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王守仁教育思想

王守仁教育思想

發布時間: 2021-07-28 18:14:31

Ⅰ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有什麼優點

與循序漸進相通的原則是因材施教的一個原則。他說:「人的資質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與他說性,說命,他也不省的,也須慢慢琢磨他起來。」因此,教育要按人的資質與能力慢慢地幫助他。教育與治病一樣,必須因人而宜,靈活施方。

顯然,王守仁的這種自由靈活的人性化的教育思想,是極有利於人的潛能發揮的,因而也很利於人才的塑造和培養。因此,受到了後世許多教育家的推崇,如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就對其推崇備至。

Ⅱ 王守仁教育思想對當代教育的啟示

一、王守仁的教育內容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王守仁在《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中提到「大抵兒童,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4]」他認為兒童喜歡游戲是他們的天性,在教育他們時要從他們的興趣出發,不能將其天性禁錮與扼殺,就像草木剛剛發芽,應該順應它們的發展,摧殘他們就會適得其反。所以他根據兒童的性情和發展特點提出了適合兒童發展的教育內容,來陶冶兒童的思想和性情。
(一)「歌詩」
他認為「誘之歌詩者,非但發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號呼嘯於詠歌,宣其幽抑滯於音節。」,以唱歌吟詩的方式來教學,這樣不僅可以激發他們的志向,而且還能消除他們的頑皮,使其多餘的精力有發泄的機會。還可消除兒童內心的憂悶,使他們開朗活潑,並能適度表達情感。王守仁創造的「歌詩」,是一種有嚴格要求的教育活動。「凡歌詩須要整容定氣,清朗其聲音,均審其節調,毋躁而急,毋盪而囂,毋餒而懾,久則精神宣暢,心氣和平矣。」這里從儀容到精神都提出了要求,一方面要「審其節調」,一方面要「心氣和平」,在不急躁、不放盪、不膽怯中認真學習歌詩,領會其內容,依照其韻律,體會其感情,「久則精神宣暢,心氣和平矣」,歌詩有旋律和節奏,兒童喜歡學,願意參與,還能有美的享受[5]。
音樂教育在開發潛能、培養創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諸多方面的獨特作用。《論語》中將這種思想升華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樂」的完成,成為了教育完成的最後階段,這個時候受教者不僅在內心修養、情感意象等方面得到培養和陶冶,在行為修養、人際交流等方面得到培養和陶冶,更是達到了外在的與內在的兩方面修養的鍛煉,從而形成了完美的人格。王守仁精通儒家思想,這也是儒家思想給王守仁開展教學內容的啟發。
(二)「讀書」
他認為「諷之讀書者。非但開其知覺而已,亦所以沉潛反復而存其心,抑揚諷誦以宣其志」,通過讀書,可以開發兒童的智力,增加兒童的知識,還可以「存心宣志」,是兒童形成一定的道德觀念和理想。讀書大致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兒童閱讀教學,但古人側重於「諷誦」(背誦),穿插以講解,在講解課文中用委婉的語言暗示、勸告或批評,目的在於「導其志意」,「調理性情」,發揮「諷誦」。
[6]兒童的早期閱讀不可忽視,幼兒可以從閱讀中發現很多新知。
(三)「習禮」
他認為「導之習禮者,非但肅其威儀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讓而動盪其血脈,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以學習禮儀來教育兒童,是他們養成一定的禮儀習慣,還能在學習禮儀動作的同時「動盪血脈」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習禮」同樣是很有組織的活動,也有明確的目的要求。「凡習禮須要澄心肅慮,審其儀節,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徑而野,從容而不失之迂緩,修謹而不失之拘局,久則禮貌習熟,德性堅實矣[7]」

