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大家都在學教學設計

大家都在學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 2021-07-28 17:08:09

A. 課堂教學設計主要包括哪幾個環節

什麼是教學設計?包括哪些主要環節?教學設計是主要依據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進行分析、計劃並做出具體安排的過程.其主要環節包括:學習需要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學習者分析、學習環境分析、確定學習目標、設計教學策略、選擇教學媒體或資源和學習效果評價.教學設計是主要依據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進行分析、計劃並做出具體安排的過程.主要環節包括:學習需要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學習者分析、學習環境分析、確定學習目標、設計教學策略、選擇教學媒體或資源和學習效果評價.教學設計方案,內容包括學習內容特徵分析、學習者特徵分析、任務分析、教學目標、設計思路或意圖、教學過程、課堂小結(含板書設計)、自主性教學評價(教學反思)、教學資源鏈接等.1、評估需求確定教學目的:測量學習差距、確定完成教學後能夠做什麼?2、教學內容分析:學習者學習之前的知識技能分析?3、學習者分析:學習者個性特徵和學習環境分析?4、編寫教學目標:具體陳述學習後能夠做什麼?5、開發評價方案:你准備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6、開發和選擇教學材料:你設計各種教學資源和材料為教學做准備?7、實施與評價:實施你的設計並進行多方面的評價?8、修改:整理反饋資料和數據,進行修改教學設計9、總結性評價:對學習者使用效果進行最終評價教學設計的本質是建立在理論基礎之上的一門應用性的教學技術,最早起源於美國.美國教育家杜威最先提出應發展一門連接學習理論和教育實踐的「橋梁科學」,橋梁科學即為教學設計的原意.80年代初,由鄔美娜、劉茂森等人引入我國教育技術領域,但那時的教學設計只是原封不動的將教學設計從國外「拿來」,介紹給大家的觀點和理論也是零星的、支離破碎的,根本談不上體系,實踐幾乎沒有.經過這些專家20年的努力,現在教學設計在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個別成功的實踐應用.但是縱觀我國教學設計的理論,我們看到的多數還是國外教學設計的印跡,由此導致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我國的教學實踐不適應,表現為:理論反映的是西方教育觀念、學習理論、教學模式發展的軌跡和成果,提倡學生創造性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實踐是我國千百年形成的「儒家」教育觀念、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實踐,以應試教育為主,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這樣必然造成教學設計在我國形成了所謂「兩張皮」的尷尬局面.在教學設計理論的普及過程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教學設計的理論比較抽象、宏觀,缺乏可操作性的實際環節.既使教學專家都很難把握其實質,更別說新手了.我們可以看教學設計的一般模型,其中前期分析、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三個過程都只是宏觀的描述,根本未提供容易掌握的研究方法和操作工具,教師只能根據已有的教學經驗來揣摩模型所提供的教學設計過程,這樣,優秀的教學設計就成為個別教員的專利,遠遠沒有發揮教學設計的教學應用性,實現規模效益.認為教學目標是高於一切的,它既是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又是教學過程的歸宿.通過教學目標分析可以確定所需的教學內容;通過教學評價檢查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教學過程的一切圍繞教學目標的實現.探究型學習的基本過程.雖然因為探究的程度不同,探究學習活動有多種不同的表現方式,但是總的來說,探究的過程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包含了一些基本的活動要素.確定問題探究過程的第一步就是要確定問題,分析問題的屬性,根據問題的屬性,進而可以確定採用哪一種程度的探究活動,有沒有必要深入的研究,是進行完全的探究還是不完全的探究,還是以調查及資料的收集、整理和評價為主.在解決問題之前,不僅要將問題界定清楚,還需要確定問題所處的情境,也就是描述清楚問題空間.形成探究思路確定問題以後,需要在經驗的基礎上,形成解決問題的研究思路.有些時候,可以考慮與學生一起討論決定問題,這樣,問題對學生來說更是「自己的」,也更能夠將學生自己的知識經驗調動起來,分析問題,收集信息材料,形成解決的思路和策略.另外,問題的屬性不同,所採取的解決策略也有很大差別,不同的解決策略需要不同程度的探究活動.實施探究開展探究是整個活動的核心過程,探究的過程是學生根據所確定的探究思路,進行調查、實驗、資料收集、訪問、考察等各種探究活動,最終將問題予以解決,並得出探究結果的過程.所開展的活動類型可以是豐富多樣的,在進行學習活動設計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問題的性質來探究的程度選擇相適應的活動類型.結果展示/交流經過一系列探究活動以後,將形成不同形式的探究結果,可以是實驗報告、訪談結果、調查報告、作品等.探究結果的展示和交流,實際上也是探究過程的一種活動方式,可以將其看作是探究過程的結束活動.

