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教學步驟:
一、 課前准備
1、 熟讀《赫》與《蚊》兩則故事
2、 每人准備一則《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或其它寓言故事,准備在班上交流。
3、 選定兩組學生排演《赫》《蚊》,三人一組(一人旁白,兩人表演)。
4、 搜集或查找有關《伊索寓言》的資料
二、 情境表演
1、教師激情導入新課
2、表演《赫 》與《蚊》(情境一:由三個學生或素描代替宙斯、赫拉、赫耳墨斯雕像;情境二:支一網子)
3、 師生同評表演的角色是否符合文中人物的語氣、神情。
三、 寓意新探
1、 看錶演後,師生再讀故事,同找故事寓意。
2、 拋開故事原有的寓意,再讀故事,你有新的見解嗎?
(師生同讀、同說,教師可先從一個方面說出自己的見解以此給學生以思維的導引。如:從赫耳墨斯角度:人要有自知知明;人要謙遜,但不等於不自信;要有勇氣直面自己的價值;不被人重視的人不等於沒有價值…… 從蚊子的角度: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笑在最後的笑得最好;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3、 如果你是赫耳墨斯或是蚊子或是獅子,你想說點什麼?
(師生同說,教師可先說,也可在學生說完後說。師生與文中人物對話。)
4、 教師小結: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關知識簡介,激發學生閱讀、積累寓言的慾望。
四、 拓展延伸
1、 分小組講寓言故事——小組推薦一人上台講故事——師說寓意
2、 教師出示准備的寓言故事——學生說寓意
3、 自由編寫寓言故事——師生共同編寫——全班交流評比
『貳』 緊急求援《螳螂捕蟬豈知黃雀在後》教學設計
教案
課題
10、螳螂捕蟬
備課日期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2、能聯繫上下文說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並能用這兩個詞語造句。3、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課文,復述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初讀課文,了解大意,理清課文脈絡.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 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螳螂捕蟬)認讀「螳螂」兩字後齊讀課題。談話導入: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是一個古代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阻了國王攻打鄰國的事。那麼,「螳螂捕蟬」是怎麼回事?它為什麼能國說服國王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課文。
帶著問題讀課文。
導入新課
二、 學生自讀課文
三、 檢查初讀情況。
要求:
1、 讀准字音,讀通句子。
2、 邊讀邊想,爭取弄清上面的問題。
3、 遇到比較難讀的句子、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1、 指名讀課文,注意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讀得不準的字音。
2、 檢查下列詞語的理解:「不堪設想、乘虛而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1) 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2) 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
(3) 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指名讀句子,聯系句子理解詞義。
3、 針對前面對課文質疑的幾個問題,指名發言,說說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學生按要求自讀課文
讀句子,聯系句子理解詞義。
指名說,集體討論。
乘虛而入:趁著空隙或趁人沒有防備時進入。
不堪設想:堪:能夠。不能想像將會再成怎樣壞的結局。
自由自在:不受約束。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過來。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檢查初讀情況
四、 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 默讀課文,看看寫這個故事的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寫經過、結果的是哪些自然段。概括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2.、 分段熟讀課文,爭取能講清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小組相互討論交流。
起因(1):吳王決定要攻打楚國,並下令不準別人來勸阻。
經過(2~11):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巧妙地勸說吳王。
結果(12):吳王聽了少年的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作業布置
抄寫詞語,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 復習
1、 檢查課文朗讀情況。
2、 指名回答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回答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復習
二、 指導精讀課文
1、 精讀課文第一段。
(1) 指名讀課文。注意指導讀好吳王的話。
(2) 吳王准備出兵攻打楚國,一些大臣卻反對,吳王和大臣誰的意思正確呢?你的理由是什麼?(3) 出示:
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練讀這句話,體會大臣們考慮問題的周到。
(4) 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故事的起因。
2、 精讀課文第二段、第三段。
(1) 自由輕聲朗讀課文,試用自己的話敘述「螳螂捕蟬」的故事。
(2) 同桌練說。
(3) 指名說故事:「螳螂捕蟬」。從具體、生動這一要求來評議指導。
(4) 組織討論:少年僅僅是為吳王講一個故事嗎?你能從哪些語句找到理由。
(5) 組織討論:少年說的一番話,為什麼能取消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
帶問題讀課文。互相討論,自由發表意見。
指名發言。
出示: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禍患呢!
抓住感嘆號指導朗讀。指名讀、分組讀,反復練讀這句話。
說書你懂得了什麼?
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禍患呢!
