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教學
聲明:我不是教育工作者,只是一個古文愛好者。
我覺得是:「寓」、教、娛樂,引起學生的興趣很重要。
中學時所學的古文很枯燥的,但是中國的歷史和許多文學著作都是以古文形式來記述的,這些故事用古文來寫讀起來非常有趣,可是中國的教科書中所舉出來的都是一些平乏的文章,建議,如果您是老師,請多講些關於古文的笑話和古文之中的精典範文給學生來提高對古文的興趣愛好
❷ 古文教學該怎樣教
這個東西 主要是 靠積累 多看 看的多了就會有語感的 我們高中的時候 老師上課也不講課版了 一人發一本權 《史記》 我那時候就是硬把 《史記》 看完了 看史記好處也很多 因為考試卷子總會出史記上的文章~~~~當然如果水平差的話 先把三國演義看一遍 就行了 不要急於求成 每天看一節 看一篇 就行 我感覺很沾光 反正我語文一般都是第一 作文也是 經常最高分
······································
說行天下 是非常不錯的小說網站大全,你值得擁有。
❸ 文言文教學教什麼 王榮生
一、要重視誦讀指導。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熟讀或背誦一定數量的文言篇目,加深對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養語言感知、直覺、積累、頓悟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字音讀准確,是誦讀的起碼要求。文言課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讀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職名、古器物名稱)等,如不首先解決這些字詞的語音問題,那就根本談不上誦讀。因此,一篇文言文,我們可以先讓學生試讀一遍,或全班齊讀,或個別朗讀,從試讀中發現他們讀字讀音中出現的問題,然後一一板書糾正,並由老師再范讀一遍全文。要求學生聽清句讀,只有讀清了句讀,才有可能弄懂文章的詞句結構和語言意義;反過來也才能讀得更准確、更清楚。同時通過反復誦讀,利用文言構詞造句的特點以及語音停頓、邏輯重音、語氣聲調等誦讀要訣來深化詞義句意的理解辨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文言文的傳統的誦讀方法是科學的。它利於知識的積累,利於明白事理,利於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的提高,從而使學生真正掌握語言的運用能力。
二、教會學生積累知識的方法。「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知識積累是能力 提高的基礎,有計劃地進行積累,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古漢語的語言材料和知識,使之形成 系統,而且也能轉化為能力,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我們要求每位學生都准備一個筆記本, 建立「文言知識庫」,有計劃、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整理。如每冊課本後的「常用實詞表」和單元知識短文里要求掌握的實詞、虛詞,人人必須整理,但對每課詞語的整理積累不能局限於該篇,要回顧、翻查從前學過的意義和用法,並隨著新課的學習去豐富,即做到縱 向積累和橫向積累相結合。此外,進行積累不是機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聯系、歸類、比較。例如在一次復習課上,教師列出這樣一系列詞——之、至、致、往、如、造、詣,讓學生比較異同。經過討論,學生將這些詞歸為「到」的系列詞,教師接著啟發學生回憶、整理出其他的系列詞,結果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一下子整理了不少。有:「 走 」系列詞——步、趨、行、走、奔;「洗」系列詞——沐、浴、盥、浣、滌;官吏升降系 列詞——除、拜、擢、拔、遷、貶、謫、黜、左遷。通過比較歸類,學生提高了在文言文 閱讀中的詞語辨析能力,讓課文這個「例子」真正起到了「舉一反三」的作用,體現了學會 積累帶來的極大益處。
三、鼓勵學生質疑。我國宋代教育家張載說:「學則須疑,學貴善疑 。」傳授文學作品,極易見仁見智,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對於學 生提出的很有個性的意見,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妄加否定,而是從精神上予以肯定。如我在教《愚公移山》時,有些學生對愚公的做法提出了疑問。他們認為愚公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愚公確實是「愚」。對於學生的見解,我先是給予鼓勵和肯定,然後從學習這篇文章的目的來談了教師的看法,這篇文章主要是要求我們學習愚公不怕困難的精神。孩子們在學習這篇文章時思路很開闊。在字詞的理解上同樣需要質疑。如我在講《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其中有一句「散入珠簾濕羅幕」,文中的「散」究竟讀哪種音,孩子們提出了疑問,我鼓勵他們自己去查《古漢語詞典》,終於找到了正確的讀音。所以學生的質疑問難精神一旦被肯定, 便會勇於表現自我,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教師給塊藍天,學生就能飛翔」。總之,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通過改革教法、加強學法指導等手段,著力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努力使文言文教學走出低效的怪圈,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
