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教學
⑴ 你咋看待中國式教育
沒有好不好,只有合不合適,至少當前來看中國教育適合中國
中國式的教育,更注重的是父母對於孩子的期待和對孩子的理想成才的方向的重視。言簡意賅的說,就是父母覺得你做什麼可以,那麼你就必須去做什麼。
一、有的中國式的教育有可能會通過棍棒等方式進行管教孩子,讓孩子不得不去做某些事情。如果孩子一旦違背父母的意願么就有可能通過他的方式讓孩子覺得他自己的思維是錯誤的,所以就只能跟著父母的思想走,讓父母替孩子去思考,孩子沒有別的選擇。
四、有的父母還只注重結果是什麼樣子,然而卻不會想到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了什麼,是否已經盡力的去完成這件事情。如果是沒有完成父母就會責備這也是一個中國式教育的明顯特點。
五、有的家長還會過度的給孩子報一些補習班或者是興趣班,並沒有爭取孩子的意見,並不知道孩子究竟是需要什麼,也從來都不了解孩子真正的興趣是什麼?這也無形中給孩子帶來非常大的壓力,也剝奪了孩子在假期課余時間內能夠放鬆的時間。
所以為了孩子的未來,還是應該多尊重一些孩子的意見,這樣也能夠讓他學習的更輕松,也更願意學習。
⑶ 中國式教育與西方式教育的不同
一、教育類型不同
西方教育是一種嘗試教育,先讓學生嘗試進行體驗,在體驗中發現難點,然後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在解決難點中積累驗得出結論。那是真正屬於學生自己知識的成果。
中國的教育是一種灌輸式教育,先將成人的經驗告知學生,讓學生按部就班,在教師一步一步指導下學習實踐,那麼得到結論是書本知識,結果往往很難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西方和中國教育最大差異就在於本質是否以人為本,是否從學生的本能出發,中國教育是一種「無次品生產」教育理念,是完美的教育,希望生產出的是合格產品,教育之中的學生遵循「學習是不可以犯錯的」的規律,學生創新思維在學校「完美」式教育模式中被禁錮。
西方教育是人文的,課堂上從小培養實踐和分析能力,鼓勵思想和思維自由,並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教師教育教學作用是指引者,教師和學生課堂教學親和無拘束,共同探討問題,學生出現的疑問一起去圖書館或團體解決,學生自己去尋找資料正確與否自己做出判斷,教師沒有約束學生的自主思考。
二、中西考生成績的計算方式顯著差異
在西方學生成績的計算方式是:課堂紀律和出勤率佔15%,課余作業成績佔15%,小組互動討論佔20%,論文寫作和答辯佔50%,從這幾個方面來綜合評估學生的綜合情況,比較客觀和公正。由於西方教學的目的是運用,而不是分數,所以分數只是一個參考值。
在中國,成績是學生、家長和學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從。一些綜合分數低,而偏科成績比較嚴重的學生,反而被埋沒了。成績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來定,主要是筆試,比較單一,另筆試的成績很容易被復制。像高考這種一考定終身的方式很容易因為發揮失場,而與大學教育失之交臂。
三、中西學生從知識層面上的區別
西方教育更容易發掘天才:西方教育重視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注重對知識的靈活應用,重視「廣」和「博」,對學生的教育是點到為止;西方的基礎教育在達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礎上,允許學生有較大選擇的自由。
中國教育使用題海戰術,教師讓學生重復練習,直至「爐火純青」的地步;所以說,中國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識學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國教育要求數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學得不好都有可能對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響。
