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教學
㈠ 怎樣學習廣東白話
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來廣東或者找個廣東朋友,如果沒有這種條件,那麼在tvs系列的那些電視版頻道中找一個權自己喜歡的,慢慢看。這些電視頻道的發音還是很標準的。看白話的視頻教學,速打粵語社區,還有就是多些打字聊天,用廣東白話
㈡ 如何學習粵語
學習粵語的方法有了解粵語聲母、韻母、聲調、利用粵語學習軟體、常聽常看、積極的用粵語和同事朋友交流等。
1、學習粵語一定先了解粵語聲母、韻母、聲調。不要覺得這樣很麻煩,其實這是基本,粵語的聲調和拼音不同,6個聲調,但是其實比拼音還簡單,粵語聲調沒有拼音中的三聲、四聲,6個聲調很多隻是強弱不同的。
2、粵語學習軟體。我們人手手機,很多英語學習可以通過APP進行,粵語同樣的,有很多學習粵語相關的APP方便下載。根據經驗,裡面很多基礎資料可以看到,像常用的詞語、聲調、聲母韻母發音。
3、常聽常看。邊學習基礎邊在網上常聽常看歌曲、電影。可以確定學習的內容,加以改正,也可以了解平常的生活文化等等,推薦看一些香港TVB的連續劇,尤其是台慶現代生活類的,比較貼近生活,並且明星多,很多幽默風趣吸引人。
4、如果在廣東地區工作,平時可以積極的用粵語和同事朋友交流,一開始說些簡單的,後面就參與他們的聊天,慢慢會聽懂他們說的意思,這個時間段一般不會很長1個月2個月足夠了,因為和普通話畢竟相似,學習基礎後認真仔細聽是可以聽出來大概的。

(2)白話教學擴展閱讀:
學習粵語的注意事項:
1、每天至少堅持學習粵語30分鍾。
語言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只有堅持不斷地學習才能學得好、學得牢、學得快,切忌不要偷懶哦。
2、不要害羞,大膽說出來。
要大膽地說出來,語句說多了才會流利,所以不說肯定是學不好的。即使你是說錯了,對方聽不懂,你還可以用其他講法向他進行解釋,直到他能理解你的意思,一般他們還會幫你糾正錯誤,告訴你正確的講法是怎麼樣的。
㈢ 怎麼學廣東話迅速見效
怎麼學廣東話迅速見效
1、學話的第一步要訓練你的耳朵,要把兩個不同的音聽出區別來。不同的語言具有不同的音素,當你學習粵語時,至少有一半的音是你平生沒有聽過的。一般人對母語以外的語音不太敏感,不容易把他們分辨開來。如粵語中的雞gei1,普通話中就沒有這個音(粵語中的e與普通話的e不同,它表示短的a音),通常會把它與街gai1混淆。學習時要注意這些音的區別。
2、學話的第二步是要訓練你的嘴巴。有時候你本來知道怎樣發那個音,但一說起話來就會不知不覺地發了另一個音,或者說得結結巴巴的。為什麼會有這種「口不從心」的情況呢?是因為你對這種語言的發音還不熟練,舌頭還不靈活,發音時也會不知不覺地受母語的影響。解決的唯一辦法是通過多講來訓練你的嘴巴。
3、學話的第三步是要訓練你的眼睛。在聽別人說話時,不僅要聽他的音,還要看他的嘴巴,看他的嘴巴怎樣動,嘴形是怎樣的。例如在粵語中「典」和「點」發音很相似,典din2的發音結尾雙唇是不閉合的,而點dim2發音結尾雙唇是閉合的,如果你能看出這個區別,你就不會混淆這兩個音了。
粵語學習的一些技巧:
1、盡可能多地泡在粵語環境里
盡可能多地多聽廣東人講話、多看粵語版的電視節目、到一些粵語教學的網站上收聽收看粵語學習教程。時時處處為自己創造一個地道的粵語環境。即使你不能說,也能增加你對粵語的感知,加快粵語學習的步伐。
2、推遲學習粵語用字
