凜冽的寒風,在古道上躑躅獨行。他走過纏滿老藤的古樹,看見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就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溫暖圖畫,炊煙裊裊,一派安適、清雅的景象。這時候太陽就要下山了,自己卻沒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長夜。哎,自己卻是有家難歸,令人心腸寸斷,更添愁緒。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研讀賞析:
詩歌一共描繪了幾幅圖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拓展延伸:
1、 學生進行詩歌交流和朗讀比賽;
2、 教師范唱《滿江紅》,學生進行自由譜曲,演唱詩歌。
3、 將本首詩歌改寫成散文。
課後記:本文講課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於詩歌的解讀能力,調動學生的想像力與生活儲備來理解詩歌內容。同時,培養學生對於詩歌的鑒賞積累的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
Ⅳ 新課標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人教版)探究`研討答案
菩薩蠻大唐王朝國力空前強盛,國家從長期分裂復歸於統一,封建經濟和文化獲得版了充分發展的良好條件,再加上權朝廷在各方面採取了較為開放的政策,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尤其是確立了以詩賦取土的科舉制度,打破了魏晉以來門閥對仕途的壟斷,使大批有才華的寒門子弟脫穎而出,最終創造了唐代文學的空前繁榮 。有唐一代作家作品數量之多,成就之高,影響之大,都是前未曾有的。
唐代詩歌堪稱一代文學標志,中國古典詩歌的頂峰,是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初、盛、中、晚各期都名家輩出,大家紛呈。詩歌創作幾乎遍及社會各個階層的男女老少,《全唐詩》收錄的詩人就有兩千餘家,詩作近五萬首,而實際遠不止此數。
Ⅵ 曹操《觀滄海》1、設計一段導入語,說明類型、設計意圖及希望達到的教學效果。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首句"楊花落盡子規啼 ",是寫李白"聞王昌齡左遷"時的暮春景象 。"楊花落盡"寫出了春光消逝時的蕭條景況。杜鵑泣血悲鳴,進一步渲染環境氣氛的黯淡,凄楚。次句"聞道龍標過五溪",龍標 ,今湖南省黔陽縣。五溪指湖南西部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詩中對王昌齡"左遷"赴任路途險遠的描畫,內心凄楚更兼環境蕭涼,更顯出李白對詩友遠謫的關切與同情。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是寄情於景,對詩友進行由衷的勸勉和寬慰。意思是,我將自己對你的一片情思寄與明月,希望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帶著我的思念隨你直到你遠謫的偏遠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在李白的筆下,明月是高雅、純潔的有情物 。這首詩中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不僅表現出李白王昌齡的心靈都如明月般純潔、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還在,他們二人的友誼就會象皓月一樣永遠長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況王昌齡知己甚眾!
《登飛來峰》
王安石是封建社會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詩人和散文大師。他在北宋文壇上有傑出的地位。他的詩繼承了杜甫、韓愈的傳統,善於翻新出奇,它有獨創性,無論是思想內容或是藝術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飛來峰在杭州西湖靈隱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現在的浙江寧波)做知縣,任滿以後回江西臨川故鄉,路過杭州的時候,寫了這首詩。這一年王安石三十歲。
第一句「飛來峰上千尋塔」,八尺是一尋,千尋塔是極言塔高。第二句「聞說雞鳴見日升」的「聞說」,就是「聽說」。作者說:我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在這兒可以看見太陽升起。第三、四句寫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層,站得高自然看得遠,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覽無余,不怕浮雲把視線遮住。 「自緣身在最高層」的「緣」,當「因為」、「由於」講。我們不要小看這首登高游覽的小詩,它體現了詩人的理想和抱負。
雞鳴看日出是很壯麗的景緻。今天我們還把太陽比革命領袖,把陽光普照大地象徵革命的輝煌勝利。在北宋仁宗時候,國家表面上平安無事,實際上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銳起來了。王安石作為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個進步的知識分子,他懷著要求變革現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嶺塔頂,就聯想到雞鳴日出時光明燦爛的奇景,通過對這種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對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雲遮望眼」這句看去很淺近,其實是用了典故。西漢的人曾把浮雲遮蔽日月比喻姦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陸賈;《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寫過兩句詩:「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見《登金陵鳳凰台》)意思說自己離開長安是由於皇帝聽信了小人的讒言。王安石把這個典故反過來用,他說:我不怕浮雲遮住我遠望的視線,那就是因為我站得最高。這是多麼有氣魄的豪邁聲音!後來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時候做了宰相,任憑舊黨怎麼反對,他始終堅持貫徹執行新法。
他這種堅決果斷的意志,早在這首詩里就流露出來了。我們認為,這首詩和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