⑷ 中國式教育,中國式家長有哪些難以接受的神邏輯
第一,別人都可以,為什麼只有你不行,一定是你還不夠努力。在中國家長的觀念里,好孩子都是別人家的孩子,並且中國家長們總是不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盲目的以別人家的孩子為標准,要求你達到別人孩子的標准。一面貶低你樣樣不如別人 ,一面又要求你和別人一樣。但是要是知道每個孩子的天分不同,實際情況不同,一味要求自己的孩子和別人一樣優秀,和揠苗助長並沒有區別。尤其是把所有無法達到預期目標的原因都歸結於“你還不夠努力”,既沒有道理也沒有一絲絲的溫情。
總之,中國式家長還有很多的奇怪的邏輯,比如手機充滿了一直充電會爆炸,晚上玩手機有輻射,你不聽我的就是沒有孝心,小孩子你啥都不同等等。
⑸ 中國人最願意為教育買單,中國式教育如何
中國式教學指中國現存的一種普遍教學方法。在我國的學校中被廣泛應用,對於我國的培養人才出了很大力。但是顯現出教學相對死板、學生差異過小、標准趨向單一等特點。
中國式教育,渴望快速成功和即時受益的心態使許多有前途的孩子沒有成才。此外,網路的發展也影響著學校的教育,特別是對年輕學生的教育。從縣到鄉都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盡管國家職能部門進行了嚴格的調查,但仍然有違法者為中小學生提供了便利,導致基礎教育,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實施緩慢。創新型人才已成為空談。因此,我們應該加強社會改革,建立良好的社會氛圍,讓全社會採取行動,為兒童和青少年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為社會儲備創新人才。
⑹ 為什麼大家都認同中國式教育很可怕但為什麼就是不實行教育改革呢
現在想要教育改革很難,有多難?打個比方,你一直吃熟食,如果有一天逼你去吃生魚片之類的食物你習慣嗎。還牽扯到上面部門的利益,如果改革補習班之類的都要倒閉,這些損失誰來賠,所以說中國教育改革很難。
⑺ 中國式教育和國外的區別
主要是傳統文復化上的差異。傳制統的「中國式教育」提倡被教育者要對教育者無條件的服從,不允許提出任何不同的見解和疑問。傳統的「中國式教育」其教育方式刻板教條,簡單粗暴,古板老套,封建「家長式作風」貫穿始終。相信嚴師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長實際上是把自己的意識形態,觀念理想,興趣愛好在孩子身上搞強行復制。把孩子完全當成他們的私人物品來對待,動輒就扣上不聽話,不孝順,對不起父母的養育之恩,並隨意貼上壞孩子的標簽。而有的父母則完全相反,放任自流,採取綏靖政策,一味溺愛。人們常說「中國式教育」十個家庭九個失敗。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和家長落後的行為方式,貧乏的知識儲備,自身的認知能力,自高自大,自以為是,故步自封的行事態度密不可分。想要把孩子教育好,首先應該提高家長的自身素質。我們應該多向西方文明國家的家長學習,拉下面子,放下架子,端正態度,開誠布公,實事求是,包容開放,和孩子們玩在一起,打成一片,共同促進,共同提高,才能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和整個家庭,社會素質的共同提高。
⑻ 「中國式教育」現在存在什麼弊端
不滿意的兒子、兒媳,嬌慣孩子的老人!我們小區特別明顯,一看帶孩子的幾乎全是老人,這爹媽都忙,都上班,孩子就放姥姥、姥爺、或者爺爺奶奶家,你要是完全放這了,對孩子就不管不顧也可以,沒事來一趟,這孩子被你們慣的,孩子咋又感冒了呢?是不是給穿少了,孩子這么瘦,你好好做飯啊,挑肥揀瘦的,沒完沒了,你說你那麼會說,你自己帶啊!
孩子也一樣,對老人不客氣,弄得自己跟少爺公主一樣,那爺爺奶奶就跟老保姆似的,好吃,好喝,好伺候,最後還落不到好!
現在這孩子被養的,碰也不行,說也不行,就得放家裡供著,因為玩個滑梯,兩家老人能幹起來你信不,孩子到了幼兒園啥啥不行,老人還得找老師的事兒!
懷念小時候,那時候父母哪管我們啊,一天就自己玩,什麼玩具也沒有,一個皮筋玩到小學畢業,那時候的關系多純粹啊,誰打誰一下,誰推誰一下無所謂,現在可不一樣了,孩子的問題能延伸一個家族,都容易報警,我覺得不是中國式教育的錯,是孩子父母的問題!
