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視頻
『壹』 來北京學而思網校工作4個月了。卻越來越迷茫、我是做教育視頻後期的、目前在這個公司學不到啥東西、在公
可以先不辭職,同時看看其他的公司,有機會的話還是為自己找一個能一步一步往上走的公司,未來的路還很長。個人建議 來自職Q用戶:匿名用戶
咱倆情況差不多,也是後期想轉行,可以交流一下 來自職Q用戶:匿名用戶
『貳』 北京致於學教育的視頻怎麼樣有看過的么
看過很多高中教學視頻,不得不說,致於學的視頻做得很專業,很多知識點和技巧都是學校里沒有的,真的很好
『叄』 北京教學視頻錄制費用一般多少
這個應該看質量和要求了吧,不過在專業的教學視頻錄制德勝智課不錯,8個錄課室,交通還比較方便。
『肆』 北京義方教育教子視頻是真的嗎擔心被騙
據我所知,是假的,頭像都是用的朱老師的,北京義方教育根本沒有一個王老師,你咨詢的時候可以讓他們拿出教師資格證,還有相關資質,或者視頻對話一下。切勿輕易付款,造成資金損失。
『伍』 北京教育出版社初一英語同步教材視頻
請問有沒有這方面的資料?
『陸』 北京市幹部教育網的視頻如何下載在線等 領導讓幫下載王登峰主講的《黨政領導幹部的個人素質和心理健康》
搜索視頻文件:黨政領導幹部的個人素質和心理健康,優酷已經有上傳的視頻,可以注冊一個賬號,就可以下載這個視頻了
『柒』 求北京聖思園java培訓教學視頻(越全越好)
20元,要的就私密我,以前也是看龍哥的視頻學習的
『捌』 北京四中網校教學視頻怎麼回看
建議你用北京101網校 他有全國所有的版本 也是中國第一個網校 主要是技術先進 不象四中 黃岡網校 借著學校名氣 幾乎沒作用 ,因為對著一個小視頻把人都看傻了 但101是動態板書 所以就和一對一的家教一樣好 沒錯的
『玖』 北京學德通教育培訓老師的講解視頻能不能下載到電腦上
網卡的話 建議你 先讓視頻緩存會 在觀看 會流暢很多
『拾』 北京新思維現代教育的視頻
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精華,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孔子懷抱「人皆可以為聖賢」的道德理想,開創了有教無類的平民教育的先河。由此,全民族極其高漲的教育熱情,尊師重教、興學辦學、對子女較高的教育期望等等,形成儒教社會的一種特質和精神面貌。
與這一教育理想相連的制度安排,是著名的科舉制。結構精巧的科舉制,既是考試制度和學位制度,又是文官制度,這種「學而優則仕」的精英選拔機制,開辟了一個平等競爭、向上流動的社會通道,從而保持了封建社會的長期穩定。科舉制所奠定的依照教育程度來選拔官員的制度,是一種十分先進的文官制度,它最具有認識價值的特殊之處,是在一千多年前便已確立知識優先的准則,根據人的教育程度、學習水平來劃分人的社會地位,分配社會資源,從而奠定了一種知識社會、學歷社會的雛形——所謂的「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體現的都是對教育、知識的重要性排序。
有人曾指出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兩重性——寫在典籍上的與在實際生活中流通的往往有極大距離。在教學過程和教育方法層面,我們有許多膾炙人口、傳誦至今的警句名言,如「循循善誘」、「溫故知新」、「教學相長」、 「因材施教」、啟發式(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等等,但這些似乎主要是先賢的楷模和理想。在千年來的教育現實中,封建時代的教育作為「傳統教育」的基本表現是師道尊嚴、注入式、滿堂灌、死記硬背、考試至上等等。進入20世紀,尤其是五四以來,思想文化的變革異常迅猛。作為五四文化的主流,主張向西方學習的自由知識分子引進了歐美國家的意識形態,用以對抗和更新中國的傳統文化。它在中國的傳播,以科學和民主為主要價值。五四新文化對於反對舊的教育、文學、文化傳統有摧枯拉朽之功。陳獨秀、胡適、蔡元培、魯迅等五四知識分子,無不強烈抨擊舊教育,主張「打倒孔家店」,這種今天看來十分激進的態度,在當時無疑是具有歷史合理性的。
在新教育的現實中,西學之用則有漸成新學之體之勢。這或許是解釋科學主義、技術主義在現代中國得以興盛的一個特殊的文化背景。
在教育的普及性方面,比舊式教育更為昂貴的新式教育,增加了普及教育的困難。由於新式學校和好學校多在城市,而在廣大的農村,正在進行的仍然是私塾教育,城鄉之間受教育的差距進一步擴大。在教育的實用性方面,不少接受新式教育的才子仍熱衷於舞文弄墨,學校教育的內在精神、價值仍未更新,它被面向民眾的教育家陶行知激烈抨擊為是培養小姐、少爺、「高級廢物」的教育。
對於五四以後傳統教育的實際命運,也許不能只以思想家最激烈的言論來判斷。比較而言,那更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存在著多種文化發展的空間。正如識者所言,一方面,最激烈的反對傳統者都有深厚的國學根底和與傳統文化的感情聯系;另一方面,被歸為文化保守主義的梁漱溟等人也都是主張變革舊傳統的,視科學和民主是中國必須接受的好東西,只不過他們覺得這種改變應適應中國的現狀和中國文化的形態,認為西方化並非文化的唯一模式。梁漱溟的「鄉村建設」,企圖按照儒家文化傳統,恢復已經衰敗的士紳統治,構建以知識權威為中心的鄉村秩序。這種實驗無疑有很大的局限性,又被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所左右,但其將西學資源中國化和從本國傳統出發解決農村問題的努力是有認識價值的。
