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幼兒教育
陶行知的學前教育思想的特點有:
感悟和提升,陶行知遵循 「 生活即教育」「 社會即學校」的主張,對課程資源認識的視野極為廣闊;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幼兒的發展,新課程既要解放學生、生活與教育緊密結合;
生活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以往人們把課程、教本當做世界,現在要把世界當做課程和教本;為生活的需要而教育,教育是為了生活,為了改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

(1)陶行知幼兒教育擴展閱讀: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觀與新的課程結構社會、自然、生活是陶行知的課程資源觀。
陶行知遵循 「 生活即教育」 「 社會即學校」的主張, 對課程資源認識的視野極為廣闊。他說「 我們的實際生活, 就是我們全部的課程我們的課程, 就是我們的實際生活。」
全部的課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課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課程。」 家庭、店鋪、茶館、輪船碼頭, 都是課堂。」 「 您必須以大自然為您的生物園」。陶行知課程視野中的課程資源觀是豐富的,是多元的,是在生活中生成的,陶行知在教學觀上有許多真知灼見,是他課程觀和教育思想中的寶貴資源。
2. 陶行知的幼兒教育思想
《陶行知幼兒教育思想》是2009年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徐明聰。
《陶行知幼兒教育思想》是為給廣大教育工作者,特別是中小學教師選編的一本合適的陶行知原著讀本,同時也是為各類學校教師培訓提供的一本合適的參考教材。
《陶行知幼兒教育思想》從陶行知600多萬字的著作中,精心挑選了約200篇最基本也是較為重要的教育名篇,其內容包、括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思想、師范教育思想、幼兒教育思想、普及教育思想和德育思想。旨在通過閱讀陶行知這些較為重要的教育篇章,能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有較為具體、真切的了解和認識,並能應用於平時的工作和教學實踐中,以期推動教育改革和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
3. 如何研究陶行知幼兒教育的現實意義
生活教育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核心主張。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就是指是什麼樣的生活就是什麼樣的教育。1、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教育。2、是勞動的生活就是勞動的教育,是不勞動的生活就是不勞動的教育。3、是科學的生活就是科學的教育,是不 科學的生活就是不科學的教育。4、是藝術的生活就是藝術的教育。5、是改造社會的生活就是改造社會的教育。 ●關於「生活即教育」和「教育即生活」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因此他不止一次地做了解釋。「生活教育」這一概念是陶先生的老師杜威(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實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學的先驅,美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代表)提出來的,但意思完全不同。杜威提出的是「教育即生活」,而陶先生把它翻了半個筋斗改成「生活即教育」。陶行知主張生活即教育,反對教育即生活。他說「生活即教育,是把一個鳥放在林子里;教育即生活是把鳥放在籠子里。」「生活即教育」揭示了教育的本質,闡明了教育的職能,預示了現代教育的特徵和趨勢。 ●教學做合一從前是先生教,學生學。教而不做,不是真教;學而不做,不是真學。故教而不做,不是先生;學而不做,不是學生。在做上教,才是真教;在做上學,才是真學。真教,才是先生;真學,才是學生。這就是我們主張的「教學做合一」。教學做合一」是曉庄師范學校的校訓,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學生學習努力培養的重要指南。 ●「教學做合一」的確立1、陶行知自1917年回國以後,看見國內學校里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認定中國教育有改革之必要,當時就主張以「教學法」代替「教授法」。2、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陶先生發表《教學合一》一文,南京高校受此影響一律改為教學法。3、1921年,教學做的理論成立,最終確定教學做合一,以做為中心。 ●比較「教授法」和「教學法」「教學做合一」的理念首先是由教書,到教學生,再到教學生學(更主動),用自己的知識聯系起來,貫徹在實踐中去。 ●「生活教育」的由來 陶先生曾經多次解釋過生活教育,第一次在1930年,第二次在1934年。他在第二次重新給生活教育給予了一個定義。他說:「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我們可以說:「生活即教育」。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是教育的場所。因此我們又可以說:「社會即學校」。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教育,過亂七八糟的生活,便是受亂七八糟的教育。我們主張「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方法、工具都增加。那麼,壞的學校也可以做學校嗎?回答是肯定的,壞的社會我們也要認識,也要人有所准備,才能生出抵抗力,否則一入社會,便現出手慌足亂的精神狀態。 ●終身學習觀 「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啟蒙,進棺材才算畢業。」這是最徹底的終身教育觀。
