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學教育
民間的私家學術活動在秦漢之際業已恢復。楚漢相爭時,劉邦舉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弦歌之音為絕」。漢代吸取秦王朝覆滅的教訓,意識到不能對私學採取摧殘和取締措施;只要善於引導,民間學術活動還可以起到維護社會秩序、促進教化和培養人才的作用。既然太學名額有限,地方官學又一時難以普及,由人們自行求學和施教,補充官方教育的不足,是兩全其美的事。因此漢代統治者對私學採取開放政策,允許私人收徒講學,對教學內容一般也不加限制,諸子百家及各類知識技能均可傳授。獨尊儒術後,政府則鼓勵民間的經學教育活動,凡學者有所成者,均有可能通過選士的途徑得以錄用。楊仁為什邡(今屬四川)縣令時,鼓勵子弟求學,凡通經術者,均錄用到縣署,或舉薦到朝廷,於是境內出現了許多民眾自辦的義學。私學經師在學術研究和傳授活動中聲望卓著者,可被任命為博士而執教太學,或被地方當局聘為本地官學教師,而博士及其他有學術造詣的官員,也多有私下兼收弟子門生者,官方教育與民間教育相互溝通,這正是漢代經學教育昌盛的體現。
Ⅱ 「經學教育」是指什麼
經學
分為今文經學
和
古文經學
我國最後一個今文經學大師是康有為
我國最後一個古文經學大師是章太炎
打個比方
如今
蔣慶老師的觀點主張
更象今文經學
愚的觀點主張
更象古文經學
今文經學
經學學派之一。與"古文經學"相對。始自西漢初。今文諸經均用漢代通行的隸書寫定。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在經書的字體、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經書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說等內容上都不相同
Ⅲ 漢代經學教育的特點
經學原本是泛指各家學說要義的學問,但在中國漢代獨尊儒術後為特指研究儒家經典,解釋其字面意義、闡明其蘊含義理的學問。經學是中國古代學術的主體,僅《四庫全書》經部就收錄了經學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萬零四百二十七卷。經學中蘊藏了豐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貴的史料,是儒家學說的核心組成部分。
經學產生於西漢。
漢代起初高祖劉邦並不重視這些儒家經典,從文景時期開始展開了大量的獻書和古籍收集工作,部分年長的秦博士和其他儒生,或以口述方式默誦已遭焚毀的經典,或把秦時冒險隱藏的典籍重新拿出,使之傳世。因為文字、傳述和解釋體系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的學派,但其版本上則基本相同,後來統稱為今文經。 漢景帝末年魯恭王興建王府,壞孔子宅,從舊宅牆中發現一批經典;漢武帝時,河間獻王劉德從民間收集了大批的古典文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周官》,皆收入秘府(即官方皇家圖書館);漢宣帝時又有河內女子壞老屋,得幾篇《尚書》。這些出土的文獻都是用戰國古文字書寫,與通行的五經相比,不僅篇數、字數不同,而且內容上也有相當差異,此後即統稱為古文經。 漢武帝即位後,為了適應大一統的政治局面和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改變博士原有制度,增設弟子員,有五經博士之說。從此儒學獨尊,由於樂已無書,《詩》、《書》、《禮》、《易》、《春秋》五經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為崇高的法定經典,也成為士子必讀的經典。漢代儒生們即以傳習、解釋五經為主業。自此經學正式宣告誕生,可以將經學視為先秦原初儒學的繼承和發展。
