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A.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對現今教育有何意義
1.應注重大學人文精神的培養,積淀深厚的化底蘊
2.應不拘一格創建世界一流專的教師隊伍
3.應屬借鑒國外先進的辦學理念,進行教學體制的改革
4.應增強辦學高校的自主權與學術自由
5.創辦一流大學需要蔡元培式的教育家
B. 論述蔡元培大學教育思想及在中國近現代教育史的地位
蔡元培(1868~1940)自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他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為中華民族的進步和發展,為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的教育體制,尤其是為改革和發展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一.五育並舉的思想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廢」的教育思想家,主張五育並舉,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個顯著特點。
1.提出背景
辛亥革命勝利不久,南京臨時政府剛剛成立時提出來的。當時,中國的教育正處於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關頭,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在中國實行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領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剛剛起步,只是頒布了一些具體的暫行規定,還缺乏明確的教育指導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要使資產階級對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夠深入、健康地開展,迫切需要在統一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盡快地確定一個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教育宗旨,來規定資產階級對於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只是在這樣的形勢下,1912年2月間蔡元培發表了著名的教育論文《對於新教育之意見》比較系統地提出了五育並舉的思想。
2.軍國民教育
清末由國外傳出,蔡元培認為,他並不是一種理想社會的教育,然而在中國,卻是「今日所不能不採者」,主要原因:
(一)從國外環境看來,我國處於「鄰強交逼,亟圖自衛,而歷年喪失之國權,非憑借武力,勢難恢復。」
(二)就國內情況而言,要打破軍人成為「全國中特別之階級」的局面,就「非行舉國皆兵之制,否則無以平均其勢力」。可見,蔡元培主張軍國民教育,是為了對外實行自衛,對內反對軍人的強權統治,這在當時是進步的。
3. 實利主義教育
C.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關於 "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
1、軍國民教育
軍國民教育即軍事體育。他認為"軍國民教育者與社會主義背馳",不是理想社會的教育。但他認為當時"強鄰交通,亟圖自衛,而歷年喪失之國權,非憑借武力,勢難恢復",即為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必須用武力自衛,這就要實行軍國民教育。就國內而言,為了打破當時國內封建軍閥擁兵妄為的局面,就要"行舉國皆兵之制","以平均其勢力",也要進行軍國民教育。後來,他把軍事體育發展成為普通體育。他認為體育是培養"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的重要環節,他說:"健全的精神,必宿在健全的身體",如果
一個人的身體不健康,精神上也必感痛苦。他要求學生"各就所好,多多運動",以發達學生的身體,振作學生的精神。
2、實利主義教育
實利主義教育即智育。實利主義教育主要給人以各種普通的文化科學知識,發展實業的知識和技能,以及一定的職業訓練。進行實業主義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人民的富裕程度,增強國家的財力,這樣才能在世界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他認為"今之世界恃以競爭者,不僅在武力,而尤在財力。且武力之半,亦由財力而孳乳。"同時,他還指出"我國地寶不發,實業界之組織尚幼稚,人民失業者甚多,而國甚貧。實利主義之教育,固亦當務之急者也。"他把實利主義教育,當成富國強民、發展國家經濟的一項重要手段。
