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門縣教育
1. 祁門縣新城區幼兒園是公辦的嗎
祁門縣新區幼兒園是經祁門縣教育局批准正式設立的民辦幼兒園,位於新城區水岸明珠4幢5幢之間一樓及二樓,總投資約2000萬元,建築面積2647平方,室外活動面積約 800平方。2016年度在祁門縣教育局對祁門民辦幼兒園的綜合評估中,新區幼兒園園排名第一。目前開設10個教學班,在園幼兒360餘人,目前擁有保教人員28人,幼兒教師均為大專學歷學前教育、音樂專業畢業,學校按示範幼兒園標准設計,裝修高檔,設施祁門一流,每個班均配備鋼琴、多媒體、空調,消毒櫃等設備,各班擁有幼兒專用馬桶的獨立衛生間和一人一鋪的午睡室。
2. 祁門縣教育局有什麼好的招生政府
沒有,因為招生辦就是教育局管的。
國家教育部的主要職責是:
(一)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和法規,研究制定全國教育事業的具體方針、政策並組織實施。
(二)研究制定全國教育發展規劃和年度發展計劃,擬定教育事業發展的重點、規模、速度和步驟,組織、指導、協調全國教育發展規劃、年度計劃、教育體制改革和辦學體制改革的實施。
(三)負責全國基礎教育(含學前教育)、特殊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校外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含社會力量辦學),協調、指導、監督區、縣(國家)及有關部門的教育工作。
(四)主管全國教師和教育行政幹部隊伍建設工作,負責全國中小學校長資格認定;參與制定全國教育系統人事管理工作的有關政策和規章制度;指導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組織實施師范院校畢業生就業分配工作。
(五)統籌管理本部門的教育經費;參與擬定教育經費籌措、教育貸款、教育收費和教育基建投資等方面的規章和辦法;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國家確定的教育經費增長的原則,監測各區、縣(國家)教育經費的籌措和使用情況,按有關規定對全國教育基本建設和局屬教育事業單位經費及國有資產進行管理;指導全國教育系統內部勤工儉學和校辦產業工作。
(六)負責全國各類學校網點布局規劃調整工作,學校基建、校舍和校產及教育用地的管理。
(七)負責管理全國學歷教育及考試工作。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我國家各級各類學校招生計劃。負責繼續教育、成人自學考試、掃除青壯年文盲。
(八)負責管理並協調、指導教育系統的外事工作;負責具有大學以上學歷出國留學人員的審核;負責協調同港、澳、台地區的教育交流。
(九)負責國家教育局機關和局屬單位勞動工資、人事調配、編制管理及領導幹部的考核、管理工作;指導全國教育系統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
文明建設。
(十)指導全國各級各類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體育衛生藝術教育和國防教育工作。
(十一)組織和指導全國教育科研和教研工作;指導教育理論研究、教育學會工作。
(十二)代政府管理國家政府教育督導室,負責教育督導和評估工作。對下級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下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工作進行監督、指導。
(十三)負責全國教育系統教育信息的統計分析及信息系統的開發和建設工作。
(十四)承擔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的有關具體工作。
(十五)承辦國家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3. 祁門縣的教育
祁門縣幼兒教育發端於民國25年(1936),是年,崇善坊女子小學增設幼兒班,時稱「半年級」,收幼童20餘名,5年後停辦。民國26年,彭龍小學亦設幼稚班,幼童人數不詳。
1952年,祁山完全小學附設幼兒班,有幼童50餘人,教養員1人。翌年,設大、中班各1個,收幼童95人,教養員3人。同年,農村開辦大齡托兒所,全縣收幼童92人。1957年,橫頭鄉(今祁紅鄉)、三友鄉(今平里鄉)相繼開辦幼兒班,祁小幼兒班增至3個,全縣有幼兒班5個,幼童167人,教養員6人。1958年,農村幼兒班(包括臨時性、季節性幼兒班)猛增至257個,收幼童5716人,全縣共有幼兒班260個,幼兒5846人,幼兒入學率達83%,但其中拼湊數目,形同虛設者為數不少。其後,國民經濟發生困難,農村幼兒班紛紛停辦,至1962年,全縣僅存幼兒班4個,幼童147人。
1964年秋,祁山小學附設幼兒班遷出,建立城關幼兒園,設大、中班各2個,收幼童200餘名。同年,祁門茶廠開辦幼兒班,農村幼兒班亦陸續恢復,全縣有幼兒班26個。「文化大革命」中,幼教事業受到損失,1972年,全縣幼兒班減至18個,幼兒545人。1973年,幼兒班改名紅兒班。