讀一讀,說說這兩句話的聯系。
3、 分角色朗讀全文,深入體會課文內容。
4、 指導運用詞語:「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1) 出示
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
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2) 讀句子,聯系句子說說詞語的意思。
(3) 指名造句。
從「固執」這個詞可看出吳王考慮問題不周到。從「乘虛而入」、「不堪設想」能夠看出大臣們考慮問題很周到。
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故事的起因。
試用自己的話敘述「螳螂捕蟬」的故事
討論:少年說的一番話,為什麼能取消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
攻打楚國取勝的希望很大,這是吳王看到眼前利益;諸侯國將乘虛而入,這是吳王還沒想到的隱伏著的禍患。
聯系句子說說詞語的意思
指名造句。
指導精讀課文.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指導運用詞語:「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三、 復述課文。
復述課文。
四、 學生質疑
結合質疑情況小結課文
作業布置
完成《補充習題》
板書設計
23、螳螂捕蟬
鳴蟬圖 螳螂圖 黃雀圖
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禍
患呢! 少年圖
教學反思
『叄』 《螳螂捕蟬》的妙處
典出《戰國·莊子·外篇山木第二十》「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蜋執翳而搏內之,見得容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
《劉向·說苑·第九卷·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顧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四·槐西雜志十四》:「後數年,聞山東雷擊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淫殺過度,又伏天誅歟?『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挾彈者,又在其後,此之謂矣。」
春秋時,吳王欲伐楚,曰:「敢有諫者,死!」。此時,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輕,諫必無用,徒遭橫死。惟日懷彈弓,游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吳王問之,對曰:「後園有樹,上有蟬正飲露,不知螳螂在後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勢欲撲,竟不知黃雀躡其旁也!黃雀伸頸僅顧啄螳螂,而不知樹下之彈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顧後患也!」吳王聽後,甚覺有理,乃不出兵。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形容行事僅顧前而不顧後。 或喻目光短淺, 僅視眼前利益,而不知後患能隨之而來,常用此語。
『肆』 螳螂捕蟬的故事,寓意及應用
吳王一向很專橫,要想說服他是件很難的事情。
有一次,吳王准備進攻楚國。他召集群臣,宣布要攻打楚國。大臣們一聽這個消息,低聲議論起來,因為大家都知道吳國目前的實力還不夠雄厚,應該養精蓄銳,先使國富民強,這才是當務之急。
吳王聽到大臣們在底下竊竊私語,似有異議,便厲聲制止道:
「各位不必議論,我決心已定,誰也別想動搖我的決心,倘若有誰執意要阻止我,決不輕饒!」
眾大臣面面相覷,誰也不敢亂說一句說,於是,匆匆退朝。
大臣中有一位正直的年輕人,他下朝後心中仍無法安寧,思前想後,他覺得不能因為自己而不顧國家的安危。這位大臣在自家的花園內踱來踱去,目光無意中落到樹上的一隻蟬的身上,他立刻有了主意。
第二天一大早,這位大臣便來到王宮的後花園內,他知道每天早朝前吳王都要到這里散步,所以,他有意等在這里。
過了大約兩個時辰,吳王果然在宮女的陪同下,來到後花園。那位大臣裝著沒有看見吳王,眼睛緊盯著一棵樹。
吳王看到這位大臣的衣服已經被露水打濕了,卻彷彿沒有察覺一般,眼睛死死地盯著樹枝在看什麼,手裡還擒著一隻彈弓,便很納悶地拍拍他的肩,問道:
「喂,你一大早在這里做什麼?何以如何入神,連衣服濕了都不知道?」
那位大臣故意裝作彷彿剛剛看到吳王,急忙施禮賠罪道:
「剛才只顧看那樹上的蟬和螳螂,竟不知大王的到來,請大王恕罪。」
吳王揮揮手,卻好奇地問:
「你究竟在看什麼?」
那位大臣說道:
「我剛才看到一隻蟬在喝露水,毫無覺察一隻螳螂正弓首腰准備捕食它,而螳螂也想不到一隻黃雀正在把嘴瞄準了自己,黃雀更想不到我手中的彈弓會要它的命……」
吳王笑了說:
「我明白了,不要再說了。」
終於,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他告訴我們 不要為了自己的利益 往往在自己得到利益時,別人會突然把你成為他的利益.....
『伍』 螳螂捕蟬的教案(北師大六年級的)
螳螂捕蟬》教案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2、能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悟寓言藉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 導入課文:
1、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獲?
