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話教學
⑴ 客家話到底好在哪裡
沒有什麼好不好。就是普通的家鄉話,老鄉見面你說客家話我就說客家話。在家還沒啥感覺,在外地會很自然的拉進距離,感覺很親切。
⑵ 我們學校是教育網的,網速慢不說,而且很多網站都上不了,聽說有中軟體能應付這些問題
教育網那還是網路么?只能上上QQ~~~破網路白讓我按都不按~~免的生氣
⑶ 如何簡單學茂名電白縣的黎話
我教你幾句電白黎話吧:吃飯(架妹)妹是平聲;吃啦(架姑啊!);干什麼啦:(作蜜蜜啦);逛街(苦規呀)音調不是很准,不過說快點就ok啦
⑷ 上了那些方言課,你有怎樣的體驗
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
一、語言定義
粵語,是一種發源於兩廣地區(廣東、廣西)的漢語方言,也是在廣東省、香港、澳門佔有主流地位的語言,故稱廣東話或白話。自古以來,兩廣山水相連,人文相通。一直以來,兩廣地區是不分的,直到宋朝,才分為廣東和廣西。而粵語的形成遠遠早於宋朝,也正因為如此,粵語在兩廣地區才通行。談到粵語的發源地,一般權威學術界的專家大多都認為是發源於古代蒼梧郡廣信(古代廣信,即是今廣西梧州大部分地區和廣東封開少部分地區)。古代蒼梧郡地處今兩廣版圖的中心,轄地相當於今之梧州、肇慶、賀州三地區。北有桂江(灕水)經靈渠通湘江連接長江水系。橫貫兩廣的嶺南母親河珠江的主流西江,穿郡城而過。統領這一大片南中國土地的首府廣信,其地位十分重要!
在學術上,廣東話不等同於廣東方言。廣東話指的是發源於夏朝的漢族語言,也就是粵語。不過,粵語的使用者有很多都是從北方或者鄰近的福建等地搬遷過來的,到了廣東後,有很多人都能接受本土的方言--粵語。不過,由於他們都是外來人,比較難接受當地口音,要學得準的話確實不容易,所以就出現了今天的粵語地區語音差異,不過跟標准粵語--廣州話相差不大。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就形成了今天的粵語。而廣東方言則指的是在廣東地區流行的方言,包括客家話、閩語(潮州話、福佬話、雷州話、黎話、海話)、普通話,以及一些少數民族的語言。
二、粵語定位
廣東,簡稱粵。而粵語是「在這個地方生活的人們所講的語言,就順理成章地被稱為『粵語』了。」這僅是字面上的意思,但不能說它是錯的。這跟「阿拉伯數字」不是阿拉伯人發明的,但它又叫「『阿拉伯』數字」的道理是一樣的。粵語因是在廣東省內流行,且佔有主流地位,所以又叫「廣東話」是科學的。其實在粵語族群,民間對這種語言的稱呼為「白話」,以別於當時讀書所用的文言文。這是老百姓對自己所講語言的稱呼,我認為這是迄今為止對粵語最恰當的表述。
粵語源於古漢語吸收部分古越語而形成,這大抵已是不爭的事實了。至於粵語是一種「語言」還是一種「方言」,這就純粹是劃分方法和政治走向的問題了。
⑹ 觀珠鎮的城鎮建設
電白區觀珠文化廣場,是當地群眾休閑健身的好去處。這個氣派的文化廣場是觀珠鎮投資480萬元興建並於2005年春節前竣工啟用的。
這個粵西地區鎮級一流的文化廣場佔地60多畝,功能齊全,設有文化站、圖書館、曲藝社、電子閱覽室(曾用作網吧,已撤)、老人活動室、棋牌室、乒乓球室等。廣場設計新穎,視野開闊,整體呈燈籠狀,入口正中央為標志性建築物,中間部分為下沉區,有噴泉、燈光球場。圓形的舞台大約有2000平方米,階梯式的座位可容納2萬觀眾觀看演出。東面是文化功能室,功能室兩邊則是極具歐洲風格的羅馬柱廊。如茵的草地上種植著各種錯落有致的植物,還安裝了高桿燈、椰樹燈、禮花燈等燈飾。每當夜幕降臨,霓虹閃爍,五光十色,煞是迷人。
因為缺乏必要的維護,加上部分民眾素質有待提高,文化廣場已經部分受損,顯得有些殘舊。「觀珠文化廣場」題字上的標志,已毀。 觀珠鎮各村均有小學,解決村中小孩上學的問題。其中在鎮中心的是觀珠鎮中心小學和平標學校。 觀珠鎮中心小學 1913年成立,當時叫電白縣第七區第一小學(第七區即後來的觀珠),解放後一度稱電白縣第五小學(即電白五小),後改現名。該校原址佔地面積18000平方米,建築總面積8500平方米,擁有教學樓3幢(部分已拆除),教室39間(未拆前數據),電腦室、語音室、圖書閱覽室等功能室齊全(已搬遷)。
由於汪氏宗祠建設的需要,主校區已搬遷到原觀珠技校,並在觀珠技校原址的基礎上,新建了若干新教學樓,滿足該校二年級到六年級的教學需求。
該校嚴謹治校,健全規章制度40多項,建立教代會、家長會,實行民主管理,對教師工作實施目標量化考評,從而大大提升了該校的科學管理水平。該校注重教學改革,轉變教學理念,以「愉快教學」、「創新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推動和促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積極開展歌詠、作文比賽等各項文體活動,著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
