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學教育
① 紅樓夢古代義學制度是什麼
義學又稱為義塾,是清代蒙學教育的一類學校,一般由當地富人、鄉紳或者官方舉辦,並負責籌集經費,延聘教師,吸收貧民子弟入學,不收取學費,有時還發放學慣用品,提供飯食。這在當時社會的確是一種進步。賈府就設立了這樣的義學,又稱家塾。
《紅樓夢》第九回是這樣描寫的:「原來這賈府義學,離此不遠,不過一里之遙,原系始祖所立,恐族中子弟有貧窮不能請師者,即入此中肄業。凡族中有官爵之人,皆供給銀兩,按俸之多寡幫助,為學中之費。特供舉年高有德之人為塾掌,專為訓課子弟。」
在《紅樓夢》中義學、家塾和家學是同一個概念。在第七回,寶玉對秦鍾說:「我們卻有個家塾」,在第九回:「薜蟠自來夫人住處後,便知有一家學」。其主要特點,一是不收學費;二是招生沒有限制,富人窮人子弟均可;三是規模可大可小。
② 義學和義塾的區別
義學和義塾是同一個概念。
義學也稱「義塾」。中國舊時靠官款、地方公款或地租設立的蒙學。對象多為貧寒子弟,免費上學。
知識點延伸:
義學,俗稱義塾,清朝義學之設,系根據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定義學小學之制」,及康熙五十一年(1713年),「令各省府州縣多立義學,聚集孤寒,延師教讀」之規定而辦理。
義學產生於北宋時期,始於名相范仲淹,是一種專為民間孤寒子弟所設立的學校。這類學校,有的是一些官員、地主出資在家鄉所開辦,也有以祠堂地租或私人捐款而設。長沙地區自宋代開始,已有了義學的記載。宋真宗天禧(1017-1021)年間,湘陰人鄧咸「創義學於縣南,以訓族子弟及四方游學。」
義學之創立,由所在地官民義捐創立,或由官司創建,或單殊屬個人私設;學生年齡為六歲至十一歲,學習讀書寫字,為地方的基礎教育。

③ 想了解一下義學教育,你是哪裡的投資人啊
這個義學教育,還有AI人工智慧技術,應該可以投資
④ 有誰投資了乂學教育嗎能給介紹一下嗎
我是從去年年初的時候開始接觸乂學教育的,當時感覺人工智慧教育這種模式很不錯,從考察到我在江蘇省的乂學教育南通校區開始運營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時間不長,因為我信賴乂學教育,結果也證明了我的判斷是正確的,前期報名的學生不多,一共12個學員,這12個學員成績都明顯得到提升,最少的單科成績提升了18分,多的提升36分,也為後期的招生奠定了基礎,現在不愁生源,學校規模也在不斷的壯大。
⑤ 義學的清代學址
關於邵原鎮郝坡村「義學碑」特與文物局專家商榷
尊敬的領導:
2009年十月份,《濟源日報王屋晨風》刊發記者衛建波(通訊員秦勝利)的文章《我市發現一所清代「義學」校址 校址尚存一通民國「義學碑」》。 該文指出:「據考古人員考證,碑文的大意是:在清初康熙年間,邵原鎮郝坡村秦宗程因乏子無後,將其家產奉獻於秦家祠堂並興辦「義學」教育。民國四年,又有秦伯珣樂善好施,將自家全部積蓄補貼到學校,與宗程家產一並用於興辦「義學」。秦家人特撰文立碑,名曰「義學碑」。碑文記述了自清代郝坡創辦「義學」以來,300餘年的「義學」在秦氏歷代族人的捐助下延續的歷史,從中可以看出秦氏一族興學重教的優良傳統。據碑文記載,在300餘年間,從這所「義學」中走出了數以千計的優秀學子」。
據我多次前往郝坡村考察所得,發現該文存在八大「硬傷」。
1、該文指出:「碑文楷書,6行,共190字」。此處敘述不恰當。碑文,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碑文,僅指為製作碑刻而寫的文字,廣義的碑文指的是所有刻在碑上的文字。該義學碑,從廣義上說,碑文不止六行,從狹義上來講,碑文共一百六十五個字。該文所述:「碑文楷書,6行,共190字」。並不恰當。
2、該文指出:「據考古人員考證,碑文的大意是:在清初康熙年間,邵原鎮郝坡村秦宗程因乏子無後」。 此處敘述不恰當。該碑碑文並沒有明確指出清初康熙年間的秦宗程乏子無後。只是提到,我秦宗程堂盡有遺產若干。如果結合秦氏家譜以及秦萬里墓碑,可以大致推測出秦宗程生活的年代在清初。【秦氏家譜記載,郝坡秦氏輩分依次為富、廷、汝、宗……,秦氏家譜又載,秦宗程配王、郭氏,(無人)。秦萬里墓碑載:「……至富公移居下河西,塋卜於村南。厥後明季清初派分郝坡富公之元孫倫公即葬於茲」。富公是郝坡秦氏一世祖。富公之元孫倫公為三世,秦宗程為四世。秦宗程生活的年代應為清初,斷定「清初康熙年間,……」,尚缺乏相關文獻資料印證】
3、該文指出:「邵原鎮郝坡村秦宗程因乏子無後,將其家產奉獻於秦家祠堂並興辦『義學』教育」。 此處敘述極不恰當。義學碑文中並沒有指出秦宗程將其家產奉獻於秦家祠堂並興辦『義學』教育。只是說:「我秦宗程堂盡有遺產若干,前年欲將此產每年余資興立義學,未曾成立。後有族人伯珩、伯珣、伯誠、伯綱、學寬等共起悟念將宗程堂余資興立學校」。據秦氏家譜載,伯字輩為十二世,學字輩為十三世。秦伯珩、秦伯珣生活於清末民初,秦伯珩、秦伯珣等「共起悟念將宗程堂余資興立學校」。 「宗程堂」與秦宗程定有著密切關系。但秦宗程並沒有興辦『義學』教育,郝坡義學始於民國初年,發起人是秦伯珩、秦伯珣、秦伯誠、秦伯綱、秦學寬等。而不是清初的秦宗程。
4、該文指出:「民國四年,又有秦伯珣樂善好施,將自家全部積蓄補貼到學校」。 此處敘述極不恰當。義學碑文中寫道:恐其餘資不足,秦公伯珣顯善樂施。將萬元號借貼一紙,計錢一百千施入宗程堂名下,以助學費之不繪。碑文並沒有講到「將自家全部積蓄補貼到學校」。
