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教育
我們看到,當一些學生在大學校園里,開著名車、吃著海鮮、穿著名牌時,還有一些學生就鹹菜吃著饅頭、穿著襤褸,為每個學期的助學貸款、獎學金爭得起勁;當一些學生在縣城、山區的高中校園里,起早貪黑、挑燈夜戰苦讀時,一些大城市的學生卻悠閑地勞逸結合、享受生活著;當一些高校拿著國家高額的教育經費為國外培養著一批批的「優秀」學子時,更多的高校卻沒有經費引進師資、修建校舍、改善環境。
種種顯示無不彰顯著一個社會問題:教育不公平問題。我們面對的是,教育的公平問題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焦點問題,關系著全國絕大部分的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著國家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關系著人心向背。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解決,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能力將受到極大的損害。
對於教育公平的問題,很多學者有著多角度、多層次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獨特的見解和解決方式。這里,我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對該問題進行一個分析。
教育公平的缺失有很多表現形式,從宏觀地來看,我將這種缺失分為以下幾種:
城鄉公平缺失,從2002年全社會5800多億元的教育投資來看,當年,佔全國總人口60%以上的農村只獲得了其中的23%,而占人口少數的城市卻獲得了絕大部分,從這個數字可見一斑。在很多農村、山區,九年制義務教育根本得不到保障,很多適齡孩子沒能力和機會入學,輟學率相當高;在偏遠地區,基礎設施、師資得不到保證,學生們坐在危房中讀書很常見,學校根本找不到合適的教師,只能上最基礎的幾門課。反觀,在城市中的學生,卻享受著不斷升級換代的教育設施,選擇自己所喜愛的課程,在家長的安排下上著各種課外輔導班,接受素質教育。這種公平缺失嚴重挫傷了農村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相對城市,農村的孩子一直接受著劣等的教育,並將農村居民的低素質持續下去,造成長期性的城鄉差異。
地區公平缺失,有個對比是典型寫照:2003年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宣布我國高等教育已步入大眾化階段時,稱北京市的毛入學率達49%,即為平均數15%的3倍多,而雲南省2002/2003學年初教育事業統計公報顯示,該省2002年的毛入學率僅8.64%。兩個數字一對比,發現兩個地區的入學率相差5倍還多。以矛盾的焦點高校來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的數目、質量遠遠大於一般的省市、自治區,這些高校的經費很大程度地依靠的是當地政府的支持,作為回報,在招生政策上表現為向本地區傾斜,劃分出很大部分的名額給當地,有些高校甚至大部分在當地招生。這種狀況嚴重影響了很多高校較少的省市、自治區的學生的升學,為了考上大學,只有拼努力、毅力、體力、精力,嚴重地影響了這些學生的正常發展。此外,在長期傾斜性的經濟政策支撐下,造成了我國較大的地區發展差異,地區間居民的收入差異很大,而我們看到在高等教育階段,教育資源的分配是按照收入來進行的,你要享受高等教育,你必須支付高額的費用(而且這個費用依然在上升),這種狀況造成了高等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國家政策失誤的後果讓一部分老百姓去承擔,顯然不是一種負責任的做法。
階層公平缺失,在社會主義社會建立以後,我國的一個現實是消滅了剝削階級,階級矛盾已經不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了。但改革開放,尤其是新世紀以後,我們面臨的一個新的現實是勞動人民內部出現了分化,很多階層分化出來。階層除了所從事工作性質的差異外,另一個重要的差異就是收入差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收入差異逐漸演變為身份差異。收入越高的人,如私營企業主、民營外資企業高級管理人員、自由職業者、各種技術人才在社會中享受更高的身份;而收入越低的人,如進城務工者、個體小商販、下崗失業人員在社會中的身份地位逐漸降低,失去了在文明進程中的話語權,淪為弱勢群體。由於這些新的變化,新的教育公平問題也應運而生,就是階層公平缺失。這一點,人人都有切身感受,最明顯地體現在合法化的擇校費之類「錢學交易」和暗行、半遮半掩、甚至公開的「權學交易」中。有了錢,就能進入比較好的學校就讀,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從而踏入一條寬闊的教育和職業路徑;有了權,就能通過權力的運作,讓自己和後代享受優秀的教育,甚至是「名義」上的教育,從而更利於權力的擴大。
配置公平缺失,前面主要是從教育的消費者角度來看的,從教育的供給者角度來看,也存在著嚴重的公平缺失,配置公平缺失。而這一點也隨著今年「兩會」的召開逐漸浮出水面了,並得到了各方的關注。配置公平缺失最突出的表現是各高校對於有限的高等教育經費的肆無忌憚的爭奪。前些年,國家出於提升高等教育整體素質,實施了「211」、「985」等一系列工程,對一些高校進行了重點扶植;近幾年,又出於建設一批重點高校的需要,對北大、清華、上海交大等幾所高校提供了大量的經費。但反觀其他一些高校,它們擔負著「擴招」的重任,面對著迅速發展的需要,其實他們更缺乏資金,而且他們資金的來源渠道更窄。我們不免對國家的傾斜政策提出了疑問,到底是將教育資源傾向於一些尖子生(而且這些學生很大部分都會選擇出國的路),還是將教育資源合理地分配到不同層次的學生(誰也不能肯定他們以後的發展如何)。