兩漢經學
漢武帝時立五經博士,每一經都置若干博士,博士下又有弟子。博士與弟子傳習經書,分成若干「師說」,也就是若幹流派。武帝時的五經博士共有七家。武帝以後經學日益興盛,博士的數量也逐漸增加。到了東漢光武帝時期,確定了十四家博士。據《後漢書·儒林列傳》記載:「於是立五經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書》歐陽、大、小夏侯,《詩》,齊、魯、韓,《禮》,大、小戴,《春秋》嚴、顏,凡十四博士。」這十四家都屬於今文經學,其官學地位一直保持到東漢末年。 今文經學的特點是微言大義地闡發說明孔子的思想,繼承和發揚儒家學說。今文經學以《春秋》為孔子為萬世立法的「元經」,其主流就是「春秋公羊學」。公羊學即為《春秋公羊傳》里所闡發的微言大義,主要包括大一統、大居正、大復仇、通三統、統三世、更化改制、興禮誅賊等。漢武帝時期出現了為大一統政治提供了完整的理論體系的公羊學大師董仲舒和善於把公羊學理論運用於現實政治中的政治家公孫弘,經過一代代今文經學學者的推闡與實踐,以公羊學為代表的今文經學深受漢朝皇帝的重視,始終在漢朝政治中處於主導地位。 今文經學發展到西漢後期,出現了兩種趨勢:一方面由於董仲舒對於公羊學中災異、符瑞、天人感應的闡發,今文經學由此邏輯發展的後果即是讖緯泛濫,再加之統治者的迷信與提倡,經學逐漸神學化;另一方面由於今文經學繼承了較多的原初儒學的色彩,其理論內在地包含著對現實的批判,從而越來越不能為逐漸加強的君主專制所容忍。在這種情況下,自西漢中期開始就已經在民間傳授的古文經學興起。 古文經學所依據的經書一般都是西漢中期以後在民間發現的古書,因其是用戰國及以前的古文字所書寫,故稱之為古文經。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並不僅僅是文字篇章的差異,主要在於它們對經書的解釋與治學方法的不同。今文經學認為孔子是「為漢製法」的「素王」,而古文經學認為孔子只是古典文獻的整理保存者,是一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師;今文經學認為六經都是孔子所作,是孔子政治思想所託,其中有許多微言大義,而古文經學則認為六經是上古文化典章制度與聖君賢相政治格言的記錄;今文經學注重微言大義,古文經學注重對經文本義的理解和典章制度的闡明。如果說今文經學關注的重心在於政治哲學與歷史哲學的話,那麼自西漢後期開始與之針鋒相對的古文經學所關注的重心就是歷史史料學與語言學。 古文經學的興起最早起自《春秋穀梁傳》,西漢後期曾被立為博士。在王莽當政時期,劉歆極力鼓吹古文經學,並使之立為新朝的博士。東漢時期,古文經學雖然一直沒有被立為博士,屬於民間學說,但是其影響力越來越大,逐步超出並壓倒了今文經學。由於今文經學發展後期日趨繁瑣,例如「曰若稽古」四個字可以解釋十萬字,又有所謂「師法」「家法」的束縛,再加之其與讖緯糾纏過深,使得人們逐漸遺棄了今文經學。而古文經學一來較少受「師法」「家法」的制約,較為自由也較為簡明;二來與讖緯瓜葛較少,較為理性;三來其放棄了今文經學的批判性,對君主專制的維護更有優勢,所以在今古文經學的長期斗爭中,古文經學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東漢的古文經學大師有賈逵、許慎、馬融、服虔、盧植等,弟子眾多,影響很大。而今文經學只有何休取得較大的成就,他的《春秋公羊解詁》是唯一一部完整流傳至今的今文經。 在今古文經學的長期爭辯過程中,互相也在逐漸地滲透,互相融合。東漢初年(公元79年)召開的白虎觀會議就是一個官方召開的企圖彌合今古文經學異同的重要的學術會議。會議的成果由班固寫成《白虎通德論》,又稱《白虎通義》,簡稱《白虎通》一書。《白虎通》是以今文經學為基礎,初步實現了經學的統一。東漢末年,古文經學的集大成者鄭玄,網羅眾家、遍注群經,對今古文經學進行了全面總結,自成一家之言。鄭玄以古文經學為基礎,但又能吸收今文經學中的優點,態度嚴謹,實事求是,無征不信,從而超過了前人。自此以後鄭學興盛,這不僅標志著今古文經學之爭的終結,也標志著漢代經學的衰亡,之後今文經學也隨之消失。 漢朝是經學最為昌盛的時代,朝野內外誦讀經書蔚然成風,《漢書·韋賢傳》引民間諺語說「遺子黃金滿贏,不如一經」。漢朝的「以經義決獄」是漢朝經學與王朝政治相結合的一大特色,也是漢朝經學繁盛的一大標志。儒生通過司法實踐並官學私學教育,移風易俗,把經學思想深深的植入了普通民眾之中。
