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1.論三種靈魂與三種教育。以其哲學觀為基礎,亞里士多德構建了他的靈魂論。他認為人有三種靈魂:理性靈魂、非理性靈魂和植物性靈魂。理性靈魂主要表現在思維、理解、判斷等方面,是靈魂的理智部分,又稱為理智靈魂,是最高級的靈魂。非理性靈魂主要表現在本能、情感、慾望等方面,是靈魂的動物部分,又稱為動物靈魂。植物靈魂主要體現在有機體生長、營養、發育等生理方面,是靈魂的植物部分。動物靈魂是中級的,植物靈魂是最低級的。低級的靈魂含有的質料多,形式少;高級的靈魂含有的質料少,形式多。人人都具備這三種靈魂,且從出生到成人依次呈現出植物靈魂、動物靈魂、理性靈魂。即兒童出生前後主要是身體的發育、生長,到了稍大一點時就表現出他的本能需求及情感需要,到了成人時才有思維、理解、判斷等能力的出現。在教育上,亞里士多德根據他的靈魂論把教育劃分為三個組成部分:體育、德育、智育。其中體育是基礎、智育是最終的目的。他認為,要使人的靈魂得到健康的完善的發展,必須施於人不同階段十分恰當的教育和訓練。
亞歷山大圖書館收藏的文學捲筒
2.論兒童的年齡分期。亞里士多德不僅最早明確地提出了體育、德育和智育的劃分,而且也是最早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提出按年齡劃分教育階段的主張。他把一個人的教育階段按每七年為一個階段來劃分。0—7歲為第一階段,以體育訓練為主;7—14歲為第二個階段,以德育為主;14—21歲為第三個階段,以理智培養為主。在0—7歲時,父母應特別重視對幼兒的撫養,要吃含乳份最多的食物。五歲以前,孩子的活動以游戲為主,應保護孩子的四肢,使其健康成長,要經得起適當的鍛煉,多進行戶外活動。還應對幼兒講述一些健康有益的故事。7歲時,孩子應到國家辦的學校里接受專門的系統的教育,一直到14歲為止。這個時期主要培養孩子的道德情感,應對其實施合諧的教育。主要內容有:體育鍛煉、音樂和道德訓練。這里沒有提到讀寫算的教學,並不是亞里士多德不重視,而按照雅典教育的慣例,把這些內容納入到音樂教育中去了,這時期的體育不以競技為目的,而是為人的健康發育服務的。他汲取了斯巴達體育訓練過於嚴格的教訓——學生流於野蠻、粗俗。他認為兒童應掌握必要的軍事、體育技能,但不要求精於此道。這與雅典的教育風尚是相吻合的。
阿拉伯人描繪的亞里士多德上課圖
3.論音樂與文雅教育。亞里士多德非常重視音樂教育。音樂教育是其和諧發展教育的核心,也是他所劃分的情感教育階段的主要內容。他認為音樂是進行美育的有效手段,有助於智力的發展,更是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音樂本身可培養人的良好性格,任何年齡段的人都應學習音樂。音樂沒有功利性,給人以美的享受、道德的熏陶。亞里士多德主張「文雅教育」。他把學科分為實用和文雅兩種,實用學科為實際生活服務,具有功利性,是不高尚的;文雅學科沒有功利性,是專供閑暇和享受用的,是高尚的。亞里士多德重視後者。音樂是自由和高貴的學科,可使人心靈娛樂,陶冶性情,且有助於理智的培養。除了通過音樂來實施道德教育外,還有專門的道德訓練。
亞里士多德主張通過實際活動和反復練習,使學生養成「中庸」適度的道德品質。例如公正、節制、勇敢等。他認為道德的形成有三個因素:天性、習慣、理智。其中習慣的養成起關鍵的作用,因此,進行道德習慣和道德活動的培養,是形成優良品質所不可缺少的。14—21歲主要是對年輕人進行理智靈魂的培養。這個階段的教育以沉思活動為主,因為人的理性靈魂的特點就是思考、理解和判斷,這些必須以足夠的沉思為基礎。人們在閑暇中持續地沉思,可以領悟人生的幸福和真諦。
本節小結
綜觀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可以看出教育思想的巨大繼承性。亞里士多德以柏拉圖的哲學、教育理論為基礎,構建了自己的理論。究其實質,他們的共性很多。亞里士多德的靈魂三分法,三種不同階段的教育及教育的最終目標與柏拉圖的靈魂論、哲學王的教育體系
都存在著本質上的相似之處,最終都將善或理智做為教育的最高境界。
② 簡述亞里士多德的學前教育思想
增進兒童的健康和體質是學前教育階段的任務,為了健康培養下一代,亞專里士多德指出應當實屬行優生,並要求母親親自哺乳,這樣能滿足嬰兒的營養需要。亞里士多德認為,五歲前不能教兒童學習任何功課,他們的活動應該是游戲和聽故事。他把兒童身體健康作為其心理發展的前提,也非常強調環境對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影響,要求為兒童創設一個純潔的、健康的教育環境。亞里士多德的學前教育思想把古代學前教育理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對西方後世學前教育理論和實踐有著深遠的影響。
③ 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出生於馬其頓一御醫家庭,自幼父母雙亡,由親戚撫養成人。公元前367年,他17歲時來到雅典,進入柏拉圖學院求學,在學院學習和生活達20年,深受柏拉圖的器重和信任。柏拉圖去世後,他離開雅典到各處游學,後創辦呂昂克學院,使該校成為雅典最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亞里士多德一生著述甚豐,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見於《政治學》和《倫理學》中。
