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審美教育
是一種覆蓋面廣(3歲-15歲孩子都能學)、鍛煉培養能力全面的一種少兒培訓項目,它能夠培養孩子的創造哦啊里跟想像力。
B. 幼兒審美素質教育是什麼
培養學前幼兒的審美感知能力,是進行藝術欣賞和藝術創作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幼兒豐富的審美想像力、透徹的審美理解力和活躍的審美創造力的基礎。幼兒審美心理建構依賴於長期的藝術熏陶、藝術教育實踐和審美環境的影響。激發幼兒產生審美感知能力,這是學前兒童審美心理結構最基本、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要有意識的引導幼兒...領會和體驗生命運動的特有模式,逐漸將其內化成為自己的感性認識、傾向和習慣,是培養敏銳的審美感知能力的關鍵所在,也是審美教育本質之所在。
C. 想要培養孩子的審美教育,該從何入手
在中國,審美教育有著悠久的傳統,早在商代,音樂,舞蹈知識等已成為學校教育的內容,音樂也被認為是自我修養的工具。日常生活中的每個人可以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審美活動,即感受和理解現實生活。但是每個人的審美水平和審美標准都是不同,它受人們的感知,想像力,生活經驗和知識的影響修養和社會地位也受時代,民族傳統和地區的影響的影響。現代人必須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和健康的審美感受興趣和審美能力,需要認真培養和教育而對兒童的審美教育尤為重要。培養孩子的審美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最後,讓孩子去大自然感受美,增強孩子的審美能力。自然是兒童美育的豐富來源,大自然是兒童審美教育的天然寶庫。景觀,各種各樣的樹木,花卉和植物,不同形式的鳥類,動物,昆蟲和魚類的變化,無限的自然現象是兒童審美教育的生動教材。大自然的美是真實的美,它是具體的,直觀的和生動的特點,很容易被孩子感知。
D. 為什麼要對學前兒童進行審美教育
幼兒美育是運用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培養幼兒正確的審美觀念,使其具有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及培養健康審美態度的教育。美育在提高幼兒素質,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方面有著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在提高幼兒素質,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方面有著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幼兒的日常生活離不開美育
日常生活是美育的豐富源泉,凱洛夫說過「在兒童美育中,起著重大作用是他們對周圍環境的無知無覺」。創設一個優美的育人環境,使幼兒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是對幼兒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培養幼兒觀察周圍生活中的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儀表美等。觀察語言美,就是要指導幼兒在觀察其他幼兒的文明語言的同時,自己也要做到語言美。觀察行為美,就是觀察其他幼兒和周圍生活中的人能否有禮貌文明的行為,即要做出符合社會公德的行為,如尊老愛幼、重師敬長、團結友愛、樂於助人等等。觀察環境美是要指導幼兒學會對周圍生活環境予以正確認識,幼兒園是幼兒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幼兒園的整體設計及室內外裝飾,都應該注意按照美的規律進行構思,同時還要注意童趣的特點。如:在圍牆上畫出形態各異的動物畫及卡通畫,能使幼兒有生活在童話世界的感覺。美育發揮了維護社會安定的作用,而社會安定已成為一個國家的發展的重要因素。第一,社會是美育的大課堂,選擇一些美好的社會事物對幼兒進行美育,可以培養幼兒美好的道德情操。如,參觀工農業生產,可以培養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聽英雄模範的事跡介紹,可以培養向英雄人物學習的品德。在公共場所進行社會公德教育,可以培養幼兒自覺遵守社會規范的美好行為品質。參觀縣政府、游覽觀景台等人文藝術可以培養幼兒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
二、在舞蹈教育活動中感受美
