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早期教育
❶ 小兒的早期教育
0——6歲的孩子是通過接受和模仿環境中感覺(知覺)到的感覺,來構造自己的身體、構造自己的動作習慣、思考習慣、感情等等,所以要通過給他一個能模仿的合適環境來教育這種年齡的孩子。 這個年齡的孩子還不會判斷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他們以為什麼都是好的,什麼都是要模仿的。如果父母為了教育小孩罵他,小孩學會的就是罵人。如果父母被小孩罵,所以懲罰他、打他,小孩學到的是打人。 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家長給他一個溫馨的模仿環境,包括所有可以模仿的事情,所以家長要讓自己的一言一行帶給孩子高品位,好習慣,好性格,這些都為孩子的一生奠定非常重要的基礎,也包括孩子將來是否喜歡學習,都需要從現在開始遷移默化了。現在家長就可以每天給孩子聽音樂,聽故事,給孩子講故事等等,這些都會讓孩子慢慢喜歡上學習的。 祝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吧!
❷ 如何在嬰幼兒時期進行早期教育
為什麼葯給嬰兒進行早期教育?大家都很熟悉,在狼群里長大的孩子不會說人話,其實孩子有很多潛在的能力,如果不利用就會退化,就像狼群里的孩子一樣。所以,早期教育,更多的是為了激發孩子的潛能,讓孩子的大腦神經產生更多的連接,讓孩子更聰明。在蒙氏教育里認為,孩子有各種敏感期,在敏感期內更容易習得某種技能,過了敏感期孩子再去學習就很困難,比如音樂。我們可以如何開展呢?

三、早教書籍推薦
媽媽不知道如何跟孩子玩,可用參考金寶貝早教中心《親子益智游戲365》、《0-3歲媽媽是最好的 早教老師》
公號:懶豬媽咪早教,希望對你有幫助。
❸ 兩個月寶寶如何進行早期教育
2個月嬰兒的早教游戲 ◆選畫 張貼並觀察寶寶最喜歡的圖畫,查看錶情,發現並鍛煉視覺選擇能力。 ◆蹬踢綵球 仰卧,踢吊在上方的大綵球或吹滿氣、內有小鈴鐺的大塑料袋。寶寶看見球在跳動,或聽到聲音會很興奮,便努力蹬腿,屈伸膝蓋,雙腿上舉或隨球而動,從而歡欣鼓舞。這個游戲可以活動雙腿,鍛煉下肢肌肉。有時寶寶手和腳都能同時碰到球,下肢運動擴大到四肢和全身運動,可促進嬰兒的肌肉發育和新陳代謝。 ◆側卧 嬰兒吃飽後右側卧位,胃內食物從右側幽門進入十二指腸,在背後墊一個枕頭或小被子固定體位,嬰兒有時身體會傾向背側而成仰卧,或因墊高身體傾向腹側而成俯卧,初時這種轉位是被動的,以後會逐漸轉為仰卧或俯卧。側卧可作為產生翻身動作的階梯。 ◆俯卧抬頭 出生後30多天,寶寶可用下巴支在床上向上看,60天時下巴離床3~5厘米,訓練頸部肌肉,使之能支撐頭部抬起的重量。鍛煉頸肌,以支撐頭部重量。頭抬高,並用肘部支撐把前胸抬起,為以後匍行及爬行作準備。 ◆用勺餵食 用小勺子給嬰兒喂水、喂鈣劑,讓寶寶學習吸食勺中流質。開始用小勺時,只需盛部分液體,將小勺伸進嬰兒舌中部,把小勺略作傾斜,將液體倒入口腔,小勺子仍留在舌中部,接住其從咽部反流出來的液體。要連續兩三次才能將口腔中液體全部吞下,之後再喂第2勺。嬰兒習慣吸吮,常用吸吮的口形噘起,勺子難以進入,要等其小嘴全部張開,最好邊哄邊喂,說,「寶寶,把口張開」,並做張口動作讓寶寶模仿,待張開後馬上將勺子放入。經過反復練習,寶寶學會見勺張嘴就好喂多了,液體也較少出來。 ◆觸體感受 按壓寶寶的背部、指關節,讓寶寶感受壓力的輕重、快慢,先輕後重,先快後慢,一邊按壓一邊說「輕、重、快、慢」,使寶寶將聲音與皮膚感覺聯系起來,如果說到「重」時開始躲避,說明寶寶懂得了輕重的感覺與聲音的聯系。速度和壓力能增加嬰兒皮膚彈性和感知能力,增強寶寶的皮膚感覺,加上聲音預示,使寶寶學會保護性防禦。 3個月嬰兒的早教游戲 這一階段寶寶能認識自己媽媽,在眾多人群中會投向媽媽懷抱,聽到媽媽的聲音也會探頭尋找。寶寶學會玩手了,可以練習照鏡子,在鏡中移動不同物體,辨認其不同的特徵,並引發探索外界的興趣。 ◆拍打吊球 把吊掛玩具改成帶鈴鐺的小球,媽媽扶寶寶的小手去拍擊小球,球會前後搖擺並發出聲音,吸引寶寶不斷擊打它。寶寶還不會估計距離,手的動作也欠靈活,經常拍空,好不容易擊中,球又跑了,再想擊中就十分困難。可再用球的搖擺和鈴聲吸引寶寶。 