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巫醫教學

巫醫教學

發布時間: 2021-07-28 21:25:34

1. 《師說》中提出了哪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1、《師說》中提出的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有:
1)闡明道之有無是擇師的唯一標准,一反時俗,將貴賤長少排出標准之外。

2)教育應該重視「道」的傳承,而不是識字。
2、原文全文如下: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3、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2. 我叫MT4手游巫醫新手怎麼玩 技能使用及打法教學

職業背景侏儒是父神的本命種族,他們擁有其他種族難以企及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他們是最具創造力的魔法師。

3. 魔獸爭霸solo教學

shift是重復建造(比如你要造個東西,=陰影出來時按住shift)ctrl+數字是編隊(把你要的兵種框起來,按,以後可以直接按數字,找到隊伍)tab是在隊伍界面中轉換人物,方便使用技能,右鍵是移動,左鍵可以點東西,拿東西也是右鍵(感覺以上說的很多餘)
初期,5個農民,3個入金礦,一個造獸族祭壇,一個造地洞,同時獸族大本營開始出3個農民采木頭,2個採金礦,祭壇造好的時候獸族地洞應該造好了,此時可以出劍聖(建議出劍聖,魔獸裡面最BT的英雄,但操作要求很高,尤其後期),開始學疾風步,然後致命一擊(一般叫做跳劈),出了劍聖,此時獸族兵營應該造了一半了(造完後出獸族步兵)(同時基地把采木農民至少5個),劍聖去找小地圖上綠色的怪物點去升級,打完之後基本上獸族步兵就出來一個了,此時再去刷一個小綠點,劍聖升級,學致命一擊【出獸族步兵後打怪,先讓獸族步兵打怪,把怪的注意力引到獸人(就是獸族步兵)身上,劍聖隨後去打】家裡這時應該有5個金礦農民,+個左右木頭農民+升級到一半的基地+祭壇+地洞至少2個+兵營+【商店】,劍聖在商店買醫療劑,可以給獸人或自己回血,稍等片刻,出2英雄牛頭人酋長,學震盪波或者第二個技能(俗稱踩地板),同時農民造兩個出兵的建築(忘了叫什麼了⊙﹏⊙b汗,一個可以出法師類兵,一個可以出掠奪者風騎士科多獸什麼的)然後出出兵,准備迎接電腦的痛攻(建議出掠奪者,牛頭法師(稱為白牛)少量風騎士,一個科多獸)
這是精兵玩法(別忘了在獸族磨坊升級攻擊和防禦)
暴兵玩法是對新手的建議,就是什麼兵都出,攻城車也要,和電腦拼(此時牛頭人酋長的光環,巨魔巫醫的醫療棒子,靜止陷阱,白牛的靈魂鎖鏈,顯得尤為重要!!!)
劍聖可以去騷擾,很厲害,高手用劍聖可以打得你暈頭轉向,高手用劍聖可以牽制住電腦的攻擊(在敵人准備來打你時,劍聖去殺幾個農民,敵人大軍被迫返回),高手可以用劍聖連殺敵人法師無數!!!一切,先要你成為一個高手!!!
註:騷擾性劍聖後期裝備(死亡面罩,閃電之球,速度之靴等等等)

