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哈弗教育
Ⅰ 在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就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我遇到的大來多數哈佛大學自教育學院 (HGSE) 的中國學生,都是本科畢業後直接讀研,22-23歲居多,這和美國同學的狀況非常不一樣,他們大多是工作幾年後再來讀書。當然也有工作過一些年再來讀書的,但也都比較年輕。絕大部分是清北復交、北外等學校。
不過,也有一些師范學校的另一個規律,就是HGSE以往基本都錄取過這些學校的學生。比如我有個好朋友是南師大的,可能本科學校並非985,可是她之前有非常優秀的南師大學姐在HGSE讀過書,我不知道這會不會幫助加大HGSE錄取她的概率。
未來規劃的話,其實蠻多人都是沖著一定要讀博搞研究這個想法去的。不過,當然也有人在讀研過程中慢慢地改變了想法。也有不少是一心公益事業,想要做能夠改變中國教育資源不平等的現狀的,當然也有一些是覺得教育這個產業不錯,既能賺錢,也能滿足自己對於教育的興趣,而選擇畢業後直接去學校、機構工作的(很多都在幸福感滿滿的國際學校唷)。
Ⅱ 美國哈佛大學的教育理念,和北京大學的教育理念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哈佛大學從2018年秋季開始,即從下學期開始,實施新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在這個時間點,我們來學習一下哈佛委員會寫的小書《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培養孩子面向未來的競爭力,需要遵循的規則,或者需要注意的事項。

通識教育過程中有兩個誤區。第一個誤區是,把通識教育簡單理解為興趣廣泛,而給孩子上的興趣課太多。正確的做法是控制數量。二是幫助孩子找到內在動力。
9.不要忽視美的感覺
第二個錯誤是過於注重孩子技能的提升,而忽略了對美的感知。
10.通識教育的最終目標
我們把孩子培養成T型人才,未來要重點關注五個方向。一是開闊視野,二是多思考,三是思辨精神,四是同理心和溝通能力,五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Ⅲ 哈佛大學為什麼以與 為友為校訓
哈佛大學校訓是:哈佛大學的校訓是:以柏拉圖為友,以亞里士多德為友,更以真理為友。
拉丁原文:Amicus Plato,Amicus Aristotle, Sed Magis Amicus VERITAS。這是因為哲學對具體科學具有指導作用。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簡稱哈佛,坐落於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是一所享譽世界的私立研究型大學,是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成員。這里走出了8位美利堅合眾國總統,上百位諾貝爾獲得者曾在此工作、學習,其在文學、醫學、法學、商學等多個領域擁有崇高的學術地位及廣泛的影響力,被公認為是當今世界最頂尖的高等教育機構之一 。
哈佛同時也是美國本土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其誕生於1636年,最早由馬薩諸塞州殖民地立法機關創建,初名新市民學院,是為了紀念在成立初期給予學院慷慨支持的約翰·哈佛牧師。學校於1639年3月更名為哈佛學院。1780年,哈佛學院正式改稱哈佛大學。截止2014年,學校有本科生6700餘人,碩士及博士研究生14500餘人 。
Ⅳ 請問哈佛校訓是什麼
一、哈佛校訓
1、哈佛大學的校訓很簡單,就是「真理」(Veritas)。
2、哈佛校訓,即美國著名私立大學哈佛大學的校訓。1643年最初為拉丁語「真理」(Veritas)1650年改為「榮耀歸於基督」(In Christ),1692年改為「為基督為教會」(Christo et Ecclesiae),後恢復為最初的「真理」(Veritas)。
二、校訓的發展
1、早期校訓
美國哈佛大學最初的校訓是「真理」,即Veritas,出現於1643年
2、基督教校訓
在上述校訓提出不久,哈佛大學更換了校訓。1650年後更改為「榮耀歸於基督」(In Christ ),1692年則是「為基督、為教會」(Christo et Ecclesiae)。哈佛早期印章展示三本翻開的書本,兩本面向上,一本面向下,象徵著理性(reason)與啟示(revelation)之間的動力關系。
3、早期校訓的恢復
美國建國後,消滅了基督宗教專制,實現了宗教信仰自由,以後追求真理和發展科學文化教育的事業才逐漸興盛起來。哈佛大學校訓恢復為最早確立的「真理」(Veritas),這個單詞就一直印在哈佛的標簽校徽上 。

(4)以哈弗教育擴展閱讀 :
