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

發布時間: 2020-11-18 20:26:30

1. 親子教育的課程及好處在哪

讓父母認識其重要性,促進親子關系,提升溝通能力;最重要是優秀的親子課程可以幫助父母系統的教育好孩子,影響其一生。

2. 親子教育有哪些書值得看。

一、【教育中學生父母必讀的書】: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一本改變父母與孩子溝通方式的巨著。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品質高潔的人,一個有著憐憫心,敢於承擔和義務的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光有愛是不夠的,洞察力也不足以勝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獲得並使用這些技巧就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大多數父母沒有意識到語言的破壞力量。在溝通中發生這種不幸,常常不是因為缺乏愛心,而是缺乏對孩子的理解;不是因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溝通的技巧。
海姆·G·吉諾特,心理學博士、臨床心理家、兒童心理學家、兒科醫生;紐約大學研究生院兼職心理學教授、艾德爾菲大學博士後。他依靠他的職明才智做了很多創造性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在他的書中、演講中、專欄中宣傳的如何跟孩子溝通的創新思想不僅在美國,甚至在全世界都獲得巨大反響。
二、【教育中學生父母必讀的書】:《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批中國人如何成長為最優秀的人的過程。「成長」是一個關乎教育、人才乃至整個社會的話題。他們並不擁有一個比我們更聰明的大腦,所經歷的教育制度和我們的也沒有什麼不同。但是,他們憑什麼變得和我們不一樣了?
作者是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資深記者凌志軍,他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打敗別人」,而是「成為最好的你自己」。書中每一個真實的故事,每一段生動的點評,每一句誠懇的話語都可以成為成長之路上的堅實階梯。
三、【教育中學生父母必讀的書】:《一生的學習》
想想我們配做父母嗎?想想我們曾經受過的教育,想想我們是如何一天天變得平庸的。如果教育只是像用模具來塑造各種標准洋式的人,教導人們去尋求安全感、成為重要人物,或是早日過上舒服日子,那麼,教育只有助長了這個世界的不幸與毀滅;如果教育只是一個職業,一項賺錢的方法而已,那麼老師怎麼會用愛心去幫助每一個學生,讓他們對自己和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印度的著名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在這本著作中提出了一定要用自己的光來照亮自己,認為一生的教誨皆在幫助人類從恐懼和無明中徹底解脫,體悟慈悲與至樂的境界。其實就是古希臘神廟門前那句經典:認識你自己。
四、【教育中學生父母必讀的書】:《窗邊的小豆豆》
本書講述了作者上小學時的一段真實的故事。作者因淘氣被原學校退學後,來到巴學園。在小林校長的愛護和引導下,讓一般人眼裡「怪怪」的小豆豆逐漸成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並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礎。這本書不僅帶給世界幾千萬讀者無數的笑聲和感動,而且為現代教育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為20世紀全球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
作者是日本著名作家、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黑柳徹子。這是她的代表作。1981年出版後,截至2001年,日文版累計銷量達938萬冊,成為日本歷史上銷量最大的一本書。該書已被譯成了33種文字,介紹到世界各地,英文版在美國出版時,《紐約時報》發表了兩個整版的書評文章,這一「殊榮」,不僅在她之前沒有人獲得過,在此之後也再無第二人。該書的英文版僅日本國內銷量就達70多萬冊,至今無人超越。譯者是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日本學研究中心的趙玉皎,獲日本文學碩士學位。
五、【教育中學生父母必讀的書】:《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本書是朱光潛先生旅歐期間寫給國內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主要是勸戒青年人要從根本上下功夫,切勿急功近利。信中所說多為青年們所關心和應該關心的事項,如讀書、修身、作文、社會運動、愛戀、哲理,凡此種種。朱光潛先生如長者勸導似的語重心長,如老友交談般的誠懇真摯,讀來親切自然。不知道逼迫孩子考學考官的家長們看了此書,會有什麼感想呢?
六、【教育中學生父母必讀的書】:《為什麼孩子要上學》大江健三郎
本書是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因為照顧其智障兒子大江光,而思考「孩子的童年生活中,成人到底應該給他們什麼?」大江以朴實隨筆的方式道出了人在童年時代所習得的人生想法、讀書態度將影響人的一生。書中彩圖,均由大江夫人所繪。這本書延續了諾貝爾文學大師大江一貫人本關懷的精神,描述細膩,視覺獨特,一定可以給有孩子的父母帶來全新的育兒感想,其他相關著作:《靜靜的生活》《換取的孩子》等。
七、【教育中學生父母必讀的書】:《來吧孩子》
這本書是我國著名作家池莉的最新紀實文學。書中池莉以一個普通母親的筆觸,從女兒亦池出生前寫起,寫她歷經父母離異、體驗人心險惡,始終保持一顆寬厚善良之心;寫母女兩人從幼兒園、小學、中學一路在中國教育重壓下尋求快樂成長的夾縫,最後毅然決定求學英國,獲得理想中的教育。
她認為女兒的成長不只是簡單的家庭教育,更是自己和女兒的共同成長。此外,池莉結合女兒的成長,對中國教育體制的某些弊端進行質疑。她希望用自己和女兒的成長經歷告訴大家,孩子成長和教育的方式,還有其他選項。池莉認為,人生沒有起跑線和終點的區別,一切都是過程,每一個階段都需要認真地經歷、感受和體會。她認為那句流傳甚廣的話「千萬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混賬至極。