B. 怎麼都快樂公開課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怎、獨」等12個生字,讀准多音字「得」的字音;會寫「玩、很」等7個字。
2.聯繫上下文了解「獨自、靜悄悄、有勁」等詞語的意思,結合生活實際積累「跳繩、踢足球」等詞語。
3.藉助拼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歌;聯系生活實際,讀出詩歌的情趣,在反復朗讀中感受詩歌的節奏,體會生活中處處有快樂。
教學重點:聯繫上下文了解「獨自、靜悄悄、有勁」等詞語的意思;聯系生活實際,讀出詩歌的情趣;積累動賓結構的詞語。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學習生字
1.師生談話,回憶課間活動。
2.根據學生描述,隨機出示學生游戲時的照片及詞語,並認讀:
游戲、踢毽子、跳長繩、打籃球、下象棋。
3.引出課題:怎麼都快樂。
重點指導學生讀准生字「怎」和詞語「怎麼」,識記生字「怎」。
二、讀准讀通,識字學詞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邊讀邊對照生字條圈出12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標注詩歌小節號,努力讀准生字,讀通句子。
2.交流正音。
(1)交流小節標注情況。
(2)指名分小節朗讀課文,隨機正音。
在分節朗讀中,隨機正音,並請學生畫出本節中寫游戲名稱的詞語,指導讀准生字,讀好詞語。例如:
第一節:折船 折馬 跳繩 搭積木 看書 畫畫 聽音樂;
第二節:講故事 下象棋 打羽毛球 坐蹺蹺板
第三節:講故事 甩繩子
第四節:拔河 老鷹捉小雞 打排球 打籃球 踢足球 開運動會
3.生字歸類識記。
(1)出示短語:跳繩 打排球 打籃球 講故事
(2)回憶形聲字的特點,指導猜測「跳」這個字大概和什麼有關。
(3)同樣方法猜測「排、籃、球、講」四個字,出示相對應的形旁,並帶出本課中帶有這一偏旁的「踢、許」等字,小結形聲字的構字規律。
了解「籃」字用竹字頭的原因。
三、讀好第1節,積累詞語
1.學生自由讀第1節,讀好句子的停頓。
2.圍繞「靜悄悄」想像畫面,指導讀好。
想像一個人玩時的畫面,採用多種形式練讀,體會一個人玩時特有的安靜,了解「靜悄悄」的意思,感受一個人玩的樂趣。
3.同桌合作,選用不同的句式來練說:
一個人可以( ),也可以( )……這樣很好!
一個人可以( )、( )、( )……這樣很好!
4.拓展一個人玩的游戲名稱,學生嘗試說一說,隨機板書詞語。
四、鞏固字詞,指導書寫
1.回讀板書上的詞語,鞏固識字。
2.指導書寫「講、許」。
(1)回憶「請、說」中言字旁的寫法,范寫「講、許」,關注筆畫的穿插。
(2)學生描、寫,點評。
3.指導書寫「很、行」。
(1)學生觀察兩個字的異同。
(2)重點講解並示範雙人旁的寫法。
(3)學生描、寫,點評。