。禮是發於人性之自然,合於人生之需的行為規范。王守仁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而又從明朝的封建禮節出發,從小就培養兒童的禮貌和禮節,發展其社會性,增強社會交往能力。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在當代高度發展的社會,懂得禮貌和禮節是為人處事的的原則。禮貌的養成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要注重兒童禮貌禮節的養成,這就要端正態度,講究儀節,培養從容儒雅的禮貌習慣,為今後步入社會打好基礎。
(四)「考德」
王守仁認為還應有考德這門課程,並在《教約》中作了明確規定「每日清晨,諸生參揖畢,教讀以次,遍詢諸生在家所以愛親敬長之心得無懈忽,未能真切否;溫定省之儀得無虧缺,未能實踐否;往來街衢、步趨禮節得無放盪,未能謹飾否;一應言行心術得無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篤敬否[8]」這四大方面的問題,大致就是「考德」的內容,從「愛親敬長」的實踐,到在「街街步趨」的表現,直至「一應言行心術」,都在考核內容之列。可見得陽明先生是非常重視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
德育實踐給我們提供了生動性、趣味性、實效性的範例。他關於兒童德育的實踐經驗具有普遍意義,對於我們克服當今德育重說教、重灌輸、成人化、千篇一律的弊端是很好的啟示。
二、王守仁的教育方法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王守仁很重視兒童教育,他批評了當時盛行的「督」、「責」、「罰」的教育方法,認為這種教育方法扼殺了兒童的天性,他對此是非常痛恨的。所以他主張採取使兒童「趨向鼓舞」和「中心喜悅」的順應兒童性情的教學方法,才能在教育中使兒童的學習日有長進,達到教育的目的。
(一)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1.誘導諷教學方法
古代中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孔子,他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相傳其前後有弟子三千餘人,培養了不少博學多才的學生。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他總結、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理論。其中啟發誘導的教育方法對兒童的教育影響深遠,王守仁精通儒家思想,他的「誘、導、諷」的教育方法就是孔子教育方法的借鑒、總結和完善,利用「誘、導、諷」的教育方法開展了歌詩、習禮、讀書的教學內容,不僅豐富了教學方法,還能使兒童在接受知識時不感到乏味,樂於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集體教學和比賽的形式
「每年量童生多寡,分為四班。每日輪流一班歌詩,其餘皆就席斂容肅聽。每五日則總四班遞歌於本學。每朔望集各學會歌於書院。」可以說書院里天天有「歌詩」,半個月里,人人要參加,帶有表演性質的集體歌詩活動,集體活動孩子最願意參加,可以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童生班次,皆如歌詩,每間一日,則輪一班習禮,其餘皆就席斂容肅觀。習禮之日,免其課仿。每十日則總四班遞習於本學,每朔望則集各學會習於書院[9]」,通過集體表演,互相觀摩,互相競賽,在興高采烈的活動中修身養性。
(二)授課「貴精熟」
在今天的幼兒園教育中,存在幼兒園小學化的現象,幼兒園兒童就開始做家庭作業,過多的課業負擔,使孩子產生厭惡心理,太多的學習內容使之不容易掌握,導致部分自信的喪失,從而導致厭學。而王守仁早在四百多年錢就提出「與人論學,亦須隨人分限所及」,在兒童之力能達到的范圍內施教,他以種樹比喻「如樹有這些萌芽,只把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長便再加水,白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隨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盡要澆水,便浸壞它了」。教導兒童如種樹,水就好比知識,只能隨兒童接受知識的能力給予適量的「水」,否則,給兒童帶來過多的壓力,會把學習興趣抹殺。因此他在指導兒童讀書時指出「凡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量其資稟,能二百字者只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餘,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這就是說授書要量力而教,教授的內容要在兒童能接受的范圍之內,[10]還要給兒童的大腦留有一定的思維空間,這樣他們就會將學習當城市中快樂的事,在得到指示後會有成就感,能增強其自信心,從而使學習的興趣更濃。
(三)注重課程的安排順序
王守仁在《教約》中規定「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書誦書,次習禮或作課仿,次復誦書講書,次歌詩[11]」。課程共五節,上午習禮放在誦書背書之後,可使學生在疲乏後動盪血脈,舒展筋骨。下午,在誦書講書後,又在悠揚的歌聲中結束一天的課業,可是學生樂習不倦。從這種教學內容順順的安排來看,王守仁力求學生興趣與學業負擔之間的平衡,並且做到學習的動靜搭配、體腦交叉,具有科學性。在當代的幼兒園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也要注重這一點,做到合理、科學的安排幼兒課程,這種教學方法值得現代教育者借鑒。
王守仁提出符合兒童特點的教育思想是非常有進步意義的,從兒童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出發,開展多種教育教學內容對今天的教實踐活動仍有其指導及借鑒價值,值得我們推敲、學習。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兒童教育思想為我們現代學前教育所用。

Ⅲ 王守仁的兒童教育思想具有什麼教育氣息

陽明先生說:」大抵童子之情, 樂嬉遊而憚拘檢, 如草木之始萌芽, 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 沾被卉木, 莫不萌動發越, 自然日長月化。「
陽明先生強調必須尊重兒童活潑愛玩的天性,循循善誘,把兒童形象生動地比喻為小樹苗,從開始萌動發芽生長過程中,做為監護人,應答給予充分營養,合理的干預,科學的呵護,才會茁壯成長,反之,不合理的家教,挫敗破壞了兒童的學習興趣,拔苗助長、急於灌輸知識,攪擾打亂了兒童的發展規律,勢必會導致兒童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像枝蔓花葉那樣衰落凋零,甚至會萎縮或失去部分能力。

Ⅳ 試簡述王守仁順自然的教育主張

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浙江餘姚人,是明代中時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因他曾在紹興城外的陽明洞讀書講學,自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