(吳王准備攻打楚國,大臣勸阻無效,並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住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吳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時的形勢等。)(板書:吳王攻楚)
二、 學習課文
(一)學習課文對話部分的內容。
少年:聰明、勇敢。
(少年的聰明就表現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蟬的故事來勸說吳王放棄攻打楚國。)
1、出示對話部分的內容(這就是少年對吳王講螳螂捕蟬故事的經過。)
(1)練習分角色朗讀(學習小組)
註:由學習小組長選一個讀吳王的話,選一個讀少年的話,其他兩個做評委。
(2)指名分角色朗讀 評價(自評,互評) (請同學先點撥點撥。)指點示範後,再指名分角色讀 。(評價過程注意點撥。)
2、出示「螳螂捕蟬」圖(課件)讀完螳螂捕蟬的故事,咱們再一起來看看螳螂捕蟬圖。
(1)對照這幅圖,請大家把這個故事講給同桌聽聽。
(2)學生自練
(3)指名講故事。
3、師:聽了這個故事,你想對蟬、螳螂、黃雀說什麼?
蟬、螳螂、黃雀 只顧眼前利益
不顧身後隱患 (教師板書)
4、齊讀螳螂捕蟬的段落。(媒體出示)
5、我們明白了故事當中的道理,那吳王明白嗎?(明白)哪裡可見(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過來;原來不明白)
(2)哪裡可見吳王原來不明白?(回到第一小節)
A:吳王執意要攻打楚國,不聽勸告,還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沒說服吳王,這時你想對大臣說什麼。(表演大臣們可能怎麼勸阻。)你們說我這個吳王是個怎樣的人。(固執)
(3)就這樣一個固執的吳王,怎麼會由於少年的故事而改變想法呢?這是什麼原因呢?看來咱們還得研究研究當時這段歷史。
(4)出示戰國形勢圖(媒體演示):聯系剛才螳螂捕蟬的故事,從這幅春秋形勢圖上,現在你就是吳王,你會從中明白什麼?(引導學生將吳國分別比作蟬、螳螂、黃雀說話,如:我們吳國就像那螳螂,楚國就是那蟬,我們很容易能打敗楚國。但我們進攻時,其他諸侯國就會像黃雀一樣攻擊我們。)
(5)學生互說。
(6)匯報(板書)(理解「不堪設想」)
6、教師小結:吳王的確也悟到了這點,所以他是怎麼對少年說的,(指名說)假如你就是吳王,你會怎麼說、怎麼做?為什麼?(愛國)課文學到這里,吳王又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三、作業:
1、請大家把螳螂捕蟬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請大家回去後把螳螂捕蟬的故事講給家長聽。
附板書設計:
螳螂捕蟬
只顧身後隱患 不顧眼前利益
吳王攻楚
『陸』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創造性地復述課文。
過程與方法:聯系課文語言環境和生活實際,理解「恍然大悟」、「固執」等詞語的意思。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寓言藉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教學准備】
1. 學生課前預習,藉助字詞典學習生字詞,熟讀小故事。
2. 教師製作PPT教學課件。
【課前游戲】
同學們已經知道了老師的姓和動物有關,那麼,我來考考大家:你們都知道哪些含有動物的成語呢?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也和動物有關系(板書:螳螂捕蟬),請同學們讀課題。
螳螂捕蟬也是一個成語,我們在使用的時候通常還會在後面加上幾個字——
(生:黃雀在後)
2.完整地說。
(生: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二、初讀感知,把握大意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課件出示默讀問題)
2.好,哪位同學結合投影上的提示來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課件出示提示)
隨機抽取學生回答。
3. 誰講的故事?講給誰聽?目的是什麼?(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板書:少年、吳王)
三、角色體驗,讀文明理
(一)自由讀文,小組討論
1. 哪位同學能快速地把課文中少年給吳王講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找出來,讀給我們聽一聽。
2. 這就是少年給吳王講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看看有沒有哪些詞語引起了你的注意,或是你從中發現了什麼,然後和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出示課件)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
(二)角色體驗,加深理解
1. 根據同學們的發言,我們發現:其實它們三位把頭往回一調,完全可以看到身後的危險,這災難就是可以避免的,但它們為什麼不調頭呢?我來找三位同學替它們回答。
(1)蟬啊,蟬!你為什麼沒把頭往後調一下,看看身後的危險呀?
(我看你是只想露水不要命吶!)
(2)螳螂,你為什麼沒調頭看看身後的危險呀?
(好吃嗎?還沒吃到就……慘嘍!)
(3)黃雀,你為什麼沒把頭轉一轉哪?
(吃到螳螂了嗎?現在後悔了嗎?來不及了!)
2. 從這三位的回答我們明白了,蟬一心貪戀露水卻不知道(身後的螳螂),螳螂一心想捕蟬卻不知道(身後的黃雀),黃雀一心想啄食螳螂卻不知道(少年正拿著彈弓瞄準它呢)。(依次板書)
3. 誰能同時面對它們三位用一句話告別一下。看看文中哪句話最合適?誰來讀這句話,真的讓它們聽到,你是在告誡它們。先自己練習一下。
(三)領悟寓意,創新復述
1. 少年對吳王所講的這番話,吳王聽懂了嗎? 從哪兒看出來?請齊讀。(出示課件)
2. 恍然大悟是什麼意思呀?還有哪些詞語也含有突然明白的意思呢?
