檯球發力教學
① 檯球怎麼正確的發力
1.身體姿勢
正確的姿勢應該是兩腳分開略與肩同寬,(以右手持桿者為例)右腳蹬直,左腳彎曲,身體很自然地貼向檯面,這時你要感到兩腳和身體是很穩定的,沒有過分前傾或是後坐的情況,身體也沒有不舒適感,特別強調兩腳站穩以及身體舒適。
2.手架
首先,張開手掌按於檯面,手掌攏起,四指抓緊檯面,拇指緊貼食指形成一個穩固的v形通道,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個擊打過程中食指和拇指根部不得離開檯面,手形不能在任何時候鬆散。
3.握桿
很多人打球喜歡把球桿握得很緊,其實用手指輕輕握住球桿就行了。其實打檯球就像釘釘子一樣,如果你把榔頭握得很緊,那麼手腕也會隨之而僵硬,試想你會這樣去釘釘子嗎。
4.試桿(運桿)
在身體趴到檯面以後,接下來要做的事就是試桿,你應該保持握桿的小臂是放鬆且自然垂直的。然後把球桿盡量放平,這時你握桿的「拳頭」、下巴、手架和目標球應該是成直線的,然後,用你的小臂輕柔地帶動球桿做水平的抽動,使桿頭貼近母球的擊點,這樣反復試三四次使之感覺平順,注意節奏要掌握好,不宜過快。
5.瞄準
很多人在得到一個機會後就急於趴到球台上准備擊打,實際上這個時候你不妨走到台邊彎下腰看清楚正確的瞄準點。在你正確找到了目標球的瞄準點後,目光可以在母球的擊點、目標球的撞擊點和袋口之間來回,沒有硬性規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在出桿的時候目光是應該盯准目標球而並非母球更不是袋口,很多人在出桿後馬上就抬頭去看袋口,這是很不好的習慣,擊球動作還沒完成就提前起身抬頭,造成了擊球失誤。
6.出桿
注意出桿不要太猛,要逐漸加力,當桿頭到達母球的時候加到最大,這時你會體會到一種刺穿母球的感覺,這時不要立刻把桿抽回來要把力發徹底。
② 檯球的發力技巧之檯球如何正確發力
打檯球如何發力,這個真需要你自己長時間去練習、去感受、去悟,然後自己找到適合自己身體協調情況的發力方式,以下是我自己認為發力過程中要注意的幾個要點。
一是:握桿要松,不能緊。
二是:用桿不用手,要找到力度與速度的平衡點。
三是:發力過程中的精髓就是速度變化的控制。
四是:要永遠記住後擺是決定性的,出桿是致命的。
五是:發力的過程一定要完整不管什麼球型不管需要多大的力度,不管什麼桿法,發力的過程始終如一,你需要做的就是讓你的發力方式始終如一就可以了。發力不能如一那麼就會把球打的亂七八糟,不知所謂,也就是沒有穩定性,沒有穩定性就不用想什麼走位,線路這些問題了!