在城鄉、地區、階層差異日益拉大的今天,要想跨越城鄉、地區、階層界限,實現跳躍,從而過上更為康實的生活,教育是極其重要的一個途徑和通路。社會的穩定,往往依賴於各種差異之間的和諧、融合與流動。假如一個體系內的差異擴大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差異之間的界限森嚴到不可流動的地步,這個體系必陷入混亂和崩潰。這種現象我們已經看到過了很多,林肯時期的美國、元末時期的蒙古王朝、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等等。而如何縮短這種差異、連通不同的群體,教育無疑是一種極其有效的方式。通過教育,處於弱勢的群體獲得了通往較高層群體的渠道,他們有了奮斗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會有益地降低對現狀的不滿。反之,如果沒有了教育這個通路,或者教育不公平,通路走不通,這個群體便會找不到一種改變自身狀況的方式,社會失去了自我調節的機制,以至矛盾無處化解、不滿無處釋放,於是混亂便不可避免了。這也正是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能夠存續下來的原因之一,平民百姓始終可以找到一條升級之路,「一朝題名天下知」,「一人得道,仙及雞犬」。
當代的中國,要建設和諧社會,就要樹立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做到這幾個統籌,教育是一個重要的支柱,而教育公平是一個重要的條件。而在當前這個教育公平嚴重缺失的環境下,空談和諧社會無疑是可笑的,甚至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從現有的很多突發事件和群眾的呼聲可以看出,社會對這種現狀的容忍度已經很低,這個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的焦點矛盾。如果政府不立即採取措施緩解這種矛盾,改變這種現狀,後果是極其嚴重的。
幸運的是,政府已經意識到了教育不公問題的嚴重性,並開始制定出一些解決之道。比如說,教育部周濟部長說,為緩解教育不公,教育部今年將採取兩方面措施,一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對農村家庭貧困的學生實施「兩免一補」,二是加大對高校貧困學生的扶持力度。教育產品的供給者也開始給出一些處方,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徐顯明在「兩會」期間宣布,對今年招生制度進行重大改革,本科分省招生計劃首次按各省人口比例確定。
這是好消息,但遠遠不夠。首先,教育公平是和諧社會的基石,現實看則應置於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首要地位,故必須站到教育資源配置的高度上,對教育投資、規劃、政策、管理體制動大手術,而這就不是單靠教育部這一行政主管部門能解決的。國家各種政策的制定都直接干係著教育公平問題,因此要解決教育公平問題,只能寄希望於其他各項政策的合理制定與堅決執行,只有其他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後,教育公平問題才能在一個有機的系統內得到合理的解決。
其次,建立一個合理的決策機制,提高決策水平。我們需要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向著相反的方向走,只能越走越遠,結果越來月糟。但當前,我們不免對各級政府、教育提供者的決策水平提出質疑。以中國政法大學的招生改革來看,不可否認出發點是好的,但這個改革的措施是否合理、是否具備可行性,卻值得懷疑。按各省人口比例確定,確實可以解決一些不公平問題,如區域不公平,但新的不公平問題又將出現了,不同的省市、自治區的教育水平是不同的,大學總是希望招到優秀的學生的;有些省市、自治區的人口是很少的,比如西藏、海南等地方,如果單純按人口分配名額,恐怕這些地區分配不到幾個名額,而四川、山東、河南將占據很大比例的名額。因此,決策水平的提高十分迫切,千萬不能出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狀況。
意識到了危機就有希望帶來轉機,教育改革只能沿著正確的方向一步步前進,要著眼於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著眼於國家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堅定信念,不畏艱難,從最核心的矛盾入手,相信教育公平問題一定會得到妥善解決的。
『貳』 什麼是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國家對教育資源進行配置時所依據的合理性的規范或原則。所謂「合理」,是指要符合社會整體的發展和穩定,符合社會成員的個體發展和需要,並從兩者的辨證關系出發來統一配置教育資源。