給分,謝謝
Ⅳ 漢代經學教育昌盛的體現是什麼
獨尊儒術後,政府則鼓勵民間的經學教育活動,凡學者有所成者,均有可能通過選士的途徑得以錄用。楊仁為什邡(今屬四川)縣令時,鼓勵子弟求學,凡通經術者,均錄用到縣署,或舉薦到朝廷,於是境內出現了許多民眾自辦的義學。私學經師在學術研究和傳授活動中聲望卓著者,可被任命為博士而執教太學,或被地方當局聘為本地官學教師,而博士及其他有學術造詣的官員,也多有私下兼收弟子門生者,官方教育與民間教育相互溝通,這正是漢代經學教育昌盛的體現。
Ⅳ 使漢代開始經學研究和經學教育的任務是誰
這不是一個人或一代人能夠完成的。 具體說來: 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是西漢末年形成的經學研究中的兩個派別。所謂「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兩種字體。「今文」指的是漢代通行的隸書,「古文」指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古文字。傳授經典的學者,所持底本是用戰國時古字寫的即為「古文家」,用隸書寫的便是「今文家」。 「今文家」和「古文家」的相互對立,是從西漢哀帝時開始的。成帝時,劉欲發現古文《春秋左氏傳》,認為左丘明與孔子好惡相同並親見孔子,故《春秋左氏傳》比以後世口說為據的《公羊》、《穀梁》更為可信,於是引《左傳》解釋《春秋》。哀帝建平元年(前6),劉歆又在今文諸經立於學官並置博士的情況下,作《移讓太常博士書》,爭立古文經傳於學官。但因為在西漢朝廷中,不僅擔任教職的太常博士都是今文家,就連那些達官顯宦也都是通過學今文經而得官的,因此,劉歆的要求遭到諸儒博士的反對,未能成功。也因為此,才有派別含義的「古文」名稱。而「今文」則是由於古文家獨樹一幟,迫使原有經師結成一派之後,到東漢時才出現的名稱,它是古文經師加給立於學官的經書、經說和經師的。 經今古文學之爭雖始於西漢末年,但其爭斗的高峰卻在東漢。而在這場斗爭中,卻是古文經學日益抬頭,在民間流傳甚廣,並逐漸占據優勢。直至鄭學起,經今古文才。趨近混於一同。到清末,以皮錫瑞、康有為為代表的今文經學,與以章太炎、劉師培為代表的古文經學,又形成了近代的今古文經學之爭。時起時伏的今文古文經學之爭,影響到了二千年左右的不少學術領域,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在經書的字體、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經書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說等內容上都不相同。今文經學近於哲學,強調「經世致用」;古文經學近於史學,講究考據。在東漢,兩者之間還有有神論與無神論、政治與學術的區別。但從純學術的觀點來看,今文經說有異說,古文經學中也有異說,誰也不能算解釋五經的權威,更不能說誰得了孔子的真傳。 東漢時期,經今古文學的爭論,其實質問題是誰是經學的正統和如何統一經學的思想。今文經學既已立於學官,士子也依賴學習今文經入仕,朝臣又通過學習今文經而獲位,因此古文經學很難得到社會的認可。學術一旦跟政治利益結合起來,學術問題也就成為政治問題了。正因為此,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爭,由單純的對書籍本身的不同看法,擴大到了學術思想、學派體系、政治觀念和社會地位等諸方面,幾乎貫穿了整個漫長的封建社會,不僅對經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Ⅵ 唐代經學教育逐漸衰敗的原因有哪些
