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灰雀優秀教學設計

灰雀優秀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 2025-08-12 05:04:03

1. 惠東縣勝利學校的辦學成果

勝利學校教師獲獎情況一覽表 姓 名 題目 獲獎級別 獲獎時間 陳刊帶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設計 全國二等獎 2009年4月 陳淑梅 《Unit4 What can you do?A Let』s learn》教學設計 全國二等獎 2009年4月 陳偉強 論文《淺議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全國三等獎 2009年4月 陳小軍 《雙手頭上傳接球》教學設計 全國三等獎 2009年4月 陳玉瓊 《一個星期有幾天---7的乘法口訣》教學設計 全國三等獎 2009年4月 陳育文 《確定位置》教學設計 全國二等獎 2009年4月 方桂梅 《圓的認識》教學設計 全國二等獎 2009年4月 何旭莉 《Unit Four A Let』s talk》教學設計 全國三等獎 2009年4月 黃少雄 《天上的街市》教學設計 全國二等獎 2009年4月 江曉敏 《Unit3 Let』s paint A Let』s learn》教學設計 全國三等獎 2009年4月 賴靜珊 《Unit2 My days of the week A Let』slearn Let』s play Let』s sing》教學設計 全國三等獎 2009年4月 賴偉喜 《灰雀》的教學設計 全國二等獎 2009年4月 李晚金 《爺爺和小樹》教學設計 全國三等獎 2009年4月 李文萍 《生命 生命》教學設計 全國二等獎 2009年4月 劉慧娟 《An invitation to the cinema》教學設計 全國三等獎 2009年4月 楊海韜 《找因數》教學設計 全國三等獎 2009年4月 楊思鵬 《桂林山水》教學設計 全國三等獎 2009年4月 姚偉寧 《悅納自己》教學設計 全國三等獎 2009年4月 朱惠英 《稱贊》(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全國二等獎 2009年4月

2. 急求~~!!!!

1.4、怎樣設計教案,確定一堂課的基本教學環節?

教案,是在認真備課、研究教材、學生和環境等的基礎上,進行規劃課堂教學的活動,是一個動態的、持續創造的過程。這種規劃,既可以以文本的形式表現,但更多、更豐富的內容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儲於教師心中的架構。前者是「有形教案」;後者是「無形教案」;前者是「顯性備課」、後者是「隱性備課」;前者是「備課於書」、後者是「備課於心」。

一、走出寫教案的誤區

誤區之一:寫教案=備課;

誤區之二:教案越詳細越好;

誤區之三:教案可有可無。

我們在一次調研中,發現兩個最為突出的問題:一是每位教師都有五、六本教案,每本都寫得密密麻麻(前有課標學習摘要、教學計劃、進度安排;每單元前是單元組備課、中是課時備課、後是單元考查講評;每課時有教學目的、重點難點、教具准備、課時安排、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有導入新課、講授新課、質疑問難、鞏固練習、作業布置、板書設計……);二是在課堂上,基本不用教案。我們心裡納悶:老師花了這么多功夫,這么完整的教案,為什麼不好好去用?於是,我們每到一校,都組織教師座談(下面是根據座談情況綜合的)。

筆者:老師們教案寫得那麼詳細,為什麼在課堂上不用?

師:教案是應付檢查的,上課我們另有一套。

師:那個教案大多是抄的,快呀。課上,用自己的,在書上或在腦子里。

筆者:我們發現大家的教案「完整、詳細、超周」,真好!

師:教學目的、重點、難點、課時安排等等,《教師教學用書》上都寫得很明白,為什麼不可以記在腦子里,非要抄在教案上?浪費!

師:「超周」有什麼意義?課前不都要再認認真真准備。

師:課堂教學是動態的,是不斷生成的。課前老師怎麼能預見課堂教學的全部內容?課堂教學的全部內容又怎麼能夠都記錄在教案中?如果能夠預見、能夠記錄,那麼教案不就成了一出劇本,老師就是導演,學生就是演員,課堂就是一出早已編好的戲啦?

師:老師的教案越詳細、越工整、頁數越多,我越感到悲哀!

師:老師的勞動最不值錢,辛辛苦苦寫得教案,兩三年後,「三毛錢一斤」賣給收破爛的。

筆者:那就不要教案啦?