「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論
所謂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
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系,
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個工夫
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有知在即有行在,有行在即有知在,知不離行,行不離知,兩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不可分割。他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只說一個知,己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己自有知在"。"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只為後世學者分作兩截用功,失卻知行本體,故有合一並進之說。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
他把知行合而為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行中有知,知中有行,行在知在,知在行在,相互包含,彼此融通。這就混淆了知行界限,否定了知行的本質區別,否定了知行的對立統一關系,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因為知和行畢竟屬於兩個不同的范疇。他把屬於思想意識范疇的"知"當作"行",以知代行;又把屬於實踐和實際范疇的"行"當作"知",以行代知。結果把知行混淆,使知行關系模糊了。 但從道德教育上看,他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高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高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 "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銷行以為知
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說,封建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封建道德規范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說,"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他的意思是說,我心中的"良知"向外發動,表現顯露出來就是"行","良知"發動時的主觀意念、情感、動機等都可以叫做"行"。他有時還把一個人學習時的真切篤實的態度也叫做"行"。這種以「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即是以知為行,以不行為行,銷行以為知。為了論證以知為行,他說,"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只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後又立個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只聞那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了後別立個心去惡"。意思是說,
看見美色是知,愛好美色就是行;聞惡臭是知,厭惡惡臭就是行。見好色與好好色、聞惡臭與惡惡臭,是同時發生的,因而知和行是合一的。

為了貫徹他的"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思想,他還提出了一些具體的道德教育方法。
1、靜處體悟
所謂"靜處體悟",實際上是靜坐澄心,反觀內省,擯去一切私慮雜念,體認本心,這是董仲舒"內視反聽"與陸九淵 "自存本心"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也是佛教禪宗的面壁靜坐、"明心見性"思想的影響。如他所說:"前在寺中所雲靜坐事,非欲坐禪入定,蓋因吾輩平日為事物紛孥,未知為己,欲以此補小學收放心一段工夫耳"。他否認了"坐禪入定"的影響,卻正是受了"坐禪入定"的影響,這是正統理學家的一貫手法。
2、事上磨煉
王守仁認為如果一味追求靜坐澄心,容易使人"喜靜厭動,流入枯稿之病",或者使人變成"沉空守寂"的"痴呆漢", "才通些子事來,即便牽滯紛擾,不復能經綸宰制"。因此,他又提出「事上磨煉"。他說,"人須在事上磨煉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他這里說的"在事上磨煉」,亦即"就學者本心日用事為問,體究踐履,實地用功",是指通過"聲色貨利"這些日常事務,去體認"良知"。他反對離開事物去談"致良知」,認為在口頭上談"致良知"是無意義的,"離了事物為學卻是著空"。他主張道德佳養要緊密同日常生活聯系,"在事上磨煉。,才能落實 "知行合一"。
3、省察克治
王守仁還繼承與發展了儒家傳統的 "內省」、"自訟"的修養方法,提出"省察克治"。他說,"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無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索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復起,方始為快。常如貓之捕鼠,一眼看著,一耳聽著,才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斬釘截鐵,不可姑容,與他方便,不可窩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實用功,方能掃除廓清"。他還說: "克已必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副而來"。他這時進一步發展了傳統的"克己內省"思想,強調了"拔去病根次"斬釘截鐵久"掃除廓清"一毫不存".在他看來, 如果在修養過程中,若不能用他所說的"天理"戰勝"人慾,即使剩下一絲一毫,那麼,其結果必將是前功盡棄,"眾惡相副而來"。我們可以從王守仁的唯心主義的道德教育思想中,看到他深刻地認識到兩種道德觀斗爭的重要意義,這對我們仍是有啟發的。
王守仁說:「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無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復起,方始為快。」主張要不斷地進行自我反省和檢察,自覺克制各種私慾。很清楚,這是對儒家傳統的「內省」、「克已」修養方法的繼承和發展,其中所包含的強調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和主觀能動性的合理因素,是可以批判地吸取的。
4、貴於改過
王守仁認為人在社會生活中總會發生這樣或那樣一些違反倫理道德規范的過錯,即是大賢人,也難以避免。因此,在道德修養中,不貴無過,而貴改過。他說:「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故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雖然,要能改過,首先必須對過錯要有認識,表示悔悟,但悔悟並不就是改過。所以,他又說:「悔悟是去病之葯,然以改之為貴。」這種「貴於改過」的主張,體現了王守仁在道德教育中的求實精神和向前看的態度,是可取的。