3. 親子教育平台哪個

親子教育平台,國內最近興起很多,之寶寶親子平台、掌心寶親子平台等,這些平添都有線上課和線下課。主要集中在0-12歲的寶寶。大多數都是體驗課,還有一些幾百塊的小課。從少兒英語美術、舞蹈、思維、口才等。線上課最近比較活,大家可以給孩子選選。。。


4. 親子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區別

親子教育和傳統家庭教育的區別是:
1.家長必須學習,以客觀的存在和前衛的教育理念取代自己的主觀願望;
2.以平等和尊重來接納子女,通過良好的互動協助子女成長;
3.以同理心作為親子互動的紐帶;
4.以心智成長作為培養子女成才的手段;
5.不強調回報式的「孝道」,以感恩之心推動敬養父母的責任和義務。

5. 怎麼樣做好親子教育總結

一、懂得孩子需要什麼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孩子怎樣才會好。如果說好意味著成功和幸福,那麼,孩子需要具備什麼素質才能爭取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呢?

許多父母把教育目標鎖定在考大學上。事實上,並非只有上大學才有機會,也並非上了大學就一定有機會。只注重學歷的追求,實為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健康的人格、積極達觀的態度、適應環境和把握機會的能力才是人生幸福的最基本的保障。


二、懂得自己的言行對孩子意味著什麼

不必刻意觀察,孩子就感受到我們太多的東西,不必刻意模仿,孩子就模仿了我們太多的態度。我們想要怎樣並不重要,孩子從我們的行為中看到了什麼、學到了什麼才重要!在孩子面前,我們不應該不加思考地生活和做事,我們必須小心,必須考慮自己這樣做對孩子意味著什麼。

三、懂得該怎樣去做

知道做什麼,叫做有方向;知道怎麼做,叫做有能力;沒有方向,努力和速度沒有意義;只有方向,沒有方法,方向本身沒有意義。父母並不好當,但是必須當好。凡事都有解決的辦法,我們不可知難而退,必須探究如何解決。請參看沒辦法的時候怎麼辦部分。