4. 陶行知先生在幼兒教育方面的主要貢獻和觀點有哪些
1 是農村幼兒教育事業的開拓者
2 強調幼兒教育的基礎地位,重視人才的早期培養
3 強調生活即教育的思想體系
4 提出教育普及的主張
5 認為教育要啟發,解放兒童的創造力,為他們提供手腦並用的條件和機會,也就是解放了兒童的創造力
5. 陶行知教育思想對現代幼兒教育的啟示
陶行知創造了豐富的、有中國特色的幼兒科學教育思想。對陶行知幼兒科學教育的意義、內容、方法、師資,以及對現代的啟示等進行深入的探討,必將大大有助於推動幼兒科學教育的開展和改革。幼兒教育課程改革, 常常使我們想起陶行知和他的教育思想。閱讀陶行知文集, 常常引發我們對課程改革理論源頭的探尋。陶行知, 是歷史的, 卻又是現代的、是逝去的, 卻是永遠的。在深人進行課程改革的今天, 我們需要再讀陶行知,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寶庫中蘊涵的課程思想,來豐富我們課程改革的理論。這次課程改革的許多新觀念與陶行知的教育理論有著密切的聯系陶行知的課程理論是獨具特色的、是與是俱進的。陶行知的課程理論啟示我們, 讀陶行知課程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 課程改革的關鍵是理論指導下的實踐, 我們要注重實踐經驗的總結、概括和提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蘊涵很多的新課程內容。陶行知非常明確地指出「 今日教育界責任之最重要且最緊迫者, 莫若利用教育學解決學校課程問題。蓋課程為學校教育之中心, 假使課程得有圓滿解決, 則其它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由此我們可以這么演繹為幼兒設計課程, 即為幼兒設計教育, 亦即為幼兒設計生活。為了強調課程的重要, 陶行知又從反面論述「 今日教育之效果所以不能滿足吾人之希望者, 實以根本錯誤之故。根本錯誤之尤甚者, 為小學校之課程。」在這里陶行知把教育弊端的原因歸結於課程。一個「 中心」 , 一個「 根本」 , 揭示了課程在教育中的地位, 一語中的。尊重幼兒個體差異的觀點而這也是當下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思想。這種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的關系, 充分體現了他的這種核心理念,而陶行知也時刻關注著社會的發展, 關注著社會發展中的人的發展。幼兒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的一些理念與陶行知的課程思想和課程理論有某種相通之處。可以說,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課程思想對幼兒教育課程改革有重要啟示。我覺得陶行知教育思想和課程思想對課程改革的啟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陶行知的兒童觀與現代的師幼觀幼兒課程改革的關鍵是轉變理念, 最高境界是理念的提升。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幼兒的發展。這實質上是一個確立正確兒童觀的問題。兒童觀直白地說就是我們教師如何看待兒童和對待兒童, 即如何認識兒童、發現兒童和如何教育兒童的觀點。在對待師幼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幼兒,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幼兒,贊賞每一位幼兒的獨特性、興趣和愛好,贊賞每一位幼兒所取的成績。而陶行知的兒童觀在以下幾方面啟發並支撐著當代課程的改革。對兒童的認識,陶行知說「 人人都說小孩小, 誰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子還要小」、「 兒童和青年, 在我們的世界裡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要大。」、小孩之大,在於他們在於他們有著無限的創造潛能,是祖國的希望。我們要尊重幼兒, 信任幼兒, 要像陶行知那樣, 與幼兒交朋友,把幼兒當做自己的老師。在課堂上我們要創設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環境。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中就有我們因轉換了角色而得到了收獲的喜悅。例如,有一次科學活動時,幼兒在討論中提出,花生到底是果實還是種子的問題。當時我沒有明確的告訴他們,而是請他們回家去尋找答案,可以請問爸爸媽媽,也可以去書上找。比賽誰找的答案最准確。像這樣的活動改變了教師一味傳授知識的現象,拉近了師幼之間的距離讓幼兒更輕松、更有興趣、更有積極性。同時, 我們又不能只看到幼兒「 大」 的一面, 而忽視其不成熟的一面。陶行知說「 兒童不但有錯誤, 而且常常有著許多錯誤,因此教育者的任務,正是要根據事實, 肯定他們的錯誤, 從而改正他們的錯誤。」在教育實踐中,很多時候我們常常走過頭,一味地表揚, 而放棄了引導和嚴格要求。陶行知的提醒是必要的。幼兒教育要回歸 「 簡單」 。改革不是把事情搞復雜, 同樣, 課程改革也不是讓課程越復雜越好。其實, 高明的教育應該追求簡單。陶行知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論點「 兒童社會要充滿簡單之美。」 簡單, 是指針對兒童的認知特點, 採用易為他們所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把教育內容呈現給他們,而不是膚淺和簡單化,其前提是教師准確地認識和把握幼兒的學習規律和心理特點。新課程就是要求體現簡單、朴實的教育理念。很多時候, 簡單的也是豐富的, 朴實的也是深刻的。教師要向幼兒學習。