⑼ 日本的教育方式和中國式教育有什麼區別呢
以下就中日的思想教育、能力培養、防災訓練方面加以區別:
1、中日思想教育區別
中國教育受儒家思想教育目標——「成仁」的影響,從幼兒園開始就帶有全面發展孩子德智體美勞的目標,雖然平時也教授生活中基本禮儀,但是更加註重書本知識的習得,「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笨鳥先飛」仍然存在於很多中國家長的理念中。而在日本,讓孩子學會生活是教育的核心,學校更致力教育孩子基本禮儀與人際關系。
比如,有很多幼兒園就要求孩子帶到學校的包必須由媽媽一針一線親手縫制,孩子中午吃的便當由媽媽准備,從而加強父母對孩子的關心與重視。甚至有些幼兒園似乎完全不重視孩子們的知識教育,孩子們沒有課本,學校的教學計劃中,完全沒有數學、假名、繪畫、音樂這些項目,他們的教育內容就是讓孩子們學會「笑」,學會說「謝謝」等基本禮儀。在日本小學教育中筆頭作業很少,課後作業有時候僅僅是幫父母做一件家務,對父母說一句「我愛你」等,這跟當前中國小學生每天扛著厚重的作業回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中日能力教育區別
日本比中國更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日本小學教育中特別設置家庭課和很多實踐課,教學生做便當、種花草、甚至讓孩子自己安裝筆記本電腦,讓孩子們在實踐中學習、感悟。同時日本注重的是課下的教育,而不只是在課堂,比如說學生一起參加野餐,合宿,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學生在畢業時都會舉行畢業旅行,與同學們共度美好時光同時培養集體主義意識。而中國秉承著「學而優則仕」的理念,從小學開始就進行壓迫式學習——老師將書本知識灌輸到學生的腦中,學生靠死記硬背以及題海戰術求得高分。
在當前的中國教育中,學校和家長都過分重視考試,教育充滿了功利性。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經受非常功利的考試,而每一次考試都會被勸戒分數與你的前途與你的命運緊密相聯,尤其是中考和高考。諷刺的是,中國教育就像「賭博」,每次考試來臨,教師與學生就開始猜題估題了,如此教育教學的直接後果是扼殺了學生的天性,遠離善良的本性,走向教條,封閉,走向厭煩,消極,虛浮,不重實際,有的走向反人性的死胡同。日本教育注重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的鑽研以及創新精神,而中國似乎正在不斷扼殺學生的創造力。
3、中日防災教育區別
另外,日本也很重視防災抗險教育,這與日本多地震火山有著直接關系。日本是個非常善於向別人學習的民族,在學習模仿的過程中,他們既不是全盤拒絕也不是全盤接受,而是巧取精華。日本今日的教育既保留了東方國家重基礎、重訓練的教育傳統,又吸收了西方國家重個性、重自主性的教育傳統。
這種集東西方教育傳統為一體的教育新體制,其優勢和能量是不可低估的。相比較,我國在學習他國的經驗時,常常是只學其表,外在的包裝盡管不斷地翻新,傳統的弊端卻始終難以摒棄。日本的教育啟示我們,東西方兩種教育傳統的互補性融合是教育改革的良好出路。
拓展資料
日本的教育制度與理念
教育制度
日本的第一級至第九級的教育是義務教育。每年學年由4月1日開始,下年3月31日結束。每個學期之間會有假期。日本的小朋友以前星期一至五全日上課,星期六上半日課。不過,這制度由2002年起全面取消。不少老師仍在周末上班,他們亦必須在暑假(通常是8月)工作。
根據法律規定,每個學年最少有210日為上課日,但是大多數公立學校會撥出大約三十日,作為學校節日、運動會和非學術上的儀式(特別是一些鼓勵合作和學校精神的儀式)。扣除這些活動和星期六半日上課的日數後,上課教學的時間每年約有195日。
教育理念
日本人對教育(特別是強制教育)抱有幾個重要信念。他們認為所有學生有能力學習知識,學生的努力、堅持不懈、自律能力及非學術上的能力決定了學生的學業成就。這些學習及行為習慣是能夠通過講課及訓練而學回來的。所以,小學及初中學生不是根據他們的能力而編班授課,也不是適應各學生的差異。
日本全國性的學習范圍讓學生得到均衡和基本的教育。強制教育讓學生得到一個同等學習的機會,而各學校的財政分配是相對性相同的。不過,這種制度被評為缺乏彈性、缺乏理解學生的特別需要和興趣。
參考鏈接網路 日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