有些人可能不同意,但如果你想快速學會粵語,學習粵語用字會阻礙你的整個粵語學習的步伐。當你可以用粵語和廣東人進行口頭上的交談的時候,那麼你再來研究和學習粵語用字比較好,而且也會容易得多哦。(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吧:在粵語里,大多數文字的長相和意義和在普通話里是一樣的,只有少部分是粵語里的專用字;另外,其實你看不懂那些特殊的粵語字也沒關系,語言重在口頭上的聽說交流嘛。況且,現在的廣東人都很少能正確寫出粵語字的)
3、要不斷學習和復習
你可以下載一些"粵語與普通話對照復讀的學粵語mp3教程",把他們放到你的MP3、MP4、MP5播放機或是手機里進行隨時隨地地學習。也可以多看看香港的粵語電影電視劇。
4、不要害羞,大膽說出來
要大膽地說出來,語句說多了才會流利,所以不說肯定是學不好的。即使你是說錯了,對方聽不懂,你還可以用其他講法向他進行解釋,直到他能理解你的意思,一般他們還會幫你糾正錯誤,告訴你正確的講法是怎麼樣的。正所謂講多錯多學的東西就多了!要膽大心細臉皮厚,多聽多說練耳口。
5、每天至少堅持學習粵語30分鍾
㈣ 白話文怎麼教
孫雙金我做這么幾點追問:第一問,白話文到底該怎麼教學?白話文到底該怎麼教?談談我對文本的理解。第一,白話文是怎麼產生的呢?它有什麼特點呢?我從梁啟超的一個故事講起。梁啟超大家了解,大家。有一天碰到他的老師,他就非常虔誠的問他的老師:「老師,請您對我的文章提提意見。」老師說:「你已經是大家了,還要我說嗎?」梁啟超說:「您永遠是我的老師。請您對我的文章提提意見。」這樣,老師看到學生的態度比較誠懇,老師就說了:「如果你真要我提意見的話,我對你的文章最大的意見是,我對你的文章只要讀一遍,就不想再讀第二遍了。」也就是說明什麼,你的文章不夠含蓄,不耐人尋味,太白了,太淺露了。梁啟超的老師對梁啟超文章的點評,一言點出了白話文的最大特點,白話文的最大特點就是什麼?明白如話,淺顯易懂。這就是白話文最大的特點。那麼白話文是怎麼產生的呢?我們追溯到「五四運動」。「五四運動」它的最大的功績是什麼?文化的普及。因為原來的文言文、古文和語言人的口語是脫節的。讀歸讀,說歸說。書面語和口頭語沒有對接。而白話文呢,就是要讓文化「下嫁」,文化面向大眾,要讓所有的老百姓都能讀文章,寫文章,這就是白話文最大的功績。五四運動提出了,打倒「孔家殿」,打倒文言文,推廣白話文。它的最大的功績是什麼,文化「下嫁」,「下嫁」到老百姓,「下嫁」到平民,讓所有的人都能讀書識字。它寫文章和說話之間沒有鴻溝,沒有界限。白話,白話,就是明白如話,通俗易懂。大家我們來推敲一下,話和文的區別在哪裡。話是一說而過,我說的話一下從你耳邊了,不能反復,難以重復。在過去更不能,現在錄音機可以反復。所有話語必須怎麼樣,一聽就懂。一聽就懂,所有必須淺白,明白。而文呢,文可以反復的閱讀,仔細的咀嚼,反復的品味。所以文章可以含蓄,可以耐人尋味。那麼白話文呢?白話文就是要達到一看就懂,一聽就明白的程度。因此,淺顯、明了、易懂,就是白話文的最大特點。 把白話文的特點講清楚了,下面我們來反復一下我們當下白話文教學的幾大誤區。第一大誤區:把白話文當成文言文來教,把白話文當成文言文來教。文言,語言有障礙,內涵深奧,需要反復的品味。於是文言文教學的主要教點在理解,在品味,在感悟。白話文呢,明白如話,淺顯易懂。你看,我們近來學習的這幾篇文章,哪一篇課文有多少學生有閱讀理解的障礙呢?我個人感覺這些文章孩子拿到手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有的甚至百分之九十五已經自己會了。我們的老師怎麼教呢而,用圓點開始,從零起步,再引導學生,逐段,逐句逐篇的去問為什麼,為什麼,十萬個為什麼。問錯對象了,問錯對象了。白話文不要你問十萬個為什麼。