師:要,要不拘一格,要簡單實用。

師:老師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備課上,不要把太多的時間花在抄寫教案上。我們現在剛好顛倒了。

筆者:備課與寫教案不是一回事嗎?

師:這正是管理者弄混的地方,有的學校檢查備課「三算」——算本數、算頁數、算字數。寫教案怎麼能等同備課呢?備課的內容怎麼能都寫入教案?

師:這是你們研究人員要去研究的。

是啊,寫教案怎麼能等同於備課呢;備課的內容、備課的質量怎麼能完全反映在教案上呢;教案那麼詳細,長篇大論,在課堂上怎麼用呢。

二、正確認識備課與教案。

備課不等於寫教案,寫教案只是備課的一小部分工作。如果把教案分為「有形教案」和「無形教案」,則「備課」基本等同「教案」。 「有形教案」,即文本教案,是教師將備課的部分內容,付諸文字,寫於教案本上。有形教案應該「簡而實」。「簡」即簡單、簡約。因為不是所有的思想都可能、都必要寫出來的,有些內容完全可以記在腦子里,比如,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等,《教師教學用書》中都寫好了,你為什麼要抄到教案本上呢?為什麼不能記在頭腦里呢?如果你要補充、調整,為什麼不能記錄在《教師教學用書》中呢?我們認為,你只要把教學大致步驟、所提精當問題、所設計恰當練習、需要特別強調(指導)的內容,寫下來,就行。節省下來的時間做什麼?備「無形教案」。

「實」即實在、實用。教案是教學的方案,是指導教學用的,如果你課堂上,都不用教案,或者你的教案都不能在課堂上用(當然不是一成不變、按部就班),那你還寫教案做什麼?簡單、簡約才實在,實在才實用。

隨著課程改革的實施和深入,又提出寫「教學反思」(或稱「案例反思」、「教後反思」)。「寫教學反思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備課及實施的總結。認真寫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為優秀教師;但認真寫三年教學反思的人,必定成為有思想的教師,說不定還能寫出一個專家來。……在記的過程中,自己的認識往往會得到升華,負面的東西會一下變成正確的,這是一種非常微妙的感受,所以我說,反思吧,記下來吧,這樣,成功和失誤都是收獲!」(於永正 《小學語文教師》2006年第1期)如果能上網的老師,把反思寫在《中國課堂教學網》(http://ktjx.cersp.com)的「博客」上,馬上就有同伴來閱讀,或支持、或肯定、或鼓勵、或幫助,「喜悅,因分享而永恆」,多麼美妙啊。

「教學反思」當然屬於「有形教案」之列,當然有助於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不失為教師「專業成長」的一條有效措施,課課都要反思,但不是課課都要寫反思,更不硬性規定每篇反思要多少篇幅。教師的勞動,個體創造成份很大,只有充分尊重,才可能充分「個體創造」。

「無形教案」,即思想教案,或者說文化教案、人格教案,是教師的文化底蘊、專業素養、道德水準、工作作風、基本功等的綜合體現。如果落實到某一課的備課上,就是老師為上好這一課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准備,特別是閱讀和思考,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無形教案要「豐而深」,即豐富、豐厚、廣博、深刻,包括①讀書——就語文而言,要把課文讀懂、讀透、讀化、讀出自己的東西,要廣泛閱讀、博覽群書;②查閱資料——把與課文相關的信息,盡可能地收集、閱讀;③思考追問——學生為什麼要學習這篇課文、有沒有比這篇課文更好的文章、怎樣學習這篇課文、怎樣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可能會出現什麼問題、如何指導解決、要為學生提供什麼幫助,等等。把這些工作做好了,或形諸筆端,更多的是存於胸、儲於腦。只有這樣,課堂才有可能「動態生成」,才有可能「充滿生命活力」。

相對而言,「無形教案」是「本」,「有形教案」是「末」。只有根深本固,才能枝繁葉茂,千萬不要「本末倒置」、甚至「舍本求末」。

備課要用心,寫教案同樣要用心,用心為課堂教學寫教案、為學生發展寫教案、為教師的專業成長寫教案。

三、教案的構成。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設計是課堂實施預案,主要是思考實施過程中的大方向、大環節和關鍵性內容,把握課堂內容的整體思路與目標方向,為學生提供學習的經歷與活動的框架,為學生的自主活動提供足夠的時間。這樣,教師的教案,實際上已經變成了學案,即以學生活動為主線,進行教學設計。在備課本上呈現出的內容主體是教與學的主要環節,特別是學習環節,而不是知識性內容的詳細解說。