教育公平,包括三個層次:(1)確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2)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3)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的相對均等,即每個學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後能達到一個最基本的標准,包括學生的學業成績上的實質性公平及教育質量公平、目標層面上的平等。其中,「確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是前提和基礎,「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和條件」是進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相對均等」的前提。這三個層次,概括為: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
此外,對教育公平的正確認識還包括:(1)教育公平的發展有一定的相對性,(2)追求教育公平與追求教育效率是統一。
教育公平有多重含義
從教育實踐主體來看,教育公平可分為學生公平與教師公平。
學生公平是指對待和評價學生公平與否的問題;而教師公平則是指對待和評價教師公平與否的問題。
從教育活動過程來看,可分為教育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
起點上的公平是指每個人不受性別、種族、出身、經濟地位、居住環境等條件的影響,均有開始其學習生涯的機會。過程公平是指教育在主客觀兩個方面以平等為基礎的方式對待每一個人。結果公平即教育質量平等。
從教育公平的結果是根據一定的公平原則進行操作而產生的這一角度來看,教育公平可分為原則的公平、操作的公平和結果的公平。
教育公平原則是教育結果公平的前提條件,操作的公平需要把操作的步驟合理化,固定下來,形成公平的程序,還需要各種形式的監督機制、監督機構及配套的技術手段,進而保障結果的公平。
從是否把教育實踐的主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看作存在著差異,教育公平可分為同質的教育公平和差異的教育公平。
同質的教育公平是指忽略人人之間的差異,用同一的教育公平原則指導實際的教育活動。而差異的教育公平認為每個人都是各不相同的。
從實存與觀念的角度來看,以上我們所談的都是實存公平,除此之外,教育公平還有一種觀念層次的公平,它是對實存公平的一種主觀反映,是對實存公平的一種價值判斷,主要表現為一種教育公平感,即對公平問題進行評價時所產生的一種心理感受。
教育公平的觀念源遠流長,追求教育公平是人類社會古老的理念。
從歷史上看,古希臘的大思想家柏拉圖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亞里士多德則首先提出通過法律保證自由公民的教育權利。在兩千年前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無類」的樸素教育民主思想。近代西方資產階級致力於尋求教育公平,18世紀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已在一些西方國家轉化為立法措施,在法律上確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機會。而我國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舉考試制度同樣也體現了一種教育公平的理念。到了近現代的西方社會,又在不同的時期大致出現了三種不同的教育公平觀,它們就是保守主義的教育公平觀、自由主義的教育公平觀和激進主義的教育公平觀。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共同綱領》便確定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的教育方針,體現了新中國重視社會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價值。
可以說,教育公平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含義。它既是對社會現實的一種反映,也是對社會現實的一種超越,是社會現實與教育理想的統一,具有特定的歷史意義,包括它的歷史合理性和歷史局限性。
『叄』 公平教育,何為教育
教育公平與正義是社會公平與正義的重要基矗解決教育公平問題,是化解人民內部矛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實現教育公平當務之急是要解決好四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基礎教育投入與基礎教育工作者待遇公平問題;
第二,城鄉教育公平問題;
第三,重點與非重點學校公平問題;
第四,高等教育公平問題。
『肆』 什麼是真正的公平教育
強制的,全民一致性的素質教育就是公平教育。比如所謂精英教育,學的版好的私立學校。重權點高中和普通高中的區別教育,各省的教育資源不平衡都是社會上不公平教育的體現。
絕對的公平教育是偽命題,因為發展的不均衡,教師作為教育資源水平也不可能平衡,各大高校科研水平的不平衡和招生限制,家庭背景的差異,家庭經濟實力的差異,家庭提供額外教育能力的差異。等等原因都會拉開教育的差異。
『伍』 公平與教育的關系
如果是教育公平,那就是在受教育的機會平等,倒也是相對公平,有人的存在就有江湖,有人情,有利益關系,
如果單純是教育,和公平,那麼這就是兩個方面,教育里的公平和公平里的教育,
『陸』 教育平等還是教育公平