學生自由回答。
3. 老師這里也准備了幾個,同學們讀一讀,積累積累。它們都是表示一下子明白過來的詞語。
4. 吳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悟出了什麼呀?他做了一個什麼決定?
奇怪了!少年這番話並沒有提到攻打楚國的事呀,為什麼吳王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呢?這兩件事兒有什麼聯系呢?
原來吳王攻楚就像螳螂捕蟬一樣: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吳王攻楚,諸侯在後。(板書:攻楚,諸侯)
5. 少年說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現在看來它不但有意思,而且還特別的有……
誰能把少年所講的這個既有意思又有(意義、哲理、道理、寓意)的故事繪聲繪聲地講好它呢?我剛才說的是什麼好?講好!自己練習一下,同桌之間互相講一講。
6. 哪位同學當一下少年,給我們這些好奇的吳王講講這個故事呢?(課件出示插圖)
四、推敲字詞,體味妙勸
(一)聯系生活,理解詞義
1. 吳王所悟出來的結論和當初大臣們所勸阻吳王的理由一樣嗎?(課件切換)
2. 大臣們是怎麼認為的?讀來聽聽。吳王悟出來的和當初大臣們所勸說的理由是一致的,可是當初大臣們勸說得到的結果是?
3. 固執是什麼意思?你身邊有沒有固執的人?給我們講講他是怎麼固執的?能舉個例子嗎?
4. 你們勸他了嗎?有用嗎?他明知自己錯了還要堅持自己的意見,不管你怎麼勸說他還是要堅持到底。
(二)推敲字義,品味巧勸
1. 可是見過像吳王這么固執的嗎?他是怎麼說的?生讀。
這分明就是下了一道——死命令。
2. 這兩句話裡面的「死」意思一樣嗎?說說看,你會哪一個就說哪一個?(課件出示兩個「死」句)
3. 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意思各不相同,所以我們對字詞的理解一定要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結合上下文去理解。
4. 從這兩個死你領悟到了什麼?(吳王攻打楚國的決心很堅定,吳王很固執)
5. 下面我們就分角色來讀讀這兩句,第一句男同學,第二句女同學。男生注意了,你們現在是固執的吳王啊。
6. 大臣們苦苦相勸,那就是個死呀!可是,少年卻用一番話就打消了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不但沒死,反而得到了吳王的誇獎。這是什麼世道嘛?誰來評評理?究竟是為什麼?
(巧勸、智勸、拐彎抹角地勸、旁敲側擊地勸)
五、拓展延伸
1. 從中我們能看出少年是個什麼樣的人?從哪裡看出來?(出示課件)
2. 同學們還知道哪些像少年這樣善於巧(智)勸的故事呢?請同學們課後去搜集一下,下次課我們再來分享。
六、板書設計
『柒』 螳螂捕蟬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
《螳螂捕蟬》說課稿
吳中實驗小學 吳美珍
一、教材簡析 教學目標 重點難點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吳王不聽勸阻,執意要出兵攻打楚國,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是危險的,從而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篇課文的故事性很強,故事中套著故事,是一篇學生愛讀並能從中受到啟發的好文章。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這么一篇通俗易懂的課文通過自讀並從中明理並不難,但學生對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形勢缺乏了解,所以借「螳螂捕蟬」的故事使學生與課文中的吳王一起恍然大悟,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難點。
基於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再根據語文課程標准對高年級學生提出的有關要求,我制訂如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5個生字,兩條綠線中的「稟」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聯系課文的語言環境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並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能復述課文。
4、能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感悟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其中目標1、2是教學的重點,目標3、4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二、教學設計
為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將通過兩課時完成教學目標,並准備了春秋諸侯爭霸圖、螳螂捕蟬的畫面以及文中的有關語段,製作成多媒體課件,目的是優化本課教學。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首先,板書課題後,我先引導學生談談對螳螂、蟬的了解,並相機出示圖片,隨後引導學生質疑,從而激發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接著,我放手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在讀准讀通的基礎上想想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一個故事。隨後我組織學生交流課文內容,相機指導學生進一步讀好有關段落隨機板書:
准備攻楚 不聽勸阻
講述故事 勸說吳王
恍然大悟 打消念頭
通過這一環節,不僅使學生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同時幫助學生有效地梳理了課文層次。
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再次對課文質疑,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課文的興趣,並從中遴選出直指課文重點的問題,為下節課的學習作好鋪墊。
