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太極十三式分解教學

太極十三式分解教學

發布時間: 2021-07-28 12:41:40

『壹』 太極十三式哪十三式

功架名稱如下:

一仙人放劍 二乾坤盤球

三美人照鏡 四順水推舟

五金雞獨立 六單鞭救主

七倒騎玉龍八雙風貫耳

九順風擺柳十葉底看桃

十一活步走宮 十二懷抱雙月

十三真氣煉丹

太極拳13式練習要領:

一、氣

氣隨勢換練習太極十三勢要使用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有兩種方法,順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

二、勁

內勁暗發太極十三勢練習時的發勁動作,有其獨特的方法,每當有發勁動作,使用的都是內勁。發勁之前首先要「蓄」勁,蓄勁如拉弓,要將勁力蓄足,蓄滿。蓄勁時首先腰肌和脊背部放鬆,兩肩也同時放鬆下沉。

三、虛

虛靈頂勁太極十三勢演練中強調「虛領頂勁」的要求。頭頂百會穴,由頸部向上,輕輕上提,好像頭頂之上頂著一滿碗水那樣,頭部不能搖擺,百會穴輕輕上提可以保持頭部自然垂直,防止前俯、後仰或左右歪斜。

四、盤

上下三盤練習太極拳姿勢的高與低要根據練習者的體質條件和對套路的熟練程度以及年齡的大小和基本功的高低來決定。練習套路也稱盤架子,盤架子有高中低三盤,上盤架子適合初學者或年老體弱者採用。

五、眼

眼隨手轉太極十三勢的練習特別強調要注意眼神的配合,所謂「眼神」,就是用二目來體現全身的精,氣,神。練拳五法「手、眼、身、法、步」,眼占第二位,足以說明眼在運動中的重要地位。

(1)太極十三式分解教學擴展閱讀:

太極十三式其動作要領是:

虛靈頂頸,含胸撥背,沉肩墜肘,舌頂上齶。練習時要求形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動作之中,綿綿不斷,如行雲流,松沉自然;動靜之中如棉里藏針,剛中帶柔,柔中有剛,剛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開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細長勻,息息歸根。

拳譜名稱:

1、起 勢 2、抱球勢 3、單推勢 4、探 勢 5、托 勢

6、撲 勢 7、擔 勢 8、分 勢 9、雲 勢 10、化 勢

11、雙推勢 12、下 勢 13、收 勢

『貳』 武術教學:武當太極十三式怎麼

第一式:仙人放劍
(1)兩腳分開成外八字步,且將兩膝之關節自然彎曲。兩手臂環抱於胸前且令其兩手形成分指掌(五指自然分開並彎曲手指)而做掌心相對狀。頭部端正但卻微做垂首(低頭)狀。肩下沉,腹內收,腰要塌,胸須含,背則拔。凝神靜息待操作。此為預備式。
(2)兩膝再做彎曲狀即佐之身體下沉。同時兩掌抓握回收至下腹前並使之變為左,右空心拳狀。眼看兩手。
(3)右腳向正前方(術語謂之正門)踏出半步。與此同時兩手向前放開(與胸等高,掌心向前)。
(4)右腳不動即不得移位。左腳套步上前踏入正門並形成左剪刀步定位(即左腿伸直前探鋪出且左腳尖內扣朝向右方。右膝彎曲其腳尖外撇約40度角。收髖緊腿勿松肌肉)。而兩掌則在步型定位之間作收,放擊打即右掌下按,左掌前推(均為掌緣作重點擊打)。

