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迪教育
⑴ 有大位大神敢出來簡述下MBA的發展史,膜拜中!
起源:
MBA教育起源於美國。一般認為,美國最早的管理學院是1881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設立的The Wharton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而工商管理碩士培訓計劃(MBAProgram)要晚些,誕生於哈佛大學。管理教育剛剛起步時主要強調氣度和性格的陶冶,而非實際專業知識。一時沒有獲得工商企業界的熱烈反應。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管理教育在工商界的推出有了初步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管理教育更是蓬勃發展起來,這主要源於兩次世界大戰美國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明顯分離,產生了對企業管理人員的迅速膨脹的要求。戰爭結束時經濟轉變為和平時期經濟,人們的消費能力大量釋放,市場興旺,為企業帶來了大量擴充時機。許多退伍人根據退伍軍人教育法案進入大學就讀,其中很多又都選擇了商學院的MBA學習,哈佛大學輝煌的1947屆就是這「出類拔萃的一代」中的佼佼者。
需求的驟增最終暴露了美國的管理學院在目標、手段和學術水平上的諸多弱點,1958年美國基金會和福特基金會各自的綜合報告不約而同地明確了管理教育的實務性質,主張加強定量分析能力,並基本形成了後來影響頗廣的結構化的課程體系。這之後的六七十年代,美國教育的重點便放在了MBA上,美國每年授予的MBA學位數量達到授予碩士學位總數的20%以上,再次進入空前的蓬勃發展時期。
進入80年代,以1984年《哈佛商業評論》「管理學院不能令人滿意的管理教育,應對美國國際競爭力下降負有一定責任」的批評意見為代表,對美國MBA教育狀況的批評,引起管理學院院長深刻的反思。但這一次並未走向統一的模式,而是走向各自的探索,這就形成了80年代的管理教育創新,包括:國際化;課程的整合;加強對領導才能、團隊意識和管理技能的訓練中豐富學生的科學技術知識;對企業和企業家倫理的重視;網路大學與遠程教學的實踐(Virtual Bschool);等等。
世界最著名的商學院哈佛商學院首創了案例分析的教學方法--就是利用對真實世界的實例分析,代替對學術理論的過分依賴。這一方法至今仍是MBA課程的基礎,因此哈佛商學院MBA教育被看作是世界MBA教育的真正開始。
在美國,MBA學習包含了一個為期兩年的課程。在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之間的一個月暑假中,學生可以進行實習活動。在第一年中,學生學習核心商業學科,也就是必修課,包括財務、營銷學、管理學總論、運營管理學和會計學。在第二年中,學生可以選修一些自己想學的選修科目。選修課中最受歡迎的專業是:戰略管理學、金融學、會計學和營銷學,這些都是實用的專業。MBA的學生一般在入學時處於20到30歲之間,已經有了2到4年的工作經驗。
歐洲MBA的發展最初受到政府規定的阻礙。在許多歐洲國家,政府不允許社會集資的大學創辦「職業化」商務課程。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法國的一批企業家開始建立私立商學院,提供一種與眾不同的歐洲MBA教育。位於法國楓丹白露的INSEAD商學院就是在1958年成立的。瑞士的IMEDE商學院(即現在的IMD)幾年後也在瑞士洛桑成立。這種歐洲式的MBA與美國不同,只有一個學年,候選人的年齡必須是將近30歲,或是30歲出頭,因此可以把更多過去的管理經驗帶進教室,這點也和美國的商學院不同。從一開始,這些歐洲的商學院就特別關注國際化的全面管理教育。他們設計的課程既整合實用的技能,也強調全球文化和商業知識的學習。歐洲的商學院也採用案例研究,但是更加鼓勵團隊基礎上的項目合作。由於英國政府有意建立「商業教學與研究的卓越中心」,從而促成了倫敦商學院和曼徹斯特商學院在1964年的成立。兩所商學院都採取美國的兩年全日制教學模式。Cranfield、 華威(沃里克)Warwick和Lancaster等商學院也相繼在英國設立了MBA課程,它們採取歐洲的一年制的學制。
不過,歐洲的商學院對美國在MBA教育領域的統治地位只產生了很小的沖擊。從60年代到70年代,更多的歐洲人選擇在美國而不是歐洲學習 MBA。到1979年,美國一度擁有500個MBA課程,而歐洲只有寥寥可數的幾個。這一切的改觀緣於漢迪教授(Professor Charles Handy)的一份用詞輕蔑的報告,這份報告令英國政府猛然意識到英美商業教育的嚴重失衡。1979年,英國打破了倫敦商學院和曼徹斯特商學院兩家壟斷的局面,允許任何一家英國大學開辦自己的MBA課程。法國在80年代初也採取了同樣的步驟。最後,德國也在1998年採納了這一觀點。在MBA教育領域,美國仍然是一枝獨秀,擁有600個MBA課程,7萬名全日制MBA學生。不過,歐洲也在迎頭趕上。今天,在英國共有超過100家商學院,法國超過70家,西班牙50家,德國20家。今天,歐洲大概有1萬名全日制MBA學生和1萬5000名半脫產MBA學生。
MBA在中國:
1990年,我國開始在少數高等學校設置和試辦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並且明確指出:「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是專業學位的一種,其特點是:第一,工商管理碩士是務實型的管理人才,招生來源主要是在企業或其他主管部門工作過幾年、有實踐經驗的現職人員,課程內容密切結合實際,加強實踐環節,採用培養過程與企業密切聯系或與企業聯合培養、畢業後回到企業中去的培養模式。這與主要從應屆畢業本科生中招收缺乏實踐經驗的人才完全不同。第二,工商管理碩士既要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又要有廣博而全面的知識、結合企業管理的各種技能(如生產管理、財務管理、營銷管理、人事管理、決策管理、經營戰略等)。這與理論研究型人才明顯不同。第三,工商管理碩士要有戰略眼光,有勇於開拓、艱苦創業的事業心與責任感,能聯系群眾,有組織指揮生產的應變、判斷、決策的能力。因此,在培養過程中要強調能力的培養訓練。第四,工商管理碩士可以從有各種專業背景並有實踐經驗的大學畢業生中招生,便於培養綜合全面的復合型才。經過研究生階段系統、科學的培養教育,他們畢業後能夠勝任工商企業和經濟管理部門中、高級職務所擔負的工作。」
