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中國教育教學研究會

中國教育教學研究會

發布時間: 2020-11-18 20:02:22

1. 「中國教育教學研究會」是合法機構嗎

不合法,請老師們擦亮雙眼,我和同事都被騙了,徵集稿件,騙取參賽費用

2. 中國語文教育教學研究會

「中國語文教育教學研究會」掛靠在「中國校園文學先鋒網」名下,以開出誘人的條件引誘師生參加她舉辦的「全國校園文學大賽」,比如:允諾交5篇的學生作品,可外帶一篇教師的論文發表來引誘師生參加,學生的這5篇習作,每篇作品要收10元。一是給予評獎,二是結集出版,並給學生一本有自己獲獎作品在裡面的書。可實際情況怎樣呢?獲獎證書倒是給你發來,但是書卻不給你兌現。這個「全國校園文學大賽」,從她舉辦的次數來看,已辦了6屆,目前第七屆「新人杯」全國校園文學大賽又在進行。另外,她所給你發來的學生獲獎證書,蓋的是「中國語文教育教學研究會」的章,只要你細心一察看,就覺得其中有點不倫不類,一個學生習作性的作品,一個是教師學術上的論文。怎麼看怎麼想都要覺得別扭。

3. 中國教師教學研究會是騙人的嗎

全國社會組織查詢www.chinanpo.gov.cn、工信部備案www.miibeian.gov.cn都可以自行查詢,根本就是一個不存在的騙子回網站,這么牛逼的研答究會竟然還用著個人賬號的微信,連個公眾號也注冊不下來,不可笑嗎。www.cetsol.org www.cetsol.net 你換多少個域名也是個騙子網站狗改不了吃屎的

4. 中國教育學會頒發的獲獎證書屬什麼級別

中國教育學會頒發的獲獎證書屬國家級證書,教育部門承認。

1、中國教育學會(The Chinese Society of Ecation,縮寫為CSE)成立於1979年4月12日,是中國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全國性教育學術團體,由從事教育科學研究與教學實踐的個人、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自願結成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

2、中國教育學會是全國性教育學術團體,不是教育行政部門,所以其獲獎證書在教師評職等活動中不予以承認。

3、根據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今年發布的《關於新加坡私立教育機構認證范圍的公告》,越來越多新加坡私立教育機構頒發的文憑證書將獲得中國教育部的認證。

5. 中國教育改革與教學研究是不是核心期刊

《中國教育改革與教學研究》雜志系中國國際教育學會與世界科學教育出版社共同主辦,北京五洲華育國際文化中心協辦,中國教育改革與教學研究雜志社編輯出版

6. 《中國新教育教學研究》是合法的CN刊物嗎

中國新教育教學研究
這個不是cn刊物,去新聞出版署網站查詢沒有備案,所以基本是假刊——如果你題目沒記錯的話。

7. 中國現代教育教學研究會能不能發優秀課證書

中國教育改革研究會的獲獎證書並沒有實質性的作用,不過它會起到提升個人在別人心目中印象分數的作用,因為中國教育改革研究會只是民間組織。中國教育改革研究會,簡稱:中國教改。英文全稱為:China Ecation Reform Research Association,縮寫為:CERRA。 研究會實行會員制,由海內外熱心教育事業的個人會員和團體會員自願組成,是依法登記的全國性的非營利性、學術性社團組織。是繁榮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力量。研究會接受教育部門的委託,組織開展海外華人同內地聯絡工作以及出國留學各類教育咨詢服務、組織教育科研成果的評選和獎勵、教育評估等活動。

8. 新中國成立前中國教育事業發展情況

一、制定教育方針
1912年7月召開的臨時教育會議談論並通過了新的教育方針,9月2日,正式公布實行。新教育方針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二、頒布學制
1912年9月初,教育部正式公布了該學制系統框架,因當年為壬子年,所以又稱作壬子學制。壬子學制與癸卯學制相比的近步:
(1)縮短了三到四年的學習年限;
(2)取消畢業獎勵初升,消除了科舉制度的陰影;
(3)女子教育取得一定地位,開創男女同校;
(4)課程上增加了自然科學和生產技能的訓練;
(5)教育更加聯系兒童實際,適合兒童身心發展特點。
壬子學制公布後至1913年8月,教育部又陸續公布了《小學校令》,《中學校令》、《大學校令》、《實業學校令》等一系列法令規程,這些法令規程使壬子學制更加充實和具體,二者綜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全面完整的學制系統,稱為「壬子癸丑學制」。
三、課程標准
廢止了癸卯學制中的「讀經講經」課,突出近代學科和資本主義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但同時對中國傳統文化也採取了批判繼承的態度;關注對學生的美感和情感教育,注意課程的應用性、平民化和首腦協調發展的特色。