第二個誤區是對話教學的誤讀。新課標提出了,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過程。於是,相當部分的老師把對話狹窄的理解為讀讀文章,一問一答。其實對話僅僅是內容理解的對話嗎?對話的范圍是非常廣的,內容的解讀,情感的體味,方法的咀嚼,語言的欣賞,都是對話的內容。第三,把閱讀教學簡單的理解為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我們的在座當中。老師們重視朗讀了是個非常好的現象。可是閱讀教學是個大概念,它包括讀讀內容,欣賞表達,獲取信息,情感熏陶。而朗讀呢,它僅僅是把無聲的書面語言化為有聲的口頭語言,以聲傳情,它僅僅是閱讀教學的一部分。 第三,我談談白話文到底該怎麼教,我自己一點思考。我提這么幾句話。 第一,白話文的教學,超越理解。白話文教學的重點,不應該在理解上花大工夫,做大文章。為什麼白話文要超越理解呢?第一,因為白話文幾乎理解沒有什麼障礙。學生絕大部分內容能讀懂。你的理解的起點不再是零點,圓點。理解的起點要放到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甚至是百分之九十五——就是視學生的學情而定。哪一類的課文起點略低一點,淺顯的課文你的起點一下就到了百分之九十了,一兩個問題課文就過去了。有一個人講過一句話,給我印象觸動很深。什麼話呢?他認為理解是學生的本能。此話怎講,食物吃到肚子里胃去消化是胃的本能。把書讀到你腦子里去,你腦子理解是你大腦的本能。你老師不講,學生都會去理解。大家好好琢磨琢磨這句話,我覺得有道理。第二句話,關注表達。超越理解下面做什麼呢?關注表達,關注作者的遣詞造句。例如,《落花生》當中那句話:那晚上天氣不大好,可是父親也來了,實在很難得。作者為什麼這樣表述呢?上課老師就追問了,父親和我們在一起不是常在一起的嗎?怎麼難得,很難得,實在很難得呢?那晚上天氣不大好,可是父親也來了,為什麼加個也呢?這樣說不行嗎?那晚上天氣不大好,可是父親來了。作者的遣詞造句中蘊含著怎麼樣的情味呢?言外之意是什麼呢?要引導學生去體味作者的字面意,字中意,字外意。他為什麼要這樣表達,這樣表達他想表達什麼呢?第二,連句成段,中年段的。如果前面是低年段為主,當然遣詞造句各年段都要強化。第三,布局謀篇。第四,語言風格。我的語言風格我來講一講。前面講的比較多的我就不再說了。例如《草原》這篇文章,一個選者教的,老舍的語言太美了,像什麼,像一壺醇酒。太美了,你去讀吧。我在聽課的時候,我就寫了寫,老舍的語言有什麼特點呢?我把它概括為四點他的語言風格。第一,流暢明快。彷彿山上的泉水一般順流而下,那麼流暢,那麼自然。你聽,這所看到的草原,那裡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新,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覺得語言順流而下,多麼的流暢。第二,真情的傾吐。一個好的語言真是情感的傾吐。作者對草原美景的那種熱愛,喜愛,陶醉的情感溢於言表。覺得那麼清新,那麼明朗。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了,只用什麼,不用什麼,既怎麼樣又怎麼樣,這種情感的真情的流露。第三,語言的特色,長短句的錯落有致。大師的語言,長短句錯落有致。「這是我看到的草原」——短句;「那裡的天別別處的天更可愛」——長句;「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長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短句。