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信息技術教育

信息技術教育

發布時間: 2020-11-18 19:36:32

①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的介紹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雜志》創刊於2000年,由《信息技術教育》改名,《中國信息技術教育》雜志是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的海內外公開發行的國家級刊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中央電化教育館主辦的一份大型教育科研期刊,國內外公開發行。本刊為半月刊,主編:李維福。國內統一刊號:CN11-5678/TP,國際刊號:ISSN1674-2117。《中國信息技術教育》雜志立足時代前沿,以先進的教育理念、豐富的信息內涵作為自己的追求。注重網路時代現代教育理論的探討,報道全國各地信息技術教育的進程,面向信息技術教育領域,關注教育教學的教育科研,展示學校教育現代化的風采,宣傳現代信息技術教學科研成果。全力以教育信息化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技術教育》雜志是一份「引領課程整合,服務教學需要」的中央級信息技術教研刊物,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該雜志社審稿發表周期為3個月左右,逾期未收到任何用稿通知,可自行處理稿件。復合影響因子為0.078,綜合影響因子為0.031。

如何把信息技術應用到教育教學中去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學科教學,以形象具體的「圖、文、聲、像」來創造教學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其重視實踐操作,科學地記憶知識,並且有助於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思考,主動探究,使教師以教為主變成學生以學為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就此問題,淺談一下本人在實際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是艱苦的腦力勞動,學生一旦有了興趣,對事物有了美感,也就變「苦學」為「樂學」了。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那麼怎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直是我們數學教師探索的主題,改變教學態度、改變教學方法等等。現在信息技術在教學的出現,給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帶來了一個全新的局面。
第一、信息技術手段進入課堂,給數學課堂教學注入了一股活力,給學生帶來了新鮮感。通過屏幕出現的那一副副生動的畫面,吸引了全體學生的注意,那高質量的音響效果喚起了學生學習的慾望和勁頭,那變化有序的文字不再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的單調和枯燥乏味。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能起到強烈地吸引著學生,激發了學生求知慾,形成了一股學習的動力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時,我使用了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先在屏幕上用動畫顯示了一個長方體的展開和合並不斷出現的畫面作為主題畫面,通過一隻小兔騎著摩托車在長方體的棱上繞圈,並加上美妙的音樂,一下吸引了同學的注意力,使同學們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同學們對於老師要上的數學課充滿了渴望,學習熱情高漲。
第二、信息技術進入課堂,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實踐證明:當學生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產生了興趣以後,他們就會有很高的學習熱情。這時,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策劃者(教師)就應該為他們創設各種條件,使他們主動參與進來,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時,我先讓用動畫引出現豬八戒和孫悟空分西瓜的故事。故事裡由於孫悟空沒有把西瓜平均分成四分,師兄弟產生意見,為了搞好團結,共同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現在需要同學們幫忙解決問題。這時候學生的積極性就被調了起來,迫切地想知道下面的內容。他們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習這方面的知識,並且廣泛地涉及與之有關的知識,遇到困難時表現出頑強的鑽研精神。從而活躍了課堂氣氛,達到了教學目的。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在數學課堂上運用信息技術進入課堂,不僅可使一些使本教師難教、學生難懂的概念、法則、公式在學習上教學簡單化、形象化,也可以方便數學教師更好地突破知識的重點、難點,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地展現給學生,化抽象為簡單。在學生學習的角度看並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優化和練習,並且不斷鞏固新知識。
(1)在概念、法則、公式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變抽象為具體,讓學生感性地掌握知識。老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進行適當的思考、討論、操作、答問、質疑、總結。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得知識,發展思維、提高了能力。例如在教學面積的含義時,我把它分為兩部分教學,先教學物體表面的面積,然後教學圍成的平面圖形的面積,最後讓學生得出面積的含義。在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演示引導學生得出物體表面的面積、桌面的面積、操場的面積,從而得出物體表面的面積,由什麼是正方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面積得出圍成的平面圖形的面積,再概括出面積的含義。