《題破山寺後禪院》
晨游山寺,看到幽靜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煥發、鳥兒歡唱,裊裊的鍾磬聲時隱時現。如此清幽的環境使詩人頓去雜念,心中豁然開朗。全詩雖詠禪房寺院,實抒寄情山水及隱逸之情。
語言古樸,意象深微;構思工於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進入勝境。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首詩是杜甫的作品,杜子美最擅長的就是律詩,他的對偶很工整。
第一句: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主要是介紹泰山的地理位置在古代齊國和魯國的交界處。
第二句: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是說泰山的自然景觀,鍾靈毓秀,由於山很高,山的南面和北面景象不同,猶如一邊是早晨,一邊是傍晚。
第三句: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講的是泰山宏偉的氣勢。雲層在山間浮動,睜開眼睛就看到晚歸的鳥兒。
第四句廣為流傳,說的是等登上山頂,就可以俯瞰整個大地,其他的山都變得渺小。
整首詩很有氣勢,描繪了巍峨的泰山,表得出杜甫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也表達了他勇登高峰的雄心和氣概。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這是樂府詩《步出夏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托現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濛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像和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
Ⅶ 家長怎麼給學生寫七年級古詩四首測試成績評語七年級古詩四首教學反思
觀滄海
[魏晉]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天凈沙 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Ⅷ 觀滄海,次北固山下,天凈沙.秋思的講課方法
學習目標: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重點難點:
①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課前准備:
①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寫出生字並正確注音。
②有條件的話師生可以共同合作製作秋景圖的圖片或課件。
教學設計 :
導人新課
著名詩人秋瑾曾在詩中詠嘆「秋風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辯》中言「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在文人墨客的筆下,秋天是憂傷的、哀婉的,讓人頓生惆悵……(這是中國古代詩人的一種典型的悲秋氣節)。但是秋天也是有絢麗的色彩、豐收的喜悅的。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秋天,感受一個別樣的秋天。(板書課題)
師配樂范讀課文
[要求]
a.朗讀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b.學生正確劃分詩歌的停頓。
③生自由朗讀課文。(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顯示)
問題組:
a.為什麼說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b.詩中刻畫了幾幅圖畫?(給它們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
c.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麼?
朗讀之後,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明確]
a.因為露珠、冷霧、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氣特徵;提到農家:稻香、鐮刀體現農家特色;有秋蟲低鳴:蟋蟀聲使田野更遼闊;溪水乾涸、更清冽,暗示這是在秋天。
b.三幅圖: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少女思戀圖。
c.天的喜愛、贊美的感情。
研讀賞析:
①展示學生繪制的圖畫或課件。(學生對照圖片展開想像,描繪自己喜歡的畫面。多媒體或投影顯示問題組)
a.想像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你喜歡的一幅圖畫,並說說為什麼喜歡這幅圖。
b.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景的?
c.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說說你為什麼喜歡,寫得好在哪兒?
②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a.先請幾名同學朗讀最喜歡的一節詩。說說為什麼喜歡。然後據圖畫,展開想像,描繪 畫面。學生描繪畫面(參考內容):
◆農家豐收圖:清晨朝露未唏的時候,有位農人來到幽谷,丁丁的伐木聲震盪山谷;田野里發散出稻香的氣息,金黃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個身影在揮鐮割稻,晶瑩的汗珠濕透衣衫;果林中還有採摘瓜果的人,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摘下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禮物,放進背簍,這份喜悅要與親友一起分享……
◆霜晨歸漁圖:清晨的江面還彌漫著冷冷的霧氣,可以感受到些許的涼意。遠遠地有個漁人搖著船槳向岸邊駛來。依稀可見船篷上掛著層白霜,漁人熟練地撒下魚網,網上的青鯿魚就像烏桕葉,閃著銀色的光澤。歸航了,江面上傳來動人的漁歌,還有陣陣爽朗的笑聲……
◆少女思戀圖: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嗚叫聲,溪水清澈見底。羊兒的咩咩聲陣陣傳來,秋天的美景讓人賞心悅目,牧羊女卻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夏日裡的笛聲悠遠、綿長,怎不見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誰能猜得透?