4. 93年至今的教學模式有哪些

常見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有意義接受學習教學模式(1、呈現先行組織者,2、;有意義接受學習的理論基礎是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學習;有意義接受學習教學模式是典型的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掌握學習的教學模式(1、診斷水平,2、集體教學,;掌握學習(MasteryLearning)是美國;掌握學習教學模式的提出是與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發現式學習的教學模式(1、問題情境,
常見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有意義接受學習教學模式(1、呈現先行組織者,2、呈現新學習內容,3、知識的整合協調、4、應用並解決問題)
有意義接受學習的理論基礎是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學習理論。奧蘇貝爾認為,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接受式的學習,學生要通過教師所呈現的材料來掌握現成的知識。但是這種接受學習應該是有意義的,而不是機械的,新獲得的知識必須與原有觀念之間建立適當的、有意義的聯系。有意義接受學習模式旨在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尤其是對意義的理解、保持和應用,強調依據知識的內在邏輯聯系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有意義接受學習教學模式是典型的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它有助於教師引導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系統的知識,且在實施上經濟、可行。
掌握學習的教學模式(1、診斷水平,2、集體教學,3、形成性測驗,4、鞏固性、擴展性的學習,5、總結性測驗)
掌握學習(Mastery Learning)是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布盧姆提出的,他認為,只要用於學習的有效時間足夠長,所有的學生都能達到課程目標所規定的掌握標准。所以,在集體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經常、及時的反饋以及個別化的幫助,給予他們所需要的學習時間,讓他們都達到課程的目標要求。掌握學習模式的提出主要是為了解決學生的學習效率問題,以大面積提高學習的質量。
掌握學習教學模式的提出是與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聯系在一起的,布盧姆把教育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大領域,掌握學習教學模式在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等領域中都具有一定的適用性,但其實際應用主要是在認知和動作技能方面。
發現式學習的教學模式(1、問題情境,2、假設——檢驗,3、整合與應用)
發現學習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是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發現學習是指讓學生通過自己經歷知識發現的過程來獲取知識、發展探究能力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它所強調的是學生的探究過程,而不是現成知識。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向學生傳授現成的知識,而是為學生的發現活動創造條件、提供支持。這種教學模式同時強調學生發現能力的培養和對學科知識結構的掌握。
現在常說的專題探究模式、網路探究模式、基於問題的學習模式、基於項目的學習等都可視為發現式學習教學模式的變體,只是在形式上有所發展,指導思想上有更多建構主義成分。
探究性教學模式(1、創設情境,2、啟發思考,3、自主探究,4、協作交流,5、總結提高)
探究性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徵的學習方式對當前教學內容中的主要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深入探究並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從而較好地達到課程標准中關於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要求的一種教學模式。其中認知目標涉及與學科相關知識、概念、原理與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標則涉及思想感情與道德品質的培養。
專題探索——網站開發教學模式
專題探索——網站開發教學模式,由教師針對學習的某主題,搭架一個輔助教學的開放式網站,學生利用網站中的網路課件或已有資源完成對課本知識的基本內容學習。對與此主題相關的其他方面,交由學生小組協作,在教師的幫助下,查閱其他網站資料,並以網頁的方式歸納整理,將學生自製的網頁上載至網站,在學完該主題的所有內容時,此主題網站也由師生共同建立起來,為以後的復習鞏固提供了齊備的資料。學生在邊學邊建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學習主題的全面了解,也促進了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這類整合模式主要適用於在網際網路環境下,對某一專題進行較廣泛、深入的研究學習,並藉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網路探究(WebQuest)模式
WebQuest是一種基於網際網路資源的課程單元式探究型學習的模式,在國際上已被看作一種規范化的網路探究學習方法,特別適合多學科綜合學習。
一般都由簡介、任務、過程、資源、評估和結論共6個模板組成,其中每一個模塊都自成一體,可以通過改變各模塊來實現不同的學習目

5. 在宋代以前,為什麼沒有讀書人敢「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三教一般指三大傳統宗教:儒教、道教、佛教(釋教)。九流之說,在《漢書·藝文志》分別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雜家、農家、縱橫家、陰陽家。九流十家,是九流以外加上小說家。

6. 翻譯: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的意思是:「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選自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師說》,在士大夫階層中存在著既不願求師,又「羞於為師」的觀念,直接影響到國子監的教學和管理。作者對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問撰寫這篇文章,以澄清人們在「求師」和「為師」上的模糊認識。

(6)巫醫教學擴展閱讀

韓愈在文章中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度和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用對比的方法分三層論述。第一層,把「古之聖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於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
是聖愚分野的關鍵所在;第二層,以為子擇師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第三層,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在批判的基礎上,文章又轉而從正面論述「聖人無常師」,以孔子的言論和實踐,說明師弟關系是相對的,凡是在道與業方面勝過自己或有一技之長的人都可以為師。這是對「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一觀點的進一步論證,也是對士大夫之族恥於師事「位卑」者、「年近」者的現象進一步批判。

7.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作者是表示贊賞嗎

有一定贊賞,但在那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地位低下,作者寫作主要意思是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學習態度進行對比,揭示了尊卑貴賤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現象,發人深思。