❹ 怎樣有效地進行文言文教學
怎樣有效地進行文言文教學?筆者一直很困惑,直到看了岳西中學王靜老師上了《六國論》後,心裡才豁然開朗了。王老師告訴我們,只有正確處理好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與積累文言詞語及知識兩方面的關系,文言文教學才是有效的,甚至高效的。為了達到理解文意、分析思路和探究主旨這三個教學目標,王老師在教《六國論》時主要採用了以誦讀為主的教學方法。
一、 通過誦讀,學生積累了文言詞語
王老師讓學生齊讀課文,在誦讀中,學生掌握了許多關鍵的文言詞語,特別是一些重要的多音字,如「暴霜露」「暴秦」中的「暴」,又如「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中的「為」。在誦讀中,學生掌握了一些古今異議詞,如「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中的「其實」,又如「至於顛覆,理固宜然」中的「至於」。
二、 通過誦讀,學生感知了文意、結構
王老師讓學生再讀課文,在誦讀中,學生感知了文意。明白了《六國論》的中心論點是「六國破滅,弊在賂秦」,分論點是「賂秦而力虧,破滅知道也」和「不賂者以賂者喪,該市強援,不能獨完」。在誦讀中,學生理解了各段的大意,懂得了作者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採用了對比論證、事例論證、假設論證等論證方法。
三、 通過誦讀,學生領悟了寫作目的
生活在北宋時期的蘇洵為什麼要寫《六國論》這篇文章呢?王老師又讓學生去讀課文,而且是讓不同的學生有感情地讀,讀出自己的領悟。如讀「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要求學生讀出蘇洵對賂秦的不滿和對「賂秦」錯誤的有力否定。又如讀「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要求學生讀出惋惜之情。還如「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要求學生讀出諷諫規勸之意。通過誦讀,學生明確了作者的寫作目的是借古諷今,即借六國賂秦之錯誤來諷諫北宋賄賂遼、西夏等的事實。
總之,王老師這節展示課是很成功的,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從中獲益匪淺。當然,教無止境,王老師這節課也還能進一步地完善。筆者認為可以對文中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加以分類總結,文言實詞有「與」(與嬴而不助五國)、「速」(始速禍焉);文言虛詞有「以」:①不賂者以賂者喪。②秦以攻取之外。③以有尺寸之地。④舉以予人。⑤以地事秦。⑥至丹以荊卿為計。⑦以賂秦之地。⑧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⑨苟以天下之大。還有文言句式「苟以天下之大」(定語後置)等也可以總結歸納。
❺ 如何教學文言文
先讀再講後總結。
首先讓學生熟讀文章,特別是句讀要讀准。學生根據自回己的閱讀體會結合課文答下的注釋,自譯課文,標出難於理解的重點詞句。在課堂上與同學討論或者向老師提問。教師在課堂上不必大包干,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把自己的譯文,相互交流,有區別,共性的問題拿出來師生共同討論,最後形成一個標準的統一的譯文。課後學生主要要做好總結,這是學習文言文最為重要的一點。
❻ 關於教育的古文名句..急用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2、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
3、書猶葯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4、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5、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6、天分高的人如果懶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以發展他的才能,則其成就也不會很大,有時反會不如天分比他低些的人。——矛盾
7、聞見廣則聰明辟,勝友之而學易成。——魏源
8、為學讀書,須是耐心,細意去理會,切不可粗心。——朱熹
9、立身以力學為先,力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10、劍雖利,不厲不斷;材雖美,不學不高。——韓嬰
11、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12、沒有加倍的勤奮,就既沒有才能,也沒有天才。——門捷列夫
13、天才出於勤奮。——高爾基
14、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自然哲學使人精邃,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使人善辯。——培根
15、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成績優良,不是天資高,而是辛勤學。
16、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17、喜歡讀書,就等於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孟德斯鳩