b.由遠及近的順序。
c.優美語句賞析:
◆先找出優美的語句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詩,體會、分析感情、語言的精妙之處。
◆主要分析加點詞的表達作用:(美句賞析參照)
伐木聲飄出幽谷——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飽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豐收之景;「稻香」從味覺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
秋天棲息在農家裡——「棲息」運用擬人的修辭,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裡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鬆弛、嫻靜的氛圍。
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閑與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戲在漁船上——「游戲」一詞虛實相生,漁人是在漁船上游戲,並不在乎打了多少魚,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戲秋天,寫出了那份閑適。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裡——「夢寐」是朦朧的意思,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為什麼「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這個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鯿魚像烏桕葉;另一層意思,江岸上烏桕樹,樹葉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網起的是烏桕葉的影子。用倒裝句體現漁民悠閑的心情。
③齊讀、自背、齊背、比賽背誦。
課堂小結:本詩從多種感官角度出發,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寫出夏忙後農閑的景象:農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閑、愜意,少了些艱難苦恨,多的是清靜、清甜。這是一個明媚、快樂的秋天,一個樂在其中的秋天。
拓展延伸:
比較閱讀:讀《秋景》,比較與《秋天》在內容、感情、語言等方面的相同之處。
布置作業
①寫自己的秋天。以「秋天」為題寫一首詩。
②摘抄以「秋」為內容的詩文,並做點評。
課後記:本課採用了以讀帶講兼以學生自學討論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穿插朗讀指導,有助於學生充分理解、領會詩歌。整體感知部分,考慮到啟發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情感體驗,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學習目標:
1、 了解詩詞有關知識;
2、 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
3、 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詩歌,准確背誦詩歌;
4、 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知識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學習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並背誦。
第一課時
《觀滄海》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曹操,一代梟雄,在《三國演義》中,我們已經一覽他的風姿。但是由於《三國演義》褒劉貶曹的創作傾向,導致作者並未能給曹操一個公允的評價。其實,據史料記載,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詩歌創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愴的創作風格被古代文壇所稱頌。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一首《觀滄海》就是寫在曹操事業的巔峰時期。那時,他即將統一北方,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經親臨的碣石山,又臨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也是如滄海般澎湃。就讓我們趕快來欣賞一下這首氣壯河山的大作吧,來感受它的雄渾氣勢。
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掃除文字障礙,教師糾正讀音。
探究問題:
1、 全詩圍繞哪幾個字展開?
2、 這首詩歌寫了幾層?哪些句子是寫實?哪些是寫虛?
3、 詩歌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研討探究: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請你運用想像,繪制一幅《曹操觀海圖》,並體會其中表達詩人何種情感?
《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發達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現代的公交車。因此,流落他鄉或在外謀職的人是很難定期回家的,自然會不是產生故園之思,因此,表達思鄉之苦就成為類古代詩歌中的一個重要的主題。今天,就讓我們來共同學習一下,唐代詩人王灣的詩歌《次北固山下》,來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種濃濃的鄉愁。
整體感知:
1、 詩歌描繪了怎樣的內容?
2、 詩歌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思考品味:
請你用生動的語言或者圖畫來描繪「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所描繪的景象?
作者看到了歸雁,這時候想到了什麼?他為什麼要藉助歸雁表達自己的思鄉之苦?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將會有哪些感受,與同學們一同交流一下。
《錢塘湖春行》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就會聯想到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我們就會更加細致入微的體味到西湖的美麗景色,彷彿就會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讀這首詩歌,我們來感受一下這首詩歌的思想感情。
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思考問題:
1、 詩歌描繪的是什麼季節的景象?你從詩歌中哪些詞語得到了印證?
2、 哪些詞語表明詩人已經陶醉於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讀探究:
詩歌中的「幾處」為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為什麼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運用多種創作手法來擴展本首詩歌的內容,寫成一篇寫景散文。
第二課時
《西江月》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檢查背誦,導入課文內容的理解。昨天,我們隨著白居易領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們再隨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卻領略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
2、本首詞分為兩片,分別描寫了什麼內容?