(5)再將左腿彎曲且腳尖外展。兩手握成空心拳相靠。
(6)然後兩腿形成右剪刀步(須右腳前踏一步後再做定位),兩掌作左下按而右前擊之狀。
第二式:乾坤盤球
(1)兩腳分開,約兩肩之寬(大開馬式),腳尖微向外撇。兩手臂大環抱於胸前,此乃預備式。
(2)重心左移至左腿。右手下降至左掌之下並與其形成「抱球狀」(掌心相對)。
(3)再將重心右移。右手托移至右側方且左手與此同時降壓至左下方(手心朝下)。
(4)右手翻腕即使之手心朝下並在與此同時左手移至右下側方而變為「抱球狀」。
(5)身體重心再向左移並同時降壓右掌,移動左掌。
說明:以上(1)--(5)為連貫動作中的一個「盤花」即「盤球」動作。須連綿不斷的做出「十三盤花」,並最少也需做「四盤花」。
另,做架之時,兩腿須以其膝關節為重點,踝關節為支點,進行左右重心側移相輔式。如此這般,術語稱為「勢若春蠶吐絲而連綿不絕矣」。
第三式:美人照鏡
(1)左腳踏進一步至「左前旁門」並使之形成「左弓字步」。與此同時,左臂上架於頭頂處(其左掌上照且掌心向上,掌指向左),而右掌則以掌緣為重點擊向「中盤」位置。
(2)再邁步踏「右弓字步」至「右旁門」。與此同時右臂上架而將左掌擊出。
說明:以上一左一右各行一遍則為「一活架」,可連續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間。
第四式:順水推舟
(1)左腳踏進半步使之形成「左寒雞步」(左虛右實)。兩臂圈於胸前且將兩掌之掌心相對。
(2)兩腿不動,兩臂上抬並伴之兩掌吊於頭頂左,右側方。
(3)兩掌以其掌緣為重點,向中盤推出。與此同時,左腳再踏進半步使之形成「左弓字步」。
(4)再擺架成「右寒雞步」,並將兩掌吊於頭頂。
(5)右腳踏進半步使之形成「右弓字步」。與此同時兩掌自頭頂上方送出直至「中盤」方位作前推狀。
說明:此動左右各一謂之「一活架」。可連續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間均可。
第五式:金雞獨立
(1)左腳踏進半步且令兩膝略作彎曲。而兩掌則平攤於上腹部位作自然上提狀,以便助之下一動作。
(2)左腳踏實並支持與控制身體平衡。與此同時,右腿抬起且勾起腳尖即形成「右獨提膝式」。而兩掌則變為空心拳從兩側拋出取向上盤--此為雙拳掛「太陽」法。
(3)再將身體右轉,右腳踏進並落地支持身體平衡。然後,兩拳變掌平攤腹前繼而復變為空心拳拋向上盤。與此同時左膝提起形成「左獨提膝式」。
說明:以上兩腿左右上提合為一活架。可連續行五火架至十三活架。
第六式:單鞭救主
(1)左腳踏進一大步,與此同時左手變為「雕鉤」狀摟其「中盤」。而右掌則置於右側腰際待動。上身下墜其做襠沉腿。

(2)左腿下沉而右腳後撐即使之形成左弓字步。與此同時左手摟鉤並向左側方調起而右掌奔向中盤(以掌緣為重點)。
(3)再將右腳踏進並使之形成右弓字步。而右手摟過之後則移位調於側方並用左掌奔打中盤。
說明:以上兩腿一左一右行弓字步而出,其術語乃謂之一活架。可連續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間即止。
第七式:倒騎玉龍
(1)兩腿並立下蹲,兩手托與胸前(其掌心向上,掌指相對)。
(2)右腳向右側後方退撤一大步使之形成左弓字步。與此同時兩掌變為空心拳分別向身體左側上方與下方擺出(其右拳擺至上方,而左拳擺至下方且兩拳之拳眼相對)。上體略向左腿方位傾斜。
(3)然後左腳撤回即收於右腳旁使之形成並步曲膝下蹲式。而兩拳則變為分指掌平攤在胸前(其掌心向上,掌指相對)
(4)將左腿向左後側方位退出一大步使之形成右弓字步。與此同時兩掌仍變為空心拳雙方拋至人體的上方與下方即左拳在上,右拳在下。
說明:以上兩腿一左一右的後撤並形成左右弓字之步型--其術語乃謂之一活架。可連續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間。
第八式:雙風貫耳
(1)面對左側方位站立並邁出左腳踏進半步使之形成左寒雞步。與此同時。兩掌向左右兩側作直臂橫張(其掌心相對,掌指向前)
(2)左腳再向前踏進半步使之形成左弓字步。而兩掌則以其掌心為重點並用兩手臂相輔助作為支點進行扇打合擊至上盤位置。
(3)再將身體移向右側前方並形成下盤為右寒雞步,中盤為雙開掌(其掌心相對,掌指向前)的架子。
(4)右腳復進半步使之形成右弓字步。與此同時,兩掌用其掌心進行扇打合擊。
說明:以上左右開步出式其術語謂之一活架。可連續做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間。
第九式:順風擺柳
(1)兩腿前後分開且將兩膝略作彎曲即使之形成中盤架子狀的左游龍步。與此同時,兩掌以其掌指為重點遙對正門前方。
(2)接著,左腳向左碾動。與此同時,右腳向正門踏進一步並使之形成右游龍步。而兩掌則以其掌指為重點遙對正門前方。