陶行知說「 不願向小孩子學習的人, 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他又提出, 教師應該變成小孩子, 「 你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跡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 學校立刻成為樂園, 你立刻覺得和小孩一般兒大, 一塊兒玩, 一處兒做工, 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 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我們新課程提出,幼兒是學習的主體,提倡師生的互動和對話, 在互動與對話中, 學生可能成了教師, 教師反而成了學生, 這種角色的互換,是新型師生關系在課改中的體現。新課程既要解放學生, 又要規范學生。怎樣把握其間的「 度」 呢?陶行知指出「 要從成人的殘酷里把兒童解放出來」 。他提出了兒童的六大解放觀點,解放他們的頭腦、解放他們的雙手、解放他們的眼睛、解放他們的嘴、解放他們的空間和時間。陶行知提醒我們, 當前的課程改革, 首先是解放幼兒, 即使規范也應在解放的思想指導下規范幼兒。我們對幼兒的解放與規范應相互結合、有的放矢。幼兒的知識經驗必須是建構起來的而不是灌輸的,幼兒的發展必須在操作中進行。陶行知提出玩具、學具、用具、工具。新課程就是強調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主動實踐, 在「 玩」 與「 動」 的過程中探究、體驗、感悟和提升。(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觀與新的課程結構社會、自然、生活是陶行知的課程資源觀。陶行知遵循 「 生活即教育」 「 社會即學校」的主張, 對課程資源認識的視野極為廣闊。他說「 我們的實際生活, 就是我們全部的課程我們的課程, 就是我們的實際生活。」 「 全部的課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課程都是生活, 一切生活都是課程。」 「 家庭、店鋪、茶館、輪船碼頭, 都是課堂。」 「 您必須以大自然為您的生物園」。陶行知課程視野中的課程資源觀是豐富的, 是多元的, 是在生活中生成的。陶行知在教學觀上有許多真知灼見, 是他課程觀和教育思想中的寶貴資源。 這次新課程改革強調幼兒接觸生活,參加實踐增進幼兒園與社會之間的聯系,培養幼兒的社會責任感。同時強調學科的綜合性,注重聯系幼兒的自身經驗和生活實際。新的課程結構重視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幼兒經驗的整合。本次課改的亮點是重視實踐活動,密切聯系幼兒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從幼兒自身經驗中形成問題,從經驗中獲得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很相符合。陶行知深信生活是教育的核心,生活是第一位的。生活與知識、生活與教育緊密結合, 互為作用。 「 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 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能學以致用的學習才是最好的學習。陶行知用生活來教育的思想內涵, 其一,生活是教育的大課堂。新課程改革就是要引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和社會, 在實踐中學習、在生活中學習。每年的九月都有新生入園,在新課程中,我們把《幼兒園真好》這一主題放在了最前面。主題中的兒歌活動《幼兒園也是我的家》,告訴幼兒親親爸爸,親親媽媽,高高興興的離開家,做做游戲,聽聽故事,幼兒園也是我的家。在朗朗上口的兒歌里,幼兒擺脫了對家長的依戀。通過活動《我帶寶貝上幼兒園》《阿文的小毯子》讓幼兒輕松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其二, 生活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以往我們把課程、教本當做世界, 現在要把世界當做課程和教本。從吃的水果到自然現象到社會上的熱門事如奧運會、世博會只要幼兒感興趣的、能讓幼兒得到發展的事都可以生成課程。其三, 生活中的人們應該是我們的老師,我們應向他們學習。為生活的需要而教育,教育是為了生活, 為了改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正如陶行知所說「 生活教育是運用生活的力量來改造生活, 它要運用有目的有計劃地生活來改造無目的無計劃地生活。」 課程改革除了在「 事實」 層面上走進生活外, 更要在「 意義」 層面上聯系生活。陶行知說「 空談生活教育是沒有用的。」 應怎麼辦要發現、製造和運用生活工具。。為了改造生活, 必須有工具。而與生活相聯系, 則是為了擺脫書本的束縛。陶行知認為, 「 實際生活向我們供給無窮的問題,要求不斷解決。」 「 『 生活即教育』 , 是叫教育從書本的到人生的, 從狹隘的到廣闊的, 從字面的到手腦相長的, 從耳目的到身心全顧的。」 課程改革的實踐已充分證明, 只要我們走進生活, 教育就將變蒼白為豐富,變枯竭為鮮活,變無力為充滿活力。(三)「教、學、做合一」的思想與新的教學觀陶行知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論,是指,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這一理論很有針對性,他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主要教師的教,還要注意學生的學。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互動,是師幼雙方相互溝通、相互交流、相互啟發和補充。新課程改革強調的教學不是機械灌輸式的而是互動的過程。現代心理學表明:幼兒的學習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新課程強調幼兒探索知識的經歷和獲得知識的經歷。陶行知還主張培養兒童良好的生活習慣,主張對兒童因材施教等,這與新課程的要求是一致的。