四、懂得做人就是做父母

既然教育是為了讓孩子將來能夠更好地生活,那麼,生活就是教育的方向。我們在生活中需要的,就是孩子將來需要的;現在考驗我們的,將來也會考驗孩子,我們面臨的煩惱、挑戰和機遇,將來孩子統統會面臨,雖然時代氣候不斷改變,但是與人相處、消化壓力、抵抗惰性和軟弱、剋制慾望、自我推銷、打開局面、把握機遇等基本問題是亘古不變的。我們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不僅為孩子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經驗,更傳遞給孩子一個積極的態度,所以,我們做人的時候,也是在做父母,我們生活的過程,無時無刻不是對孩子的教育。


父母健康的價值觀、人生觀是家庭教育成功最重要的條件之一。父母通過對孩子提出要求以及朝夕相處,無時無刻不向孩子滲透著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而價值觀和人生觀決定了孩子的人生方向和感受世界的方式。

生活中,父母通過自己的做法給孩子示範,根據孩子面臨的具體情境向孩子提出建議和要求,給孩子創造更好的家庭氛圍和生活環境,以此來實現對孩子的教育。所以,生活的邊界就是教育的邊界,生活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

五、懷有成長意識

從孩子誕生的那一刻起,我們的生活就開始因孩子而改變,有些人變得出乎意料地好,有些人變得意想不到地糟。孩子帶領整個家庭一起成長,孩子成長的方向是長大,大人成長的方向是父母。我們期望孩子健康成長,我們自己也要有成長意識,父母是學著做的,不可能一開始就會,不可能很快就會,做父母的本領要慢慢練就。有了這樣的成長意識,才不會患得患失、自怨自艾。

六、懂得自我懷疑的必要

我們眼中的孩子和孩子的實際情況往往有很大的差別,我們對孩子的理解緣於我們自己的經驗和理解方式,這並不總能靠得住。懂得自我懷疑,防止固執己見,抱著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態度,時時謹慎,用更為多元的方式感知孩子,會開辟全新的親子關系和教育境界。


七、教育是幫助,不是塑造

教育就是幫助孩子成為他本來可以成為的人。智慧父母懂得和孩子一起觀察和發現孩子的天性。假如孩子比較有心計、企圖心強,那麼這個孩子有可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傑出人才,但是也容易因為心事太重而承受壓力,遭受挫折;那麼,我們就應該在幫助他實現自己的目標的同時注意勸誡孩子不要被自己的抱負所累,人生不可能完美,要學會取捨和放下。假如孩子是個樂天派,什麼事情都不放在心上,那麼這樣的孩子獲得快樂會很容易,也不用擔心他會鑽牛角尖,但是很容易不思進取,不學無術,將來生活在一個較低的社會層次上;這時我們就要幫助孩子樹立一定的進取心。

很多父母常說:小孩子都一樣,哪有這么復雜?這是一種外行的表現。人是生而不同的,各有所長和所短。有智慧的父母會幫助孩子揚長避短,但前提是先要發現孩子的所長和所短。孩子不是一塊任我們隨意雕刻的石頭,而是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天性的個體,做父母的責任是幫助孩子發揮他天性中的長處,克服他的短處。遵照孩子的天性進行幫助,就會像庖丁解牛一樣游刃有餘;而忤逆孩子的天性,按照自己的願望去塑造,就會像螳臂當車一樣自不量力。

八、懂得教育的界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所以,每個人對孩子的教育必然也有自己的局限。因此我們要給孩子保留他們吸收新的思想的空間。