他認為實利主義教育,不僅可以使人學到文化科學知識,還可以便人的思維"臻於細密",例如學習算學,既可以增加知識,又可以便腦力反復運用,使人的思維日趨細密。
3、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他認為軍事體育和實利主義教育雖是"強兵富國"之道,但是,僅有兩者還不夠,還必須有公民道德教育。
"何謂公民道德?曰,法蘭西之革命也,所標揭者,日自由、平等、親愛。道德之要皆盡於是矣。"自由、平等、博愛是資產階級道德觀念。他提倡這種道德觀念與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相對抗,並企圖通過這種公民道德教育使人從封建倫理道德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從而改變被封建道德束縛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他提倡的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反封建的重大進步意義 。
4、世界觀教育
世界觀教育屬於實體世界,是"超軼乎政治的"。他認為世界觀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人超軼乎現世之觀念,而達於實體世界之最高精神境界。"其現象世界間所以為實體世界之障礙者,不外二種意識,一,人我之差別,二,幸福之營求是也。"通過世界觀教育,就可以使人破"人我之差別」,泯"幸福之營求",人也就達於最高的精神境界,人生也就變得更有價值。
蔡元培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首倡世界觀教育,並認為世界觀教育是教育的終極目的,這點是值得重視的。當然,他的世界觀教育是建立在把教育分為現象世界與實體世界這個唯心主義觀的基礎上的。然而,他的目的是引導人們去追求真理,追求有價值的人生,"不以一流派之哲學一宗門之教義梏其心。"這表示了他對當時封建傳統教育的否定,具有重大的反封建的進步意義。
5、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亦稱美育。在我國把美育列為教育方針的組成部分,為蔡元培首創。他指出"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於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他非常重視美育,認為美育是引導人從現象世界過渡到實體世界的津梁。他指出,引導人們從現象世界過渡到實體世界不能用"旦旦而聒之"的方式,也不是"枯槁單簡之言說"就能實現的。"故教育家欲由現象世界而引以達於實體世界之觀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教育家的任務,就是通過美感教育,使人達於最高精神境界。
他認為美育的作用在於"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
美育可以陶養憾情,使人日趨高尚;可以去私忘我,超脫利害;可以使人寄託於美的享受,去掉生活惡習,從而美化人生。
關於 "展個性,尚自然"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主張教育要適應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實際,他說教育者應"深知兒童身心發達之程序,而擇種種適當之方法以助之。"就象農家對待植物那樣,"千則灌溉之,弱則支持之,畏寒則置之溫室,齋食則資以肥料。"為此,他極力反對違反自然、束縛個性的教育。他指責舊教育"是教育者預定一目的,而強受教者以就之;故不間其性質之動靜,資束之銳鈍,而教之止有一法,能者獎之,不能者罰之。"
為了能"尚自然、展個性",在教學方法上,他重視啟發式教學,提倡自動、自學、自己研究的方法。他說教書並不象注水入瓶一樣,注滿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學生讀書的興趣,使學生自動的求學。做教員的不可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地都講給學生聽,最好使學生自己去研究,等到學生實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解功課時,再去幫助他。他說"在學校不能單*教科書和教習,講堂功課固然要緊;自動自習,隨時注意自己發見求學的門徑和學問的興趣,更為要緊。"他的"展個性、尚自然"的思想是一貫的,他任南洋公學教習時,就提倡"學生自己讀書"以展個性。他任北大校長時提出"改良講義"和"添購書籍"兩個計劃。提出講義只列大綱,細微末節,以及精旨奧義,或教師口授,或自己參考,以期學有心得。