第二課時教學過程(重點談)
一、復習導入 再次感知
上課伊始,我首先引導學生回顧故事內容並指名交流,使學生再次感知課文內容,為進一步學習作準備。
二、研讀課文 讀中感悟
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環節,我將組織學生充分朗讀課文,引導他們展開想像,從而使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具體分以下幾個步驟:
(一)讀悟第一段,了解故事起因
在學生交流了課文內容之後,我順勢出示課文第一段,讓學生讀讀想想然後交流從中知道了些什麼?在交流中相機引導學生理解大臣們的顧慮,抓住「乘虛而入」「不堪設想」,藉助春秋諸侯爭霸圖了解當時的形勢,並通過引導學生模擬讀吳王的話體會吳王的執迷不悟。
(二)研讀2——11節,感悟故事寓意。
這一部分是課文的重點內容,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努力為學生創設自主開放的學習環境,以「少年是怎樣勸說吳王的」為題,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讀讀想想並在感受最深處寫上一兩句。讀完以後還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各自的收獲。
在此基礎上,我組織全班交流,讓學生暢談各自收獲,只要尊重對文本的理解即給予一定的肯定。其中我重點引導學生讀好少年給吳王講述的「螳螂捕蟬」的故事,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我一方面引導學生展開想像揣摩蟬、螳螂、黃雀的內心活動,一方面藉助媒體的直觀演示,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身後隱伏著禍患」這一故事寓意。相機板書:
只顧眼前利益
忽視身後隱患
(三)引讀12節,明白其中道理
在學生對「螳螂捕蟬」的故事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以後,我用引讀的方式帶學生進入課文最後一段,這一段與開頭首尾呼應,是揭示寓意的關鍵之處。為此,我及時引導學生前後聯系,精讀並開展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先想想吳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明白了什麼?並組織學生將所感所悟寫下來,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我會及時抓住學生發言中的亮點進行點撥、引導、深化,使學生的認識不斷走向豐滿。這一過程,不僅使學生明白了課文所揭示的道理,而且豐富了學生個性化的語言,也為閱讀與學生的寫作訓練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聯結點。
三、實踐練習 積累深化
在本課的結尾階段,我將布置學生再次走進文本,選擇文中最感興趣的一個人物畫一個臉譜,並用一段文字加以介紹,以深化學生的認識,使他們的語言得到積累。
附板書:
螳螂捕蟬
(喝著露水)蟬
只顧眼前利益
(捕蟬) 螳螂 忽視身後隱患
(啄食螳螂) 黃雀
少年
蘇教版第十一冊《螳螂捕蟬》說課稿
江陰市華士實驗學校國際部 張慧
引言
好課是一次旅遊。時間有限,景點多多,如何盡興?導游設計最佳線路,魚和熊掌兼得。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貯足何處,歇腳哪裡,遊客們各取所需。即便結伴同行,一同把玩,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所謂「人化的自然」。遊玩中,間或碰到一口枯井,幾塊怪石,左端右看不明就裡。這時導游上前細數古典,指點一二,卻原來曾沐過秦時的風漢朝的雨,感慨之情頓生。
——引自海門周益民老師的精彩表達
一、教材分析
《螳螂捕蟬》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的一篇歷史故事,講述了一個少年用講「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寓言說服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故事,說明了不能只顧眼前利益的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間互相依存,應全局整體思考的寓意,塑造了一個機智勇敢的少年形象,這是本堂課的重點。作為六年級的學生,從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學習能力來看,基本能體會到文章的主旨。那麼我們語文老師怎麼辦呢?語文猶如人文宇宙中承載生命訊息的一艘小船,教師能在文本背後這個意義世界走得遠些,學生就能跟得遠些。(當然,老師不能讓學生過分深入,也要根據學生年齡決定)語文課程作為母語教育,其設置目的不只是為了掌握一種工具,它是要培養具有我們民族的行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因此,我仔細閱讀了這篇故事,發現兩個串聯的故事之中蘊藏著人類社會交往的交際法則(在當時是君臣之間的交往法則)。吳王乃一國之君,且獨斷固執,少年是用什麼樣的思維方式進行了具有謀略意義上的勸說呢?這是一個難點。
二、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教育是一個具有整體性和教育性的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是它的基本特點。因此,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來確定綜合的目標體系。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用簡潔的語言進行內容復述;掌握「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含義,會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造句。
2、掌握「思前想後」的讀書法,學會推己及人、推測事物發展可能性的思維方式。
3、通過對文本語言材料的閱讀,懂得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保持社會和諧共處的道理。
三、教學過程
一直奔重點,引向最精要處
課堂中的活動安排不應該是隨意、任意的,而是需要對活動進行系統規劃設計並進行科學組合,在教學過程中構成一個邏輯環。
