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塊教學法
⑴ 英語詞塊的分類和詞塊與語言輸出的關系(要特別詳細的5000字)
看來我們是同一學校的,詞塊這部分的資料網上不好找,你還是選擇錯題分類吧,比較容易,真的!!我們老師說過的
1.語音教學和構詞法教學
2.語境教學
余德民(2002)認為,由篇章構成的語境包含的內容把篇章中的詞語聯系起來,使學生更容易從心理詞彙中提取詞彙,有利於詞彙的記憶,因此,脫離語境孤立地學習詞彙僅僅是一種記憶訓練,很難使學生在實踐中靈活使用該詞彙。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許多學生為了應付老師檢查聽寫,往往臨時抱佛腳,機械地死記硬背一些單詞,而不是結合課文中具體語境下詞彙的用法幫助記憶,所以出現「今天記住明天忘」,「聽寫過後就不會」的情況。教師要指導學生養成正確的英語學習習慣,比如在布置學生預習詞彙時要有意識地指導他們找出相關詞彙在課文中具體語境下的用法,自然地把詞彙記憶和語境結合起來,這樣既奠定了語言基礎,如對詞彙、短語的掌握,又為閱讀做好了鋪墊,而且學生能感到所記憶的內容是有形有意義的,自然就提高了記憶的積極性,一舉幾得。
3.語塊教學
語塊稱詞塊,是語言體系中一種具體特定語義和結構,以固定或半固定形式存在的詞語組合,如短語、固定搭配、習慣用語和句子框架結構。把詞塊通過一定的規則整合在一起就可以生成有意義的句子。在學習詞彙時如果能以片語或語塊為單位,則不僅會大大增加學生短時記憶的信息量,而且會減少語言輸出過程中的錯誤率。Nattinger和DeCarrico(1992)把語塊分為四類:多詞語塊(polywords),俗語語塊(institutionalized expressions),短語架構語塊(phrasal constrains)和句子構建語塊(sentence builders)。
在詞彙教學中,可以以教材為依託,對能夠讓學生進行語塊學習的詞語就盡可能引導他們進行語塊學習,按照對學生理解和表達有幫助、有指導意義的方式進行語塊教學。以必修3第二單元為例,筆者圍繞Healthy Eating這一話題進行語塊教學,如:
(1)討論好惡某種食物這一話題的語塊
My favorite food/fruit/meat is...
I am fond of...
I don』t often eat...
I really hate...
I can』t stand...
(2)討論食物種類的語塊
fried/smoked chicken;breast of chicken cooked with garlic;barbecued mutton rolls;ice cream;fried eggplant/rice;
(3)相同結構組織的語塊
lose weight/heart/interest/face/confidence
(4)語言功能語塊
What could have happened?
Nothing could be better.
Something terrible must have happened.
通過語塊教學,學生學到的明顯不是一堆孤立的詞彙,而是通過簡單整合或替換就可以准確無誤用來交際的有意義的活的語言材料,所以花同樣的時間記憶語塊的優勢就很明顯了。在日常教學中,還有許多方面可以進行語塊整合,比如同義詞語塊,交際用語中各種話題功能的語塊等。
4.游戲教學
兒童認知規律表明,就英語學習來說,語言學習和語言習得同等重要。語言習得,如幼兒學母語,是在一種全天然的環境中,學習者按照自身的興趣和需求,在真實情景下,通過使用目標語進而掌握該語言,如網上與他人用英語聊天、交流、交友,出國用英語問路、購物等。就目前高中生學習英語而言,完全的英語語境是不太實際的,但可以盡可能多模仿或創造英語習得環境,增加語言輸入及輸出的機會,使詞彙在這樣的習得過程中得到充分運用,作為有生命力的語言組成部分有效地為學生所掌握,游戲教學能獲得這種效果。
(1)限時猜詞游戲
五人一組,由一個同學用英語描述或解釋目標詞彙(限制在所學單元),其餘四個人猜。在有限的時間內(如三分鍾)猜出單詞最多的組獲勝。因時間有限,要求描述者用語准確簡練、表達清晰,猜詞的人要反應敏銳,這樣組員才能配合默契。這個游戲除了對詞彙熟悉並充分調動學生的詞彙庫存之外,對他們的語言表達和聽力也是極好的訓練。
(2)串詞聯句游戲