5、該文指出:「秦家人特撰文立碑,名曰『義學碑』」。 此處敘述極不恰當。該義學碑落款處為:「程秀章撰文,石工姜承先 中華民國四年十二月上旬 轂旦」。由此可見該碑是由程秀章撰文的。並非該文指出的「秦家人特撰文立碑」。
6、該文指出:「碑文記述了自清代郝坡創辦『義學』以來,300餘年的『義學』在秦氏歷代族人的捐助下延續的歷史」。 此處敘述不恰當。其實碑文說的非常明白,郝坡創辦『義學』是在民國初年,而非清代。更沒有300餘年的『義學』歷史。
7、該文指出:「據碑文記載,在300餘年間,從這所『義學』中走出了數以千計的優秀學子」。此處敘述極不恰當。碑文中根本就沒有關於「在300餘年間,從這所『義學』中走出了數以千計的優秀學子」的記載。此句話純屬該文作者捏造!
8、該文指出:「這所清代『義學』校址及民國『義學碑』的發現……」。此處敘述極不恰當。根據文獻等考證,這句話應改為「這所清代秦家祠堂及民國『義學碑』的發現……」。
尊敬的領導,我的以上觀點,極不成熟,還望市文物局專家予以批評指正。
謝謝!
2013.10.5
附報道全文:
我市發現一所清代「義學」校址
校址尚存一通民國「義學碑」
作者:文/圖記者衛建波通訊員秦勝利 來源:王屋晨風 字數:613
2013年10月10日,我市考古工作者在邵原鎮郝坡村發現一所清代「義學」校址和一通民國四年的「義學碑」。據考證,這是我市截至2014年發現的唯一一所清代義學及唯一一通民國「義學碑」。
該清代「義學」校址位於東陽河西岸的邵原鎮郝坡村正中。該校舍坐北面南,佔地約2000平方米,現存主房和東西廂房3座。據村民介紹和文獻記載,郝坡村的秦家祠堂就是清代的「義學」校舍。該校舍從清代一直沿用到20世紀70年代,至今校舍仍保存完整。
民國「義學碑」現存放於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秦家大院東側,碑高85厘米、寬41厘米、厚12厘米,為青石質,圓首。從石碑的正面可以清楚地看到「義學」楷體的碑額,碑文楷書,6行,共190字。碑體文字清晰,保存完好。
這所清代「義學」校址及民國「義學碑」的發現,對研究古邵州乃至濟源地方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

⑥ 義學教育義字怎麼讀
義
yì
義1(義)
①正義:道~│大~滅親│~不容辭。
②合乎正義或公益的:~舉│~演。
③情誼:情~│忘恩負~。
④因撫養或拜認而成為親屬的:~父│~女。
⑤人工製造的(人體的部分):~齒│~肢。
⑥(Yì)姓。
義2(義)
[yì]意義:字~│定~。
⑦ 簡述孟子的義學思想內容
孟子的「性善說」,主要發揮孔子「仁」的觀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論基礎及尚未解釋「道德價值根源」的問題。因此,孟子要建立「道德價值根源之自覺心」,認為善是人的基本自覺,這種自覺是表現於惻隱、羞惡、辭讓及是非四端。「四端」說明道德價值的自覺,是與生俱來的。這便能補充孔子「仁」學理論的不足。
孟子認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說:「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而且,孟子認為修養是求學的基點,但又認為人善性,是無法從外在培養(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終都要憑自己的思考來達致。修身方法上,主張自由發展,因勢利導。
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視學習環境,置學子於優良環境中,施以自發的教育,方能成功.孟子學說對後世的影響啟發未明理學 孟子提出「內聖之學」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擴充善性,壓抑物慾之性,自身反省。這種內省的修養方法,成為後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顥、程頤、陸九淵、王陽明等宋明理學家,都是繼承孟子這方面的學說。
⑧ 達州市達川區義學教育咨詢有限公司怎麼樣
達州市達川區義學教育咨詢有限公司是2018-06-04在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回司(自然人投資或答控股),注冊地址位於達州市達川區三里坪街道新達路84號附201號。
達州市達川區義學教育咨詢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511703MA6BFHY884,企業法人王滔,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達州市達川區義學教育咨詢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教育咨詢服務;教育軟體開發;市場營銷策劃;企業形象策劃;會議及展覽服務;教學設備銷售、研發、生產、設計、安裝;銷售:教學器材,電腦及耗材,電子產品,文具用品。(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達州市達川區義學教育咨詢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