如果從1988年成立專家組研究工商管理碩士學位開始算起,我國工商管理碩士教育的發展已經過去了14年時間,大致經歷了五個階段:一是可行性研究階段(1988—1989),主要是組織專家、學者針對在我國設置和試辦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的可靠性進行研究,了解國外的MBA教育、我國的社會需求以及學校的培養能力等方面的情況;二是設計和論證階段(1989—1998),主要是成立了研究小組,提出了在我國設置和試辦BA學位的論證報告以及參考性培養方案,對試點工作的指導思想、培養目標、招生考試、課程體系與內容、培養方式、學位授予標准等重要環節進行了總體設計和論證,並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批准,開展試點工作;三是組織實施階段(1991—1994),國務院學位辦成立了協作小組,分兩批批准了6所高校進行MBA試點工作,與此同時,加強基礎性建設工作,包括制定參考性培養方案、管理工作規程,抓了師資隊伍和教材與案例庫建設,組織編輯出版了《工商管理碩士教學大綱》,招生培養工作進一步規范化,有了第一批中國式的MBA結業生;四是提高質量、穩步發展階段(1994—1998),成立了全國工商管理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及其下屬的工作組織;1998年全國MBA入學人數達到8190名;開展了全國性的師資培訓、考試改革形容等工作;1997年入學考試開始採取全國MBA聯考方式,1998年報名參加MBA聯考人數達到3萬人;新增加了30所MBA試點院校,進一步壯大了MBA的培養力量。以1997年國務院學位辦和國家經貿委聯合組織開設「企業管理人員在職攻讀MBA學位」為起點,我國的MBA教育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第五階段。C32它豐富了MBA的辦學模式,更有利於直接為國有大中型企業培養管理骨幹。十餘年來,我國MBA教育事業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MBA培養試點院校從1991年的9所擴大到現在的64所,分布在全國27個省市,覆蓋了20個部委系統。1991年,全國首批招收的MBA學生僅86人。從1997年實行全國聯考(GRK)以來,招生人數逐年增加,1997年招收2000多人;1998年招收6000多人;1999年招收8000多人;2000年MBA招收10000人;2001年全國招生12000人左右,報考人數達38000人;2002年全國MBA招生院校增加到64所,招生人數達到15000人,報考人數為52000餘人;預計2003年招生人數將達到20000人,報考人數將超過80000人。到2001年4月,全國累計招收MBA學生47000人,在校MBA總數達到32393人。截止到2001年7月,我國MBA畢業生總數已經超過15000萬。
開展MBA教育是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主動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為社會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重要舉措。從總體上看,我國MBA教育的指導思想是明確的,發展是健康、有序的,符合我國經濟建設和各方面改革事業的要求,培養質量也在不斷提高。MBA教育在我國已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管理教育事業面臨空前有利的發展形勢。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指出要實現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這就對管理教育部門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培養出一大批掌握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熟悉其運行規則而又了解中國企業實情的經濟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此同時,國家經貿委提出:「搞活國有大中型企業的關鍵在於培育一支政治思想強,敢於和善於經營管理,懂業務和技術的企業家隊伍;中共中央《「九五」期間全國企業管理人員培訓綱要》要求各級各地組織部門高度重視並加強在職幹部的培訓工作,提出了目標具體、規模宏大的經濟管理幹部培訓計劃;在我國的其他所有制的企業(特別是外資企業)為適應其管理人員本地化的要求,除了希望大量招聘經濟管理類畢業生外,還提出了不同層次、不同規格的在職培訓要求。所有這些因素都成為MBA這種學位備受關注的驅動力。
朱總理在1994年祝賀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成立十周年的賀信中說:「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需要一大批掌握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熟悉其運行規則,而又了解中國企業實情的經濟管理人才。」1996年,朱基總理又在自然科學基金管理學部的成立大會上呼籲「管理教育,興國之道」,並明確指出「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沒有輕巧的道路可走,只有老老實實地研究改善經營管理,建立一套現代企業制度才行」。MBA教育正是培養這類經濟管理人才,提高我國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徑。
管理和管理教育是與一國或一個地區的制度、文化密切相關的。「以我為主,博採眾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是我國管理教育引進國外先進的教育模式、方法的重要指導思想。有鑒於此,我國的MBA教育不僅借鑒吸收了發達國家工商管理碩士教育的長處,更重要的是結合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
現在,我們來看看我國MBA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管理教育研究生層次比例偏小。從我國目前的管理教育結構看,研究生層次教育的比例偏小;從現在各MBA培養院校內部情況看,多數學校管理類本科生招生壓力較大,不利於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層次。
二是先進教育方式和「軟」課程缺乏。與國外一些先進的管理學院相比,中國多數MBA培養院校在MBA教育方式上尚不能完全擺脫傳統教育模式和教育觀念的影響,存在著傳授知識多,啟發智慧少;課堂教學多,課外環節少;研究學術多,分享經驗少;理論分析多,聯系實際少;繼承引進多,開拓創新少;關注教學多,提供服務少等現象。案例教學雖已經普遍開展,但多數學校案例教學比重偏小,適用的教學案例資源不足。在教學內容上,許多院校比較重視基礎理論課程和職能管理課程,而對培訓MBA學生綜合素質和領導能力所需的「軟」課程和整合性課程開發不夠。
三是師資力量不足。師資力量不足仍是制約中國MBA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全國而言,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同時又有一定實踐經驗,熟悉MBA教學特點,熟練掌握MBA教學方法的高水平教師仍然缺乏。
四是國際商務溝通能力較差。由於受教學設施、師資、教材等因素的影響,從總體上看,中國MBA學生在國際商務溝通能力方面與國外MBA有較大差距。多數學校的MBA外語教學仍沿用公共外語教學的教材與教學方法,沒有突出MBA教育特色。
五是MBA教育管理有待進一步規范。一些試點院校在管理體制上沒有完全理順,難以在MBA教育中發揮整個學校或學科群的優勢,管理中存在著某些漏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MBA培養質量。一些未獲得MBA學位授權的學校或單位濫用MBA名義辦各種以營利為目的的培訓班,國外或境外辦學單位未經批准擅自招收MBA學生等問題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MBA教育秩序,影響了我國MBA教育的聲譽。六是BMA培養體制方面。按照現行的MBA委託培養體制,名義上是學校受用人單位委託培養MBA,學生畢業後回委託單位工作,實際上隨著中國勞動人事制度的改革,這種方式基本上已名存實亡,相當大比例的MBA學生是假委託培養,委託單位只是出一紙證明,學費要學生自己出,工作要自己找。然而,由於形式上學生與委託單位簽有委託培養協議,學校在為MBA學生提供就業指導服務時就有法律障礙。另外,許多MBA培養院校在MBA教育中缺乏服務意識,多數學校缺乏系統而科學的就業指導工作。