1、教學目標的闡述。

教學目標是上課的出發點和歸宿。巴班斯基認為:「任何活動,關鍵都在善於設計它的目的和任務。馬克思早就指出,自覺的目的是作為規律決定著人的活動方式和方法的。」

教學目標必須做到明確、恰當。「明確」,是指師生對一堂課應達到的目的、方向要有共同的認識;「恰當」,主要指要符合「三維目標」精神、符合年段的特點、符合教材的要求、符合學生的實際。教學目標一般在《教師教學用書》中都有提示,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研究教材的情況進行取捨、補充、細化,一般情況下照用。

如果沒有《教師教學用書》怎麼辦?

課後的思考題和生字的掌握等,就是本課的教學目標。換句話說,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在同學的互助中、通過自己的讀書、思考,與同學交流、討論等,完成了課後思考練習、掌握了生字新詞,這節課就完成了教學任務、達成了教學目標。

案例:《匆匆》的教學目標:

①掌握本課2個生字,正確讀寫「挪移、蒸融、游絲、赤裸裸」等詞語。

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積累語言。

③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感受語言的優美和作者的表達方式,嘗試運用。

④通過搜集資料、抓住重點詞、句、段進行揣摩,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懂得時間寶貴,樹立珍惜時間的意識。

2、教學思路和教學環節的設計。

(1)用好課前三分鍾,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調整狀態,激發興趣,進入學習狀態。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這個游戲或活動與所學內容有一定聯系,則是上乘的;如果單純為「游戲」而游戲,則次之;如果課前三分鍾,連整頓一下秩序,要求學生做好上課准備也不做的話,則是一種資源浪費。

案例:《田忌賽馬》

師:我們來做一個智力游戲吧。假如有大、中、小三棵梨樹,大梨樹上長梨200個,中梨樹長梨150個,小梨樹長梨100個。請兩位同學去摘梨,摘完一棵摘另一棵,看誰摘的梨子多?假如是你,先上哪一棵樹摘?為什麼?

生:我先上最大的樹,因為那棵樹上梨子多,所以我摘的也多。

生:我先上最小的樹,因為那棵樹上梨子少,我摘的快,摘完這棵我再摘第二棵,兩棵樹加起來是250顆,所以我就更多了。

師:從兩位同學選擇不同的樹摘梨,而得出不同的效果,你們想到什麼道理?

生:看問題不能只看錶面,做事要多思考,這樣才能出好成績。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於智慧的故事——田忌賽馬

(丁芳 摘自《「新基礎教育」發展性研究專題論文·案例集(下)》)

(2)質疑問難。教師引導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或者就預習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問題,把學生的疑難納入教學過程,為學生所需而教。此時,教師要注意傾聽,及時梳理和有效指導,如能馬上解決的表層問題立即解決;與課文無關的「打叉」問題擱置一邊;把有質量的、必須讀書思考才能解決的、觸及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納入到教學中,不斷引導學生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在提問中學會提問。美國學者布魯巴克說:「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准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

案例:《灰雀》教學片斷(學習10—12段)

師(出示課件):瞧,那隻胸脯深紅色的灰雀回來了,三隻灰雀又在枝頭歡蹦亂跳地唱起了歌,樹下多了一位真心愛它的好朋友,是誰呢?(男孩)請大家自由讀10—12段,想想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問題,或是自己理解了,想考考別人的?

生1:男孩為什麼低著頭?

生2:列寧為什麼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

生3:列寧為什麼微笑?

生4:列寧為什麼要問不會說話的灰雀?