(2)信息技術進入課堂,有助於教師解決重點、難點。如在「體積和體積單位的認識」一課中,教學重點是理解體積的含義,認識體積單位;教學難點是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確表象。這些內容都比較抽象,我利用信息技術的作用在教學邊講解邊演示,電腦出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體有多大,並與學生操作相結合,變抽象為具體,誘導啟發學生,創造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環境,促進他們動腦筋,使所有學生都去思考問題,除了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以外,我還利用三把米尺組合成一個1立方米的正方體,讓一個組的學生走進去,從而感知到1立方米的正方體可以藏12個人。通過生動的演示和實驗使學生有所領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突破了本課的重點難點。
(3)利用信息技術的優點在教學中優化練習設計,鞏固新知識。新授課中的鞏固練習,就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這時不是簡單地重復書上學到的東西,這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不斷優化練習。信息技術在教學在這方面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在「練習」的設計方面更富有彈性,體現練習的階梯發展趨勢,有易到難,體現差異教育:學生開始從模仿型的基本練習——變為提高辨析能力而設置的判斷練習——再變為糅合知識而設置的綜合練習等等。另外,老師在練習課上從基本問題出發,循序漸進地設計練習內容和增加難度,設計一定的嘗試練習題和發展性練習題,使學生知道知識的內在聯系及規律,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不依常規去尋求變異,使學生既長知識,長智慧。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在這方面同樣有很大的優越性,不僅數學題型變化多樣,而且一題多變,可以讓學生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練習,提高了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活中的數學,從而提高學生數學的能力。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大教學密度和提高信息接受量。
自從新教材實施以來,很多老師都有同感,就是我們所使用的教材課容量比老教材多了不少,而課時安排卻沒有增多,特別是一、二年級的數學,一個星期只有3節課,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提高教學效率。如果使用過去的手段,增加每一節課的信息含量,存在一定的難度。教材內容是有限的,而課堂教學採用信息技術手段後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把與有關的內容引入課堂,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加大課堂的容量。例如在講授「第十冊《統計圖》的教學」一節時,我利用電腦的Excel功能,設計了簡單折線統計圖和復合折線統計圖,教會學生如何運用Excel功能。本來兩節課才能完成的教學任務,我一節課就完成了。學生通過在電腦室上課,動手操作,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優勢對於重點、難點知識部分進行特殊區分顯示,比較歸納,得出結論。以往需要兩節課時完成的任務,在運用了信息技術教學之後,壓縮成了一節課時來完成。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科學,可以將教材按要求重新組合,增加課堂信息傳輸量,加大密度,同時又充分調動學生運用多種感覺器官,投入積極的思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這樣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信息技術為中介的整個課堂得到了優化,提高了教學的效果,還能減輕學生盲目地死記硬背的負擔。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有利於促進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由於課件設計的形象生動,使學生右腦的直覺形象思維得到較充分的訓練和提高,可以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又由於問題的設計和啟發易於多樣化和綜合化,易於知識之間的滲透和條理化,把左腦的抽象邏輯性與右腦的具體形象性相結合。通過這樣,教師就更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思維力,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創新教育的實施和創新型人材培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讓生活走進課堂。
數學本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為了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瞄準與學生生活經驗的最佳聯結點,並架起橋梁,使數學知識因貼近生活而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用數學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和素養,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設計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實際的生活素材。例如,我教學五年級 「數學活動課」一節時,錄像播放師游「廣州東方樂園」的情景。參加這次活動的學生有980人,教師38人。門票價格為成人票每張10元,學生票每張5元,30人以上可以購買團體票,團體票每張6元。問:請你設計一種最為省錢的購票方案。同學們展開熱烈的討論,各自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
創設生活情景,突出主體地位。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有機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中充滿了數學。例如,我在教學「幾和第幾」時,讓學生模擬人們排隊買票的情景,把靜止的畫面變成生動的場景,在生動有趣的生活中學生加深了對基數與序數的認識,學會了處理生活中的問題。 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數學科教學中來,充分運用各種信息資源,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
總之,把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去,發揮其主導作用,創設生動形象的生活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讓學生從繁瑣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形成合作交流、主動探索的學習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素質教育實施,達到優化課堂教學,增強教學效果。從而有效地培養更多的跨世紀的創造性人才.