6. 想做親子教育,現在怎麼做

一、給孩子一個選擇
允許孩子按照他們自己的興趣去做事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幫助他們成功的最佳途徑之一。如果你讓孩子感到她有選擇去學芭蕾舞或是去練健美操的自由,她就會更賣力氣地去做這兩件事中她所選中的那件。
不過,此時她仍會需要你的大力支持。舉個例子,雖然你的孩子很願意在星期六的早上去管弦樂隊排練,但如果你不送她去的話,她還是有可能中斷或放棄的。多數孩子的興趣愛好十分廣泛,因此父母們必須對此做出投入。除非這個孩子與眾不同,不然孩子就會失去關注的焦點,不再集中精神去做事,轉而決定去看電視或小朋友們做游戲去了。
二、接受現在的他
如果你感興趣的僅僅是你的孩子是否是全班最好的朗誦者,那麼,你的期望就太過分了。每個孩子都是按照自己的速度來發展、成長的。把你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相比較會讓他認為,如果他沒能按某一特定標准去學習、做事的話,他就是一個失敗者。與此相反的是,如果你的孩子似乎在繪畫或體育上有某種天分,做父母的你就應該給他提供一切機會去發展他的才能。
逼迫是不對的,鼓勵才是有益的。不要在一個孩子還不會走的時候就讓他去跑。但是,如果他想要跑起來時,你應該給予他你所能給的幫助。
三、找找是否有隱藏在暗中的困難存在
這話聽起來不言自明。但實際上,你是否問過你的孩子為什麼突然間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或不願做家庭作業了嗎?也許他會在你的詢問下說出心裡話——他被壞孩子欺負了,他不喜歡他的老師等等。
良好的環境同等重要。某些孩子在安靜的房間里注意力最為集中,而有些卻喜歡熱鬧的背景環境。如果你的孩子說他不喜歡被獨自關在自己的房間里,那麼就讓他在廚房邊上的餐桌上做作業。如果孩子變得毫無動力了,通常他會有一個正當的理由。

7. 親子教育經典句子

1、孩子的幼年,陪伴非常重要。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貫徹終身。在陪伴中,我們給孩子示範,對口腹之慾的剋制,對消費主義的抵擋,對精神世界的不間斷的追求,中年堅忍和奮斗,晚年從容和安住。陪伴的力量,會緩釋孩子的焦慮。心不在焉,急三火四,隨波逐流的父母,是孩子難堪的宿命。

2、在親子互動中,父母和孩子的感受基本是相似的。批評孩子不懂事時,孩子也在抱怨你的不理解;責怪孩子快把你逼瘋了時,你基本上也快把孩子逼瘋了;改變親子關系,從接納開始,先調整自己的情緒和態度,你會發現:自己對了,孩子就對了!

3、一個五歲德國小男孩總是喜歡穿裙子。他的爸爸沒有責罵他,而是選擇跟他一起穿上裙子,走上街。他的爸爸說:「我沒有受過多少高等教育。我只想我的孩子懂得:有時候不一定要符合大眾預期。我想讓他知道,爸爸總會在他身邊支持他。」他們的一個偏狹鄰居據說看得目瞪口呆,結果迎頭撞到了路燈桿上。好有勇氣的爸爸!

4、家庭教育立足身教。父母通過對自身行為的規范,用榜樣和環境的力量來影響和熏陶孩子,而不是父母放縱自己的慾望和情緒,通過粗暴的訓斥,打罵等方式來管教和塑造孩子。6、真正讓孩子走向獨立,執著於自己夢想的,不是父母以「爸媽沒本事,咱家全靠你了」或「你只有好好學習出人頭地,才對得起爸媽對你的付出」的所謂「激勵」來綁架孩子,而是父母力求做最好的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同時讓孩子確信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與成功與否無關,孩子反而更會義無反顧地去爭取成功。

7、我們可以讓孩子,從幼兒園,從小學,就帶他去感覺他的身體,讓孩子在草地上,閉著眼睛打滾,讓他的身體滾過那個草地,用嗅覺、觸覺感覺到草地、泥土、氣味,那個時候身體是比較真實、具體的。我們講了太多屬於道德性,概念性的東西。如果沒有一個健全的身體做基礎,都會落空。

8、愛是相對公平。愛的重點是質量。對於多子女的家庭,要傳達的是父母和孩子唯一的聯系,而不是絕對的公平。如何公平都無法抑制孩子想要得到父母唯一的愛的慾望。不要對孩子說「我對你和對你弟弟的愛是一樣的」,告訴他「你在這個世界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對你的愛不會因為任何人而改變。」