這種長短句的交替變化,使他顯得富有變化,搖弋多姿。語言的豐富。第四,多用聯想,比喻句。你看,羊群像什麼?「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一個聯想到綠毯,大花,聯想到什麼?「好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一樣,像中國畫」,聯想到什麼?「連駿馬和大牛有時候都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這是作者的聯想。語言風格是需要引導孩子品味的。當然你不必讓小學生都理解到我這個程度。但是能滲透一點、兩點,對孩子的語言怎麼表述就是流暢的,就是美好的,就是一種真情的流露呢?要讓孩子去體味。 第三句話,要多、快、好、省。我們的閱讀教學,低效,無效的課堂太多了。怎麼多快好省呢?我提幾點想法。第一,韓金娥大家都了解的,她一本書兩個禮拜教完。她怎麼一本書兩個禮拜教完的呢?我聽過她的一堂課,上我們蘇教版的,蘇教版的什麼課文呢?叫《槐鄉五月》,三年級的課文,她二年級教,花了十五分鍾。她怎麼教的呢?第一遍把課文反復讀熟;第二遍背誦你認為文章中寫的精彩的句子;第三遍提了一個問題,什麼問題?你認為《槐鄉五月》美在那裡呢?十五分鍾課文教完了,剩下來的時間他讓我們聽課的九個人,每個人在黑板上寫了一句名言警句。然後讓孩子讀背這些名言警句,然後由背這些名言警句聯想到哪些平時學過的哪些名言警句。一堂課的容量是怎麼容量的呢?十五分鍾一篇文章,剩下的時間讀了九句,十八句,二十八句,背了名言警句。她的課堂的容量呢,她重視什麼?重視朗讀,重視背誦,重視積累。理解上就一個問題。這樣的教學是不是「多、快、好、省」呢?我再講一下,周伯明先生寫過一篇文章,著名的作家和哲學家。他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假如我是語文老師》。他說假如我是語文老師,我只做兩件事。一件事,讓學生閱讀大量的課外閱讀;第二件事,讓孩子養成每天寫日記的習慣。就是讀和寫。他說,雖然我沒做過老師,但是我從一個學生成長為作家,成長為哲學家,我認為,語文要做的事就是這兩件事。看看我們現在文章中,那麼簡單的課文,我們老師都要問過來,問過去,嚼過來,嚼過去。所有,我們的孩子在課堂上產生了審美疲勞,我們聽課的老師也產生了審美疲勞。 第四個一句話,因文而異。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因文而異,因材施教。,我舉個例子,我回去我要上一個蘇教版的白話文,四年級的,叫《推敲》。就是講的賈島和韓愈推敲的故事。大家都了解,課文我不復述了。對這篇文章我設定了四個目標,四個「一」。第一個「一」叫講述一個故事。這堂課我要孩子們把推敲的故事用自己的話講下來,就是化書上的語言為自己的語言。語言訓練講故事。第二個「一」,理解一首詩歌。「推敲」的故事是按《題李凝幽居》這首詩來的。鳥樹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僧敲月下門。為什麼要推?為什麼要敲?你必須要把這個詩讀讀。因為他寫了《題李凝幽居》,他隱者的居住環境是非常幽靜的,這首詩你不理解,你想推和敲就是無本之木。第三,叫做品味一段佳話。推敲是中國文壇上的一段佳話。佳在哪裡呢?為什麼稱它是佳話呢?我說假如賈島撞了韓愈的儀仗隊,儀仗隊,韓愈把他逮去關了一個晚上,還稱佳話嗎?前面,賈島這個人老出交通事故,他前面也撞過一個「市長」(京兆尹)的儀仗隊,劉棲楚的仗隊,劉棲楚把他抓去關了一晚上。