第二課時
一、復現詞語,鞏固生字
1.出示詞語,多種形式練讀。
折船 折馬 踢毽子 跳繩 搭積木 看書 畫畫 聽音樂
下象棋 打羽毛球 坐蹺蹺板
講故事 跳長繩
拔河 老鷹捉小雞 打排球 打籃球 踢足球 開運動會
2.回顧朗讀第1節,體會一個人玩游戲的快樂,引領學生再次走進課文。
二、讀好第2、3小節,對比發現
1.指名分別讀第2、3小節,其他學生仔細聽,並思考:哪個游戲兩個人可以玩,三個人也可以玩?(講故事)
2.學生自由讀第2、3節,邊讀邊畫出寫「講故事」的句子。
3.引導發現:兩個人講故事和三個人講故事的區別。
出示句子:講故事得有人聽才行,你講我聽,我講你聽。
講故事多個人聽更有勁,你講我們聽,我講你們聽。
比較朗讀,體會講故事多個人聽的有趣和有味,了解「有勁」的意思。
4.師生合作朗讀,體會不同游戲玩時的樂趣,感受詩句的節奏。
5.根據省略號,拓展兩個人可以玩的游戲名稱,學生自由說,教師隨機板書。
(如打乒乓、猜謎語、下跳棋……)
三、讀好第4節,體會快樂
1.教師引讀:一個人玩——(很好!)兩個人玩——(很好!)三個人玩——(很好!)四個人玩——(很好!)許多人一起玩——(更好!)
2.學生自由朗讀第4節,思考:好在哪兒?
3.交流,採用問答式、分句讀等形式進行朗讀,感受詩句的節奏。
4.對比讀第1小節和第4小節,體會不同的快樂。
四、鞏固字詞,指導書寫。
1.再次回讀板書上的詞語,給詞語分類,鞏固生字。
2.指導書寫。
(1)「玩」:引導學生觀察,交流書寫注意點(王字旁上緊下松,下橫作提);教師示範、學生仿寫;反饋、點評。
(2)「當、音」:引導學生觀察兩個字書寫時的注意點,重點強調「當」的上部分的筆順;自主練寫,相互評議。

C. 教學設計和教案有什麼不同怎樣將教學設計演繹成一份教案

大家肯定會思考一個問題,過去都是要寫教案,而且教案非常認真,那麼傳統的教案跟現在提出的教學設計要求,它們的關系是如何呢?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理解。相同點:都是教師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在課前的一種准備,計劃,或者策劃,其目的都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是課前教師的准備工作。既然都是一樣的,為什麼現在又要提出教學設計的要求呢?下面我們再從它們的不同點來理解。不同點:首先,兩者的基礎是不同的,或者說它們的理論基礎是不同的。過去傳統的備課主要是以經驗為基礎,有經驗的老教師,他的備課往往比較成熟,教學效果比較好,而新教師由於經驗不足,所以他的備課盡管花了很大的力氣,可能還是沒有備到點子上,教學效果也就一般。然而現在我們提出的教學設計,它不是以經驗為基礎,而主要是以現代的教育教學理論為基礎,比如說多元資源論、建構主義、教學分類學等等。這些學習理論、教學理論是我們現代進行教學設計必須要具備的理論基礎,所以這兩者的基礎是不同的。第二,兩者在層次上也不一樣。傳統的備課,可以說是個初級階段,這也是很多人的看法,而現在我們提出的課堂教學設計是現代教師必須具備的一項專業技能。所以在層次上應是不同的,要求上也是有所不同的,這個例子就不多舉了。第三,從內容上來看,傳統的備課,它主要考慮哪些問題呢?一個是課題,這個當然是共同的。傳統備課它要有一個教學目的,還有就是整個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最後就是布置作業,所以內容的要求相對來說是比較簡單一些。現代課堂教學設計,它的內容比較豐富全面,較為深刻。比如說它要進行任務分協,要提出設計思路,要選擇適當的手段和方法,同時還要設計教學流程,最後還要評價教學的效果等等,所以在內容上兩者的要求也是完全不同的。最後,傳統的備課跟我們當時的教學理念是相聯系的,因為在那個時候我們主要以傳授知識和技能為主,所以我們的教學目的也比較簡單,只要學生學會了、聽懂了老師講的知識,那麼我這堂課目的也就達到了。但是現代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的目標是三維的,不僅是知識與技能,還有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還要負責學生人格的塑造,科學精神的培養等等,所以從目標上來說,我們現在的任務是更加繁重,也更加全面。所以從這幾個方面來說,課堂教學設計與傳統教案在要求上、內容上已經大大發展和提高了。 教學設計:教師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任務、確定教學目標、選擇策略手段、制定教學流程、評價教學效果、以達到課堂教學最優化的編制教學預案的過程 教案:又叫課時計劃,教師經過備課,以課時為單位設計的具體教學方案,教案是上課的重要依據,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必要措施。 如何處理好教學設計與教案的關系:(一)教案是教學設計的具體實施方案 ;(二)一般先進行教學設計,後 書寫教案;(三)一份教學設計可演繹成不同的教案