說明:以上兩腿左右啟動各一次,其術語為一活架。可連續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另此架演練時手型也可變化--即游龍步啟動時手型或變為空心錘或變為分指鉤。大凡啟動此游龍步--身形須隨步法而晃動以利應敵之時達到神出鬼沒,令人防不勝防境地。
第十式:葉底看桃
(1)兩腳分開與肩同寬,曲膝成騎馬式。兩手分別懸垂於胸肋一側並令其掌心朝下,掌指向前。眼看正前方略下。
(2)兩腿不動,右手繼續上抬並垂直豎立其前臂。而左臂則同時作下垂狀。
(3)接著將左手變為空心拳並以其拳眼為重點,上臂為支點,前臂軸進行推下送。而右臂與「下盤」部位則保持穩定即不要移動(尤以兩腳固定為重)。
(4)再進行左臂垂直豎起,右臂下送前推的動作。
說明:以上兩手臂左、右前推下送各一次,其術語乃謂之「一活架」。可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間。
第十一式:活步走宮
(1)兩腳分開成外八字步,兩膝略曲。兩臂抱於胸前。兩手成分指掌並令其掌心相對,掌緣朝下。眼看前下方。
(2)左腿不動,且將右腳移向左腳內側並以其前腳掌或腳尖虛點地面。與此同時,左掌上抬至左胸上方,右掌下降於左腹下方--使之形成抱月狀(其兩臂彎曲成弧形,兩掌心相對),眼隨手轉。
(3)接著,將右腳向前右旁門踏進一步並使之形成右弓字步。與此同時,左掌下拂至腹部左側,右掌托於右側前方(兩掌行進間須令右臂在內而左臂在外進行穿插運動)。眼隨手轉。
(4)然後右腳固定不得移動。左腳用其前腳掌或腳尖移至右腳內側作虛立狀而使之形成左丁字步。眼隨手轉。
(5)接上式--兩手形成抱月狀,並伴隨左腳向左前旁門踏進一步而變為左掌托至左側前方,右掌拂至右腹下方(此時手掌交錯之際須令其左臂在內,右臂在外形成穿插),眼隨手轉。
說明:以上左右踏步各行一次,為一活架。須連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間。
第十二式:懷抱雙月
(1)兩腳成外八字步站立。兩手分別垂於腰部兩側(手心向下,手指向前),眼看前下方。
(2)雙膝下蹲,與此同時,兩手移至上腹部約肚臍眼前方處,作交叉合並(左掌在上,右掌在下且掌心均向上),眼看兩掌。