④ 介紹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1000字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前322年)是古希臘最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也是很有影響的教育家。他知識廣泛,被稱為網路全書式的思想家。其父親曾是馬其頓國王的御醫,但他自小就失去了雙親,由親戚撫養成人。17歲到柏拉圖所辦的阿卡德米學園,在那裡求學達20年之久,是柏拉圖的得意門生。柏拉圖死後,他離開學園,隨後擔任馬其頓國王太子亞歷山大的老師達十幾年。最後,回到雅典創辦學園——「呂克昂」,在此講學著書。呂克昂很快就發展成為一個學術中心。亞歷山大親政後,對亞里士多德很支持,使他有條件研究很多學科。晚年由於政治上的牽連,被迫離開雅典,在異鄉與世長辭。他的一生絕大部分是在學園中度過的。
亞里士多德在政治上既反對氏族貴族專制,也反對工商業奴隸主的共和制,因為這兩個階層統治國家使得貧富懸殊太大,會引起社會動盪不安。若由占社會大多數的中產階級來統治國家,就可避免走極端,可同時牽制貧富兩個階層的利益,他主張走「中庸」之道。在哲學觀上,亞里士多德認為物質是由質料和形式構成的。質料先於形式而存在,質料只有得到某種形式才能變成物體。物體是質料與形式的統一體。形式是物體的本質,質料在取得形式之前只是潛在的東西,經過不斷的運動,潛在才能轉化為現實,因此,整個自然界都是運動變化的。在運動的過程中,形式是動力,物體的不停運動就形成了事物的目的。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追求的目的,包括人,動物和其他物體。低級的事物以高一級的事物為其發展目的。
(二)主要教育思想
1.論三種靈魂與三種教育。以其哲學觀為基礎,亞里士多德構建了他的靈魂論。他認為人有三種靈魂:理性靈魂、非理性靈魂和植物性靈魂。理性靈魂主要表現在思維、理解、判斷等方面,是靈魂的理智部分,又稱為理智靈魂,是最高級的靈魂。非理性靈魂主要表現在本能、情感、慾望等方面,是靈魂的動物部分,又稱為動物靈魂。植物靈魂主要體現在有機體生長、營養、發育等生理方面,是靈魂的植物部分。動物靈魂是中級的,植物靈魂是最低級的。低級的靈魂含有的質料多,形式少;高級的靈魂含有的質料少,形式多。人人都具備這三種靈魂,且從出生到成人依次呈現出植物靈魂、動物靈魂、理性靈魂。即兒童出生前後主要是身體的發育、生長,到了稍大一點時就表現出他的本能需求及情感需要,到了成人時才有思維、理解、判斷等能力的出現。在教育上,亞里士多德根據他的靈魂論把教育劃分為三個組成部分:體育、德育、智育。其中體育是基礎、智育是最終的目的。他認為,要使人的靈魂得到健康的完善的發展,必須施於人不同階段十分恰當的教育和訓練。
亞歷山大圖書館收藏的文學捲筒
2.論兒童的年齡分期。亞里士多德不僅最早明確地提出了體育、德育和智育的劃分,而且也是最早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提出按年齡劃分教育階段的主張。他把一個人的教育階段按每七年為一個階段來劃分。0—7歲為第一階段,以體育訓練為主;7—14歲為第二個階段,以德育為主;14—21歲為第三個階段,以理智培養為主。在0—7歲時,父母應特別重視對幼兒的撫養,要吃含乳份最多的食物。五歲以前,孩子的活動以游戲為主,應保護孩子的四肢,使其健康成長,要經得起適當的鍛煉,多進行戶外活動。還應對幼兒講述一些健康有益的故事。7歲時,孩子應到國家辦的學校里接受專門的系統的教育,一直到14歲為止。這個時期主要培養孩子的道德情感,應對其實施合諧的教育。主要內容有:體育鍛煉、音樂和道德訓練。這里沒有提到讀寫算的教學,並不是亞里士多德不重視,而按照雅典教育的慣例,把這些內容納入到音樂教育中去了,這時期的體育不以競技為目的,而是為人的健康發育服務的。他汲取了斯巴達體育訓練過於嚴格的教訓——學生流於野蠻、粗俗。他認為兒童應掌握必要的軍事、體育技能,但不要求精於此道。這與雅典的教育風尚是相吻合的。
⑤ 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1)論教育的作用
亞里士多德認為要使國家成為富強文明的國家,使國家的人民成為文明幸福的人民,除了國家要有一個好的政體外,就是依靠教育的力量使她的人民都成為具有良好素質的「善人」。在他看來,「因為整個國家從其全體上來說有一個終極的目的,所以很明顯的,一切公民都受同樣的教育,而關心這種教育應該是國家的本分,而不是靠少數人的力量……在這方面,拉西台蒙人(即斯巴達人)是值得贊許的:他們對於兒童教育極為關心,他們的教育是整個國家性的。」「如果公民沒有守秩序的習慣,如果他們沒有受過守秩序的精神教育……任何最有用的法律都沒有用處。」因此他認為國家的統治者應當高度重視教育的作用,給國家所有的人以同樣的教育。