論兒童教育:"順導性情"的童蒙教育論

王守仁十分重視兒童教育,他從"致良知"的要求出發,認為兒童時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教育應從兒童時期抓起。
一)揭露和批判傳統兒童教育不顧兒童的身心特點 二)兒童教育必須順應兒童的性情
三)兒童教育的內容是「歌詩」、「習禮」和「讀書」 四)要「隨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王守仁認為兒童時期正處在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兒童的精力、身體、智力等方面都在發展過程中,即所謂「精氣日足,筋力日強,聰明日開」。因此,教學必須考慮到這個特點,兒童的接受能力發展到何種程度,便就這個程度進行教學,不可躐等。他把這種量力施教的思想,概括為「隨人分限所及」。他說:「我輩致知,只是各隨分限所及。„„與人論學,亦須隨人分限所及。」
1、頂應性情與鼓舞興趣
王守仁認為,教學要注意兒童的年齡特點。他說:"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風,沾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日長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條,日就枯稿矣。"一般來說,兒童的性情總是喜歡嬉遊,百怕拘束與禁錮,就象草木剛剛萌芽,順應它就會發展,摧殘它就會衰退。所以他主張對兒童的教育必須依據這個特點來進行,採取使兒童"趨向鼓舞"和"中心喜悅"的積極教育方法,才能便兒童的學習日有長進,就好像春風時雨被及於草木一樣,盎然生意,而不是冰霜剝落、生意蕭索。
2、自求自得與獨立思考
王守仁認為學習必須獨立思考,強調自求自得,反對崇拜偶像、盲從教師的學習方法。他說,"君子之學求以得之於其心"。他認為如果兒童的學習就是有效的;反之,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知識。因此,教師地教學中應引導兒童"各得其心",而不能以兒童的所謂幼稚,去壓抑、束縛兒童的思維。他主張從小培養兒童獨立思考,不盲從,使之"深入心通",長大後逐漸形成自己的觀點而不輕易受別人左右。他說:"夫學貴得之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於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於孔子者乎"!他這種強調自求自得、獨立思考、勇於懷疑、不盲從迷信,不人雲亦雲的精神是很突出的。他認為學習與其旁人"點化"不如自己"解化"。他反對朱熹"為學之道在窮理,窮理之要在讀書"的觀點,認為"六經之實"都在"吾心"之中,單*讀書是不行的,必須考之於心。 "求之於心"是根本,讀書只是尋求工具尋找方法而已,猶如玻人需要拐杖,只是為了幫助走路一樣。反對盲從典籍,提倡獨立思考,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特色。
3、循序漸進與因材施教
王守仁認為教學必須注意循序漸進,兒童學習應從現有基礎出發,逐漸加深,沿著他"精氣日足,筋力日強,聰明日開"的順序發展。一個人從嬰兒到成人有其發展的階段性,比如
種植樹木,須栽培得宜,"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兒童的接受能力達到何種程度,便就這個程度進行教學,不可說等。既不能要求過高過急,也不能停留在固定的低水平上。如果不顧兒童的接受能力,把大量的高深的知識灌輸進去,就會象用一桶水傾注在幼苗上把它浸壞一樣,對兒童有害無益。

他認為人的資質是不同的,施教須"隨人分限所及",因人而異不可等;人的才能也互不相同,使他們"益精其能",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他說:"人的資質不同,施教不可說等,中人以下的人,便與他說性說命他也不省得,也須慢慢琢磨他起來。"教學應注意各人長處短處。譬如良醫治病,目的在治病,並不是有一定的方劑,不問是何癥候,必使人人都吃這一劑葯,教學亦須與治病一樣,要注意因人施教。
總之,他認為兒童的個性是存在差異的,每個人的自然稟賦也不一樣,所以教學方法也應該因人而殊,不能用同一方法。他堅決反對用一個模型去束縛兒童,需主張通過教學發展每個兒童不同的個性。
在教學內容上,王守仁主張給兒童以"歌詩"、"習禮」與"讀書"三方面的教育,陶冶兒童的思想和性情。
(1)"誘之詩歌":他主張以唱歌吟詩的方式來教育兒童,這樣有僅能激發他們的志向,而且還能消除他們的頑皮,使他們多餘的精力有發泄的機會,也能解除兒童內心的愁悶和煩惱,使他們開朗活潑起來,並能適度地表達其情感。
(2)"導之習禮":他主張以學習禮儀來教育兒童,這不但能使兒童養成一定的禮儀習慣,而且還能通過"周旋揖讓"、"拜起屈伸"等禮儀動作,"動盪血脈"、"固束筋骸",達到鍛煉身體、健壯體魄的作用。
(3)"諷之讀書",他主張通過讀書,開發兒童的智力,增加兒童的句識,同時還能"存心宣志",形成兒童一定的道德觀念和理想。
此外,王守仁認為還應有"考德"這門課,並作了具體規定。要求每天清晨,檢查兒童在家裡,在街坊中的"言行心術"及 "愛親敬長"、"步趨禮節"、"忠信篤敬"等做得如何,要婉轉地加心誨渝、開導再就席授業。這有利於從小訓練兒童的道德行為習慣。