任意給出所學單元的幾個詞彙(一般是五個詞性不一的單詞或短語),由學生發揮想像力,用這幾個詞說出幾個句子構成一個合理的場景或故事,越合理越精彩者獲勝。
(3)情境創設編故事、對話或短劇游戲
以Healthy Eating為例,可以利用本單元詞彙設置超市購買食材——蔬菜、肉類、調料的對話,可以是朋友間談論美食,可以是醫患之間咨詢健康生活方式及節食,還可以是餐廳就餐時顧客與服務員之間的對話。這些話題都貼近學生的生活,緊跟時代熱點,學生有話可說,既豐富了
⑶ 劉易斯語塊教學法是什麼
去啊我里
⑷ 什麼是美國大學本科積木式教學法
。本文從「積木式」教學法的角度入手,根據詞彙頻率、常見主題、常用語塊產生等選擇核回心詞彙、掌握英語詞答匯,探尋英語詞彙教學的新路徑,以此提高學習者的英語水平。
一、「積木式」教學法的構建
「積木式」教學法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法,它是指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需要選取特定素材,然後讓學生根據一定要求,或興趣愛好,或能力基礎,對所選素材進行各種形式的組合來得到一定的教學成果,猶如兒童用積木根據自己想像建構物體一樣
⑸ 語塊教學法的教學實驗過程
教學實驗為期16 周, 每周3 課時。實驗組和控制組由同一教師任教, 採用相同的教材, 課時安排、教學進度亦相同。 而實驗組則採用語塊教學法,主要圍繞以下幾點展開:
其一,樹立語塊意識, 培養語塊辨認能力。首先向學生介紹有關語塊的知識,讓學生了解語塊的概念、分類及其對提高語言能力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結合課文A,引導學生對文中的語塊進行正確辨認,增強學生的語塊意識,使學生注意到自己和英語母語者的差距,從而努力縮小這種差距。
其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對於常用的、重要的語塊,從形式、功能及語境方面詳細講解, 教會學生區分語塊結構中的固定部分和可變部分,並通過造句、翻譯等形式鼓勵學生創造性地運語塊中的可變部分。對於較難的語塊,鼓勵學生根據語境進行猜測, 同時學會充分利用語料庫、網路或搭配詞典等工具。課外要求學生對課文B 和C 進行語塊標記,並對所接觸的語塊分類整理,建立自己的語塊學習資源庫,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及語塊學習策略,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其三,鞏固練習。設計各種各樣的活動幫助學生鞏固記憶,如將文中的語塊用記號筆醒目標出, 或分類摘錄;鼓勵學生背誦文中的語塊及語塊密集的段落;以語塊為中心設計選詞填空、完型填空或配對連線;進行以語塊為單位的翻譯練習;利用所學語塊復述課文或編故事或進行相關主題作文等等,單元檢測亦以語塊為中心。 語塊教學實驗表明,語塊教學能增強學生的語塊使用意識,明顯提高學生的語塊使用頻率,促進學生英語寫作水平的提高。本實驗結果為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尤其是寫作教學提供了有益的啟示。首先,它表明了語塊教學法是切實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其次,實施語塊教學法教師應首先轉變教學觀念,以語塊理論為指導,引導學生樹立語塊意識,並藉助各種教學手段,創造各種機會幫助學生創造性地在交際中得體地使用語塊,從而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和交際能力;再次,由於語塊數量龐大,僅限於課堂教學遠遠不夠,因此語塊教學的最終目的應為培養學生語塊學習的自主性,應幫助學生學會利用詞典、語料庫和網路資源等工具,延續課外的語塊學習。

⑹ 如何利用語塊教學法提高初中學生的寫作水平
根據Sinclair和Skehan的語言雙重性觀點和專科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筆者進行了語塊教學法的試驗教學:在學生從語法角度對英語具有初步認識後,更換教學角度,以語塊為主線,對語言進行再認識.通過輸入、吸收和輸出一系列教與學活動,引導學生辨認、學習、使用和積累語塊.
