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教育實踐

教育實踐

發布時間: 2021-07-28 15:29:12

① 一學一做教育實踐具體是指學什麼,做什麼

成果共享、形成聲勢;要愛崗敬業、向總書記看齊,打出「青」字招牌,把指導,有針對性地進行工作部署和推動,積極投身改革,加強對團員的教育;三是堅持開展各層面的特色實踐活動;二要全團抓落實,統一行動、增強實效、培養和鍛煉,將宣傳貫穿教育實踐全過程,根據自身特點,加強謀劃統籌,樹立遠大志向、提升成效、督導教育實踐作為「常態化下沉基層」團幹部的重要工作任務和「向基層服務對象報到」的主要工作,發揮團的特點服務中心工作、每一項工作中。一是堅持強化團內學習、活動有高潮;四要加強宣傳,要加強崗位鍛煉,充分調動積極性和歸屬感;要提升站位,為現代化貢獻力量;要加強部門溝通;要帶頭示範;要增強先進性和光榮感,進一步提升服務意識、亮出「團」字旗幟,建立適應本單位實際情況的團員教育管理長效機制;五要做好總結,做到啟動有聲勢;二是堅持落實「三會兩制一課」制度。團幹部要結合時代特色、日常有聲音,運用團青喜聞樂見的新媒體做好實時發布深刻理解和把握「一學一做」教育實踐的重要意義;三要分類指導,確保教育實踐全團一盤棋、工作到支部、過程督導和支持保障,通過做到「四個堅持」。團員應充分考慮團員和稅務兩個特點,確保把加強黨的領導貫徹到從嚴治團的每一個環節,自覺向黨中央看齊;四是堅持營造宣傳氛圍,改進團員隊伍作風建設。各級團組織一要加強領導,勇於嘗試堅定理想信念;要弘揚先進典型鼓舞人,鞏固和深化教育實踐成果、銳意進取

如何看待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關系

隨著社會的發展,關於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關系問題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多專元化。教育理論與屬教育實踐的關系主要有如下一些認識:一是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是本然脫離的;二是教育理論指導教育實踐,教育實踐依賴教育理論;三是教育實踐獨立於教育理論之外,本身具有自主性。除此之外,學者們對此各抒己見:有學者認為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是本然統一的,有學者認為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是相互滋養的關系,有認為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是緊張性關系,也有將二者的關系等同於自然科學領域中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等等。本文分析了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內涵,歷史發展,邏輯基礎,闡述了關於二者關系的一些觀點,提出當今主要問題並找出改進策略。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關系是一個宏大問題,其中關涉了教育領域許多方面的問題,因此,需要人們對此進行孜孜不倦的探尋。

③ 實踐教育什麼意思

實踐教育是指來為促進學生更好自地接受學校教育和全面發展而開展的各項實踐活動。實踐教育不追求教科書式的靜態的理論體系構建,而是始終緊跟時代潮流,走在時代前列,使教育充滿了源於實踐、不斷創新的生命活力。
1.實踐教育的目的:促進學生理解和消化教師傳授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社會活動能力、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2.實踐教育的形式:科學實驗和以認識和了解人類社會為目的的各種社會性實踐。
3.實踐教育的方式:親自動手做實驗、模擬、觀摩、參觀、考察、走訪與社會調查等。
4.實踐教育所採用的物質條件:實驗室與實驗器材,各種科學實驗基地,企業、公司、農村、部隊、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圖書館、展覽館、歷史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各行各業的傑出人物等。

④ 什麼是教育實踐活動

簡單點回答:
教育實踐活動就是以活動的方式達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實踐活動通常伴隨這體力勞動; 教育實踐活動寓教育於實踐活動之中.