(3)兩腿不動--兩手繼續向面部前方雙方抬起作環繞狀(其兩掌交叉並令其左掌在內,右掌在外其掌心俱向內)。
(4)兩腿不動,--兩手再次向上環繞,並經上分向兩側(左手向左,右手向右)繞動。當兩手繞動形成劃弧一周即360度,並降至身前兩側之時,則將兩手掌之掌心外展以求二次繞圈。
(5)兩手臂第二次進行繞圈環抱--其動作與第一次相同唯手臂的放置為右臂(手)在內,左臂在外。
說明:以上兩手臂環抱繞圈且一行左臂(手),二行右臂(手)在內各一次,為一活架。可連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
第十三式:真氣煉丹
(1)擺架內八字步(18--40周歲者)平行步(45--50周歲者)體弱多病或老年人及少年人擺架外八字步。
(2)兩腳不動,兩手形成八字掌分別垂於胸前下方並令其掌心向下,掌指向前。縮身垂肩,低頭下視,虛胸實腹,蹋腰沉體。
(3)忘掉呼吸,凝神靜心--片刻,則以鼻吸氣(長約五寸左右即指入體內的尺寸)並要求做到緩慢,細膩,均勻,深長。與此同時,兩掌自體前兩側同時向上作垂直吊起(其掌背根部為重點且令之掌心朝下掌指向前),直至頭頂上方為止。眼隨手轉。
(4)接上式--兩掌以其掌心為重點,自上而下進行垂直降落,並先期抵達胸前暫作停頓以便下動嘆氣。
(5)用鼻將體內之雜氣(即吐納祛邪之廢氣且定當排出五臟六腑不得儲存,違者做架難以上勁)一次性的嘆出(按:所謂一次性,並非就是要將體內所有雜氣排盡,而是盡己所能任其自然,隨心所欲,免得適得其反而影響功力進展)!其要領同為「吸氣」之要,即慢,細,勻,長。與此同時,兩掌(手)下按作垂直降落並配合身體下沉兩膝彎曲。
說明:以上用鼻一吸一嘆,各一次為一煉氣。老年人五煉氣,少年人八煉氣,年輕力壯者十三煉氣。
山人運動祝拳友身體康健,運動暢快~

『叄』 求太極十三式,的全部!!!!

我是練陳式太極拳的,有7、8年光景,我比較笨,不懂得其他人從網上查來的那些高深的東西。只是聽老師這樣講:太極拳譬如一座建築物,十三勢則是它建築原料。在手法上為棚、捋、擠、按、采、列、肘、靠八法;再步法上為前進、後退二法;在眼法上為左顧、右盼二法;在身法上為中正一法。
此為太極十三勢,具體規律、細節上不勝煩舉,需要在平時練習時多加揣摩。

『肆』 哪裡有武當太極十三式分步教學視頻下載

易筋經要嗎
易筋經為中國氣功傳統功法之一。"易筋經"以強筋健骨為最,因此對於筋骨肢體及腎虛、陽痿、早泄、失眠等病均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一、韋馱獻杵第一勢

(一)口訣:立身期正下,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

(二)動作姿勢

1、預備樁功:兩腳平行站立,與肩等寬,雙膝微屈,兩臂自然下垂於身體兩側,五指自然並攏微屈,兩眼平視前方,繼而放鬆,輕輕閉合,眼若垂簾。心平氣和,神能安詳,洗心滌濾,心澄貌恭。全身自上而下頭頸、肩、臂、平、胸、腹、臀、大腿、小腿、腳依次放鬆,軀體各關節及內臟放鬆,做到身無緊處,心無雜念,神意內收。

繼而再做內觀放鬆,神意內收,導引氣血內觀泥丸,自覺頭腦清新,清瑩如晨露。

引氣下行,內觀咽喉,自覺頸項放鬆。

引氣下行,內觀小丹田,自覺心胸開闊,神清氣爽。

引氣下行,內觀脾骨,自覺中焦溫澗,胃脘舒適。

引氣下行,內觀下丹田,自覺命門相火溫煦,無氣充沛,腹內暖意融之。

引氣下行,內觀會陰,自覺會陰放鬆。

引氣沿兩腿內側下行,內觀湧泉,自覺無限生機自足下湧出。

2、拱手當胸:兩臂徐徐前手舉,掌心相對與肩等寬,兩臂平直,再屈肘,肘節自然向下提墜,兩手慢慢內收,距胸約一拳後,兩手指尖相疊,拇指輕觸,掌心向內。此時要求沉肩墜時,含胸拔背,氣沉丹田,舌抵上齶,面帶微笑。

二、韋馱獻杵第二勢

(一)口訣:足趾掛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二)動作姿勢

1、接上勢,翻轉掌心向下,指尖相對,在體前緩緩下接至小腹前,同時引氣下導。兩掌左右分開,翻轉掌心朝上,緩慢上抬呈側平舉意念在無限遠處。兩手微高於肩,兩眼平視前方,極目遠眺,舌尖放下平鋪,松腰松胯,兩足趾抓地,似要生根之狀,全身放鬆,心平氣和,排除雜念,摒棄諸緣。

三、韋馱獻杵第三勢

(一)口訣:掌托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腿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可生津將齶抵,鼻能調息覺心安,兩拳緩緩收回處,用力還將挾重看。