教育平等和來教育公平,都自是公民追求的兩個方向。但教育平等是對公民受教育權的普遍教育思想,而教育公平體現的是教育資源均衡配置。
教育平等,是指公民不分種族、民族、性別、職業、社會地位、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在受教育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每個人有平等的入學機會,在教育過程中受到平等對待,以及有平等的成就機會。
而教育公平,是指國家對教育資源進行配置時所依據的合理性的規范或原則。它要求確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的相對均等,即每個學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後能達到一個最基本的標准。
『柒』 什麼是教育公平
我個人覺得教育公平就是社會所有人都有機會接受同等的教育。
但是現在困擾我們的問題在於,社會的貧富差距。而且差距越來越大,那麼談教育公平就真的有如紙上談兵的事情。
就好比北大清華,為什麼要有地區劃分,好像是地區公平,但是這只是出於政治方面的考慮,就好像明朝那年舉人全是南方的,朱同志就認為有人作弊,於是慘了那群秀才,沒作弊也給殺了。
但是對於政治公平那麼對於學習比較發達的省市,那麼寒窗12年的學生來說公平?
再說現在的考試和錄取制度又有多大的公平?
也只不過說兼顧眾人的利益,一切說到底還是照顧最廣大的群眾吧了。
我們談的公平也也只是相對的
『捌』 公平的教育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的觀念源遠流長,追求教育公平是人類社會古老的理念。從歷史上看,古希臘的大思想家柏拉圖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亞里士多德則首先提出通過法律保證自由公民的教育權利。在兩千年前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無類」的樸素教育民主思想。近代西方資產階級致力於尋求教育公平,18世紀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已在一些西方國家轉化為立法措施,在法律上確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機會。而我國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舉考試制度同樣也體現了一種教育公平的理念。到了近現代的西方社會,又在不同的時期大致出現了三種不同的教育公平觀,它們就是保守主義的教育公平觀、自由主義的教育公平觀和激進主義的教育公平觀。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共同綱領》便確定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的教育方針,體現了新中國重視社會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價值。因此,我們可以說,教育公平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含義。它既是對社會現實的一種反映,也是對社會現實的一種超越,是社會現實與教育理想的統一,具有特定的歷史意義,包括它的歷史合理性和歷史局限性。 三個層次 (1)確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2)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3)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的相對均等,即每個學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後能達到一個最基本的標准,包括學生的學業成績上的實質性公平及教育質量公平、目標層面上的平等。其中,「確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是前提和基礎,「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和條件」是進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相對均等」的前提。而通常,這三個層次被概括為: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此外,對教育公平的正確認識還包括:教育公平的發展有一定的相對性和追求教育公平與追求教育效率是統一的這兩個方面。 教育公平的發展有一定的相對性 這是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不受限制、完全意義上的絕對公平,它必然依賴一定的社會條件的存在,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人們對教育公平觀念的認識程度的影響而產生變化。原始社會的教育公平是一種涉及全體成員的低層次的公平;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教育則成為一種特權被局限於一小部分人中間,廣大勞動人們的子女極少有受正規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工業社會以來,教育才逐漸走向大眾,人們對教育公平的認識才慢慢經歷了從起點的公平、過程的公平到結果的公平。