9、如果一個人能做自己的好父母,也就一定能做孩子的好父母。什麼叫做自己的好父母呢,就是你有沒有辦法對自己溫和而又堅持。也就是說當你失敗了,有挫折感了,你是怎麼對待自己的。你會不會對自己非常嚴厲?會不會不能原諒自己?如果是的話,那麼當你成為父母後,你孩子犯錯時你也會這樣對他。

8. 什麼是最好的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心理專家:身教

家庭教育關系著孩子人格的養成。重慶寸草心心理咨詢強調良好的親子關系同時也是父母和孩子交流的基礎,只有好的親子關系才能讓孩子從心理上接受教育,並健康的成長。
1、 身教重於言教
所謂家庭教育,實際上是教孩子怎樣生活、怎樣做人。每個作家長的人都應該明白,當我們教育孩子應該如何時,應該注意到我們自己是否正在身體力行地實踐著這些道理。寸草心理咨詢師提示孩子也在察言觀色,他們會從我們身上學習生活。
父母要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氣氛和親子關系。所謂家庭氣氛是指家人相處時的關系、家庭與人交往的方式、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和良好的親子關系。有研究報告指出,家庭氣氛與子女的適應狀況有很大關系。在一個溫暖、和睦的家庭中成長的子女,比較開朗樂觀、積極自信,人際關系比較好,適應能力比較強;相反,在一個冷漠敵視和壓抑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子女,往往在性格上容易退縮,缺乏安全感。因而他們的注意力、忍耐力、堅韌性和靈感、奮斗精神等自我拯救能力都勝過同齡的孩子。由此可見,家庭環境不夠理想的孩子,應該發揮自我能動性,增強自我拯救能力,也是可以起到補償作用的。
2、 尊重孩子的人格
父母如何對待孩子是子女的心理能否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有的父母對子女過於嚴格,處處訓斥子女,支配子女的活動,使孩子言聽計從。這樣教育的孩子表面上看是有修養的,但因他們的獨立人格沒有受到尊重,往往表現出自我抑制,沒有信心的個性特點;相反,有的父母對子女的任何要求都盡力給以滿足,結果使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蠻橫的品質,甚至出現攻擊行為。家長應該平等對待青春期的孩子,既尊重他們的獨立性,又要讓他們逐步學習成年人的行為,按照一般人際關系准則行事。父母的錯誤態度是造成孩子不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3、 正確地給以強化
在親子關系中,對孩子的行為給以正確的強化是教育孩子的關鍵。許多家長承認自己家庭教育失敗,主要原因是強化不當。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許多願望,隨後就會向家長提出。這些願望或要求有些合理,有些不合理。孩子畢竟是孩子,他不懂得是否有合理性。家長是否應該滿足,應該如何滿足,是需要思考的問題。重慶寸草心理咨詢解釋一般來講,不合理的要求應不予理睬或加以拒絕。有些家長不恰當地滿足了孩子的無理要求,無意識中強化了孩子的非理性。

熱點內容
學好語文的方法和技巧 發布:2025-05-08 18:35:29 瀏覽:507
高一地理熱力環流 發布:2025-05-08 17:25:46 瀏覽:559
我的世界中立生物 發布:2025-05-08 16:29:53 瀏覽:32
信用卡審批要多久 發布:2025-05-08 15:43:16 瀏覽:99
小學師德師風自查自糾報告 發布:2025-05-08 15:10:23 瀏覽:898
化合價寫化學式 發布:2025-05-08 14:46:59 瀏覽:965
中老年模特教學 發布:2025-05-08 13:46:57 瀏覽:310
錦路教育 發布:2025-05-08 13:33:24 瀏覽:905
吳俊老師 發布:2025-05-08 12:04:49 瀏覽:809
集美大學師德師風建設實施方案 發布:2025-05-08 11:29:33 瀏覽: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