③ 打檯球秘訣 打檯球如何發力
我們都知道打檯球大體上有三種發力方法: 1.「推」,大部分的初學者所發的都是這種力,而高手在用推的時候,往往由於擊點不同和推力的快緩而表現出的功力,則令人嘆服; 2.「打」,說起這個「打」字,才是檯球的精華所在,「打」的發力是技術含量最高的事了,在這一擊中所體現出的力度、速度、硬度是一個優秀選手一生都想去追求並做到完美的目標所在; 3.先打後推,也可以稱其為「撮」,這種桿法是九球高手最常用的,如應用得當,它在強拉強塞上所表現出來的旋轉是隨心所欲的。 我們再談一下打檯球力的來源,其實每打擊一次,你不自覺的就會用七個地方發出力來,大體上有大臂、小臂、手腕、虎口、手指、球桿、桿頭。「亞洲球王」林正晃(台灣)老先生曾說:「如果這七種發力你能夠充分掌握好五種以上,你就是世界級高手。」 我們再談回到前面說的三類發力: 1.「推」,大體上是用小臂帶動手腕,手腕順勢推出。戴維斯先生曾經在他的講座中指出:盡量用底部推和早發力還有中高頓桿去代替普通推桿是比較明智的選擇; 2.「打」,大體上是小臂帶動手腕,手腕沖在前面,手腕的速度要快於小臂的速度,桿頭的速度要快於母球的速度。不管桿出的深淺,桿頭的尾勁都不能「飄」和「散」。這里強調的是腕力,一個不善於使用腕力的球手,永遠都是普通球手。這個腕力發桿的手法和怎樣在桿和桿頭上所表現出來的具體辦法,以及怎樣把它練習的盡善盡美都是一環接一環的。「打」的每一擊要做到完美,就要把力度、速度、硬度這三度協調到最佳;其中力度大部分是小臂給的,速度和硬度大部分來自於手腕和手指(只是大部分),細微之處只能自己細心體會,小臂和手腕的配合至關重要。所以要形成「動力定型」就要有相對穩定的幾個環節:拉桿的長短、發力的早晚及出桿的深淺,要做好這些必須要有系統的、正確的針對性訓練,所以就有了諸多的練習方法,如司諾克中的蛇彩,九球中的L型等等,但是這些練習方法大師級選手是這樣練的,我們也是這樣練的,為什麼效果大不相同呢?那是因為出桿發力的方法問題,要知道我們練習檯球時所做的一切,包括:上位、站位、站姿、手的握法、運桿、節奏等等基本功都是為了發桿這一擊,往往我們憑自己的大腦和智慧及悟性又或者道聽途說了一些所謂的檯球秘訣,自以為境界很高,不斷的重復錯誤,進出一個個的誤區,使自己永遠在迷途中徘徊。所以古人有雲:古之學者必有師。一定要有明師的指點,言傳身教,才能學有所成,虛心求教,尊師重道才是真正的秘訣,我們看到有些選手平常打球時的準度和線路都無懈可擊,但一到了比賽只能有平常的七成水準,這都是因為其桿法不夠,用不了精確的母球擊點,當然也沒有精確的母球落點,不能象亨得利那樣可以在很小的范圍內打過網路,當然也談不上有「深旋轉」的冠軍水準。母球快則快矣,線路好則好矣,但是范圍過大,不夠直接,不能做到「慢」、「小」、「精」,檯球中所說的「抗壓力」就表現在這里; 3.先打後推,也就是「撮」,這種桿法在加塞時比「打」和「推」都強烈,許多是加上了大臂和虎口的力量,在「撮」時手指不象「打」那樣在完成擊球時抓緊球桿。「撮」要注意的是:力量是勻加速的,要均勻加力,並且出桿越慢,硬度越強,穿透越完整,塞就越大,效果越好。(地球人都知道:)) 前面所談的三類發力對母球和目標球撞擊後的效果各不相同,可以根據力的大小、塞的強弱來判定撞擊後的母球走向。(撞擊的最初分離角如沒有旋轉的情況下為90o,包括上下旋)掌握高中低桿的分離角,你才能正確的運用旋轉,你才能體會到旋轉中的「提前量」,你才能學習什麼叫「科學的旋轉」(科學的旋轉加上各種桿法才叫真正的准確無誤)。 以上是鄙人的一點愚見(也都是向前輩學習的),大概差不多,很籠統,望大家批評指正。同時也希望能給大家一點點啟發,藉此能拋磚引玉或只是博君一笑,您能讀到這里我也很開心滿意了,謝謝。其實,檯球就象人生,是一個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
④ 打檯球應該怎麼發力