(2)教育要適應自然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人分為身體和靈魂兩部分,這兩部分如物質和形式一樣是不可分割地存在著的;人的靈魂應當分為三部分:植物靈魂,即人的身體的生理部分;動物靈魂,即人的感覺部分;理性靈魂,即人的理性部分。他認為,在人的三部分靈魂中,植物靈魂、動物靈魂和理性靈魂是從低級到高級形成和排列的,靈魂的低級部分是高級部分的基礎,靈魂的高級部分可以控制低級部分,人的理性靈魂是控制人各方面發展的主宰。
亞里士多德認為對應於人的三種靈魂,有三種教育:體育、德育和智育。他認為要有效地發展人的靈魂,必須重視人的教育,但對人的教育應適應人的自然行程,他說:「教育的目的及其作用,有如一般的藝術,原來就在效法自然,並對自然的任何缺漏加以殷勤的補綴而已。」在他看來,自然所賦予人的也只是能力的胚芽,個體發展的可能性是通過教育來實現的,「自然把三種靈魂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我們在教育中也必須遵循自然,使體育、德育與智育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因此,他反復強調,教育工作應當效法自然,適應自然。
(3)論和諧發展的教育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讓人參加體育活動是為了促進他的植物靈魂的發展,即發展他的身體和生理;讓人從事德育活動是為了發展他的非理性靈魂;讓人參加智育活動是為了發展他的理性靈魂。他認為,人的靈魂的三個方面的發展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聯系、和諧發展的。因此,他強調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應當注意兒童身心發展的順序,採取有效的措施促進其身心的和諧發展。
⑥ 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張
1.靈魂輪與教育
亞里士多德將人的靈魂去分為兩大部分: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非理性部分又包括植物的靈魂和動物的靈魂兩種成分。其中植物的靈魂是最低級的,它主要表現在身體部分,指的是身體的營養、生長和發育;動物的靈魂表現在人的本能、情感和慾望等方面。理性的靈魂是高級部分,它主要表現在思維、理解和判斷等方面。
亞里士多德關於靈魂的三個組成部分的理論為教育必須包括體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論上的依據。
2.教育的作用論
亞里士多德非常重視教育的社會作用,明確指出教育對於鞏固奴隸主統治起著巨大的作用。他指出國家的立法者(統治者)必須「首先主義青少年人的教育」,特別強調教育是國家的職責,「教育應由城邦辦理」,絕不能讓私人管理學校教育工作。同時,還十分重視教育對個人發展的作用,認為人形成為人的三個因素是天性、習慣和理性。重視人的天性、在良好的環境和正當的行為中形成良好的習慣,並通過教育發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習慣受理性的領導,人就能成為有良好德行的人。
3.論體、德、智、美和諧發展的教育
亞里士多德的體、德、智、美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有著豐富的內涵,並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主要內容有:(1)在兒童的教育中,「必須首先訓練其身體。」體育訓練的重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勇敢的品質。但他要求對於學生的體育訓練一定要適度,否則會損害兒童的體格和妨礙他們的生長。(2)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須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目的在於通過實際活動和反復練習,逐漸養成具有「中庸」、「適度」、「公正」、「節制」和「勇敢」的美好德行。(3)在智育方面,亞里士多德確定閱讀、書寫,乃至回話的目的都是為了將來的實際效用。(4)音樂教育是亞里士多德和諧發展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雅典教育實踐中的和諧發展的重點在體育,而他則把和諧發展的重點放在音樂教育方面。在亞里士多德看來,音樂不僅是實施美育的最有效的手段,而且它還擔負著智育的部分職能,並且又是實施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內容。與智育不同,他認為,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實際生活的需要,而是為了在閑暇時供理智的享受。
用心回答的,希望能被採納!