18、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
19、不學不成,不問不知。——王充
❼ 古詩詞的教學方法有幾種
(一)以讀促悟
以讀促悟指的是以讀圖為主讀詩為輔,讀生活貫穿於讀圖和讀詩之中。經過實踐,本人發現詩歌從讀圖入手,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把握全詩的內容,更好的領會詩歌的精髓;再以讀詩為輔,在讀圖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歌的體會用自己的節奏讀出詩歌的韻律,在讀詩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用普通話,也可以在適當的時候運用家鄉話,只要他們能夠很好的把握詩歌中的韻味即可。而這些都是要建立在他們對生活的感悟上,所以在備課的時候一定要先好好地備一下學生,在必要的時刻還要好好的體驗一下農村生活,這樣能夠在授課的時候才能夠更好的引導學生。
(二)以演入境
傳統教學中的「演」就是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表演再現詩歌里所寫的全部內容,這樣的表演注重的是學生的模仿表演能力,學生表演得像就行了,但我們知道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是帶著自己的個人體驗的,因而我們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演」應是指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歌的領會進行表演,從而表現出自己所理解的詩歌所要表達的情境,表演的時候學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方面進行表演,不一定要全部表演,這樣能夠讓學生各自發揮自己的長處。比如學生覺得詩歌中最主要的是主人公的心情,那麼學生可以加入現代的元素進行表演,不一定要回歸古代,回歸詩人當時的生活情境,這對於小學生來說確實是一個高難度的挑戰。既然生活在現代,我們為什麼不讓學生用現代的元素把詩歌的精華給表現出來呢?這樣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以找促思
「以找促思」其實就是要讓學生舉一反三,通過引導學生找相同主題的詩歌進行比較學習,促進他們深入思考,更好的把握詩歌主旨。這里的「找」不僅是指教師找還指學生的找。
(四)以評促升華
以評促升華主要是在學習古詩詞時讓學生對別人的觀點進行評價,在觀點的碰撞中加深對詩歌主題的理解。對他人的觀點、看法進行評價,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是一種心靈的訴說,而這正好是農村學生的最大弱點,因為他們不會評也不敢評,而這種評也是鄉村教師經常忽視的。
(五)以寫促悟
所謂「以寫促悟」是指教師在授完整首詩歌的時候,給一定的時間或布置課外作業讓學生以散文或者以現代詩的方式寫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感悟,從而促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而且能夠真正達到學以致用。實踐證明,這樣的寫作可以使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詩歌主旨,更深入地感悟到古詩所蘊含的思想感情,而且對提高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提高寫作能力也大有裨益。
❽ 文言文教學方法有哪些
文言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是在文言文學習中,很多學版生學習起來感到困難,權特別是在考試中失分率較高。因此對文言文的教學就成為我們語文老師不斷探索的問題,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學好文言文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把握課本,扎實文言文基礎。平時的文言文學習,一定要熟練掌握課本中所出現的知識點:
1、字音,包括多音字和異讀字。
2、詞義,包括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
3、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等。
二、語文教材強調文言文的朗讀、背誦,其意圖是讓學生通過多讀多背來掌握文言知識,理解文意,培養語言感悟能力。誦讀可分四步進行:
1、藉助注釋,粗讀課文。
2、質疑、解難、細讀課文。
3、深入領會,精讀課文。
4、鑒賞評價,熟讀課文
您的提問已解決,望採納,謝謝
❾ 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學效果
文言文教學一直沿用「解題——背景介紹——串講翻譯——字句深析——背誦記憶」的傳統模式,高耗低效。那麼,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呢?我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以下幾點教學策略:
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姚姬傳也說:「大抵學古文者必須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生作外行也。」讀的道理,就是通過誦讀可以培養語感,熟悉詞彙和句式,體會語言中的思想感情。進而抓住作者的情趣、氣勢或神韻。從糾正句讀到有節奏,最後抑揚頓挫地表達感情,這不僅是積累語言的過程,也是一次審美過程。因此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的范讀或學生聽多媒體朗讀、學生的朗讀和齊讀是必不可少的。