本文中,「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是一個表象,與題目文意間的距離最小,所以它應在邏輯線路的第一層。我問「故事中哪幾段直接講述了這個故事?」,引導學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我指名學生朗讀這兩個自然段,其他學生邊聽邊圈畫:在這個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幾個具體對象。
借板書畫一個關系鏈:蟬——螳螂——黃雀——少年。在這個關系鏈中,蟬是最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它整天叫著「知了,知了」,卻對自己將遇到的滅頂之災渾然不覺。這樣的人可以用什麼成語來形容呢?得意忘形、自鳴得意……等等,學生體會「自由自在」「悠閑」中強烈的諷刺意味就不難了。而其他幾個具象由於比較類似而可以一筆帶過,不再濃墨重彩地進行處理。
這一組塊最後,我請學生藉助關系鏈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完成復述的教學目標。「教學活動中的口語交際應在具體的交際情景中進行,讓學生承擔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老師先扮演小弟弟的角色,請學生講給小弟弟聽,引導學生盡可能採用生動、簡潔的口語來復述;再變換角色,老師當吳王,引導學生注意語氣的轉換。
二多元體驗,引向最廣闊處
「吳王聽了少年的故事,恍然大悟。」什麼叫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明白過來了。這時候老師可以發揮主導作用,再次凸顯寓意:吳王明白了,你小子說這么一大段話,無非就是為了說一句話。哪一句?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禍患呢!齊讀,加深鞏固。
賈志敏說「三分文章七分念」。到這里,我請學生再次好好讀書。「吳王還明白了什麼呢?」這個問題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間,也可以因學生理解特點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答案。語文教學中有很多種讀法。出聲朗讀比較適合一開始接觸課文和對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後,而默讀有助於學生產生獨特的體驗,迸發思維的火花,把思維更向縱向深入。我送給學生一種讀書方法:思前想後法,也就是讀讀前面的,看看聯系後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獲?學生通過讀書、思考,得出:1、吳王明白了少年說的寓意。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身處的情勢實際與寓言故事相差無幾,自己也是這個關系鏈中的一員。怎麼得到的?課文第一自然段早有交代,引導學生讀一讀,說一說。2、吳王明白了少年的用意。結合著少年的行為體會一下,少年幾天來異樣的表現有了原因。3、吳王明白了自己該如何決斷。「取消了攻打的念頭。」便是證明。如此思前想後,全文貫通!
三適時點撥,引向最深遠處
文及此,似乎意已斷。但誠如前面所說,語文課堂是人的課堂,是文化的課堂,是民族的課堂。因此,結尾處,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
吳王明白了少年的用心,從好的來講是用心良苦,從壞的來說則叫居心叵測。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全在吳王一念之間。那麼吳王會怎麼處置少年呢?從結果可以推想應該不會處罰。那麼少年這次說服成功的奧妙何在呢?這個問題故事裡沒有揭示,但生活中卻十分需要,讓學生討論一下。通過交流,可以小結出兩點:1、少年方式巧妙,增強了成功的可能性;2、少年是站在吳王的利益角度著想,忠心可嘉。以此類推,我們在生活中,若要說服別人,也當注意這樣兩個原則。最後,我給學生留一道口語交際題。
尾聲
引用周老師的一段話,其實就是想表達本次說課中努力體現的三個理念:科學設計教學邏輯、尊重學生的多元體驗、重視老師的適時點撥。
『捌』 幼兒園螳螂捕蟬活動設計(大班活動設計)
1.「中考復讀」是指年齡不滿18周歲的初三畢業生,因目前成績不理想或對錄取學校不滿意,願意用一年時間復習調整,重新參加下一屆中考的學生。
2.復讀學生的學籍問題:選擇復讀的學生不存在學籍問題,所有的初三畢業生在領取所在學校的畢業證書後,即宣告初中學籍業已失效,成為空檔,下一步等到學生考取高中後再重新建立高中學籍。
3.關於中考復讀的政策。復讀學生再次參加中考符合國家政策規定,中考復讀生在擇校范圍與錄取政策方面與應屆生相同。他們被安排與應屆考生同步進行體檢、體育測試、英語口試等考察項目,並在中考結束後參加下一屆地理、生物水平測試的補考,成績加入總分。
『玖』 《螳螂捕蟬》預習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
《螳螂捕蟬》說課稿
吳中實驗小學 吳美珍
一、教材簡析 教學目標 重點難點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吳王不聽勸阻,執意要出兵攻打楚國,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是危險的,從而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篇課文的故事性很強,故事中套著故事,是一篇學生愛讀並能從中受到啟發的好文章。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這么一篇通俗易懂的課文通過自讀並從中明理並不難,但學生對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形勢缺乏了解,所以借「螳螂捕蟬」的故事使學生與課文中的吳王一起恍然大悟,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難點。
基於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再根據語文課程標准對高年級學生提出的有關要求,我制訂如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5個生字,兩條綠線中的「稟」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聯系課文的語言環境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並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能復述課文。