D.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自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他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為中華民族的進步和發展,為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的教育體制,尤其是為改革和發展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一.五育並舉的思想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廢」的教育思想家,主張五育並舉,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個顯著特點。
1.提出背景
辛亥革命勝利不久,南京臨時政府剛剛成立時提出來的。當時,中國的教育正處於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關頭,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在中國實行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領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剛剛起步,只是頒布了一些具體的暫行規定,還缺乏明確的教育指導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要使資產階級對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夠深入、健康地開展,迫切需要在統一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盡快地確定一個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教育宗旨,來規定資產階級對於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只是在這樣的形勢下,1912年2月間蔡元培發表了著名的教育論文《對於新教育之意見》比較系統地提出了五育並舉的思想。
2.軍國民教育
清末由國外傳出,蔡元培認為,他並不是一種理想社會的教育,然而在中國,卻是「今日所不能不採者」,主要原因:
(一)從國外環境看來,我國處於「鄰強交逼,亟圖自衛,而歷年喪失之國權,非憑借武力,勢難恢復。」
(二)就國內情況而言,要打破軍人成為「全國中特別之階級」的局面,就「非行舉國皆兵之制,否則無以平均其勢力」。可見,蔡元培主張軍國民教育,是為了對外實行自衛,對內反對軍人的強權統治,這在當時是進步的。
3. 實利主義教育
實利主義教育被蔡元培認為是富國的手段,他認為世界的競爭不僅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財力。因此加強科學技術教育,提高生產力,發展國民經濟,國家 富強才能夠在世界競爭中生存下來。
4.公民道德教育
蔡元培認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僅有軍國民教育和實利主義教育還不夠,必須「教之以公民道德」。「何謂公民道德?曰法蘭西之革命也,所標榜者,曰自由、平等、博愛。道德之要旨,盡於是矣。」
由此可見,蔡元培所提倡的是西方資產階級的道德觀念,主張用自由、平等、博愛的資產階級道德,作為進行道德教育的內容。
蔡元培在提倡西方資產階級道德觀念時,並沒有全盤否定中國傳統的道德思想,他把西方近代資產階級「自由、平等、博愛」的道德觀念,分別比做中國古代儒家所提倡的「義、恕、仁」。毋庸諱言,這種比附是牽強的,然而,他這樣做,又是有其深刻用意的。他主張廣泛吸收國外文化,同時,他又強調,吸收國外文化時「必擇其可以消化者而吸收之」,並且「必須以「我」食而化之,而毋為彼此所同化」,他批評有些志行薄弱者,一到國外留學,「即棄捐其「我」而同化於外人」。
5. 世界觀的教育
世界觀的教育為蔡元培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所首創的,受到康德哲學的影響,它認為世界分為現象世界和實體世界兩部分,進行世界觀教育就在於培養人對現象世界持超然態度,對實體世界則抱積極進取態度,蔡元培的世界觀教育,是建立在把世界劃分為現象世界和實體世界這個唯心主義世界觀的基礎下,然而,他要求人們遵循思想自由,言論自由的原則,不要被束縛於某一學說的思想,在當時具有打破幾千年思想專制統治的解放作用。
6.美育教育
蔡元培是我國近代史上提倡美育的「唯一的中堅任務」。他認為美育教育是進行世界觀教育最重要的途徑,使人們從現象世界通向實體世界所必經的橋梁。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源於其特點,從他看來,人從現象世界通向實體世界存在的障礙不外兩種意識,一是人我之差別、二是幸福之營求。「有人我,則於現象中有種種之界畫,而與實體違。有營求則當其未遂,為無己之痛苦。及其既隧,為過量之要索,循於現象之中,而與實體隔。」因此,仕人我之見,泯營求之念便是從現象世界走向實體世界的關鍵,而美感教育的特性恰恰就在於此,他說在現象世界,人人都有愛惡、驚懼、喜怒、悲樂之情,不過這種情感隨著人的離合、生死、禍福,利害等現象而改變,但美感教育,使人「自美感以外,一無雜念」,人進入這種境界則「已接觸於實體世界觀念矣」,後來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說》一文中,他把美感教育這種特性說得更加明確:「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之我見,利己損人之私念,以漸消沮者也。」正因為美育具有陶冶人的感情,使人的道德品質高尚純潔的特性。因此蔡元培認為:「故教育家欲由現象世界而引以到達於實體世界之觀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