Ⅳ 試論王守仁的兒童教育思想及其現代意義

1、對傳統兒童教育的揭露和批判

揭露和批判傳統兒童教育是「鞭撻繩縛,若待拘囚」,提倡教育兒童要順其自然,用對待成人的辦法,甚至用對付囚犯一樣的辦法對待兒童,其結果只能與施教者的願望相反。
2、論兒童教育的目的、內容
「今教童子,惟當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其栽培涵養之方,則直誘之以歌詩,以發其志意;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諷文讀書,以開其智覺。」從此可以看出,他所闡述的「教以人倫」的目的,仍是以儒家道德教育為中心,但同時也包含了陶冶兒童的意志品質,培養兒童的道德行為,發展兒童的知識智能,希望兒童身心得到較為全面的發展。
詩、書、禮、樂便成為兒童教育的主要內容和課目。他指出:「凡誘之歌詩者,非但發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號呼嘯於詠歌,宣其幽抑結滯於音節也;導之習禮者,非但肅其威嚴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讓,而動盪其血脈,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諷之讀書者,非但開其知覺而已,亦所以沉潛反復而存其心,抑揚諷誦以通其志也。」從此可以看出,王守仁認為,「誘之歌詩」,不但能夠激發兒童的意志,而且使他們的情感得到宣洩,還有助於消除他們內心的憂悶煩惱;「習禮」,不僅能使兒童養成威嚴的儀容儀表,而且還能通過行禮中的「周旋揖讓」、「拜起屈伸」等動作,活動了「血脈」,強固了「筋骸」,無疑便鍛煉了身體,增強了體質;「讀書」,不但能使兒童增長知識,開發智能,而且還能培養兒童道德觀念和理想。

Ⅵ 王守仁的兒童教育思想對當代學前教育有何啟示

黑龍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管鳳艷
摘 要: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兒童教育思想獨樹一幟,具有其無可比擬的特殊性,尤其是對於兒童特點的把握及多種教育方式的提出,,因此,研究王守仁的兒童教育思想,對我們現代的學前教育具有極大地啟示,能對學前教育的發展給予借鑒。
關鍵詞:王守仁;兒童教育思想;現代教育