③ 信息技術給教育帶來哪些利與弊

生活在當代社會,我們能明顯地感覺到現代科技的發展對我們生活產生的巨大影響。現代科技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工作方式。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這應該是幾乎所有人都認同的道理。現代科技的發展就是一把雙刃劍,它既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但也存在許多弊端。
電話、手機、互聯網幾乎取代了原來的書信、電報,人們的通訊時間大大縮短;汽車、飛機等現代交通工具也為人們節省了大量的交通時間;洗衣機、電冰箱等新式家電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電視、電腦的出現也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對我們影響最大的現代科技我覺得應該屬互聯網。使用互聯網,我們可以做許許多多的事情。我們可以在上面找我們需要的資料。互聯網可以算是一部真正的「網路全書」,上面的知識幾乎是應有盡有。有時候我們要想了解個什麼東西,只要上互聯網一搜就能得到答案,既快捷又方便。互聯網上有大量的新聞、資訊,把我們和外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真正印證了「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的說法。我們可以把它當作通訊工具,用它來跟別人聯系,現在QQ、人人使用面十分廣,成為許多人必不可少的通訊方式。互聯網還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娛樂平台,人們可以在上面找到許多可以用來消遣的東西。互聯網給人們的學習創造了更多的機會,人們的學習變得更加方便,同時也使遠程教育成為可能。近來,網路辦公也成為許多人的選擇,他們可以在家工作,工作時間相對自由。網上購物的出現也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現在許多東西都可以網購,為人們節省了許多時間與精力。互聯網的給人們帶來的益處可以說是許多其他科技所無法取代的,它的優點很難列舉得盡。
在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我們同樣感受到了它們帶來的危害。物理科技的發展給人們送來了核技術,為人們提供了新能源。但與此同時,它也是廣島、長崎巨大核災難的罪魁禍首。還有,由於核技術使用不當或其他原因導致的核泄漏成為人類健康的一個巨大殺手。現代的高科技不僅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社會發展方面起著巨大作用,它們也成為不法分子不可缺少的犯罪道具。現在許多高科技的犯罪手段讓人實在無法識別,高科技的發展在這一方面又成了人們上當受騙的重要原因。這也讓人們越來越感到人身安全不能得到保障.
有了現代交通工具,許多人出門就是乘車、坐飛機;互聯網的應用和網購的走火,塑造了一批又一批的宅男宅女。可以說,科技讓許多人變得越來越懶,從而身體素質也變得越來越差。雖說互聯網帶來的益處列舉不盡,但它也帶來了一些壞處。互聯網上面不僅有大量的有用信息,但也充斥著許許多多虛假的不良信息,使得人們不敢輕易相信網上的信息。所以說,它在加強人們之間聯系的同時在某種程度上其實也疏遠了人們的關系。
還有,科技的高速發展加快了人們對地球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而其中有許多都是不合理的,對地球環境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總而言之,現代科技的發展有許多對人類社會的和諧起到了巨大的阻礙作用。
科學技術一把雙刃劍,這是無法改變的現實。但我們可以也必須盡力縮減它帶來的害處,使它全面發揮它的有利作用——為人類謀福利。

④ 信息技術教育的主要任務和目標是什麼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要考慮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和不同年齡階段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的教學內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確的目標,要體現出各階段的側重點,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各學段的教學目標: (1)小學階段 ①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 ②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③在使用信息技術時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使用與年齡發展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④能夠在他人的幫助下使用通信遠距離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開展直接和獨立的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⑤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2)初中階段 ①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和社會的影響。 ②初步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學會使用與學習和實際生活直接相關的工具和軟體。 ③學會應用多媒體工具、相關設備和技術資源來支持其他課程的學習,能夠與他人協作或獨立解決與課程相關的問題,完成各種任務。 ④在他人幫助下學會評價和識別電子信息來源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⑤樹立正確的知識產權意識,能夠遵照法律和道德行為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3)高中階段①使學生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社會的影響。 ②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及網路的基本知識。能夠熟練地使用網上信息資源,學會獲取、傳輸、處理、應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③掌握運用信息技術學習其他課程的方法。 ④培養學生選擇和使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自主學習、探討的能力,以及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能力。 ⑤了解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⑥通過與他人協作,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編輯、綜合、製作和傳播信息及創造性地製作多媒體作品。 ⑦能夠判斷電子信息資源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⑧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自覺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為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與信息有關的活動。

⑤ 信息技術教育的基本理念

1. 面向全體學生
信息技術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的組成部分,每一個學生在經過學習之後都應該達到本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不能因地區、經濟環境或文化背景的差異而被取消和削弱在信息技術方面的學習,應當盡一切可能創造條件讓每個學生都獲得在信息技術課程方面的共同發展;面向全體學生,還應關注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課程方面的個體差異,在學生達到基本目標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

2. 立足於學生的發展
信息技術課程應該通過各種活動形式讓學生感受信息技術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培養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體驗、了解並初步掌握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評價、表達和交流的過程及思想與方法,建立起對待信息技術的科學態度,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信息技術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信息技術學習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呵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間,讓學生通過手腦並用的實踐活動,體驗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發展科學探究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使學生的信息素養在主動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得到發展。