(二)動作姿勢

1、掌托天門目上舉:接上勢,兩臂上舉,掌心相對,翻轉掌心向上,十指相對,舌抵上齶,仰面觀天,眼看九天之外,腳跟提起,足尖著地。

2、俯掌貫氣:兩掌心翻轉朝下,肘微屈,頭正,眼平視前方,舌尖放下,兩身在身前緩緩下按至小腹前,神意自九天之外收回,自頭頂白會穴透入,徑咽喉,脊髓至尾閭,沿兩腿直達湧泉。下導時,足跟隨之著地。

四、摘星換斗勢

(一)口訣:雙手擎天掌覆頭,再從掌內注雙眸,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收回左右眸。

(二)動作姿勢

1、雙手擎天掌覆頭:右手徑身體右側緩緩向上舉起,掌心朝天,五指朝左弓,松肩直臂左手臂外勞宮緊貼命門。舌抵上齶,仰面上觀手背,透過手背看九天之上,身體自命門起上下雙向伸展。

2、俯首貫氣:右掌翻轉向下,生屈肘,頭正,舌尖自上齶自然放下,眼平視前方或輕閉,同時"神返身中"。久練後與雙手擎天連續練習時有"人在氣中,氣在人內",內外一氣的感覺。松腰,則左掌勞宮穴發氣,與上式"俯掌貫氣"同,可參閱。

左手動作與右手動作相同,唯左右相反。

五、倒拽九牛尾勢

(一)口訣:兩腿後伸前屈,小腹運氣放鬆,用力在於兩膀,觀拳須注雙瞳。

(二)動作姿勢

1、左腳向左側邁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時,左手握拳上舉,拳稍過頭頂,拳心向內,屈肘。前臂與上臂所成角度略大於直角。肘不過膝,膝不過足,成半圓形,兩腿觀左拳。右手握拳,直肘向後伸展,拳心向後,前後兩拳成絞繩狀,稱為螺旋頸。松肩,兩肩要平而順達。背直,塌腰收臀,胸略內含,藏氣於小腹,鼻息調勻,舌尖輕抵上齶。

2、導氣下達兩拳放鬆成半握拳狀。舌尖自上齶放下,肩、腰放鬆,左手勞宮穴發氣,閉目。氣自天目穴遂入,依次貫穿腦髓,脊髓、兩腿骨髓,直達兩腳湧泉穴。

3、4轉身向右,與前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六、出爪亮翅式

(一)口訣:挺身兼怒目,握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

(二)動作姿勢

1、握拳護腰由第一勢預備樁功,上身前俯,兩臂在身前松垂,兩手握拳,由身前緩緩提起,置於腰間,拳心朝上。同時配合順氣,身直胸展,舌尖輕抵上齶,青少年,年輕力壯或以增強力量為目的者,提起握緊拳。

2、兩拳變掌,緩緩向前推出,至終點時掌心朝前,坐腕屈指,高與肩平,兩眼平視指端,延展及遠。

3、松腕,虛掌,十指微屈,屈肘,兩手緩緩向胸脅收回,勢落海水還潮,兩眼輕閉,舌尖輕抵上齶,配以緩緩吸氣。

七、九鬼拔馬刀勢

(一)口訣:側道彎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直氣靜。

(二)動作姿勢

1、右手後背,掌心朝外,置於腰部。左手上舉過頭,屈肘貼枕部抱頭,手指壓拉右耳,左腋張開。同時頭頸腰背擰轉向左後方,眼看右足跟。舌尖輕抵上齶,稍停片刻。

2、擰身復正,側頭上觀。兩眼延展及遠。舌尖輕抵上齶,身直氣靜。兩手沿體前緩慢下落,恢復預備樁功。動作3、4與1、2同,唯左右相反。

八、三盤落地勢

(一)口訣:上齶堅撐舌,張眸意注牙,足開蹲似踞,手按猛如拿,兩掌各翻起,瞪睛兼閉口,起立足無斜。

(二)動作姿勢

1、同第一式預備柱功,屈腰下蹲,同時兩掌分向身側胯旁,指尖朝向左右側方(微微偏前),虎口撐圓,眼看前方,延展及遠。上虛下實,空胸實腹,松腰斂臀,氣蓄小腹。要做到頂平、肩平、心平氣靜。練虛靜功者可閉目斂神,銅鍾氣功即脫胎於比式,故亦可做單獨樁法練之。