打檯球三種發力方法: (1)「推」,大部分的初學者所發的都是這種力,而高手在用推的時候,往往由於擊點不同和推力的快緩而表現出的功力,則令人嘆服;(2)「打」,說起這個「打」字,才是檯球的精華所在,「打」的發力是技術含量最高的事了,在這一擊中所體現出的力度、速度、硬度是一個優秀選手一生都想去追求並做到完美的目標所在;(3)先打後推,也可以稱其為「撮」,這種桿法是九球高手最常用的,如應用得當,它在強拉強塞上所表現出來的旋轉是隨心所欲的。 下面我們談一下打檯球力的來源,其實每打擊一次,你不自覺的就會用七個地方發出力來,大體上有大臂、小臂、手腕、虎口、手指、球桿、桿頭。 我們再談回到前面說的三類發力: (1)「推」,大體上是用小臂帶動手腕,手腕順勢推出。戴維斯先生曾經在他的講座中指出:盡量用底部推和早發力還有中高頓桿去代替普通推桿是比較明智的選擇; (2)「打」,大體上是小臂帶動手腕,手腕沖在前面,手腕的速度要快於小臂的速度,桿頭的速度要快於母球的速度。不管桿出的深淺,桿頭的尾勁都不能「飄」和「散」。這里強調的是腕力,一個不善於使用腕力的球手,永遠都是普通球手。這個腕力發桿的手法和怎樣在桿和桿頭上所表現出來的具體辦法,以及怎樣把它練習的盡善盡美都是一環接一環的。 「打」的每一擊要做到完美,就要把力度、速度、硬度這三度協調到最佳;其中力度大部分是小臂給的,速度和硬度大部分來自於手腕和手指(只是大部分),細微之處只能自己細心體會,小臂和手腕的配合至關重要。所以要形成「動力定型」就要有相對穩定的幾個環節:拉桿的長短、發力的早晚及出桿的深淺,要做好這些必須要有系統的、正確的針對性訓練,所以就有了諸多的練習方法,如司諾克中的蛇彩,九球中的L型等等,但是這些練習方法大師級選手是這樣練的,我們也是這樣練的,為什麼效果大不相同呢?那是因為出桿發力的方法問題,要知道我們練習檯球時所做的一切,包括:上位、站位、站姿、手的握法、運桿、節奏等等基本功都是為了發桿這一擊,往往我們憑自己的大腦和智慧及悟性又或者道聽途說了一些所謂的檯球秘訣,自以為境界很高,不斷的重復錯誤,進出一個個的誤區,使自己永遠在迷途中徘徊。所以古人有雲:古之學者必有師。一定要有明師的指點,言傳身教,才能學有所成,虛心求教,尊師重道才是真正的秘訣。 我們看到有些選手平常打球時的準度和線路都無懈可擊,但一到了比賽只能有平常的七成水準,這都是因為其桿法不夠,用不了精確的母球擊點,當然也沒有精確的母球落點,不能象亨得利那樣可以在很小的范圍內打過網路,當然也談不上有「深旋轉」的冠軍水準。母球快則快矣,線路好則好矣,但是范圍過大,不夠直接,不能做到「慢」、「小」、「精」,檯球中所說的「抗壓力」就表現在這里; (3)先打後推,也就是「撮」,這種桿法在加塞時比「打」和「推」都強烈,許多是加上了大臂和虎口的力量,在「撮」時手指不象「打」那樣在完成擊球時抓緊球桿。「撮」要注意的是:力量是勻加速的,要均勻加力,並且出桿越慢,硬度越強,穿透越完整,塞就越大,效果越好。 前面所談的三類發力對母球和目標球撞擊後的效果各不相同,可以根據力的大小、塞的強弱來判定撞擊後的母球走向。(撞擊的最初分離角如沒有旋轉的情況下為90o,包括上下旋)掌握高中低桿的分離角,你才能正確的運用旋轉,你才能體會到旋轉中的「提前量」,你才能學習什麼叫「科學的旋轉」(科學的旋轉加上各種桿法才叫真正的准確無誤)
⑤ 檯球球技教學,如何發力
打檯球如何發力,這個真需要你自己長時間去練習、去感受、去悟,然後自己找到適合自己身體協調情況的發力方式,以下是我自己認為發力過程中要注意的幾個要點。一是:握桿要松,不能緊。二是:用桿不用手,要找到力度與速度的平衡點。三是:發力過程中的精髓就是速度變化的控制。四是:要永遠記住後擺是決定性的,出桿是致命的。五是:發力的過程一定要完整不管什麼球型不管需要多大的力度,不管什麼桿法,發力的過程始終如一,你需要做的就是讓你的發力方式始終如一就可以了。發力不能如一那麼就會把球打的亂七八糟,不知所謂,也就是沒有穩定性,沒有穩定性就不用想什麼走位,線路這些問題了!