3、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研讀賞析:
1、 詞人為什麼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2、 「忽見」一詞有什麼表達作用?
3、 你認為詞中哪些詞語描寫的充滿意境?請你找出來,並在全班范圍內進行交流。
《天凈沙 秋思》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七百多年以來,當人們提起「鄉愁」這個詞語,人們就自然會聯想到這篇作品。它巧妙地運用了名詞的串聯,運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一個特定的氛圍中,使作者的主觀情緒和客觀的環境有機的統一在了一起,生動地表達了長期飄泊在外的遊子的深沉的悲哀。
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仿讀。
學生閉上眼睛,教師描繪場景: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弱的老馬,迎著凜冽的寒風,在古道上躑躅獨行。他走過纏滿老藤的古樹,看見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就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溫暖圖畫,炊煙裊裊,一派安適、清雅的景象。這時候太陽就要下山了,自己卻沒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長夜。哎,自己卻是有家難歸,令人心腸寸斷,更添愁緒。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研讀賞析:
詩歌一共描繪了幾幅圖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拓展延伸:
1、 學生進行詩歌交流和朗讀比賽;
2、 教師范唱《滿江紅》,學生進行自由譜曲,演唱詩歌。
3、 將本首詩歌改寫成散文。
課後記:本文講課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於詩歌的解讀能力,調動學生的想像力與生活儲備來理解詩歌內容。同時,培養學生對於詩歌的鑒賞積累的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
學習目標:
1、 了解詩詞有關知識;
2、 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
3、 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詩歌,准確背誦詩歌;
4、 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知識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學習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並背誦。
第一課時
《觀滄海》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曹操,一代梟雄,在《三國演義》中,我們已經一覽他的風姿。但是由於《三國演義》褒劉貶曹的創作傾向,導致作者並未能給曹操一個公允的評價。其實,據史料記載,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詩歌創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愴的創作風格被古代文壇所稱頌。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一首《觀滄海》就是寫在曹操事業的巔峰時期。那時,他即將統一北方,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經親臨的碣石山,又臨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也是如滄海般澎湃。就讓我們趕快來欣賞一下這首氣壯河山的大作吧,來感受它的雄渾氣勢。
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掃除文字障礙,教師糾正讀音。
探究問題:
1、 全詩圍繞哪幾個字展開?
2、 這首詩歌寫了幾層?哪些句子是寫實?哪些是寫虛?
3、 詩歌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研討探究: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請你運用想像,繪制一幅《曹操觀海圖》,並體會其中表達詩人何種情感?
《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發達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現代的公交車。因此,流落他鄉或在外謀職的人是很難定期回家的,自然會不是產生故園之思,因此,表達思鄉之苦就成為類古代詩歌中的一個重要的主題。今天,就讓我們來共同學習一下,唐代詩人王灣的詩歌《次北固山下》,來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種濃濃的鄉愁。
整體感知:
1、 詩歌描繪了怎樣的內容?
2、 詩歌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思考品味:
請你用生動的語言或者圖畫來描繪「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所描繪的景象?
作者看到了歸雁,這時候想到了什麼?他為什麼要藉助歸雁表達自己的思鄉之苦?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將會有哪些感受,與同學們一同交流一下。
《錢塘湖春行》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就會聯想到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我們就會更加細致入微的體味到西湖的美麗景色,彷彿就會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讀這首詩歌,我們來感受一下這首詩歌的思想感情。
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思考問題:
1、 詩歌描繪的是什麼季節的景象?你從詩歌中哪些詞語得到了印證?
2、 哪些詞語表明詩人已經陶醉於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讀探究:
詩歌中的「幾處」為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為什麼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運用多種創作手法來擴展本首詩歌的內容,寫成一篇寫景散文。
第二課時
《西江月》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檢查背誦,導入課文內容的理解。昨天,我們隨著白居易領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們再隨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卻領略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
2、本首詞分為兩片,分別描寫了什麼內容?
3、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研讀賞析:
1、 詞人為什麼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2、 「忽見」一詞有什麼表達作用?