王守仁(1472-1529),浙江餘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明朝中葉的著名哲學家,教育家,他生活的年代是明王朝由穩定開始進入衰敗的轉變時期,也是程朱理學日趨僵化和空虛的時期,他繼承和發展了陸九淵的哲學、教育思想,形成了與程朱理學相徑庭的「心學」體系,對封建社會後期以至近代的教育思潮發生了重要的影響。王守仁的兒童教育思想在其教育思想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對當時的兒童教育觀念及方式方法的改變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時至今日,王守仁的兒童教育思想仍對現代的教育尤其是兒童教育能夠產生一定的啟示。
一、王守仁的教育理念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王守仁的教育理念在當時科舉至上,學校重知識記誦,輕全面發展的情形下提出和實施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精華所在,他的教育理念主要有以下的幾個方面內容:
(一)注重兒童全面發展
他除了重視開設傳統的「讀書」課程來發展兒童的智能外,還倡議開設「歌詩」、「習禮」和「考德」等內容[1]。他強調「誘之歌詩」是讓兒童在美妙動聽的音律中學到知識,還能起到調節兒童情感的作用,對兒童審美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導之習禮」不但可以幫助兒童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培養了德育,同時還有禮儀動作的練習,鍛煉身體,強健體魄;「考德」就是在每日清晨檢查兒童生活中的言行舉止是否禮貌得體。這些課程的開展說明教育不能只注重兒童的智育發展,還要注重德育、體育、美育各方面的協調發展,這樣才能使兒童全面發展。關心兒童的健康成長,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是家庭、學校、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依據兒童特點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現代心理學認為,兒童的有意注意穩定性較差,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而分散、轉移,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很短,對新鮮的事物非常感興趣,只是一味的讀書學習對幼兒來說簡直是太枯燥乏味;兒童同時又是好動的這是兒童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所以在課程的安排上要有張有弛、動靜交替、不斷變化教學的形式和內容,做到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協調。早在數百年前的王守仁在當時的教學內容的開展上就非常注重依據兒童的特點。在今天的兒童教育中是值得肯定和效仿的。
王守仁從他的「致良知」說出發,認為「樂嬉遊」是心中本體,教育必須引起兒童的興趣,從積極方面入手,順應兒童情趣、鼓舞兒童情趣,以達到「日使之漸於禮義而不苦其難,入於中和而不知其故」的效果。[2]當今社會的競爭日益激烈,而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又切,孩子過早的背負了重任,假期被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所佔據,孩子對所學的東西未必真正的感興趣,往往這些興趣班的學習參雜著父母的意願,帶有一定的盲目性。玩是孩子的天性,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剝奪孩子玩的權利,及時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注重培養他們學習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這些往往比獲取知識本身更加重要。
(三)注重兒童個體差異
人的個性千差萬別,所以教育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給予適當的引導。「聖人教人,不是個束縛他通做一般,只是狂者便從狂處成就他,狷者便從狷處成就他,人之才氣如何同得?」 在兒童教育中,王守仁非常注重兒童的個體差異,他認為資質不同,教學要因人而異。[3]一個好的老師應懂得觀察,觀察每一個孩子的個性特徵,根據兒童的資質、才能、智力發展水平等特點,採取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
每個孩子在各方面的領悟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可能在美術方面領悟性比較好,有的孩子可能對數學接受的比較快,要根據熱同在某方面的不同理解力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在普遍教育中又有個別教育,根據其不同的能力提高或降低要求,這樣能使教育目標更好的實現。
二、王守仁的教育內容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王守仁在《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中提到「大抵兒童,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4]」他認為兒童喜歡游戲是他們的天性,在教育他們時要從他們的興趣出發,不能將其天性禁錮與扼殺,就像草木剛剛發芽,應該順應它們的發展,摧殘他們就會適得其反。所以他根據兒童的性情和發展特點提出了適合兒童發展的教育內容,來陶冶兒童的思想和性情。
(一)「歌詩」
他認為「誘之歌詩者,非但發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號呼嘯於詠歌,宣其幽抑滯於音節。」,以唱歌吟詩的方式來教學,這樣不僅可以激發他們的志向,而且還能消除他們的頑皮,使其多餘的精力有發泄的機會。還可消除兒童內心的憂悶,使他們開朗活潑,並能適度表達情感。王守仁創造的「歌詩」,是一種有嚴格要求的教育活動。「凡歌詩須要整容定氣,清朗其聲音,均審其節調,毋躁而急,毋盪而囂,毋餒而懾,久則精神宣暢,心氣和平矣。」這里從儀容到精神都提出了要求,一方面要「審其節調」,一方面要「心氣和平」,在不急躁、不放盪、不膽怯中認真學習歌詩,領會其內容,依照其韻律,體會其感情,「久則精神宣暢,心氣和平矣」,歌詩有旋律和節奏,兒童喜歡學,願意參與,還能有美的享受[5]。
音樂教育在開發潛能、培養創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諸多方面的獨特作用。《論語》中將這種思想升華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樂」的完成,成為了教育完成的最後階段,這個時候受教者不僅在內心修養、情感意象等方面得到培養和陶冶,在行為修養、人際交流等方面得到培養和陶冶,更是達到了外在的與內在的兩方面修養的鍛煉,從而形成了完美的人格。王守仁精通儒家思想,這也是儒家思想給王守仁開展教學內容的啟發。
(二)「讀書」