《師說》譯文
{唐}韓愈
(一)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①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文: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真理,講習學業,解釋疑難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的,誰能沒有疑難呢 有了疑難而不向老師求教,那些疑難就始終無法解決了.生在我前頭的人,他懂得真理和知識本來就比我早,我應該向他學習;生在我後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真理和知識比我早,我也應該向他學習.我(向他們)學習的是真理和知識,哪管他們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因此不管地位貴賤,不管年紀大小,真理和知識在哪裡,老師也就在哪裡.
①〔庸知〕哪管.庸,豈,哪;知,識別.
(二)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譯文:唉!從師學習的風尚失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難問題也就難了!古時候的聖人,他們(的才智)超過一般人遠得很哪,尚且從師而求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於聖人也很遠,卻以從師求學為恥.因此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其原因不都是出在這里嗎!(人們)疼愛自己的孩子,就選擇老師教育他;但對於自己,就以拜師學習為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孩子們念書,告訴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的老師.讀書不會斷句,有疑難問題不能解決,(在這兩事中,)前者去請教老師,後者卻不去,學了小的,丟了大的,我看不出(這種人)是高明的.巫師,醫生,樂師和各種工匠,他們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一說到"老師""弟子"這樣的話,就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幺笑),他們就說:"那個人與那個人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不相上下,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十分羞恥,以地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似於奉承巴結."唉!從師而學的風尚之不能恢復就可想而知了.巫師,醫生,樂師和各種工匠,是士大夫們看不起的,如今士大夫的智能反而比不上(這些人),這不真是奇怪的事情幺!
(三)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學習.而郯子這些人,他們不如孔子賢能.孔子說:三人同行,其中必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有才智,(只不過)懂得道理有先有後,學術技能各有專長罷了.
李家的孩子名蟠的,十七歲了,喜歡古文,六經和它的傳文,全都學習過.他不受時俗風氣的限制,向我來學習.我贊許他能實行古人求師的正道,就作這篇《師說》贈給他.。

《師說》詞句解釋

一、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這一句,問題出在「其智」的「其」字上。有的課本注釋為「巫醫、樂師、百工之人」,有的課本注釋為「君子」,似乎都可以。課本乾脆只注「君子不齒」和一個「乃」字,大概也正是這個原因。
我們認為「其」作「君子+之」講為妥,理由是:(一)作者無疑是站在「君子」的立場說話的,「反不能及」才是他認為「可怪」,這里「反」和「不能」分明是針對「君子」說的。如果一定要把「其」作為「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之」,那麼,解釋這一句時「乃」字之前仍須補上「君子」,意思才能明確,這豈不是故意多繞彎路!關於作者立場的表現,下邊引一例,可能對我們有所啟發:「設規矩,陳繩墨,使備用,君子不如工人。」(《荀子·儒效》)說「君子不如工人」不說「工人勝於君子」,這是因為荀子也自命為「君子」呀!(二)「巫醫、樂師、百工之人」,雖在語法上是主語,在邏輯上是「君子不齒」的賓語。「其」承「君子」而言君子之智,從邏輯思路上看較順,從句法上看離所代者則較近。
最後說說「巫」和「醫」之間要不要用頓號的問題。在唐代,「巫」和「醫」應該已有區別,但民間是不是分得那麼清楚就難說了。韓愈當然是個熟讀《論語》的人,「巫醫」兩字,會不會正是沿用《子路篇》中的「巫醫」呢?(「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我們認為很可能。要知道,那個「巫醫」是個雙音詞,實際上指的是醫生。再從「樂師」「百工」來看,「巫醫」也以不作兩個詞看為宜。(「百工」是一種總名稱,《考工記,總敘》:「國有六職,百工居其一焉。」「百工」作為一個名詞,猶如「百姓」「百戲」。)
—胡竹安《文言疑難詞句試釋》,載陝西師大中文系《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79年第2期
二、術業有專攻
什麼是「術」和「業」?作者認為這兩者是區別於「道」的,所以一則說「先後」,另一則說「專攻」。「術」是方法,包括技能、技巧。《史記·李斯列傳》:「(李斯)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帝王之術,指統治國家之法)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吾問養樹,得養人之術。」(養人之術,指治民之法)韓愈是看不起「術」的。他在《送孟東野序》中認為孟軻等人是「以道鳴也」,而孫子、張儀、蘇秦等人是「以其術鳴」。因此,「術」在本文應理解為技術、專業才能。「業」是學業,主要指書本知識的學問,也就是「受(授)業」的「業」。本文中「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一句,說明「書」(書本知識)和「句讀」知識正屬於「業」的范圍。當然,「業」的具體內容不是別的,正是作者在《進學解》中借一個太學生之口說出的「文藝之文」「百家之編」之類的東西。
—同上
三、文藝經傳
「文藝」指《易》、《詩》、《書》、《禮》、《樂》《春秋》等六種課本。經,指六經的原文。「傳」,不同於《史記》中的「列傳」、《水滸傳》等的「傳」字,它是闡述儒家經義的文字。「傳」即是闡述、解釋的意思,也就是解經的,如《春秋左氏傳》是解釋《春秋》經的,《毛詩傳》是解釋《毛詩》的。因此,古書中常說的「經傳」,即是指經書和古人解釋經書的那些文字。

8. <<師說>>的知識點整理!

