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高音教學視頻
『壹』 男生怎麼唱高音
男生唱高音的方法
一、在中低聲區「放下喉打開咽」是唱好高音的基礎
男高音初學者應首先在這種狀態下在中低聲區,這一段音域去體會打開咽喉的感覺。這種打開咽喉的感覺,正如聲樂教師們譬喻為之的「半打哈欠」的狀態。
重要的是要體會這種「半打哈欠」狀態喉是自然放下的,後咽部在這種狀態下是上下打開的,下巴這時也是放鬆收回的,而這幾點又恰恰與歌唱時的共鳴狀態相吻合。男高音初學階段,最好帶著這種狀態,用下行音階唱u或mao音進行練習更有利於喉的放下和咽部的打開。
在這一學習階段,練唱的歌曲不要急於唱音域較寬的作品,甚至可以只摘選優秀歌曲當中某一句易於上口,開口音較多的樂句作為練慣用,如黃自《花非花》的前一句(低音從中央C練起)
義大利歌曲《我的太陽》(蒂·卡普阿曲)選擇歌曲的第一句(低音從中央C開始練起)
把這些樂句移調練唱,最低音從C』開始.待最高音唱至「e2時再往下降。這樣反復練習,一邊體會喉咽打開的狀態,一邊帶著感情色彩把樂句唱得優美動聽,待喉的穩定、咽部的打開在中低聲區已成為一種歌唱習慣後.再考慮拓展音域逐步半音半音地向高音區的「換聲點」過渡。
二、用「反向著力聯想」解決換聲點的過渡
男高音演唱的一大難點在中低聲區向高音的轉換過渡,也可稱為「胸腔」、「喉咽腔」共鳴向「頭腔」共鳴的過渡,這個換聲點一般在」f藝音左右。「換聲點」對一些男高音解決起來比較困難,特別是中低聲區較寬闊的男高音向高音區過渡會更感覺困難些。
要想把「換聲點」唱好,首先應在第一階段「半打哈欠」放下喉打開咽的基礎上採用「反向著力聯想」來解決「七」「下」共鳴過渡這對矛盾。
男高音在唱C`一e2這段音域時,雖然採用以「胸腔」「喉咽腔」為主的共鳴狀態,但萬萬不可只想喉咽部而忽略了「鼻咽腔」的存在,一定要注意在喉穩定、咽部打開的基礎上把聲音的位置多往上想一想,要帶著「鼻咽腔」共鳴去練唱,要感覺到鼻樑眉心處「高泛音」共鳴的存在。
這種唱「低」想「高」「反向聯想」的效果會使中低聲區更具有明亮「色彩」,更有「穿透力」和「金屬音色」,同時也為「換聲點」後的以「頭腔」「鼻咽腔」為主的共鳴狀態做好鋪墊,使中聲區和高聲區音色銜接自如。如演唱義大利歌曲《重歸蘇蓮托》開始的前半句。
打開喉用高泛音共鳴把這前半句唱好非常重要,它直接關繫到後半句」音色的統一和銜接。
如果前半句從e,一e2唱得較沉悶,後半句的到來會使人感到很突然,從音色上容易形成上下兩截不統一的感覺。但從一開始便把共鳴著力點往上想一想,帶著頭腔、鼻咽腔存在的觀念去演唱情況則不同,使聲音一進入歌曲便很迷人,讓人感覺高音的到來舒適和自然。
另外.唱中低聲區時,這種向`』上」的「反向著力聯想」為抒情歌曲的演唱更增加迷人的魅力,使聲音輕柔舒展動人,更能抒發出詞曲作者的創作意圖。如《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前一句。如果帶用鼻咽腔共鳴去演唱,抒情之意。又如黎英海改編的塔塔爾民歌《在銀色的月光下》,則更具思念。
三、關於聲音的「靠前」與「靠後」
在男高音的教學與歌唱中,有人主張聲音「靠前」,有人主張聲音「靠後」,並常為此爭論不休。這個問題,除存在人們對聲音的審美差別外,還有一個在共鳴運用中對方法和效果的認識問題。一個出色的男高音演唱時給觀眾留下的印象,往往是聲音通暢,穿透力強,明亮靠前,這一點恐怕是多數人的共識。
而問題恰恰出在尋找這種「美」的「靠前」聲音效果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認識誤差。有些初學者,在聽了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的演唱後,便認為漂亮的男高音音色非「靠前」去尋找而無出路。
於是在練唱中,一味追求「靠前」,久而久之,大師們漂亮的高音不但沒能找到,反而把自己的嗓音弄得又擠又卡,甚至把聲帶唱壞。而另一種情況是,當聽到聲音寬厚的男高音歌唱家的演唱時,又盲目地模仿,把聲音盡力往下壓,這樣當然也唱不出漂亮的男高音音色。
以上兩種傾向,都走了極端,甚至可以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樣必然會產生「靠前」「靠後」之爭,得不到良好的效果。
男高音具有穿透力的明亮音質的得來,是以打開咽喉、聲音暢通為基礎的。「靠前」「靠後」只是共鳴需要和生理動作的一種感覺,應把二者看為相輔相成的一個整體,不能只盯著一點而不顧其它。
在感覺上,打開咽腔,應該說是靠後的動作,但如果不顧聲音共鳴的整體走向,把聲音僅停留在喉咽部,那將產生沉悶的感覺,明亮的男高音音色便無從談起。為此,正確地認識聲音的走向,在男高音歌唱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聲音自聲帶發出經打開喉咽腔,應繼續向上流動,這時,整個後咽部起橋梁和潤色的作用。它能有效地把喉咽腔和鼻腔連接起來。所以男高音後咽部必須站定,把來自喉咽腔的聲音向鼻咽腔傳導反射,以引起頭腔鼻咽腔共鳴。
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上下貫通、穿透力強、色彩明亮、靠前的男高音音色。而這種音色的獲得,是離不開喉咽腔的打開,離不開後咽部的站定,離不開鼻咽腔的高位釋放的(指高泛音共鳴)。從運用共鳴的感覺上來說,這一系列的聲音走向,是沿下沿後拋向前方的。可以說聲音的共鳴。
沒有「後」就沒有「前」,沒有「下」就沒有「上」。練唱時,既要想到「後」,還要想到「前」,既要想到「下」還要想到「上」。「靠後」可以說是某一階段的具體過程,「靠前」是綜合的目標和效果。這種「前」「後」的辯證統一關系在歌唱中,特別是在「美聲唱法」中是不容割裂開來的。
(1)男高音教學視頻擴展閱讀
人類的歌唱本能
你聽過雨夜盲女的哀曲吧?也聽過快樂的男女山歌對唱吧? 這些人從未受過聲樂訓練,但他們的歌聲同樣令你感動,因為他們完全發揮了自然的歌唱本能。
包括呼吸、發聲、共鳴等一切都逃不出自然的條件,都是根據自然而產生的。遺憾的是,我們卻往往比 摒棄這種自然的條件,而去苦苦找尋一些「捷徑」、「秘訣」,那是很可悲的事。
歌唱家在歌唱時,喉頭的作用雖屬自動,但心力可左右它。在歌唱時,喉頭的動作完全是自發的,歌唱家歌唱時,想唱什麼音,聲帶張力與振盪次數就會完全與思想吻合。
發聲時當然還要用橫膈膜、腹肌、肋骨、喉舌等的力量。一個初生的嬰兒,根本不知道這些事,卻能把那些力量用得很好,當他哭的時候,哭得很傷心;他笑時,又會發出悅耳的音調。由此證明,人生來就有一種天賦的能力,能夠自由自在地並帶有表情地使用我們的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