第三節蔡元培與近代資產階級教育
一、「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
五育包括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其中,前三者偏於現象世界之觀念,隸屬於政治教育;後二者以追求實體世界之觀念為目的,為超軼政治之教育。
二、改革北京大學的教育實踐
1.抱定宗旨、改變校風
蔡元培改革北大的第一步就是明確大學宗旨,並為師生創造研究高深學問的條件和氛圍。
第一,改變學生的觀念:(1)抱定宗旨:學校及研究高深學問之地;(2)砥礪德行;(3)敬愛師長。
第二,整頓教師隊伍,延聘積學熱心的教員:蔡元培在教師聘任上採取「學詣」第一的原則。
第三,發展研究,廣積圖書,引導師生研究興趣:大學不僅是傳授知識的機關,而且是要創新知識,推動學術進步的場所。他率先在國內大學中設立了各科研究所,並注意豐富圖書館藏書。
第四,砥礪德行,培養正當興趣:要求學生砥礪德行,敬愛師長,並成立了各種學生組織以培養學生興趣。
2.貫徹「思想自由,兼容並包」辦學原則(3★選擇)
大學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學問,但並不是研究某一家或者某一派的學問,更不是研究某些人指定的學問。這一原則在教師的聘用上得到充分體現,同時也是辦理北京大學的基本指導思想。這一原則體現了蔡元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在當時具有沖破封建專制思想的作用,是積極進步的。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第一,成立全校最高立法和權力機構:評議會
第二,成立全校最高行政執行機構:行政會議
第三,建立全校教務傳導機構:教務會議及教務處
第四,建立主管全校人事和事務工作的機構:總務處
第五,成立各學門教務管理機構:教授會
4.學科與教學體制改革
在學科與教學體制改革上,蔡元培採取了以下措施:
擴充文理,改變「輕學而重術」的思想;溝通文理,廢科設系;改年級制為選科制(學分制)。
三、教育獨立思想
蔡元培認為教育與政黨之間,宗教之間存在這矛盾,因此教育應該獨立,教育獨立主要包括了以下內容:教育經費獨立,教育總長不得因政局的變動而頻繁變動;教育學術和內容獨立,教育方針應保持穩定,不受政治的干擾;教育脫離宗教而獨立。