「安史之亂」以後,官學諸生散亡,唐肅宗等欲再度興學,但學官、經師等已不能滿足需要。中晚唐以後,國家財政日趨困難,各級學校難以維持,經學教育的發展亦受到嚴重影響。
Ⅶ 「經學教育」是指什麼
經學淵源深遠,可以追溯到孔子開始著書立說之時,上下超過2000年。
經學是指中國古代,研究儒家經典,解釋其字面意義、闡明其蘊含義理的學問。經學是中國古代學術的主體,經學中蘊藏了豐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貴的史料,是儒家學說的核心組成部分。
所謂儒家經典,現在一般是指儒學十三經,亦即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但早期的儒家經典並不是這十三經。
春秋時期,春秋末年(公元前六世紀至五世紀),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在長期的政治活動失敗後,返回故鄉魯國,編訂和整理了一些傳統文獻,形成了六經。司馬遷在《史記· 孔子世家》里指出,孔子編輯了《書》,刪定了《詩》,編訂了《禮》和《樂》,作了《易》的一部分,並根據魯國的史料創作了《春秋》。(關於六經是否是孔子所作,長期以來一直有爭議。不過一致的方向是同意孔子主導了編輯地位,原始文本則非孔子原作。)自此以後,儒生們就以六經為課本學習儒家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六經就已被人們公認為寶典。
經學產生於西漢。秦代即設有博士官,由於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的焚書坑儒,將全國圖書以及學術集中到咸陽城,秦亡後,項羽焚燒咸陽,以致大量先秦典籍丟失,六經除了《易經》以外也未能倖免於難。
漢代起初並不重視這些儒家經典,從文景時期開始展開了大量的獻書和古籍收集工作,部分年長的秦博士和其他儒生,或以口述方式默誦已遭焚毀的經典,或把秦時冒險隱藏的典籍重新拿出,使之傳世。因為傳述和解釋體系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的學派,但其版本上則基本相同,後來統稱為「今文經」。
漢景帝末年魯恭王興建王府,壞孔子宅,從舊宅牆中發現一批經典;漢武帝時,河間獻王從民間收集了大批的古典文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周官》;漢宣帝時又有河內女子壞老屋,得幾篇《尚書》。這些出土的文獻都是用戰國古文字書寫,與通行的五經相比,不僅篇數、字數不同,而且內容上也有相當差異,此後即統稱為「古文經」。
漢武帝即位後,為了適應大一統的政治局面和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依各家設五經博士。從此儒學獨尊,《詩》、《書》、《禮》、《易》、《春秋》五經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為神聖的法定經典,也成為廣大讀書人必讀的經典。漢代儒生們即以傳習、解釋五經為主業。自此經學正式宣告誕生,可以將經學視為先秦原初儒學的繼承和發展。
經學自此誕生。