每次玩時改變小球懸吊的位置,以免長時間注視形成對眼。玩過後把小球收起,防止盯視。練習拍擊一個活動目標,可進一步練習手眼協調,為4~5個月時抓住吊起的玩具做准備。 ◆用肘卧撐 寶寶俯卧,可移動的鏡子擺在寶寶頭側,寶寶喜歡看鏡中的自己,會努力把上身撐起。媽媽幫助寶寶把一側肘部放好,寶寶會主動把另一側也放好,使整個胸部都撐起來,擴大視野,而且寶寶會伸一隻胳膊去取身旁的玩具。這同樣是鍛煉頸部、上肢和胸部肌肉,同時擴大視野,使寶寶能看到過去看不見的事物。 ◆單肢遙控 寶寶仰卧,吊一個大花球在寶寶能看到的地方,拉一條繩子,一頭系在球上,一頭系在寶寶手腕。媽媽扶著寶寶的左手搖動,會牽動大花球上的鈴鐺作響。媽媽鬆手讓寶寶自己玩,寶寶會舞動四肢甚至晃動身體去使鈴鐺作響。寶寶發現揮動左臂鈴鐺會響後,媽媽給寶寶把輪子再換一隻手綁,然後再輪流綁到左、右腳踝上。 這是一種鍛煉感覺統合和選擇性專一的游戲。由看到聽,到支配全身無選擇運動,感覺統合過程,鍛煉大腦專門指使選擇肢體活動,對益智十分有用。 ◆坐抱 媽媽左臂托著寶寶,讓寶寶靠坐在媽媽的胸前,媽媽用右手取一些玩具讓寶寶雙手拿著玩,或托著寶寶坐在桌前,把玩具放在桌上,讓寶寶用手去取或夠,或推動桌上的慣性小車。 通過這個游戲,可讓寶寶學習坐的姿勢,為以後練習拉手坐起打基礎,寶寶坐起來後,可雙手同時活動,為雙手協作提供機會。 ◆翻身90度 寶寶學會側卧後,還會從側卧翻到俯卧或仰卧,這種翻身幾乎是無意的,是由身體重心的偏移決定的。3個月前後,寶寶自己能做90度翻身,或由仰卧到側卧。媽媽也可用玩具逗引加上適當的幫助使寶寶翻身。 讓寶寶把翻身的動作由無意上升到有意,由身體重心偏移決定變為自主決定。 ◆母音答話 媽媽經常同寶寶說話,使寶寶經常發出母音。兩三個月的寶寶喜歡說雙母音,或拉長一個母音,媽媽要用誇張的口形同寶寶說話,會使寶寶也發出聲音同媽媽對話。 寶寶自小喜歡喊叫是語言發育良好的開始,要鼓勵寶寶說話,父母一邊照料寶寶一邊同他講話就會激起寶寶與人對話的興趣,寶寶獨處時也會自己發聲自娛,或者對著玩具說話。此時的發聲是為以後早日學話做准備。 ◆見人就笑 常抱寶寶到公園或人們休息散步的地方,媽媽同周圍的人打招呼,也讓寶寶接觸生人。人們喜歡孩子會逗寶寶,寶寶也會報以微笑。這是孩子社會化訓練的第一步:學會用笑同人打招呼。而從來不見生人的孩子見人就躲開,或者不敢正面看人,逐漸養成害羞的性格,沒有招人喜歡的本領。 要讓寶寶學會主動招呼人,養成大方開朗的良好性格。 ◆識別爸爸 爸爸要主動同寶寶玩耍,寶寶會感到父母是不同的,爸爸的胡須、氣味、聲音以及強健有力都與媽媽不同,多數寶寶都喜歡讓爸爸抱,把自己舉得高高的,經歷一些驚險但感覺更加有趣。尤其是男嬰,更喜歡驚險刺激,喜歡爸爸豪爽的笑。寶寶開始覺察辨別兩個不同的人,一種是媽媽,一種是爸爸,都很愛自己。 讓寶寶體會母愛和父愛,使寶寶感到家庭的溫暖,父母都愛護自己,自己屬於家庭的一員,這種家庭觀念會影響終生。
❹ 如何做好孩子的早期教育
七個月的寶寶的大腦里正在孕育著一場更大的智慧風暴,需要家長盡快了解孩子的氣質特徵和個性特點,並在生活和游戲合作中引導寶寶循序漸進地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 培養良好的性格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家長首先要尊重孩子的特點,選擇游戲時應該適合寶寶的能力和興趣偏好,進行游戲時應該抓准時機進行鼓勵或者限制,日常生活中家長還要以身作則樹立榜樣,讓寶寶通過不斷的模仿來建立更好的行為模式。 寶寶很早就開始表現出鮮明的個性特點,就是兒童心理學家經常提到的氣質類型。寶寶的氣質可以通過讓家長回答一些描述孩子日常生活中行為特徵的問題,由專業人員進行評價,包括活動性、規律性、適應性、趨避性、反應強度、反應閾限、分散度、堅持性、心境等九個方面的特徵傾向。家長平時從生活常識的角度也會發現一些特點,比如寶寶是急脾氣還是慢性子,是精力旺盛動個不停還是溫和安靜的小乖乖等等。 氣質特徵就其本身來說並無好壞之分,無論哪種特點對寶寶發展的影響既有利也有弊,家長做得好可以揚長避短,做的不合適就可能揚了短、避了長。培養良好的性格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教育寶寶的各項工作中最難的部分,首先需要家長准確把握寶寶先天的個性,然後再依據社會化要求進行適當的修飾和調整。 