但總的來說,我國的MBA教育雖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各方面條件也在逐步完善。根據國外MBA教育發展的經驗,我國開展MBA教育,既不是現有研究生培養方式的簡單移植,也不是國外MBA培養模式的機械模仿,而是根據國情,探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MBA培養之路。同時,我們不能忽視MBA精神中的共性,即勤奮、智慧、能力和自信。因為,正是這些精神才使MBA畢業生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我們的MBA教育,必須以培養和造就勤奮、智慧、自信和能力卓越的工商企業職業經理人為目標。我國企業職業經理人和企業家階層的形成,事關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昌盛。隨著中國加入TWO,中國企業即將面臨全球化浪潮的猛烈沖擊。
中國的企業要與國外企業進行競爭,就必須培養出強大的職業經理隊伍,因為沒有優秀的企業家,就不可能有優秀的企業。可以說,中國的MBA教育大有可為。
⑵ 眾包的相關信息
誰在擁抱眾包革命
△亞馬遜:網路零售巨頭推出了提供眾包服務的平台Mechanical Turk(Beta版),企業用戶針對的是那些需要以數美分起價外包簡單計算任務的公司,而個人用戶將通過完成某項工作獲得小額的報酬。
△OhMyNews:韓國著名的「群眾媒體」已有70萬讀者,4.1萬名記者。
△標致汽車:舉辦標致設計大賽,發動人們設計自己夢想中的汽車,2005年的獲獎作品Moovie出自一名23歲的葡萄牙學生之手。
△寶馬汽車:寶馬在德國開設了客戶創新實驗室,為用戶提供在線的工具幫助他們參與寶馬汽車的設計。類似的做法還有奧迪在2001年~2004年間開設的虛擬實驗室。
△樂高:這家深受人們喜愛的玩具公司一直鼓勵和資助用戶們參與公司的各項設計任務,從機器人操縱系統到積木套裝產品。
△Marketocracy:提供金融服務的社區,擁有6萬名在線股票交易員,追蹤最頂級的100隻股票並提供投資策略參考,在過去的17個季度中,已有11個季度的指數優於標准普爾。
△宜家:通過舉辦「天才設計」大賽,吸引顧客參加多媒體家居方案的設計,得獎者將獲得2500歐元的獎勵,其作品將投入生產和市場。
△阿迪達斯:阿迪達斯的粉絲不僅加工了他們自己的跑鞋,而且還放到eBay上出售。
△歐萊雅:全球最大的化妝品帝國近期推出了一個活動,讓用戶參與歐萊雅的廣告設計。類似的做法還被麥當勞、萬事達卡等公司採用。
△不列顛泰特美術館(Tate Britain):這家美術館擁有1500~2000年間豐富的美術作品,讓參觀者自己為展品寫講解說明,被選中的將製作成標簽展出在美術巨作旁邊。
網路社會的社會生產
過去十年,世界各地的人們顯示出一種前所未有的社會行為:人們集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任務,有人甚至分文不取;而這些任務曾經是由某個專業領域的企業雇員完成的。簡單地說,「眾包就是社會生產」。眾包的出現,始於開源軟體。Linux操作系統的開發證明,一群志趣相投的人能夠創造出比諸如微軟公司等商業巨頭所能夠生產的更好的產品。網路社會中的數字移民和數字原住民
「數字移民和數字原住民」的概念,由Mark Prensky在2002年率先提出。
「數字原住民」是指從出生開始就生活在「有」互聯網的一代人;而「數字移民」則是指成年後才開始接觸互聯網的一代人。數字移民也許本能地抵觸變化,而數字原住民在社交媒體的影響下長大,長時間在線、用手機拍照、看游戲電影,他們雖然與數字移民居住在「同一個星球」上,卻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他們可以同時做很多事,能隨時和素未謀面的人融洽合作,最重要的是:過去幾代人消費媒體的熱情,已變成了創造媒體的熱情。這就是眾包的一代,他們完全能夠適應網路社區取代傳統公司的未來;這場革命將由孩子們發起。
不要問大眾能為你做什麼,問問自己能為大眾做什麼。網路2.0的經營者們大多意識到了,成功的大眾參與,就是網路版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最高層次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實現。社會中的人們總是需要滿足一些心理、社會或者情感上的需求。如果這些需求沒有被滿足,他們就不會參與了。這意味著企業必須轉變一般僱傭關系中的思路。如果iStockPhoto建立社區的目的是創造廉價的業余攝影師勞動力,它可能會失敗。好在創辦人利文斯通的初衷是創造一個網上家園,熱心的人可以在此分享作品,給其他人的作品提提意見;當然,還可能順手賺上幾美元。
大規模的業余化
眾包植根於一個平等主義原則:每個人都擁有對別人有價值的知識或才華。眾包作為橋梁將「我」和「他人」聯系起來。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特質,每個「我」都站在眾包的中心,這不是人類20世紀來商業社會的思維習慣。——自然創造了人類個體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存在於一大群人中時,構成了多樣化。
另一方面,群體的定義是「一群因共同特點結合在一起的人」。如共同點太多,會削弱集體智能;而集體智能的活躍程度和一群人中多樣化的程度,及人們表達個人意見的能力成正比。多樣化要想戰勝超人能力,必須滿足一些限定條件。首先,這個問題必須真的很難解決。其次,大眾必須具備隨時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後,參與者必須來自一個足夠大的人才庫,以確保各種方法都有。另外,他們表達自我個性(即他們局部的「隱性知識」)的能力必須沒有受損。群體的智慧因此勝過其中最聰明的人。
虛擬組織既是公司,更是社區
管理大師德魯克所認為的「下一個社會」 ,「既是一個知識社會,也是一個組織社會,因為只有通過組織化的實踐,知識才能夠產生效用。而且,這個知識社會中的企業更像一個社會化和網路化的非營利機構。」眾包的實踐,驗證了德魯克20多年前的預見:其一、眾包的知識組織也是一種類學術機構。同樣早在1983年,MIT的電腦專家理查德·斯托曼就決定一個人對蓋茨開創的軟體工業宣戰,他還為黑客團體模糊的偏好下了「專業團體」的定義。「這是偉大革命的第一槍,但在當時幾乎沒有人聽到」。其二、就是本節的主題:組織更像一個個NGO和社區,而不是公司。不要想當然地認為公司制就是人類最好的生產方式。管理大師查爾斯·漢迪也認為,「公司制不過是人類社會近150年來選擇的一種生產方式」。
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VISA信用卡:這家世界最大的公司,其實是一家虛擬企業。迪伊·霍克,VISA的創始人及CEO,於1992年被美國《金錢》雜志評為「過去25年間最能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八大人物」之一。他非凡的商業思想使VISA成為了一家由所有信用卡持有者共同擁有的虛擬企業。迪伊認為:商業和金錢並不是人們生活的全部;應當盡力地消除企業內部的等級制;企業要與用戶共同經營、擁有;要建立商業生態系統;用東方的整體論、而非西方的還原論來思考商業;研究虛擬組織中的復雜性科學等等。——不知是不是巧合,VISA公司成立於1969年,與互聯網在同一年誕生!