一、整體把握

《師說》是韓愈的一篇著名論文。據方成珪《昌黎先生詩文年譜》考證,此文作於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這一年,韓愈35歲,任國子監四門博士,這是一個「從七品」的學官,職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壇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也已經開展,他是這個運動公認的領袖。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於師」的壞風氣寫的。門第觀念源於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後,形成了以士族為代表的門閥制度,重門第之分,嚴士庶之別,士族的子弟,憑高貴的門第可以做官,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廢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分門第的標准。這對擇師也有很大的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反對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這是有進步意義的。與韓愈同時代的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以看出《師說》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斗爭精神。

全文分4段。

第1段,提出中心論題,並以教師的職能作用總論從師的重要性和擇師的標准。開篇第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說明古人重視師道,又針對現實,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語氣極為肯定。然後指出師的職能作用是「傳道受業解惑」,從正面申述中心論點。接著緊扣「解惑」二字,從不從師的危害說明從師的重要,從反面申述中心論點。最後緊扣「傳道」二字,闡明道之有無是擇師的唯一標准,一反時俗,將貴賤長少排出標准之外,為下文針砭時弊張本。

第2段,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度和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這一段用對比的方法分三層論述。第一層,把「古之聖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於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聖愚分野的關鍵所在;第二層,以為子擇師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第三層,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第3段,以孔子為例,指出古代聖人重視師道的事跡,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這一段開頭先提出「聖人無常師」的論斷,與第1段「古之學者必有師」呼應,並且往前推進一步,由「學者」推進到「聖人」,由「必有師」推進到「無常師」。舉孔子為例加以論述,因為孔子在人們心目中是至聖先師,舉孔子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強說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結論,這個結論顯然是正確的。這種以能者為師的觀點就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

第4段,贊揚李蟠「不拘於時」「能行古道」,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不拘於時」的「時」指「恥學於師」「惑而不從師」的社會風氣。「古道」指「從師而問」,以「聞道」在先者為師的優良學風。

二、問題探究

1.對「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應作怎樣的理解?

韓愈以儒家道統的繼承者自居,他「收召後學」,「抗顏而為師」,目的就是要恢復自孟子後已「失其傳」的儒家道統。正因為如此,他把「傳道」視為教師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務。「受業」「解惑」,都與此有關:「業」即「道之文」,指以「六藝經傳」為代表的儒家經典;而「解惑」也是為了「明道」。由此可見,「師道」是貫穿全文的主線,「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這個判斷就是上述內容的高度概括。

2.本文的寫作特點是什麼?

本文在寫作上的特點是運用對比的方法,反復論證,並輔之以感嘆句來加強說服力。例如第2段,首先用一個感嘆句緊承前一段,轉入對「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分析,然後從三方面作對比。先用古今對比,指出從師與不從師的兩種結果;次用對自己與對兒子的要求不同來對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為的自相矛盾;最後用「士大夫之族」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對比,批判士大夫的錯誤想法,指出這是「師道不復」的真正原因。從後果、行為、心理等方面逐層深入分析,筆鋒犀利。幾個感嘆句,均有加強感染力的作用。句式也有變化,「其皆出於此乎」,是用推測語氣作判斷;「吾未見其明也」是用肯定語氣作判斷;「其可怪也歟」,是用驚詫語氣作判斷。「同」中有「變」,感情一層比一層強烈。

關於練習

一這篇課文論述了從師之道。看看課文的第一段是怎樣逐步推出論點的,第二、三段是從什麼角度論述的。

設題意圖:此題意在讓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參考答案:

第一段開篇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緊接著正面概述教師的職能和任務是「傳道、受業、解惑」;然後轉而論述從師的必要性,無師不能解惑;最後正面論述擇師的標准,凡先聞道者,都可為師,並歸納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第二段評述當時不從師的不良風氣,從反面論證從師的必要。第三段舉歷史事例正面論述從師的必要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

