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庭教育
A. 我國古代名人是怎樣進行家庭教育的
曾國藩:教育子女獨辟蹊徑
曾國藩(1811--187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37歲任禮部侍郎,後任總督,任大學士,直到封侯拜相,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領域都有獨到的見解。尤其是曾國藩的家教家風更是令後人傳誦。俗話說,富貴過不了三代。曾國藩在家中是長子,他的教育思想對其兄弟及子女都有很深的影響,長子紀澤精通詩文書畫,在清代末年,他自己刻苦學習英語成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在處理西北邊境危機中,曾紀澤憑著其鬥志和談判藝術舌戰強敵,從沙俄口中奪回了伊犁城,從而取得清末外交史上惟一的勝利。次子紀鴻喜愛自然科學,在數學研究上造詣更深,只可惜中年早逝。難得的是不僅其子成才,其孫輩曾寶蓀、曾約農等也都成為教育家和學者。據調查,曾國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綿延至今190餘年間,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餘人,沒有出一個紈絝子弟。如此長盛興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屬罕見。其原因當歸於曾國藩的教子有方。無論工作怎樣忙曾國藩都不忘教育子女。
曾國藩身居要職公務繁忙,長年在外,無法經常督促子女,於是寫信成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即使工作到深夜,他也要抽空閱讀子女書信。在家庭中提倡勤儉謙勞精神,反對奢侈懶惰。曾國藩本人雖位列三公,但他對兄弟、子女總是嚴格要求。他從不準許子女睡懶覺,不準子女積錢買田,衣勿華美,不準子女斥仆佣、輕慢鄰居。在家教育子女敬老愛幼,出嫁後尊敬公婆,不能仗勢欺人。在家裡男要掃地、種菜,女要做飯、織布。妻子女兒跟他同住江寧(今南京)兩江總督府時,他規定她們白天下廚做飯菜,夜晚紡紗織麻到深夜,而且天天如此。曾國藩的日常飲食,總以一葷為主,非客到,不增一葷。其穿戴更是簡朴,一件青緞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身教重於言教,曾國藩每天日理萬機,自晨至晚,勤奮工作,從不懈怠給子女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擬,很少假手他人。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堅持不懈。他所寫日記,直到臨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曾國藩教育子女不謀做官發財,只求讀書明理。在封建社會謀出路的捷徑就是做官,當時官僚子弟都想憑借權勢擠入官場,曾國藩卻再三叮囑子孫:我不願兒孫為將領,也不願兒孫為大官,只希望成為飽讀詩書、明白道理的君子。能做到勤勞節儉,自我約束,吃苦耐勞,能屈能伸的,就是有德有才的人。因此,自曾國藩兄弟之後,曾家再沒出領兵打仗的將領。他們絕大多數留學英、美等國的名牌大學,學貫中西,成就卓著,成為教育界、科技界、藝術界的名家大師,飲譽五洲四海,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林則徐教子成才
林則徐以禁煙抗英的壯舉而震撼世界,也因治家嚴謹、教子有方而被人稱道。
他為官常匹馬上任,把妻孥留在家鄉,平時教育子女通過鴻雁傳書。封建社會把讀書看得很重,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也。林則徐卻不然,一方面教子要「敬師勤讀」;另一方面教子學種莊稼,向兒子灌輸「農民為世間第一等最高之人」的思想,督促他們「黎明即起,勤學稼牆」,可謂用心良苦。
古時讀書人多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之流,林則徐強調「讀書貴在用世」,即讀書的目的在於為社會作出貢獻。他告誡兒子既不能「只讀死書而全無閱歷」,也不可「閱歷深,而才學薄」,而要做到讀書和實踐並重,指望兒子既有真才實學,又能為社會多作貢獻。
林則徐要求子女像自己一樣,為官剛正不阿、清正廉潔,不為功名利祿所累,決不要在奉祿之外,妄取民間或下屬一文一毫。正如他留在家中的一副對聯所述:「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陸游教子