蔡元培的美感教育思想的哲學基礎是唯心主義的,受到康德美學思想的影響較深,他反復宣傳美感的普遍性和超越性,也顯然是超階級的、超現實的,過分誇大了美感教育的作用,主張在教育人對美感教育「應特別注重」,這些都是正確的。
以上的五種教育,蔡元培認為盡管各自的作用不同,然而均是「養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所必需的,是統一的整體所缺一不可的,同時他又指出,這五種教育並不是平分秋色,沒有重點的,而必須以公民道德教育為根本,「五者以公民道德為中堅,蓋世界觀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軍國民教育及實利主義,則必以道德為根本」。
蔡元培五育並舉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為中心的,德智體美諸者和諧發展的思想,這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創的。但是,他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把世界分為現象世界和實體世界兩部分,又把教育分為隸屬於政治於超軼於政治兩類,認為軍國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實利主義教於隸屬於政治,而其他的超軼於政治,這種劃分不科學。其次,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並不是為了現世的幸福,而是為了達到那個「不可名言」,如果「不得不強為之名」則「或謂之道,或謂之太極,或謂之黑暗之意識,或謂之無識之意志」的實體世界。此外,他在闡述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等問題時,也存在超階級、超現實、牽強附會等弊病。
二、大學教育思想
在蔡元培整個教育體系中,大學教育思想佔有非常突出的地位,這同他重視高等教育密切相關,他認為要發展中國的教育事業,辦好高等教育是關鍵。因此,他說「自己的興趣偏於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多參加點意見」,因此,他又較長時間主持北京大學,有豐富的大學教育實踐經驗。因而形成了頗有創建的比較系統的大學教育思想。
1.關於大學性質的探討
蔡元培認為大學應當成為研究高深學問的學府,這是蔡元培辦學的指導思想,也是他大學教育思想的出發點。早在1912年5月16日,他以教育總長身份出席北京大學開學典禮,在演說中就提出「大學為研究高尚學問之地。」在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後。他更是反復申述這一思想。1917年1月9日,他在就任校長的演說中,明確的向學生說明:「諸君來此求學,必有一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與否,必先知大學之性質。今人肆業專門學校,學成任事,此固勢所必然。而在大學則不然,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
蔡元培如此強調大學性質在於研究高深學問,在當時是為了扭轉學生上大學為做官的陳腐觀念。當時學生入學「仍抱科舉時代思想,以大學為取得官吏資格之機關,而對於學問則沒有什麼興趣。蔡元培指出,這是北大「著名腐敗的總因」。因此,他認為要改革舊北大,「第一要改革的,是學生的觀念。」
由於大學的性質在於研究高深的學問,他還提出,大學不能只是從事教學,還必須開展科學研究。他要求大學教員不是灌輸固定知識,而是對學問有濃厚的研究興趣,並能引起學生的研究興趣;大學生也不是死記硬背教員的講義,而是在教員的指導下自動的研究學問。為了使大學能承擔起教學,科研雙重任務,他極力主張「凡大學必有各種科學的研究所」。他在《論大學應設各科研究所之理由》的文章,詳列了三點理由:
一是「大學無研究院,則教員易陷入抄發講義不求進步之陋習。」
二是設立研究所,為大學畢業生深造創造條件。
三是使大學高年級學生得以在導師指導下,有從事科學研究的機會。
2. 辦學原則——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蔡元培從大學應該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學府這一思想出發,提出了這一辦學原則。他認為大學應該廣泛吸收各種人才,容納不同學派。如果抱殘守缺,持一孔之論,守一家之言,是不可能成為真正高水平的大學。