更為平等開放的商業文化
平等的創造者。「眾包」與福特主義是對立的,後者代表著主宰工業時代的流水線精神。而眾包提供了一種假設:我們都是創造者——藝術家,科學家,建築師,設計師……或者他們的結合。它帶來了希望,探索創造性表達的新途徑,釋放出一種潛力,即每個人都能在不止一種職業里追求卓越。眾包所包含的這種潛力,換句話說也是種威脅,它提供給某個職業一種思路,就像在工業時代提出了手工製品——互聯網上大規模的個性化,成為了可能。
社會人而非企業人。另一點文化上的轉變,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在感情上,不再狹隘地屬於某一個公司的企業人,而成為屬於整個行業的社會人-- 職業人更是社會人。又是德魯克,他說,「公司也是社會政治的機構」 ——經理人的決策依據,並不是「什麼是對的」,而是「什麼是公司可以接受的」。經理人既不能做出犧牲公司利益的決策,也不能做損害消費者的事情。這是從道德上的自我判斷,從感情上也是如此。
教育過度的副產品。西方中產階段面臨的一個新問題是:受到的教育過多了。美國大學委員會的統計,「從1940年起,25歲~29歲完成4年或超過4年大學學業的人口比例翻了4番」。這也是一件好事。教育是推動信息經濟向前發展的引擎,從金融服務到市場營銷,它滿足了日益增長的需求。盡管趨勢是,讓學生傾向於取得比如工程、商業、通信等能盡快謀生的學位,但可以看到,大學生的課程中選修課佔了大半。因此,「即使是最專心致志的商學院學生也可能愛上藝術、歷史;即使最專心致志的人類學的學生,也可能發展出對氣象學的喜愛」,學生們可能在上課時學到攝影或播客之類的技能,但會迅速地將這些所學運用到生活中。開始是選修,逐漸成為興趣,畢業後便成為副業。特別是如能輕易在BBS上找到許多志趣相投的人,一起互動交流,這種可能性就更大。眾包利用了一個事實:我們的興趣比名片給人的遐想更多樣化。
消費者的創新權力。2005年,麻省理工大學斯隆管理學院創新與企業家精神團體的領導人,里克·馮·希貝爾出版了《民主式創新》,討論消費者如何慢慢地獲得創新權——生產的權力也決定了分配的權力(林永青語)——「富有創新精神的用戶能自己將真正想要的東西製造出來,而不是讓製造商代為完成(大多數時候不盡如人意)。」馮·希貝爾寫道。眾包並無一系列固定的規則,有時最好的戰略就是運用才華即興創作和創新。
眾包也需要領袖。對眾包的誤解之一是,大眾是分開工作的。事實上最成功的眾包都是由大眾和指導他們的某幾個人合作完成,這些人在開源軟體中稱做「仁慈的獨裁者」。2006年,計算機科學家傑龍·拉尼爾在網路雜志《邊緣》上發表文章,名為《數字毛澤東主義》。他有一些精闢的總結——「在我所知道的(運用)集體智慧的每一個實例中,都有一些善意的個人,他們指導和鼓舞著群眾。這些人把注意力放在集體身上,在某些應用中,他們也糾正了一些人雲亦雲造成的錯誤。」換言之,就像在開源軟體計劃Linux中林納斯·托瓦茲的作用一樣,我們需要一些決策者,社區也需要領袖。

⑶ MBA學位全稱為 主要學習科目和未來就業去向有那些優勢
MBA教育起源於美國。一般認為,美國最早的管理學院是1881年在美國賓西法尼亞洲立大學設立的The Wharton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而工商管理碩士培訓計劃(MBA program)要晚些,大約於1908年誕生於哈佛大學,到現在已經有近100年的歷史。目前全世界每年有數以萬計的MBA畢業於世界各大學商學院,成為出類拔萃的工商管理人才,領導著世界各國企業在世界商場中逐鹿。
管理教育在剛剛起步的時候主要是強調氣度和性格的陶冶,而非實際專業知識,顯得曲高和寡,一時沒有獲得工商企業界的熱烈反應。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管理教育在工商界的推動下,得到了初步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管理教育更是蓬勃發展起來,這主要源於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明顯分離所產生的對企業管理人員的迅速膨脹的要求。戰爭結束後,戰時經濟轉變為和平時期經濟,人們的消費能力大量釋放,市場興旺,為企業帶來了大量擴充機會。同時許多退伍軍人根據退伍軍人教育法案進入大學就讀,其中很多又都選擇了商學院的MBA學位,哈佛大學輝煌的1947屆就是這「出類拔萃的一代」中的佼佼者。
需求的驟增最終暴露了美國的管理學院在目標、手段和學術水平上的諸多弱點。1958年卡耐基基金會和福特基金會各自的綜合研究報告不約而同地明確了管理教育的實務性質,主張加強學生的定量分析能力,並基本形成了後來影響頗廣的結構化的課程體系。這之後的六七十年代,美國管理教育的重點便放在了MBA上,美國每年授予的MBA學位數量達到授予碩士學位總數的20%以上,管理教育再次進入空前的蓬勃發展時期。
進入80年代,以1984年《哈佛商業評論》「管理學院不能令人滿意的管理教育應對美國工商業國際競爭力下降負有一定責任」的批評意見為代表的,對當時美國MBA教育狀況的批評,引起管理教育界長時間深刻的反思。但這一次並未走向統一的模式,而是走向各自的探索,這就形成了80年代末至今的管理教育創新,包括國際化、課程的整合、加強對領導才能、團隊意識和管理技能的訓練,強調豐富學生的科學技術知識,對企業和企業家倫理的重視,網路大學與遠程教學的實踐等等。
世界最著名的商學院哈佛商學院首創了案例分析的教學方法——就是利用對真實世界的實例分析,代替對學術理論的過分依賴。這一方法至今仍是MBA課程的基礎,因此哈佛商學院MBA教育被看作是世界MBA教育的真正開始。
在美國,MBA學習包含了一個為期兩年的課程。在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之間的一個月暑假中,學生可以進行實習活動。在第一年中,學生學習核心商業學科,也就是必修課,包括財務、營銷學、管理學總論、運營管理學和會計學。在第二年中,學生可以選修一些自己想學的選修科目。選修課中最受歡迎的專業是:戰略管理學、金融學、會計學和營銷學,這些都是實用的專業。MBA的學生一般在入學時處於20到30歲之間,已經有了2到4年的工作經驗。