(丁芳 摘自《「新基礎教育」發展性研究專題論文·案例集(下)》)

這些問題,第四個「列寧為什麼要問不會說話的灰雀?」最有思維含量,值得揣摩。

(3)展示資料。閱讀是搜集和處理信息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能力的過程。在預習課文的時候,學生通過讀書、上網等搜集與課文相關的背景資料、作者的生平事跡、原著等,拓寬視野、豐富知識,對理解課文有著直接的幫助。如教學《草船借箭》讀《三國演義》;教學《景陽岡》讀《水滸傳》;教學《猴王出世》讀《西遊記》;教學《獄中聯歡》讀《紅岩》;教學《爭吵》讀《愛的教育》;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讀《安徒生童話》,等等。

案例:《匆匆》

1、交流搜集到有關朱自清的資料及作品。

2、交流搜集到有關珍惜時間的詩詞。

3、交流搜集到有關珍惜時間的名言。

資料的處理方式:同桌之間先交流;然後請代表在全班交流。由於時間關系,不能在課上都交流,請同學以小組為單位,辦一份主題手抄報或者電腦報。

(4)初讀感知。語文教學的一般順序是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整體著眼,部分著手。初讀,整體感知課文,給學生一個整體的印象,為後面的細讀、品讀打基礎。

案例:《〈荷花〉閱讀教學設計》

通讀課文,把握整體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准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體會,課文中的「我」是怎樣看荷花的。教師隨機巡視傾聽學生的朗讀。

2、交流體會:「我」是怎樣看荷花的?你是從哪兒體會到「我」是這樣看荷花的?(久久地看、出神地看、美美地看、深情地看、如痴如醉地看……)

3、練讀相關的課文段落。

①仔仔細細地看荷花,可以從第二自然段中體會到。組織學生發散性練讀這段課文。

②津津有味地看荷花,可以從第三自然段中體會到。組織學生競賽性練讀這段課文。

③如痴如醉地看荷花,可以從第四自然段中體會到。老師范讀、學生跟讀,讀出「如痴如醉」的感覺。

俗話說「綱舉目張」。感悟作者怎樣看荷花是初讀之「綱」,從哪兒體會到這樣看荷花是初讀之「目」。通過舉綱,張開全文主要段落之目,藉以組織學生練讀並讀通課文。誰說初讀沒戲可唱?

(巫惠群 節選自《小學教學參考(語文)》2006年第3期)

初讀「要強化,要求要到位,訓練要嚴格,不放過任何一處錯誤,特別是學困生,更要好好讀書。課文沒讀正確、流暢,別的事先不做。」

(5)品讀感悟。在初讀感知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段落,進行揣摩、品味;理解、朗讀;表演、探究等,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是教案設計的重頭戲。

案例:《〈荷花〉閱讀教學設計》

品讀重點,感悟神韻

1、學生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體會課文的哪些句子寫得特別美。

2、四人小組合作品讀「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都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

①分組學習:美美地讀一讀這幾句話,用心體會荷花三種形狀的美。

②組織交流:你們小組體會到了荷花的哪些美?才展開的荷花美在哪兒?全展開的荷花美在哪兒?沒展開的荷花又美在哪兒?

③抽四人小組合作美讀這三句話。

3、引導品讀「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

①「冒」還可以換成別的什麼字呢?(長、鑽、探、伸、露、沖)

②讀讀這段課文,體會荷花怎麼樣冒出來。(使勁、拚命、用力、急切、筆直、一個勁兒、高高、痛痛快快、爭先恐後、生機勃勃、興高采烈、精神抖擻、喜氣洋洋)在「冒」前加上這些詞再讀這個句子。

③由「冒出來的白荷花彷彿想做些什麼?」引導學生寫話: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彷彿……

4.或坐或站,有滋有味地誦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巫惠群 節選自《小學教學參考(語文)》2006年第3期)

(6)遷移練習,延伸拓展。在這個環節,或練筆,把所學習的知識所形成的能力進行遷移、運用;或補充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認識;或拋出與課文觀點相左的內容,引導學生辯駁,升華學生的情感、認識,等等。

案例:《匆匆》

學習第三自然段:具體描述日子是怎樣匆匆而過的內容。

1、練習,讀寫結合、背誦,嘗試運用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

師:同學們,轉眼就六年級了,就要告別小學了,日子在我們這也是「匆匆」的啊,你感受到了嗎?請你聯系自己的生活,仿照這樣的寫法,再寫上幾句吧。如果不想寫,你就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摘抄下來吧。