此次課程改革的重點是培養幼兒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們要進行創造教育?陶行知說「 我們要能夠做, 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創造。」 「 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 教育上最重要的事是給學生一種改造環境的能力。」他又說「 檢討過去, 把握現在, 創造將來。……一切為了創造。」這是一種呼聲。在新課程中我們分明聽到了陶行知的呼喊聲。創造教育的理念是什麼?「 處處是創造之地, 天天是創造之時, 人人是創造之人。」 這種理念基於對幼兒創造潛能的了解和信任,打破了創造教育的神秘感。課程改革所提倡的創新精神正是面向全體學生和所有教師的。陶行知從兩個方面說明了創造的特徵。一是「 敢探未發明的新理」 「 敢人未開化的邊疆」 。強調的是「 探索」 與「 開辟」的精神。二是強調創造是「 新價值的產生」 。新價值對不同的幼兒、不同的學科有著不同的含義,因而, 所有的人都能去創造新價值有別於新的科技發明, 因而創造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在精神層面上。創造從哪裡做起才好呢?陶行知認為, 「 行動是中國教育的開始, 創造是中國教育的完成」 。創造的源頭在行動, 實踐是創造的土壤。由此來審視綜合實踐活動, 不難掂量出「 綜合」 與「 實踐」 的創造分量來。我國的幼兒教育課程改革正在穩步進行,陶行知的課程思想對幼兒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是多方面的。我們高興的看到課程改革的思路和理念與陶行知的課程思想有一定的契合,希望陶行知的課程思想在新課改中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6. 簡述陶行知在幼兒教育方面的主要理論。
【答案】
見解析
【答案解析】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論,其主要觀點是:(1)農村幼兒教育事業的開拓者(2)重視幼兒教育(3)生活是教育的中心(4)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方法(5)解放兒童的創造力。具體包括五個方面: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嘴、空間、時間。此題需全面把握陶行知教育理論的基本內容。
7. 陶行知提出了興辦什麼的新幼兒教育
陶行知提出的新辦什麼?新,幼兒教育。陶行知提出了新版。什麼的,新,幼兒教育,要去完善完善查詢一下。
8. 陶行知的的幼教名言
1. 沒有誠實何來尊嚴。——西塞羅
2. 當信用消失的時候,肉體就沒有生命。——大仲馬
3.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4. 人背信則名不達。——劉向
5. 真誠是一種心靈的開放。——拉羅什富科
6. 誠信為人之本。——魯迅
7. 失足,你可能馬上復站立,失信,你也許永難挽回。——富蘭克林
8. 真話說一半常是彌天大謊。——富蘭克林
9. 言而必有信,期而必當,天下之高行也。——淮南子
10. 不信不立,不誠不行。——晁說之
11. 誠實是力量的一種象徵,它顯示著一個人的高度自重和內心的安全感與尊嚴感。 ——艾琳·卡瑟
12. 民無信不立。——孔子
13. 人類最不道德處,是不誠實與怯懦。——高爾基
14. 沒有誠實何來尊嚴。——西塞羅
15. 內不欺已,外不欺人。——弘一大師
16. 以實待人,非惟益人,益已尤人。——楊筒
17. 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海涅
18. 惟誠可以破天下之偽,惟實可以破天下之虛。——薛瑄
19. 當信用消失的時候,肉體就沒有生命。——大仲馬
20. 真話說一半常是彌天大謊。——富蘭克林
21. 真誠是一種心靈的開放。——拉羅什富科
22. 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自己要誠信。——莎士比亞
23. 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德萊
24.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
25. 欺人只能一時,而誠信都是長久之策。——約翰·雷
26. 信用是難得易失的,費十年功夫積累的信用,往往由於一時的言行而失掉。——池田大作
27.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
28. 不相信任何人人的人知道自己無信用。——奧爾巴赫
29. 人不守信,無異於叫旁人對他失信。
30. 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孔子家語
31. 信用是成功的夥伴。——英國
9. 陶行知的學前教育思想有什麼特點
1、陶行知的兒童觀與現代的師幼觀幼兒課程改革的關鍵是轉變理念, 最高境界是理念的提升。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幼兒的發展。這實質上是一個確立正確兒童觀的問題。兒童觀直白地說就是我們教師如何看待兒童和對待兒童, 即如何認識兒童、發現兒童和如何教育兒童的觀點。在對待師幼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幼兒,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幼兒,贊賞每一位幼兒的獨特性、興趣和愛好,贊賞每一位幼兒所取的成績。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觀與新的課程結構社會、自然、生活是陶行知的課程資源觀。
陶行知遵循 「 生活即教育」 「 社會即學校」的主張, 對課程資源認識的視野極為廣闊。他說「 我們的實際生活, 就是我們全部的課程我們的課程, 就是我們的實際生活。」 「 全部的課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課程都是生活, 一切生活都是課程。」 「 家庭、店鋪、茶館、輪船碼頭, 都是課堂。」 「 您必須以大自然為您的生物園」。陶行知課程視野中的課程資源觀是豐富的, 是多元的, 是在生活中生成的。陶行知在教學觀上有許多真知灼見, 是他課程觀和教育思想中的寶貴資源。