二 課文的第二段是用對比手法來寫的。說說這一段用了幾組正反對比的事實論據,這樣對比有怎樣的論證作用。

設題意圖:此題意在讓學生通過了解對比論證的手法重點理解第二段的內容,第二段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參考答案:

這一段用了三組正反對比的事實作論據。第一組,古之聖人與今之眾人對比:古之聖人從師而問;今之眾人恥學於師。第二組,對其子於對其身對比:愛其子,擇師而教;於其身,恥學於師。第三組,百工之人與士大夫對比: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群聚而笑之。在對比中得出結論:師道之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從批判反面現象中闡明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三 試說說作者的觀點在當時有哪些進步意義,在今天仍有什麼借鑒作用。作者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試就這一觀點談談自己的認識。

設題意圖:此題意在讓學生以現代觀念總結作者從師為學的進步意義,並就課文第三段談自己的認識。

參考答案:

作者概括而全面地提出教師的職責。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掖後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作用。第三段闡述師道、師生關系,以能者為師,也就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比較容易接受,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也很多。

教學建議

本文是針砭時弊的作品,教師應對寫作背景作簡要介紹,可參考「課文分析」及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講解。第二段是教學重點,也是難點。這一段中所談的「恥學於師」不是一般性的問題,必須聯系當時的特殊社會背景進行分析,才能較好地理解這一問題的思想意義;另外,這段文字帶有作者強烈的感情,汪洋恣肆而又旗幟鮮明。可以組織學生討論,教師給以適當點撥。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陽(今河南孟縣,一說今河南南陽縣)人。每自稱「祖籍昌黎」,故世稱韓昌黎;因最後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卒謚「文」,故後世又稱他為韓文公。在唐代中期統治階級內部保守派與革新派的斗爭中,他的政治態度比較傾向於保守。但他出身於小官吏家庭(祖父、父親只做過長史、縣令),加上「三歲而孤」,隨兄嫂顛沛流離,到25歲時才登進士第,又經過許多挫折,才得到「試校書郎」這樣的小官(《唐六典》卷十:「秘書省校書郎八人,正九品上。」)。其後又屢遭排擠貶斥,直到晚年才做到「吏部侍郎」(《唐六典》卷二:「吏部侍郎二人,正四品上。」)。因此,他和庶族地主階層又有思想上和人事上的聯系,為他們「鳴不平」,尖銳地揭露世族地主階層的丑惡腐朽,有「操行堅貞,鯁言無所忌」(見《新唐書·韓愈傳》)之稱。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關中天旱人飢,他上書請求寬民徭役,免民租稅,被貶為陽山(今廣東陽山)令。元和十四年(819年),唐憲宗遣人自鳳翔迎佛骨入宮,他又上書極諫,幾乎被處死,後貶為潮州(今廣東潮安)刺史。這兩件事說明他頗能關心民間疾苦,並能犯顏直諫。

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作家和詩人,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在文學史上,「古文」的概念是由韓愈提出來的。他所謂的「古文」,是和當時流行的重詞藻、輕內容的駢文相對立的,即奇句單行,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內容,取法先秦兩漢文體的散文。唐初,承六朝之弊,文風浮靡,言之無物,雖有陳子昂、李華、獨孤及、肖穎士、梁肅等人反對,但效果不大。直到韓愈、柳宗元,由於在創作實踐和理論上均有巨大成就,才掀起一個「古文運動」,把文章從形式主義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這種「古文運動」,實際上是以復古為解放,目的在繼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語言抒情達意的優良傳統。只要看韓愈主張寫文章要「唯陳言之務去」,學習古人文章要「師其意,不師其辭」,強調「文從字順」,「詞必己出」,就可見這實際上是一種文風和文學語言的革新運動。至於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內容,近代學者多加詬病,但在當時卻有著「攘斥佛老」,反對藩鎮割據,維護全國統一的作用,是有積極意義的。韓愈在文學上的主張和創作實踐,對後世有深遠影響,後世稱韓、柳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文集》里。

二、對「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的理解。

有人認為這句話反映了韓愈輕視勞動人民的階級偏見。但有人認為不能這樣看,因為這句話所在的第2段,都是貶斥上層「士大夫之族」,褒揚「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和「古之聖人」的,「君子不齒」句的主語「君子」,是指韓愈貶斥的上層「士大夫之族」,而不是韓愈自己。韓愈在文章里一再用「君子」「士大夫之族」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古之聖人」對比,貶前者,褒後者,當然不會把自己列入所謂的君子中,所以「君子不齒」只是對恥於從師的君子的諷刺,而沒有對「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的輕視。