兩漢經學漢武帝時立五經博士,每一經都置若干博士,博士下又有弟子。博士與弟子傳習經書,分成若干「師說」,也就是若幹流派。武帝時的五經博士共有七家。武帝以後經學日益興盛,博士的數量也逐漸增加。到了東漢光武帝時期,確定了十四家博士。據《後漢書·儒林列傳》記載:「於是立五經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書》歐陽、大、小夏侯,《詩》,齊、魯、韓,《禮》,大、小戴,《春秋》嚴、顏,凡十四博士。」這十四家都屬於今文經學,其官學地位一直保持到東漢末年。
今文經學的特點是微言大義地闡發說明孔子的思想,繼承和發揚儒家學說。今文經學以《春秋》為孔子為萬世立法的「元經」,其主流就是「春秋公羊學」。公羊學即為《春秋公羊傳》里所闡發的微言大義,主要包括大一統、大居正、大復仇、通三統、統三世、更化改制、興禮誅賊等。漢武帝時期出現了為大一統政治提供了完整的理論體系的公羊學大師董仲舒和善於把公羊學理論運用於現實政治中的政治家公孫弘,經過一代代今文經學學者的推闡與實踐,以公羊學為代表的今文經學深受漢朝皇帝的重視,始終在漢朝政治中處於主導地位。
今文經學發展到西漢後期,出現了兩種趨勢:一方面由於董仲舒對於公羊學中災異、符瑞、天人感應的闡發,今文經學由此邏輯發展的後果即是讖緯泛濫,再加之統治者的迷信與提倡,經學逐漸神學化;另一方面由於今文經學繼承了較多的原初儒學的色彩,其理論內在地包含著對現實的批判,從而越來越不能為逐漸加強的君主專制所容忍。在這種情況下,自西漢中期開始就已經在民間傳授的古文經學興起。
古文經學所依據的經書一般都是西漢中期以後在民間發現的古書,因其是用戰國及以前的古文字所書寫,故稱之為古文經。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並不僅僅是文字篇章的差異,主要在於它們對經書的解釋與治學方法的不同。今文經學認為孔子是「為漢製法」的「素王」,而古文經學認為孔子只是古典文獻的整理保存者,是一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師;今文經學認為六經都是孔子所作,是孔子政治思想所託,其中有許多微言大義,而古文經學則認為六經是上古文化典章制度與聖君賢相政治格言的記錄;今文經學注重微言大義,古文經學注重對經文本義的理解和典章制度的闡明。如果說今文經學關注的重心在於政治哲學與歷史哲學的話,那麼自西漢後期開始與之針鋒相對的古文經學所關注的重心就是歷史史料學與語言學。
古文經學的興起最早起自《春秋穀梁傳》,西漢後期曾被立為博士。在王莽當政時期,劉歆極力鼓吹古文經學,並使之立為新朝的博士。東漢時期,古文經學雖然一直沒有被立為博士,屬於民間學說,但是其影響力越來越大,逐步超出並壓倒了今文經學。由於今文經學發展後期日趨繁瑣,例如「曰若稽古」四個字可以解釋十萬字,又有所謂「師法」「家法」的束縛,再加之其與讖緯糾纏過深,使得人們逐漸遺棄了今文經學。而古文經學一來較少受「師法」「家法」的制約,較為自由也較為簡明;二來與讖緯瓜葛較少,較為理性;三來其放棄了今文經學的批判性,對君主專制的維護更有優勢,所以在今古文經學的長期斗爭中,古文經學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東漢的古文經學大師有賈逵、許慎、馬融、服虔、盧植等,弟子眾多,影響很大。而今文經學只有何休取得較大的成就,他的《春秋公羊解詁》是唯一一部完整流傳至今的今文經。
在今古文經學的長期爭辯過程中,互相也在逐漸地滲透,互相融合。東漢初年(公元79年)召開的白虎觀會議就是一個官方召開的企圖彌合今古文經學異同的重要的學術會議。會議的成果由班固寫成《白虎通德論》,又稱《白虎通義》,簡稱《白虎通》一書。《白虎通》是以今文經學為基礎,初步實現了經學的統一。東漢末年,古文經學的集大成者鄭玄,網羅眾家、遍注群經,對今古文經學進行了全面總結,自成一家之言。鄭玄以古文經學為基礎,但又能吸收今文經學中的優點,態度嚴謹,實事求是,無征不信,從而超過了前人。自此以後鄭學興盛,這不僅標志著今古文經學之爭的終結,也標志著漢代經學的衰亡,之後今文經學也隨之消失。