⑦ 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特點
論三種靈魂與三種教育。以其哲學觀為基礎,亞里士多德構建了他的靈魂論。他認為人有三種靈魂:理性靈魂、非理性靈魂和植物性靈魂。理性靈魂主要表現在思維、理解、判斷等方面,是靈魂的理智部分,又稱為理智靈魂,是最高級的靈魂。非理性靈魂主要表現在本能、情感、慾望等方面,是靈魂的動物部分,又稱為動物靈魂。植物靈魂主要體現在有機體生長、營養、發育等生理方面,是靈魂的植物部分。動物靈魂是中級的,植物靈魂是最低級的。低級的靈魂含有的質料多,形式少;高級的靈魂含有的質料少,形式多。人人都具備這三種靈魂,且從出生到成人依次呈現出植物靈魂、動物靈魂、理性靈魂。即兒童出生前後主要是身體的發育、生長,到了稍大一點時就表現出他的本能需求及情感需要,到了成人時才有思維、理解、判斷等能力的出現。在教育上,亞里士多德根據他的靈魂論把教育劃分為三個組成部分:體育、德育、智育。其中體育是基礎、智育是最終的目的。他認為,要使人的靈魂得到健康的完善的發展,必須施於人不同階段十分恰當的教育和訓練。
2.論兒童的年齡分期。亞里士多德不僅最早明確地提出了體育、德育和智育的劃分,而且也是最早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提出按年齡劃分教育階段的主張。他把一個人的教育階段按每七年為一個階段來劃分。0—7歲為第一階段,以體育訓練為主;7—14歲為第二個階段,以德育為主;14—21歲為第三個階段,以理智培養為主。在0—7歲時,父母應特別重視對幼兒的撫養,要吃含乳份最多的食物。五歲以前,孩子的活動以游戲為主,應保護孩子的四肢,使其健康成長,要經得起適當的鍛煉,多進行戶外活動。還應對幼兒講述一些健康有益的故事。7歲時,孩子應到國家辦的學校里接受專門的系統的教育,一直到14歲為止。這個時期主要培養孩子的道德情感,應對其實施合諧的教育。主要內容有:體育鍛煉、音樂和道德訓練。這里沒有提到讀寫算的教學,並不是亞里士多德不重視,而按照雅典教育的慣例,把這些內容納入到音樂教育中去了,這時期的體育不以競技為目的,而是為人的健康發育服務的。他汲取了斯巴達體育訓練過於嚴格的教訓——學生流於野蠻、粗俗。他認為兒童應掌握必要的軍事、體育技能,但不要求精於此道。這與雅典的教育風尚是相吻合的。
3.論音樂與文雅教育。亞里士多德非常重視音樂教育。音樂教育是其和諧發展教育的核心,也是他所劃分的情感教育階段
⑧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如果把希臘哲學的概貌比作群峰競秀的景觀,那麼,柏拉圖和亞里土多德無疑代表著突兀的雙峰。他們的思想達到了希臘哲學的最高成就。在一定的意義上,早期希臘哲學是他們思想的准備,晚期希臘哲學是他們思想的余續。他們對哲學的共同貢獻在於:
其一,突出了哲學的優越地位,論證了哲學高於其它學科、指導道德和政治生活的作用。他們或用哲學解釋其它學科的原則和對象、方法,或深入到各個領域作具體研究。從他們開始,哲學成為希臘文化的卓越領域,在人類知識進程中發揮著主導作用。
其二,區別了經驗與超驗、感覺與理智、自然與超自然兩類領域和能力,堅持超驗或超自然的原則的統攝作用,開創了西方哲學的理智主義傳統。
他們之間的差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概括。
其一,理論背景的不同。柏拉圖承襲蘇格拉底反對智者與自然哲學家的立場,思想帶有論戰特點,關注一與多、靜與動、理性與感性的區別,往往站在極端的立場,強調單—的、不動的、不可感的東西的真實性,貶低或否定其對立面,對自然哲學和其它學科的知識吸收不多。亞里士多德生活在各門學科發展、成熟的時期,注意吸收各門學科的成果,思想帶有綜合性、調和性,在兩種極端立場之間往往取中道。