⑤ 什麼是教育實踐活動

1
教育實踐活動就是以活動的方式達到教育的目的
2
教育實踐活動通常伴隨這體力勞動
3
教育實踐活動寓教育於實踐活動之中
4
這種方式很好

⑥ 黨近年來教育實踐活動有哪些

針對不同類型單位、不同層次黨員幹部的不同情況,找准重點,提出適合各自特點的目標要求和辦法措施。

一是要突出群眾觀點教育。現在有的地方少數幹部不相信群眾,不依靠群眾;有的幹部對群眾的感情冷漠,對群眾疾苦漠不關心、麻木不仁;還有的幹部兩眼向上,不把群眾放在眼裡,導致黨群干群關系緊張、群體事件屢屢發生。究其原因,是這些幹部沒有站穩群眾立場。

教育實踐活動要突出強化群眾觀點教育,引導黨員幹部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牢記權力來自群眾,權力就是責任、幹部就是公僕、領導就是服務,擺正位置,端正態度,切實解決好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的思想認識問題,始終做到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二是要突出群眾路線教育。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工作路線,是我們的傳家寶。

但有些黨員官僚主義、形式主義、衙門習氣嚴重,不深入基層、不接觸群眾、不解決實際問題,習慣於閉門造車、坐而論道,嚴重脫離實際,脫離群眾。

教育實踐活動要突出強化群眾路線教育,引導黨員幹部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虛心向人民學習、向基層學習、向一線人民群眾學習,做到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使工作更加體現群眾意願,更加贏得群眾的信賴和擁護。

三是要突出群眾利益教育。人民群眾的利益高於一切,我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當前,隨著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機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導致社會利益關系日趨復雜,利益訴求日益多樣化,對維護群眾利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教育實踐活動要突出強化群眾利益教育,引導黨員幹部把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核心任務,牢牢抓住維護群眾利益這個「牛鼻子」,自覺站在群眾立場上說話辦事,切實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為重要的任務,把確保群眾利益視為最大的政績。

四是要突出群眾工作教育。群眾工作方法是我們黨的根本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確的方式方法是做好群眾工作的重要保證。

但是實際工作中,少數幹部習慣於用行政命令、強迫、包辦等方式做群眾工作,方法保守、方式呆板,缺乏創造性,面對矛盾畏難發愁,遇到棘手問題束手無策,甚至因為處置失當而激化矛盾。

教育實踐活動要大膽探索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方法。引導廣大黨員幹部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新特點、新要求。

在總結運用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綜合利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手段和教育、協商、疏導的方法,提高群眾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依法辦事、依法行政、依法解決利益矛盾和利益訴求的能力。

參考資料:人民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⑦ 裴斯泰洛齊的教育實踐從什麼開始

名人姓名:裴斯泰洛齊
出生年代:1746-1827
名人職稱:民主主義教育家
名人國家:瑞士

相關介紹:

裴斯泰洛齊(1746-1827),瑞士偉大的民主主義教育家。

早年受盧梭教育思想的影響,放棄神學研究,38歲開始從事一項教育貧苦兒童的計劃,讓學童一面紡織一面學習,以培養他們的自立能力。他深信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發展機能和受教育的平等權利。這項計劃最後終於失敗了,只是取得了一些寶貴的經驗。由於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他就轉而從事寫作。

1780年出版的《一位隱士的夜晚時刻》概括了他的"教育必須順乎自然"的理論。他堅信人性具有無窮的應變能力;人的道德修養和知識造詣由他自己負責,而教育則應發展人的天才,使他能夠獨立思考問題。在《格特魯德是如何教育她的學生們的》一書中,詳細討論的雖然是智育的主要原理,但他卻認為德育最為重要。法國大革命後,年過半百的裴斯泰洛齊才有了實踐自己教育理想的機會,開始致力於兒童教育。他收養了許多戰後孤兒;為了增強學生們的道德品質,他竭力為他們創造一個充滿家庭氣氛的環境。他認為這是他一生中最愉快的時期。他還主辦過兩個學校作為教學實驗基地,以證實他在德育、智育和體育三方面的教學法。其中一個學校聞名世界,吸引了許多外國人前往參觀。其教學法旨在培養學生自給、自立、自助和助人能力。當時這一教學法為教育界廣泛接受,並促進了教師培訓工作。他的很多教學原理貫注在現代初等教育中。

裴斯泰洛齊的課程論效法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的計劃,強調集體的而非個人的背誦,課程以學生喜歡的活動為主,如繪畫、寫作、唱歌、體操、模型製作、採集標本、繪制地圖和郊遊等等。他主張教學要為學生的個別差異留有餘地,學生分組要根據能力,而不要根據年齡,還倡導將正規的教師培訓作為實現科學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些設想當時被認為是激進的革新思想。

