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原始教育的特點

原始教育的特點

發布時間: 2021-07-28 18:08:30

Ⅰ 原始社會的教育特徵是什麼

(1)整個教育融合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之中,尚未成為獨立的社會現象。年輕一代在跟隨成人勞動和生活實踐中接受長者的教育。

(2)沒有文字、書籍和專門的教師。人們依靠把生產、生活經驗物化在工具上和記憶在頭腦中的辦法,通過言傳身教傳授給下一代。

(3)教育面對全體兒童,只有學習內容上存在男、女兒童之間的微小差別。如男孩隨男人學狩獵,女孩隨婦女學採集。

(4)整個原始社會時期的教育是原始的、簡單的,而且長期發展緩慢。這種自然進行的教育稱自然形態的教育,即自在的教育。


(1)原始教育的特點擴展閱讀

現代的社會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態不可比擬的特殊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下述各個方面:

第一,社會教育直接面向全社會,又以社會政治經濟為背景,它比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廣闊的活動餘地,影響面更為廣泛,更能有效地對整個社會發生積極作用

第二,社會教育不僅面對學校,面對青少年,更面對社會的成人勞動者。這不僅可以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滿足成年人繼續學習的要求,有效促進經濟發展,還可以通過政治、道德教育,促進社會安定與進步。

第三,社會教育形式靈活多樣,沒有制度化教育的嚴格約束性。它很少受階級、地位、年齡資歷限制,能很好體現教育的民主性。

Ⅱ 原始社會時期的教育的主要特點

第一抄、教育不是專門的社會活動。由於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低下,教育還不可能從社會生產和生活中分化出來,成為專門的活動,也沒有專門的場所和人員來進行教育。人類最早的教育都是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實施的,傳授生產經驗、技能、社會生活的知識、能力及行為規范,完全是自然狀態下的教育。
第二、教育的社會性和無階級性。原始社會的的教育是面向全體社會成員的,進行教育也是社會公眾的事情。同時,原始社會財產公有,不存在階級和階級對抗,原始教育也就沒有階級性,只有因為分工、年齡及性別的不同所形成的差別。
第三、教育內容十分簡單。基本上局限於一些原始的生產勞動、社會生活和原始宗教活動方面的教育。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生活的不斷豐富,原始社會的教育內容也呈現一個動態的發展的過程。
第四、教育以口耳相傳和行為模仿為主要手段。原始社會尚未出現文字,教育的手段主要是口耳相傳和行為的觀察模仿。原始人通過這些形式,來接受知識、技能、道德行為等方面的教育。

Ⅲ 原始社會教育的特點是

原始社會教育的特點是無階級性,為生產勞動服務,在社會生活中進行,教育手段極端簡單。

(3)原始教育的特點擴展閱讀:

第一、教育不是專門的社會活動。由於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低下,教育還不可能從社會生產和生活中分化出來,成為專門的活動,也沒有專門的場所和人員來進行教育。人類最早的教育都是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實施的,傳授生產經驗、技能、社會生活的知識、能力及行為規范,完全是自然狀態下的教育。

第二、教育的社會性和無階級性。原始社會的的教育是面向全體社會成員的,進行教育也是社會公眾的事情。同時,原始社會財產公有,不存在階級和階級對抗,原始教育也就沒有階級性,只有因為分工、年齡及性別的不同所形成的差別。

第三、教育內容十分簡單。基本上局限於一些原始的生產勞動、社會生活和原始宗教活動方面的教育。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生活的不斷豐富,原始社會的教育內容也呈現一個動態的發展的過程。

第四、教育以口耳相傳和行為模仿為主要手段。原始社會尚未出現文字,教育的手段主要是口耳相傳和行為的觀察模仿。原始人通過這些形式,來接受知識、技能、道德行為等方面的教育。

原始社會進入氏族公社末期之後,由於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的發展,以上的各種特點逐漸為許多新的因素所取代,開始滋生了學校的萌芽。