漢朝是經學最為昌盛的時代,朝野內外誦讀經書蔚然成風,《漢書·韋賢傳》引民間諺語說「遺子黃金滿贏,不如一經」。漢朝的「以經義決獄」是漢朝經學與王朝政治相結合的一大特色,也是漢朝經學繁盛的一大標志。儒生通過司法實踐並官學私學教育,移風易俗,把經學思想深深的植入了普通民眾之中。
魏晉南北朝經學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經學由衰落走向分離的時期。在曹魏時期,出現了王學與鄭學之爭。王學,是指王肅所創立的經學體系。王肅是司馬昭的外祖父,所以王學獲得了司馬氏的支持,他註解的《尚書》、《詩》、《論語》、三《禮》和《左氏春秋》以及其父所作的《易傳》都被列為官學。王學和鄭學之間的紛爭,並不是純粹的學術爭論,而帶有強烈的政治斗爭的意味。這場紛爭同時也標志著兩漢經學的衰落。
魏晉時期在經學取得成就較大的還有王弼、何晏等。王弼注《周易》,擺脫了漢代用「象數」和讖緯解說《周易》的老路,開創了用義理、思辨哲學解說《周易》的新路,這是經學史上一次重大變革。何晏所作《論語集解》收集了漢以來各家之說,對後世影響很大。這一時期經學的特點是經學逐漸玄學化。
南北朝時期經學也隨著政治上的南北對立而分立為南學和北學。據《北史·儒林傳》記載,南學《周易》尊王弼,摒棄象數、發揮義理,《尚書》流行《孔傳古文尚書》,《左傳》盛行杜預撰《春秋左傳集解》;北學《周易》、《尚書》主鄭玄,《左傳》主服虔。「南人簡約,得其精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從學術風格上講,南學受玄學和佛學影響比較大,能博取眾家之長,又喜標新立異,反映了其哲學思辨能力的提高,而北學受北方游牧民族質朴風尚的影響,保持了漢朝經學以章句訓詁為宗的特點。
隋唐經學唐代則基於取士的需要,以國家的力量來推行經學,孔穎達的五經正義是這時代的代表著作,同時也是鄭玄以來漢學的總結與高峰。它的編纂一方面成為士人的教科書,另一方面則象徵著政府在聖統上的合法性建立,影響了後來明代《五經大全》、《永樂大典》以及清代《四庫全書》等等政府主導下的經典編輯,至唐後五代之世,宋代晁迥之前,無人異詞。這個時期的經學也進入了韓國以及日本,成為諸國所仿效的法典,日本天皇更運用經學確立了他的政治法統地位。
宋朝經學宋代理學興起,自晁迥之後,理學家們以重新詮釋古代經典的方式,以疑經、改經、刪經來進行回歸先秦經典的活動,闡發他們的主張,或保守、或激進。此時期,出現以《論語》、《孟子》加上從禮記中抽出《大學》、《中庸》合稱的「四書」,因為被界定為還原聖人思想的需要而被重新定位,成為超越五經的思想著作。
明朝經學明代延續了宋代的理學路線,一方面政府編纂官方版經典文本,另一方面南方的經學力量逐漸抬頭,例如王陽明即是最為重要的明代理學家。明末經學家幾乎都帶有王陽明式的豪氣,紛紛組織學社,發動朝野清議、輿論、彈劾,與腐敗的政府、宦官對抗,形成激烈的流血黨爭,種下明朝滅亡的內部因子。另外一部份的明朝流亡者、海盜、商人與士人,以日本為重要根據地,進行活動,連帶將日本的經學進一步推展,例如孔子、孟子、王陽明皆被各糲與幕府所尊崇、朱舜水以《春秋》為核心的「尊王」、「攘夷」思想,影響了水戶學派的政治論調,進而在明治維新引起了重大的思想浪潮。
清朝經學清代初期受到明朝滅亡的影響,士人開始思考王陽明路線的弊病,另一方面因為清朝皇帝實施文字獄、編纂《四庫全書》、《明史》等思想控制手段,經學中較不介入政治的的實學與考據路線,遂特別發達,尤其重視以大量的古代典籍以及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等方式來研究經書,甚至進一步考證某些經書的真偽、劃分學術流派,可以說,清代初期的經學思想是被明朝遺老們如黃宗羲、顧炎武等人所影響主導的。清末基於時代需求,主張激進改革的公羊家大盛,其中又以常州學派的康有為、梁啟超等最為有力活躍的人物。
民國以後的經學