該校先後被評為縣「文明單位」,縣「衛生先進單位」,連續十年被評為縣「先進學校」和「安全事故為零」學校。在鎮內每次主科競賽中,該校各級各科均名居榜首。 平標學校 該校是一座民辦小學,成立於世紀之交,地處新政府對面。辦學之初管理嚴格,教學秩序比較好,取得不少好成績,因此吸引不少周邊學生前來就讀。後來設施較以前更為完善。但是,二十一世紀初開始公辦學校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在收費上,平標學校陷入比較被動的境地。相當一部分家長,因為經濟等原因,把子女轉到附近的觀珠鎮中心小學就讀。在競爭上,平標當年的優勢已經大減了。但是,平標繼續突出民辦學校嚴抓嚴管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還具有不錯的影響力。 一、涯話
全鎮通行涯話,即粵西客家語,或歸屬為漢藏語系-漢語-客家語-粵西片 ,分布於圩鎮中心以及24條行政村莊。觀珠的涯話,整體上與電白其他各鎮的涯話相同,但又有自己的特色。
二、黎話(或海話)
作為同一方言體系(閩語系)的黎話和海話,外人實在難以區分,黎話(或海話)分布在石灣、河垌,以兩行政村的楊、梁姓為代表(注意兩行政村謝姓等使用涯話,但與其交流要使用黎話(或海話))。他們只有到了鎮上涯話強勢明顯時才使用涯話。
三、白話
應該和高州白話類似,分布在明塘村(姓朱)等地,木師也有分布。本地白話在涯話的夾擊下已經不多少,在觀珠講白的大多來自觀珠以外的地區,並以廣州白話為准,部分伴有粵西口音。 與粵西其他地方差不多,也有做年例等風俗。
過年
一般大年廿四請灶君並掃屋,准備迎接新年。從廿五開始,正式進入「年界」,每天要燒香敬神,直到年初五齣年界。年廿八左右,傳統家庭會做年糕(如壽桃籺、松糕等)。年三十(小月廿九),上午還神,辭舊;隨後貼新春聯,迎新;下午,奉神。大家沐浴換新裝,吃年夜飯。
初一當日不殺生,奉神所用三牲在前一天備好,部分地方甚至初一不奉神,到初二才進行,俗稱「做初二」。初一初二不掃地,初三早上集中清理,並借清掃為一年祈求風調雨順。另外,年三十、初一、初二共三夜要在廳堂點火通宵,後改點電燈,希望過個平安年。
初五「出年界」,除年例之外,逐漸恢復日常生活。
年例
參考詞條:年例。觀珠年例與電白沿海年例略有區別:部分村年例定在年節(如重陽節、冬至),且活動較簡單,一般不請戲班做戲;部分人家因生活改善,原本不做年例的,也漸漸做起「年例」,實為借年例之名聯絡朋友、親戚感情。
打春
一年的立春,又稱交春,要打春,具體做法是用春花木(後來則多用蔥)與雞蛋一起做湯喝。春與雞春(即雞蛋)的「春」諧音,寓意一年有個好開頭。
過五月節
五月節,即端午節。每逢五月初一,老人們會用艾葉、桃葉、風茅葉等一塊煮水,給小孩洗身,一邊洗還一邊哼唱歌謠(大意音為:洗瘡洗pon,推到梅碌...肯高肯大.),寓意於去邪保平安。到初五時,再洗一次。另外,還有五月節放紙鷂的風俗,這成了小孩子過五月節一大樂事。
做「田了」
田,即耕種,了(liǎo),即完成、結束;田了,即耕種結束,可以休息了。每年夏季的農忙,是農家最辛苦的時途,因為要在烈日炎炎下從事農業生產活動,除了收割之外,還要播種、插田等等。而立秋之前要完成的插田,則是田了之前的最後沖刺。老古話教訓農家人,立秋後太陽斜照,此後再插田,禾苗就長不正。當最後一塊田插完後,全家如釋重負,會在當天或次日隆重地吃上一頓並美其名曰「做田了」。
過七月十四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又州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由於種種原因,觀珠及周邊地區一般提前一日,即七月十四過鬼節,絕少數地區則推遲一日(七月十六)。七月十四當日,要殺雞擺三牲敬神,以敬畏鬼神。七月十四期間,通常有吃粉皮的習俗,另有老古話:七月十四鴨嫲圓,汝圓涯也圓。在吃著鴨嫲圓(應該是湯圓的一種,無餡),享受團圓的幸福。另外,大人會對小孩子說:七月十四鬼子曬衣,無好撿菇稔(崗稔);莫去搞水;等,大意是告誡孩子在鬼節中不要貪玩。
過八月十五
八月十五,即中秋節。八月十五晚,全家聚一塊,備好柚子和香蕉等水果還有檀香,准備「敬」月光。一般在「敬」月光時,大人會向小孩講關於月光的傳說。如果當晚見不到月光,全家都會顯得很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