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教育方針
一.我國的教育方針
1949年9月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體國民的公德……」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重申了第一次政治協商會議的文教政策,提出:「新教育的目的「是為人民服務,為國家服務」。
1951年3月,第一次全國中等教育會議提出:「普通中學的宗旨和培養目標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體育、美育各方面獲得全面發展,使之成為新民主主義社會自覺的積極的成員。」
1957年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並強調「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1985年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要求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200
② 我國的教育方針是什麼
國家的教育方針,是國家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為實現該時期的基本路線和基本任務,對教育工作所提出的總的指導方針。教育法規定我國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方針主要有以下幾點重要內容:
1.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是我國教育工作的總方向。
2.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整個教育事業要與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並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內容和方法上有不斷的新的發展。這是教育方針中的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
3.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這是教育培養目標的重要標准。「德」不僅僅是品德,還同時包括政治素質和思想素質;「智」也不僅僅是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展智力,還包括養成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體」同樣不僅僅講體格、體能和體質,還包括掌握體育知識和技能、娛樂身心、培養高尚情操等。德、智、體全面發展將促進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4.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總的培養目標。
③ 我國現在的教育方針是什麼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方針被用法律形式確定下來,規定了我國未來教育的性質、方向、途徑、目標及其規格,對我國教育發展必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2]
「(十六大)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十七大)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十七大關於教育方針的論述,體現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思考學校的發展和改革。黨的十七大報告對科學發展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闡述,明確指出了,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對於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④ 我國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我國現行教育方針及其特點
⒈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是我國通過立法第一次完整地規定了國家的教育方針。
⒉ 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是我國教育方針的根本特點,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徑,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教育的質量標准
⒊ 現行的教育方針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教育意志,現行的教育方針是對我國建國以來提出的教育方針的繼承和發展,第三,現行的教育方針符合現階段我國的基本國情,反映了當今時代的特徵。
⑤ 新時期我國的教育方針是什麼
新時期我國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專生產勞動相結合,屬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⑥ 2.現時期我國教育方針的基本內容有哪些
1、在教育事業發展上,不僅教育的規模要有較大發展,而且要把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2、在結構選擇上,大力加強基礎教育,積極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把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培養初、中級人才列為重點;
3、在地區發展格局上,從各地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的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4、鼓勵經濟、文化發達地區率先達到中等發達國家80年代末的教育發展水平,積極支持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發展教育。
(6)我國的教育方針擴展閱讀
教育存在的弊端:
1、社會教育的大染缸性質,釀成重重社會問題。不能與學校和家庭教育有效結合,無縫連接。
2、教育產業化(私有化)對教師本身的剝奪和對教育平等的嚴重損害。
3、教師未能起到真正的傳道受業解惑的職責,也未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4、教育的社會功能未能與其他社會問題的解決相互關聯,如老齡化問題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教育方針
⑦ 如何理解我國的教育方針
教育法規定我國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方針主要有以下幾點重要內容:
1.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是我國教育工作的總方向。
2.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整個教育事業要與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並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內容和方法上有不斷的新的發展。這是教育方針中的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
3.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這是教育培養目標的重要標准。「德」不僅僅是品德,還同時包括政治素質和思想素質;「智」也不僅僅是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展智力,還包括養成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體」同樣不僅僅講體格、體能和體質,還包括掌握體育知識和技能、娛樂身心、培養高尚情操等。德、智、體全面發展將促進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4.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總的培養目標。
⑧ 現階段我國的教育方針是什麼
1、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是我國教育工作的總方向。
2、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整個教育事業要與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並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內容和方法上有不斷的新的發展。這是教育方針中的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
3、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這是教育培養目標的重要標准。
「德」不僅僅是品德,還同時包括政治素質和思想素質;「智」也不僅僅是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展智力,還包括養成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
「體」同樣不僅僅講體格、體能和體質,還包括掌握體育知識和技能、娛樂身心、培養高尚情操等。德、智、體全面發展將促進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4、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總的培養目標。
(8)我國的教育方針擴展閱讀
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高等教育是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積極回應、不斷實現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事業的新期待,凝心聚力育新人,求真務實謀發展,奏響新時代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奮進曲。
堅持辦學方向「航向標」。方向決定前途。辦好新時代的高等教育,就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定不移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
擦亮馬克思主義的鮮亮底色,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於學校教育管理服務全過程,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