裴斯泰洛齊教育思想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強調情感教育,愛的教育。他強調教育者首先必須具有一顆慈愛之心,以慈愛贏得學生們的愛和信賴。因此,教師要精心照顧好兒童,注意兒童的需要,對兒童的進步和成長報以慈愛的微笑。教師要用親切的話語、情感、面部表情及眼神打動兒童。當愛和信賴在兒童心中紮下根以後,教師要盡力激勵它、增強它,使之不斷升華。

裴斯泰洛齊也強調教師的權威性,但這種權威性不是來自對兒童的懲罰、告誡、命令和指示,不是來自凌駕於兒童之上的特權,而是來自教師對兒童強烈的愛和責任感

⑧ 什麼是教育實踐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所確定的新課程的核心目標即課程功能的改變: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關注「全人」的發展。美國聖母大學校長赫斯伯主張,完整的教育應同時包括:「學會做事」和「學會做人」兩大部分,他認為「學會做事」必須接受科學教育,養成科學精神;「學會做人」必須接受人文教育,養成人文精神。以人為本,弘揚人的主體精神正是21世紀的教育主調。

一、 人文精神與人文教育的內涵

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學體現出的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是一種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著重想像性和多樣化的生活。所謂人文教育,是指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養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滲透和體現。當代人文主義教育從傳統人文主義教育的立足個人,逐漸轉變為既關心個人,又關心他人、集體乃至整個人類。它所強調的核心內容主要有:人的尊嚴、理解與寬容、自由與責任、對人類和自然都懷有關懷、慈愛之心。為此,當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強調,加強文學、哲學、藝術、倫理、社會、歷史、地理等人文學科的教學;把價值教育放在整個教育的首要地位;將個性教育貫穿於全部過程中,使整個教育人性化。

二、 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實施人文教育刻不容緩

1. 中學體育的現狀呼喚人文教育

首先,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由於刻意地去追求技術動作、達標成績,為考而教,一味的用高度、遠度、時間等統一的指標去實施教育過程和評價教育效果。體育本來是一門活潑、有趣,讓學生天性得以自由張揚的科目,卻變成了單調而枯燥的訓練,其結果是學生的興趣地不到關注,特長得不到發揮,身體也未必健康.

其次,現代環境下的獨生子女,由於自身條件的優越性,往往在體育活動中惟我獨尊,不願與同伴合作,缺乏協作精神;在體育比賽中輸給對手,則會怨天尤人,推卸責任,缺乏理解、寬容和同情心。自私、冷漠,不願意幫助他人;學生的意志力薄弱,不肯吃苦,情感脆弱,易受挫折。

2.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體現人文教育

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突出強調要尊重教師和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性,注重教學評價的多樣性,使課程有利於學生的運動興趣,並促進學生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諧地發展。

以人文精神為價值取向的學校體育應是「一種強調體育本質、文化價值、主觀意識、行為能力等的教育過程,其建設不僅有美化身體的文化,以及身體語言表述的文化,有相應的體育法規、條例、制度。此外,還應系統的講授中西體育的文化、文明成就、發展規律和當代主題等內容。」

三、 實施策略

1.教師觀念的更新及自身人文素養的提高是對學生實施人文教育的基礎條件

作為對學生直接實施人文教育的傳播者,教師必須改變原有的等級觀念:教師在上,學生在下,教師主動,學生被動。只有師生建立了平等的關系,師生之間互尊、互重、互愛,平等交流,這樣人文教育的理念才能被學生接受。如果體育失去了對人的關懷,只是嚴肅枯燥的訓練學生,將無益於學生的健康和成長。

其次,體育教師也必須注重自身人文素養的提高。人文教育不是知識傳授,不能採取灌輸的方式。人文教育是一個漸進性的啟迪、感悟過程,需要長期的耳儒目染。在這里,教師的師德人品、言談舉止、儀表氣質、治學精神、教學態度等等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重要的東西永遠取決於跟學生面對面交往的教師個性,教師的個性對年輕人的心靈影響所形成的那種教育力量,是無論靠教科書、靠道德說教、靠獎懲制度都無法取代的。」

2.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合理把握是對學生實施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徑

(一)通過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體現人文價值

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有意的將人文教育滲透其中,並通過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過程的設計來體現體育學科的人文價值。如在上室內課《奧運會知識》一課時,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就應明確:本節課要通過學生對奧運會知識的了解,知道中國在歷屆奧運會上取得的成績,懂得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的歷史意義,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過程的設計上,通過提問、觀看錄像、網頁搜索、集體討論等方式,既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同時又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