兩腿伸直,翻掌托起,如托千斤。同時及氣,舌抵上齶,眼向前平視,全身放鬆。

俯掌屈膝下按(恢復馬步蹲按),配以呼吸,如此反復蹲起3次。年輕體裝者則宜全蹲,站起進宜緩,同時握拳上提。

九、青龍探爪勢

(一)口訣:青龍探爪,左從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氣實,力周肩背,圍收過膝,兩目平注,息調必謐。

(二)動作姿勢

上身微俯,兩手握拳,緩緩自身前提起,置於腰間,拳心朝上,同時配合吸氣。舌尖輕抵上齶。右拳以拳面抵於章門穴,左拳變掌上舉過頭,腰身緩緩屈向左側,使左腰充分收縮,右腰極度伸展。掌心朝下,舌尖輕抵上齶,自然呼吸,眼看左掌。

屈膝下蹲,左手翻轉掌心朝上,手背離地面少許,沿地面自左方,徑前方劃弧至左腳外側;右拳變掌落下,同時身體亦隨之轉正,兩握拳。直立,左掌同時提置左章門穴。右手動作與左手動作同,唯左右相反。

十、卧虎撲食勢

(一)口訣: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息息調遠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直形也衛生。

(二)動作姿勢

上身微俯,兩手握拳,緩緩自身前提起,徑腰間肘掌心朝上,身直胸展。不停,兩拳順著胸部向上伸至口手,拳心轉向里,同時屈膝、屈胯、微蹲蓄勢,配以深長吸氣。

左腳踏前一步,順勢成左弓步,同時臂內旋變掌向前下撲伸,掌高與胸齊,眼視兩手。在撲伸的同時發"哈"聲吐氣。不停,身體前傾,腰部平直,將胸中余氣呼盡,順勢兩手分按至左腳兩側。頭向上略抬,兩眼平視及遠。極目遠眺。

前兩個動作要協調一致。兩腳不動,起身後坐同時兩手握拳,沿左腿上提。其他動作與前述之動作同。如此共撲伸3次,左腳收回,右弓步動作與左弓步同,唯左右相反。

十一、打躬勢

(一)口訣:兩手齊持腦,垂腰直膝間,頭唯探胯下,口更嚙牙關,掩耳聽散寒,調元氣自閑,舌尖還抵腰,力在肘雙彎。

(二)動作姿勢

兩臂展直,自身側高舉過頭,仰面觀天,頭頸正直,屈肘兩手抱後腦,掌心掩耳,兩肘張開,與肩平行。

上身前俯成打躬狀,頭部低垂,大約至兩膝前方。兩膝勿屈,微微呼吸,掌心掩耳。兩手以指(食、中、無名指)交替輕彈後腦(風池穴附近)各36次。

緩緩伸腰站直,先左側擰腰側轉,再向右側擰腰側轉,往返7次,兩腳勿移,腰直目松,膝直不僵,舌尖自然放下,面帶微笑。

在身體轉至正中後,抬起腳跟,同時兩手自腦後高舉過頭,仰掌呈擎天狀,軀體充分舒展,並配合吸氣。

十二、掉尾勢

(一)口訣: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頭,凝神壹志,起而頓足,21次,左右伸腦,以七為志,更坐作功,盤膝重眥,口注於心,息調於鼻,定靜乃起,厥功准備。

(二)動作姿勢

兩手分別自身側高舉過頭。兩掌相合,提頂、伸腰、展臂、提起腳跟極力高舉。

腳跟落地,兩腳踏實,同時兩掌落至胸前。十指交叉翻轉,掌心朝外,兩臂也隨之前伸,展直。翻掌朝下,在身前徐徐下降至襠的部位後,彎腰前俯,繼續下按至地。膝不可屈,如有未達,不可勉強。下按至終點時,昂頭,舌抵上齶。如此俯仰躬身重復舉按3-5次。天長日久,掌可逐漸靠近地面,則腰身柔若童子。