因此,教育公平是人們追求的永恆理念,是人類奮斗的方向與目標。 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是統一的 在社會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公平與效率往往處於難以兼得的沖突狀態。教育發展也面臨著類似的困境。但與社會、經濟領域不同的是,教育領域的這一矛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研究表明,在教育階段,這兩者的目標是高度重合的。即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教育公平問題的特徵和重心是不同的。在發展初期,最重要的是普及教育,保障廣大兒童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權利。在教育初步普及之後,追求的是教育過程中的公正待遇和更高的教育質量,即對教育品質的追求。因此,在教育權利平等的前提下,我們還必須經過高度篩選、分流的教育制度,著重考慮經濟的合理性,要求在資源配置和教學過程中,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讓他們享受平等的教育;同時,又以承認個體差異、發展的不平衡為前提,給每一個兒童提供另外不同的教育,使其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從而最終保證他們教育過程中的公正待遇和教育質量。 教育公平的多重含義 從教育實踐主體來看,教育公平可分為學生公平與教師公平。學生公平是指對待和評價學生公平與否的問題;而教師公平則是指對待和評價教師公平與否的問題。從教育活動過程來看,可分為教育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起點上的公平是指每個人不受性別、種族、出身、經濟地位、居住環境等條件的影響,均有開始其學習生涯的機會。過程公平是指教育在主客觀兩個方面以平等為基礎的方式對待每一個人。結果公平即教育質量平等。從教育公平的結果是根據一定的公平原則進行操作而產生的這一角度來看,教育公平可分為原則的公平、操作的公平和結果的公平。教育公平原則是教育結果公平的前提條件,操作的公平需要把操作的步驟合理化,固定下來,形成公平的程序,還需要各種形式的監督機制、監督機構及配套的技術手段,進而保障結果的公平。從是否把教育實踐的主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看作存在著差異,教育公平可分為同質的教育公平和差異的教育公平。同質的教育公平是指忽略人人之間的差異,用同一的教育公平原則指導實際的教育活動。而差異的教育公平認為每個人都是各不相同的。從實存與觀念的角度來看,以上我們所談的都是實存公平,除此之外,教育公平還有一種觀念層次的公平,它是對實存公平的一種主觀反映,是對實存公平的一種價值判斷,主要表現為一種教育公平感,即對公平問題進行評價時所產生的一種心理感受。 西方學術界認識 事實上,進入21世紀後,西方學術界便提出了「給每一個人平等的機會,並不是指名義上的平等──機會平等,而是要肯定每一個人都能受到適當的教育,而且這種教育的進度和方法是適合每個人的特點的」的觀點,這也就意味著教育公平是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獲取知識,並突出學生作為個體所具有的個性。在2007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為協助其成員國制定教育政策等目的而准備的文件中,教育公平的定義為:「教育公平有兩個含義。第一個含義是公正(fairness),就是要保證性別、社會經濟地位和種族等個人和社會因素不妨礙人達到其能力所允許的教育高度。第二個含義是覆蓋( inclusion ),就是要保證所有的人都受到基本的、最低標準的教育-例如,每個人都應該能夠讀、寫和做簡單的算術。」[1] 這也就意味著教育公平一是要做到「因材施教」,使人充分發展;二是要保證所有的人都受到最低標準的教育。教育公平不是平均,不是平分教育資源。這還意味著把性別、社會經濟地位等個人和社會因素納入入學標准,使這些因素把部分學生檔在學校大門之外,妨礙這些學生發展的做法是違背教育公平原則的;而「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入學標準是符合教育公平原則的。 中國的教育公平問題『玖』 教育公平原則
教育公平有三個原則:平等原則、差異原則和補償原則。
教育公平的觀念源遠流長,追求教育公平是人類社會古
老的理念。從歷史上看,古希臘的大思想家柏拉圖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亞里士多德則首先提出通過法律保證自由公民的教育權利。在兩千年前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無類」的樸素教育民主思想。近代西方資產階級致力於尋求教育公平,18世紀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已在一些西方國家轉化為立法措施,在法律上確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機會。而我國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舉考試制度同樣也體現了一種教育公平的理念。到了近現代的西方社會,又在不同的時期大致出現了三種不同的教育公平觀,它們就是保守主義的教育公平觀、自由主義的教育公平觀和激進主義的教育公平觀。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共同綱領》便確定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的教育方針,體現了新中國重視社會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價值。