這就不是佳話。韓愈這個為什麼佳話了呢?我說有四個佳。第一,賈島的推敲的精神佳;第二,賈島坐在毛驢上的推啊敲的憨態佳;第三,韓愈的姿態佳,一個市長,北京市的市長,一個京城的市長,沒有怪人家,下來跟人家一起問,跟人家一起推敲;第四個佳,作為韓市長的學問佳,一個市長如果沒有學問,能跟人家推敲嗎?正因為這四佳,所以構成了中國文壇上的一段佳話。我們要引導孩子品味,它佳在哪裡呢?我說你試試看,你明天撞一撞我們的南京市長,南京市長的車隊,南京市長會怎麼跟你。會不會喊佳話?第四個目標,欣賞一種現象。什麼現象呢?推敲的現象。推敲這個詞語的創立,就是韓愈和賈島創立了中國語味當中一個新的詞彙。原來沒有推敲這個詞,就是這件事出現的新的詞彙。於是,從唐朝開始到宋朝到清代到近代,各個朝代都出現了推敲的佳話。王安石為「綠」而推敲,紀曉嵐、謝晉這些才子為對聯而推敲,郭沫若為「你是無恥的文人」,別人說「你是無恥的文人」,一字之師而推敲。中國文壇就產生了一種推敲的現象。所以我說這堂課,我定位教學目標四個:一個故事,一首古詩,一段佳話,一種現象。就想把這個課上成語文課,上成語文味的課,上成語文文化的課。,因文而異,我只舉了一個推敲的故事。這是第一問,現代白話文到底該怎樣教。 第二問,學生到底喜歡怎樣的教學內容?談談我對學生的理解,我的學生觀。我從中國著名的紅學家、教育學家周汝昌先生的一段話說起。王英女士編寫了一本書叫《大家談語文》,第一篇是周汝昌的文章,周汝昌在這篇文章中說:我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我背了那麼些古文,還背了那麼一些白話文,但是,我所有背的古文都記得,白話文幾乎都忘了。老師們,為什麼?第二,他說我在小學里學生字的時候,我反而覺得筆畫少的生字,我學得沒味;我喜歡筆畫多的生字,反而難一點的多一點的,多有挑戰性。周汝昌的,他說我提出這個問題來,請語文界的專家來解讀。我非常冒昧的來解讀周汝昌的問題。第一,人的大腦的特點是什麼?人的大腦是它是符合刺激理論的。外在的信息給它刺激,大腦的反應越多越靈活。老年人怎麼得老年痴呆呢?他坐在家裡,他就得老年痴呆了。老年人怎麼不痴呆呢?你要不斷地用新的信息去刺激它,你的大腦就不會痴呆了。大腦刺激越多越靈光,當然不要超越極限。第二,大腦渴望新的刺激。你不要光是老的舊的東西去刺激它,刺激多了就麻木了。用新的,新的刺激就到了新的大腦皮層,新的大腦細胞活躍起來。第三,大腦有挑戰的刺激、有難度的刺激。太簡單的刺激,大腦你就覺得它就把你認為,你把它當弱智了。所以,每次刺激要有挑戰,要有難度。這是人的大腦。為什麼有時候,我們聽有些課的時候,聽得會睏倦呢?會厭煩呢?會審美疲勞呢?我認為,就是我們的課堂太雷同,沒新意,沒難度,沒挑戰,沒刺激。根據這個大腦這個特點,我送大家一個成語,大腦喜歡喜新厭舊。大腦對知識、信息,閱讀內容、學習內容是喜新厭舊的。為什麼學生數學課,小孩子感興趣,為什麼語文課,學生那個不感興趣了呢?因為我們堂堂都那麼教,總是拿著那張破船票,登上那個破船,濤聲依舊。那麼什麼樣的文本,對學生有吸引力呢?什麼樣的文本,有利於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呢?我個人認為,一,要有一定的難度。要跳一跳,摘到果子。才能達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沒有難度的東西,你就把小孩當弱智了,你逗他玩。逗一次沒關系,天天這樣逗,小孩覺得一點意思都沒有,不跟你玩了。你要跟他玩,小孩都跑掉了,不跟你玩了。你的水平太差,你沒有層次,沒有深度,不跟你玩了。你每次跟他玩,都要拿新的給他玩。