同學們寫,然後朗讀,最後把自己寫的放回課文中讀。

師:了不起,同學們都快成大作家了。試著把這段話背誦下來吧。同桌之間互相幫助、互相檢查。

2、自由提問,拓展延伸。

師:同學們還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或有什麼問題,請提出來吧。

備課中預設:從字詞方面提出問題(如「凝然」什麼意思?);從句子方面提出問題(如「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這個問句與前面的問句一樣嗎?);從作者的內心世界提問題(如「作者為什麼會『茫茫然』、『掩著面嘆息』?」)……

老師相機表揚、指導,把難題帶回去,如「作者為什麼會『茫茫然』、『掩著面嘆息』?」查閱一些關於朱自清先生的資料,對我們的思考會有幫助。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僅是良好的學習方法,更是高強的學習能力,同學們要繼續努力。

3、家庭作業:同學們回去,可以把朱自清先生的《春》《荷塘月色》《背影》找來讀,下一次,我們開一個朱自清先生散文朗誦會吧。

3. 《灰雀》一課文本解讀及教學設計

《灰雀》是語文部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個單元的重點是學習美好品質和練習寫簡單的事,前兩篇《司馬光》和《掌聲》寫的是朋友和同學之間的友情,讓我們懂得患難見真情,給予別人的掌聲也是對他人的鼓勵和贊美,也許那將是帶給別人一生的財富。

《灰雀》一課講述的是有關列寧的一個故事,文中描寫的灰雀是那麼的惹人喜愛,不管是它的外形、動作還是歌聲都會讓人駐足觀望。列寧到公園散步他善於觀察發現了這三隻灰雀,就喜歡上了它們。他就時常帶著麵包渣和穀粒來喂它們,看它們那可愛的模樣,彷彿自己也和這幾只灰雀在一起嬉戲玩耍。灰雀的自由與快樂就在樹林中,只有在大自然中它才會生活的無憂無慮、想飛就飛想飛到哪兒就飛到哪兒,想唱就唱沒有人會阻止也不會被人驚擾,這種無拘無束的生活也正是觸動了列寧的心,列寧就愛上了它們希望它們永遠是這樣的可愛和快樂。

然而有一天,一隻灰雀不見了,列寧很著急就像失去了自己心愛的寶貝。這時他發現了樹底下有個小男孩,就問小男孩見過灰雀沒有,他從小男孩的吞吞吐吐的話語中就斷定灰雀是被小男孩帶走了。可見他的察言觀色是那麼的細致,於是他就用真誠而又關心擔憂灰雀的心情自言自語來打動那個男孩,男孩被他的這一舉動感化了,決定放棄灰雀告訴列寧說灰雀一定會回來的它沒有死。列寧為了維護一個孩子的自尊心相信他是個的誠實的孩子,就給了他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

果然第二天灰雀回來了又在枝頭歡快地婉轉歌唱,列寧看到後又驚又喜,就像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關切的詢問灰雀昨天去哪兒了。從他簡單的話語和開心的表情上也透露出他對灰雀的愛,愛無需用言語表達,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問候就寫滿了愛意。此時此刻的小男孩低著頭沉思,既是對自己所犯的錯誤感到慚愧,也是對列寧的道歉,更是對自己一種心靈的釋放。列寧看到此也很欣慰,他沒有費力既要回了灰雀又維護了一個孩子的自尊心,正何嘗不是一種愛呢!

生為一隻灰雀真是幸運,得到了不同人的不同的愛,然而正是這兩種不同的愛,讓我們明白愛不一定要據為己有,只要他生活的幸福快樂,過著自己想要過的生活,我們哪怕只是遠遠的觀望也是一種幸福。列寧的行為打動了這個小男孩,小男孩讓灰雀回歸了大自然,也不願把自己對灰雀的愛犧牲在牢籠中,這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啊!

列寧的這種大愛是無人能及的,正是因為這種大愛他才發動了轟轟烈烈的俄國的「十月革命」,正是這種大愛才讓我們來學習有關他的故事並發揚他的優秀品質。他愛的不只是一隻鳥他嚮往的是一種自由,他愛的是下一代兒童的健康成長,希望他們真誠善良快樂的學習生活。這就是列寧這就是列寧的優秀品質, 我們不得不為之贊嘆學習。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詞語意思,能正確讀寫「郊外、散步、胸脯」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繫上下文讀懂文中的語句。(這是本課教學重點)

3.了解列寧用愛鳥之情感染、啟發孩子放鳥歸園的故事,體會列寧愛鳥更愛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錯就改是誠實的表現。(這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一、講故事,引出人物

1.出示《蜜蜂引路》的故事,讓學生閱讀並找出主人公,說說他是個怎樣的人?

