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
Ⅰ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那些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是中國政治思想史最偉大的人物,從孔子開始,中國政治思想進入了體系完備的時代。孔子對於中國政治思想貢獻在於,他系統地整理,繼承和豐富了以往的歷史遺產,創立了以仁禮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與弟子的言論集《論語》一書中,另外、孔子編定的"六經"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孔子建立了系統而完整的理論體系,其中包括哲學、倫理、政治、教育、經濟、歷史、文學、美學等多方面的內容。他是通過"述"與"作"兩方面的工作形成的,"述"是他把周以前的古籍文獻作了系統的整理,編寫刪定出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作"是孔子自己的著述,主要是《論語》。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體是仁禮學說,仁與禮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疇
1、關於仁
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們把尊親敬長、愛及民眾,忠於君主和儀文美德都稱為仁。孔子繼承了前人的觀念,並且把它發展成為系統的仁說。
什麼是仁?孔子在《論語》提到仁有一百餘處,涵義甚廣,但其基本涵義有二:一是愛人。他的弟子樊遲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問答說:"愛人"。《說文》有個解釋:"仁,親也,從二人",甚合孔子思想。仁,就是人與人的關系,要友善相親,相互幫助。愛有差等。按孟子的說法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是先愛自己的親,然後普及到民,再推廣到物;是先已後人,先內後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這是一種從人"自然本性"出發的"仁愛差別"。
2、關於禮
仁的第二個涵義是克己復禮。在答復弟子顏淵時,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顏淵》)。"克己"是自覺地約束自己。"復禮"是一切言行要納於禮。這里強調的是人的道德自覺,人們通過克制自己,達到自覺守禮的境界,達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視聽言動都合於禮,這也就是仁的境界。
"禮"也是一個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禮。不過,孔子則是從多方面進行論述的第一人。什麼是禮?禮的含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屬於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規定。《左傳》隱公十一年載:"禮,務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者也。"這是說,禮是治理和安定國家,鞏固國家的制度和維護社會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說禮是"王之大經也"(《左傳》昭公十五年),是進行統治的根本法規,治國之綱。因此,"壞國喪家亡人必失去其禮"(<禮記·禮運))。丟掉了禮,就要失去一切。可見孔子這里說的"禮"實際是"社會秩序和社會制度"。二是禮儀上的規定,就是有關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喪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細節,按不同等級、身分,都有不同的禮儀規定,這叫"儀"。這里的"儀"實際是"社會秩序和社會制度"的具體形式。
孔子認為:禮和儀又是統一的,禮是根本的,儀是從屬的,儀是禮的"節文"或形式,或者說儀是用行動規范和禮節的形式來鞏固和體現社會的秩序和制度。因此,禮的實現既靠強制的力量,又靠習俗力量,是內外結合,所以禮又和樂相連。孔子,"克已復禮"實際上是主張建立如周朝一樣的"禮儀社會",即"秩序和制度社會"。
孔子主張禮仁結合,納仁於禮,用仁來充實禮。這是孔子的創新。"關於禮仁關系,他認為,仁是禮的內在精神,禮是仁的表現形式。仁是禮的最高境界,禮是實現仁的途徑。就仁和禮的本質來說,仁,歸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於血緣關系的人與人之間的仁愛關系;禮,主要是規范社會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注重仁和禮的結合,實質上是注重了人道與政治的結合,從而對周禮作了重大的修改。仁與禮並不矛盾,因為仁是內容,禮是形式,二者的結合,才是一種制度的完善。
3、關於德治主張
同孔子的仁說和禮說相聯系,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實行德治的具體辦法:
1)重教化,輕刑罰。孔子認為要治理好一個國家,必須在滿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礎上,加強教化。在禮刑問題上,孔子主張禮教是根本的,不得已而用刑,必須慎用。認為寬猛相濟,政事才會諧和。寬猛結合,就是文武兩手並用,德治與刑治都要。
2)反對過度榨取,主張"使民也義"。義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過分,要適宜。
孔子看到了當時兩極分化、貧富懸殊過大的現實,認為這是造成社會不安、國家顛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來平均主義的經濟主張。他說:"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季氏》)
3)為政需正己。孔子認為要治國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能正人。他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所以孔子主張統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體力行的"君子",這樣,為政者起表率作用,就會上行下效,自然就會政通民和國家得治。孔子對為政者提出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
4)舉賢才。與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聯系,他認為國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須舉賢任能,發現和提拔優秀人才,參與國事。關於賢才的標准,孔子認為應該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述而》)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奮斗目標,要依據仁的精神和擁有高尚的品德,還要能善於憫熟地運用業務知識和技能。簡言之,賢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和治國才能。這是一個德才兼備標准。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資料來源:摘自張永東《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評》
二、孔子在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
孔子以前,「學在官府」,只有貴族子弟有權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貴族子弟才有當官的資格。但到了孔子的時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這就為私人辦學提供了機會。孔子正是抓住了這一機會,開始了其創辦私學的職業生涯,希望通過興辦教育來培養「賢才」和官吏,以實現其政治思想。在教育的對象問題上,孔子明確提出了「有教無類」[7]的思想。「有教無類」的本義是無分貴族與平民,不分國界與華夷,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孔子的弟子來自魯、齊、晉、宋、陳、蔡、秦、楚等不同國度,這不僅打破了當時的國界,也打破了當時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視為「蠻夷之邦」的楚國人公孫龍和秦商入學,還欲居「九夷」施教,就說明了後一點。孔子弟子中有來自貴族階層的,如南官敬叔、司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來自平民家庭的,如顏回、曾參、閔子騫、仲弓、子路、子張、子夏、公冶長、子貢等。而平民教育更能體現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實質。