三、關於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的資料

① 孔子師郯子。《春秋左氏傳》昭公十七年:「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問焉,曰:『少皞氏(杜預註:黃帝之子,己姓之祖)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杜註:黃帝受命,有雲瑞,故以雲紀事),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杜註:即歷正之官);玄鳥氏,司分者也(杜註:玄鳥,燕也,以春分來,秋分去);……』仲尼聞之,見於郯子而學之。既而告人曰:『吾聞之,天子失官(杜註:失官,言不修其職也),學在四夷,猶信。』」

② 孔子師萇弘、老聃。《孔子家語·觀周》:「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矣。』……敬叔與俱至周,問禮於老聃,訪樂於萇弘。」(按:孔子問禮於老聃的故事,見《史記·孔子世家》《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莊子·天運篇》)

③ 孔子師師襄。《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避席再拜曰:『師蓋雲文王操也。』」(孔子師師襄的故事,又見《孔子家語》《韓詩外傳》《淮南子》)

四、《師說》鑒賞(季鎮淮)

韓愈作《師說》的時候,有人以為是在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這大致是可信的。這年韓愈35歲,剛由洛陽閑居進入國子監,為四門學博士,這是一個「從七品」的學官。但他早已有名。他所提倡和不斷實踐的古文運動,在那一兩年內,正走出少數愛好者的范圍,形成一個廣泛性的運動,他儼然成為這個運動的年輕的領袖。他用古文來宣傳他的主張。維護先秦儒家的思想,反對當代特別盛行的佛老思想;提倡先秦兩漢的古文,反對「俗下文字」即魏晉以來「飾其辭而遺其意」的駢文:這就是古文運動的內容。這個運動所以逐漸形成於唐德宗統治的後期,是有現實的社會條件的。它是為維護唐王朝的統一、反對藩鎮割據的政治目的服務的。而這除軍閥、大地主外,正是當時廣大社會階層的現實利益的要求。韓愈的積極努力,對這個運動的開展與形成,起了不斷促進的作用。就古文來說,他不僅自己刻苦努力,從理論到實踐,表現了優秀的成績;更重要的是他不顧流俗的非笑,努力提倡,特別表現在給青年們熱情的鼓勵和指示。《師說》正是這種努力所引起的一篇具有進步意義和解放精神的文章。

韓愈由於幼年的家庭教養和天寶以來復古主義思潮的影響,從青年時代起,就以一個傳道的古文家自命。這也是他在科舉和仕宦的階梯上十年不能得意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他並不悔,還愈來愈有自信。最初他到汴州參加宣武節度使董晉幕府的時候(796—798),先教李翱學古文;由於孟郊的介紹,不久又教張籍學古文。後來逃難到徐州(799),徐泗濠節度使張建封安置他在符離,又教一個青年人張徹讀古書,學古文。張建封死後,仕途不通,到洛陽閑居(800—801)。向他請教的青年愈來愈多,他對青年們非常熱情,獎勵有加。他在《重答李翊書》中說:「言辭之不酬,禮貌之不答,雖孔子不得行於互鄉,宜乎余之不為也。苟來者,吾斯進之而已矣,烏待其禮逾而情過乎?」為了「廣聖人之道」,他以熱情的、有禮貌的態度對待一切向他請教的青年,他認為這並不是什麼「禮逾」和「情過」的問題。他回答許多青年的信,指示怎樣做人,怎樣作文。在韓愈看來,文章是作者的人格修養的表現,做人與作文應該是一致的。他進了國子監後,對待青年依然非常熱情。

韓愈這樣不斷地同青年後學交往,給他們獎勵和指示,這是魏晉以後所沒有的現象,當然要引起人們的奇怪,以至紛紛議論和責難。一切向韓愈投書請益的青年便自然地被目為韓門弟子,因而韓愈「好為人師」的古怪面貌也就非常突出了。但韓愈是早有自信的,他不管人們怎樣誹謗,依然大膽地回答青年們的來信。他在《答胡生書》中說:「夫別是非,分賢與不肖,公卿貴位者之任也,愈不敢有意於是。如生之徒,於我厚者,知其賢,時或道之,於生未有益也。不知者乃用是為謗!不敢自愛,懼生之無益而有傷也,如之何?」他對那些惡意中傷的誹謗,表示憤慨,也為向他請教的青年擔憂。《師說》的最後一段,聲明寫作的由來,說這是為了一個「好古文」「能行古道」,跟他學習的青年李蟠而作的。實際上他是藉此對那些誹謗者來一個公開的答復和嚴正的駁斥。他是有的放矢的。