這個時期的核心育兒任務是「發現和積極適應寶寶的個性特點」。認識寶寶的個性特點對家長來說並不很難,只需有意識的作些觀察記錄,然後請懂行的專家分析就行。真正的難題是如何積極地適應寶寶的特點。比如有的孩子提什麼要求總是迫不及待,如果不能馬上滿足立刻就「大發雷霆」,假如家長總是依著他,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任性,什麼事都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去關心別人,不善於與人合作或是變得桀驁不馴。相反,家長如果從小就嚴厲地限制他,孩子又可能承擔過多的壓力與挫折,變得自卑、退縮和自我封閉。 所謂積極的適應,先要尊重孩子的特點,在生活中和游戲時取得他的配合,同時在合作中引導寶寶循序漸進地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選擇游戲時應該適合寶寶的能力和興趣偏好,進行游戲時應該抓准時機進行鼓勵或者限制,日常生活中家長還要以身作則樹立榜樣,讓寶寶通過不斷的模仿來建立更好的行為模式。 經過大半年的發展寶寶應該能自如地應付日常生活的基本挑戰了,他變得更加生動,常常笑容可掬的贏得全家人的歡心。家長經過半年多的磨練也迎來了豐收的季節,每天看著自己辛勞的成果,所有的付出都不值得一提。家長似乎可以鬆口氣了,但遺憾的是凡在這個關鍵期放鬆了的家長,接下來又會遇到新的麻煩。人常說「生孩子容易,養孩子難;養孩子容易,教育孩子難」,這漫漫的育兒長征路還真是來不得半點馬虎,來不得一點鬆懈。 這個階段家長常見的失誤是開始滋生自滿情緒,每天陶醉於欣賞寶寶快樂的樣子而不思進取了。殊不知寶寶的大腦里正在孕育著一場更大的智慧風暴,接下來的日子裡他將頓悟自我的存在,給那些剛剛有些志得意滿的家長來個下馬威。這個階段飛速進步的寶寶也可能會把家長帶入另一個誤區,就是頭腦發熱的立志要把寶寶培養成「神童」,開始違背成長規律進行拔苗助長。超常寶寶固然可以培養,但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只有一步一個腳印堅實的走下去才能最終到達頂峰。 那些在前幾個關鍵期沒有順利完成任務的家長,現在會遇到很多復雜的問題,睡覺、餵奶、吃飯、大小便、寶寶情緒和游戲活動都不讓人省心,也有的寶寶甚至被發現有智力發育遲緩、腦癱等發育障礙或者其他健康問題,令身心疲憊的家長有苦難言無以為計。萬一你真的正在陷入這樣一種困境,一定要盡快調整好心態,這個關鍵期什麼都還來得及。 寶寶半歲以後家長應該回頭做個總結,前幾個關鍵期沒能解決好的問題必須立即補課,不能耽擱。在實現前面目標的基礎上,現在需要動手改變一下家庭環境,給寶寶創造一個廣闊的、富於變化的、安全的活動空間,在提高寶寶坐位平衡能力的同時,重點訓練爬行的能力,從貼著地面爬到手膝爬,從不協調到和諧自如,從被眼前的玩具牽著鼻子爬到自主搜尋目標選擇爬,從平地直著爬到跨越障礙變換方位爬,總之要在這個階段把寶寶培養成一個真正的爬行能手。 這個時期還是練習雙手配合以及手指動作的關鍵期,家長要引導和鼓勵寶寶同時運用兩只手,抓起玩具對著敲,兩手之間相互倒,還要訓練寶寶用手指捏起小物件,因為孩子不可避免的要把到手的東西送到嘴裡嘗嘗,做這類游戲時家長一定要凝神監督,玩之前和玩之後必須逐一清點數目,防止遺失了危險物不小心被孩子吞下去。我們建議家長給寶寶捏餅干渣、維生素片等等,萬一吃到肚子里也沒有什麼大礙,最重要是防止卡到孩子氣管里。 藏貓貓可以幫助寶寶加深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懂得跑出自己視線的東西依然存在,這被稱作「客體永存」的概念是寶寶今後認知能力發展的重要基礎,家長可以利用生活中任何的機會逗他玩,同時還必須專門花時間跟他玩這類游戲。 言語能力的訓練現在也正式列入議事日程了,要鼓勵寶寶學習和模仿正確的發音,教他說一些簡單的字詞,還要用指認畫片和對比實物的辦法讓寶寶把字詞和概念聯系起來。生活中一定要激勵寶寶主動地表達願望和要求,家長切不可招之即來,而必須學會「裝傻」和等待,給寶寶一個摸索和創意的空間。 大小便可以試著把,並同時協助寶寶試著練習坐盆,但現在還不能指望孩子立刻全盤接受,能讓寶寶熟悉和適應一下小小便盆就達到目的了。餵奶、喂水和吃餅干、吃水果的時候倒是可以完全交給寶寶進行自我服務了,這不僅可以鍛煉他的能力,還稱得上培養獨立的個性和勞動精神。 總之從這個關鍵期開始,需要教寶寶的東西越來越多了,方法也越來越復雜了,做起來家長可能會感到有些難度,但只要掌握了寶寶的獨特個性,學會了積極地適應他,並一貫堅持用親子游戲進行早期教育,就一定能夠幫助寶寶登上又一個高峰。