4、能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感悟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其中目標1、2是教學的重點,目標3、4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二、教學設計
為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將通過兩課時完成教學目標,並准備了春秋諸侯爭霸圖、螳螂捕蟬的畫面以及文中的有關語段,製作成多媒體課件,目的是優化本課教學。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首先,板書課題後,我先引導學生談談對螳螂、蟬的了解,並相機出示圖片,隨後引導學生質疑,從而激發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接著,我放手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在讀准讀通的基礎上想想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一個故事。隨後我組織學生交流課文內容,相機指導學生進一步讀好有關段落隨機板書:
准備攻楚 不聽勸阻
講述故事 勸說吳王
恍然大悟 打消念頭
通過這一環節,不僅使學生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同時幫助學生有效地梳理了課文層次。
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再次對課文質疑,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課文的興趣,並從中遴選出直指課文重點的問題,為下節課的學習作好鋪墊。
第二課時教學過程(重點談)
一、復習導入 再次感知
上課伊始,我首先引導學生回顧故事內容並指名交流,使學生再次感知課文內容,為進一步學習作準備。
二、研讀課文 讀中感悟
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環節,我將組織學生充分朗讀課文,引導他們展開想像,從而使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具體分以下幾個步驟:
(一)讀悟第一段,了解故事起因
在學生交流了課文內容之後,我順勢出示課文第一段,讓學生讀讀想想然後交流從中知道了些什麼?在交流中相機引導學生理解大臣們的顧慮,抓住「乘虛而入」「不堪設想」,藉助春秋諸侯爭霸圖了解當時的形勢,並通過引導學生模擬讀吳王的話體會吳王的執迷不悟。
(二)研讀2——11節,感悟故事寓意。
這一部分是課文的重點內容,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努力為學生創設自主開放的學習環境,以「少年是怎樣勸說吳王的」為題,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讀讀想想並在感受最深處寫上一兩句。讀完以後還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各自的收獲。
在此基礎上,我組織全班交流,讓學生暢談各自收獲,只要尊重對文本的理解即給予一定的肯定。其中我重點引導學生讀好少年給吳王講述的「螳螂捕蟬」的故事,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我一方面引導學生展開想像揣摩蟬、螳螂、黃雀的內心活動,一方面藉助媒體的直觀演示,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身後隱伏著禍患」這一故事寓意。相機板書:
只顧眼前利益
忽視身後隱患
(三)引讀12節,明白其中道理
在學生對「螳螂捕蟬」的故事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以後,我用引讀的方式帶學生進入課文最後一段,這一段與開頭首尾呼應,是揭示寓意的關鍵之處。為此,我及時引導學生前後聯系,精讀並開展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先想想吳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明白了什麼?並組織學生將所感所悟寫下來,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我會及時抓住學生發言中的亮點進行點撥、引導、深化,使學生的認識不斷走向豐滿。這一過程,不僅使學生明白了課文所揭示的道理,而且豐富了學生個性化的語言,也為閱讀與學生的寫作訓練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聯結點。
三、實踐練習 積累深化
在本課的結尾階段,我將布置學生再次走進文本,選擇文中最感興趣的一個人物畫一個臉譜,並用一段文字加以介紹,以深化學生的認識,使他們的語言得到積累。
附板書:
螳螂捕蟬
(喝著露水)蟬
只顧眼前利益
(捕蟬) 螳螂 忽視身後隱患
(啄食螳螂) 黃雀
少年
蘇教版第十一冊《螳螂捕蟬》說課稿
江陰市華士實驗學校國際部 張慧
引言
好課是一次旅遊。時間有限,景點多多,如何盡興?導游設計最佳線路,魚和熊掌兼得。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貯足何處,歇腳哪裡,遊客們各取所需。即便結伴同行,一同把玩,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所謂「人化的自然」。遊玩中,間或碰到一口枯井,幾塊怪石,左端右看不明就裡。這時導游上前細數古典,指點一二,卻原來曾沐過秦時的風漢朝的雨,感慨之情頓生。
——引自海門周益民老師的精彩表達
一、教材分析