國家教育部於2001年頒發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在藝術部提出了「培養幼兒對藝術的喜愛,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激發他們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情趣和能力」的目標。隨著幼兒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幼兒園藝術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而幼兒舞蹈教育作為幼兒音樂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作用之大,成效之顯著,有目共睹,也是其他藝術教育不可替代。幼兒舞蹈憑借著直觀、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和富有魅力、感染力的表演形式深受幼兒的喜愛,舞蹈的形象化、趣味化、生動化的表現手法寓教於樂,向幼兒展現了一個個真、善、美的七彩世界,它讓幼兒在舞蹈教育活動中受到美的啟迪、美的熏陶,使幼兒具有美的情操、美的素養,具有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幼兒舞蹈中有詩意的構思,有美的藝術造型,有活潑可愛的動物形象,有神奇夢幻的童話王國,有五彩斑斕的大自然世界,有悅耳動聽的音樂旋律,有絢麗多彩的服裝道具等等。而這些在幼兒舞蹈教育活動中教師要如何激發幼兒感受美的情趣?首先,引導孩子去感受舞蹈的藝術之美。舞蹈是以經過提煉、組織、藝術加工的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它的獨特性,在於運用人的形體動作表現藝術,屬視覺藝術范疇。讓幼兒多欣賞經典優秀的舞蹈作品,豐富幼兒的審美經驗,不斷加深幼兒視覺印象,讓他們從觀賞中感受舞蹈動作之美。如我在教《小孔雀》時先找來楊麗萍代表作《雀之靈》
三、美育釋放兒童自然天性,健全人格
美育教育包含審美教育以及美感教育,審美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對自然、社會以及藝術上對美的感知和欣賞的能力,進而讓學生對美有一定的鑒別能力和創造能力。美感教育旨在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個人審美理想,端正審美觀,以一個健康、積極的審美態度看待社會。幼兒教育作為兒童初步突入教育門檻的啟蒙教育,不單單要教會孩子學生生活自理的能力和觀察社會的能力,還要教育孩子審視美的能力,以及健全孩子的人格和塑造孩子的個性。而美育教育的滲入,能夠有效培養兒童的審美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給兒童營造一個理想教育的環境。一切美的事物對人的吸引力是非常強大的,人往往會循著美的方向繼續走下去。但是處於由於教育階段的兒童,由於其本身心智不成熟、缺乏社會經驗、缺乏對美的感知和鑒別,往往容易在根據自己主觀意識的喜好去判定「什麼是美?怎樣才算美?」,這極容易讓孩子走入一個對美的事物認識的誤區,而且這種誤區一旦在兒童的潛意識中紮根,就很難根除。
美育教育對於健全兒童人格方面的作用體現在,讓兒童在發現美、鑒別美的過程中,對自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互相比對,在比對的過程中認識到什麼是是非對錯,如何區別美與丑。畢竟孩子對這個社會的了解非常有限,對美的事物缺乏一定的評判標准,往往會根據自己喜好來判別美。比如對自然事物的美的看法,如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山川河海,往往會因個人的第一感覺喜好來辨別,又比如對社會上一些精神層面上的美的評判,兒童更是沒有判別的標准。因此,美育教育作為一個擺渡者的身份,讓兒童感受自然的萬千變化、神奇奧妙的美,讓兒童以健康、積極、向上的美的思想去感知精神層面上的美德。美育教育能夠促進兒童的個性的發展,在協調理性和感性之間的差異互補過程中,實現幼兒全方位個性的發展。
E. 如何培養孩子審美能力
培養孩子審美是當父母的責任,千萬別小看了審美的問題。如果沒有給孩子建立一個正確的審美觀,那麼他以後想要補上這一課,學費就相當高昂了。
我們可以學習歐洲國家,他們會告訴孩子們:生活中所有的美都是重要的,你周圍的建築風景,你的談吐氣質,你的衣著服飾,你本人,都是重要的,你都要去了解,都要去追求,都要去思考。
也可以通過學習美術,在畫畫創作的過程中,提升對審美的感悟。九方的老師在童畫教學時其實並不會過多要求你這個技巧一定要會,那個方法一定要記牢。更多的是希望學習美術時能夠發現美、理解美、追求美是作為老師希望能達到的最高目標,讓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F. 如何提高兒童的審美能力
美育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而美的欣賞能力比美的創造能力更重要,一個對美不會欣賞的人,很難想像他能創造出美的事物來。幼兒美育教育就是對幼兒教育進行審美意識、審美情感和審美能力的培養過程。
美術欣賞是幼兒美術教育的重要內容。長期以來,美術教育一直以繪畫為主,手工為輔,單獨的欣賞課幾乎沒有。學前兒童藝術能力的發展是有規律的,大體上經過塗鴉期、象徵期、圖式期等幾個階段,按照皮亞傑的觀點,2—7歲兒童正在前遠算期。在美術活動方面具有以下特點:
1、情感表現性