轉腰向左方,兩腳不移,僅左腳步變虛,右腿變實,右膝微屈。同時兩手保持交叉狀態,沿地面劃弧移至左腳外側。兩臂保持伸展,自左方高舉轉頭,掌心朝上,仰面觀天,擰腰180度轉向右方,徐徐彎腰右方俯身,下按至右腳步外側,如未達到,不可勉強,可繼續俯仰3-5次,以後逐漸靠近地面。

最後一次下按右腳外側時,伸舒腰身兩臂隨之高舉過頭。繼之擰腰轉身至正前方。兩掌相合,徐徐降至胸前。兩掌緩緩分開,十指相對,下按,兩手分開,自然下垂於兩胯旁,恢復成預備樁功勢。兩腳跟起落頓地3-21次。

易筋經 ——相傳天竺和尚達摩為傳真經,隻身東來,一路揚經頌法,後落跡於少林寺。達摩內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禪坐九年,以致石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彩圖六)。達摩會議後,留下兩卷秘經,一為《洗髓經》,二是《易筋經》。《洗髓經》為內修之典,歸慧可,未傳於世。《易筋經》為外修之書,留於少林,『流傳至今。然而現代考古資料證明,《易筋經》,實為明末天台紫凝道人所創。
「易」是變通、改換、脫換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經」則帶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經》就是改變筋骨的方法。按原來的功法要求,須先練一年左右內功:達到內壯後,方可練《易筋經》,進而再練《洗髓經》。在此期間,還要內服外塗佐功葯,約三年左右才能大功告成。由於整個練功過程長,按原法修煉者不多,近代流傳的《易筋經》多隻取導引內容,且與原有功法有所不同,派生出多種樣式。而流傳較廣的是經清代潘蔚整理編輯的《易筋經十二勢》。

明天啟四年《易筋經》的偽李靖序中曾對「易筋」書名的命名和取意有所交待。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道原所撰的講述佛教禪宗傳法譜系的《景德傳燈錄》中的達摩傳有一段達摩與諸弟子的對答,達摩對諸弟子的答語,評價為「得吾皮」、「得吾肉」或「得吾骨」,只有對慧可的評價最高,說是「得吾髓」。所謂得皮、得肉、得骨、得髓都是一種「譬喻」,並非實指,不過是比喻對其禪法的領悟程度。這篇偽李靖序從達摩說二祖慧可「得吾髓」這句話衍生出達摩把《洗髓經》傳給慧可之論,並且強調說並非「漫語」。至於「易筋」,此序強調「筋」對「連絡周身,通行血氣」的重要性。在《易筋經》正文《總論》中,交待「易」是「變化」的意思,「筋」指人身的經絡;認為人之身有內有外,「洗髓」能「清其內」,「易筋」是「堅其外」,「洗髓」、「易筋」之後,就可以體證佛道,得享高壽了。

實際上,「易筋」之名出自道家文獻,並非佛家所創的語匯。如有學者指出,在宋代張君房所撰的道教類書《雲笈七簽.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有「易髓」、「易筋」的說法,更早的還可以在魏晉時期出現的道家求仙小說《漢武帝內傳》中找到淵源。《漢武帝內傳》已有「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脈,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發,九年易形」的記載,表述的是道家練氣求長生的一種理想。所以「易筋」原屬道家思想,再加上《易筋經》中有「配合陰陽法」,是用少女少婦按摩,甚至還有類似於道家房中術的內容,以及《易筋經》第一次出現時是由天台紫凝道人宗衡公布的這些事實,因此可以斷定《易筋經》實為道家功法,與達摩是沒有什麼關系的。

《易筋經》的內容包括了練習所能達到的理想效果和具體的練習方法兩方面的主要內容,對武俠小說影響最大的是其中的內壯神勇、外壯神力的說法。其「內壯神勇」提到練習該功法之後,「從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異尋常,以意努之,硬如鐵石,並其指可貫牛腹,側其掌可斷牛頭」,這些都還只是「小用之末技」;「外壯神力」練成之後,「手托城閘,力能舉鼎」都算不上奇異了。從道光年間開始的武俠小說提到《易筋經》,渲染的都是《易筋經》中所說的練成後的這種神奇功用。