4. 注重學科滲透
信息技術課程在內容和活動編排、組織上應充分拓寬信息技術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師生 可以超越學科界限,強調不同學科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相互滲透,進而從整體上來建構學生開放型的知識結構,幫助學生發展知識遷移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全方位的發展。

5. 倡導面向學生的發展性評價
信息技術課程倡導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性評價,重視每個學生在已有基礎上獲得的發展。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還要關注學生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評價指標應該是多元的,要包括信息素養的各個方面;評價方法應該是多樣的;評價主體應包括教師、學生、家長等。

⑥ 信息技術教育的含義和理解。

信息技術教育是教育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達到高級階段的產物的觀點突出強調了信息技術作為教育手段的作用,忽視了信息技術本身作為教學內容在教學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視了信息技術不僅應用於教育領域還廣泛應用於軍事、商務、資詢、運輸等領域,這些應用作為教學內容的講授是教育技術所沒有的。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1)研究對象:是在信息技術作為教育觀念、內容、工具、手段的前提下,對教學資源與學習資源的信息化,以及教師的教,學習者的學的教學與學習的優化過程。
(2)范疇:○1設計○2開發○3分析研究○4應用○5評價○6管理。
在信息技術的六個研究范疇中,教學設計是信息技術在整個教育科學領域具有最大理論貢獻的一個范疇,而分析研究是它的必要前提,我們可以說設計是信息技術知識形態要素的核心成分,而分析研究則是貫穿信息技術教育研究的始終,特別是在設計階段之前的有效前提。

⑦ 信息技術教育的概念

定義1:
所謂信息技術教育是指通過現代化的信息工具和社會化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發布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思維想像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競爭和發展的能力

源自: 伊犁州直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現狀與思考 《伊犁師范學院學報》

定義2:
信息技術教育是指學習、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學與教的理論與實踐、培養學生信息素質.其重點是培養學生運用計算機與網路等信息技術工具的知識和能力,運用信息技術工具對各種信息源進行綜合處理與創新的能力

源自: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中的常見心理問題及矯治 《中小學電教》 2004年 王鵬

定義3:
信息技術教育是指學習、運用信息技術,培養信息素質,實現學與教優化的理論與實踐.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

源自: 信息技術環境下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分析 《中小學電教》 2005年 鄭建秋,王洪錄

⑧ 信息技術教師應該了解關於信息技術教育的哪些知識


  1. 信息技術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涉及:信息技術學科知識運用能力、信息技術教學設計能力、信息技術教學實施能力、信息技術教學評價能力。

  2. 初中、高中具體考核內容及標准不同。比如,信息技術教學設計能力:

    1)初中:根據《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規定的課程目標,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念,針對初中學生的認知特徵、知識水 平及學習需要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能夠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個體差異,確定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2)高中:根據《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准(實驗)》(信息技術)規定的 課程目標,針對高中學生的認知特徵、知識水平及學習需要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

  3. 可詳見《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標准》和《考試大綱》了解有關考試內容和要求。

⑨ 信息技術教育與計算機教育的區別與聯系

1.信息技術教育與計算機教育的區別:
信息技術教育不同於計算機教育。計算機是21世紀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質承擔者和技術支持者,沒有計算機及其網路技術,就沒有當今社會的高度信息化,因此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計算機、網路教育是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計算機教育不等於信息技術教育。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與計算機學科比較,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它涉及眾多的邊緣和基礎科學。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本身就不具備嚴格意義上的所謂計算機學科性,它兼有基礎文化課程、勞動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特點,也兼有學科課程、綜合課程和活動課程的特點。
2.信息技術教育與計算機教育聯系:
(1)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包括計算機和網路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
(2)信息技術教育是隨著計算機及其網路技術的發展而逐步形成的。

熱點內容
信用卡審批要多久 發布:2025-05-08 15:43:16 瀏覽:99
小學師德師風自查自糾報告 發布:2025-05-08 15:10:23 瀏覽:898
化合價寫化學式 發布:2025-05-08 14:46:59 瀏覽:965
中老年模特教學 發布:2025-05-08 13:46:57 瀏覽:310
錦路教育 發布:2025-05-08 13:33:24 瀏覽:905
吳俊老師 發布:2025-05-08 12:04:49 瀏覽:809
集美大學師德師風建設實施方案 發布:2025-05-08 11:29:33 瀏覽:956
小學班主任工作交流材料 發布:2025-05-08 11:28:14 瀏覽:868
道歉英語作文 發布:2025-05-08 11:14:19 瀏覽:766
班主任乳房 發布:2025-05-08 10:51:05 瀏覽: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