❺ 嬰幼兒早期教育有什麼好方法
我是小學教育的大二學生,很清楚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家長要捉住每一個時期,適時適景進行教育,其中4個月,能從仰卧位翻身到俯卧位; 5-6個月,能從俯卧位翻身到仰卧位; 6個月,學坐,能雙手支撐在身體前面端坐; 7個月,能雙手支撐在身體兩側坐; 8-10個月,開始不用支撐而自由坐; 8個月,開始會自然爬行; 1歲-1歲半,能開始行走; 1歲,開始學說話, 1歲半,進入爆發期。 在說話初期,是從單獨的字--詞--短語--句子,逐步加深。學會把身邊的一切事物當做教學的素材,隨時用父母口中的話交給子女,讓子女逐漸形成語言邏輯,這個過程需要耐心和日復一日的教導才有成效,在小學期間明顯會體現出優勢,孩子的作文能力也會大幅提高 推薦一本書《哈弗女孩劉亦婷》其中的方法非常受用,你可以借鑒一下
❻ 孩子的早期教育應該從幾歲開始需要注意什麼
現在孩子的教育問題,是家長最為重視的問題之一,在當下的社會里,沒有文化很難找到好的工作,所以家長就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孩子的早期教育要從什麼時候開始,要根據孩子自己的狀況來決定,早教通常是從出生到6歲這段時間,通常人們認為早教越早開始越好。不過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時,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孩子的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要想著一蹴而就,要學會鼓勵孩子,讓他們自己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並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學習,這樣效率會更高。
❼ 嬰幼兒早期教育指那些方便
你想說的是不是,嬰幼兒早期教育指的是哪些方法,而不是方便,(是這樣嗎,哈哈)我也是一個執著早期教育的一個探索者,對這個問題我來說兩句,希望能給你一點幫助,如果你有不同的觀點,非常希望你能於我交流,讓我們在這條路上共同學到更多的知識。我的觀點是,早期教育並不是人們想的,課堂式的,強制式的給孩子教多少東西,孩子能學多少東西,其實通過大量的學習,我越來越明白一個早期教育里深埋的,也是一個根系延伸的一個主題,那就是早期教育真真要教育的最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教好每一位母親,教育好每一位家長懂得如何教育自己幼小的孩子,因為早期教育一般說的是0-3歲,而這個時間孩子跟誰在一起的時間最多,那就是自己的家人,自己的父母,父母是孩子潛移默化受教育的最直接的教育者,所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早期教育是無處不在的,它潛藏在家庭中的每一時刻,每一個親子游戲,親子互動,每一個微笑,每次擁抱,每一舉手,每一抬足,每一行為都是教育,那是無時不在的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滲入,具體的游戲方法和方試太多了,在這里我不好說那麼詳細,給你推薦一本書吧,《三歲締造一生》我看過這本書,對父母提高早教的知識很有幫助,也很實用。如果能聯繫上,我可以給你發一些親子游戲的益智方法。另,不好意思,我不知道自己的這些觀點讓你認同,這里不能說太多,只能說這些,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❽ 嬰兒的早期教育
早教對於一個人的一生來講是至關重要的!