歐洲MBA的發展最初受到政府規定的阻礙。在許多歐洲國家,政府不允許社會集資的大學創辦「職業化」商務課程。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法國的一批企業家開始建立私立商學院,提供一種與眾不同的歐洲MBA教育。位於法國楓丹白露的INSEAD商學院就是在1958年成立的。瑞士的IMEDE商學院(即現在的IMD)幾年後也在瑞士洛桑成立。這種歐洲式的MBA與美國不同,只有一個學年,候選人的年齡必須是將近30歲,或是30歲出頭,因此可以把更多過去的管理經驗帶進教室,這點也和美國的商學院不同。從一開始,這些歐洲的商學院就特別關注國際化的全面管理教育。他們設計的課程既整合實用的技能,也強調全球文化和商業知識的學習。歐洲的商學院也採用案例研究,但是更加鼓勵團隊基礎上的項目合作。由於英國政府有意建立「商業教學與研究的卓越中心」,從而促成了倫敦商學院和曼徹斯特商學院在1964年的成立。兩所商學院都採取美國的兩年全日制教學模式。Cranfield、Warwick和Lancaster等商學院也相繼在英國設立了MBA課程,它們採取歐洲的一年制的學制。
不過,歐洲的商學院對美國在MBA教育領域的統治地位只產生了很小的沖擊。從60年代到70年代,更多的歐洲人選擇在美國而不是歐洲學習MBA。到1979年,美國一度擁有500個MBA課程,而歐洲只有寥寥可數的幾個。這一切的改觀緣於漢迪教授(Professor Charles Handy)的一份用詞輕蔑的報告,這份報告令英國政府猛然意識到英美商業教育的嚴重失衡。1979年,英國打破了倫敦商學院和曼徹斯特商學院兩家壟斷的局面,允許任何一家英國大學開辦自己的MBA課程。法國在80年代初也採取了同樣的步驟。最後,德國也在1998年採納了這一觀點。在MBA教育領域,美國仍然是一枝獨秀,擁有600個MBA課程,7萬名全日制MBA學生。不過,歐洲也在迎頭趕上
這個是當今的升學熱潮喲
祝你未來更好
⑷ 哈佛MBA的起源
MBA教育起源於美國。一般認為,美國最早的管理學院是1881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設立的The Wharton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而工商管理碩士培訓計劃(MBAProgram)要晚些,誕生於哈佛大學。管理教育剛剛起步時主要強調氣度和性格的陶冶,而非實際專業知識。一時沒有獲得工商企業界的熱烈反應。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管理教育在工商界的推出有了初步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管理教育更是蓬勃發展起來,這主要源於兩次世界大戰美國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明顯分離,產生了對企業管理人員的迅速膨脹的要求。戰爭結束時經濟轉變為和平時期經濟,人們的消費能力大量釋放,市場興旺,為企業帶來了大量擴充時機。許多退伍人根據退伍軍人教育法案進入大學就讀,其中很多又都選擇了商學院的MBA學習,哈佛大學輝煌的1947屆就是這「出類拔萃的一代」中的佼佼者。
需求的驟增最終暴露了美國的管理學院在目標、手段和學術水平上的諸多弱點,1958年美國基金會和福特基金會各自的綜合報告不約而同地明確了管理教育的實務性質,主張加強定量分析能力,並基本形成了後來影響頗廣的結構化的課程體系。這之後的六七十年代,美國教育的重點便放在了MBA上,美國每年授予的MBA學位數量達到授予碩士學位總數的20%以上,再次進入空前的蓬勃發展時期。
進入80年代,以1984年《哈佛商業評論》「管理學院不能令人滿意的管理教育,應對美國國際競爭力下降負有一定責任」的批評意見為代表,對美國MBA教育狀況的批評,引起管理學院院長深刻的反思。但這一次並未走向統一的模式,而是走向各自的探索,這就形成了80年代的管理教育創新,包括:國際化;課程的整合;加強對領導才能、團隊意識和管理技能的訓練中豐富學生的科學技術知識;對企業和企業家倫理的重視;網路大學與遠程教學的實踐(Virtual Bschool);等等。
世界最著名的商學院哈佛商學院首創了案例分析的教學方法--就是利用對真實世界的實例分析,代替對學術理論的過分依賴。這一方法至今仍是MBA課程的基礎,因此哈佛商學院MBA教育被看作是世界MBA教育的真正開始。
在美國,MBA學習包含了一個為期兩年的課程。在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之間的一個月暑假中,學生可以進行實習活動。在第一年中,學生學習核心商業學科,也就是必修課,包括財務、營銷學、管理學總論、運營管理學和會計學。在第二年中,學生可以選修一些自己想學的選修科目。選修課中最受歡迎的專業是:戰略管理學、金融學、會計學和營銷學,這些都是實用的專業。MBA的學生一般在入學時處於20到30歲之間,已經有了2到4年的工作經驗。
歐洲MBA的發展最初受到政府規定的阻礙。在許多歐洲國家,政府不允許社會集資的大學創辦「職業化」商務課程。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法國的一批企業家開始建立私立商學院,提供一種與眾不同的歐洲MBA教育。位於法國楓丹白露的INSEAD商學院就是在1958年成立的。瑞士的IMEDE商學院(即現在的IMD)幾年後也在瑞士洛桑成立。這種歐洲式的MBA與美國不同,只有一個學年,候選人的年齡必須是將近30歲,或是30歲出頭,因此可以把更多過去的管理經驗帶進教室,這點也和美國的商學院不同。從一開始,這些歐洲的商學院就特別關注國際化的全面管理教育。他們設計的課程既整合實用的技能,也強調全球文化和商業知識的學習。歐洲的商學院也採用案例研究,但是更加鼓勵團隊基礎上的項目合作。由於英國政府有意建立「商業教學與研究的卓越中心」,從而促成了倫敦商學院和曼徹斯特商學院在1964年的成立。兩所商學院都採取美國的兩年全日制教學模式。Cranfield、 華威(沃里克)Warwick和Lancaster等商學院也相繼在英國設立了MBA課程,它們採取歐洲的一年制的學制。
不過,歐洲的商學院對美國在MBA教育領域的統治地位只產生了很小的沖擊。從60年代到70年代,更多的歐洲人選擇在美國而不是歐洲學習MBA。到1979年,美國一度擁有500個MBA課程,而歐洲只有寥寥可數的幾個。這一切的改觀緣於漢迪教授(Professor Charles Handy)的一份用詞輕蔑的報告,這份報告令英國政府猛然意識到英美商業教育的嚴重失衡。1979年,英國打破了倫敦商學院和曼徹斯特商學院兩家壟斷的局面,允許任何一家英國大學開辦自己的MBA課程。法國在80年代初也採取了同樣的步驟。最後,德國也在1998年採納了這一觀點。在MBA教育領域,美國仍然是一枝獨秀,擁有600個MBA課程,7萬名全日制MBA學生。不過,歐洲也在迎頭趕上。今天,在英國共有超過100家商學院,法國超過70家,西班牙50家,德國20家。今天,歐洲大概有1萬名全日制MBA學生和1萬5000名半脫產MBA學生。