3、「教、學、做合一」的思想與新的教學觀。
陶行知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論,是指,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這一理論很有針對性,他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主要教師的教,還要注意學生的學。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互動,是師幼雙方相互溝通、相互交流、相互啟發和補充。新課程改革強調的教學不是機械灌輸式的而是互動的過程。現代心理學表明:幼兒的學習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新課程強調幼兒探索知識的經歷和獲得知識的經歷。陶行知還主張培養兒童良好的生活習慣,主張對兒童因材施教等,這與新課程的要求是一致的。
拓展資料: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
安徽省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08年十七歲時他考入了杭州廣濟醫學堂。1917年秋回國,先後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教授、教務主任等職。1926年起發表了《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
1929年聖約翰大學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學位,表彰他為中國教育改造事業作出的貢獻。 1931年主編《兒童科學叢書》。 1935年,在中國共產黨"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45年當選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10. 陶行知在幼兒教育方面的主要貢獻和觀點有哪些
●生活教育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核心主張。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就是指是什麼樣的生活就是什麼樣的教育。1、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教育。2、是勞動的生活就是勞動的教育,是不勞動的生活就是不勞動的教育。3、是科學的生活就是科學的教育,是不 科學的生活就是不科學的教育。4、是藝術的生活就是藝術的教育。5、是改造社會的生活就是改造社會的教育。 ●關於「生活即教育」和「教育即生活」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因此他不止一次地做了解釋。「生活教育」這一概念是陶先生的老師杜威(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實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學的先驅,美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代表)提出來的,但意思完全不同。杜威提出的是「教育即生活」,而陶先生把它翻了半個筋斗改成「生活即教育」。陶行知主張生活即教育,反對教育即生活。他說「生活即教育,是把一個鳥放在林子里;教育即生活是把鳥放在籠子里。」「生活即教育」揭示了教育的本質,闡明了教育的職能,預示了現代教育的特徵和趨勢。 ●教學做合一從前是先生教,學生學。教而不做,不是真教;學而不做,不是真學。故教而不做,不是先生;學而不做,不是學生。在做上教,才是真教;在做上學,才是真學。真教,才是先生;真學,才是學生。這就是我們主張的「教學做合一」。教學做合一」是曉庄師范學校的校訓,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學生學習努力培養的重要指南。 ●「教學做合一」的確立1、陶行知自1917年回國以後,看見國內學校里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認定中國教育有改革之必要,當時就主張以「教學法」代替「教授法」。2、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陶先生發表《教學合一》一文,南京高校受此影響一律改為教學法。3、1921年,教學做的理論成立,最終確定教學做合一,以做為中心。 ●比較「教授法」和「教學法」「教學做合一」的理念首先是由教書,到教學生,再到教學生學(更主動),用自己的知識聯系起來,貫徹在實踐中去。 ●「生活教育」的由來 陶先生曾經多次解釋過生活教育,第一次在1930年,第二次在1934年。他在第二次重新給生活教育給予了一個定義。他說:「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我們可以說:「生活即教育」。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是教育的場所。因此我們又可以說:「社會即學校」。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教育,過亂七八糟的生活,便是受亂七八糟的教育。我們主張「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方法、工具都增加。那麼,壞的學校也可以做學校嗎?回答是肯定的,壞的社會我們也要認識,也要人有所准備,才能生出抵抗力,否則一入社會,便現出手慌足亂的精神狀態。 ●終身學習觀 「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啟蒙,進棺材才算畢業。」這是最徹底的終身教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