⑥ 檯球低桿發力技巧
1.眼睛要清楚地感覺到皮頭的速度(是皮頭),如果太快,只會晃一下你的眼睛。內
2.盡量找到球桿是在容勻加速狀態下擊球的.而且後手不要干擾球桿向前的慣性,擊到母球的擊點後,不要用手握住球桿,讓球桿地動能充分一傳遞到母球里去。
3.感覺暴擊點不同位置時母球入力的不同效果,以低桿為例.暴擊點如果在還沒有接觸到母球前,那麼這種入力的效果就是不好的.通常用來打一些剎車球.暴擊點如果在母球的擊點上,這種球是目前大部分球友都經常使用的擊球方式,入力效果普通.暴擊點如果在皮頭與母球接觸後,那麼動能釋放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也可以叫做皮頭與母球的接觸時間更長,用同樣的力量打不同的暴擊點,產生的效果是很大的.以前大家都強調要打出有穿透力的球就是這個道理。
4.感覺在擊球過程中身體是沒有一絲動作的(大力擊球除外),全身只有後手小臂的拉起和放下.擊球後身體姿勢的保持也是非常重要,因為有個良好的習慣,就不必擔心在比賽中突然在擊球的瞬間因為身體的"動作"而失誤!
5.用速度打球,而不是加力打球
⑦ 檯球發力怎樣才透徹
發力透徹的方法如下:
1.「推」,大體上是用小臂帶動手腕,手腕順勢推出。戴維斯先生曾經在他的講座中指出:盡量用底部推和早發力還有中高頓桿去代替普通推桿是比較明智的選擇;
2.「打」,大體上是小臂帶動手腕,手腕沖在前面,手腕的速度要快於小臂的速度,桿頭的速度要快於母球的速度。不管桿出的深淺,桿頭的尾勁都不能「飄」和「散」。這里強調的是腕力,一個不善於使用腕力的球手,永遠都是普通球手。這個腕力發桿的手法和怎樣在桿和桿頭上所表現出來的具體辦法,以及怎樣把它練習的盡善盡美都是一環接一環的。「打」的每一擊要做到完美,就要把力度、速度、硬度這三度協調到最佳;其中力度大部分是小臂給的,速度和硬度大部分來自於手腕和手指(只是大部分),細微之處只能自己細心體會,小臂和手腕的配合至關重要。所以要形成「動力定型」就要有相對穩定的幾個環節:拉桿的長短、發力的早晚及出桿的深淺,要做好這些必須要有系統的、正確的針對性訓練,所以就有了諸多的練習方法,如司諾克中的蛇彩,九球中的L型等等,但是這些練習方法大師級選手是這樣練的,我們也是這樣練的,為什麼效果大不相同呢?那是因為出桿發力的方法問題,要知道我們練習檯球時所做的一切,包括:上位、站位、站姿、手的握法、運桿、節奏等等基本功都是為了發桿這一擊,往往我們憑自己的大腦和智慧及悟性又或者道聽途說了一些所謂的檯球秘訣,自以為境界很高,不斷的重復錯誤,進出一個個的誤區,使自己永遠在迷途中徘徊。所以古人有雲:古之學者必有師。一定要有明師的指點,言傳身教,才能學有所成,虛心求教,尊師重道才是真正的秘訣,我們看到有些選手平常打球時的準度和線路都無懈可擊,但一到了比賽只能有平常的七成水準,這都是因為其桿法不夠,用不了精確的母球擊點,當然也沒有精確的母球落點,不能象亨得利那樣可以在很小的范圍內打過網路,當然也談不上有「深旋轉」的冠軍水準。母球快則快矣,線路好則好矣,但是范圍過大,不夠直接,不能做到「慢」、「小」、「精」,檯球中所說的「抗壓力」就表現在這里;