❾ 早期教育的方法
孩子教育要遵循適齡性,孩子學習是有窗口期的,什麼時候適合學什麼就該學什麼,否則將事倍功半. 6歲孩子大腦發育完成80%並不等於知識掌握了80% 最重要的是學習能力,記憶力,體能,音樂才能,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合群的人格,這需要綜合的早期教育給予適當的訓練 音樂可以鍛煉寶寶的記憶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因為帶旋律的語言更容易被掌握 藝術可以培養寶寶專注力,1歲半以後寶寶開始有創意思維,可以開始藝術 0-6個月是建立親子關系的最佳時期 6-10個月寶寶開始懂得自己可以通過行動對附近造成影響,會主動去是事情發生,例如喜歡玩發光或發聲的玩具 10-16個月寶寶開始與家長有了互動,想和家長交流,這時候要給寶寶回應,建立他們說話的自信心 16-22個月寶寶懂得簡單的因果關系,例如大力扔東西以引起家長的劇烈反應,用手上的球扔隧道里的球讓隧道里的球滾出隧道 22-28個月寶寶具有非常好的符號聯想能力,期間多和寶寶玩發揮想像力的游戲 28-36個月寶寶依然具有很好的想像力和開始具備邏輯思維能力,開始學習事情的先後順序,例如去了超市買東西就要先給錢再把東西帶回家,不能把東西拿回家了再回超市給錢,多告訴寶寶邏輯事件有因果先後順序的事件 針對不同月齡進行針對的鍛煉 3歲定80,6歲大腦發育完成百分之八十,之後的事不用怎麼操心了
❿ 3歲孩子如何早期教育啊
很多父母想著窮什麼也不能窮教育,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就咬咬牙給孩子報了早教班,當然錢不是白花的,效果也是實實在在的,不過話說回來,花一萬多給孩子報早教班值得嗎?
有些父母認為有效果就是值得的,可以早一些開發孩子的智力,畢竟關繫到孩子以後的學習,但有些媽媽認為早教智力啟蒙並非要報早教班,這位媽媽的做法堪稱早教範本,勝過所有的早教。
天天媽本身就是幼師出身,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是頗有研究的,她說:「早期教育孩子沒有那麼多講究,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和孩子交流】。」
1、晚上跟孩子講睡前故事
講睡前故事好處一籮筐,不僅能增進親子關系,還能增加孩子的想像力,孩子聽得多了,思維就會開闊很多。為什麼讓孩子在多語言的環境成長?是因為孩子聽得多了,學得就快一些,給孩子講睡前故事也是這么一個道理。
2、陪孩子看繪本
看繪本是孩子自己發現的一個過程,與睡前故事是有差別的。繪本基本上都是圖畫,符合孩子的思維特點,更能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想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陪孩子看繪本是首選哦。
3、多帶孩子出去看看
很多媽媽聽說孩子從小多看世界好處多,開拓眼界,開拓思維等等好處,於是帶著孩子到處亂跑,錢沒少花,也沒見孩子多大長進。
天媽帶孩子出去倒是很神奇,去哪都能變成一節生動的教育課。在超市裡,教孩子認識水果、蔬菜,在動物園里,教孩子認識老虎、孔雀,在公園里,教孩子認識荷花、樹木,這些生動又充滿靈氣的植物與動物,不比那些書里講得要有趣多嗎?
去過幾次之後,天天在同齡的小夥伴中已經算是博覽眾多動植物的人了,而且還能講的頭頭是道,不得不佩服天媽的教育。
小孩子的教育,實在是沒必要像小學生一樣中規中矩,等孩子大一些,孩子要上的課多著呢,還不如帶著孩子去看一看,多啟發孩子,一樣能起到早教的作用,何樂而不為呢?