『伍』 求太極十三式視頻

太極的定義:以武術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傳統哲學,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
從這個定義 ,你可以總結一下,打擊出去的手如「左右野馬分鬃『 左右倒卷肱』等,一定是打對方的鼻子,咽喉,試想什麼亂七八糟硬功夫都可以練,鼻子,喉節沒法練,呵,如果有,一定是怪物,
防守的動作,如『 白鶴亮翅』上舉不過頭,過頭沒必要保護,肘要沉。下面的手,一般在腹,胯邊上, 『手揮琵琶』『左右倒卷肱』防手在腹,攻手在咽喉『轉身搬攔捶』
太極四層境界;

形---- 任何動作要有具有攻防含意,附和技擊或是健身,或是太極,陰陽經絡學說。
勁-----正準的發力方法,剛柔勁,虛實勁,圓撐勁,圓與整,
意-----內外兼修,形神兼備,意誠,氣質,神采,韻味,
氣-----以意導氣,以氣催力,使「形」『勁』『意』『氣』統一,
總的要領;
1虛靈頂勁 2沉肩墜肘, 3,坐腕舒指,4含胸拔背,5松腰斂臀 6 圓襠松胯7氣沉丹田 8運動如抽絲,邁步如貓行,
這些口訣背熟,適合任何太極拳,

『陸』 求.陳氏十三式太極拳動作分解及口令名稱

太極十三勢的動作名稱為掤 、捋、擠、按、采 、挒 、肘、靠,進、退、顧、盼、定。

太極十三勢是組成太極拳的基本骨架,它貫穿於太極拳的所有招式中,換名話說,就是太極拳的各種招式都由十三勢中的一勢或幾勢所構成。

十三勢本無固定的招式,而根據十三勢應敵制敵又可形成一定的動作和招式,這是運動對敵的結果,因此說:「太極本無法,動即是法。」



(6)太極十三式分解教學擴展閱讀:

習練太極拳要高度專心入靜用意,必須全神貫注,意念要灌到周身各個部位,乃至貫注至U中指指肚。

打一套拳15分鍾左右,83個式子,幾百個動作,編排嚴密,連貫性強,絕對不能走思。打太極拳強調專心用意,打拳時每個動作理法勁道都要體現出來。

意念不能集中,拳式就會走錯,拳也打不成了,有人說走路散步是最好的運動方式,其實走路時可以繼續想事,很難入靜,而太極拳是入靜的最好方式。

『柒』 太極拳簡單十三式

太極掤……按;采……靠;進……定。共十三式。

『捌』 太極十三式基本動作有哪些

太極十三勢的動作名稱為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

太極十三勢是組成太極拳的基本骨架,它貫穿於太極拳的所有招式中,換名話說,就是太極拳的各種招式都由十三勢中的一勢或幾勢所構成。

十三勢本無固定的招式,而根據十三勢應敵制敵又可形成一定的動作和招式,這是運動對敵的結果,因此說:「太極本無法,動即是法。」

(8)太極十三式分解教學擴展閱讀:

太極十三勢注意事項

1、心專

太極拳的練習應該高度集中在冥想的意圖上,心思應該傾注到身體的各個部位,甚至集中在U指腹。

打一套拳擊需要大約15分鍾,83個公式和數百個動作。安排嚴格,一致性強,所以你一定不要以為。太極拳強調集中的意圖,每一個動作都要體現在拳擊的原則和力度上。

2、松軟

太極拳最大的特點是「化武結合」。我會盡力量化這個力。能忍能變,主要使對方失去平衡,不把敵人控製得死去活來。

格鬥成一體,尤其是陳氏太極拳的格鬥低架,這是因為低架容量更大。陳發科公開強調「跟隨」。陳朝旭先生說,四個大塊頭都要放鬆,即兩個肩膀和兩個胯部都要放鬆。全身都可以放鬆,容易允許,容易改變。

『玖』 武當太極十三式圖解

正確來說應該是「十三勢」太極十三勢(譜) 1、起勢 2、抱球勢 3、單推勢 4、探勢
5、托勢 6、撲勢 7、擔勢8、分勢
9、雲勢10、化勢11、雙推勢 12、下勢
13、收勢
武當功夫養生館 www.wdgf.org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