陸游是南宋傑出的愛國詩人。他的詩作,流傳於今的有9000餘首,是古代詩人作品流傳於今最多的一位詩人。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高宗紹興年間參加禮部考試,考取第一名。秦檜的孫子同科考試,考為第二。因此,陸游遭到秦檜的排斥。孝宗即位,他才時來運轉,賜進士出身。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隱居家鄉。他有六子一女。
陸游一生是在激烈的民族斗爭中度過的。面對金兵的南下,宋朝的山河為金人所佔有,他心急如焚。他對朝中以秦檜為代表的投降派恨之入骨。為此,他對子女十分重視做人的教育。他告誡兒子們說:但願你們長大成人之後,鄉親們稱贊你們是有道德的人。即使做一個老百姓,與那些高官顯爵相比,也是無愧的。他要求兒子們時常檢查自己,有錯必改;看到別人有好的行為,要主動自覺地學習。他的二兒子陸子龍要到吉州去任地方官,他特意寫了一首長達52句的詩來為兒子送行。詩中說:「汝為吉州吏,但飲吉州水;一錢亦分明,認能肆饞毀!」就是要求要清清白白地做官,做一個為民眾歡迎的清官。他還告誡兒子說,在吉州有我的一些朋友,他們不但有學問,而且品德也好。你到那裡後,可以去拜訪他們,但不要向他們提出什麼要求,可以同他們相互勉勵。
知書達理是陸游在子女教育上十分注意的一點。他說:古人做學問是很努力的,往往是年輕時候開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他對兒子說:現在我已老了,可你們正是讀書的好時機,要刻苦攻讀,莫失良機,希望你們一定牢記我的勸告。他還說,讀書做學問,最要緊的是學以致用,身體力行。他不僅要求自己「善言座銘要躬行」,更告誡子孫「學貴身行道」、「字字微言要力行」。這里所說的力行,就是要學習古人的高風亮節,不媚權貴,不幹利祿,不污大節,廉潔自守,處處謹慎,時刻想著報效祖國。
陸游在創作上成就是輝煌的,經驗是豐富的,可他從不滿足。他認為自己沒有達到最高境界。他在寫的詩中語重心長地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就是說從事詩歌創作是不能靠小聰明,在文字上做游戲,而是要下苦功夫。
陸游85歲那年冬天,病到在床上。他預感到留在世上的時間不會很長了。他對他的後事作了考慮和安排,他告誡兒子們說:我家本是農家,再能為農,這是上策;杜門謝客,不應舉,不求仕,這是中策;安於小官,不慕榮達,這是下策。除此三策之外,沒有別的選擇。還說仕宦變化無常,不去做官而去為農,沒有什麼值得遺憾的。你們只有不出現大的過失,勿露所長,勿與貴達親厚,就會減少人們對你們的攻擊和陷害。無論子孫們的才分如何,都要讓他們讀書。又諄諄告誡兒子們對子孫後代要嚴加約束,「要求做到寬厚恭儉,不要與那些華而不實的人結交在一起。」針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厚葬習俗,他反復對兒子們交待:厚葬沒有任何益處,古今有見識的人對此都說得很詳細了。至於用什麼棺柩,亦當量力而行,不要為輿論所動搖。棺柩埋在地下,好與不好沒有什麼兩樣!又說,近世出喪時,大肆鋪張浪費,有作香亭、寓人、寓馬之類,興師動眾,所有這一切都應屏棄。墓上石人、石虎一類的設置,也一律不要。如果想作個標記,立一、二個石柱也就可以了。
然而,使他引以為憾的是,為他一生所嚮往的中原收復、國家的統一還未能實現。十二月二十九日,他把幾個兒子都叫到自己床前,捧過紙筆,寫下了最後的遺言:「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遂即合上了眼睛。
這是陸游的遺囑,也是陸游的遺產。這並不只是要兒子別忘了將祖國統一的大好消息告訴他,而是要兒子把統一祖國的大業銘記在心。它對兒子教育的用心是可想而知
B. 古代家庭教育的正面故事
一位年輕的母親帶著三歲的孩子,當孩子向母親說了一句話而母親沒有聽清楚時,這位母親馬上蹲下來,滿臉歉意地把孩子摟在懷里,撫摸著孩子的頭與面龐:「對不起,孩子,媽媽沒聽清楚你剛才說的話,希望你再說一遍。」孩子說需要喝水,這位母親再一次說:「對不起,孩子。」順手就從包里取出一瓶礦泉水,讓孩子自己打開。孩子要母親為他打開時,這位母親又面帶笑容地說:「孩子,這是你能做到的,還是自己動手打開吧。」
這位年輕母親的舉動,至少表現出四個方面的思想: 一是平等。她並沒有站著問孩子,而是蹲下來,讓自己的身體和孩子的身高持平。二是尊重。她兩次向孩子說對不起,一再向孩子道歉,而道歉正是出於對孩子的尊重。三是愛。在這種情況下,母親把孩子摟在懷里,還撫摸著孩子,之後,才和孩子對話,讓孩子享受到了只有母親才有的那種愛。四是原則。她讓孩子自己打開瓶蓋,在孩子拒絕時,她卻帶著笑容堅持了原則。其實,這也是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會生活自理權利的一種尊重,也會逐步減少孩子在生活上對母親的依賴。