1979年,全國托幼工作會議後,幼教事業再度發展。是年4月,祁山鎮街道幼兒園創辦,各鄉幼兒班亦紛紛開辦。1982年有幼兒班123個,幼兒2837人,教養員135人。1985年,幼兒班增至174個,幼兒3830人,教養員184人。其中,公辦6個,幼兒301人;街道4個,幼兒166人;農村163個,幼兒3349人;縣火柴廠幼兒班1個,幼兒14人,幼兒入學率53%。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南鄉鄉立高等小學堂在平里創立,此為祁門縣有新學之始。翌年,縣立高等小學堂,隔年,西鄉鄉立高等小學堂亦相繼創立。
辛亥革命以後,新學有所發展。民國2年(1913),學堂改稱學校。翌年,小學發展到22所,計城內5所,東鄉6所,南鄉3所,西鄉7所,北鄉1所,學生共623人。嗣後,迭有興廢。民國7年,小學增至30所,學生917人,此為祁門縣教育發展的第一次高峰。此後,又呈下降趨勢。民國26年,抗日戰爭爆發,大批知識分子流入徽州避難,教育事業呈現一時興盛的局面。是年,辦起短期小學31所,全縣有學校59所,學生2496人。民國30年,國民政府頒布《國民教育實施綱領》,施行政教合一的國民教育制度,私塾和短期小學並入正規小學。翌年,全縣有小學101所,學生6100人,達到民國期間小學教育發展的高峰。此後數年又逐漸跌入低谷,至民國37年,全縣僅有完小13所,初小22所,學生920人。
建國後,縣人民政府先後接收8所完小為公辦學校,解放前停辦的學校也次第恢復,1949年全縣有小學86所,學生4975人。1952年,縣人民政府制訂《初等教育五年發展計劃草案》,加強普及初等教育工作,接收全部初小為公辦小學。是年,全縣小學發展到185所,學生7114人,學齡兒童入學率為63.7%。翌年,祁門縣第一所民辦小學開辦,至1956年,民辦小學增至22所,加上公辦小學,全縣有小學205所,學生8112人。1958年「大躍進」期間,全縣小學增至274所,學生12271人。1960年統計,小學達401所,學生19784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6.9%,但其中不乏浮誇。同年,國民經濟進入困難時期,翌年,小學降至274所,學生10839人。1962年以後,隨著經濟形勢的好轉,教育事業得到恢復。祁門縣貫徹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在鞏固公辦小學的同時,發展民辦小學和耕讀小學。至1964年,全縣公辦小學197所,民辦小學240所,耕讀小學(班、組)523所,共960所,學生18806人,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3.5%,基本上實現普及初等教育的目標。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停課鬧革命。1968年,復課鬧革命,全縣小學425所,學生14288人。此後,由於60年代人口的盲目增長,學齡兒童猛增,學額急劇上升。1972年,全縣小學增至593所,學生20152人。以後,學校和學生數繼續上升,至1980年,形成祁門縣有史以來的最高峰,小學614所,學生30650人。這以後,計劃生育工作初見成效,學生數開始下降。1981年,小學607所,學生29959人。1983年,605所,27833人。
1984年,祁門縣進行小學管理體制改革,實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推動了初等教育的普及。是年,全縣小學587所,學生26106人,入學率為98.7%,年鞏固率98.6%,畢業率93.6%,普及率96.2%,提前一年實現普及初等教育,跨入全省第一批普及初等教育縣的先進行列。1985年,全縣小學585所,學生24341人,入學率上升到99.4%。1986年被評為全國基礎教育先進縣。 祁門縣中學教育始於民國28年(1939)。是年,祁門縣茶商集資創辦私立祁閶初級中學,招收學生110人。民國33年改為縣立初級中學,至1949年,累計畢業生約380人。
建國後,縣立初中更名祁門縣初級中學,學生數漸增。1949年,在校學生117人,至1957年,增到339人,9年累計畢業生362人。
1958年,縣初中開設高中班,首次招生48人,成為祁門縣第一所完全中學,改名祁門中學,在校學生548人。1960年,學生增至1699人。1961年,祁門縣初級農校改為全日制普通中學——祁門縣初級中學,中學增至2所,但學生數下降,初中651人,高中112人,共763人。1965年,中學教育在整頓、提高的基礎上穩步發展,學生數回升至653人,其中初中563人,高中90人。8年累計初中畢業生988人,高中畢業生151人。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停課,1968年冬恢復招生。縣初級中學停辦,祁門中學招生203人。1969年以後,在「上小學不出隊,初中不出大隊,高中不出公社」的口號下,中學迅猛發展。1971年,初中增至12所,各校並附設高中部。至1977年,全縣有中學28所,其中初中20所,完中8所,另有附設初中班的小學47所,共有學生13157人,形成祁門縣在校中學生數的最高峰。