到民國時代以後,由於大量的西學、政治運動取代了原來的經學思想,兩者的沖擊之中,產生了諸多主張,一般而言,全面排斥西學的想法已經不復存在,但仍存有「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與全面西化的路線爭執。胡適在〈論六經不夠作領袖人才的來源〉一文就說:「儒家經典中,除《論孟》及《禮記》之一部分外,皆古史料而已。」[1],胡適因把《詩經》當成文學作品,不是一部經典[2]。古代經書的權威性遂下降,經學也就逐漸式微,民國二十年代,何鍵、陳濟棠等倡議學校恢復經學課程,遭到不少反對。
兩岸分治之後,中國大陸對於經學的打擊不遺餘力,特別至文化大革命期間,經學在中國大陸上更是受到毀滅與破壞,這樣的路線導致一部分後世學者認定「文革為五四的總結」。相對之下,當時的台灣對於經典思想的保存較為完整妥善。今日,中國大陸面對西方人權思想的沖擊與改革開放的社會需求,開始重新檢視經學內容,企圖以經學立場建立足以與西方價值對抗的中國價值,並在二十一世紀初葉逐漸建立學術研究單位,這個動作引起了東亞文化圈的重視,包括日本、新加坡、越南、韓國等國,皆對此價值的建立表現了高度的興趣。台灣方面則因政黨輪替,在去中國化以本土化為主的思維下,經學研究反而顯得低調。
中國大陸方面對於經學研究有政治因素必須避諱,起源於建國初期社會運動大力推展破四舊、立四新、打倒孔家店等等,對於經學有重大的破壞,經學在政治上被視為思想的毒草。開放改革之後,關於經學的研究多半依附於中文、哲學或是歷史系所中。
台灣方面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設有經學組,各中文系所亦於思想組中論及經學。2003年國立高雄師范大學成立經學研究所,是目前全球唯一的經學研究所,並與許多中國大陸的經學相關系所、民間的經學推展機關、讀經教育機構保持密切聯系。第一任所長黃忠天博士、第二任所長蔡根祥教授成為台灣推展經學最重要的核心人物。2006年,經學研究所提出博士班設立申請,但被教育部駁回。
Ⅷ 唐朝「安史之亂」以後,經學教育受到影響了嗎
「安史之亂」以後,官學諸生散亡,唐肅宗等欲再度興學,但學官、經師等已不能滿足需要。中晚唐以後,國家財政日趨困難,各級學校難以維持,經學教育的發展亦受到嚴重影響。進入五代以後,經學教育較之隋唐雖無大的發展,但興建學館、書院和雕印《九經》則為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
Ⅸ 動盪五代時期,經學教育是如何穩步發展
在動盪的五代時期,各個朝代都很重視儒家經典的印行、傳布和經學教育的發展。當時除了大量印行《五經文字》和《九經字樣》等經學教科書,還刊印了《經典釋文》等經學參考書或輔助教材。和隋唐相比,五代雖興替頻繁,但學校和科舉都保持著,而且各自運轉自如。梁時取消了制科,在進士考試中詩賦、雜文、策論等時有更易,但與經學教育有關的諸科,如五經、九經、三禮、三傳、明經、開元禮、童子科等,反而有了起色。後唐時,還恢復了先前廢止的「帖經」考試方法。據《文獻通考·選舉考》記載:「五代五十二年,朝代更易,干戈攘搶之歲,貢舉未嘗廢也,然每歲所取進士,其多者僅及唐盛時之半。……但三禮、三傳、學究、明經諸科,唐雖有之,然每科所取甚少。而五代自晉漢以來,明經諸科,中選者動以百人記。蓋帖書墨義,承平之時,士鄙其學而不習,國家亦賤其科而不取,故惟以攻詩賦、中進士舉者為貴。喪亂以來,文學廢墜,為士者往往從事乎帖誦之末習,而舉筆能文者固罕見之。國家也姑以是為士子進取之途,故其所取反數倍於盛唐之時也。」五代時經學教育和明經科的發展是由時代所決定的,文學發展失去了良好的條件,經書因印刷業的發展廣為流傳,統治者又要依此業維護其統治,使之在繼承隋唐經學的遺產和經驗教訓之後,為當時教育的普及與發展,特別為宋學的開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儒家經學在魏晉以後的又一次大動盪中,依然保持其統治地位,成為後世經學教育的直接淵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