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原則主要體現在對待學說和教員兩方面,由於學說必須由人提倡、宣傳和發展,教員又以研究,傳授學問為己任,所以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原則,在實際中更多的是體現在對待教員方面。蔡元培聘請教員,最重要的有無專門學問。只要由真才實學,有研究學問的興趣和能力,就聘為教員。反之,如若學術水平低,則不管什麼人,堅持辭退。而對於教員的政治見解,學術派別,只要不妨礙授課,則不作為取捨標准。
當然,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兼容並包,並不是主張對新舊思想採取不偏不倚的態度,恰恰相反,其本意在於打破封建文化專制主義的束縛,發展資產階級新文化。
3.學科設置——從偏重文理到溝通文理,廢科設系
關於大學學科設置,蔡元培的思想,有一個變化發展過程,最初,他從「大學為研究學理的機關」這一思想出發,主張「要偏重文理兩科」。
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後,又進一步主張「學術分校」理由有兩條:第一、文理兩科,專署學里,其他各科偏重於致用;第二、文理兩科,設有研究所,實驗室等設備,如若遍設其他各科,就要增設病院,工場等,困難更大。
主張學術分校,大學專設文理兩科,顯然是對民國元年「大學以文理兩科為主」見解的發展,目的是為了突出大學的性質在於研究學理,在蔡元培看來,「學」與「術」可分為兩個名詞,「學」為「學理」,「術」為「應用」。文、理是「學」,法、商、醫、工、農皆為應用,為「術」。學與術雖然關系密切,但學為基本,術為枝幹。
更可貴的是,蔡元培在看到了文、理分科所造成的流弊之後,進一步主張「溝通文理」。他說文理是不能分科的,文科的史學、文學均與科學有關,而哲學全以自然科學為基礎。同樣,理科各學科都與哲學有關,自然哲學,尤為自然科學的歸納。而且,由於學科之間的彼此交錯,有些學科簡直無法以文、理科來區分。因此,他主張溝通文理,和為一科。1919年,北大進行改革,撤銷文、理、法三科界限。全校設立14個系,廢學長,設系主任。
4. 教學制度——選科制
與溝通文理思想相連系 ,在教學制度上,蔡元培主張採用選科制,他認為這種制度使學生於專精之餘,能夠旁設種種有關系的學科,有利於打破學生「專己守殘之偏見」,擴大知識面。有利於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
對於實行選科制,蔡元培認為必須加強指導,為防止學生純粹從興趣出發,忽視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學習,他強調學生所選的學科必須經教員審定,學生只有相對的選擇,無絕對的選擇,除必修課以外的學科,才有選擇權。同時,他還指出,選科制只能行之於高等以上學校,普通教育只可採用選科精神,而不能行選科制。
5.行政管理——教授治校
實行教授治校,這是蔡元培關於大學行政管理的基本思想。他主張教授治校,是為了建立民主的管理體制,防止校長主觀專斷,任意辦事,這是他民主思想的反映。更主要的是為了依靠真正懂得教育和學術的專家來管理學校。由此可見,民主精神和依靠專家,這是蔡元培教授治校主張的兩根支柱,教授是學校教學與科研的主力,他們既懂得教育又有學問,蔡元培依靠他們來管理學校,這不僅徹底扭轉了舊北大一切校務有校長等少數幾個人決定的狀況,而且大大調動了教授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出現了民主辦校的生動局面。
綜上所述,蔡元培大學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徵是民主和科學,目的是要把大學辦成高水平的教學科研中心,他不僅為中國近現代資產階級大學教育理論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且,其中許多真知灼見,如重視大學開展科學研究工作,提倡「思想自由,兼容並包」,注重發展學生個性,主張「溝通文理」,以及「依靠既懂得教育,又有學問的專家實行民主治校」等等,至今對於我們辦好社會主義大學,仍有一定意義。
E. 對蔡元培教育獨立論的評價
蔡元培的教育生涯,就是為了自由的教育和為了教育的自由而奮斗不息的歷程。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使受教育者養成自由的人格,成為一個自由的人;而這種教育本身也須是自由的,因此蔡元培提倡學術自由、爭取教育獨立等思想和實踐,就是為教育爭自由。這些都成為後人學習和借鑒的寶貴資源。
F. 蔡元培對中國教育的貢獻
蔡元培對中國教育的貢獻「轉」
貢獻一詞的含義有二:1.對國家和公眾所做的有益的事;2.拿出物資、力量、經驗等獻給國家或民眾。我們經常談蔡元培對近代教育貢獻更多的是他對國家和公眾所做的有益的事,對他所提供的經驗講的並不多,即使講了,也是那些被我們所吸納了的經驗,這是我們看到的貢獻。其實,有的經驗我們可能未意識到,沒有採納,但對於提供經驗者來說也是一種貢獻。我今天談的就是蔡元培經驗對近代教育的貢獻,這些在我看來,我們近代直至今天沒有很好採納,而且正是一直困擾著我們的教育問題。
一、關於他對教育目標的論述