(二)抓住適宜的時機,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滲透人文思想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把握各種適宜的時機,將人文化的思想滲透在對學生的教育之中。例如,在中國女足取得世界盃亞軍後,教師可以在贊揚中國女足取得成績的同時,通過具體的事例讓學生明白,在這些成績的背後,中國女足的姑娘們付出了巨大的痛苦和汗水,甚至是傷病的代價。中國女足姑娘的這種精神是一種奉獻精神,同時也是對祖國的熱愛和尊敬。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受到生動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受到精神上和道德情感上的熏陶。

(三)通過把握教學過程的細微環節,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體現人文關懷

尊重情感的自由,才能有真摯的情感抒發,而只有真情才能打動人而獲得廣泛的社會化的情感共鳴。 「當學生精神不振時,你能否使他們振奮?當學生過度興奮時,你能否使他們歸於平靜?當學生茫無頭緒時,你能否給予啟迪?當學生沒有信心時,你能否喚起他的力量?你能否從學生的眼睛裡讀出願望?你能否聽出學生回答中的創造?你能否覺察出學生細微的進步和變化?你能否讓學生自己明白錯誤?你能否用不同的語言方式讓學生感受關注?你能否讓學生覺得你的脈搏與他們一起歡跳?你能否讓學生的爭論擦出思維的火花?你能否使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合作,感受和諧的歡愉、發現的驚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把握學生情感的細微變化,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尊重和理解學生,對學生實施人文化的關懷。融情感、激情、意志、關愛於教育過程,這是人文教育的一個重要層面。

(三)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在體育教學中展示人文精神

有效的人文教學方法應是「討論」、「對話」、「實踐」和「反省」。在討論中,討論各方的立場得以展現,在對話中對話雙方的觀點受到質疑,在實踐中實踐者感受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價值,在反省中個體發現內心的矛盾與沖突。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運用這些方法,尊重學生的觀點,促使學生進行交流,張揚學生的個性發展,啟發學生不斷地完善自我,培養學生求知創新、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

3. 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是對學生實施人文教育的必要保障

人文教育思想認為,學生要發展和提高,必須把知識經驗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內化為自己的能力素質,這個內化需要有主體積極主動的參與和獨立深刻的思考。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作為學校文化建設的一部分,也應為人文素質培養創造良好的氛圍。

(一)創設人文化的體育文化環境

如在校園里豎立體育名人塑像,懸掛體現人文精神的警句格言,通過黑板報、櫥窗向學生宣傳體育文化知識,舉辦人文主題講座等等,這樣既可以美化校園環境,又可以使青少年學生從中受到思想上的啟迪和精神上的陶冶。

(二)體育項目和活動要注重人文性

學校體育活動和競賽應盡量淡化競技,而多重視學生的參與面和選擇面。例如舉辦一些趣味性的集體項目,鼓勵人人參與。項目的設置要考慮因人而異,例如對胖一點的同學可以舉行拔河或者掰手腕比賽;對於瘦小的同學可以舉行鑽圈或跳繩等比賽。這樣可以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積極地投入到體育鍛煉的隊伍中去。

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在當今時代,人們除了對科學、經濟、物質的追求外,更注重對精神和價值的追求,這對一個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是至關重要的。在中學教育階段對學生加強人文教育,培養人文精神,這不僅是科學的需要,更是國家的需要,社會的需要。

⑨ 教育實踐活動有哪些

教育實踐活動,在方法步驟方面提出了三個環節:
一是學習教育、聽取意見,
二是查擺問回題、答開展批評,
三是整改落實、建章立制,這三個環節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學習教育、聽取意見是基礎,這個環節搞好了,才能掌握思想武器、掌握改進提高的參照坐標;查擺問題、開展批評是關鍵,問題找准了、批評搞好了,就有了方向、有了目標;整改落實、建章立制是根本,教育實踐活動的最終目的就是有所改進、真正提高,把成果鞏固下來、堅持下去。這次教育實踐活動不分階段、不搞轉段,是一個創新,目的就是把三個環節的要求貫通起來、銜接起來,貫穿於教育實踐活動全過程。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