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其「性相近也,習相遠也」[8]的人性論。「性相近」說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習相遠」又說明了實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於「人皆可以通過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認識,孔子才作出了「有教無類」的決斷。
「有教無類」思想的實施,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對於全體社會成員素質的提高無疑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Ⅱ 孔子教育思想是什麼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一生傾盡心 血獻身教育,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影響深遠。
1.教育作用:
教育對社會的作用是「庶」、「富」、「教」。「庶」指較多勞動力,「富」指人民群眾有豐足的物質生活,「教」指使人民受到政治倫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
教育對個人的作用是「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指先天素質,「習」指後天習染,包括教育與社會環境的影響。
2.辦學方針:
有教無類:「有教無類」指,不分貴賤貧富和種族,人人都可以入學受教育。
「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對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一般平民,利於教育和文化發展。它滿足了平民入學受教育的願望,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
3.教育目的:
「學而優則仕」孔子提出從平民中培養德才兼備的從政君子,這條培養人才的路線,概括為「學而優則仕」。「學而優則仕」把讀書與做官聯繫到一起,成為封建統治者維護統治和籠絡人才的手段。
4.教學內容:
孔子創立私學,以「六藝」為內容,主要教材是孔子編撰的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
孔子教學的特點有:偏重社會人事;偏重文事;輕視科技與生存勞動
5.教學方法:
學、思、行結合;啟發誘導(孔子是中國第一個提倡啟發式教學的人);因材施教。
6.道德教育:
孔子主張以「禮」為道德規范,以「仁」為最高道德准則。「仁」 與「禮」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德育原則有: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內省、 改過。
7.教師條件:
孔子認為一名教師應具備的基本條件有:(1)學而不厭(2)溫故知新(3)誨人不倦(4)以身作則(5)愛護學生(6)教學相長
8.歷史貢獻:
孔子是全世界公認的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教育史上做出了很多貢獻;如 強調教育的作用,創立私學,編纂六經,實行「有教無類的」方針等等。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全面、正確地去評價,批判繼承
Ⅲ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張
不論學生的等級階層如何,都有資格接受教育。因為春秋時期只有貴族才能接受專教育,孔子屬的這個觀點促進了私學的興起,培養了大批的人才,促進了儒家思想的傳播,後世的教育觀點因此而起。。
有教無類,說的是教育的對象。既然說的是公平,也就是對於大家都一視同仁,無論貴賤與貧富。
有教無類:任何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
因才施教:每個人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性格和特點,因用不同的方法教育
3人行,必有我師焉: 學習的方法有很多,向他人學習是很有效的方法
Ⅳ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教育思想:
1、德育----素質教育的重點。
孔子一生為培養治國人才而進行賢能教育。在「德、才」兩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為出發點,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並把「仁義禮智信」作為五常。他認為「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勤奮好學、講究方法、注重實效。
(1)勤奮好學----治學的重要條件。
《論語》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他十分注重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樂趣,對優秀者給予表揚,對怠惰者給予批評。
(2)學習方法----獲知之橋梁。
重視學習方法,是每個學生應有的學習態度。孔子為此曾多次表揚顏回。他主張「溫故而知新。」他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並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在學習時應當獨立思考,但思考必須以認真讀書為基礎,他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治學嚴謹,抓住規律。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幾乎人人都知道孔子這句話,這是孔子做學問的態度----治學嚴謹、求實。他曾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之;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意思是說,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是,它的後代杞國不足以作證明;殷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它的後代宋國不足以作證明。這是杞國、宋國資料和熟悉歷史的賢人不夠的原故。如果資料充足,那麼我就可以用來作證明了。這足以說明孔子治學嚴謹、扎實的態度。
Ⅳ 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 ( yīn cái shī jiào )
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
解 釋 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出 處 《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夏問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子游能養而或失於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有一次,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子路匆匆走進來,大聲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子路剛出去,另一個學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問:「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么?」孔子馬上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冉有走後,公西華奇怪地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麼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說:「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三思而行。」
有教無類【拼音】yǒu jiào wú lèi