蔡元培提出了五育並舉的思想,這一點,我們也有很多論述,但我們經常注意到的是他內容的豐富性,注意到的是他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我覺得五育思想更大的價值在於其中的層次性和可行性。首先看層次性,蔡元培把世界分為現象世界和實體世界,他認為人的終極目標是實體世界,人不能為了活著而活著。當然蔡元培並沒有把實體世界完全懸浮起來,變得神秘莫測起來,它把實體世界的實現建立在現象世界上。根據他對世界的劃分,他把教育目標也劃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實用目標,即他所謂的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這些都是為了讓人能在現世活得更幸福。另一個目標就是價值目標,即他所提到的世界觀教育,這是人成為人的教育,是人的核心素質,對一個人的發展具有非凡的意義。其次看可行性,教育的實用目標比較容易達到,那麼如何實現教育的價值目標。蔡元培提出了美育的思想,美育是從實用目標到價值目標的橋梁。在蔡元培看來,美育具有兩個性質:一是普遍性。他認為美育「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見」,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他舉例說:「美則不然。即如北京左近之西山,我游之,人亦游之;我無損於人,人亦無損於我也」。而且「獨樂樂不如與人樂樂」。二是超越性。他認為美育「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顧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他舉例說「美色,人之所好也,對希臘之裸像,決不敢作龍陽之想」。正是美育具有這兩個性質,因此通過美育可以實現實用目標到價值的目標的飛躍。
從上面的分析可知,蔡元培的教育目標即重實用目標,也重價值目標,可以說是把儒家的入世和道家的出世很好的結合了起來,教育目標的本身具有層次感和可行性。
我們的教育近代以來,其實一直只重實用目標,忽略了價值目標,即使提出所謂的理想教育也經常是空洞的,讓人摸不著頭腦,無從實現,因為我們從來沒有重視美育,音樂美術學科在培養技能而非美育,最具美育的語文學科,在老師的肢解和條分縷析中早已失去培養美育的價值。
蔡元培的五育思想對於我們確立教育目標,解決教育的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的關系,實用目標和價值目標的關系,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統一具有重大意義,這可以看作是蔡元培對教育的一大貢獻。
二、關於他對學習國外的論述
蔡元培很重視學習國外的東西,就拿教育方面來說,他在談到教育應該尚自然,應該展個性時,就提到應該向國外學習。他提到了實驗主義教育學、杜威的實用主義、蒙台梭利的兒童室,還有比利時的德可樂利等。這些教育思想或實驗活動當時在西方可能也是剛剛興起,但蔡元培已經注意到了這些新的思想,他學習國外可真不落後。
他提倡學習國外的,但不主張「全盤西化、人雲亦雲」,他認為我們應抱一個正常的心態,即不自大,也不自棄,一切從自身從發。他說:不一定別人實行了,我們才去實行,即使日本及歐美各國尚未實行,而教育家正在鼓吹者,我等亦可采爾行之。我等須從原理上觀察,可行則行,不必有先我而為之者。
他主張學習西方不能「囫圇吞棗」,應「取其肉吐其核」,將國外先進、有用的東西融合到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謀求發展。他對國外的東西都是批判的吸收,不是國外的東西就都好,比如他對宗教始終採取批判的態度,反對在大學建立神學科。他的大學教育思想就是博採眾家之長而且結合了中國實際。
蔡元培重視向國外學習,同時,很重視向國外宣傳我們中國的教育思想和文化傳統。在1924年倫敦召開的一次會議中,他宣讀了《中國教育的發展》,介紹了我們中國從很古老的時候就重視教育,介紹了中國古代的教育內容及教育機構,介紹了中國古代兩大顯學的不同命運,而且對中英教育進行了對比,各有優劣,正確分析了中國教育的差距,表達了交流學習的意思。還有幾次在世界教育聯合會的發言,他都不卑不亢,表達了發展的願望和民族的自信。正是由於他這種精神,在當時中國那種國際地位下,他贏得了世界的尊敬,向國外介紹了我們中國的優秀文化。由於蔡元培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貢獻卓著,法國里昂大學授予他文學博士榮譽學位,這是該校首次授予外國人這個學位。美國紐約大學授予他法學博士榮譽學位。法國總統授予他三等榮光寶星勛章。
蔡元培這種對待外國文化的態度,吸收外國文化的方法以及對中華文化的推廣很值得我們今天的學習。今天我們的教育界在一味地照搬國外的東西,在國外教育界失去了話語權。我們應該從蔡元培的經驗中汲取智慧,努力處理好本土化與國際化的關系,向世界介紹中國教育的思想和經驗。中國這種龐大的教育系統的運轉一定有很多有益的東西值得總結,值得向世界宣傳。中國一代一代的教育人一定有很多教育的智慧可以向國外介紹。
三、對教育真諦的把握和對教育民主、科學的追尋
《新教育與舊教育之歧點》
夫新教育所以異於舊教育者,有一要點焉,即教育者非以吾人教育兒童,而吾人受教於兒童之謂也。