D. 求一篇教學設計

《小鹿的玫瑰花》教學設計

——人教版國標本二年級下冊

【設計理念】

《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人文情愫濃厚的童話故事,因此本課設計力圖體現「以情感變化為基點,以讀為主線,以感悟為手段」的新課程理念,讓學生深層感悟課文所蘊含的人文精神,體會小鹿的玫瑰花所傳遞出的「能夠給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的樸素哲理。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感受花開燦爛
1.導語: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畫,你看,楊柳綠了,小草發芽了,花兒笑了……

2.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花兒盛開的春天,配樂《春到湘江》。

3.誦讀並積累關於描寫花的短語或詩句。

設計意圖:通過美好的音樂和優美的畫面,把學生帶入花的世界,讓學生去感受美,並在美的情境中激活生活經驗與原有認知。
二、整體感知——用心觸摸文本

1.導語:萬紫千紅的春天裡,鮮艷奪目的玫瑰花給我們帶來了一個美麗的童話故事。(出示課題:小鹿的玫瑰花)

指名讀課題。認讀「玫瑰」,注意「瑰」字的讀音,記憶「玫瑰」的字形。

2.小鹿喜歡玫瑰花嗎?小鹿的玫瑰花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怎樣的童話呢?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錯字。

3.哪幾個自然段特別難讀?個別讀,糾正不正確的讀音。設計意圖:閱讀心理學講,閱讀應該是先由整體到局部,然後再由局部到整體。先讓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能為局部感知做好認知和情感上的鋪墊。同時在整體感知時,以學生原有基點為准,解決讀音與朗讀的難點,充分體現教為學服務的意識。

三、隨情感悟——走進心靈的花園

(一)栽種玫瑰,等待花開。

1.正確朗讀課文1~2自然段,想一想:這兩個自然段講了小鹿什麼事呢?

2.品讀交流。
(1)講了小鹿什麼事?
(2)在他的精心培育下,玫瑰花慢慢地發生了哪些變化?(指名說、朗讀指導)
(3)轉換角色想像在玫瑰生長過程中小鹿的不同心情。
(4)創設情境,分享數玫瑰花的快樂。(出示圖片:長滿花骨朵)
(5)想像不久的一天小鹿玫瑰花壇的情景。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透過玫瑰「抽枝長葉」再到「長出花骨朵」的不同變化及通過創設情境(數玫瑰花骨朵),感受小鹿看著玫瑰漸漸長大而欣喜,體會小鹿對玫瑰的喜愛之情。
(二)久盼玫瑰,枝葉無花。
1.導語:小鹿就這樣一天天地看啊,一朵朵地數啊,他盼望著,憧憬著,高興著,快樂著,幸福著!就在花骨朵漸漸地長大,就在快要開放的時候,小鹿不小心把腳跌傷了。當他傷好之後,一瘸一拐地來到門外。門前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2.看大屏(出示無花的玫瑰圖)交流感受:小鹿都看到了什麼?猜猜小鹿當時會是怎樣的心情。