孩子就願意跟你玩,玩得樂此不疲。第二,學習的內容要值得反復玩味,值得品味。什麼樣的內容值得品味呢?名家名篇,文質兼美,百讀不厭,我覺得我們已經低估了學生的能力,低估了學生的潛能。說我們要蹲下來,面向學生。以為學生不會的,什麼都不會的,我們的文本淺一點,再淺一點。我個人感覺,我們現在的文本有點低估學生的潛能了,低估學生的智商了。 第三問,課堂需要怎樣的教學語言?我的語言觀,我對課堂教學語言的理解。當前教學語言的現狀是什麼呢?我前天參加評委會的討論,好多評委提出這個觀點,好多選手在下面講話非常好,為什麼一站在台上就拿腔拿調,剛才李校長說的,講到後面,在下面的老師聽著堵,聽著難受。我認為當前課堂教學語言有三個不良的傾向。一,書面化傾向嚴重。教師語言是書面語言。書面語言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呢?長。老長老長的一句話。第二個傾向,文學化傾向。我們年輕教師都喜歡「腹有詩書氣質華」,顯示自己有水平有文化。所以課堂語言是非常有文學化的,唯美的,詩意的。第三種傾向,叫激情化。課堂總是充滿激情的,激情澎湃的,公開課教學中尤為明顯。 我個人以為,課堂教學語言是怎樣的語言呢?我談幾點不成熟的想法。第一,應口語化。課堂教學語言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口耳傳授,口口對話,所以你的語言一定要口語化。口語化的特點是什麼?句子短。第二,一聽就懂。第三,交流的頻率比較密切。口語的特點和書面語不同。 第二個特點,我覺得課堂語言應該兒童化。語言要兒童化。我覺得我們好多老師現在目中無人。也有人,他目中有的只是聽課老師和評課老師,沒有孩子。兒童喜歡怎樣的語言?喜歡兒童化的語言。兒童化的語言有什麼特點?有趣、好玩,特別吸引人。兒童化的語言,兒童的幾個特點,我認為,第一,好玩、好趣、好問、好動,這都是兒童的特點,我們要有一顆童心要了解兒童,我們的語言一定要趣味化,一定要好玩,就要吸引孩子,就要能激發孩子的思維。 第三,教學語言的第三個特點,要生活化。生活化的表現就在一種自然的生活狀態中,課堂去生活,自然去生活。 教學語言應該口語化、兒童化、生活化,還要有一個性,什麼性呢?要具有啟發性。教學語言要有啟發性。為了讓你的教學語言要有啟發性,你就要傾聽學生的發生,會傾聽,會點評,會引導,要會點石成金,要會循循善誘,要舉一反三。這是你教學語言的啟發性。 第四問,學生的語言素養是怎樣形成的呢?我對語言的理解,我的語言觀。我記得江蘇特級教師高林生給我講了這么一個故事,他說他到赤壁去玩,好多好多人站在赤壁那個牆上,用狂草寫著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好多人念了一兩句念不下去了,高林生於是站在石頭上,朗聲把前赤壁賦,後赤壁賦背下來,他說我的話音未落,旁邊有人說,你看那老頭好有文化哦。什麼是文化?文化就是把經典的東西背在肚子里,隨時能汲取出來,就是文化。朱自清說過一句話,他說能背誦的時候是這樣說的。與其讓學生讀十、二十部書籍,不如讓學生背十首、一百首詩歌,他說背下來的東西才是自己的,沒有背下來都是人家的。背下來的東西才能像吃到你肚子里的糧食,化為營養;沒有背下來的東西,永遠不會成為你的營養。我認為這句話說得太經典了。所以,語言是怎麼形成的呢?我寫了一篇文章,登在第十期的小學語文會刊上,我說語文之道,我把它概括為三個,語文之道是積累之道。語文靠的是積累。積累我用兩個詞語概括叫大量背誦,滾瓜爛熟。因為大家都說「厚積薄發」,大家都說「腹有詩書氣質華」,大家都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大家都說「三年私塾,勝過十年語文教育」,為什麼?