⑸ 什麼是朋克藍草、布魯斯
朋克是一種音樂范疇,它誕生於英國,最早出名的是70年代大放光彩的,被譽為「英國朋克革命急先鋒」的「性槍手」樂隊。緊隨其後的還有:碰撞、詛咒、洛克西、褻瀆神靈等等。他們的音樂風格可能不大一樣,但音樂的特點卻同出一轍,那就是:反叛、反叛、再反叛!反叛傳統、反叛制度、反叛日漸枯燥毫無激情和意義的生活。他們的每一個人身上都帶有一種強烈的革命意識,事實上,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在七、八十年代平庸的歐洲大陸掀起一場深入生活的各個角落的大革命,以便在人類通向未來的旅途上添上些色彩。 朋克音樂家們的創作往往直指人類的苟且,以挑戰一切既成的規則。他們用簡單的和弦,表達簡單的情感,用粗俗明了的語言,訴說人性的美醜。他們歌頌大麻,也歌頌上帝;他們崇尚亂交,也呼喊著要社會關注那些單親的孩子;他們詛咒戰爭,卻在生活中濫用暴力;他們生活靡亂,但對未來充滿嚮往,他們在顛覆舊有的糜費文化同時也創造新的糜費。總之,同文學上的「垮掉的一代」、美術上的「 達達主義」一樣,他們代表著人類發展方向的一種可能性和多種可選擇性,是人類多重矛盾集於一身的直接反映。
繼而,朋克文化從舞台走向生活,他們開始在表演以外的各個層面表現他們徹底革命的決心:穿上磨出窟窿、畫滿骷髏和美女的牛仔裝;男人們梳起酷斃了的雞冠頭,女人則把頭發統統剃光,露出青色的頭皮;鼻子上穿洞掛環;身上塗滿靛藍的熒光粉,似乎非得讓你對他們側目而視才滿意,其實他們什麼也不為,只是要以此表現他們的與眾不同,表現他們的叛逆,表現他們對這個現實社會的不滿罷了。如果你以為他們是為了表現自己是朋克而如此裝扮,那就錯了,用朋克的話來說:「我朋克所以我朋克,如果是為了讓人認識到我是朋克,而把自己裝扮得像朋克的話,那就一定不是真的朋克。」如今這個社會似乎什麼都有假的,假冒名牌商品的;假冒警察罰款的;假冒瞎子要飯的,當然也有假冒朋克的。這些假的朋克們不斷的自我標榜為朋克、自詡為鬥士,「我只會三個和弦!」天知道是不是第四個和弦苦練未遂才這么說的,其實,他們骨子裡不過是比俗人更加虛偽的俗人。 有假裝朋克的俗人就有假裝俗人的朋克,前者為滿足慾望和虛榮而後者卻為了滿足內心和精神需要。
布魯斯和藍調是一個意思,布魯斯是bruce的音譯。
布魯斯(藍調)及其發展
布魯斯是一種由在美國的非洲後裔創造的音樂流派,它與爵士樂同樣成為產生於現代的少數幾種新藝術形式之一。它同時也應該被看做是一種土生土長的民間音樂,成形於1900年左右。由於布魯斯音樂沒有固定的規律,因此即使是那些未經嚴格訓練的樂手、歌手也能很熟練的運用。這些人的表演常常能與聽眾間形成直接而微妙的溝通。那些獲得解放的奴隸們邊幹活邊哼唱,曲調大都是由他們的祖輩一代代流傳下來的,歌詞中也包含了對世事的嘲諷和朴實的幻想,這些歌詞表達了他們對生活的嚮往、對愛和擺脫束縛的渴求。
標準的布魯斯音樂一般是12小節的結構,分為3行,每行4小節,歌詞是兩句相應的,第一句重復,每一句長約2-5小節,餘下的4小節內容一般由表演者即興發揮,有時演奏者會插入一段對白,但通常都是由伴奏的吉他或鋼琴加入一些音樂語言。布魯斯的這種格式在藝術家們的不斷探索下產生了許多變體,如13小節的布魯斯。 由於布魯斯音樂與歐洲的許多傳統音樂的習慣不同,因此為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黑人所不齒。布魯斯不是以大調或小調演奏,而是用「布魯斯風格」進行表現,那些「不成音調」的布魯斯音符在鋼琴上是無法彈出的,它們被認為或多或少是從非洲音樂借鑒來的。
布魯斯音樂第一次出版發行是在1972年《Dallas Blues》和漢迪的《Memphis Blues》,而BillBroonzy則認為在1890年他便創作了一些布魯斯歌曲。第一張布魯斯唱片是在1920年錄制的 ,作者是Manmie Smith,在她那張不錯的唱片中Perry Bradford演唱的《Crazy Blues》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於是一個嶄新的唱片市場也從此被人們發現了。但是當時比較出名的大都是女布魯斯藝人,如Manmie Smith、Clara Smith 、Trixie Smith 和Bessie Smith等。 布魯斯音樂第一次出版發行是在1972年《Dallas Blues》和漢迪的《Memphis Blues》,而BillBroonzy則認為在1890年他便創作了一些布魯斯歌曲。第一張布魯斯唱片是在1920年錄制的 ,作者是Manmie Smith,在她那張不錯的唱片中Perry Bradford演唱的《Crazy Blues》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於是一個嶄新的唱片市場也從此被人們發現了。但是當時比較出名的大都是女布魯斯藝人,如Manmie Smith、Clara Smith 、Trixie Smith 和Bessie Smith等。
當時男性布魯斯歌手由於出生在奴隸制下的家庭中,成年後又受到體制性種族歧視的影響,常常只能自彈自唱,由那些唱片公司派出的發掘人才的工作人員或研究人員在室外為他們錄制。由於他們的生活非常艱苦,因此常常是英年早逝。當時比較著名的歌手很多,如:Charley Patton 、JOHNSON ROBERT、 SonHouse、 Bukka White、 Tomm Johnson和 Blind Lemon Jefferson等人。之所以能夠對戰後10年中的流行音樂產生了深遠影響,都是因為他們的歌曲被錄成唱片保存了下來。Blind Boy Fuller、 Sonny Terry 、Brownie Mechee和Garry Davis所代表的是美國東南部的爵士樂的傳統。鋼琴伴奏的布魯斯音樂在40年代風行一時,被稱為Boogie Woogie 。一些其他樂派的布魯斯明星造詣也很深,象Snooks Eaglin、 Mance Lipscomb 、 John Hurt等人都深受拉格泰姆散拍樂和其他風格的影響。
節奏與布魯斯開始於40年代,同樣受強節奏爵士樂和布魯斯的影響,而後的搖滾樂則承襲了這種黑人流行/舞會音樂的衣缽。WATERS MUDDY最早出現在1941年的密西西比州,1943年流行於芝加哥城,同時樂手們為加強在城裡嘈雜的小酒店裡演出的效果而普遍使用麥克風、電吉他等手段,產生了城市布魯斯音樂。此時著名的歌手有:DIXON WILLIE、 Little Waler、 Walter Horton、 COTTON JAMES 、Otis Rush、 HOWLIN WOLF、 Otis Spann、 J.B.Hitto、 Magic Sam 、Johnny Shines等人。他們在芝加哥同台演出,盛況空前,他們的風格深受20、30年代鄉村布魯斯音樂的影響。