第四節新文化運動與教育變革
一、新文化運動與教育觀念變革(3★選擇)
新文化運動促進教育觀念的轉變,在思想觀念層面上自覺接受西方教育、跟上西方教育,主要表現在:
(一)教育的個性化
強調在教育上「使個人享自由平等之機會而不為政府、社會、家庭所抑制」;要求在教育中尊重個人,從尊重兒童開始,教師必須懂得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從而選擇適當的方法。
(二)教育的平民化
教育關注點的下移和重民是當時普遍可見的現象。提出必須堅持教育的「庶民」方向,打破以往社會有貴賤上下、勞心與勞力、治人與被治種種差別的階級教育。
(三)教育的實用化
一方面認識到教育對個人生活能力的培養、對社會生產發展的適應的重要意義,從觀念上解決了改革教育結構,發展職業教育的問題;另一方面認識到學校內部須進行全面改革,溝通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強調學生主動、創造的學習和實際能力的培養,要求課程內容和教學組織形式均須適應生產和生活發展的需要,以求普通學校教育擺脫傳統的束縛。
(四)教育的科學化
民主主義者開始用科學的精神分析中國教育現狀,指出要讓科學內容和方法滲入到社會各項事業,滲入到教育,改變人民的態度和觀念。
二、新文化運動與教育改革(2★選擇)
第一,廢除讀經,恢復民國初年的教育宗旨,即:養成健全人格,發展共和精神
第二,教育普及有所發展。
第三,學校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
學校教育中開始推行白話文和國語,中等教育開始注意科學和實用。為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方法的研究與改革首先在小學開展起來。出現了一系列新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方法。
第四,師范教育和大學的改革。
1913 年教育部調整全國師范教育布局,籌劃直隸、東三省、湖北、四創、廣東、江蘇六大師范區,每區設一所高等師范學校。大學的改革首先發生在北大,1917 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後。
第五節新文化運動時期和20 年代的教育思潮與教育改革運動
一、平民教育運動(2★選擇)
由於政治立場、思想傾向等的不同,平民教育運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部分:
(1)一部分以陳獨秀、李大釗、鄧中夏的初步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為代表。
他們認為平民教育必須符合勞動人民謀求自身解放的根本利益,應該與破除階級統治的革命斗爭同時進行。要真正解決平民教育問題,必須先解決經濟和政治制度問題,只有在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的條件下,工農勞苦大眾才能獲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
為此,1919年鄧中夏發起組織了「平民教育講演團」及負責籌備了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這些都是平民教育運動的實踐。
(2)另一部分以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為代表。
他們在杜威民主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把平民教育視為救國和改良社會的主要手段,希望通過平民教育來實現平民(民主)政治。
為此,北高師師生於1919 年組織了平民教育社;朱其慧、陶行知、晏陽初於1923 年組織成立了中華平民教育促進總會。
二、工讀主義教育運動(2★選擇)
以工兼學、勤工儉學、工人求學、學生做工、工學結合、工學並進,培養樸素工作和艱苦求學的精神,以求消除體腦差別。
(1)北高師學生1919 年發起組織工學會。
基本觀點:倡導工學主義
(2)少年中國學會成員王光沂發起組織北京工讀互助團。(無政府主義者)
將工讀視為實現新組織、新生活、新社會的有效手段。本著互助合作的精神,實行半工半讀,將工讀互助團辦成。
(3)以李大釗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一方面提出了工人和農民的工讀問題,同時也支持青年學生的工讀互助實驗,尤其號召知識青年到工農中去,初步提出了知識分子與工農結合的思想。
(4)純粹的工讀主義者,他們把工讀單純看作是解決青年失學問題的好方法。
三、職業教育思潮(2★選擇)
職業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實利主義和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發展演變而來。在對職業教育概念的最早闡述上,涉及授人一技之長和促進實業發展這二點職業教育思潮的基本內涵。早期主張實用主義教育的人士大多轉而提倡職業教育,思潮逐步形成。1917年黃炎培發起組織中國近代第一個研究倡導實驗和推選職業教育的專門機構:中華職業教育社,進一步從理論上探討、在實踐中推選職業教育,思潮過到高潮。
四、實用主義教育思潮(1★選擇)
形成思潮的原因:杜威的思想適應了中國國內希望社會改良的要求和教育救國、教育改革的主張。其中,「社會的改良全賴學校」的觀點和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兒童中心正符合了教育救國和改革傳統教育的需要。
五、勤工儉學運動(1★選擇)
1912年吳稚暉、蔡元培等在北京發起「留法儉學會」並設預備學校。1915年蔡元培等人在法國創立「勤工儉學會」,明確提出「勤於工作,儉於求學,以進勞動者之智識」為宗旨。在華工教育中創造了半工半讀的教育形式,產生最初的工讀主義教育思想。1919看至1920年底,留法勤工儉學達到高潮。早期共產主義者是此階段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主要發起組織和參加者。至此,勤工儉學運動的內容與性質都發生了變化,從通過勤工與儉學以維持學業,提高到以儉學與勤工相結合,探索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出路的認識高度。
六、科學教育思潮(1★選擇)
(1)以任鴻雋為代表的中國科學社和《科學》雜志。
認為科學教育的基本內涵是物質上之知識的傳授以及應用科學方法於教育研究和對人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的訓練。
(2)以陳獨秀為代表的激進民主主義者,通過文化反思倡導科學啟蒙,主張以理性態度看待中國傳統教育,建設未來教育。
(3)以胡適為代表的實證主義,將科學的方法理解成「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以之為解決一切學術和社會問題的有效方法,是一種較為具體的科學教育主張。
七、國家主義教育思潮(1★選擇)
於20世紀20年代初在中國興起,其內涵為:① 以教育為國家的工具;② 教育是國家的任務。其主旨在於以國家為中心,反對社會革命,通過加強國家觀念的教育來實現國家的統一與獨立。1923年曾琦李磺在法成立「國家主義青年團」,余家菊和李磺合著《國家主義的教育》,標志著國家主義教育思想的重振。
八、學校教學改革與實驗(1★選擇)
受實用主義教育和科學教育等教育思想的影響,20世紀20年代初,當時在西方國家流行的以反傳統為旗號、以兒童活動為中心的各種教學法相繼傳入中國,並都有熱衷者嘗試作引進課堂的實驗。
九、收回教育權運動(1★選擇)
1922年3月蔡元培在《新教育雜志》第四卷第3 期上發表《教育獨立議》,極力主張教育脫離政黨與宗教而獨立,率先舉起反基督教教育的大旗。
1923年9月,余家菊在《少年中國》月刊上發表《教會教育問題》一文,率先提出了「收回教育權」的口號,要求對教會學校「施行學校注冊法」。在社會各界特別是教育界和學生界引起強烈反響。
1924年6 月,「廣州學生收回教育權運動委員會」宣告成立。
7月,中華教育改進社在南京開會,討論外人在華設學和收回教育權問題。10月,全國教育會聯合會在開封召開年會,通過《教育實行與宗教分離》和《請取締外人在中國設立學校》。
1924年,收回教育權運動達到高潮,全國各地學生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教會學生紛紛退學,一些知名學者也振臂吶喊,聲援學生運動。政府迫於壓力,也採取了一些實際行動,1925年5月,浙江省發出通令,禁止全省所有學校宣傳宗教。11月16日,北洋政府教育部頒布《外人捐資設立學校請求認可辦法》,這個文件的頒布與執行是收回教育權運動最大的實際性成果。