就是積累,就是背誦。你去研究五四時期,五四時期出現的文學大家,教育大家,他們哪一個人不是腹有詩書。肚子裝滿了四書五經,古典詩篇。我們現在的學生有多少積累呢?我們的老師有多少積累呢?中國的傳統語文教育的精華,難道要拋棄嗎?第二,我認為語文之道,是實踐之道。語文就是靠實踐。我也八個字:大量讀寫,熟能生巧。我們首先要讀好語文書,語文書是編者精心挑選出來的經典,但是我們不能滿足(於)12本語文書,我們還要大量的拓展,大量的閱讀。我看季羨林先生寫他小時候是怎麼學習的,季羨林說,我小時候是怎麼學習的?我就是讀了大量的書,他說有的書我讀了40幾遍,一遍一遍反復讀,一遍一遍反復讀,讀爛了。魯迅說,學好語文沒有什麼其它技巧,四個字:多讀多寫。我個人感覺我們的孩子現在讀得少,寫得也少。一個學期寫八篇作文,遠遠不夠。周國平先生說,養成每天寫日記的習慣。第三句話,語文之道是不求甚解之道。不求甚解是陶淵明先生說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好讀書是情感態度價值觀,不求甚解是過程與方法,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是讀書的境界。葉聖陶先生提出來說,應該求甚解。我也寫了兩篇文章探討這個問題。我們語文教學要求甚解嗎?甚就是過度,甚解就是過度過份的理解。真理再向前一步就是繆論。我們不需要甚解,我們也不能甚解。我們對《紅樓夢的》解是甚解呢?別人還覺得比你更解的,比你更深的呢?所以,誰也不能說我的解是甚解。所以我認為語文教學是不求甚解,但求適解,適度的適,是適度的理解。一年級有一年級的度,三年級是三年級的度,六年級是六年級的度,初中是初中的度,高中是高中的度。閱讀教學是不求甚解,但求適解。 最後,我簡要問,中華文明,中國文化的主體到底是什麼?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中國文化的主體到底是什麼?中華文明五千年,古文、文言文四千九百年,白話文才一百年。誰是中華文明的主體?什麼叫經典?有人說,必須經過一百年的時間的檢驗,歷史的沖刷,長江大浪淘沙,剩下來的才是經典。我們一百年,經起了時間的考驗了嗎?大浪淘沙了嗎?誰能說我今天的文章就是經典呢?中國文化的主體是儒、釋、道三家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主。我個人感覺朱光潛先生,著名的美學家、教育家,他寫過一篇文章叫《無言之美》,我推薦大家看一看,這篇文章是寫得非常棒的。他裡面寫道,含蓄,學宜詩。孔子說的,不學詩,無以言。詩歌是中國語言皇冠中的明珠,所以我以為小學生應該加大詩歌教學的份量。
㈤ 我想學白話!哪裡有白話教學語音的下載
聽一些白話的歌,加我吧,我翻譯給你聽QQ:341627723
㈥ 怎麼學說好白話
農民
[新手]
如果追溯我學白話的歷史,應該是在八十年代初期。周潤發和趙雅芝主演的《上海灘》風靡內地,我也曾經扯著嗓門吼過幾句:「弄班(浪奔),弄漏(浪流)……」沒想到若干年後,我會來廣東打工,更沒有想到我來廣東後遇上的第一個難題就是「識唔識講白話?」
我所應聘的是一個有名的百貨公司。別的條件都符合就是不會講白話。人事部的女經理挺和善,給我機會讓我先學會聽白話,然後盡快學會說。我心想,這白話再難學,也是咱中國漢字的一種,難道會比那外語還難么?打電話給家裡人報平安,輕描淡寫地說自己已經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不過人家要我學會說白話。「啥?學說白話?」婆婆在電話那頭急了:「情兒呀,那個公司是不是騙人的公司啊?怎麼好好的老實話不說,讓你學說白話呢?」難怪老人如此著急,因為在北方,說白話就是用假話騙人的意思。我連忙跟她解釋此「白話」非彼「白話」,家人才放心。