1.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生對某一學科有興趣,就會持續、專心致志地鑽研它,從而提高效果。興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掌握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這種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聯系著的。作文教學注重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形成良性循環,促進語文能力的全面發展。
2.語文教育學家對寫作教學的論述:葉聖陶先生說,作文教學「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術等等問題,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問題」,「創作最主要的是要充實生活,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呂叔湘先生說過,作文訓練「要考慮怎樣做收獲大,而不致於弄得筋疲力竭」等觀點,都提醒我們既注重對學生進行寫作知識、技能等方面的指導,又注意學生情感、興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通過怡情養趣,變「厭作」為「樂作」,以增強作文教學效果。
3.系統論和資訊理論的觀點告訴我們:每個事物構成一個系統,並且從屬於一個更大的系統。任何系統,只有反饋信息,才能實現控制。整個作文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信息處理系統,即信息「輸入一加工一輸出」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每一個環節既相對獨立,又密切聯系,同時系統的有機構成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作文興趣的培養,就應該著眼於整體,通過信息反饋——矯正的逐步遞進達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指導思想——
1.激發興趣,啟動學生寫作的內驅力。體現現代教育的民主思想,開放意識,活躍學生的思維,從根子上改變學生「厭作」心理。
2.著眼於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個性品質的主動發展。落實初中語文教學大綱對作文教學的要求,使學生的作文水平不斷提高,並能發揮特長,創造性地實踐語文活動。
3.加強訓練,形成能力。要以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為根本目的,融聽、說、讀、寫於一體,相互促進,全面發展。
4.適應時代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的寫作教學水平。將作文教學改革納入語文教育發展的大系統,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在學習中提高自身素質,在改革中實現創造價值。
三、興趣教學法的具體內容
(一) 從閱讀著手,以讀促寫。
魯迅在《給賴少其》信中說:「文章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多看多練習,此外並無心得與方法的。」可見,閱讀是培養、提高協作能力的重要途徑。語文教材中的閱讀篇目可看作是學作文的最好的範例,優秀篇目教師要透講暢講,讓學生既學到知識,又掌握其技法。這為理解閱讀更多的作品,為構句成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於漪老師說「閱讀是吸收,吸收越豐富,下筆才會越有神」,那麼如何將閱讀與下筆聯系起來?我的做法是:重閱讀課教學,拓寬閱讀面,增大訓練量。每周兩堂閱讀課單獨開設,讀的內容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實行專題閱讀和自由閱讀相結合,教師作適當的點撥。專題閱讀,即讀老師推薦的精品和幫助學生選定的材料;自由閱讀,讀學生搜集或征訂的有益書刊,要求每生都要做好摘記、批註,並有重點地選擇某些自己欲學寫的文章作細心閱讀。認真細讀一遍後,分析、思考如下問題:1.它寫的是什麼(題材)?主旨或中心思想是什麼?2.它先寫什麼、是怎麼組織結構的(大體劃分一下段落)?3.好在哪裡(或自己應學習它的哪些長處)、有什麼不足?然後以周記形式寫出閱讀感受。
另外學校還設立了圖書閱覽室,圖書由專人負責保管借閱。這樣就使學生在廣泛的閱讀中積累了素材,又培養了能力,收到了以讀促寫之功效。
(二) 與活動結合,增加感性認識。
中學生的心理特徵之一,就是愛表現自己,參與意識強。為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利用作文課有計劃、有目的、有準備地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有意義的活動,為學生提供、創設寫作題材,讓他們有東西可寫,從而解決寫什麼的問題。魯迅先生曾教導過:「必須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可見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離開了生活寫作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主要途徑就是解放思想,開放作文教學,在活動中激發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進而變被動為主動,變「要我寫」為「我要寫」。開展活動時要做到課內課外相結合,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如課內的活動有:演講比賽、講故事比賽、趣味閱讀等;課外的活動有:男女對陣的乒乓球賽、籃球賽,野炊,小范圍的踏青,短距離的旅遊,參觀工廠(工場),校內外義務勞動等。實踐證明,學生對這些活動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強,興趣濃,積極性高。同時為他們提供了寫作的題材,讓他們有東西可寫,從根本上解決了寫什麼的問題。
2000年3月,在校長室的大力支持下,由我發起,創辦了浪花文學社,主辦《浪花》班刊,為學生開辟了一塊「百草豐茂」的實驗園地。