吾國教育界,乃尚牢守幾本教科書,以強迫全班之學生,其實與往日之《三字經》、四書、五經等,不過五十步與百步之相差。欲救其弊,第一,須設實驗教育之研究所。第二,教員須有充分之知識,足以應兒童之請益與模範而不匱。第三,則供給教育品者,亦當有種種參考之圖畫與儀器,以供教員之取資。如此,則始足語於新教育矣。
《教育獨立議》
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的人去應用的。
教育是要個性與群性平均發達的。
教育是求遠效的;
教育是進步的
教育是公同的
《題兒童書局的國語教科書》
兒童的抽象作用,較直觀為弱;所以吾人在智育方面,即不能不授以概念,而要在多用直觀的材料為引導。直觀的對免最好是實物、次標本,次圖畫,這是現今教育家所公認的。我國地大物博,兼跨寒、溫、熱三帶;兒童所見,顯有不同;對南部的兒童,講雪人冰窖,對北部的兒童,講木棉甘蔗,雖有圖畫,若要舉實物來證明他,就很少機會了。上海兒童書局有鑒於此,特分編北、中、南三部國語,所含名詞,均擇本部中最彰明較著的,而關於聽覺的,如歌謠等,也在本部中選出耳熟能詳的,穿插其間,這對兒童的領會,必有極大的助力。特志數語,以為紹介。
四、教育家精神
四曰安貧樂道之志趣。教育之關系,至為重大,而其生涯,乃至為冷淡。各國小學教員之俸給,有不足以贍其家者,夫人苟以富貴為鵠的,則政治、實業之途,惟其所擇;今舍之而委身於教育,則必於談泊寧靜之中,獨存無窮之興趣,雖高官厚祿,不與易焉。
《一九00年以來教育之進步》
具有愛心的教育家:為營救被捕學生,蔡元培竭力奔走相救,親率校長團到教育部情願,甚至以身家性命作擔保,要求釋放被捕學生。在全國人民的強力聲援下,軍閥政府被迫釋放了被捕學生,蔡元培親率北大師生到校門口迎接。學生們悲喜交集,流下了激動的淚水。當時被捕的學生回憶說:「當我們出獄由同學伴同走進沙灘廣場時,蔡先生是那樣的沉毅而慈祥,他含著眼淚強作笑容,勉勵我們,安慰我們,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85頁
公而忘私
為解決愛國女社學生日常開支,蔡元培自告奮勇前往南京借款,以解燃眉之急。行前家人來泣告年僅十歲的長子阿根病故,他揮淚囑托前來送行的朋友代為處理後事,顧不上最後看一眼愛子,撫慰一下夫人,毅然登輪而去。三天後終於借得六千元,回到上海,解決了學生的斷炊之憂。他這種公而忘私和勇於任事的精神一直被人們傳為美談。43頁
1920年任北大校長期間,奉派去歐美考察教育。在考察期間,不幸接到夫人在京病逝的消息。他強忍悲痛繼續行程,寫下了情真意切的《悼亡妻黃仲玉》64頁
蔡元培的社會責任感:「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G. 新文化運動時期,教育家蔡元培提倡「兼容並包」的宗旨是
B、鼓勵各種學術觀點在大學里自由發展
新文化運動時期,教育家蔡元培提倡「兼容並包」的宗旨是鼓勵各種學術觀點在大學里自由發展。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發表抨擊尊孔復古的文章。蔡元培是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在學術上實行「兼容並包、百家爭鳴」的方針。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准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
(7)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擴展閱讀:
新文化運動的文化背景:辛亥革命後,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北洋軍閥(袁世凱為復辟帝制)推行尊孔復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觀念和尊孔復古逆流勢不兩立)。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人們對於辛亥革命失敗的反思。經過辛亥革命,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革命失敗的根源在於國民腦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識,必須從文化思想上沖擊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通過普及共和思想來實現真正的共和政體。
H. 試析蔡元培"五育並舉"思想
蔡元培非常重視健全人格教育,提出「五育」並舉主張。一九一二年初在出任教育總長時提出,教育方針為「在普通教育,務順應時勢,養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同年二月,他在《對於新教育之意見》中,提出軍國民主義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及美感教育五項主張。