誦讀,首先要「明讀音」。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讀音,跟我們今天的現代漢語常見的讀法不一樣,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的范讀或學生聽多媒體朗讀,以加深學生的記憶。如《桃花源記》的「便要還家」一句中的「要」不讀「yào」而應讀「yāo」。文言文中這些異音字的存在,使范讀顯得尤其重要。另外,還要「明句讀」。中學文言文教材都已斷句、標點,句子停頓易於掌握,難的在於一些復雜的句子內部的語法停頓問題。例如《論語》中「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古文中一個字就是一個詞。「可以」古義是:可以憑借,而「以為」中間省略了「之」。因此這句應讀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而不可誤讀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通過范讀,學生掌握了音節的停頓,讀得朗朗上口。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對照課文注釋默讀,在讀懂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中再指名朗讀,組織齊讀。這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讀多了,要求背誦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並體會語言中的思想感情。並且將朗讀貫串於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可孤立地把它當作某一個教學環節。其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二,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往往勝過責任感。」的確,興趣是促進學生學習知識、發展創新思維的內驅力。因此,教師在教學古言文時應首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才能提高課堂的時效性。除了上面的朗讀方法外,在引導、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方面我還歸納以下幾種方法:
1、適當的導入,創設情境,把學生領到文言文的課堂中來,讓學生感到走進去的樂趣。例如在學習《木蘭詩》時,先把電影《花木蘭》裡面的精彩片段播放給學生看,以此激發起他們學習此文的興趣。
2、在具體的課文教學中,精選或加播與課文或作者人物有關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孫權勸學》時,就適當的講幾個與孫權,呂蒙有關的歷史小故事。在學習《論語》時,就簡要講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使學生受到觸動,活躍起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3、課堂情景劇,對於一些故事性比較強的文言文課文,可以讓學生依據文本內容自主編排情景劇,然後表演,這樣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講《細柳營》這篇課文時,就嘗試了一下,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們表現出極高的熱情,並且運用適當的內心獨白,略微誇張的表演將周亞夫將軍的性格,表演得十分的到位,使整個課堂氣氛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
4、復習文言文可以搞知識競賽形式。以「開心100」的形式舉行知識競賽。利用學生競爭的心理鞏固知識點。
總之,在每節課的具體設計上,或者創設情境、引人入勝,或者設置懸念、促人探索,或者……,教師需要找到一定的方法來提升學生的興趣,才能提高古文教學的實效性。
三、改老師串講為學生研討
教學中要使學生有一種意識——主動學習,在學習中遇到困難要主動去解決。
筆者認為,應該把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真正讓學生動起來作為突破口。「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蘇霍姆林斯基如是說。因此教師應打破一言堂的沉悶局面,通過啟發、引導、讓學生主動、全面地動起來,使其不再視學習文言文為畏途。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是實現文言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顯著手段。