這一系列的活動,為學生參與學習創造了一種良好的氛圍,豐富了課內外聽說讀寫的內容,也使學生能夠盡情地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並逐漸養成了勤於思考,隨時動筆,敢於創造的習慣,大大提高了語文能力。
(三)切合實際的命題,讓學生有話可說。
常言道:「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題好一半文」。命題是作文教學的起點環節,非常重要。學生私下經常議論:「我喜歡寫這個題目」,「這題目不好寫,我實在寫不出東西來」。顯而易見,學生對作文題目會產生「喜歡寫」「不好寫」等感覺,這是由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徵所決定的。數年的教學實踐使我認識到,自由度大的命題易於全面考查學生的寫作水平,好的命題,能順暢地打開思維的閘門。命題內容是學生熟悉的生活,才有真情實感可言,否則只能是閉門造車,空洞無物,日積月累,學生怕作文也就不足為怪了,因此,我們進行命題改革的主旨是貼近生活,縮短寫作與生活的距離。
1.設計有趣的命題。有這樣一個命題:《「1+1+1<3」的故事》。命題要求是:細細品味這道算是的內涵,據以聯系生活實際,寫一個富於理趣的故事,故事的實質與算式含義吻合。這道命題很有趣,趣在用算式命題,形式新穎少見,趣在用算式為故事內核,要擴展、顯現算式含義,依此演繹人事,必然會意趣橫溢。有一位學生演繹了「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故事,非常生動,且內涵相當深刻。
2.提供有趣的材料。我曾提供了這么一則故事(材料):一個房間里有一個人和12隻蚊子。12隻蚊子咬一個人。12÷1=12。這個人覺得吃不消。他又去找一個人到這房間里來。12隻蚊子咬兩個人。它們分成了兩隊。12÷2=6。那人覺得比原先好受些。但還可以更好受一些。這兩個人又找來第三個人。12÷3=4。好極了,再找第四個。12÷4=3。第五個人跑過來。12÷5=?大家叫第五個人別進來,因為這樣一來蚊子不好分了。但第五個人硬要進來。響起「啪啪」兩聲。第五個人打死了兩只蚊子。10÷5=2。OK,這下好了。大家正高興,又聽「啪啪」兩聲,第五個人又打死了兩只蚊子。8÷5=?又不好分了。大家覺得第五個人老是添麻煩,就齊心合力把他趕走了。
這個故事挺逗的,我就要學生據此聯系生活、學習實際,寫一篇一事一議的文章來。不少同學都覺得有話好說,寫起來得心應手。其中有一位同學寫道:「第五個人破壞了他們平均分配的局面,遭受了他們的不公正待遇。但是,他們沒有想到,在趕走第五個人之前,第五個人已為他們打死了四隻蚊子,為他們減輕了不少痛苦。這第五個人正如現實生活中的改革者,他們銳意進取,勇於革新,卻又受到平均主義者的重重阻撓,於是改革也就一次又一次遭受失敗。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正是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雖然推行了一段時期,但最終還是失敗了,商鞅自己還落得個五馬分屍的下場。還有王安石變法、梁啟超康有為變法等也莫不如此。但是,他們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其改革創新精神是廣大人民永遠銘記的……」
3.提供適當的話題作文。針對現在的中考、高考越來越趨向命題寬泛化,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我也提供一些合適的話題讓學生練習。如:我們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廣袤的原野、歡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會引起我們的深思;朝暉夕陽,寒來暑往,花開葉落,鳥語蟲鳴,都會引起我們的遐想,在沉思與遐想中,我們會有所感悟。請以「感悟大自然」為話題,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題目自擬。然後我就提示他們:讓思維的觸角多方面接觸,為寫作提供多種契機。比如:夜望星空,慨嘆宇宙的廣闊深邃,也許你會感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走近小草,也許你會發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感嘆;傾聽蟬鳴,也許你又會生發出「四年的黑暗勞作,才有短短一月的歡鳴」的慨嘆……
(四)必要時寫好「下水作文」。
「下水作文」即在學生寫作文之前,教師自己先寫一篇類似的示範性文章。在2001年10月10日的《淳安日報》上,發表了《語文教師,能來篇「下水作文」嗎?》,上面有我對於下水作文較詳細的論述。當然,並非學生每寫一篇,教師必得先寫一篇。只是在有可能學生覺得無話可說或思路凝滯時,自己先寫一篇範文,起著投石問路的作用而已。我就曾先寫了《叫俺老百姓心理如何平衡》、《剿鼠記》、《瀟灑的代價》等文章,列印在自己主編的《浪花》上。
(五)靈活多樣、因人而異的指導。
老師面對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孩子,他們個性各異,能力不同,激勵也要因人而異,針對不同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激勵方式。對於寫作能力強的學生,不僅篇幅要求長些,而且盡量要求不寫錯別字、病句等,著重激勵他們創新,在選材、剪裁、立意等方面加以指導。對於中等水平的同學,要幫助他們理解題意,按一定的段落層次組織材料,鼓勵他們一篇一篇踏踏實實寫,力求一篇比一篇寫得好。而對於成績較差的同學,則應降低要求,只要寫出一兩段通順的話就給高分,哪怕他一篇文章只有一兩百字,甚至離題也不要緊;只要發現較好的句子、詞語就圈劃出來,寫上稱贊的話,使他們受到啟發,樹立信心,從而克服畏難情緒,激發出對作文的興趣。
(六)改革評改方式,逐步實行互評互改。
首先廢除程式化的批語模式,採用一種「心語交流」式的批語,我借鑒「班主任評語改革」的經驗,選准以作文批語改革為突破口,實施興趣教學。興趣依賴於成功,人在嘗到成功的甜頭後就會產生無窮的動力,不少作家在回憶自己是如何走上寫作道路時大都談到,是小學、中學時老師的表揚鼓勵給自己增添了信心,當自己寫出的一篇文章,受到老師表揚,贏得同學羨慕的時候,那份驚喜與自豪定會強烈刺激腦神經,產生極強的表現慾望,寫作興趣油然而生。「心語交流」式批語的要求是:①以鼓勵為主,不挫傷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②用語懇切,含蓄,重啟發,易接受。③因材施教,突出個性特點。④體現文學修養,提高文化品味。總之,要多看優點,可以就某一點的進步、成功,大加表揚,批評則要委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