這位母親的行為更深層的意義在於,讓孩子從小就從媽媽對自己的尊重中學會了什麼是尊重。這樣的教育持續下去,孩子長大一號怎麼會不尊重別人呢?
C. 中國古代家庭教育有哪些標志性著作
1、《顏氏家訓》
南北朝學者顏之推的《顏氏家訓》,被後人稱為「我國家庭教育理論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這部家庭教育的著作,奠定了我國家庭教育的理論基礎,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經驗的精華。此後,各類有關家庭教育的學說相繼問世。
2、《袁氏世范》
宋朝袁采所著《袁氏世范》一書,被冠以「《顏氏家訓》之亞「。書中對子孫的教誨和對父母的要求,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3、《溫公家范》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的《溫公家范》,不僅從」治家「和」治國「的關繫上論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社會意義,還具體闡述了家庭教育的原則、方法。

(3)古代家庭教育擴展閱讀
自古以來,中國就以禮儀之邦、德治善政的大國形象示人。中國傳統文化以善為本,以和為貴,注重人際間的和諧關系,追求和善的目標和價值取向,歷經滄桑,彌久彌新。
在行為規范上,人們推崇「中庸之道」,強調「禮之用,和為貴」、「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知足常樂」、「自治其心」,提倡以和善為根本准則來看待與處理問題。在中國傳統的和善文化的滋養和浸潤下,寬宏大量、與人為善、忍讓為懷成為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D. 古代家庭立志教育的主要內容
摘要:家庭教育。自古以來即為一種教育形式.對中國
社會影響深遠。中國古代家庭教育文化源遠流長.其發展反映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繁榮。因此.研究中國古代家庭教育受重視的原因,施教內容、方法及特點等,有助於指導我們當今的家庭教育,且其中的優秀教育方法依舊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實踐存
在積極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中國古代家庭教育內容方式方法特點意義
家庭教育,即在家庭中實施的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對子孫晚輩進行的教育.同時也指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11中國古代家庭教育,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就是一種教育形式,對推動中國古代社會家庭的鞏固與發展,促進古代各類學校的產生與進步,形成民族文化傳統和家庭道德觀念.乃至對於國家政治、社會穩定、生產生活等各方面,都有著深刻而久遠的影響。
一、中國古代社會對家庭教育重視的原因
(一)政治基礎——孩子是未來的勞動力和兵源。
巾國古代社會及家庭對孩子的重視.從文字記載上看,約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周天子一統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各諸侯國互相吞並,而爭雄稱霸的主要條件是實行「耕戰政策」,富國強兵。[2]此時勞動力和兵源就成為國家興衰的重要問題.對孩子的重視即表現為「慈幼」思想,以及對其進行教育。
另外,中國古代的官學其存在和發展都與社會政治關系緊密相連。王朝頻繁更迭、社會動盪,使官學處於不穩定狀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狀況普遍存在。與其相比,家庭教育更為穩定,其不拘泥場地,教育方式激動靈活,執教與受教者的親屬關系保證了雙方長期緊密的聯系。川
(二)文化基礎——視「齊家」為治國的根本之道。《周易・家人》這一卦的卦辭中較早提到了家教在治國的作用,其中提到「教先從家始」,「正家而天下定矣」。《大學》中有雲:「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在家天下的中國古代社會,齊家即是修身的目標。又是治國的基礎。是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的根本追求。因此,確立了中國古代家庭教育與封建社會階級統治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關系。