在這篇文章里,他首先(第1段)肯定從古以來師對於任何人總是不可少的,因為人不能「生而知之」,誰也不能沒有「惑」——茫然不解的東西。因此,他認為師並不是什麼特殊人物,而是一種「傳道受業解惑」的人。他還認為人人都可以為師,沒有社會地位(貴賤)或年齡(長少)的限制,只問他有沒有「道」,有就可以為師,所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接著(第2段),他慨嘆古來的「師道」久已失傳。現在一般人,既不能「無惑」,又「恥學於師」,所以越來越愚蠢。然後列舉事例,論證這種「恥學於師」的風氣實在是愚蠢而奇怪的。他說有一種人,即士大夫,對於兒子,則「擇師而教之」;但對於自己,「則恥師焉」:這就是他們的不明。又有一種現象,廣大的各行各業的人,即「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以彼此相師為恥;而「士大夫之族」,如果有人談到誰是師,誰是弟子,則大家共同非笑,問其理由,無非是年齡、地位雲雲,這又證明了他們的智慧反而在他們所瞧不起的巫醫等等之下,這不是很奇怪嗎?再看(第3段),「士大夫之族」所崇拜的「聖人」沒有一定的師,孔子的師有郯子、萇弘等,這些人都「不及孔子」。而且孔子還說過,三個人裡面,一定有一個人是他的師。因此,作者得到另一個重要的論點,師和弟子的關系是相對的,「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這就是說,弟子可以為師,師也可以為弟子。所以師和弟子的關系的存在,最後結論很簡單,不過是因為「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緣故。這也還是前文所提出的論點,即能者為師。

由此可見,《師說》不僅嚴正地駁斥了那些愚蠢的誹謗者,更可貴的是提出了三點嶄新的、進步的「師道」思想:師是「傳道受業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為師,只要具有那樣的能力;師和弟子的關系是相對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師。這些思想把師的神秘性、權威性、封建性大大地減輕了;把師和弟子的關系合理化了,平等化了,把師法或家法的保守的壁壘打破了。這些思想是和他後來發展的「道統」思想矛盾的。這些思想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這是唐德宗時代在相對的穩定局面之下,城市繁榮、商業經濟發展的反映。

因此,可以想像,這篇《師說》的流布,鼓舞和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後學,也因而招致了更多的頑固的「士大夫之族」的反對。實際上,韓愈也確乎因此官更難作,不斷地遭到當權者的排擠。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貞元十九年(803),韓愈在監察御史的職位,第一次被當權的官僚集團趕出了長安,貶到陽山(今廣東陽山),就是在作《師說》一年後。他這次被貶,原因可能很復雜,但照柳宗元所說,這篇《師說》至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為他由此「狂名」更大,為更多的頑固派所疾惡,更容易遭到莫名的排擠。然而韓愈在獎勵後學這一點上,態度始終不變,只是到了元和以後,聲勢沒有在貞元末年那麼大就是了。到了宋代,有人為韓愈辯解,說他「非好為人師者也」(《五百家注音辯昌黎先生文集》卷十二引「洪曰」),這是說,由於學者歸附,韓愈是不得已而「作之師」的。又有人以為韓愈「作《師說》,蓋以師道自任」,但充其量不過「以傳道受業解惑為事,則世俗訓導之師,口耳之學耳」(俞文豹《吹劍三錄》),這是指韓愈把師的封建作用大大地降低了。可見這篇《師說》的解放精神是不容易為一般封建士大夫所接受的。因此,它在當時的重大意義也就不難理解了。

9. 求一篇詳細的全面的DOTA新手基礎教學,

http://dota.replays.net/hero/裡面有英雄出什麼裝備,還有各種比賽視頻和各類物品和介紹。

10. 孔子提出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學習方法是什麼

1、教育思想:

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學習方法:

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10)巫醫教學擴展閱讀:

孔子教書育人: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入東周向老子請教。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七十二賢士」,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賢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梁,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

人物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