Ⅳ 原始社會教育的顯著特點是什麼

遠古的原始人類的教育,由於處於史前時代,缺乏可考證的文獻;而考古學者發掘的資料也尚不能說明問題;我們只有採取以今例古的方法,略舉其輪廓。根據以上的敘述,原始教育的特徵有如下一些:1.教育是在勞動的過程中產生的。在原始社會,教育原與生產勞動直接聯系(到了階級社會才分離開來),並為當時的生產服務;2.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在原始公社,老年人對新生一代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教育,決不是盲目不自覺的,可見「無意識地模仿」之說毫無根據。3.由於原始社會不存在剝削、壓迫的現象,沒有階級,所以,教育也沒有階級性。那種教育屬於公共性質,是完全平等的。在氏族社會,男女兩性間的教育逐漸有所差別,這是由於社會勞動的分工所引起的。4.原始社會的教育是同生活結合在一起、是多方面的。只因當時生產力很低,社會生活簡單,所以教育的內容也較貧乏,教育的組織和方法都還處在萌芽狀態(後來才漸趨復雜、豐富);因此,我們在認識原始社會教育的性質以後,不可把它過分理想化。5.原始社會的教育為原始社會的發展情況所制約,它恰為滿足當時社會的經濟和文化的要求,和階級社會中把教育看成特權階級的專利品,並使教育與生產勞動脫離,截然不同。因而對於當時社會的進步作出了貢獻,它完全符合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

Ⅳ 原始社會的幼兒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徵

原始社會時期的幼兒教育基本特徵:

1、兒童公有、兒童公育,即性質是公共的。

2、原始部落的老人是原始社會兒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擔者。

3、教育水平是原始的,教育還未從生產中分化出來,目的不明確,主要是維持個體,保持種族。

4、原始社會兒童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多方面的,是兒童與日後將要進行的生產、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

5、原始社會兒童的教育手段是口耳相傳,游戲為主要的教學手段,採用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教育的方法。

原始社會教育是原始社會形態下處於自在狀態的教育。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沒有剩餘產品,沒有階級,物質生活條件很簡陋,與這種狀況相適應。


(5)原始教育的特點擴展閱讀:

從原始人群經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時期,教育內容從茹毛飲血、打制石器、採集狩獵,到學會用火、構屋、制陶,經過 160 余萬年歷程。

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一階段,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世界上有哪個民族沒有經歷過原始社會。人類出現,原始社會也就產生了。但是他的消亡則各地參差不一。

處於原始社會的人類生產力水平很低,生產資料都是公有制的。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出現產品的剩餘之後,就出現了貧富分化和私有制,原先的共同分配和共同勞動的關系被破壞,而被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所代替。

兩極世界理論分析指出,農業發明以前,人類社會的進化動力來自自然界威脅;農業發明後,部落間對土地的爭奪代替自然界威脅成為了人類進化的主要動力,推動人類社會組織從母系氏族公社形式經過一系列諸如「服役婚」「產翁制」等過渡形式轉化為父系氏族公社形式。

Ⅵ 從原始社會教育的特點分析,起源時期的教育對今天的教育有哪些啟示

1.教育是在勞動的過程中產生的.在原始社會,教育原與生產勞動直接聯系;
2.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在原始公社,老年人對新生一代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教育,決不是盲目不自覺的,可見「無意識地模仿」之說毫無根據.
3.由於原始社會不存在剝削、壓迫的現象,沒有階級,所以,教育也沒有階級性.那種教育屬於公共性質,是完全平等的.在氏族社會,男女兩性間的教育逐漸有所差別,這是由於社會勞動的分工所引起的.
4.原始社會的教育是同生活結合在一起、是多方面的.只因當時生產力很低,社會生活簡單,所以教育的內容也較貧乏,教育的組織和方法都還處在萌芽狀態(後來才漸趨復雜、豐富);因此,我們在認識原始社會教育的性質以後,不可把它過分理想化.
5.原始社會的教育為原始社會的發展情況所制約,它恰為滿足當時社會的經濟和文化的要求,和階級社會中把教育看成特權階級的專利品,並使教育與生產勞動脫離,截然不同.因而對於當時社會的進步作出了貢獻,它完全符合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