《螳螂捕蟬》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的一篇歷史故事,講述了一個少年用講「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寓言說服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故事,說明了不能只顧眼前利益的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間互相依存,應全局整體思考的寓意,塑造了一個機智勇敢的少年形象,這是本堂課的重點。作為六年級的學生,從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學習能力來看,基本能體會到文章的主旨。那麼我們語文老師怎麼辦呢?語文猶如人文宇宙中承載生命訊息的一艘小船,教師能在文本背後這個意義世界走得遠些,學生就能跟得遠些。(當然,老師不能讓學生過分深入,也要根據學生年齡決定)語文課程作為母語教育,其設置目的不只是為了掌握一種工具,它是要培養具有我們民族的行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因此,我仔細閱讀了這篇故事,發現兩個串聯的故事之中蘊藏著人類社會交往的交際法則(在當時是君臣之間的交往法則)。吳王乃一國之君,且獨斷固執,少年是用什麼樣的思維方式進行了具有謀略意義上的勸說呢?這是一個難點。
二、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教育是一個具有整體性和教育性的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是它的基本特點。因此,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來確定綜合的目標體系。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用簡潔的語言進行內容復述;掌握「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含義,會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造句。
2、掌握「思前想後」的讀書法,學會推己及人、推測事物發展可能性的思維方式。
3、通過對文本語言材料的閱讀,懂得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保持社會和諧共處的道理。
三、教學過程
一直奔重點,引向最精要處
課堂中的活動安排不應該是隨意、任意的,而是需要對活動進行系統規劃設計並進行科學組合,在教學過程中構成一個邏輯環。
本文中,「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是一個表象,與題目文意間的距離最小,所以它應在邏輯線路的第一層。我問「故事中哪幾段直接講述了這個故事?」,引導學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我指名學生朗讀這兩個自然段,其他學生邊聽邊圈畫:在這個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幾個具體對象。
借板書畫一個關系鏈:蟬——螳螂——黃雀——少年。在這個關系鏈中,蟬是最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它整天叫著「知了,知了」,卻對自己將遇到的滅頂之災渾然不覺。這樣的人可以用什麼成語來形容呢?得意忘形、自鳴得意……等等,學生體會「自由自在」「悠閑」中強烈的諷刺意味就不難了。而其他幾個具象由於比較類似而可以一筆帶過,不再濃墨重彩地進行處理。
這一組塊最後,我請學生藉助關系鏈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完成復述的教學目標。「教學活動中的口語交際應在具體的交際情景中進行,讓學生承擔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老師先扮演小弟弟的角色,請學生講給小弟弟聽,引導學生盡可能採用生動、簡潔的口語來復述;再變換角色,老師當吳王,引導學生注意語氣的轉換。
二多元體驗,引向最廣闊處
「吳王聽了少年的故事,恍然大悟。」什麼叫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明白過來了。這時候老師可以發揮主導作用,再次凸顯寓意:吳王明白了,你小子說這么一大段話,無非就是為了說一句話。哪一句?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禍患呢!齊讀,加深鞏固。
賈志敏說「三分文章七分念」。到這里,我請學生再次好好讀書。「吳王還明白了什麼呢?」這個問題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間,也可以因學生理解特點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答案。語文教學中有很多種讀法。出聲朗讀比較適合一開始接觸課文和對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後,而默讀有助於學生產生獨特的體驗,迸發思維的火花,把思維更向縱向深入。我送給學生一種讀書方法:思前想後法,也就是讀讀前面的,看看聯系後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獲?學生通過讀書、思考,得出:1、吳王明白了少年說的寓意。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身處的情勢實際與寓言故事相差無幾,自己也是這個關系鏈中的一員。怎麼得到的?課文第一自然段早有交代,引導學生讀一讀,說一說。2、吳王明白了少年的用意。結合著少年的行為體會一下,少年幾天來異樣的表現有了原因。3、吳王明白了自己該如何決斷。「取消了攻打的念頭。」便是證明。如此思前想後,全文貫通!
三適時點撥,引向最深遠處
文及此,似乎意已斷。但誠如前面所說,語文課堂是人的課堂,是文化的課堂,是民族的課堂。因此,結尾處,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
吳王明白了少年的用心,從好的來講是用心良苦,從壞的來說則叫居心叵測。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全在吳王一念之間。那麼吳王會怎麼處置少年呢?從結果可以推想應該不會處罰。那麼少年這次說服成功的奧妙何在呢?這個問題故事裡沒有揭示,但生活中卻十分需要,讓學生討論一下。通過交流,可以小結出兩點:1、少年方式巧妙,增強了成功的可能性;2、少年是站在吳王的利益角度著想,忠心可嘉。以此類推,我們在生活中,若要說服別人,也當注意這樣兩個原則。最後,我給學生留一道口語交際題。
尾聲
引用周老師的一段話,其實就是想表達本次說課中努力體現的三個理念:科學設計教學邏輯、尊重學生的多元體驗、重視老師的適時點撥。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0453491.html?s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