他認為「諷之讀書者。非但開其知覺而已,亦所以沉潛反復而存其心,抑揚諷誦以宣其志」,通過讀書,可以開發兒童的智力,增加兒童的知識,還可以「存心宣志」,是兒童形成一定的道德觀念和理想。讀書大致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兒童閱讀教學,但古人側重於「諷誦」(背誦),穿插以講解,在講解課文中用委婉的語言暗示、勸告或批評,目的在於「導其志意」,「調理性情」,發揮「諷誦」。 [6]兒童的早期閱讀不可忽視,幼兒可以從閱讀中發現很多新知。
(三)「習禮」
他認為「導之習禮者,非但肅其威儀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讓而動盪其血脈,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以學習禮儀來教育兒童,是他們養成一定的禮儀習慣,還能在學習禮儀動作的同時「動盪血脈」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習禮」同樣是很有組織的活動,也有明確的目的要求。「凡習禮須要澄心肅慮,審其儀節,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徑而野,從容而不失之迂緩,修謹而不失之拘局,久則禮貌習熟,德性堅實矣[7]」 。禮是發於人性之自然,合於人生之需的行為規范。王守仁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而又從明朝的封建禮節出發,從小就培養兒童的禮貌和禮節,發展其社會性,增強社會交往能力。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在當代高度發展的社會,懂得禮貌和禮節是為人處事的的原則。禮貌的養成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要注重兒童禮貌禮節的養成,這就要端正態度,講究儀節,培養從容儒雅的禮貌習慣,為今後步入社會打好基礎。
(四)「考德」
王守仁認為還應有考德這門課程,並在《教約》中作了明確規定「每日清晨,諸生參揖畢,教讀以次,遍詢諸生在家所以愛親敬長之心得無懈忽,未能真切否;溫定省之儀得無虧缺,未能實踐否;往來街衢、步趨禮節得無放盪,未能謹飾否;一應言行心術得無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篤敬否[8]」這四大方面的問題,大致就是「考德」的內容,從「愛親敬長」的實踐,到在「街街步趨」的表現,直至「一應言行心術」,都在考核內容之列。可見得陽明先生是非常重視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
德育實踐給我們提供了生動性、趣味性、實效性的範例。他關於兒童德育的實踐經驗具有普遍意義,對於我們克服當今德育重說教、重灌輸、成人化、千篇一律的弊端是很好的啟示。
三、王守仁的教育方法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王守仁很重視兒童教育,他批評了當時盛行的「督」、「責」、「罰」的教育方法,認為這種教育方法扼殺了兒童的天性,他對此是非常痛恨的。所以他主張採取使兒童「趨向鼓舞」和「中心喜悅」的順應兒童性情的教學方法,才能在教育中使兒童的學習日有長進,達到教育的目的。
(一)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1.誘導諷教學方法
古代中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孔子,他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相傳其前後有弟子三千餘人,培養了不少博學多才的學生。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他總結、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理論。其中啟發誘導的教育方法對兒童的教育影響深遠,王守仁精通儒家思想,他的「誘、導、諷」的教育方法就是孔子教育方法的借鑒、總結和完善,利用「誘、導、諷」的教育方法開展了歌詩、習禮、讀書的教學內容,不僅豐富了教學方法,還能使兒童在接受知識時不感到乏味,樂於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集體教學和比賽的形式
「每年量童生多寡,分為四班。每日輪流一班歌詩,其餘皆就席斂容肅聽。每五日則總四班遞歌於本學。每朔望集各學會歌於書院。」可以說書院里天天有「歌詩」,半個月里,人人要參加,帶有表演性質的集體歌詩活動,集體活動孩子最願意參加,可以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童生班次,皆如歌詩,每間一日,則輪一班習禮,其餘皆就席斂容肅觀。習禮之日,免其課仿。每十日則總四班遞習於本學,每朔望則集各學會習於書院[9]」,通過集體表演,互相觀摩,互相競賽,在興高采烈的活動中修身養性。
(二)授課「貴精熟」
在今天的幼兒園教育中,存在幼兒園小學化的現象,幼兒園兒童就開始做家庭作業,過多的課業負擔,使孩子產生厭惡心理,太多的學習內容使之不容易掌握,導致部分自信的喪失,從而導致厭學。而王守仁早在四百多年錢就提出「與人論學,亦須隨人分限所及」,在兒童之力能達到的范圍內施教,他以種樹比喻「如樹有這些萌芽,只把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長便再加水,白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隨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盡要澆水,便浸壞它了」。教導兒童如種樹,水就好比知識,只能隨兒童接受知識的能力給予適量的「水」,否則,給兒童帶來過多的壓力,會把學習興趣抹殺。因此他在指導兒童讀書時指出「凡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量其資稟,能二百字者只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餘,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這就是說授書要量力而教,教授的內容要在兒童能接受的范圍之內,[10]還要給兒童的大腦留有一定的思維空間,這樣他們就會將學習當城市中快樂的事,在得到指示後會有成就感,能增強其自信心,從而使學習的興趣更濃。
(三)注重課程的安排順序
王守仁在《教約》中規定「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書誦書,次習禮或作課仿,次復誦書講書,次歌詩[11]」。課程共五節,上午習禮放在誦書背書之後,可使學生在疲乏後動盪血脈,舒展筋骨。下午,在誦書講書後,又在悠揚的歌聲中結束一天的課業,可是學生樂習不倦。從這種教學內容順順的安排來看,王守仁力求學生興趣與學業負擔之間的平衡,並且做到學習的動靜搭配、體腦交叉,具有科學性。在當代的幼兒園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也要注重這一點,做到合理、科學的安排幼兒課程,這種教學方法值得現代教育者借鑒。
王守仁提出符合兒童特點的教育思想是非常有進步意義的,從兒童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出發,開展多種教育教學內容對今天的教實踐活動仍有其指導及借鑒價值,值得我們推敲、學習。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兒童教育思想為我們現代學前教育所用。