3.課文中又是怎麼寫的呢?自由朗讀第3自然段。
4.品讀交流。
(1)正確地朗讀這段話,思考:小鹿感到最失望的事是什麼?
(2)你從哪句話中感受到的?請你好好地讀一讀,想想該怎麼讀。小鹿滿懷期望地來看玫瑰,結果卻一朵也沒有看到,由期望到失望的心情變化,又該怎麼讀?
(3)再自由地讀文,還從哪兒感受到小鹿對玫瑰花開的期盼?如果你就是小鹿,躺在床上的那段日子,想得最多的會是什麼?重點品讀「一瘸一拐」。
(4)辛勤栽種的玫瑰,最終自己一朵花也沒有看到。面對此情此景,小鹿會怎麼想?(個別說,再讀課文有關語句。)
設計意圖:在「如果你就是小鹿,躺在床上的那段日子,想得最多的會是什麼」的體驗中,感受到小鹿是那麼迫切地希望看到玫瑰花,從「你種的玫瑰花,自己卻一朵花也看不到,你會怎麼想」中感受小鹿看不到花時的那種惋惜和難過的心情。學生不斷地角色體驗,體悟小鹿前後截然不同的情感變化,是學生生命活力的外化,是對課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重新組合和建構。
(三)聆聽話語,玫瑰滿園。
1.導語:真的是白栽嗎?我們來聽聽黃鶯、微風是怎麼說的?(放錄音)想一想:從他們的話中聽懂了什麼?
2.交流:從他們的話中聽懂了什麼?誰願意來當小黃鶯,讀一讀黃鶯說的話。引導:請問小黃鶯,你看到玫瑰為什麼想唱歌呢?你這么快樂,最想感謝誰啊?「玫瑰香風」到底指誰啊?是誰讓微風擁有了這么美妙好聽的名字?
3.想像:還有誰也看到了玫瑰花,她會怎麼說呢?
4.如果你就是故事中喜愛玫瑰的這只小鹿,當你聽了黃鶯與微風的話,你又會怎麼想呢?
5.有一句話說得好,「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每一位小朋友就像一朵朵盛開的玫瑰花,你們開得快樂,開得自信,開得智慧,開得有個性,帶給大家無限的快樂。讓老師和你們一起努力,把快樂送給更多的人,讓生活處處開滿快樂與幸福的玫瑰!
設計意圖: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本身更重要。」因此,教學中在聆聽黃鶯和微風說的話以後,提供給學生的是一個幫助想像的平台:還有誰也看到了玫瑰花?讓學生自由想像說話,鼓勵學生進行想像和創造,保護了學生富於幻想的天性。此設計在學生有了充足的閱讀基礎後,讓其以「如果你是小鹿,你又會怎麼想呢」體會小鹿的玫瑰花所傳遞出的「能夠給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的樸素哲理。

E. 小學數學教學教案設計

「植樹問題」教學設計及說課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117---118頁例1、例2。

教學目標:

1. 通過探究發現一條線段上兩端要種和兩端不種兩種不同情況植樹問題 的規律。

2. 使學生經歷和體驗「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策略和方法。

3. 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 談話引入,明確課題

母親節剛過,我們馬上又要迎來一個快樂的節日——「六·一兒童節 」,這也是全世界少年兒童共同的節日。其實,一年中有意義的日子還有很多,你還知道哪些?能說幾個嗎?(生說)

大家知道3月12日是什麼日子嗎?(植樹節)你參加過植樹活動嗎?植樹不僅能美化環境,凈化空氣,而且植樹中還有很多數學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植樹問題」。(板書課題:植樹問題)

二、 引導探究,發現「兩端要種」的規律

1.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①課件出示圖片。

介紹:這是我縣新修的一條公路。公路中間有一條綠化帶,現在要在綠化帶中種一行樹,怎麼種呢?

出示題目:這條公路全長1000米,每隔5米種一棵樹(兩端要種)。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②理解題意。

a. 指名讀題,從題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 理解「兩端」是什麼意思?

指名說一說,然後師實物演示:指一指哪裡是這根小棒的兩端?

說明:如果把這根小棒看作是這條綠化帶,在綠化帶的兩端要種就是在綠化帶的兩頭要種。

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④反饋答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 200 +2=202(棵)

方法三:1000÷5=200(棵) 200 +1=201(棵)

師:現在出現了三種答案,而且每種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種答案是正確的呢?咱們可不可以畫圖模擬實際種一種?如果從圖上一棵一棵種到1000米,數一數,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誰的答案是正確的了呢?

2. 簡單驗證,發現規律。

①畫圖實際種一種。

課件演示:我們用這條線段表示這條綠化帶。「兩端要種」,我們從綠化帶的這頭開始,先在頭兒上種上一棵,然後隔5米再種一棵,再隔5米再種一棵,再隔5米再種一棵,照這樣一棵一棵的種下去……

師:大家看,已經種了多少米?(45米)這么長時間才種了45米,一共要種多少米?(10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種到1000米呀?!同學們,你有什麼想法?(太累了,太麻煩了,太浪費時間了)

師:老師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種到1000米確實太麻煩了。其實,像這種比較復雜的問題,在數學上還有一種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嗎?這種方法可不是一般的方法。大家聽好嘍,這種方法就是:遇到比較復雜的問題先想簡單的,從簡單的問題入手來研究。比如:1000米的路太長了,我們可以先在短距離的路上種一種,看一看4蠹蟻氬幌胗謎庵址椒ㄊ砸皇裕?

