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語言教育活動
1)藉助詞來命名,就是用詞表示事物的名稱、形態、習性等。有了這些詞的命名,學前兒童對有關事物及其屬性的感知才能從具體的形象趨向概括,形成和鞏固其概念。例舉:「貓」、「汽車」。(2)藉助語言發現事物之間的異同點,就是通過語言描述、比較,發現認識對象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嬰幼兒經驗貧乏,直覺的精確性差,在認識類似事物時,常常發生混淆。例舉:「雞」和「鴨」 、「鴨」和「鵝」的外形特徵。(3)藉助語言獲得新的概念。語言的產生和發展,使幼兒不僅可以直接認識事物,而且還能夠間接地、概括地認識事物。使幼兒的認識范圍擴展了。例如:在語言的作用下,幼兒晚期開始理解「動物」「植物」「傢具」等類概念,將「貓、狗、雞、鴨、老虎、熊、牛」等歸為動物,開始對「勇敢」「喜歡」「分享」「討厭」等抽象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認識。
2、指導並參與認知加工過程。在學前兒童從直接的動作思維向概括思維發展的過程中,語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語言在學前兒童進行直觀動作、表象思維的過程中起到了指導的作用,使感知和表象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另一方面,語言直接參與學前兒童有意注意、有意記憶以及初步的分析、判斷、推理等抽象思維的過程。學前兒童的認識對象不只涉及當前直接感知的事物,而且涉及一些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使他們可以脫離現實而進行初步的邏輯思維。
㈡ 怎樣確定學前兒童語言教育活動的目標
(一)目標1.樂意與人交談,講話禮貌;2.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能理解日常用語;3.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4.喜歡聽故事、看圖書;5.能聽懂和會說普通話。(二)內容與要求1.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學習使用適當的、禮貌的語言交往。2.養成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發展語言理解能力。3.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說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4.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5.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元號的興趣。6.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7.提供普通話的語言環境,幫助幼兒熟悉、聽懂並學說普通話。少數民族地區還應幫助幼兒學習本民族語言。(三)指導要點1.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2.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它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發展幼兒語言的重要途徑是通過互相滲透的各領域的教育,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擴展幼兒的經驗,提供促進語言發展的條件。3.幼兒的語言學習具有個別化的特點,教師與幼兒的個別交流、幼兒之間的自由交談等,對幼兒語言發展具有特殊意義。4.對有語言障礙的兒童要給予特別關注,要與家長和有關方面密切配合,積極地幫助他們提高語言能力
㈢ 學前兒童語言教育 什麼是語言教育活動
借鑒朱海琳主編的《學前兒童語言教育》,狹義的學前兒童語言教育是以3~6歲兒童早期掌握母語的聽說訓練和教育作為研究的對象,並對3~6歲兒童加強口語聽說訓練。廣義的學前兒童語言教育把0~6歲兒童的所有語言獲得和學習現象、規律以及訓練與教育作為主要研究的對象,並對0~6歲兒童加強聽、說、讀、寫的訓練。
㈣ 學前兒童語言教育活動得名詞解釋
學前兒童語言教育活動:是指為發展學前兒童語言而組織、實施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㈤ 學前兒童語言教育意義
1、兒童的語言是在運用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而兒童語言的運用又是在實際回的語言交流中實現答的。新《綱要》明確要求「要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因此,在幼兒園里,教師給幼兒提供真實而豐富的語言情境,就是給幼兒創設可以幫助他們操作運用多種語言交流行為的交往情境。
2、一方面是在專門的語言教育活動中,讓幼兒學習在不同的語言情境中如何運用相應的語言交流方式來與人交往。
3、如談話活動中幼兒學習如何傾聽他人的語言;文學活動中側重理解和使用敘事性的語言表達方式;聽說游戲要求幼兒使用敏捷應變的語言。
4、另一方面,日常的語言交往是真正真實而豐富的語言交往環境,幼兒可以有更多的機會與各種各樣的人交往,擴展自己的語言經驗。
㈥ 學前兒童語言教育的基本內容有哪些
.學前兒童語言教育評價有哪些內容?