2.介紹人物:列寧簡介(出示課件)

3.講述故事《誠實的孩子》認識小時候的列寧為本課內容做鋪墊。

今天,我們要學習有關列寧的另一個故事《灰雀》,從題目看好像看不出他們之間有什麼關聯,那我們就一起走進文本去了解內容吧。(板書課題)

二、初讀了解內容,感知情節

1.自由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生字新詞,不懂得查字典或同桌交流學習。

2.檢查預習,認讀生字新詞(出示課件)指名讓學生來讀並幫助糾正字音。

3.讀懂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理清思路找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文本內容。

三、理解內容,體會感情

1.從文中的哪些語句中可以看出列寧對灰雀的喜愛?列寧為什麼喜歡灰雀?

2.理解詞語意思,體會列寧的用心用情。

3.當你喜歡一件東西時你會怎麼想怎麼做?

4.當有一天你喜歡的東西不見了,你會是什麼感受?列寧呢?感同身受。

5.分角色閱讀對話,體會各自的心理活動,並讀出當時的語氣,體會列寧的擔憂著急、惋惜關心灰雀的心情。

6.當你是那個小男孩,看到這一幕聽到列寧的話,你是什麼感受?你又會怎麼做?

7.當列寧第二天看到灰雀回來之後的感受是怎樣的,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體會。小男孩又是怎麼表現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表現?

8.思考:列寧為什麼問灰雀而不問小男孩?

9.列寧和小男孩都愛灰雀,你更喜歡贊同哪種愛,說說你的理由。

10.小結:愛不一定要擁有,放手也是一種愛,就像你的父母把你捧在手心裡是愛,但這種愛會很累會讓你失去了體驗生活的感受,不如放手讓你自己來走進生活感受生活會活的有尊嚴更自信。

四、延伸拓展,感情升華

1.列寧對灰雀的愛是給予自由,而對小男孩的愛是尊重,讓他做個誠實的好孩子,這就是列寧小時候的故事。

2.學了這課你有什麼感受或收獲?

3.假如你是這只灰雀,面對列寧或小男孩想說點什麼?

4.學習並積累列寧名言。

五、課後作業

1.搜集閱讀列寧的一些故事,學習他的優秀品質。

2、把讀後的故事寫寫感受。

4.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計劃怎麼寫

語文
小學三年級語文的教學計劃三篇
VIP專享文檔 2019-08-29 9頁 用App免費查看

小風車的店
關注
小學三年級語文的教學計劃三篇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計劃經過二年級的「讀」和「說」為重點的訓練,學生已經發生了「質」的轉變,學生們經過大量的閱讀積累,大量的閱讀訓練說話,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們敢於在公共場合當眾表達自己的看法、想法,敢於質疑,敢於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

在使用生本教材的教學過程中,我將以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注重思想品德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養,強化語文實踐活動,有效地培養聽說讀寫能力,使學生喜歡學語文,學會學語文,為他們終身學習打下基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准則設計教學。

本冊教材編排的特點。本冊教材採取自然發展的方式編寫,單元的遞進主要是為了突出閱讀,防止附加的關於文體、寫法之類的說教,以便促進兒童的大量閱讀。課文中反復出現詩歌和兒歌,這不僅是增加情趣,更是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逐步讓他們感受美,創造美。

學生的寫作不僅僅成文,都有情感的支持、召喚,都有韻律、節奏的配合,所以對這些課文的教學也應視作是更深的層次上的寫作基礎。本冊共有課文48篇。在語文訓練上,既注意圍繞重點設計一個大體的序,又注意訓練的整合以及訓練重點的循環往復、螺旋上升。本著大綱「強化綜合,突出重點,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精神,在教學上我們有以下幾點計劃:

一、根據不同類型課文的特點採用不用的教學方式

(一)一般課文的教學。在教學中要我們考慮了以下幾方面

1、繼續重視字的教學。識字仍然是三年級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堅持在語言環境中識字,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完成識字任務。使學生能比較熟練地查字典,自學生字,具有初步的識字能力。識字教學要體現漢字的特點,要讓學生動腦筋主動識字,用各種方法記憶字的音形義;在完成課本識字任務的同時,要鼓勵、引導學生在課外、在生活中主動識字,並給學生提供交流、展示課外識字的機會。強化寫字的指導,注重培養學生認認真真地寫字,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除了在課堂教學中注意識字和寫字的聯系外,還要靠經常不斷地練習提升寫字的技能。

2、繼續強化詞句訓練。詞句訓練是整個小學階段的一個教學重點。進一步強化詞句訓練,更是本冊閱讀教學的重點。中年級的詞句訓練從以下幾點進行:一是對課文中的重點詞句,避免以詞解詞,鼓勵學生結合語言環境、聯系生活實際或查字典理解詞句的能力,逐步做到能自行理解;二是鼓勵學生摘抄好詞佳句,強化語言的積累;三是重視詞句的運用,強化與說、寫之間的聯系。

3、課後問題的教學。對於一些思考題、討論題具有開放性,注重方法的提示和自學的引導。力求做到理解內容和品詞品句、學習表達相結合,培養整體把握和綜合運用的能力。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累語言,努力體現讓學生自主選擇,主動積累。強化朗讀、背誦,而且增加自由度,一些課文讓學生自己選擇背誦的部分。充分利用「課後練習」中的問題啟發學生閱讀、思考和討論。

4、強化朗讀、默讀訓練。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基本功,多讀少講,把更多的時間用於朗讀使課上有琅琅的讀書聲,體現讀通、讀熟和讀出感情這樣的朗讀層次;指導朗讀,不單純從朗讀技巧上指導,重在引導學生入境入情,而後用朗讀表達出思想感情。默讀也是重要的閱讀基本功,指導學生學會一邊讀,一邊想,在獨立閱讀和思考中培養閱讀能力。

(二)詩歌的教學

詩歌用優美、簡短的語言表現豐富的畫面,能夠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詩歌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想像力和理解能力。在教學中,我會從朗讀入手,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詩歌的語言美。在教學中採用適合學生年齡特點且多種生動活潑的形式組織活動,盡可能做到讓學生背的樂,說得樂,寫得樂。

只有認真鑽研教材,准確把握教學內容,才能為上好課打下較好基礎。通過「讀——思——查」,反復誦讀課文,認真思考與教材和教學有關的主要問題,然後適當地去查閱或參讀教學參考資料,做到多讀多思。

二、提升課堂教學效益的關鍵,精心設計教學

首先教學設計樹立大單元教學意識,從單元整體出發,從宏觀上考慮好教學要求,安排好教學時間,分配好每篇課文所要完成的任務,然後從微觀上來精心設計每篇課文、每個課時的教學。其次教學設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按照「感知——理解——分析——綜合——運用」的閱讀過程去設計教學。最後教學設計注意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在教學中交錯使用講、讀、議、練、問、答等多種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提升課堂教學效益的根本,注重學生的學

在教學中把學生的學時刻掛在心上,考慮怎麼學,學得怎樣。抓好學生的預習,給預習的「硬任務」;注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學好自主、合作、探究,目標讓學生明確,教材讓學生感知,過程讓學生參與,新知讓學生發現,問題讓學生提出,方法讓學生歸納,內容讓學生小結,效果讓學生評價;運用共同學習的原理,組織學生共同討論,相互啟發,盡量通過合作解決問題。強化學法指導,努力使學生學會學習,堅持學教合一

熱點內容
李怎麼寫 發布:2025-08-12 07:27:01 瀏覽:431
散打沙包教學視頻 發布:2025-08-12 06:48:38 瀏覽:178
華阜康生物 發布:2025-08-12 05:24:59 瀏覽:727
小學教師師德修養試題 發布:2025-08-12 05:15:25 瀏覽:800
二年上冊語文期中試卷 發布:2025-08-12 05:04:11 瀏覽:139
灰雀優秀教學設計 發布:2025-08-12 05:04:03 瀏覽:532
武漢的地理位置 發布:2025-08-12 04:51:27 瀏覽:85
魔術歷史 發布:2025-08-12 04:27:56 瀏覽:192
xj歷史 發布:2025-08-12 03:49:31 瀏覽:727
廣州市荔灣區教育局 發布:2025-08-12 02:53:10 瀏覽: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