Ⅶ 原始社會教育特徵

1.教育的社會性和無階級性

2.教育和社會生活、生產勞動密切結合

3.言傳身教和模仿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Ⅷ 原始教育特點

遠古的原始人類的教育,由於處於史前時代,缺乏可考證的文獻;而考古學者發掘的資料也尚不能說明問題;我們只有採取以今例古的方法,略舉其輪廓.根據以上的敘述,原始教育的特徵有如下一些:1.教育是在勞動的過程中產生的.在原始社會,教育原與生產勞動直接聯系(到了階級社會才分離開來),並為當時的生產服務;2.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在原始公社,老年人對新生一代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教育,決不是盲目不自覺的,可見「無意識地模仿」之說毫無根據.3.由於原始社會不存在剝削、壓迫的現象,沒有階級,所以,教育也沒有階級性.那種教育屬於公共性質,是完全平等的.在氏族社會,男女兩性間的教育逐漸有所差別,這是由於社會勞動的分工所引起的.4.原始社會的教育是同生活結合在一起、是多方面的.只因當時生產力很低,社會生活簡單,所以教育的內容也較貧乏,教育的組織和方法都還處在萌芽狀態(後來才漸趨復雜、豐富);因此,我們在認識原始社會教育的性質以後,不可把它過分理想化.5.原始社會的教育為原始社會的發展情況所制約,它恰為滿足當時社會的經濟和文化的要求,和階級社會中把教育看成特權階級的專利品,並使教育與生產勞動脫離,截然不同.因而對於當時社會的進步作出了貢獻,它完全符合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

Ⅸ 原始時期教育的特點是什麼形成該特點的原因是什麼

原始社會教育的特點是:無階級性 , 為生產勞動服務 , 在社會生活中進行, 教育手段極端簡單。
教育,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推敲於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讓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對一種事物由感官觸摸而到以認知理解的狀態,並形成一種相對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識思維...但同時,人有著自我意識上的思維,又有著其自我的感官維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識思維都未必能夠絕對正確,而應該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維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內在;教育又是一種思維的傳授,而人因為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又有著另樣的思維走勢,所以,教育當以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於人,如此,人的思維才不至於過於偏差,並因思維的豐富而逐漸成熟、理性,並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最正確的思維認知,或許,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Ⅹ 與原始社會教育和古代學校教育相比,現代教育呈現哪些特點

1、現代教育呈現特點:

擁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日益顯示出整體性、開放性。教育功能擴展和增強。教育的社會地位逐步發生根本變化。不斷變革——現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

2、原始社會教育教育具有如下特點:

整個教育融合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之中,尚未成為獨立的社會現象。年輕一代在跟隨成人勞動和生活實踐中接受長者的教育。沒有文字、書籍和專門的教師。人們依靠把生產、生活經驗物化在工具上和記憶在頭腦中的辦法,通過言傳身教傳授給下一代。

教育面對全體兒童,只有學習內容上存在男、女兒童之間的微小差別。如男孩隨男人學狩獵,女孩隨婦女學採集。整個原始社會時期的教育是原始的、簡單的,而且長期發展緩慢。

這種自然進行的教育稱自然形態的教育,即自在的教育。從原始人群經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時期,教育內容從茹毛飲血、打制石器、採集狩獵,到學會用火、構屋、制陶,經過 160 余萬年歷程。

3、古代教育形成如下特點:

教育脫離原始的自然形態,從生產、生活、勞動中分化出來,成為具有獨特社會職能的社會現象。出現專門從事教育活動的機構——學校,但體系極不完備。

教育內容豐富起來,由於文字的產生,體腦勞動的分工,人類積累的生產、生活經驗上升為知識,出現了圖書典籍。學習文字、書本知識、統治階級倫理道德和一定的軍事知識技能,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但教育內容仍很貧乏,自然科學不被重視。

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嚴重脫離。讀書人不參加生產勞動,勞動者得不到受學校教育的權利。學校教育具有明顯的階級性。

(10)原始教育的特點擴展閱讀

相對於古代教育而言的現代教育,從生產力與教育發展的歷史來看,是現代生產的產物,是指18世紀從英國開始產業革命、機器大工業代替了原來工場手工業生產以後的教育。現代教育以現代化的大機器生產作基礎,處於以商品經濟為基礎的現代社會,因而,與古代教育相比更具有新的特點。

現代教育的特徵有公共性、生產性、科學性、國際性、終身性和未來性。現代教育之所以稱為現代教育,首要之點就在於它能提出培養現代人即全面發展的個人這一目的並將它付諸實施。以往一切教肓都不能做到這一點。換言之,如果不能培養全面發展的個人,就不能認為是現代教育。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