答:學前兒童語言教育評價的內容主要包專括兩方面:
(一)屬學前兒童語言發展的評價
①學前兒童語言發展水平的評價。
②對幼兒語言學習行為評價。
(二)學前兒童語言教育活動的評價
①正規的語言教育活動。
②滲透在日常活動(包括生活活動)的非正規語言教育活動。
㈦ 學前兒童語言教育活動目標制定要求是什麼
(一)目標
1.樂意與人交談,講話禮貌;
2.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能理解日常用語;
3.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
4.喜歡聽故事、看圖書;
5.能聽懂和會說普通話。
(二)內容與要求
1.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學習使用適當的、禮貌的語言交往。
2.養成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發展語言理解能力。
3.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說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4.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
5.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元號的興趣。
6.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
7.提供普通話的語言環境,幫助幼兒熟悉、聽懂並學說普通話。少數民族地區還應幫助幼兒學習本民族語言。
(三)指導要點
1.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
2.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它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發展幼兒語言的重要途徑是通過互相滲透的各領域的教育,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擴展幼兒的經驗,提供促進語言發展的條件。
3.幼兒的語言學習具有個別化的特點,教師與幼兒的個別交流、幼兒之間的自由交談等,對幼兒語言發展具有特殊意義。
4.對有語言障礙的兒童要給予特別關注,要與家長和有關方面密切配合,積極地幫助他們提高語言能力
㈧ 闡述學前兒童語言教育活動的原則
學前兒童語言教育活動的原則有:
(一)語言運用情境性原則
兒童的語言是在運用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而兒童語言的運用又是在實際的語言交流中實現的。新《綱要》明確要求「要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
(二)創造性原則
創造性教育已經得到了廣大幼兒教育工作者的認同,但在實際中,許多人卻簡單的將幼兒創造性地培養放在藝術教育活動中,這幾年,許多教師上公開課都喜歡上藝術活動,因為這樣的活動可以比較容易的培養幼兒的創造性,使活動看起來新穎、好看。
(三)因材施教的原則
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從孔子的創立到朱熹的身體力行,已經有兩千年之久,但實際運用得並不很好。一方面是因為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集體教學難以照顧每個幼兒的個別差異;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對個別差異研究不夠深入和細致,只籠統地按能力差異施教。
(四)整合性原則
《綱要》明確指出「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發展幼兒語言的重要途徑是通過互相滲透的各領域的教育,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發展幼兒的經驗,提供促進語言發展的條件。」

(五)主體活動性原則
這一原則是由「主體性」和「活動性」共同構成的,活動必須是主體的活動,剝奪了主體性,活動是不可能進行的。而主體性又主要是通過活動來體現的,所以主體性和活動性密不可分。兒童是通過自己的活動建立和發展著自己的世界。沒有兒童的主體性活動,就沒有兒童的發展。
(六)大量感知和積累兒童文學精品的原則
幼兒階段的記憶特點是無意記憶占優勢,年齡越小越明顯,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幼兒有著極強的無意識的感知能力和學習能力。
㈨ 學前兒童語言教育中講述活動的特點有哪些
1、講述活動有一定的憑借物
在講述活動中出現憑借物,基於以下兩個方面的需要:符合兒童講述學習的需要;幼兒園講述活動是一種集體參與的活動。
2、講述旨在鍛煉一種獨白語言
講述活動是兒童言語交際的一個場合,兒童要學習的講述是一種獨白語言。
3、講述活動需要調動兒童的多種能力
講述時,兒童需要感知理解一定的憑借物,藉助對這一憑借物的認識和已有的生活經驗,構思組織自己的獨白語言,從而獨立完整地編碼。

學前兒童講述活動的主要類型
按講述內容分
(1)敘事性講述,敘事性講述即用口頭語言把人物的經歷、行為或事情的發生、發展、變化講述出來;
(2)描述性講述,描述性講述即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人物的狀態、動作或物體以及景物的性質、特徵具體描述出來;
(3)說明性講述,說明性講述即用簡單明了的語言,把事物的形狀、特徵、用途等解說清楚的講述形式;
(4)議論性講述,議論性講述通過擺觀點、擺事實來說明自己贊成什麼或是反對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