子以前,「學在官府」,只有貴族子弟有權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貴族子弟才有當官的資格。孔子開始了其創辦私學的職業生涯,希望通過興辦教育來培養「賢才」和官吏,以實現其政治思想。孔子明確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有教無類」是指無分貴族與平民,不分國界與華夷,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孔子的弟子來自魯、齊、晉、宋、陳、蔡、秦、楚等不同國度,這不僅打破了當時的國界,也打破了當時的夷夏之分。孔子吸引了被中原人視為「蠻夷之邦」的楚國人公孫龍和秦商入學,還欲居「九夷」施教。孔子弟子有來自貴族階層的,也有很多的是來自平民家庭,而平民教育更能體現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實質。「有教無類」思想的實施,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對於全體社會成員素質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1.有教無類:讓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進社會發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種不同的性格,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強教學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師焉:只有虛心向別人請教,才能不斷完善自己.
4.勤於思考:只有勤學善問,才能得到知識.
5.溫故而知新:經常復習以前學過的知識,才能學好新知識.
6.不恥下問:提倡人人好學虛心求教.
7.知之為知之,不知不為不知:這就是實事求是的做學問的基本素質.
下面都是反應孔子教育思想的名句:
1、子曰:「習相近也,性相遠也。」
2、子曰:「有教無類」。
3、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4、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5、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6、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 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7、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8、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9、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10、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11、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2、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3、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14、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15、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16、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17、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18、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19、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0、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21、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22、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23、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4、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2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6、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7、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29、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30、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31、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32、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33、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34、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3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6、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對今天的教學有幫助的一些細節有很多,但從大的理論思想上看,「因材施教」的意義最大。
現在的中國教育完全是機械化、標准化生產,培養出的學生千篇一律、毫無創新和特色。所以,必須根據各人不同的性格、愛好等特點因材施教,才能發揮教育的最大作用。
Ⅵ 孔子提出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學習方法是什麼
1、教育思想:
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學習方法:
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6)孔子的教育思想擴展閱讀:
孔子教書育人: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入東周向老子請教。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七十二賢士」,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賢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梁,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
人物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Ⅶ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生於公元前551年 (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逝於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年,魯哀公十六年)。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私學的創始人。在古代史上,孔子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徵,他的思想早就傳及亞洲各國,今天他是為世界所公認的古代大教育家。
孔子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將畢生精力貢獻給教育事業的人,他對後世的教育活動產生了深 遠的影響。
Ⅷ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8)孔子的教育思想擴展閱讀
孔子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
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愛護學生,學生很尊敬他,師生關系融洽,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