1978年,開始糾正中學盲目發展的現象,停辦了6所初中,3所完中。後又對中學教育進行調整,至1985年,全縣有完中2所、初中18所,學生8355人,其中初中7717人,高中638人。

4. 祁門縣圖書館怎麼樣
簡介:民國13年(1924年),我縣第一個圖書館成立,時稱「祁門縣私立圖書館」,不久改為縣立,隔年毀於兵亂;民國17年(1928年),縣立民眾教育館設立,內設圖書館;民國33年(1944年),民眾教育館讓給縣立初中,圖書館亦隨之移交;1953年,縣文化館內設圖書室;1978年4月,縣圖書館成立,與文化館合署辦公;1980年4月,新建圖書館落成,兩館分立;2006年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積極籌措資金,建起了目前黃山市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祁門縣文化活動中心,祁門縣圖書館已於2007年1月整體搬遷到縣文化中心。
注冊資本:20萬人民幣
5. 14屆師范畢業生檔案有沒有到教育局祁門縣
檔案都一樣的,都會回到當地的人事局的,檔案掛在人事局是要交費的,個地方有所不同的,如果不去交費,檔案過時就會去勞動局了...最好你去你們當地的教育局咨詢下,不方便去可以打個電話問下。
6. 程楊木的個人經歷
程楊木1982年7月畢業於徽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現黃山學院)中文專業。現為祁門二中語文教師、教導主任、校課改刊物《生計》主編。系祁門縣初中教師資格認定專家委員會委員,黃山市中學高級教師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黃山市中語會常務理事,黃山市教科所初中語文學科兼職教研員,安徽省中語會理事、安徽省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安徽省基礎教育資源應用平台資源審查專家。曾被祁門縣委、縣政府評為祁門縣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教師、第一屆名教師、第二屆專業技術拔尖人才,被黃山市教委或教育局評為黃山市首屆教學新秀、優秀實習指導教師、黃山市優秀班主任,曾當選黃山市第五屆人大代表 。
程楊木一直從事一線中學語文教學工作,並同時兼任班主任工作。曾輔導學生在《作文》《初中生必讀》《全國中學優秀作文選》《中學生作文指導》《全國優秀作文選》《中學語文》《少年文藝·我愛寫作文》《少年博覽》《語文報》等省、國家級學生報刊上發表優秀作文60餘篇,後編印成《小荷》一書;曾輔導學生參加縣、市、省級以上語文學科各類競賽獲獎達130多人次,其中有華東六省一市中學生作文競賽一等獎;所帶班級學生參加升學考試多次取得顯著成績,並曾有中考升學率達百分之百、學生個人總分全縣前十名佔七名及學生個人總分位居黃山市第五名等的記錄。1997年被破格晉升為中學高級教師。
程楊木在《新語文》《中學語文教學之友》《安徽教育》《黃山學院學報》《中國教育學刊》《教學與管理》《課程·教材·教法》《中學語文教與學》《語文教學通訊》(B刊)等10多家專業學術刊物及《語文報》上發表教育教學論文或寫作指導類文章40餘篇,部分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收錄;在安徽省教育科研論文、安徽省中學語文教育論文評選中曾分獲一、二等獎;著有《教育教學探索與實踐》一書。在全國青少年「心繫祖國 健康成長」讀書教育活動中獲教師特等獎。曾參與或主持承擔過三項安徽省基礎教育領域課題研究。

7. 祁門縣第一中學怎麼樣
簡介復:祁門一中枕祁制山、襟閶江,得祁山之毓秀、獲閶江之靈氣。建校六十餘年,為國家,為祁門培養了無數人才。學校創辦於1939年,1997年被評為黃山市示範性完全學校。2004年被評為安徽省示範性普通高中。 祁門一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堅持"創建一流的教育設施、一流的師資隊伍、一流的教育管理、一流的教學質量"的辦學思想。全體教職員工凝心聚力、奮勇拼搏、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在教育事業上取得了累累碩果。近十年來,高考成績均名列黃山市同級同類學校前茅。清華、北大、中科大、南大、浙大等全國著名高校中都有祁門一中走出去的學生。2003年高考本科達線人數首次突破百人大關,2004年高考再創輝煌,本科達線人數達182人,連續兩年獲縣政府通報表彰。
注冊資本:522萬人民幣
8. 黃山市教委決定分別送給黟縣教育局10台電腦,祁門縣教育局8台電腦,但現在僅有12台,需在合肥買6台.經協
| 設從合肥運往黟縣x台電腦,總運費y元, 則從教委運往黟縣(10-x)台、運往祁門縣(x+2),從合肥運往祁門縣(6-x)台, 所以,y=40x+80(6-x)+30(10-x)+50(x+2), 即:y=-20x+880(0≤x≤6)y隨x增大而減小, 所以x最大為6時,760值最小,此時10-x=4,x+2=8,6-x=0, 即從合肥運往黟縣6台,從教委運往黟縣4台,運往祁門縣8台時,總費用最低,為760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