相對於科學發現而言,審美發現對兒童探索周圍世界具有特殊的意義。根據皮亞傑的研究,十一二歲的兒童尚未達到主客體相互獨立的階段。幼兒對美的興趣、情緒、情感和態度總是毫不掩飾的。
2、情節虛構性
在幼兒審美活動中,手段總是為了表現一定審美內容及形式的。例如,幼兒在沙堆上插上樹葉,表示「綠化沙漠」,用彩泥捏出圓圈表示「點心」。
3、行動受知覺支配
兒童會被周圍環境中某些有趣的、引人注目的特徵所吸引,從而注意局部忽視整體,對能引起他強烈感官的事物會留下相當穩定而持久的印象。
面向全體兒童的藝術教育,其目的是培養兒童對藝術的喜愛,豐富其感性神經,激發他們發現美的慾望和能力。前蘇聯學者托洛維奇曾經發出過這樣的感嘆:「藝術的本質畢竟是審美的。」因此對幼兒進行藝術知識、技能的教育,也需要一定審美能力為基礎,否則藝術教育會因為沒有「審美」而變成泛泛之談。但在幼兒園的審美教育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問題一:幼兒教育審美教育可有可無
大部分教師都認為幼兒園的孩子太小,不需要懂得如何審美,只要會畫畫就可以了。教師在幼兒園也只教一些簡單的繪畫技能。
問題二:幼兒審美素質教育只停留在課堂上
課堂教學是一種有計劃的正規活動。對教師來說,比較容易在計劃工作中滲透審美活動的有關內容,但對於沒有事先計劃的幼兒教育,教師往往不能帶領幼兒進行。
問題三:將幼兒審美教育與藝術教育等同起來
這是一種把幼兒美育局限於藝術教育的狹隘做法。藝術教育是幼兒美育的一種途徑,幼兒美育作為與體、智、德並列的一個教育方面,它滲透於健康、科學、藝術、數學各個領域。
在這樣的情況下,審美教育對兒童的藝術教育便凸顯出來了。兒童的藝術活動過程是不是一種審美發現的過程,這是判斷其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審美活動的一個重要標准。
#p#
其實在生活中、社會中、大自然中處處都有讓孩子可欣賞的美的內容。我力圖讓孩子用眼睛、用心去感受一切美的事物,從而激發幼兒對美的創造力。在對幼兒進行審美教育的過程中,我主要是通過以下幾方面進行的。
(一)欣賞環境的美
幼兒園教室是孩子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我在布置教室時凡孩子視覺所能觸及的范圍都盡可能使之充滿美感。在元旦時,我剪了一些彩色皺紋紙,將它裝飾在燈上、牆上,孩子們對此歡呼雀躍,「真好看、真好看,像彩色雨」,這是孩子們的自我欣賞。用吹塑紙做出小動物,用彩紙折出各種手工,這些設置在孩子周圍的藝術品,是我有意識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從色彩、構圖、造型等角度讓孩子們感知與理解美,潛移默化提高他們的欣賞能力。
(二)欣賞自然美
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很少有機會到曠野之中領略風光旖旎的大自然美色。但自然美除山水美外,還包括生態美和園林美,這些內容,是帶孩子到公園散步就能領略到的。
根據《綱要》中所提出的在藝術活動中面向全體幼兒,要針對他們的不同特點和需要,讓每個幼兒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養的要求。在春遊時我帶孩子們上公園去看樹,有的幼兒站著遠遠眺望,有的彎下身看。讓幼兒觀其樹形,更是千姿百態,「像傘、像頭發、像人在跳舞」,這是幼兒盡情領略了色彩、造型、生態之美後發出的感慨。在春遊時,我帶幼兒來到鴿子房前,讓幼兒感受鴿子與人之間的和諧美,開始時幼兒不敢上前,不一會兒幼兒喊「老師,鴿子吃了我的玉米,它站在我肩上」,有些還用手去撫摸鴿子:「鴿子的羽毛好柔軟呀!」幼兒對鴿子的印象是書上不能得到的,這時鴿子和幼兒之間形成了非常和諧的景象。為了更好地讓幼兒感受自然之美,在我園後面,有一片植物園,種了一些玉米、綠豆、南瓜等,我就經常帶領幼兒在那裡觀察。「玉米長的比我高,玉米長鬍子了像老爺爺,向日葵的花像臉盆,豆角像彎刀」,這些都是幼兒對自然之美的感受,是審美力的表現。
(三)欣賞藝術的美
在生活中存在著很多藝術的美,如廣場的雕塑、各種繪畫等。教師只要告訴幼兒在欣賞藝術作品時能理解就可以了。我就經常帶領幼兒去廣場欣賞雕像,讓幼兒看看像什麼,看了以後有什麼感覺。回去在紙上按自己的理解畫出來。
兒童審美教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正如兒童的藝術活動一樣。在兒童教育實踐中,教師平時只要注意培養幼兒的審美意識,幼兒就會懂得欣賞美,在美術活動中幼兒以審美力和科學發現相結合的過程來探索周圍世界,將會更加有利於兒童的健康。
G. 什麼是學前兒童審美教育的社會美
物
的美以及人類精神、行為的美,是一種積極肯定的生
活形象。
社會美根源於社會實踐。它最早是從人類的生產活
動中產生的。原始人為了生存、發展,從事原始的生產勞
動,面對惡劣的環境,靠打制的粗糙工具與自然抗爭,獲
取生存的權力。原始人正是從生產活動本身及其產品(包
括勞動工具)中直觀到人的偉大的自由創造力量,從而產
生歡愉的感情。在私有制條件下,出現了異化勞動,勞動
者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智慧和潛能,而是在精神壓抑、
肉體遭摧殘的情況下進行勞動創造的,就是在這樣的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