他把教育分為「隸屬於政治」與「超軼乎政治」兩類。隸屬於政治的有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超軼乎政治的則是世界觀教育和美育。他認為,兩類五種教育均不可偏廢。為了強兵富國,需要軍國民教育和實利主義教育,但「必以道德為根本」。公民道德即「自由、平等、親愛」,亦即儒家的「義、恕、仁」。他把歐洲資產階級道德觀念同中國儒家的傳統道德觀念揉合在一起,主張培養現實社會的完全的人格。
但教育的終極目的還在於追求超現實的實體世界,使人達到最高精神境界,因此還必須有世界觀教育,即引導受教育者超脫現世,領悟最高精神境界的教育。他認為,這種世界觀教育是知、情、意、德、智、體諸者的統一體。從現象世界進入實體世界,不能依靠經驗或理論,只能依靠渾然直覺的美感,美感是兩個世界的橋梁。他主張「以美育代宗教」,各級學校、各種社會活動都要進行美育。蔡元培提出的教育思想體系,是以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為急務,以道德教育為中心,以世界觀教育為終極目的,以美育為橋梁。
I.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有什麼特點
蔡元培(1868~1940年),浙江省紹興市山陰縣人。蔡元培委身教育事業是以戊戌變法的失敗為契機的。1898年冬天,他回紹興就任紹郡中西學堂的總理,就提倡新思想,後又任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提倡民權,辦愛國女校,倡導男女平等,辦中國教育會與愛國學社,將革命與教育相結合。1912年他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首任教育總長,發表了《對於新教育之意見》,被社會公認為中國近代新教育的綱領性文件,首次提出了具有近代意義的教育方針。1917年1月,他就任北大校長,將北大改造為煥然一新的中國最高學府,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搖籃和中心。之後,他還試行大學區制,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撰寫教育論文,把畢生精力獻給了中國的教育事業。
1912年,蔡元培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首任教育總長,發表了《對於新教育之意見》。他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吸收歐美和日本近代教育的經驗,首次提出了具有近代意義的教育方針。新教育方針包括:軍國民教育(軍事、體育)、實利主義教育(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德育),世界觀教育和美學教育等內容,構成了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蔡元培進行教育改革的總體指導思想。為了確保近代新教育思想和方針的實施,蔡元培在廢除了清朝的各種帶有封建主義內容的教育法規和制度以後,制定了具有近代進步意義的新教育法令和學校章程。他在教育部期間,先後頒布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准》、《民國教育部官職令》和其他一些教育法令。內容主要有:(1)除舊布新,改革學制;(2)修訂教材,廢除「經科」;(3)加強普通教育,重視實業和軍事體育教育;(4)提倡發展社會教育。此外,蔡元培在教育實踐中還十分重視派遣留學生的意義,他認為派遣學生留學國外,是提高我國文化和科學水平的重要方法和途徑之一。因此,他從注意提高選派留學生的質量入手,要求各級學校重視留學生的派遣工作。
提倡和重視女子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他大力主張推廣普及教育和女子教育,更重要的是,他還在實踐上開創了近代中國男女同校的先河。1912年,他任教育總長後,立即規定:小學實行男女同校。繼之,1917年他任北京孔德學校校長,首次開了中學男女同校的先例。兩年之後,1919年他在北大開創了近代中國大學實行男女同學的先河,在政治界和思想界都產生了極大影響。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中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即是他的美育思想。他認為美育是養成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因素,因為美育可以使受教育者通過美的感染與熏陶,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他認為美育可以給人們提供高尚的娛樂活動,從而達到豐富人們精神生活,改善、凈化社會風氣的目的。在當時日益混亂的社會環境中,及時提出這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無疑很有現實意義。
此外,蔡元培力求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重視發揮學生個性,這是他教育思想和實踐的主要內容。這在今天,仍給我們以無盡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