3.先打後推,也就是「撮」,這種桿法在加塞時比「打」和「推」都強烈,許多是加上了大臂和虎口的力量,在「撮」時手指不象「打」那樣在完成擊球時抓緊球桿。「撮」要注意的是:力量是勻加速的,要均勻加力,並且出桿越慢,硬度越強,穿透越完整,塞就越大,效果越好。
⑧ 打檯球如何發力
這個問題應該是檯球初學者才會問的問題。一般發力擊球的情況分兩種:一是在打中八或者九球,十球的開球,二是初學者擊打稍遠一些距離的目標球時。

再來說一下開球炸球堆時的發力擊球。打中八,九球和十球時開球炸球堆需要運動員發很大的力。這時需要一根專門炸球的球桿,也叫沖桿。開球炸球堆時需要用到腰部的力量,這樣才可以使發力達到最大化,從而得到一個較好的開球效果。中式黑八的比賽中經常就出現一個選手「炸清」的局面,也就是開球炸球堆以後就一桿清台。九球,十球跟黑八的開球基本是一樣的,都需要選手用很大的力氣去把球堆盡可能的炸散以增加比賽的觀看效果。
⑨ 檯球發力技巧:怎樣才能讓檯球發力變得更加順暢
一說到發力,有人就會想到使勁.發大力使大勁,發中力使中勁,發小力使小勁,認為使勁的大小就是發力的檯球技巧.這可就大錯特錯了!其實,檯球的發力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不使勁的!換句話說,持桿手小臂肌肉要放鬆,肘關節和腕關節也要放鬆,握桿不能死,手指也要放鬆.用球桿打球和用拳頭打人可大不一樣.拳擊手出拳時務必綳緊肌肉和關節,並要握緊拳頭.檯球出桿正相反,全部都要放鬆.為什麼?原因如下:
一.球桿的重量很輕,分擔在持桿手上的重量不到一斤,用手指托住球桿後,根本用不到肌肉的力量.
二.擊球力量的大小主要取決於球桿打到母球時的速度.手臂放鬆出桿才快,綳緊出桿反而變慢.
三.放鬆出桿,靠球桿的慣性擊打,入力才純,出桿才會穩,才會直.使勁只會添加無用的外力,導致出桿不穩不直,或無謂帶塞(明明沒想加塞,卻加了很強的塞).
有人說,打檯球最好的發力就是不發力.他想表達的意思就是不要用肌肉的力量,不要」使勁」。
還有人說,打檯球使的是巧勁,而不是蠻力.其實,都是一個意思.那麼,擊球的力量來自何處呢?
定義.檯球常規擊球正確的發力
檯球常規擊球正確的發力,是通過手指帶桿,並由小臂的擺動,手腕的抖動,及手指的抓擠來完成的.小臂擺動過程中,肘關節,腕關節和小臂肌肉的放鬆是必須的.在球桿擊到球的瞬間,手腕的抖動(或甩動)和手指抓擠球桿(逐漸握緊球桿)是重要的.擊球完成後小臂和大臂夾緊.