②畫一畫,簡單驗證,發現規律。

a. 先種15米,還是每隔5米種一棵,畫圖種一種,看種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誰畫得快種的好。(板書:3段 4棵)

b. 跟上面一樣,再種25米看一看,這次你又分了幾段,種了幾棵?(板書:5段 6棵)

c. 任意選擇一段距離再種一種,看這次你又分了幾段,種了幾棵?從中你發現了什麼?

(板書: 2段 3棵;7段 8棵;10段 11棵。)

d. 你發現了什麼?

小結:你們真了不起,發現了植樹問題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規律,那就是:

(板書:兩端要種:棵樹=段數+1)

③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a. 課件出示:前面例題

問:應用這個規律,前面這個問題,能不能解決了?那個答案是正確的?

1000÷5=200 這里的200指什麼?

200 +1=201 為什麼還要+1?

師:這個「秘方」好不好?

通過簡單的例子,發現了規律,應用這個規律解決了這個復雜的問題。以後,再遇到「兩端要種」求棵樹,知道該怎麼做了嗎?

b. 解決實際問題

運動會上,在筆直的跑道的一側插彩旗,每隔10米插一面(兩端要插)。這條跑道長100米,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學生獨立完成。)

問:這道題是不是應用植樹問題的規律解決的?

師:看來,應用植樹問題的規律,不僅僅能解決植樹的問題,生活中很多類似的現象也能用植樹問題的規律來解決。

小結:剛才,我們應用發現的規律,解決了一個實際問題。我們已經知道,「兩端要種」求棵樹用段數+1;如果「兩端不種」棵樹和段數又會有怎樣的關系呢?

三、 合作探究,「兩端不種」的規律

1. 猜測「兩端不種」的規律。

猜測結果是:兩端不種:棵樹=段數-1

師:到底同學們的猜測是不是正確呢?我們還是用前面學習的方法,舉簡單的例子畫一畫,種一種。

要求:每人先獨立畫一段路種種看;然後4人一組進行交流。你們組發現了什麼規律?

2. 獨立探究,合作交流。

3. 展示小組研究成果,發現規律,驗證前面的猜測。

小結:同學們太了不起了,通過舉簡單的例子,自己又發現了「兩端不種」的規律:棵樹=段數-1。如果「兩端不種」求棵樹,你會做了嗎?

4. 做一做。

①在一條長2000米的路的一側種樹,每隔10米種一棵(兩端不種)。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學生獨立完成)

②師:同學們注意看,這道題發生了什麼變化?

課件閃爍:將「一側」改為「兩側」

問:「兩側種樹 」是什麼意思?實際要種幾行樹 ?會做嗎?趕緊做一做。

小結:今天我們研究了植樹問題的兩種情況。發現了兩端要種:棵樹=段數+1;兩端不種:棵樹=段數—1。以後同學們在做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分清是「兩端要種」還是「兩端不種」。

四、 回歸生活,實際應用

1. 一根木頭長8米,每2米鋸一段。一共要鋸幾次?(學生獨立完成。)

8÷2=4(段)

4—1=3(次)

問:為什麼要—1?這相當於今天學習的植樹問題中的那種情況?

2. 我們身邊類似的數學問題。

①看,這一列共有幾個同學?(4個)如果每相鄰兩個同學的距離是1米,從第1個同學到最後一個同學的距離是多少米?如果這一列共有10個同學呢?100個同學呢?

②這一列還是4個同學,如果每相鄰兩個同學之間的距離是2米,從第一個同學到最後一個同學的距離是多少米呢?

3.在一條路的一側種樹,每隔6米種一棵,一共種了41棵樹。從第1棵樹到最後一棵樹的距離是多少米?