(三)經濟基礎——家庭自然經濟條件下的世襲家傳。春秋戰國之後,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式的家庭自然經濟在古代中國一直佔有主導地位。因此,特別是在科技、傳統手工作坊之類的家庭中,家庭教育是一種家庭謀生手段的傳遞與繼承。管子就曾指出:「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因而得出結論:「故士之子常為士」,「農之子常為農」,「工之子常為工」。「商之子常為商」。此結論雖過於絕對,卻充分說明了古代家庭生產、生活方式對年輕一代的發展有極大的制約作用。…
二、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及方式方法(一)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
1.以「孝悌」為核心的倫理道德教育。
孔子日:「弟子人則孝,出則弟,謹而言,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哪】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強調德育首位.以「孝悌」為核心,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培養孝悌之德不
萬
方數據僅成為「齊家」的需要,而且成為「國治」的基本素質要求。七另外,遵從血緣宗法制度的積極意義是要繼承家族傳統振興家門,因而孝悌之德的另一層含義便是要求晚輩自強自立.光宗
耀祖。
2.綜合知識的灌輸及學術技能的培養。
關於這一點.主要是指蒙養教育與在此基礎上的專經教育。所謂蒙養教育,即對子弟兒童時期的啟蒙教育,包括吃飯、說話、縫補等生活技能,識字數數等基本知識,男女禮讓等基本禮儀規范。其次就是進一步的專經教育,除傳統經學教育外,還有很多世族家學內容,即我們前文所提到的世襲家傳的
技能。
3.立身處事的教育。
我國古代家庭教育歷來重視XCJL童的立志教育,認為立志是修身之基,是人行為的強大動力。在我國古代的家教歷史中,諸多位有眼光的家長還均對其子弟進行了以耕讀為主的處事方式教育。從事耕讀者,邊讀書,邊種田,進可以應科舉以出仕,光耀門庭;退可以力田以為生,撫保妻子;可出可伏,可顯可隱,實在是一種最穩妥不過的處世方式了。…實際上,更多的古代家長教子弟讀書。倒不一定是為了做官.主要是為了教其做人。
(二)古代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1.因材施教,循序漸進。
由於人的資質稟性不盡相同,興趣愛好相差更遠.因此要岡其材而成全、造就人才。西楚霸王項羽就曾在其叔父指導下,學文不成改學武,終成~代帝王。如果不做區分.一律看待,勢必會埋沒人才。
循序漸進的教育方法很早就出現在我國,如西周時期。周代貴族家庭就有一套按兒童年齡安排教育的程序,《禮記・內則》就對此進行過介紹:「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必後長者,始教之讓。九年教之數目。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記。」
2.以身作則。潛移默化。
歷代家庭教育重言教,但更重身教。老子所謂的「不言之教」,正是以自身的行為所進行的潛移默化的教育。顏之推在家庭教育中廣泛使用了身教示範的方法.他認為家長的言行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子女大多是在活動中無意識地接受教育。
3.訓誡引導,慈嚴結合。
凡善於教子弟者,並非只是一味的訓誡,也很關注對子弟的循循善誘,在情感交融中申訓誡大義。孟母「斷杼」。曾子「殺豬」,都是因勢利導,誘使兒子勤學向善。訓誡與引導相結合.恰恰反映丫為家長者嚴與慈的一致。
當然,我國古代家庭中也不免會存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想。「凡怒子弟,小則罵,大則笞」。【81更有甚者。將宋濂在《元史・王冕傳》中所談到的「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視為一種家教典範。…這是將大家長權威的訓誡作用發揮到極致的產物,我們在當今社會不予以提倡。
三、古代家庭教育的特點
我國古代家庭教育擁有許多特點,其中不乏積極的先進的因素,值得我們借鑒;同時也存在一些落後的.