60年代新一代搖滾樂隊歌手們從他們戰後的作品中吸取了大量的營養;這些樂隊、歌手們頻繁訪問歐洲,再加上大量美國音樂唱片湧入西歐,為倫敦「ROLLING STONES」樂隊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同時,城市布魯斯對後來20年的音樂風格都有深遠的影響。從50年代末起,以BUTTERFIELD PAUL、JOHN KOERNER、 John Hammond、 Dave Van Ronk等人為代表的美國白人音樂家們一直再致力於表現真正的布魯斯風格。
在1965年,紐波特民歌音樂節上歌手們對DYLAN BOB大喝倒彩但對與其同台演出的巴特菲爾德電生樂隊,卻欣然接受,因為他們演奏的是布魯斯音樂。樂隊在Elektra唱片公司出版的唱片十分暢銷,從此布魯斯樂手們終於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例如60年代的Junior Wells、 Buddy Guy 、Jimmy Dawkins等樂隊的唱片都大受歡迎,使芝加哥的盛況得以持續不衰。B.B.金40年代末出現在孟菲斯廣播電台,多年從事黑人樂團巡迴演出,是健在的布魯斯音樂家中的最負盛名的。
雖然後來搖滾樂的流行結束了布魯斯音樂的輝煌,80年代後的羅伯特、克雷的成功仍然使人們回憶起昔日的盛況。布魯斯音樂的傳人們分為兩派,一派鍾愛其傳統黑人音樂的成分,另一派喜愛像Roy Buchanan、 Johnny Winter 、VAUGHAN STEVIE RAY等白人吉他手的音樂,但80年代中期以來這兩股潮流逐漸融合。
⑹ JAY免費教學錄影帶中BLUES是什麼
布魯斯(又譯藍調(blues),港台常譯為「怨曲」)是一種基於五聲音階的聲樂和樂器音樂,它的另一個特點是其特殊的和聲。布魯斯是南北戰爭後,在黑人民間產生的一種演唱形式,它與黑人的種植園歌曲(勞動時集體合唱的無伴奏歌曲)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布魯斯起源於過去美國黑人奴隸的聖歌、贊美歌、勞動歌曲、叫喊和頌歌。布魯斯中使用的「藍調之音」和啟應的演唱方式都顯示了它的西非來源。布魯斯對後來美國和西方流行音樂有非常大的影響,拉格泰姆、爵士樂、大樂隊、節奏布魯斯、搖滾樂、鄉村音樂和普通的流行歌曲,甚至現代的古典音樂中都含有布魯斯的因素或者是從布魯斯發展出來的。在詩歌里這個詞常被用來描寫憂郁情緒。 美國流行音樂形式。又譯為藍色音調。原意為在感情上悲傷的意思。在黑人歌曲中,有一大部分都是描寫生離死別之情,抒發憂傷凄慘的內容,用布魯斯一詞來概括十分貼切,久用成習,就成了這一類黑人歌曲的總稱,進而成為美國黑人音樂中一種典型的曲調。布魯斯約產生於19世紀末,由非 洲被販賣至美國南部庄園中做奴隸的黑人所哼唱的勞動歌曲、靈歌和田間號子結合而成。最初的布魯斯基本上都是歌曲,伴奏只用吉他,後來逐漸加進了其他樂器,並出現了專供器樂演奏的布魯斯。最知名的布魯斯歌手是貝西·史密斯。第一個把布魯斯寫下來並交付出版的是W.C.漢迪,他有布魯斯之王之稱。
⑺ 請問中清研的MBA工商管理(電子商務領域)是什麼意思啊
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的英文縮寫,中文稱工商管理碩士。MBA是源於歐美國家的一種專門培養中高級職業經理人員的專業碩士學位。MBA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培養的是高素質的管理人員、職業經理人和創業者。
MBA是商業界普遍認為是晉身管理階層的一塊墊腳石。現時不少學校為了開拓財源增加收入,都與世界知名的大學商學院學術合作,銷售他們的工商管理碩士課程。
歷史起源
MBA教育起源於美國。一般認為,美國最早的管理學院是1881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設立的The Wharton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而工商管理碩士培訓計劃(MBAProgram)要晚些,誕生於哈佛大學。管理教育剛剛起步時主要強調氣度和性格的陶冶,而非實際專業知識。一時沒有獲得工商企業界的熱烈反應。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管理教育在工商界的推出有了初步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管理教育更是蓬勃發展起來,這主要源於兩次世界大戰美國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明顯分離,產生了對企業管理人員的迅速膨脹的要求。戰爭結束時經濟轉變為和平時期經濟,人們的消費能力大量釋放,市場興旺,為企業帶來了大量擴充時機。許多退伍人根據退伍軍人教育法案進入大學就讀,其中很多又都選擇了商學院的MBA學習,哈佛大學輝煌的1947屆就是這「出類拔萃的一代」中的佼佼者。
需求的驟增最終暴露了美國的管理學院在目標、手段和學術水平上的諸多弱點,1958年美國基金會和福特基金會各自的綜合報告不約而同地明確了管理教育的實務性質,主張加強定量分析能力,並基本形成了後來影響頗廣的結構化的課程體系。這之後的六七十年代,美國教育的重點便放在了MBA上,美國每年授予的MBA學位數量達到授予碩士學位總數的20%以上,再次進入空前的蓬勃發展時期。
進入80年代,以1984年《哈佛商業評論》「管理學院不能令人滿意的管理教育,應對美國國際競爭力下降負有一定責任」的批評意見為代表,對美國MBA教育狀況的批評,引起管理學院院長深刻的反思。但這一次並未走向統一的模式,而是走向各自的探索,這就形成了80年代的管理教育創新,包括:國際化;課程的整合;加強對領導才能、團隊意識和管理技能的訓練中豐富學生的科學技術知識;對企業和企業家倫理的重視;網路大學與遠程教學的實踐(Virtual Bschool);等等。
世界最著名的商學院哈佛商學院首創了案例分析的教學方法--就是利用對真實世界的實例分析,代替對學術理論的過分依賴。這一方法至今仍是MBA課程的基礎,因此哈佛商學院MBA教育被看作是世界MBA教育的真正開始。