解釋一下:
一.所謂常規擊球是指通常大多數情況下,小力,中力及大力擊球.若是超大力擊球,則需用到大臂,甚至腰腹的力量.
二.手指帶桿:還記得我在里講過什麼叫握桿」不松不緊」吧,還記得我在里講過什麼叫握桿」實握虛握」吧,如果你已經固定了你實握虛握的方法,次時,你就用你的實握手指帶桿,運桿及出桿.要是你仍然搞不清你該怎樣實握虛握,我再教你一個方法:你僅用三種實握虛握方法中的實握手指握桿,其它手指松開,看哪一種你運桿和出桿穩且直,你就採用那一種實握虛握方法.
三.小臂的擺動:關節和肌肉放鬆情況下,小臂擺動的出桿更像什麼呢?
1.更像是把球桿」悠」出去;
2.更像是把球桿」盪」出去;
3.更像是把球桿」甩」出去;
4.更像是把球桿」射」出去.
5.但不像鍾擺(盡管很多人這樣形容,後面再告訴你為什麼)
6.更不像把球桿」推」出去(某些人甚至還動用大臂和身體推著球走)
你放心大膽地去」悠」,去」盪」,去」甩」,去」射」吧,你不必擔心球桿會從你手中脫出,那件事不會發生!
四.抖腕(甩腕):打乒乓球要抖腕,說再見要抖腕,剁肉要抖腕,扔手榴彈也要抖腕吧.人的手腕相當靈活,上下左右均可發力.唯打檯球這種抖腕生活中鮮有參照.其腕力的方向有其特殊性.你可以去看一下馬志宇的教程,關於甩腕,他講的還算清楚.會使腕力很重要,有人打球多年也不會.細膩和犀利的桿法是要靠腕力的.
五.手指抓擠球桿(逐漸握緊球桿):要順著球桿慣性方向去延伸擊球,並抓擠球桿,以確保球桿准確擊打到母球擊球點並直線延伸.母球對球桿的反作用力,有時會讓球桿偏離擊球線,手指抓擠球桿,一方面是加大擊球力度,另一方面是強制球桿保持直線延伸射出.
六.常規擊球的力量來自小臂的擺動,手腕的抖動,和手指的抓擠.

說了這么多該是實踐的時候了,看看你用正確的發力能不能把桿出直.如果一開始,不準沒關系.但有幾條得做到:
一.你是否比以前更放鬆了?你的擊球是不是更輕鬆了?
二.你的手指能否感覺到球桿擊到球時的回傳力?
三.你能否聽到擊球時,球桿發出的顫音?如果你的球桿夠好的話,那是很好聽的聲音.
⑩ 檯球出桿發力7個技巧是什麼
1、持桿的水平角度越小, 撞擊的準度越精確 。
2、握桿的肩膀線 ( 中心線 )要對准目標球的方向, 肩膀點在雙腳重心點正上方 。
3、保持下巴中心點 在球桿的正上方, 與鼻尖, 眉心, 成一直 線 。
4、出桿前, 3~5 次的運桿即可, 超過 容易失去節奏感, 反而給自己增加不必要的壓力 。
5、將打擊要求的很柔軟, 可以避免球桿反彈所造成的偏斜 。
6、出桿前全神貫注於架桿點, 與母球之撞擊點之精確位置, 出桿時將注意力轉移 集中於目標球 。
7、出桿前察覺試瞄不完整而有懷疑時, 不可勉強出桿, 應站起來重新調整基本姿勢 。

(10)檯球發力教學擴展閱讀:
打推桿時,你的瞄準球點仍應在母球的中點與其最頂點的中間部位。往上一點對自己並無助益,但卻可能使滑桿。而在打拉桿(低桿)時則正好相反。你應盡可能的打最低點,但應記得讓桿子成水平,且降低架桿之手。直球時如母球與子球相距一尺以上,則別指望打中桿能將母球定死在原地。當距離越遠時,應打母球的越低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