第六節1922年新學制
1922年11月1日以大總統令公布了《學校系統改革案》。這就是1922年的「新學制」,或稱「壬戌學制」。由於該學制採用的是美國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稱「六三三學制」。(3★選擇)
新學制的標准:適應社會進化需要;發揚平民教育精神;謀個性之發展;注意國民經濟實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於普及;多留各地伸縮餘地。
新學制的特點:
(1)根據學齡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劃分教育階段;六三三學制中各教育階段基本上是依據我國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來劃分的,這在我國近代史上是第一次;
(2)初等階段教育趨於合理,更加務實;
(3)中等教育是改制的核心;
(4)新學制增加了職業教育;(其中最顯著的特點是兼顧升學和就業)
(5)師范教育方面種類增多,程度提高;
(6)高等教育階段縮短年限,取消大學預科。
缺陷:脫離中國實際,照搬了美國的模式。

第三篇中國現代教育
第一章南京國民政府的教育建設
第一節教育宗旨與教育方針的變遷(1★選擇)
(一)「黨化主義」教育
1924年,模仿蘇俄「以黨治國」模式,強調政治上一切舉措都以黨綱為依據,教育也不例外。1926年7月,國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通過《國民政府教育方針草案》,闡述了「黨化教育」的涵義,所謂「黨化教育」,就是在國民黨指導之下,求得教育的「革命化」、「民眾化」、「科學化」、「社會化」,即把教育方針建立在國民黨的根本政策之下,按國民黨的「黨義」和政策的精神重新改組學校課程,不僅造就各種專門人才,尤其要使學生走出學校後都能做黨的工作。
(二)「三民主義」教育宗旨
1928年,中華民國大學院第一次全國會議通過的《三民主義教育宗旨說明書》,解釋三民主義教育「就是以實現三民主義為目的的教育,就是各級教育行政機關的設施,各種教育機關的設備和各種教學科目,都是以實現三民主義為目的的教育」。
1929年3月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並由國民政府正式公布之的「三民主義」教育宗旨為:「中華民國之教育根據三民主義,以充實人民生活,扶植社會生存,發展國民生計,延續民族生命為目的。務期民族獨立,民權普遍,民生發展,以促進世界大同。」至此,「三民主義」教育宗旨終告形成。
(三)「戰時須作平時看」的教育方針
抗日戰爭爆發後的1937年8月,國民政府提出來「戰時須作平時看」的教育方針,頒布了「一切仍以維持正常教育」為主旨的《總動員時督導教育工作辦法綱領》一方面採取了一些戰時的教育應急措施,另一方面強調維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
這一方針政策是一項並不短視的重要決策,它即顧及了教育為抗戰服務的近期任務,也考慮了教育為戰後國家建設重建和發展的遠期目標,使得教育事業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中仍能苦苦支撐,並在大後方西南、西北地區還有所發展。

第二節教育制度改革(1★選擇)
(一)大學院和大學區制的試行
1927年6月,國民黨教育行政委員會,仿照法國教育行政制度,中央設中華民國大學院主觀全國教育,地方試行大學區,取代民國以來中央政府設教育部、各省設教育廳的教育行政制度。任命蔡元培為大學院院長,公布了《中華民國大學組織法》。規定,大學院為全國最高學術教育機關,隸屬國民政府,管理全國學術和教育行政事宜。
同時,通過了《大學區組織條例》,次年公布。規定全國各地按教育、經濟、交通等狀況劃分為若干個大學區,每區設大學1所,大學設校長1人負責大學區內一切學術和教育行政事務。大學區下設高等教育處、普通教育處、擴充教育處等。大學區的最高審議機構是評議會。
(二)「戊辰學制」的頒布
1928年中華民國大學院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以1922年學制為基礎並略加修改,提出《整理中華民國學校系統案》,即「戊辰學制」。「戊辰學制」分組織和系統兩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1)根據本國國情;(2)適應民生需要;(三)增高教育效率;(四)提高學科標准;(5)謀個性之發展;(6)使教育易於普及;(7)留地方伸縮之可能等七項原則,第二部分為學校系統。