50年代初,在建立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過程中,對上半葉的「舊教育」採取強烈批判的態度和徹底改造的政策。在學習、移植蘇聯模式的過程中,將教育納入計劃經濟的軌道。通過取消私立學校、教會學校,實行國家包辦教育,私人和民間辦學的教育空間基本不復存在。在「以階級斗爭為綱」和政治至上的年代,知識價值和分數面前的平等也不復存在。在連續不斷的政治運動中,與舊傳統的「徹底決裂」,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之情和科學態度盪然無存。最終造成中國大陸教育中斷、文明退化的浩劫。
毛澤東對當時學校教育的批判,集中在教學方法、考試制度、師生關系等方面。對學校教育中十分普遍的滿堂灌、填鴨式、死記硬背、八股考試等刻板僵硬的教學方法十分不滿,主張課堂教學要生動活潑,講授要少而精,啟發式,減輕學生負擔,保證身體健康。毛澤東以不妥協的姿態激烈批判傳統教育的弊端,現在看來,他的一些教育主張基本是與現代教育的理念合拍的。然而,他發動的數次教育革命實踐卻存在著嚴重的錯誤。
從世紀初開始,在20世紀的大多數時間,傳統教育一直是眾矢之的,是被批判改造的主要對象。但這一脈絡在 80年代中斷了,中國的基礎教育發生了始料不及的畸變。隨著恢復中斷了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被長期壓抑的全民族的教育熱情迅速化為考試主義、學歷主義的強大動力。我們幾乎是未經選擇地回到50年代。重新恢復重點學校制度、智育至上、考試至上和升學率導向,高中階段的文理分科,層層設置的重點學校,使基礎教育被納入升學教育的狹窄軌道,置於熾烈的考試競爭的氛圍。這一現實對中國社會和民族文化素質可能產生的多種影響,值得我們去認真辨析和深刻認識。
比較而言,五六十年代學校教育中的毛病,大致是傳統陋習在新的教育制度中的遺留和延續,是很難在短時期內被徹底克服的;而80年代以來的教育現實,與五六十年代並不相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制度安排——形成了一種以考試為中心、以升學為目的的教育,並且失去了制衡的力量。可以說,這是傳統教育在當代的復活和強化。到90年代,它被恰當地命名為「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的嚴重後果,是背離了基礎教育提高國民素質的宗旨,賦予基礎教育所不應有的強烈的競爭性和篩選功能,用層層考試的辦法,選拔出一小批「優勝者」,從而使絕大多數學生成為教育的失敗者,打擊和挫傷他們的自尊心、進取心,乃至使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機。
在熾烈的應試教育的氛圍中,出於追求升學率、增加競爭、提高考試難度的需要,致使我國中小學課程的深度、難度已成各國之最,高於發達國家一二個年級。由於脫離了多數青少年的實際認知能力,致使學生負擔過重,厭學情緒嚴重,部分學生喪失信心而失學,是中小學生輟學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4 據人民教育出版社調查,約有80% 的中學生學習理科教材有困難,中學厭學的達30% ,有的地區高達60%.5 與嚴格的考試訓練相適應,目前學校教育偏重智力教育,推崇能力主義,重視培養訓練記憶、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視邏輯思維能力,而較忽視情感、態度、意志、興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視知識的傳授,而較忽視個性發展;通過嚴格而激烈的競爭保持較高的考試水準,卻不利於創造性的培養。同時,它削弱了教育的人文屬性,導致教育的人文內涵的流失,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重視人倫教化、道德養成的特點。
中國傳統教育在當代的復活,是發人深省和耐人尋味的。
造成80年代以來「應試教育」愈演愈烈,原因可能很多,如十年教育中斷造成供求關系的嚴重失調、中國家長望子成龍的傳統觀念、獨生子女家庭極高的教育期望等等。
值得認識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似乎喪失了對傳統教育必要的警惕。在70年代末結束「文化大革命」,恢復和重建教育之時,我們在要什麼樣的教育、什麼樣的教育是更好的這一問題上,似乎未及深入地探討,未能建立起與時代相適應的新思維。對文革和「教育革命」災難的深惡痛絕,懷舊情緒的嚴重反彈,使教育的恢復重建又回到了五六十年代。這是教育界與經濟界等其他領域很大的不同之處。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對封建傳統教育的批判之聲幾乎銷聲匿跡。
比較一下在不同歷史時期傳統教育的不同處境,便可理解它在80年代的復活。在本世紀上半葉,對傳統教育的改造,不僅有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強烈沖擊,同時有世界范圍強勁的教育革新運動的洗禮。多元文化的新格局對舊傳統的消解、替代,活躍的民間教育組織成為當時推進新教育的主力,陶行知等一大批教育改革家身體力行的改革實踐,極大地開拓了人們的視野,更新著人們的教育主張。中國的現代教育制度基本是在那時生長和形成的。在五六十年代,對傳統教育的批判主要來自毛澤東個人的壓力。時至80年代,這兩種制衡的力量都不復存在。而教育界的主流是重建和恢復秩序,但在此過程中,並未能站在更高的歷史制高點上,引入更為現代的新的教育文化資源。於是在毛澤東時代曾經屢受批判、沖擊的那些弊端逐漸暢行無阻,加之70年代末全民族被壓抑已久的教育熱情突然釋放和巨大的升學壓力,傳統教育於是得以復活,並釀成「應試教育」之大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