因此,我們可以說,教育公平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含義。它既是對社會現實的一種反映,也是對社會現實的一種超越,是社會現實與教育理想的統一,具有特定的歷史意義,包括它的歷史合理性和歷史局限性。
『拾』 如何促進教育公平
促進教育公平要把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重點。當前要在以下幾件事上下功夫。
1、推進學校標准化建設。改造薄弱學校,盡快使師資、教學儀器設備、圖書、體育場地基本達標。實施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實現城鄉中小學校舍安全達標。要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義務教育標准化建設。
2、著力解決「擇校熱」問題。加快縮小校際差距,加快薄弱學校改造。實行優質普通高中和優質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名額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初中。
義務教育階段不得設置重點學校和重點班。要加強區域內教師資源的統籌管理和合理配置,實行縣(區)域內教師、校長交流制度,有條件的城區和農村可以逐步探索教師定期交流制度。創新教師補充和退出機制。
3、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和留守兒童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要制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後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
要重點建設好勞務輸出大省和特殊困難地區農村寄宿制學校,改善辦學條件,優先滿足留守兒童就學需要。同時,健全學校、家庭和社會相結合的教育和監護網路,幫助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三個層次
(1)確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2)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
(3)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的相對均等,即每個學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後能達到一個最基本的標准,包括學生的學業成績上的實質性公平及教育質量公平、目標層面上的平等。
其中,「確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是前提和基礎,「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和條件」是進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相對均等」的前提。而通常,這三個層次被概括為: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
此外,對教育公平的正確認識還包括:教育公平的發展有一定的相對性和追求教育公平與追求教育效率是統一的這兩個方面。
從教育實踐主體來看,教育公平可分為學生公平與教師公平。學生公平是指對待和評價學生公平與否的問題;而教師公平則是指對待和評價教師公平與否的問題。
從教育活動過程來看,可分為教育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起點上的公平是指每個人不受性別、種族、出身、經濟地位、居住環境等條件的影響,均有開始其學習生涯的機會。過程公平是指教育在主客觀兩個方面以平等為基礎的方式對待每一個人。結果公平即教育質量平等。
從教育公平的結果是根據一定的公平原則進行操作而產生的這一角度來看,教育公平可分為原則的公平、操作的公平和結果的公平。
教育公平原則是教育結果公平的前提條件,操作的公平需要把操作的步驟合理化,固定下來,形成公平的程序,還需要各種形式的監督機制、監督機構及配套的技術手段,進而保障結果的公平。
從是否把教育實踐的主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看作存在著差異,教育公平可分為同質的教育公平和差異的教育公平。同質的教育公平是指忽略人人之間的差異,用同一的教育公平原則指導實際的教育活動。而差異的教育公平認為每個人都是各不相同的。
從實存與觀念的角度來看,以上我們所談的都是實存公平,除此之外,教育公平還有一種觀念層次的公平,它是對實存公平的一種主觀反映,是對實存公平的一種價值判斷,主要表現為一種教育公平感,即對公平問題進行評價時所產生的一種心理感受。
參考資料:網路——教育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