其實在我心裡,對白話是頗有些不以為然的。誰知第一天去報到,我就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洋相:因為聽不懂白話,又不好意思說自己不懂,安排我們去實習的時候,別人都陸續上了車,剩下我一個人像傻瓜似的站在那兒。因為我不知道自己應該搭乘幾號車,因為我連自己的名字都聽不懂!那一刻,我真的是無地自容,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同事的表情意味深長:「連自己的名字都聽不明白,怎麼向顧客推銷產品呢?」
進入公司後,我被分在超市部。宿舍里住的幾個廣東女孩首先成了我的白話啟蒙老師。她們像教小學生一樣,從最簡單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到一些日常用語,比如「吃飯」、「睡覺」等等。就是這些平常看起來簡單無比的詞語卻把我搞得精疲力竭。我的舌頭好像也不聽使喚,每個字發音我都好像是憋足了全身力氣。我滑稽的模樣和怪聲怪氣的發音常常把女孩子們笑得前俯後仰,連聲叫「暫停」。我也常常抗議廣東人太奇怪,一和二都分不清,頭和肚也都是一個音,還有什麼「 我沖涼先」、「我食飯先」之類的更是有明顯的語病。說歸說,這白話也還是要學呀,要不顧客要買兩件東西,你卻只給人家拿一件,人家能行嗎?
學了大約一個多月的時候,我終於鼓足了勇氣,開口和同事用白話說了一句我認為還算可以的話。看著我滿懷期待的眼神,同事的表情是同情加遺憾:「情姐啊,我說了你可別生氣,我真的聽不懂你在說什麼。」同事的話像一盆冷水潑在我頭上,我真的就這么笨?是不是該放棄呢?失望之餘我也有些不解。為什麼我學了那麼久,說出來的話別人卻聽不懂呢?同事告訴我,雖然有這么多人教我,是好事也是壞事,因為地方方言的差別,每個人的發音都有稍許的差異,造成我發音不規范。然後建議我去買錄音磁帶和書,每天抽空學。值得慶幸的是,我遇上了一群熱心的同事,他們不但不厭其煩地教我,而且還要時刻忍受我那「恐怖的 」、「莫名其妙」的白話(同事語)。我笑著說:「知道什麼是南腔北調嗎?我這就是!」在沒有十足把握之前,我仍然用普通話接待顧客。因為怕客人先用白話問我問題,我答不出丟人,所以每一次我不待顧客開口就連忙用普通話詢問人家需要什麼幫助,這一招我戲稱為「先下手為強」。誰知,領導誇我工作積極主動,服務態度好,還被公司評為優秀員工。我既感動,又慚愧,暗自下決心一定要把白話學好。
經過幾個月的學習,在同事的鼓勵下,我試著用白話和別人交談,一些簡單的話也能講得差強人意。雖然不時鬧出一些諸如顧客買睡衣,我給人家拿水衣的笑話,但幸好都有驚無險。只是給同事們增添了一些笑料。
轉眼來廣東已有一年。對於白話我也有了更多的了解,我發現廣東人說話都喜歡圖吉利:比如豬舌叫豬利,豬肝為豬潤,還有北方的空心菜,廣東人則叫作「通菜」。在日常的一些生活物品中表達「利」、「潤」、「通」、「發」的美好願望。最特別的還要算北方人稱謂的「媳婦」,你猜廣東人叫什麼?我發信息給老公猜,他從老婆猜到愛人,從心肝猜到寶貝,卻沒有想到是「心抱」。從此,老公又多了一個外號叫「笨笨」,那已是後話了。
㈦ 粵語,白話,求教學。。。。很難學會
我就是廣東的!我認識的人里,基本上除了在我們這生活的人才基本算學會我就沒見過學會過的,因為發音比英語還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