第三節學校教育發展(2★選擇)
(一)初等教育
三個階段:1927-1937年是初等教育的穩定和發展時期,教育建設實行法制化;抗日戰爭時期,時局動盪中仍能維持一定發展;抗戰勝利後,受到扼殺。
(二)中等教育
三個發展階段:在統治的最初十年裡,通過一系列中等教育法規的頒布,保證了中等教育的發展。抗戰時期由於採取「抗戰救國」方針,中學數量增長較快。抗戰勝利後,全國中學的數量達到最高點。
(三)高等教育
國民黨政府時期的高等教育,前十年可以說是穩步發展,逐步定型。抗日戰爭爆發後的一般時期里開始下挫,但到抗戰勝利後,大學學校和學生數量都達到最高點。
(四)抗戰時期的學校西遷
抗日戰爭時期,為保存國家教育實力,國民政府將沿海地區不少著名大學西遷,高等教育的基本不僅得以保存,還獲得了一定發展。使抗戰時期中國的高等教育呈發展態勢,學校和學生數比戰前有較大增長。

第四節對學校教育的控制加強
(一)中小學校的童子軍訓練
童子軍是一種使兒童少年接受軍事化教育訓練的組織形式,於民國初年傳入我國。1926年3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由中央青年部組織中國國民黨童子軍委員會,統轄廣州革命政府區域內的童子軍組織和教育活動。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中央青年部撤銷,於國民黨中央訓練部下設中國國民黨童子軍司令部。1928年5月,國民黨中央常務會議通過《中國國民黨童子軍總章》,規定凡12-18歲之青少年皆須入伍受童子軍訓練。1933年10月,中國童子軍總會籌備處公布《中國童子軍總章》,其中規定:中國童子軍「以忠孝仁愛和平為訓練之最高原則」,以「智、仁、勇」為教育目標。1934年11月1日,中國童子軍總會正式成立,蔣介石為會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7月31日,中國童子軍總部頒布《 童子軍戰時服務大綱》 ,對童子軍的組織和訓練更為加強。同年11 月,教育部公布《 中國童子軍戰時後方服務訓練辦法大綱》 ,強調童子軍活動為戰時需要服務。
(二)高中以上學生的軍訓
1927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通過的《國民政府教育方針草案》提出了「各學校要增設軍事訓練」。1928年,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炮轟濟南,製造了「五冊」慘案。激於民族義憤,大學院下令全國專門學校一律增加軍事教育課程,1929年1月,教育部頒發《修正高中以上學校軍事教育方案》,規定高中以上學校軍事科每學年三學分兩年共六學分,1933年3月,蔣介石下令國民政府軍政部、教育部、訓練總監部:梵谷中以上學校學生軍訓不合格者,不得補考、投考大學。這就將軍訓作為完成學業和升學的必要條件。

9. 中國教育教學研究學會

中國教育教學研究學會是隸屬教育部的一個分支機構,是個合法的組織,我曾經到那裡辦過事。學會每年會舉行各種評比,對參與的教師都會頒發榮譽證書。如果樓主想進行職稱評定得獎的話,我建議你最好投教案,因為教案可以作為賽課來評獎,還可以評「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在職稱評定中很有幫助。當然也要交一點點參評費,但是參評費與認可的榮譽來比較就不算什麼了。上半年的評比應該在5月左右結束了,因為學會要在各地教師職稱評定開始前把證書郵寄到教師手中。樓主下半年再投吧.祝你進級成功。
回答得這么詳細,請樓主追加分數!謝謝!

熱點內容
安徽教師資格准考證列印入口 發布:2025-05-08 18:52:50 瀏覽:861
學好語文的方法和技巧 發布:2025-05-08 18:35:29 瀏覽:507
高一地理熱力環流 發布:2025-05-08 17:25:46 瀏覽:559
我的世界中立生物 發布:2025-05-08 16:29:53 瀏覽:32
信用卡審批要多久 發布:2025-05-08 15:43:16 瀏覽:99
小學師德師風自查自糾報告 發布:2025-05-08 15:10:23 瀏覽:898
化合價寫化學式 發布:2025-05-08 14:46:59 瀏覽:965
中老年模特教學 發布:2025-05-08 13:46:57 瀏覽:310
錦路教育 發布:2025-05-08 13:33:24 瀏覽:905
吳俊老師 發布:2025-05-08 12:04:49 瀏覽: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