在文言文教學中,我牢記「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凡老師可以放手的地方,盡量放手讓學生去自主閱讀、自主參與、自主體驗、自求理解,不讓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葉聖陶先生也說:「語文老師不是給學生講書的。語文老師是引導學生看書讀書的。一篇文章,學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奧的地方,隱藏在字面背後的意義,他們就未必領會。老師就必須在這些場合給學生指點一下,只要三言二語,不要啰里啰嗦,能給他們開竅就行。老師常這樣做,學生看書讀書的能力自然就會提高了。」這段話不僅適用於現代文教學,也適用於文言文教學。《新課標》指出學生要能藉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這一要求正好適合初中學生。因為他們有課文下的注釋和《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的幫助或課外參考書的幫助,可以粗略地讀懂文言課文。
讀前,教師先教給學生閱讀、翻譯、分析文言文的方法。例如,翻譯時要遵循「信、達、雅」的原則:信,就是要求譯文能准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遺漏,也不隨意增加意思;達,就是要求譯文明白通順,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沒有語病;雅,就是要求譯文用詞造句比較考究,能體現原文的語言特色,文筆優美,富有表現力。翻譯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等。學生掌握了方法後,每次在講課前,都要書面翻譯出所要學習的篇目或段落,先行理解。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分小組討論,小組內存在的「疑難雜症」再上繳老師。講授過程中,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中心發言人串講課文(不準看任何資料),本組成員則邊聽邊看參考資料,遇到中心發言人講錯的地方予以指正。有爭議的地方共同研討,疑難問題可當堂向教師詢問。這種變教師講為學生講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嘗到了參與教學的滋味,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自主自覺學習的意識,讓其無形中養成鑽研的習慣。
四、綜合比較,觸類旁通
學習文言文難,表現在諸多方面,如實詞方面,有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比較歸類,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如《桃花源記》中有兩個句子出現到「尋」字,即「尋向所志」、「尋病終」,這兩個「尋」詞義各不相同,前者是「尋找」的意思,後者是「不久」的意思。這樣加以綜合,使學生能一目瞭然,便於理解。至於古今異義詞,則把古義和今義加以對照、比較,加深印象。通假字則列成表格,分讀音、通什麼字、意義三格加強記憶。
文言文虛詞教學更是難點,這就需要幫助學生找出規律,促其牢固掌握。虛詞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有「之、而、其、為、以、乃」等字,這些虛詞其實也是多義詞。在教學中可以把這些字詞列成表格加以歸類,分用法和詞義兩部分,以加深學生對這些虛詞的理解和記憶。復習時這些知識須綜合講授,然後要求學生舉例,這樣就能達到掌握規律、鞏固知識的目的。
注意:初一時,不要講太多。遇到一個講一個,兩個就歸納兩個。初三時再總的歸納。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
五、內外拓展,突破文本,確保有效性
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整合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內與課外拓展。王榮生教授對文本有一個很恰當的比喻,他說:「教材就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其中蘊含著雜質,因而,這塊『璞玉』需要教師精心雕琢。雕琢,即從教材中開發出適合自己以及學生的『教學內容』,這是一門學問。」文言文這種文學形式,是前人情感的抒發、智慧的結晶。所要傳達的聲音也是他們那個時代的命運遭際和靈魂世界,但這並不是說和我們今天的生活是毫無關系,否則我們不會通過文字從屈原、李白、杜甫、蘇軾、等古人身上透視出人性的光明與黑暗、剛強與孱弱,甚至看到整個民族的症結所在。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上,不能因為要滿足考試等短期目標的需要,就把絕大部分精力放在文言文語法和反復做題的層面上,而應把相當的精力放在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探求每篇古文包含的深層意義上面。讓學生充分了解文章中所體現出來的人情世故和思想感情。這樣學生才能認識到,古文學習不只是學會一些文言詞語,而是要發現古人的生活情趣,與今人息息相關。引導學生在與古人進行思想交流的同時啟迪他們的思維。教師應帶領學生打開思路,向課內縱深拓展,向課外橫向延伸,在廣泛涉足前期積累的知識的同時,對文本進行了多角度的解讀,增添了課堂的厚實感。
總之,文言文有效教學的教學方法還有很多。但不管哪種方法,都應著眼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學效果。只要我們能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對文言文的教學進行科學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學設計,就一定能在新課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學方面取得可喜成績。
---節選自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