Ⅶ 王陽明的思想對當今的教育產生哪些影響

王守仁(1472-1529),浙江餘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明朝中葉的著名哲學家,教育家,他生活的年代是明王朝由穩定開始進入衰敗的轉變時期,也是程朱理學日趨僵化和空虛的時期,他繼承和發展了陸九淵的哲學、教育思想,形成了與程朱理學相徑庭的「心學」體系,對封建社會後期以至近代的教育思潮發生了重要的影響.王守仁的兒童教育思想在其教育思想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對當時的兒童教育觀念及方式方法的改變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時至今日,王守仁的兒童教育思想仍對現代的教育尤其是兒童教育能夠產生一定的啟示.
一、王守仁的教育理念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王守仁的教育理念在當時科舉至上,學校重知識記誦,輕全面發展的情形下提出和實施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精華所在,他的教育理念主要有以下的幾個方面內容:
(一)注重兒童全面發展
他除了重視開設傳統的「讀書」課程來發展兒童的智能外,還倡議開設「歌詩」、「習禮」和「考德」等內容[1].他強調「誘之歌詩」是讓兒童在美妙動聽的音律中學到知識,還能起到調節兒童情感的作用,對兒童審美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導之習禮」不但可以幫助兒童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培養了德育,同時還有禮儀動作的練習,鍛煉身體,強健體魄;「考德」就是在每日清晨檢查兒童生活中的言行舉止是否禮貌得體.這些課程的開展說明教育不能只注重兒童的智育發展,還要注重德育、體育、美育各方面的協調發展,這樣才能使兒童全面發展.關心兒童的健康成長,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是家庭、學校、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依據兒童特點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現代心理學認為,兒童的有意注意穩定性較差,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而分散、轉移,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很短,對新鮮的事物非常感興趣,只是一味的讀書學習對幼兒來說簡直是太枯燥乏味;兒童同時又是好動的這是兒童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所以在課程的安排上要有張有弛、動靜交替、不斷變化教學的形式和內容,做到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協調.早在數百年前的王守仁在當時的教學內容的開展上就非常注重依據兒童的特點.在今天的兒童教育中是值得肯定和效仿的.
王守仁從他的「致良知」說出發,認為「樂嬉遊」是心中本體,教育必須引起兒童的興趣,從積極方面入手,順應兒童情趣、鼓舞兒童情趣,以達到「日使之漸於禮義而不苦其難,入於中和而不知其故」的效果.[2]當今社會的競爭日益激烈,而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又切,孩子過早的背負了重任,假期被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所佔據,孩子對所學的東西未必真正的感興趣,往往這些興趣班的學習參雜著父母的意願,帶有一定的盲目性.玩是孩子的天性,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剝奪孩子玩的權利,及時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注重培養他們學習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這些往往比獲取知識本身更加重要.
(三)注重兒童個體差異
人的個性千差萬別,所以教育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給予適當的引導.「聖人教人,不是個束縛他通做一般,只是狂者便從狂處成就他,狷者便從狷處成就他,人之才氣如何同得?」 在兒童教育中,王守仁非常注重兒童的個體差異,他認為資質不同,教學要因人而異.[3]一個好的老師應懂得觀察,觀察每一個孩子的個性特徵,根據兒童的資質、才能、智力發展水平等特點,採取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
每個孩子在各方面的領悟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可能在美術方面領悟性比較好,有的孩子可能對數學接受的比較快,要根據熱同在某方面的不同理解力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在普遍教育中又有個別教育,根據其不同的能力提高或降低要求,這樣能使教育目標更好的實現.
二、王守仁的教育內容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王守仁在《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中提到「大抵兒童,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4]」他認為兒童喜歡游戲是他們的天性,在教育他們時要從他們的興趣出發,不能將其天性禁錮與扼殺,就像草木剛剛發芽,應該順應它們的發展,摧殘他們就會適得其反.所以他根據兒童的性情和發展特點提出了適合兒童發展的教育內容,來陶冶兒童的思想和性情.
(一)「歌詩」
他認為「誘之歌詩者,非但發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號呼嘯於詠歌,宣其幽抑滯於音節.」,以唱歌吟詩的方式來教學,這樣不僅可以激發他們的志向,而且還能消除他們的頑皮,使其多餘的精力有發泄的機會.還可消除兒童內心的憂悶,使他們開朗活潑,並能適度表達情感.王守仁創造的「歌詩」,是一種有嚴格要求的教育活動.「凡歌詩須要整容定氣,清朗其聲音,均審其節調,毋躁而急,毋盪而囂,毋餒而懾,久則精神宣暢,心氣和平矣.」這里從儀容到精神都提出了要求,一方面要「審其節調」,一方面要「心氣和平」,在不急躁、不放盪、不膽怯中認真學習歌詩,領會其內容,依照其韻律,體會其感情,「久則精神宣暢,心氣和平矣」,歌詩有旋律和節奏,兒童喜歡學,願意參與,還能有美的享受[5].
音樂教育在開發潛能、培養創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諸多方面的獨特作用.《論語》中將這種思想升華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樂」的完成,成為了教育完成的最後階段,這個時候受教者不僅在內心修養、情感意象等方面得到培養和陶冶,在行為修養、人際交流等方面得到培養和陶冶,更是達到了外在的與內在的兩方面修養的鍛煉,從而形成了完美的人格.王守仁精通儒家思想,這也是儒家思想給王守仁開展教學內容的啟發.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