1、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簡稱哈佛,坐落於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都市區劍橋市,是一所享譽世界的私立研究型大學,是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成員。
截止2018年10月,哈佛大學共培養了8位美利堅合眾國總統,而哈佛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員中共走出了158位諾貝爾獎得主、18位菲爾茲獎得主、14點陣圖靈獎得主,其在文學、醫學、法學、商學等多個領域擁有崇高的學術地位及廣泛的影響力,被公認為是當今世界最頂尖高等教育機構之一 。
2、哈佛同時也是美國本土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其誕生於1636年,最早由馬薩諸塞州殖民地立法機關創建,初名新市民學院,是為了紀念在成立初期給予學院慷慨支持的約翰·哈佛牧師。
學校於1639年3月更名為哈佛學院。1780年,哈佛學院正式改稱哈佛大學。截止2017年,學校有本科生6700餘人,碩士及博士研究生15250餘人 。
3、2017-18年,哈佛大學位列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世界第一、USNews世界大學排名世界第一 、QS世界大學排名世界第三、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世界第六 。2017年6月,《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世界大學聲譽排名,哈佛大學排名世界第一。
Ⅳ 哈佛大學的教育模式
哈佛採用半學年/兩學期制教學,每個學年從九月初開始直到五月中旬。 本科生在每個學期/半學年裡需完成四門指定科目,並須保持這個報讀率以維持作為全職本科生的資格。 每個主修科目均提供基礎課程及高級課程供學生選擇。 以排名首4—5%成績畢業的學生會獲賦予最高榮譽「summa cum laude」學位,剩下的頭15%的學生獲「magna cum laude」的銜頭,其餘的30%則為「cum laude」。 大學不同學科部均有不同的獎學金及獎項頒發。小編專家為您介紹,惟哈佛及很多其他的美國大學被批評出現「等級上漲」的情況,很多獎學金及榮譽的要求不斷上升, 例如:哈佛學院獲得拉丁文學位榮譽的學生人數從2004年的90%,下降至2005年的60%。 不過,也有報告指出,學生們的學習動力及拼搏精神卻因此得以提升。
19世紀,創建了一個半世紀的哈佛學院仍然以英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兩所大學為模式,以培養牧師、律師和官員為目標,注重人文學科,學生不能自由選擇課程。19世紀初,高等教育課程改革的號角在哈佛吹響了,崇尚「學術自由」和「講學自由」。「固定的學年」和「固定的課」的老框框受到沖擊,自由選修課程的制度逐漸興起。1839年,哈佛大學再次發動課程改革。1841年,哈佛正式實行選課制,但在保守勢力的反對下很快又有所倒退。
小編專家為您介紹,按照自由選修制的要求,攻讀一種學位,可有16門課程供學生選修,只要符合規定,便可取得相應的學位。這種方法打破了固定的四年學制,成績優異者三年內即可取得相應的學位,可稱得上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了。在埃里奧特的努力下,哈佛大學招聘名流學者任教,選修課程開設超過其它大學,學生的知識面擴大,學習潛能得以充分發揮。
埃里奧特的教育思想和課程改革對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他強調高等學校要給予學生三個法寶:一是給學生學習上選擇的自由;二是使學生在所擅長的學科上有施展才能的機會;三是使學生的學習從被動的行為轉化為自主的行為,使學生從對教師的依賴和從屬關系中解放出來。
Ⅵ 最全面哈佛校訓
1此刻打盹,你將做夢,而此刻學習,你將圓夢2我荒廢的今日,正是殞身之人祈求的昨日3覺得為時已晚的時候,恰恰是最早的時候4勿將今日之事拖到明日5學習時的苦痛是暫時的,未學到的痛苦是終生的6學習這件事,不是缺乏時間,而是缺乏努力7幸福或許不排名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8學習並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連人生的一部分---學習也無法征服,還能做什麼呢?9請享受無法迴避的痛苦10隻有比別人更早,更勤奮地努力,才能嘗到成功的滋味11誰也不能隨隨便便成功,它來自徹底的自我修理和毅力12時間在流逝13現在淌的哈喇子,將成為明天的眼淚14狗一樣的學,紳士一樣的玩15今天不走,明天要跑16投資未來的人是,忠於現實的人17教育程度代表收入18一天過完,不會再來19即使現在,對手也不停地翻動書頁20沒有艱辛,便無收獲.希望對你有幫助:-)
Ⅶ 如何以哈佛大學的校訓為主題寫議論文
哈佛校訓:成功之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准備!