在美國,MBA學習包含了一個為期兩年的課程。在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之間的一個月暑假中,學生可以進行實習活動。在第一年中,學生學習核心商業學科,也就是必修課,包括財務、營銷學、管理學總論、運營管理學和會計學。在第二年中,學生可以選修一些自己想學的選修科目。選修課中最受歡迎的專業是:戰略管理學、金融學、會計學和營銷學,這些都是實用的專業。MBA的學生一般在入學時處於20到30歲之間,已經有了2到4年的工作經驗。
歐洲MBA的發展最初受到政府規定的阻礙。在許多歐洲國家,政府不允許社會集資的大學創辦「職業化」商務課程。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法國的一批企業家開始建立私立商學院,提供一種與眾不同的歐洲MBA教育。位於法國楓丹白露的INSEAD商學院就是在1958年成立的。瑞士的IMEDE商學院(即現在的IMD)幾年後也在瑞士洛桑成立。這種歐洲式的MBA與美國不同,只有一個學年,候選人的年齡必須是將近30歲,或是30歲出頭,因此可以把更多過去的管理經驗帶進教室,這點也和美國的商學院不同。從一開始,這些歐洲的商學院就特別關注國際化的全面管理教育。他們設計的課程既整合實用的技能,也強調全球文化和商業知識的學習。歐洲的商學院也採用案例研究,但是更加鼓勵團隊基礎上的項目合作。由於英國政府有意建立「商業教學與研究的卓越中心」,從而促成了倫敦商學院和曼徹斯特商學院在1964年的成立。兩所商學院都採取美國的兩年全日制教學模式。Cranfield、 華威(沃里克)Warwick和Lancaster等商學院也相繼在英國設立了MBA課程,它們採取歐洲的一年制的學制。
不過,歐洲的商學院對美國在MBA教育領域的統治地位只產生了很小的沖擊。從60年代到70年代,更多的歐洲人選擇在美國而不是歐洲學習 MBA。到1979年,美國一度擁有500個MBA課程,而歐洲只有寥寥可數的幾個。這一切的改觀緣於漢迪教授(Professor Charles Handy)的一份用詞輕蔑的報告,這份報告令英國政府猛然意識到英美商業教育的嚴重失衡。1979年,英國打破了倫敦商學院和曼徹斯特商學院兩家壟斷的局面,允許任何一家英國大學開辦自己的MBA課程。法國在80年代初也採取了同樣的步驟。最後,德國也在1998年採納了這一觀點。在MBA教育領域,美國仍然是一枝獨秀,擁有600個MBA課程,7萬名全日制MBA學生。不過,歐洲也在迎頭趕上。今天,在英國共有超過100家商學院,法國超過70家,西班牙50家,德國20家。今天,歐洲大概有1萬名全日制MBA學生和1萬5000名半脫產MBA學生。
歡迎登錄長風網獲取最新物流資訊。
⑻ 查爾斯·漢迪的代表作
《大師論大師:漢迪解讀13位管理大師》
本書是作者為英國廣播公司節目而寫,旨在向全球的經理人以及管理專業的學子介紹現今管理學領導潮流的種種觀念。
漢迪選擇了13位管理大師,運用他自己對管理學的精到見解以及自身的經濟學與社會哲學素養通過一篇篇精闢的文章,解讀、分析了13位大師的觀點與成就。本書討論的所有大師的著作都值得細讀,讀者可在大師們的理論中擷精取粹,達到集各家之長的融通境界。 除此之外本書為了使讀者能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位大師的背景,更添加了大師小傳及著述。另外漢迪還特地為中文簡體版撰寫序文。
《思想者:查爾斯·漢迪自傳》
漢迪是英國最偉大的管理大師,他通過描述自己理論、思想形成的經歷以及他身邊對他產生重要影響的人,告訴我們他是怎樣思考問題的,他是怎樣成長和學習的 ——在孩童時代他父親是怎樣教育他的;他在殼牌工作時是怎樣工作的;在他成為管理大師後他又是如何思考管理以及社會問題的。 通過這本書,我們不但可以一覽管理大師的成長歷程與思想精華,還可以從他富有哲學的思想中反思我們的價值觀,組織的發展以及什麼是我們的工作生活的核心,怎樣才能覺得滿足?
《覺醒的年代》
(曾譯名:《空雨衣》) 在本書中,提出了三種管理思想架構:一是在持續成長的同時施行新變革的「西格瑪曲線」,二是必須在做與做得到之間取得平衡的「甜甜圈理論」,三是充分運用妥協藝術的「中國式契約」。漢迪總結了當代社會所面臨的九大悖論:智慧悖論、工作悖論、生產力悖論、時間悖論、財富悖論、組織悖論、時代悖論、個人悖論以及正義悖論。當年即被《財富》和《商業周刊》評為年度十大暢銷商務管理書之一。
《個人與組織的未來》
(曾譯名:《變動的年代》) 本書由多篇管理大師漢迪的短論組成,反映出漢迪對人類即將要步入的世界的思考。世界將面臨巨變,變動之大,令我們不得不警惕。未來我們的工作環境、組織的結構,管理的方式都會發生巨大的改變?而公司為何而存在?追求利潤的目的何在?這些時時困擾我們的問題漢迪都會一一評述。 管理大師漢迪從個人定位、組織藍圖、未來趨勢三個方面對未來的企業及社會的發展趨勢給予了新鮮而富有哲理的分析。
《工作與生活的未來》
(曾譯名:《非理性的年代》)
本書告訴那些在組織中工作的人們,為什麼他們在思考工作的組織方式的時候,可能需要進行「顛覆性」的思考,並且需要非理性的和革命性的思維。 未來即將到來的變化、婚姻組合的4種主要類別、用顛覆性思維思考未來的工作與生活……都是漢迪經過深刻思考,展現給讀者的璀璨明珠,而「三葉草組織」 、「3I組織」、「聯邦制組織」這些漢迪據有代表性且對世界產生重要影響的理論都是在這本書中提出的。
《飢餓的靈魂》
(台版名:《適當的自私》)
漢迪以深切敏銳的洞見與真誠感性的哲思,寫下這本令人驚喜贊嘆的心靈管理書。書中探討「人」在經濟掛帥的主流社會中潛藏的憂慮與困惑;同時說明如何了解自己、追尋人生的目標;並將適當自私的哲理應用在企業組織上,提出信任管理、負責任的個人主義等永續經營的企業觀。所有在工作與生活中無法應付紛至沓來的決定、在「自私」面前不知如何拿捏分寸的企業人,都能在書中得到答案,發現更好的自己。
《組織的概念》
(曾譯名:《理解組織》) 這是漢迪的第一本書。30年後的今天它仍是很多大學和企業中的教學用書,書中的某些觀點現在已經成為管理的聖經,全球銷量達100萬冊。 在本書中,漢迪認為組織是非常復雜的,大多數在組織中工作的人並不理解什麼是組織,或組織是如何運轉的。漢迪找出了組織中的60個變數,一一進行分析,幫助讀者了解並理解,真正的組織往往與我們設想的不一樣,有時候會成為囚禁人類心靈的監獄。從新思考組織並真正的理解它是《組織的概念》可以帶給我們的最大收獲。
《經理人製造》
這本書的非凡意義在於促成了英國商學院的大發展。漢迪通過深入的調查、系統地研究證明了對於管理者或領導者的培養方法問題,各家沒有一個公認的最佳方法,但都認為應該把實踐經驗同正式學習結合起來。漢迪研究了包括英國、日本、德國等國家的商學院以及職業經理人的培訓現狀與歷史。 書中對這些研究進行了分析與總結,不論對於商學院,還是企業來說 ,經理人的培養和發展都是個值得討論和學習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