其二,旨趣的不同。柏拉圖熱烈地追求至善、盡美和純真,在超驗的理念世界尋找和寄託自己的理想,企圖以此匡正現實。相比之下,亞里士多德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他以常識為准則,雖然承認理想的崇高,但強調理想不等於現實,最好的不等於可行的。對經驗常識世界抱有的濃厚興趣,是他指責柏拉圖割裂可感世界與可知世界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三,基本思路的不同。兩者對世界所作的不同概括可被歸結為理念論和實體論這兩種學說的差別。理念論的對象是絕對的、不變的。無形的型相,「是者」僅僅是多個通種中的一個。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卻專以「是者」為研究對象。實體論把「是者」歸結為實體,導致了一種強調個體存在高於和先於普通型相、型相只是個別存在的一個構成方面的觀點,但是,另一方面,當「實體」被歸結為「本質」時,亞里士多德雖然試圖把本質與個別存在相等同,避免陷入理念論所持的普遍先於個別的立場,但卻不免向理念論妥協。實體論並不是與理念論截然對立的學說,而是試圖包容後者、比後者更全面的嘗試。亞里士多德尖銳地批判柏拉圖的「分離學說」,但最後也不得不設定了一個分離的純形式。他與相位因分歧的焦點並不在於是否承認理念或形式的分離,而在於如何解釋可感事物與不可感的本質之間的分離和聯系。柏拉圖使用「分有」、「摹仿」等概念來解釋,亞里士多德的解釋原則是潛在與現實的關系,把各類實體按照現實性程度排列成連續的等級關系,克服了兩個領域的斷裂。最後,理念論與實體論設定了不同的最高原則。最高的理念是善,善的理念是愛貓撲.愛生活}忍理念論要求現實與理想、事實與價值相統一,這不但是關於本質或本體的學說,而且把宇宙學、知識論、倫理學、政治學和藝術觀都統一在這一學說之中。亞里士多德推崇的最高實體是神,這主要是一個思維實體,在價值上是中性的。他還在形而上學之外建立以善為目標的實踐科學和與美相關的藝術科學,構成了以愛貓撲.愛生活}忍的科學傳統。
其四,知識論的不同。柏拉圖貶低乃至否定感覺的認識作用,但理智的認識活動並不服離情感,邏輯上的思辨、推理和討論同時也是求善和審美的活動,理智獲得的知識具有實踐性和美感,知識的最高境界是一種迷狂,在這里,思想與情感、理性與非理性的界限不復存在。亞里士多德指出了感覺的基礎作用,肯定感覺與理智的聯系和理智至上的地位。他把理性活動限制在抽象、演繹或歸納的邏輯范圍。柏拉圖生動活潑的辯證法在他手裡變成辨析和推理的手段。兩者的表達風格也不同。柏拉圖的對話汪洋恣肆,融思辨、推理、神話、想像、比喻於一體,富有藝術感染力。亞里士多德的論文嚴謹冷峻,不帶感情色彩,是科學的觀察、描述和邏輯的概括、分析與推理相結合的產物。
'
⑨ 亞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
亞里士多德在哲學上最大的貢獻在於創立了形式邏輯這一重要分支學科。邏輯思維是亞里士多德在眾多領域建樹卓越的支柱,這種思維方式自始至終貫穿於他的研究、統計和思考之中。
亞里士多德認為運行的天體是物質的實體,地球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體由不同的物質組成,地球上的物質是由水氣火土四種元素組成,天體由第五種元素「以太」構成。
他對五百多種不同的植物動物進行了分類,至少對五十多種動物進行了解剖研究,指出鯨魚是胎生的,還考察了小雞胚胎的發育過程。亞歷山大大帝在遠征途中經常給他捎回各種動植物標本。
亞里士多德認為分析學或邏輯學是一切科學的工具。他是形式邏輯學的奠基人,他力圖把思維形式和存在聯系起來,並按照客觀實際來闡明邏輯的范疇。
拓展資料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臘人,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辦了一所叫呂克昂的學校,被稱為逍遙學派。馬克思曾稱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恩格斯稱他是「古代的黑格爾」。
作為一位網路全書式的科學家,他幾乎對每個學科都做出了貢獻。他的寫作涉及倫理學、形而上學、心理學、經濟學、神學、政治學、修辭學、自然科學、教育學、詩歌、風俗,以及雅典法律。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構建了西方哲學的第一個廣泛系統,包含道德、美學、邏輯和科學、政治和玄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