從很大程度上講,人是機遇的產物。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的能力以及他的成就時,我們不能完全忽略機遇的重要性。有些時刻比幾年都要重要,在時間的重要性和價值之間沒有均衡。一個出乎意料的5分鍾就可能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
但是,人不是靠偶爾撞在木樁上的兔子獲得成功的。事實上,通常我們所說的命運的轉折點,只是我們之前努力所取得的成績所集成出的機會。美國哈佛大學的著名校訓就精闢地詮釋了勤奮、機遇和成功三者之間的關系:時刻准備著,當機會來臨時你就成功了。
麥克阿瑟將軍說過:「召集軍隊上戰場的軍號聲對於軍人來說,就是一種機會。但是,這嘹亮的軍號聲,絕不會使軍人勇敢起來,也不會幫助他們贏得戰爭,機會還得靠他們自己來把握。」促使一個人抓住了成就他一生的那個機遇並走向成功的,正是他的個性、他的個人能力。
偶然的機會只對那些勤奮工作的人才有意義。
流傳甚廣的奧爾·布爾的一件軼事能夠更好地說明這個道理。這位傑出的小提琴家,多年以來一直堅持不懈地練習拉琴。通過不斷的練習,他的技藝早已成熟到後來他出名時的那個程度了,但是他始終還是默默無聞,不為大眾所知。
不過,他的運氣遲早會到來。
一次,當這個來自挪威的年輕樂手正在演奏的時候,著名女歌手瑪麗·布朗恰巧從窗外經過。奧爾·布爾的演奏使她如醉如痴,她從來沒有想到小提琴能夠演奏出如此優美動人的音樂,她趕緊詢問了這個不知名樂手的姓名。隨後不久,在一次影響力極大的演出中,由於她突然與劇場經理發生了分歧,不得不臨時取消了自己的節目。在安排什麼人到前台去救場時,她想到了奧爾·布爾。面對聚集起來的大批觀眾,奧爾·布爾演奏了一個多小時,就是這一個多小時,使奧爾·布爾登上了世界音樂殿堂的巔峰。對於奧爾·布爾而言,那一個小時便是機遇,只不過,他早已為此做好了准備。
成功的秘密在於,當機遇來臨的時候,你已經做好了把握住它的准備。對於那些懶惰者來說,再好的機遇,也是一文不值;對於那些沒有做好准備的人來說,再大的機遇,也只會彰顯他的無能和醜陋,使他變得荒唐可笑。
人們總是喜歡辦事認真、不出差錯的雇員。沒有人希望總是像對待游手好閑的人或傻瓜那樣,時時刻刻防備自己的雇員。就好像如果一個木匠必須親眼看著徒弟的工作,才能肯定他沒有做錯的話;或是一個銀行司庫員必須親自核查他的簿記員的賬本,方能肯定準確無誤的話,那麼與其讓別人來做,還不如自己親自來做!所以,公司會馬上炒這些不稱職的雇員的魷魚,更不用說要給他們機會了。當一個人「撞上」了一個好職位的時候,並不僅僅是因為他利用了什麼有利的條件,而是因為他已經為得到那份工作做了多年的准備。
每一天,都要盡心盡力地工作,每一件小事情,都要力爭高效地完成。嘗試著超越自己,努力做一些份外的事情,不是為了看到老闆的笑臉,而是為了自身的不斷進步。即或是在同一個公司或同一個職位上,機遇沒有光臨,但在你為機會的來臨而時時准備的行動中,你的能力已經得到了擴展和加強,實際上,你已經為未來某一個時間創造出了另一個機遇。
謹記哈佛校訓:時刻准備著,當機會來臨時你就成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