3、 你認為詞中哪些詞語描寫的充滿意境?請你找出來,並在全班范圍內進行交流。
《天凈沙 秋思》教案設計
導入新課:
七百多年以來,當人們提起「鄉愁」這個詞語,人們就自然會聯想到這篇作品。它巧妙地運用了名詞的串聯,運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一個特定的氛圍中,使作者的主觀情緒和客觀的環境有機的統一在了一起,生動地表達了長期飄泊在外的遊子的深沉的悲哀。
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仿讀。
學生閉上眼睛,教師描繪場景: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弱的老馬,迎著凜冽的寒風,在古道上躑躅獨行。他走過纏滿老藤的古樹,看見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就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溫暖圖畫,炊煙裊裊,一派安適、清雅的景象。這時候太陽就要下山了,自己卻沒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長夜。哎,自己卻是有家難歸,令人心腸寸斷,更添愁緒。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研讀賞析:
詩歌一共描繪了幾幅圖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拓展延伸:
1、 學生進行詩歌交流和朗讀比賽;
2、 教師范唱《滿江紅》,學生進行自由譜曲,演唱詩歌。
3、 將本首詩歌改寫成散文。
課後記:本文講課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於詩歌的解讀能力,調動學生的想像力與生活儲備來理解詩歌內容。同時,培養學生對於詩歌的鑒賞積累的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
Ⅸ 如何理解古詩詞的思想內涵
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2.過程與方法:面向考點分析歸納答題思路和技巧。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古詩詞的思想魅力,獲得人生啟迪。教學重點、難點:歸納主題、賞析語句。教學方法: 歸納法 交流指導 考題演練 一、導語:在中國文學的伊甸園里,古典詩詞浩如煙海,許多優秀的古詩詞我們已經熟讀成誦,請同學們自由背誦喜歡的詩詞……鑒賞古詩詞,可以提高我們的的思想品位和文化修養;而更為重要的是,它是語文中考的考點之一。所以,今天我們一起來進行「古詩詞的思想內涵」的專題學習.二、復習歸納:《觀滄海》(曹操東漢)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從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首詩的主題思想是什麼?你是如何把握的?抒發作者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和奮發樂觀的精神。通過分析大海、樹木、百草的特點和想像日月星辰宇宙體會寄寓作者的情感,並且結合作品背景理解主題思想。自主歸納:藉助意象析情感 結合背景悟情感所謂意象,多指詩歌中所描寫的景或物。比如湖光山色、高山大海、田園桑麻、大漠孤煙、枯藤老樹之類的,都是詩中的意象。意象是寄託詩人情感、構成詩歌意境的載體。理解詩中蘊涵的情感,參透詩的意境,必須先把握意象。三、下列意象的特定含義應該掌握月亮:對故鄉、親人、朋友的思念 。梧桐:凄涼悲傷蕭瑟冷寂 。 楊花:隨風飄散,飄零之感。杜鵑:凄涼、哀傷的象徵 。竹:虛心、脫俗、孤傲、剛勁 。鴻雁是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 「柳」:「留」的諧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因此「柳」帶有傷離別的意味。 四、結合具體詩詞淺析如何歸納主題思想。《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望岳》(唐)杜甫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學生分組合作歸納每首詩的主題思想,師生共同賞析主題。五、學法歸納:1.看意象2.找主旨3.讀作家詩詞作者資料檔案:在鑒賞時可先注意作者,聯系其生平經歷及創作來解讀詩詞,即藉助平時所積累的作者的思想、時代、風格流派等背景材料理解詩歌。杜甫: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早期作品多抒發豪情壯志,經歷安史之亂後,詩作表現為憂國憂民的思想對民生疾苦的深厚同情;對國家與民族命運的深沉憂念。如《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六、課堂演練:《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賞析這首詩的思想感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學生歸納:「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這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抒發作者感時恨別,憂國思家之情。七、結束語讓古詩詞穿行語文課堂,讓美好的心靈純凈空闊,由經典奠基可以激發出他們的文化嚮往。 ----余秋雨 板書設計: 抓句子 品情感 借意象 析情感 讀作者 悟情感 教學反思 古詩詞閱讀已成為中考語文的考點之一。理解詩詞的基本內容和主題思想。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把這一點作為教學重點。訓練學生整理歸納主題思想的能力。一節課下來基本上完成了教學任務,也有不足之處:在歸納、淺析主題思想中,由於平時缺乏訓練,有些地方學生分析的不到位。在今後的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分析、理解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九年級語文組 劉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