E. <學前教育史>評述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的原則。
古代家庭教育原則:
1、以身作則
以身示教是以父母的身體力行來感化教育幼兒,就是所謂的身教重於言教。讓幼兒以父母的作風、品質、性格、愛好作為自己效仿的樣板。
2、因材施教
讓學生們各盡其才,各展所長了解學生的特長,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才能去學習。
3、重視環境陶冶
自覺地利用環境對少年兒童進行積極的影響,充分展示幼兒園個性魅力和辦園特色的園所文化。
4、愛與教相結合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一種天性,也是教育子女的必要條件,所以父母之愛要符合一定社會的公理,應該是理智而合乎分寸。
5、重視趣味性
不能不顧兒童心理發展特點對兒童進行嚴格的拘束和限制,直觀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激情等能最大限度感染孩子快樂的成長。
6、「知子」與「均愛」
要准確地了解兒童的愛好和稟性,才能選擇良好的方法進行教育,才能切中問題要害。

(5)古代家庭教育擴展閱讀:
古代家庭教育傳統:
1、古代家庭教育中非常注重家庭傳統家風的培養,顏之推就強調,「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絲,是之謂也」。
2、家庭教育優良傳統和方法是傳統教育中最有特色的一部分內容,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它直接陶冶著民族精神,鍛造著民族性格,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的歷史文化淵源和動力源泉,對於我國當前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開展家庭美德教育,具有深遠的借鑒意義。
F. 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的首要目的是
培養家族中子輩的良好品格和優秀能力,教會孩子如何做人。
從古代家訓中可以看出古代家庭教育是一種人格教育,通過結合前人教育思想和自己的人生體驗,形成系統性、體系性的教育理論,達到完善個體人格的教育目的,所以古代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家族中子輩的良好品格和優秀能力,教會孩子如何做人。
過去的認識里,家庭教育通常認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即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而按照現代觀念,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

(6)古代家庭教育擴展閱讀
不同社會有不同性質的家庭教育。中國古代有關家庭教育的文獻如司馬光的《家范》,顏之推的《家訓》、班昭的《女誡》等。資本主義國家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一些思想家、教育家如誇美紐斯、洛克、裴斯泰洛齊等闡述了資產階級家庭教育的理論。
社會主義國家的教育任務雖然主要由學校承擔,但也確認家庭是教育後一代的重要陣地。家庭與學校密切配合,統一教育影響,使兒童青少年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獲得發展。
在美國通常稱為家庭生活教育,誇美紐斯稱之為母親膝前的教育。綜觀各國家庭教育概念演變過程,參考名家大師對於家庭教育概念的描述,結合我們家庭教育工作的實踐經驗,通過身傳言教、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方式,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繼而家庭成員彼此相互影響終生的一種的社會活動。
G. 簡述古代家庭教育的方法
1. 因材施教,循序漸進
由於人的資質秉性各不相同,想要造就人才,就要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在很早就出現了,在西周時期,貴族家庭有一套按照兒童年齡安排教育的程序。
2. 以身作則,潛移默化
老子所謂的「不言不教」,正是以自身的行為所進行的潛移默化的教育,顏之推在家庭教育中廣泛使用了身教示範的方法,子女大部分是在活動中無意識地接受教育。
3. 訓誡引導,慈嚴結合
善於教弟子者,並非只是一味地訓誡,也很關注對子弟的循循善誘,在情感交融中訓誡大義。當然古代家庭中並不全是這種教育,會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這種思想,在當今社會中此方法不予提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