五、 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不僅發現了植樹問題中兩端要種和兩端不種的規律,而且還學習了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復雜問題先想簡單的。植樹中的學問還有很多,有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查閱有關的資料繼續研究。

「植樹問題」說課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准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大家都知道,數學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本冊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就是向學生滲透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為此,本課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 通過探究發現一條線段上兩端要種和兩端不種兩種不同情況植樹問題的規律。

2. 學生經歷和體驗「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策略和方法。

3. 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課教學分四大環節:

一、談話導入,明確課題

二、引導探究,發現「兩端要種」的規律

1.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通過創設在公路中間綠化帶中植樹的現實問題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樹苗的問題」。學生在解答的過程中出現了三種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種答案對呢?引導學生通過畫圖實際種一種去檢驗。通過模擬種學生體驗到一棵一棵種到1000米太麻煩了,於是老師介紹研究復雜問題的方法:遇到復雜問題想簡單的,從簡單問題入手去研究。(說明:為了使學生對復雜問題簡單化的思想體驗得更深刻,教材原題是在100米的小路的一側植樹我們將100米改為了1000米。)

2.簡單驗證,發現規律。

在舉簡單例子畫一畫這個環節,安排了兩個小層次:

① 按老師要求畫。

② 學生任意畫。

通過按老師要求畫,學生對棵樹和段數的關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然後讓學生再任意畫一畫,種一種,更豐富了學生的感性材料,為學生順利發現並總結規律打下了基礎。

3.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①應用規律,驗證前面例題哪個答案是正確的。

②應用規律,解決插多少面小旗的問題。

這樣一方面鞏固剛發現的規律,另一方面使學生認識到植樹問題的規律不僅僅能解決植樹的問題,還能解決生活中很多類似的問題。

三、合作探究「兩端不種」的規律

1. 猜測「兩端不種」的規律。

猜測是一種培養學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學生已經發現了「兩端要種」的規律,這時候老師提出如果兩端不種,棵數和段數又會有怎樣的規律呢?有了前面的學習基礎,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想表達的慾望也很強烈。所以這時候讓學生進行猜測是很有必要的,通過驗證證明絕大多數同學的猜測是正確的,這樣學生的研究成果被認可使學生會有一種成就感,從而也更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2. 獨立操作,探究規律。

有了前面的學習基礎,放手讓學生先獨立探究再合作交流,通過簡單的例子驗證前面的猜測,發現兩端不種的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數學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體驗。

四、回歸生活,實際應用

設計了三道題:鋸木頭、算第一個同學和最後一個同學的距離以及對算距離問題的進一步鞏固。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不錯吧

F. 教學設計與教案的區別

一、概念不同

1、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

2、教案: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准,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

二、特徵

1、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

2、教案:具有科學性、創新性、差異性、藝術性、可操作性、考慮變化性。

三、內容不同

1、教學設計: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

2、教案:包括教材簡析和學生分析、教學目的、重難點、教學准備、教學過程及練習設計等。

G. 教學設計包括哪些環節

教學設計的主要環節有哪些?
教學設計的幾個主要環節:
1、分析教學內容
2、學習者分析(學生)
3、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4、教師分析
5、教學策略的分析
6、教學評價的設計

想要在教學設計方面更近一步的老師可以了解下繼教網舉辦的教學設計指導師培訓班,網路教學設計指導師,第一頁第一條信息。

H. 教學活動設計和教學設計什麼區別

1、范圍不同

教學活動設計可以是教學設計的一部分,而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教學活動與時間分配等環節。

2、針對的對象不同

教學活動通常指的是以教學班為單位的課堂教學活動。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

3、目標不同

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教學設計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

(8)大家都在學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教學設計的原則

1、系統性原則

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是由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評估等子系統所組成,各子系統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諸子系統中,各子系統的功能並不等價,其中教學目標起指導其他子系統的作用。

同時,教學設計應立足於整體,每個子系統應協調於整個教學系統中,做到整體與部分辯證地統一,系統的分析與系統的綜合有機地結合,最終達到教學系統的整體優化。

2、程序性原則

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諸子系統的排列組合具有程序性特點,即諸子系統有序地成等級結構排列,且前一子系統制約、影響著後一子系統,而後一子系統依存並制約著前一子系統。根據教學設計的程序性特點,教學設計中應體現出其程序的規定性及聯系性,確保教學設計的科學性。

3、可行性原則

教學設計要成為現實,必須具備兩個可行性條件。一是符合主客觀條件。主觀條件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已有知識基礎和師資水平;客觀條件應考慮教學設備、地區差異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學設計應能指導具體的實踐。

4、反饋性原則

教學成效考評只能以教學過程前後的變化以及對學生作業的科學測量為依據。測評教學效果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反饋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學設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教學活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教學設計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